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鲁迅与朱安在北京拆她铺好的被褥,不穿她缝的衣,不吃她做的饭

  在鲁迅的一生中,有一个人是无从回避却不愿提起的——他的原配妻子朱安。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人的通信、日记中,鲁迅对她都始终简单地以"妇"代之,将她视为一份无法推辞的馈赠。
  因鲁迅常年在外工作,很少住家里,两人之间的交流除了日常打招呼之外,也再无其他。1919年11月,鲁迅在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购置了一套院子,经过一番装修后,便带领一家人迁到了北京家中。在这里,鲁迅依然孤寂地坐守青灯黄卷,沉醉于拓片残书之中,对朱安的态度依旧冷漠。
  朱安是做家务的一把能手,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但在鲁迅那里,朱安的这些优点就常常被忽略,因为鲁迅对朱安一直很挑剔:朱安做的饭菜他不想吃,尽管她擅长;朱安缝的衣服他不想穿,朱安铺好被褥等他,他大发脾气,闹到要把床拆掉......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人的婚姻名存实亡?为何鲁迅对待朱安的态度如此冷淡?朱安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朱安
  这个故事,要从1878年浙江绍兴,一位姓朱的商人家说起。封建制度下的礼教
  1878年,在浙江绍兴城,一位姓朱的商人家里生了一个女孩,在当时那个动荡的王朝末世年代,朱家人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平平安安就好,于是就给这个女孩取名为"安"。
  朱家在绍兴城生意做的还可以,家中宅院房屋众多,更别说花圃、池塘等这些地方,这对年幼的朱安来说,绝对是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虽然朱家靠从商发家,但祖上也是有人中过举,做过小官的,所以家里还有些书香门第的气息。
  跟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她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契合传统要求的典型:性格温和,擅长做绍兴菜,也会做针线活,不识字,裹小脚。
  在朱安四五岁的时候,就被母亲带到了一个屋子,在佣人的帮助下,母亲将朱安的脚缠成了"三寸金莲"的雏型,无论朱安如何痛哭挣扎,被裹小脚的仪式也没有停下来。
  适逢朱安也到了婚配的年纪,也有不少人家前来说媒。而鲁迅的母亲鲁瑞,当时也正在为儿子物色对象,正好鲁迅家隔壁的谦少奶奶跟朱安家有亲戚关系,朱安是谦少奶奶婆婆的内侄孙女。本着这个关系,谦少奶奶向鲁瑞给说起了媒。
  当时,已经21岁的朱安比鲁迅大个三岁,而绍兴的风俗本就以女子比男子大个两三岁为佳,再加上朱安有着传统女性身上的许多优点,家庭背景又不错,所以鲁瑞很中意朱安。
  裹小脚的朱安(左一)与家中姐妹
  1899年,鲁瑞在没有告知鲁迅的前提下,就到朱家正式提亲,等到16天之后,朱家才应允这件婚事。按照绍兴传统的婚俗,男方在女方允婚之后,就应向女方家请庚,即拿准新娘的生辰八字,以便选择吉日成婚。
  但周家却一直未有所行动,就这样一直拖到了1901年,本以为鲁迅在年底结业之后,就能把婚事给操办了,不料想鲁迅竟拿到了前往日本留学的奖学金,朱家人也认为不能耽误学业,于是就又将婚事暂时搁置下来了。
  鲁迅1902年就离开中国,前往日本学习,他应该是知道自己母亲给安排婚事的,作为思想先进的新时代青年,他自然接受不了这种父母包办的婚姻,起初也是拒绝过的,但最终还是无可无不可地拖了下来。
  其中就有这样一条原因,因为鲁迅父亲很早便过世,是母亲鲁瑞含辛茹苦地把兄弟几个给拉扯长大,这其中的艰辛,鲁迅很是明白,所以他不忍强拂母亲之意,只能默默接受。
  面对这个自己未曾谋面的未婚妻,鲁迅通过母亲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希望朱安能够"放脚",并安排她到学堂读书,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
  这一要求,朱家人自是不可能答应,且不说这朱安已经20多岁的年纪,双脚早已经发育完全,而且当时虽设有女子学堂的规例,但在旧时代传统还较浓的绍兴,就没有女子可去的学堂。所以,朱家人直接就拒绝了鲁迅的要求。
  鲁迅
