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地球自转轴倾角不断变化影响南极冰盖融化速度

  北京时间1月2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全球持续变暖,南极冰盖越来越容易受天文学尺度的循环周期影响,尤其是地球自转轴倾角。
  新研究发现,3000万年来,南极冰盖延伸入海时,对地球自转轴倾角的反应最为强烈,因为延伸入海的冰盖会与温度较高的洋流接触,从而加速融化进程。假如人类对二氧化碳排放不加以控制,到了下个世纪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便会接近历史上自转轴倾角对冰盖融化速度达到最高峰时的二氧化碳浓度。
  1月14日发表在期刊《自然地质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突破百万分之400,全球气候对地球自转轴倾角的反应将变得更加敏感。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最关键的一点。"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威斯康星大学考古气候学家斯蒂芬·梅耶斯(Stephen Meyers)指出。若二氧化碳浓度高、自转倾角大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将对厚达数公里的南极冰盖造成致命性打击。
  重构过去
  4万多年来,地球自转轴倾角一直在不断变化,"就像一把安乐椅般前俯后仰"。目前该倾角约为23.4度,但它一度曾小至22.1度,或大至24.5度。自转轴倾角决定了阳光直射地面的时间和位置,因此会对气候造成影响。
  为重新构建南极冰盖对自转轴倾角的反应历史,梅耶斯和共同作者们利用了几个不同的、有关地球气候历史的信息来源。其中之一是由一种名叫"底栖有孔虫"的单细胞生物留在海底的碳酸钙。该生物会围绕着自己分泌出一层碳酸钙外壳,相当于留下了一份遍及全球、持续不断的海洋与大气化学记录。
  南极周围的沉积物记录也为气候历史提供了另一信息来源。(气候历史正是本研究的共同作者、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古气候学家理查德·勒维(Richard Levy)研究的专业。)这些沉积物由研究人员通过钻探从海底取出,同样记录了过去的气候信息。例如,冰川会在其所在位置上留下独特的泥土、沙子与碎石混合物。因此这些钻核可以详细体现出冰川曾经所在的位置。不过,这些记录中也存在一定缺口。
  冰循环
  利用从这两处来源获取的数据,研究人员成功拼凑出了3400万至500万年前的南极历史。勒维指出,南极的首个大型冰盖约形成于3400万年前,而常年存在的海冰一直到300万年前方才成为常态,正是在300万年前,二氧化碳浓度跌落到了百万分之400以下。
  从3400万年至2500万年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非常高(百万分之600至800),且南极的大部分冰都位于陆地上,不与海洋接触。在这一时期,南极洲冰盖的变化对地球自转轴倾角相对来说并不敏感。
  在1300万至500万年前,二氧化碳浓度再次下降,达到了百万分之200左右。此时海面浮冰变得更加普遍,冬季可在整个开放海域构成一层冰壳,只有夏天才会有所变薄。在这一时期,冰层对地球自转轴倾角的敏感度进一步下降。
  科学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为何冰盖对自转轴倾角的敏感度会发生变化,不过答案似乎与冰盖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当倾角较大时,极地地区温度更高,赤道与两极之间的温差也相对较小。因此风和洋流规律也会随之变化(其规律主要由温差决定),最终导致更多温暖的海水流向南极边缘。
  当冰盖主要位于陆地上时,海水并不会触及冰盖。但一旦冰盖与海水接触,温暖的海水便会造成重大影响。海上浮冰似乎能挡住一部分海水,减缓冰盖的融化趋势。但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足够高、致使海水浮冰纷纷融化,这些暖流就如入无人之境。在这种情况下,地球自转轴倾角的影响似乎便可达到最大。上次这种情况约发生在2450万年至1400万年前。
  从这段历史来看,南极的未来恐怕不容乐观。2016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了百万分之400,并将永久维持在这一水平之上。勒维指出,上次二氧化碳达到这么高浓度时,南极周围不存在全年浮冰。假如温室气体排放照现在这样持续下去,目前的海冰也会日益减少。"我们将一下子跳回数百万年前的那个世界。"
  "南极脆弱的海上冰盖会感受到目前较大的自转轴倾角的影响,南极边缘的海洋变暖也会继续加剧。"勒维表示。
  1月14日,另一组研究人员报告称,南极冰盖融化速度已经比10年前快了10倍。研究人员发现,在1979至1990年间,南极洲每年约损失400亿吨冰。但在2009年至2017年间,南极冰盖的年均流失量已经达到了2520亿吨。
  研究人员正在寻找上述三段时期中、影响冰盖对地球自转轴倾角敏感度的小规模变量。但主要信息已经昭然若揭。"南极海冰显然非常重要,"勒维表示,"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设法实现减排目标。"

18年的研究揭示美国民众正在摄入更多的超加工食品根据纽约大学全球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在过去20年里,美国人口中几乎所有阶层对超加工食品的消费都有所增加。ldquo美国平均饮食的总体构成已经转向更多的加工饮食。rdq利用有机半导体纳米管制造出高性能的电化学致动器据外媒报道,休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随着一种使用专门有机半导体纳米管(OSNTs)的电化学致动器的开发,他们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取得了突破。目前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该致动器将成古代粪便化石显示铁器时代矿工已开始食用奶酪和啤酒据外媒报道,尽管已经过去了近3000年,一项关于古代化石的新研究显示,铁器时代的矿工有一个令人惊讶的饮食习惯食用啤酒和奶酪。这一发现是通过分析在铁器时代盐矿中发现的保存完好的粪便化极端海平面事件将在世界各地海岸线上表现得更加频繁根据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的新研究,全球变暖将导致极端海平面事件在本世纪末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且影响到全世界的主要海岸线。