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木兰诗学习要点

  《木兰诗》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关于"乐府诗"
  乐府是从汉到唐各朝设立的专门搜集民间乐曲和歌词以及制作乐章的管理部门。这些个部门创作搜集的诗就叫乐府诗。
  关于时代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参照课文注释,初步了解全诗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唧唧( ) 机杼( ) 军帖( ) 可汗( ) 鞍鞯( )
  胡骑( ) 戎机( ) 朔气( ) 金柝( ) 红妆( )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tiē 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 火:huǒ 伙,伙伴。
  二、解词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市场
  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关山度若飞 度:过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学习本诗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3、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12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木兰当户织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6、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于"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
  关于全诗的主题思想
  《木兰诗》描述了我国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测试
  1、下列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汗(kè hán) 辔头(pèi) 鞍鞯(jiān)
  B、啾啾(jiū jiū) 朔气(suò) 燕山(yān)
  C、云鬓(bìn) 金柝(tuò) 铠甲(kǎi)
  D、红妆(zhuāng) 穿著(zhuó) 傍地(bà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B、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3、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4、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对偶手法的一项是( )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
  5、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参 考 答 案
  1、B
  解析:"朔"读"shuò"。
  2、C
  解析:A中"贴"为"帖";B中"渡"为"度";D中"辩"为"辨"
  3、D
  解析:"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4、D
  解析: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别。
  5、C
  解析:朔,指北方。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这句话既是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也是描写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
  中考解析
  1、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B、《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蔡桓公的悲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C、《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
  D、《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考点】:成语的来历及其意义
  【分析】:此题既考查了对词义的理解,又考查了成语积累,同时考查学生对学过的文言诗文的理解。A项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B项的成语是:讳疾忌医。C项的成语是:无人问津。D项的成语是:扑朔迷离(或迷离扑朔)。
  2、用原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考点】:背诵
  【分析】:此题考察背诵,"寒光照铁衣。"
  3、根据原文,将句子补充完整。
  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木兰诗》)
  【考点】:背诵
  【分析】:此题考察背诵,"壮士十年归。" 

使用便字造句大全1。有人群的地方便有是非2。他的课初听似乎滋味不浓,听久了,便会觉得像噙上了话梅,越琢磨越有后味3。读书是较易的事,思索是很难的事。但如果两者缺一,便会全无用处。4。肥皂一经使用,方正的造句方正拼音注音fangzheng方正解释意思()成正方形,不偏不歪字写得很。()正直为人。方正造句1周日奋力挤过人潮后,于渺来到了北京北大方正宽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申请该公司研用月亮来造句皓月当空,微风轻轻拂过沟底。小彼得永远也不会像这样听爷爷拉琴了。下面是用月亮来造句,欢迎参考阅读!1)十五的月亮把大地照得亮堂堂的。2)夜幕降临,弯弯的月亮挂在西边的天空。3)天上就像造句五年级造句是提高语文水平,下面是小编整理就像造句五年级,欢迎来参考!就像造句1时间像一条缓缓流动的长河,将我们的喜怒哀乐慢慢带走。2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为我们带来无尽的热量。3满天的星饭碗的解释及造句注音fanwan饭碗解释意思()盛钣的碗。()(儿)旧时比喻职业找。饭碗造句1如果这个司机真的因此丢掉饭碗的话,他也许可以考虑在不久的将来搬到内华达。2一家大公司被别人收买购,你自五光十色该怎么造句1溪水清澈见底,溪底是五光十色的鹅卵石,煞是好看!2湖底的枯树,由于钙化,变成一丛丛灿烂的珊瑚,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非常迷人。3童年里有许许多多的事,就像我记忆沙滩上的贝壳一陶醉造句陶醉拼音注音taozui陶醉解释意思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陶醉造句1她陶醉于自己的成功。2我们可以看出,正和所有新皈依宗教的人一样,他思想的转变使他自己陶醉了,他急急深情造句词语造句1。泰山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恰如一个巨人,矗立在万山之中,正深情地俯视着大地。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3。深情的大海张开温暖的臂弯。4。我的思念犹如一轮明道貌岸然如何造句一而且,挪威和冰岛还指出,它们在管理鱼群方面要比那些道貌岸然反对捕鲸的欧盟国家做得好的多。二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假设的词语造句假设拼音注音jiashe假设解释意思()姑且认定这本书印了十万册,每册只有一个读者,那也就有十万个读者。()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用由衷的词语造句1。看到小刚的进步,我由衷的感到高兴。2。莫扎特的古典乐恬静优雅,让我们发出由衷的赞叹。3。故宫博物院的精美文物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技艺,不觉令人由衷赞叹!4。看到黄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分数除法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四年级上册精美的邮票说课稿范文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九课精美的邮票。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说教材精美的认识三角形说课稿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三角形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说教材认识三小学体育的教学说课稿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一起来看看小学体育的教学说课稿,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小学体育的教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跳跃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的内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我将围绕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分析1猴王出世说课稿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猴王出世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有关穷人说课稿篇一穷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选自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的穷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归纳教学过程和教学心得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教材首先是春笋小学语文说课稿教材分析与处理春笋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之作,它描写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后面四篇课文共同描绘出一幅春景图,体现卧薪尝胆苏教版说课稿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卧薪尝胆苏教版说课稿,欢迎阅读。一说教材本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小学语文卧薪尝胆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一篇具有很深意义的历史故事,同时课文标题也是一个成语。在这课中,我先讲述了课文的第四小节,以勾践明明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为什么非要去卧薪尝胆,让孩子们说出为了报仇雪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