  转眼到了1906年,此时鲁迅已25岁,而朱安更是28岁的"大龄女青年",已苦苦等了鲁迅七年的时间,不管是朱家人还是周家人,都对婚事很是着急。更严重的是,
  朱家人竟还听说了鲁迅在日本已经结婚生子的传闻,便跑到周家讨说法。鲁母一听,连忙否认这是假的,还定下了"逼婚奇计",她谎称自己身患疾病,让家人给鲁迅发电报速归。鲁迅收到家中老母病重的电报之后,一刻不敢耽误,立即从日本回国。
  等鲁迅回到绍兴老家时,哪有老母病危的悲伤抽泣,有的倒是张灯结彩的欢天喜地。无奈之下,鲁迅只好答应成婚的请求,两家人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婚事。
  朱家人知道鲁迅讨厌小脚的女人,所以特地准备了一双大的绣花鞋,并在里边塞上了棉花,假装朱安已经"放脚"。但是尴尬的一幕在婚礼上却发生了,新娘子朱安伸脚下轿的时候,由于鞋子太大了,突然掉了下来,朱安的小脚就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露了出来。
  看到这个场景的鲁迅更是极其失望,就这样麻木地走完了婚礼的所有行程。新婚之夜里,朱安等了好久都没能到鲁迅开口讲话,于是就主动就开口说道:"睡吧。"
  几次之后,鲁迅才有所反应,但脸上依旧有些阴郁,很沉闷。就这样,俩人的洞房花烛之夜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此后两三天,鲁迅住到母亲的房间,晚上挑灯夜读,然后睡在母亲屋里。
  此时的朱安深刻地感觉到,虽然丈夫对待自己礼数有加,但还是有疏离,这种疏离不仅是外在的行为,更是俩人心中之间的距离。婚后不久,鲁迅就又回到了日本,而朱安彻底留在了周家,当上了称职孝顺的儿媳妇。
  朱安婚姻关系名存实亡
  这样的日子,一下过了3年的时间,直到1909年才有所转变。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前往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翌年7月,升任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教务长,后任学监,而后又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这段时间,虽然鲁迅人在绍兴,办公地点离家里的路程只有20多分钟,但他却不常回家,偶尔回去也是为了看望母亲或者批改学生作业,从未进过朱安的房间,对她是不闻、不问、不接触。这样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在这个三代之家的大家族中,不免会被人知晓,这让朱安心中很不是滋味,在亲戚面前也抬不起头。
  自与鲁迅结婚以来,朱安就明白,鲁迅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觉悟很高,而她则大小就在一个传统的又保守的家庭中长大,俩人之间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更别说精神交流了。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彻底崩溃,中华民国成立不久之后,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就向鲁迅发出邀请,前往教育部工作,鲁迅就此成为了中共中央政府的官员,朱安也就成了中央官员的太太。
  1912年,随着政府前往北平,鲁迅也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前往外地工作。鲁迅离家,对朱安来说,反而是放下了重担,她在家里只要尽职办好家务,照顾好婆婆就够了。
  朱安把家事打理的井井有条,把周家婆婆也是照顾的非常好,所以,鲁瑞对这个儿媳妇是非常喜爱。1916年的时候,是鲁瑞的六十大寿,周家肯定是要办个大酒席贺寿;家里媳妇只有朱安是最合适的,鲁迅弟弟周作人的太太是个日本人,自然不懂中国的习俗文化,所以这个重任只能交给朱安。
  朱安把宴席办得非常好,鲁瑞对此也看到眼里,在生活上,她更是细致周到,所以鲁瑞在生活上也是越来越依赖朱安。就这样,朱安与婆婆和睦地过了几年的平静生活,虽然有时朱安也担心自己年纪已大,却没有个一儿半女,会被人笑话,好在婆婆还是支持朱安的,并未因此事有所埋怨。
  鲁瑞与朱安
  1919年11月,鲁迅决定举家前往北平,为此还在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购置了一套院子,以供一家人居住。朱安对鲁瑞细心照顾这一点,鲁迅是知道的,所以,朱安自然是要跟着一起去北平生活。