该研究最近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预测由于气温上升,到本世纪末,在研究人员为视力障碍者设计集成导航的智能手杖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建造了一种手杖,对盲人或视力障碍者来说可能有很大用处。这根手杖的价格约为400美元,并具有自我导航的能力。研究人员在设计中利用了为自动驾驶汽车设计的技术,引导视科学家开发植入式微电极用于无副作用的疼痛缓解据外媒NewAtlas报道,忍受慢性疼痛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止痛药通常有不必要的副作用,并可能导致成瘾。然而,一种实验性的新疗法通过使用植入式电极来克服这些限制。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研究发现类木行星可在其恒星死亡后幸存下来据外媒报道,围绕一颗死亡恒星运行的气态巨行星让人们看到了太阳消亡的预测后果。天文学家发现了第一个被证实的行星系统,它与我们太阳系的预期命运相似。此前天文学家预测太阳在大约50亿年后中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今天成功发射一箭11星国家航天局消息,10月14日18时51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ldquo羲和号rdquo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等1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研究发现消费品中的合成化学物质与早逝有关该研究估计这些死亡可能使美国每年损失约400至470亿美元的经济生产力。这项研究增加了塑料对人体影响的数据基础,并支持减少或消除塑料使用的公共卫生和商业案例。据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两大探日计划首次公开!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ldquo羲和号rdquo。它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alpha波段保时捷人工智能团队研究表明未来应用现实技术的可能性增强现实技术的采用正在缓慢但稳步地进行,而且很容易看到该技术的一个可能的未来让你实时编辑你所看到的东西的硬件,用虚拟覆盖物取代你周围的物体。更准确地说,这叫混合现实。保时捷的人工智
昌景黄高铁江西段首座大跨度连续梁合龙IT之家4月3日消息,据人民日报,昌景黄高铁金溪湖特大桥首座大跨度连续梁今日下午成功合龙,为后续架梁铺轨作业奠定基础。据介绍,昌景黄高铁江西段预计可在2023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名为大气一号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卫星命名公布,计划7月出厂IT之家3月5日消息前几日,我国官宣全球首颗搭载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将于2021年7月出厂待发射,实现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全天时高精度监测。今日,中国航天科技集中兴官方演示屏下3D结构光技术可防止假体破解IT之家2月24日消息2021上海MWC国际移动通信展昨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开幕。本届展会,中兴手机携第二代量产屏下摄像技术全球首发屏下3D结构光技术亮相。IT之家了解到,据宇航员穿太空服能在太空活多久?大约6。58个小时北京时间10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只要氧气罐能持久让宇航员保持呼吸,他们就能存活在太空服中。当前,宇航员普遍使用的舱外航天服(EMU)中的两个氧气罐和应急氧气补给系统可提供又有小行星高速飞向地球?NASA放心,地球没危险北京时间2月15日消息,在情人节结束后不久,一颗大小估计在440米到990米之间的小行星将经过地球。一些媒体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引发了社交网络的关注,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马斯克点赞嫦娥五号,称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任务IT之家11月24日消息今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这次发射任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嫦娥五号顺利升空,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IT之家11月24日消息今日凌晨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我国开启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详解为何NASA要让航天飞机退役北京时间11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1972年,阿波罗17号带着最后一批宇航员奔向月球。同年,NASA也已经开始着手设计和开发下一代载人飞船。大约十年后,航天飞机问世。从国际NASA确认SpaceX首次商业载人飞行延期IT之家11月14日消息NASA现已确认,由于天气原因,NASASpaceXCrew1发射任务推迟。NASA和SpaceX预计将在本周末向国际空间站(ISS)发射美国首枚可操作发射NASA正式批准SpaceX可定期将宇航员送国际空间站,周末发射NASA周二宣布,已经完成对SpaceX载人龙飞船(CrewDragon)和猎鹰9号火箭的认证工作,它认为SpaceX有能力运送宇航员往返于轨道这是约40年前航天飞机项目以来第一次NASA申请34亿美元造登月飞船,美参议院拨10亿当地时间周二,美国参议院拨款机构提议明年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拨款10亿美元,用于打造将人类送至月球表面的全新登月飞船。但这一数字比NASA申请的资金少了大约2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