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历史上的唐太宗为何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

  主要是避免兄弟相残。因为李治这个人比较老实,李世民认为李治当皇帝,不会对兄弟下手,其他的就不好说了。
  另外,李世民也没有别的选择,他要选太子,只能从长孙皇后的儿子里面选。因为长孙家族在大唐的势力很大,长孙无忌等等都是大唐功臣,如果选别的,完全立不住。
  而长孙皇后三个儿子,李承乾原本最有希望,可惜自己作,要谋反,你急什么嘛 。
  第二个李泰,心狠手辣,想夺嫡,李承乾事件也牵扯太深,各打一板,他也没戏。
  只有李治不争不闹,反而当了太子。
  而且李世民应该看得很清楚 ,这个儿子稳重,一定能成大器。
  另外,李世民对李治也是真的喜欢啊。给大家看看李世民给李治写的信。
  内容如下: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死而更生,今日以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患疾,即一一具报,今的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啥意思?
  脑洞老师试着翻译一下:前面两次收到宫里的信,就是不见你的信。粑粑担心得都要死了。突然这次收到你的信,说你老婆病了,我一下放下心来,就像死而复生一样。(什么嘛,儿媳妇病了就不是事了?!)从今天往后,只要你头风病发作,马上写信告诉你粑粑我,就算是其它小病,也要马上写信来。目前的辽东的情况,抄一份给你。粑粑想你想得死去活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见你。粑粑亲笔。
  这个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这里面,李世民不关心儿媳妇,李治对小妈武则天可是很关心的啦!
  伟人在1936年写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唐太宗文韬武略,任用贤人,虚心纳谏,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这位千古杰出帝王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却一波三折,令人寻味。
  唐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与长孙皇后育有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唐朝延用前些朝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称帝后便立8岁李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颇识大体又生性聪敏,太宗每次出京巡幸,都由李承乾居长安监国,由此可见李世民对其的信任及其非无能之辈。
  李承乾早年有过足疾,行动颇为艰难。同时身为魏王的李泰书画诗词无一不精,颇有美誉,逐渐得到了太宗的喜爱和倚重,而李泰也自负其才能,渐起夺嫡之心,太子日渐隐忧,决心阴谋除掉李泰。
  李承乾招募壮士封师进和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许与重金令他们刺杀李泰,以失败告终。李承乾又与叔父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驸马都尉杜荷等人密谋发动政变,失败以后太子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汉王李元昌赐自尽,侯君集等人被杀。
  魏王李泰借着父皇唐太宗对他的喜爱,也在暗地不断拉拢重臣,联结文武官员,已经形成朋党。李承乾事发之后,李泰被降为东莱郡王,又改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形同流放。李世民自己因轼兄杀弟,骨肉相残才获得帝位,虽说皇权之下无父子,但他也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想起来也会心痛,正因切肤之疼,他对于诸王争储异常敏感,害怕出现第二个玄武门之变,不仅儿子们互相残杀,自己也会像老爹李渊一样被架空。爱将侯君集和三子一弟谋反一下戳中了李世民的软肋,抽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人惊惧不已才拦下来,身为父亲,想留儿子一命,人之常情,身为帝王,太子造反,绝对是他的噩梦。所以唐太宗在挑迁下任太子时,首要条件是乖巧听话,不能造反,不会杀害兄弟。
  嫡子只剩下晋王李治,李世民觉得李治懦弱,似不堪重任,而"李恪类我",有立吴王李恪的想法,长孙无忌因私心作祟,极力阻挠,李世民才作罢。相对于李恪,李治年少,柔弱,没有主见,自幼丧母,对外依赖性强,易于控制,便于掌控,在李世民内心摇摆之际,长孙无忌把李治推向了太子之位。
  李治上位后,没有加害两位哥哥,李泰善终,李承乾郁郁而终。李治并不平庸,只是平和,他内敛低调,不漏锋芒,有容人之量。他在短短数年对外征战,一举荡平高丽,将大唐的版图达1200万平方公里,仅凭这点就可名垂永册,为了权力逼杀亲舅舅长孙无忌、斩了妹夫房遗爱、柴令武和姑父薛万彻,赐死了一干叔叔兄弟,流放了一大批跟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宿将,后因风疾发作,迫不得已才让武则天一起处理朝政。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知名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中国人往往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由此可见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位杰出帝王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很耐人寻味,他选择了一位在诸子中颇为平庸的李治为储君。这背后有怎样的历史隐情呢?