  而朱安也知道,自己这一去,就彻底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离开了自己从小长大的娘家,所以离开之前,鲁瑞也跟自己的娘家人照了相,以作纪念。等朱安离开绍兴那天,亲妹妹还特地跑来码头相送。
  经历了旅途的艰辛之后,一家人终于到了北平。与想象中不同的是,朱安在北平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甚至比在绍兴时更糟糕。
  在绍兴时,朱安还能有自己娘家人在背后支持,而且还是从小生活的熟悉环境,而在北平这个陌生的地方,朱安有时候连语言都说不通。与之相对应的周家其他人,在北平这个地方都生活的游刃有余,当时鲁迅和弟弟周作人在文坛极富盛名,所以朱安的心理自卑感更加重了。
  到北平之后,朱安才真真切切了解到了丈夫鲁迅的工作生活,当时鲁迅因参加新文化运动而名声大噪,家里经常有来客跟鲁迅交谈,虽然大家都很有礼貌的称朱安为师母,但是朱安里明白,自己与他们有着很深的隔阂。
  而鲁迅和朱安之间的关系,依然如往常一般疏离,两人之间除了必要的交流外,听不到任何的亲密交谈,更谈不上夫妻间的情趣依偎。
  甚至鲁迅在生活习惯上也与朱安有着种种的冲突,他有意识将衣服分成箱子和盖子放在书房外,其中一部分会放干净的衣服,另一部分放上已经穿脏的衣服。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和朱安的接触机会。
  对此,朱安做过种种努力,想缩短与鲁迅的距离,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时朱安会替鲁迅做被褥铺床,但是鲁迅却很厌恶朱安的这种行为,然后就直接将铺的被褥给拆了。朱安在绍兴时,经常给鲁瑞做绍兴味的饭菜,鲁瑞对朱安的手艺是赞不绝口,但是一直都很嫌弃朱安的鲁迅,却觉得朱安做的饭菜不合自己的胃口,也并不想吃。
  有时候朱安会给鲁瑞做衣服,顺手也会给鲁迅做几件,但鲁迅往往以衣服不合身的理由给拒绝了,其实哪里是衣服不合身,只是他不想穿朱安做的衣服罢了。
  就这样,两人继续过着这种名存实亡的夫妻生活。
  1923年,巨大的变故降临在这个大家庭中。鲁迅与自己的二弟周作人彻底决裂,兄弟二人的关系从此势如水火,再也没有来往。具体原因是什么,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很快,鲁迅决定搬出在西直门的家,可问题来了,朱安怎么办?于是,鲁迅给了她这样的选择——可以选择回娘家,也可以继续留在八道湾。
  显然,这两种选择都是朱安无法接受的。现在自己已是他人妻子,再跑回绍兴娘家的话,就会让娘家的日子过不去;但如果又继续留在八道弯的话,独自个跟叔婶侄子侄女一起住又不合常理,会让人笑话的。
  经过思考之后,朱安向鲁迅表示自己愿意和他一起迁居生活,她用带着恳求的语气说:"你搬到砖塔胡同,横竖总要人替你烧饭、缝补、洗衣、扫地的,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
  对此,鲁迅无法拒绝。在当年8月2日的日记上,他写道 :"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61号。"
  1923年,鲁迅和朱安就暂住在了绍兴同乡的房子,还没有住多久,鲁迅积劳成疾的肺病就又犯了。这次犯病还挺严重,朱安非常心急,处处仔细照顾着鲁迅的饮食起居。
  因为鲁迅不能吃太辛辣的食物,只能吃流质食物,所以朱安费尽心思为鲁迅做流食。在这过程中,虽然俩人的关系较往常有所缓和,但鲁迅仍然和朱安分房睡,并没有有实质性的进展。
  朱安自然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希望能有所改变,能和鲁迅有精神上的交流,所以她处处的讨好鲁迅。
  有一次,鲁迅在教导俞家的姐妹在做运动,朱安看到这一幕后也想加入,但是那会儿小脚使她不能够很舒展地做那些动作,因此出了好多洋相。
  朱安并为此放弃,她认为只要自己付出一些努力,鲁迅总是能看得见的。一次,在吃饭的时候,鲁迅突然谈到自己在日本吃的一种菜,味道很好吃。
  朱安为了和他有些共同交流的话题,直接附和道:"是的,这种菜我也吃过,的确很好吃"。但朱安不知道的是,这种菜只有在日本才有,绍兴是没有的。为此,鲁迅听了后很反感,气得不知说什么好。
  1924年5月底,鲁迅又买了一个小四合院,将母亲鲁瑞接来同住,这个时候三个人又像在绍兴老家那样时一起过生活,朱安还是像往常一样做家务,照顾婆婆。有时朱安会在母子俩的身旁听他们两个聊家常,但朱安却很少插话。
  朱安(右一)与家人彻底分离
  这样的日子没有过多久,就迎来了更大的转变。
