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初三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初三化学教案(一):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 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三化学教案(二):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 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学校
  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仪器药品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启发诱导,确立主题
  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1 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一杯水   一块糖 = ?
  2、夏日缘何飘"雪"?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
  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进入情景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酞
  *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
  *棉花沾品红
  *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 "清水" 映红桃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   一块糖 = ?
  100 mL水 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 1=2"会成立吗?
  A组实验:
  100 mL水 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察现象。
  C组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的和50mL的水混合。
  D组实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通过实验与研究,认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
  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从"50 mL一杯黄豆   50 mL一杯芝麻"实验中,芝麻钻到黄豆的真实情景里获得启发,理解微粒间也有间隙。物质溶解、扩散都与物质的这一微粒特征有关。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始终,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了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的第一难点。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的图示,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
  演示flash动画《"加水也奔驰"》
  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1、谈"加水也奔驰"的可行性及意义。
  延伸学习
  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体会生活与科研所需的知识博大与精深。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技巧的同时,也能涉身自然、社会问题中,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加强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初三化学教案(三):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 质疑 驱动 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 提出问题,质疑 引导探究,驱动 引导分析。形成想象 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 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分析现象,透析本质 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 根据想象,形成概念 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课 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饶志权
  学 校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仪器药品
  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回答:酒精挥发了。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观看放映。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
  【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
  【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阅读教材。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
  回答: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联系物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板书】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
  观察,猜想它的大小。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
  【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
  理解"分子很小"。【知识介绍】苯分子放大的倍数。
  【动画2】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渐渐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
  【板书】分子很小。
  学生观看。
  直观揭示分子的大小。
  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的运动【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引导探究】
  阅读资料。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
  【提问】有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板书】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过程等。
  【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巡回引导】
  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评价方案】
  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讨论:(发言要点汇总)
  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
  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4. 其他方案。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学案上的课堂训练一
  完成练习。
  随堂巩固知识
  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3、分子间有间隔
  【设疑】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
  再次激趣
  【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追问】根据这一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
  【播放动画3】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微观过程:NO2分子向上运动,O2分子向下运动,最后趋向颜色一致。观察,并描述现象:
  下面瓶中的红棕色的气体逐渐进入上部的氧气中,随时间的推移,两瓶趋近一致,但颜色变浅。
  学生回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观看,并理解分子的运动,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提出课题】我们能够把分子间的间隔直观地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组织讨论】评价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可行。【自主探究】
  提出假设: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设计实验:(方案汇总)
  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
  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
  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
  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
  学生分组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科学素养.【提问】本实验探究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演示实验】用分子间隔演示仪做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水预先染色,现象更明显。)
  【提问】请你分别用" "表示酒精分子,用" "表示水分子,画图模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扩散。归纳:1.必须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
  2.先分离开来,后混合均匀。
  (也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画图,相互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想象表象。
  第五部分 迁移应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组织讨论】1.为什么一滴酒精滴在纸上,过一会儿就消失了
  2.手上消失得快,还是纸上消失得快为什么
  3.从体积上来说,1 1 2吗为什么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
  结合刚学过的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课堂训练二
  边做练习边回答。
  巩固、深化知识。【归纳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发言。
  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指导练习】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导语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编写教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开学第一课教案,供各位参考。教学内容1分享暑假里的快乐事,真切体会自己长大了,懂事了,内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四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课时目标复习巩固生字新词,指导写好部分生字。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认读字词卡片。2朗读课文。3指名背诵。二拓展延伸,发展语言汇报交流自己从课外收集到的有关动物的图片文字资茶文化节课堂教案生了解。师很好。这里,我想考考大家今年的金秋十月,在我们天门市举办了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活动,它是什么呢?生茶文化节。(播放茶文化节的录像带)师在此次茶文化节上,一共有两千多名客人参草船借箭教案设计学生视角草船是什么样的船?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个故事发生在原因经过结果怎样?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边读边思,激发着学生学习热情。难点抓住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教师思考人教版追寻人类起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学习欣赏神话传说。培养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活动重点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口语用心灵去倾听的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2)能正确地搭配词语。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精灵苏珊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可敬的人,体会作者鸟鸣涧幼儿园小班教案鸟鸣涧幼儿园小班教案目的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吟诵并背诵。鸟鸣涧教学内容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吟幼儿园小班动物的尾巴科学教案引导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大部分动物都有尾巴,那么动物的尾巴只是摆设用的么?动物的尾巴有哪些作文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动物的尾巴科学教案模板,欢迎阅读!活动目标朱自清的绿教案一直以来对绿就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的心情,这种心情总在心头涌动,但总说不清道不明,直到读了我的扬州老乡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以下是朱自清的绿教案,欢迎阅读。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幼儿园小班红绿灯教案活动目标1。知道汽车行人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听从红绿灯的指挥。2。能根据信号做动作。3。体验模仿游戏的快乐。4。知道红绿灯的作用。5。让幼儿了解一些危险因素,懂得如何保护自幼儿园大班语言熊猫盼盼旅行记教案活动目标1通过情景表演,了解故事的起因。2通过阅读故事书,欣赏并理解故事大意。3通过看图标,学会复述故事。4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要通过行动爱护国宝,爱护动物。活动准备1故事书熊猫
小学三年级下册暑假作业答案快乐的暑假过了差不多一半了,你的暑假作业开封了吗?下面是整理的关于2019小学三年级下册暑假作业答案,仅供参考!P2二znghnlihnn三得失吞吐详略攻守是否爱恨进退始终四1。天学会采访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经过此次学会采访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路边的油炸食品有没有危害的主题活动更加得心应手,学会采访教学反思。成果汇报课上,学生搜集到了许多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社会调查报告等。表花儿朵朵开教学反思活动的导入,我觉得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这样的观点指导下,在设计剪纸活动花儿朵朵开时,我对导入部分进行了三次修订。第一次是这样设计的。伴随着歌曲春天,教师年度总结和教学反思光阴似箭,转眼间离开大学校园已经一年了,一年来,有成有败,有得有失,有喜有忧,有苦有甜。为了下一年的收获和喜悦,特将本学年工作总结如下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酸有甜,有汗有泪有成就也有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通过一个多月的生物的教学和学习,我感触颇多。这一册生物书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本,里面写出了详细的每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目标,有助于自主学习时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还有精要的文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的教学反思本节课课文很长,内容很多,要压缩在一节课内很有压力,这是不利的地方也有有利的地方,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对于六大营养素还是比较熟悉的,再加上现在各种营养品广告的普及,学生对于本课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以人教版实验新教材初三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的内容为依托,由本人设计的一节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网络教学课。初三化学新教材是以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反思初次学习使用显微镜的课,由于学生的兴奋和跃跃欲试,而必须交待的注意事项又非常多而琐碎,在许多情况下,难免出现教师细细交待,学生亦步亦趋,在严格的要求下活动,既放不开,学生实践的机会对英语练习课的教学反思教学几年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总是觉得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并没有把握的很好。尤其是在上练习课的课堂上,让学生用学过的单词词组翻译句子时,没有多少学生能够正确地翻译出来在做一些知识单除法练习课的教学反思一口算下面一组题目12315614437236390656474236129015561474371学生口算后,问在口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其实在我进行开火车口算的时候,就有晒太阳教学反思本月我们托班这月的主题晒太阳,这个主题里面有一节晒太阳教学活动。这个活动的目标1。在阳光下进行走跑跳蹲等动作。2。感受阳光的温暖。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场地,选在了户外。通过让幼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