  李治像
  史书记载,唐太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当属长孙皇后亲生的三个嫡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其中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又生性聪敏,自然是最有资格的人选。李世民继位称帝后便立李承乾为皇太子。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后,皇帝李世民令太子李承乾处理政事。史书记载,李承乾颇识大体,自此以后,太宗每次出京巡幸,往往就由李承乾居长安监国,由此可见其并非无能之辈。
  然而李承乾早年有过足疾,行动颇为艰难。与此同时,身为魏王的李泰当时颇有美誉,逐渐得到了太宗的喜爱和倚重,这对李承乾构成了极大威胁,而李泰本人也自负其才能,颇有夺嫡之心,于是两人各自联结朋党,彼此斗争。
  李承乾曾招募壮士封师进和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对其颇为礼遇,大加赏赐,令他们刺杀魏王李泰,却没有成功。于是李承乾勾结叔父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和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谋反,密谋纵兵进入西宫,夺取政权。
  李承乾墓遗址
  贞观十七年,太宗五子齐王李祐于齐州造反,李承乾与纥干承基密谋发动政变。然而纥干承基勾结齐王败露,下狱当死,告发了李承乾。太宗立刻将李承乾另外囚禁起来,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审问调查。最终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汉王李元昌赐自尽,侯君集等人伏诛。李承乾的夺位心理和当年的李建成相似,政变却与颇类其父,党羽又有玄武门之变中的干将,不知李世民心中作何感想。
  李承乾落得如此下场,李泰也没能改立为太子。李泰少年时就擅长写文章,李世民还专门让他在府邸设置了文学馆,任他吸引征召学士。然而李泰不断拉拢重臣,联结文武官员,已经形成朋党。李承乾事发之后,李泰也被幽禁在将作监,接下来降封为东莱郡王,又改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形同流放。
  长孙无忌像
  李承乾和李泰相继被剪灭后,太宗的嫡子只剩下了晋王李治一个人。李治当时不过是十几岁的幼子,绝无结党营私的能力,在此局面下,才有了被立为储君的可能。立储之前,太宗曾和长孙无忌等几位重臣商量。据记载,太宗因为三子一弟谋反大为痛心,抽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人惊惧不已才拦下来。诸臣请问太宗的想法,太宗说要立晋王李治。长孙无忌立刻回答,我等都奉诏,如有异议,我定要斩杀。
  太宗便对李治说,这是你舅舅的许诺,应立刻拜谢,李治随即下拜。太宗又问长孙无忌舆论如何,无忌回答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我请求召问群臣,必定没有不同意见。从此可以看出,太宗善于做作,如此一番不过是为了给李治找有力的重臣来辅佐。此后太宗也曾想立吴王李恪。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才罢,这也可以看出长孙无忌这样的外戚亲贵支持在立储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谢谢邀请。
  为什么呢?因为唐太宗作为开国的雄主,可以马上得天下,然后守成的君主都可以稍微软弱。
  1.当时的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一直在为皇位分为两个派系进行争权夺利。这让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恼火与为难。
  2.而且在废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作为长孙皇后的嫡子,又有长孙无忌这样的权臣在旁边敲边鼓的辅助作用。
  3.李治在当时的夺嫡之战中,表现超然物外,只管负责太宗吩咐的事情做好,作为唐太宗的开心果与暖男的角色,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欲望。这是封建帝王十分欢喜的作风,就是什么都不争,什么都无欲望的,最后反而得到天大的好处。最后被册立为太子,最后成为唐高宗。
  4.李世民知道他的性格温和软弱,不会像魏王李泰做皇帝,将不会给自己兄弟活命。而李治可以求同存异,兄弟姐妹们相处融洽。这就像极了清王朝康熙大帝传位于雍正皇帝一样一样的模式。
  5.权臣的考虑,不要在伺候像李世民这样的雄主,太累了,天天加班写方案,而且他们老了。需要一个像李治这样的皇帝性格,便于他们的利益集团的地位持续。
  这些方面的交错,产生李治的最后成功。
  我是历史伴读小二,我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专门讲述。
  首先要说明李治并非无能之人,李治在位期间开创永徽之治,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使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我们觉得李治平庸,主要原因是李治宠幸武则天,最后让皇权转移到武则天手中,所以给世人的感觉李治软弱无能,其实上李治在扶持武则天的时候主要目的是用于对抗功勋老臣,在李治中前期武则天被李治打压的很严重, 只到李治晚年因为中风,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则天才得以