  1925年,鲁迅带来了一个学生到家中,这个学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学生领袖,叫许广平。
  因为学生运动,许广平和鲁迅相识了。之后,鲁迅就邀请许广平到家里进行交流,探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就朱安都看出来了,鲁迅对待这个女学生跟对待自己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两个人有共同的话题,交流起来非常的默契。
  鲁迅与许广平关系的进展,让朱安感受到了危险。之后,朱安更是因为遭受强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身体吃不消,病倒入院。但是在医院,医生却未找出朱安生病的具体原因,所以很快她就又出院了。
  之后发生了三一八事件,鲁迅因参与其中而上政府了黑名单。为了安全起见,鲁迅不得不离开家,在外躲避追捕,就连鲁瑞和朱安的安全问题都无法得到保证,只能到处搬家暂居在旅馆中。
  到了1926年,鲁迅为了躲避各方面的威胁,决定到厦门大学担任教师的职位。与鲁迅一起离开前往厦门的就是许广平,这件事朱安也是到后来才知晓的。鲁迅和母亲、朱安道别之后,就与许广平前往厦门。
  1928年的时候,鲁迅就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同居了,他们同居的消息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去流传,但是却并没有真正地公之于众,而朱安也是从周作人夫人的口中,得知了这些消息。
  有一天,朱安对鲁母说,自己梦到鲁迅带了一个孩子回来。说时有点生气,其实她心里明白,这种事情迟早是要发生的,只不过是或早或晚而已。
  而就在1928年底,许广平真的有了身孕;鲁迅虽然心中尚有犹豫,心情却不错。他特地挑选了好看的信笺纸,纸上有莲蓬的图案,莲蓬里有籽,暗喻已经身怀六甲的许广平,并作了一首情诗 :"并头曾忆睡香波,老去同心住翠窠。甘苦个中侬自解,西湖风月味还多。"
  1930年,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周海婴在上海出生了,鲁迅还往家中寄了一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照片。鲁母获知后自然高兴,朱安拿到这个照片之后,态度非常冷静,没有生气的模样,甚至还表现出关怀和友善的态度。
  此时,朱安的内心可能也是释放了某些重担。朱安跟鲁迅结婚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能为周家延续香火,如今周家终于有了子孙,她内心还是如释重负了。
  之后,鲁迅就和许广平一直在上海同居。期间,朱安和鲁瑞的生活费用,都是由鲁迅来提供的。
  鲁迅、许广平与周海婴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去世。
  这个消息在第二天就传到了北平,朱安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内心沉痛不已,她一直以为鲁迅的病情在慢慢好转,但却没想到鲁迅却突然就离世了。
  鲁迅离世之后,作为他名义上的夫人,朱安生活变得更忙碌了,时不时就会有客人来到鲁迅的故居进行拜访,有一些新闻记者也会为了采集新闻,而上门来采访朱安,朱安只得忙忙碌碌应付这些人。
  但等忙完这些事情之后,朱安就面临了更大的困难,那就是她的生活问题该怎样解决,之前一直是靠着鲁迅的支柱而生存的,如今鲁迅已经离世。周作人只愿意为母亲鲁瑞提供生活费,而朱安的生活却无人援助,虽然许广平有时候会每月汇款50元,但是朱安还是无法应付日常的生活用度。
  1943年4月22日,鲁母也去世了,自此就只有朱安一人在北平独自生活,鲁瑞去世的时候,把周作人每个月给她的生活费15元都留给了朱安。
  此时许广平的境遇也不是很好,许广平在上海被敌人逮捕入狱,朱安的生活费用来源就彻底断了。
  朱安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辛苦,这个时候周作人给朱安了个建议,可以将鲁迅生前写的书籍,留下的遗迹出售给其他人,这样就会得到一笔不少的生活费用,足以朱安应付生活了,这个消息不久之后就被新闻给报道出来。
  此时,许广平已经出狱了,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拜托鲁迅的好友,赶忙找到朱安,劝阻朱安不要将鲁迅的遗物卖了,一定要保存下来,不能够随意出售。
