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作为老师想要把一节课上好,那么就需要课前做相关规划,那就是教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化学老师是如何做自己的教案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 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打花巴掌的优秀教案教学内容歌曲打花巴掌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学会歌曲打花巴掌,并能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这首歌曲。二能用清晰的吐字,咬字演唱歌曲并体会说唱风格的儿歌。三能准确的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在打花巴掌教学反思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歌曲为24拍子,一段体,五声商调式,旋律欢快流畅,有着浓郁的河北民歌的音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打花巴掌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打花巴掌教学反思一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反思范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工作反思范文这个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重点班的语文教学,领导的信任学生的渴望家长的重托皆系于我一身。因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关于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线段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圆面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从线到面的一个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先前知识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学本课后,一些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的中小学有的人语文教学反思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小学语文花钟的教学反思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太空种子教学反思在执教太空种子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教学一个性朗读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太空种子这篇用童话形式描述的科普短文,人物的对话特别多!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少讲多读是很有必要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草地教
第二课新伙伴计算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时小学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二课,是学生上计算机课必不可少的一课。教者要指导学生从外不简单认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了解计算机各部分的功能和计算机的应用以及如何开关计算机和计算机小小导演我来做自定义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给幻灯片中的文本或图片设置动画2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自定义动画,设置动画对象的动态效果和动画顺序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14课教学设计第一课移动鼠标玩游戏一教材分析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编排,设计了丰富我彩形式活泼的学习内容。学生开始接触信息技术的第一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ampnbsp美丽的海底世界美丽的海底世界制作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技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课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分析本课所教授的是四年级学生,这些学生掌握了powerpoint制作的一些技巧,所以学生已经有机器人避障ampnbsp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浙江摄影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第1课相聚在网上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在网站上注册,并学会查看注册信息。2。能力目标认识在网站上注册的作用。3。情感目标促使同学们认真在网站上注册,认识在网站上注册的严肃性,感受第8课ampnbsp指法课题第8课指法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基准键键位和手指的分工。(2)掌握正确的打字姿势,养成良好的键盘操作习惯。(3)学会使用学打字软件。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的指用绘图工具制作逐帧动画学案教材简析前几节课主要学习了动画制作的基础知识,了解了绘图工具的功能,并能制作出静止的画面。从本节课起,通过制作红绿灯动画,进一步学习用绘图工具制作逐帧动画,让动画动象动起来。并且在教学案例评比之四金华潘洪波各种各样的标志教学案例金华环城小学潘洪波一设计思想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策略上主要有以下特点1。以信息为载体,学会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培养学生收集六年级(上)第1课ampnbsp软件的安装课题第1课软件的安装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软件一般需经安装才可运行的特点。(2)知道安装软件的名称一般为setup。exe或install。exe。(3)了解删除已安装软件的方法三年级(上)第14课ampnbsp马路一景课题第14课马路一景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综合运用画图工具箱中的工具创作图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马路一景图,提问在这幅图中分别有哪些东西?(马路横道线卡车红绿灯行走进航天工程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学研究室曹玉红湖北省宜昌市外国语实验小学董俊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感知超级链接的作用,并能利用超级链接的功能实现简单的交互。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幻灯片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