  逐渐掌握朝政。
  在唐太宗的众多儿子中,李治才能的确不是罪出众 的一位, 文有李泰、武有李恪,李治相对他们才能还是有一定距离,而且李治比他们都小,原本轮不到李治为太子,但是命运就是会开玩笑,没有人注意的李治最终成为了接班人。
  唐太宗一生只封了长孙皇后,其他人都没有皇后的封号,而长孙皇后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并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人也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最有资格成为接班人的人选。
  李承乾是早早的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还让李承乾监国,只是好景不长,等到李承乾成人之后,李承乾表现很差,让李世民很是失望。这时李世民注意到了李泰,李泰颇有学识和能力,他不想大儿子一样玩忽职守,而是凡事用功,这些深得李世民欢心。
  李承乾与李泰二人各自树立党羽,互相斗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收到了极大的威胁,所以 李承乾派刺客刺杀李泰不成,于是效仿李世民玄武门政变,便起兵入宫杀弟逼父。结果李承乾的阴谋已经被泄露,宫变失败。李世民不忍诛杀爱子,将李承乾贬为平民,流放黔州。第二年,李承乾在黔州病死。
  太子被流放,太子之位空虚,当时李世民觉得太子被废之后,也可以考虑册立李泰为太子,只是朝臣都反对,他们觉得李泰虽然表面看起来正直。实际上李泰十分阴险,如果真的当了皇帝,未来李唐王朝的结局难以想象。并且大臣认为是李泰谋夺太子之位引发了太子叛乱的祸乱,所以立李泰没有成功,并且李世民将李泰贬到远方为郡王,最后病死。
  李治能成为太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大力支持李治。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经想立李恪为太子,他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朕立晋王李治,但他为人仁弱,朕很担忧社稷不保,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断很像朕,朕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力劝不可,李世民只好作罢。
  三个嫡子,长子叛乱,次子品德不行,只剩下李治,这样李治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太子了。 李治虽然看似文弱,但是李治治理天下时让唐朝发展壮大,让唐朝对外的声威,达于最高峰。
  历史上的唐太宗之所以选择平庸的李治当做继承人,是因为除了李治之外其他人都不适合当皇帝,而选来选去就只能有李治这样的一个人了,矮子里面拔萝卜,拔出一个是一个,就这样李治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并且成为了新一代的皇帝。事件回顾
  李治能够当上皇帝,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贞观17年曾经发生过一起政变,而这次政变所带来的极其严厉的政治后果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简而言之,唐玄宗李世民的所有的儿子当中,除了李治之外,其余的人全都被拉了下来,并且他们都不适合当皇帝。
  而此时的李治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根本无法应对这样的局面,当唐太宗李世民与其他的臣子进行商讨的时候,尤其是在探讨到谁成为帝王接班人的时候,所有的臣子都一言不发,因为在这个敏感时刻谁都明白,一旦再整出一个皇子去谋反,整个唐帝国将脸上无光,并且会被史书记上浓浓墨彩的一笔。
  所以在这个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就已经改变了之前的策略,挑选太子的时候并不是一定能够把整个帝国整治理的井井有条,也不是有个多么出众的能力,而是一定要平凡,一定要听话,一定要老实。
  当唐太宗李世民去回顾所有的皇子之后,把目光落在了李治的头上,李治尽管看起来非常的年轻,而且非常的老实、平庸,可是唐太宗依然把李治当做未来皇帝接班人来培养。没错,这就是事实
  接下来我们会讲一些正史当中没有记载,却有疑问的事情。
  首先第一点就是为什么李治的舅舅一而再再而三的许诺李治一定会当一个好皇帝,为什么唐太宗又如此的信任李治,并且当唐太宗询问长孙无忌的时候,长孙无忌也说李治一定会当一个好皇帝?
  历史从来不是这样简单的,也不是让人打扮的,只要到我们细细窥探,就会发现出一些猫腻来,在整个唐朝尤其是唐太宗执政期间,与李治相关的所有言论全都是好的,积极的,有利于李治个人发展的那一面,而且李治表面上看起来及其朴实,可是背地里的人际交际关系以及所结交的大臣数量之多,常人难以想象。
  任何一个人从诸多的皇子当中脱颖而出,并且获得父王的青睐,成为帝国的掌权人,都绝不是用平庸两个字可以用来概括的。正如三国时期的曹丕一样,在当上皇帝之前他也很平庸,可是能够当上皇帝,绝对不是表面上能够看到的这些,而是内心的城府与隐忍。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上的唐太宗为何选择平庸的李治做大唐的继承人?