  但此时朱安情绪也非常激动,说道:"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经过这些人的劝导,没想到许广平平日对自己还是很照顾的,所以最终还是没有卖掉鲁迅的遗物,而且保存得很好,之后更是将这些遗物的继承权转交给了周海婴。
  之后也有各界人士要给朱安送钱,但她都一一婉拒了,并表示到自己宁愿吃苦也不愿取得别人施舍的钱。就这样,朱安一直靠着自己的努力艰难地生活着。
  老年时的朱安
  直到1947年6月29日,朱安在北京的住处住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人世,享年69岁。她临去世前托人转告许广平,希望在自己死之后,能埋葬在鲁迅墓地的身旁。
  但她的这个愿望却未能实现,最终朱安被葬在了陪伴她许久的婆婆鲁瑞的坟墓旁边,这个墓地没有墓碑,也没有碑文,只是安安静静地在那里立着,就像朱安这一生,都一直是安静静地活着,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国学成语故事(40)自取灭亡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古代实例国学钩沉,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引子前文说晋灵公夷皋因为贪玩过头,计划杀掉碍手碍脚的大臣赵盾,结果被赵盾的族人先下手为强,年纪轻轻就丢了性命。其实,从后来的史书记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牺牲时年仅26岁,外甥后来是国家总理在觉醒年代中,除了陈乔年陈延年兄弟外,还描写了许多意气风发又意志坚定的革命先烈。细心的观众可能会记得其中有一位名叫赵世炎的青年,虽然现在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然而他在我党早期建设中其我心中的英雄致敬最可爱的中国观电影长津湖有感(陈建勤)一片湖泊因为一场战役闻名,一个民族因为不屈而撼世。这是一部回顾战争和历史的影片,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影片。长津湖这部电影以1951年11月7日中国出征朝鲜抗美援朝为背景,真实再现抗美民间组织首领刘邦的崛起之路楚汉战争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项羽刘邦韩信张良萧何等人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一直口耳相传。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说,究其原因,在于楚汉时期留下来的世界战争史之2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前404年,古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争夺的战争。希波战争后,雅典成为海上强国,控制了爱琴海和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形成与斯巴达陕北知青岁月迎亲的唢呐声徐永群陕北知青岁月迎亲的唢呐声徐永群清晨,雾气慢慢褪去。连绵不断的山峦露出了褐黄色,山缝隙流淌着细细的溪流,在这崎岖坎坷的山路,行走着一行接亲的队伍。接亲队伍中涌出几条驴,驴个个皮色光滑印加帝国往事我曾经在秘鲁常驻过,那时朋友圈里的热门话题都是印加帝国的那些事。提起印加帝国,秘鲁人总是滔滔不绝,充满自豪感。我现在仅以故事的形式说说印加帝国往事,奉献给大家,希望朋友们喜欢!秘鲁多尔衮十世孙称故宫是祖产要国家归还,为保皇室血脉拒娶汉女赋蒋甥若水番马图曾言卧拥提壶将引钦,英气虬须皆贵族。封建背景下,贵族阶级地位尊贵,享奢靡生活。然当今社会中,人人平等管奶奶,却深入人心,若仍以阶级观念,划分人群,将遭世人唾弃。众所夏文化二里头最早的中国二里头,一个在中国考古史上极为耀眼的名字。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为华夏文明的被遗忘了66年的条约,让我国获得北极合法开发权,打破西方垄断文讲不完的历史故事编辑讲不完的历史故事1991年,我国偶然间发现了一份主权条约,而这份条约整整被我国遗忘了66年,也正是因为这份条约,让我国获得了北极的合法开发权。从此,打破了西方1960年尼泊尔灵魂拷问,我国无力反驳,总理不惜一切代价登顶到目前为止,中国有人登上过珠穆朗玛峰吗?既然没有,那凭什么说这座山峰属于中国?这是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尼泊尔解决中尼边界问题时,尼泊尔的一句灵魂拷问。的确如此,如果你从未触摸