  首先,我要表明一点,历史上李治不平庸。之所以会让后人有一种李治是个平庸之主的错觉,可能是因为他有一个牛逼的老爸李世民,加上一个更加厉害的老婆武则天。
  可即使如此,李世民为何还要选择这个平时并不怎么出风头的晋王李治为大唐王朝的继承人呢?
  李治是嫡子,是李世民与他的正宫皇后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共生了三个儿子: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这个晋王李治。按年纪来排,李治似乎是老末,要论顺序,似乎也轮不到他这个晋王。可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奇妙,前太子李承乾做死,推荐觉得他这个太子之位渐渐不保,所以心一狠,决定和他的岳父、也就是兵部尚书侯君集造反,学他老爸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可是李世民是经历过的人,怎么可能会不知晓,很快这场不大不小的叛乱就这么瓦解了,当然作为儿子的李承乾,没有被处死,被贬为了庶人,终生不得入长安。
  而魏王李泰,虽说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但在朝中结党营私,李承乾为太子时,他就千方百计想夺嫡,李承乾被废以后,他就更肆无忌惮了,暗中指示大臣上书立他为太子。可李世民是什么人?他岂能不知他这个儿子的道道,为此,他将李泰给贬到了均州,改封为顺阳王。
  就这样,太子之位就落到了晋王李治的头上。
  当然了,李世民之所以下决心立李治为太子,是看上了李治的善良。作为老末的李治,他与哥哥们的关系都处得很好,在李世民心里,让李治当皇帝,他这三个儿子都能活命。毕竟李治是李世民亲手带大的,这等殊荣可少有,这么多儿子,只有李治是李世民亲自抚养长大,对于李治的性格,李世民自然一清二楚。
  所以让李治成为太子,是再合适不过了。
  唐太宗选择李治做接班人,伴随着很多无奈,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李治是嫡子
  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孩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他们属于嫡子。封建时代,皇帝选择继承人一般优先选择嫡子,没有嫡子再考虑其他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李承乾后来被封为太子,李泰被封为魏王,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有大臣向唐太宗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召集大臣,调查后发现属实,就废黜了太子李承乾,把他贬为平民。
  李承乾获罪以后,魏王李泰就每天进宫侍奉太宗,太宗还当面答应,要立他为太子。李泰掩饰住内心的喜悦,暂时没有表露出来。一些大臣也劝太宗,应该立李泰为太子。
  一天,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们说: "昨天晚上,我说要立李泰为太子,李泰就像个小孩儿一样扑到我的怀里,还对我说:"父皇,我今天才真正当了您的儿子,今天可以说是我再生的日子啊!我有一个儿子,等我死的时候,我要把我的儿子杀掉,好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是啊!李泰多么忠厚啊!谁不疼爱自己的儿子呢!而他却愿意杀死自己的儿子,把帝位传给李治。他有这样的诚心,真让我高兴!"
  大臣们听后没有说话。这时,谏义大夫格遵良站了出来,他对太宗说:"陛下,您听说的话,大错特错,希望您能再三考虑,不要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出什么差错。陛下从前立李承乾为太子,而您对魏王李泰更加宠爱,这样才导致李承乾想要谋反。事情刚发生也没几天,您应该以这件事为鉴啊!陛下您现在要立魏王为太子,希望您先把晋王处置掉,这样才能确保平安无事!"太宗听完后,不做声了。过了一会儿,他流着泪说: "他们都是我的儿子啊!我怎么狠心下得了手呢!这件事,我办不到!"说完之后,他很失意地回了后宫。
  魏王李泰
  从上面的对话可以看出,李泰表演得有点过了,又猴急。他也很担心太宗会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于是决定威胁他一下。他找到李治,对他说,汉王李元昌(李世民的弟弟)因谋反被赐死,你和李元昌关系那么好,不担心自己的下场啊?