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谢大家!何尊原来有119个字,有三处由于破损,经专家分析研究最后补上了的三个字,共122字。首句隹(惟)王初迁宅于成周,这里成周到底指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指镐京或镐京的某个宫殿。原明代文化史明代的文化专制一取士与文化专制之科举之兴废上科举制度,始行于隋唐,后世因袭之。或略有变化,然其以考试取人才,以为君主所用之宗旨则定然不变。明代科举始行于洪武三年(1370年),是年有开科取士诏朕闻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故贤者直罗镇战役中,杨国夫回忆奇遇毛主席1935年冬,直罗镇战役开打,我们带领连队火速奔赴前线,这时有一个挂着望远镜背着皮挎包的干部急促跑来。同志,后边有队伍没了?他问。没有了。我一边跑,一边答。别走啦!他立刻喊住我,然长征开始后,一枚珍贵印章遗留在了出发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内,一枚晶莹剔透的玉质印章,在柔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历史的光辉,这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印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次年百年瞬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黄巢的最后一战五虎将败亡,李存孝勇败群雄,黄巢殒命灭巢山黄巢曾经也想凭着一身武艺报效朝廷,不过他遇到了昏庸的唐僖宗,报国无门的他又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反唐,那就是夺取长安城赶跑了唐僖宗,一代传奇枭雄与他的大齐国就这样崛起了。正当黄巢大军一路1955年大授衔时有哪些开国将帅主动提出了让衔?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这句话是毛主席在1955年大授衔时有感而发改编的两句诗,1955年的大授衔是对征战沙场多年,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作出贡献的将士们的肯定,也是将士淝水之战后前秦为何会一分为六?苻坚过分自信,北府兵不可小觑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相继出现。很多人觉得这一时期非常乱,其实我们可以大体上把这一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节点分别是前秦和北魏。北魏大家再了解不过了,隋唐的前身,完成了五胡十六国的统一。金日成为感谢毛主席,送来了24箱苹果,士兵打开后却没人敢吃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半年的时间。这年春节,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向毛泽东赠送了二十四箱苹果,作为礼物,祝毛主席新年快乐。毛泽东收到后极为开心,他平时最喜欢的就是这样普通的西路军幸存者装哑巴12年,干过苦力,当过厨师,还娶了位藏族姑娘刘思贵,西路军红九军二十七师八十团卫生员,四川营山县人,19岁参加红军,长征结束后随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西路军一路血战,损兵折将,被迫向祁连山转移。在梨园口不远的康隆寺,刘思贵被打隋炀帝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隋炀帝被认为是世界上有名的昏君,可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隋炀帝即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是隋朝的亡国之君,但他的过往可以说属实是在勾心斗角中度过的。杨坚,也就是杨广的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