  这一吓,果然奏效,此后,李治每天愁眉苦脸。李世民看他这个样子,就问为什么?李治只好说出实情。唐太宗心里很不舒服。他记得李承乾和他说过,他的谋反是李泰唆使的。他后悔说过立李泰为太子的话。李泰现在又这个样子,如果立李泰为太子,他的其他儿子都没有好果子吃。
  于是,唐太宗决定立李治为太子,放弃李泰。
  二、避免兄弟相残
  李世民自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然后威逼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兄弟残杀的悲剧不想重演。而李治比较宅心仁厚,也比较有孝心。立李治的话,可以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重演。
  因此,李治被立为太子被提上日程。
  三、重臣的支持
  唐太宗拿定立李治为太子的主意后,还希望取得重臣的支持。李承乾被废黜的当天,太宗呆在两仪殿,晋王李治陪着他。等大臣们都出去后,殿中只剩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绩、褚遂良等4位重臣。唐太宗哭着假装拿刀要自杀,一边说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不是要谋反就是要图谋不轨,很伤心。长孙无忌上去夺刀,避免皇帝寻短见。
  太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立李治为太子,你们说行吗?长孙无忌说: "我们都听您的,如果有人不同意,就请您拉出去斩首。"其他人也都附和。不久,唐太宗下令抓捕李泰,把他幽禁在北苑中。
  同年七月,唐太宗下诏书,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大赦天下。
  唐高宗李治
  总而言之,李治因为以上三点被唐太宗立为太子。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厉害,而是只能选择他。好比一道选择题,一共ABC三个选项,排除了A、B,只能选C。
  李治并不平庸,只是平和,他内敛低调,不漏锋芒,有容人之量。能容人这点最得李世民之心。
  李世民自打登基,内心始终有一个心结——玄武门之变。
  因为他杀了亲兄弟才获得储君之位,所以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正因为如此,他对于诸王争储异常敏感,他最担心儿子们不和,闹出第二个玄武门之变。真要是那样,不仅儿子们互相残杀,自己也会像老爹李渊一样被架空。
  李世民最喜欢四儿子李泰。李泰是个伶俐人,书画诗词无一不精,本来他没有机会当皇帝,但因为李世民太溺爱他,使他有了谋嫡之心,开始和太子李承乾暗中较劲。
  太子李承乾因为父皇的偏心,对四弟李泰十分不满,他阴谋除掉李泰,不料事情失败,只好伙同侯君集谋反。
  爱将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阴谋谋反,这件事一下戳中了李世民的软肋。虽然最后谋反活动被成功处理,但李世民伤了心,将李承乾充了军。此外,他也对李泰寒了心,李世民曾经说:要是让李泰当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肯定被杀;如果让李治当皇帝,李承乾和李泰都会安然无恙。
  后来李世民传位给九子李治,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果然没有加害两位哥哥,李泰善终,李承乾郁郁而终。
  您好,我是嘿小鼬是一只专注于历史文化旅游方面的鼬科动物,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同时还是长孙皇后生下的嫡三子。他和之前的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至于英明果断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会选择在诸子中不太显眼的李治为自己的接班人,这里面的原因嘿小鼬粗浅的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李治在出身就占据了很大的先天优势。
  李治作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就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尤其讲究嫡庶之分的皇室内部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第二,李治作为唐太宗的幼子前期较少的涉入朝廷内部的党争,大部分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上面,李治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对于唐太宗的皇权构不成相应的威胁。
  第三,李治为人较为仁孝宽容,宽容性格上的特点也让他深受李世民的喜爱,史书记载,唐太宗曾经询问李治《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这一回答令李世民大喜。
  第四,本来当嫡长子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黜后
  李治的另一位亲哥哥魏王李泰风头正尽,接任的希望也是最大。同样作为嫡子他之前也曾多次被李世民当众表扬,也确实曾经作为太子的预备人选考虑过,但是李泰为人太过狠辣,对于阻碍自己的人和事都能痛下杀手。
  曾有传言一日李世民来到魏王府,与李泰谈及立储之事,李泰当即表示,可以亲手杀掉自己的小儿子向李世民以表忠诚,李世民听完之后大骇,认为李泰对自己亲生的儿子尚且能说杀就是杀,日后继位为君,必定会在朝堂掀起腥风血雨,他的这些兄弟也多半不能幸免。所以也就断了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
  第五,舅舅长孙无忌的也大力支持李治称为太子,长孙无忌作为大唐的开国功臣,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同时他作为李世民的大舅哥,二人可真谓是年少是的患难之交,可想而知长孙无忌在李世民身边的影响力
  长孙无忌也是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外甥,但是除了甥舅的关系之外,长孙无忌恐怕更多的是考虑到李治为人仁弱,对于自己日后把握朝政大权更为方便,所以在李治成为太子最终登基为帝这件事情上,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功不可没。
  以上呢就是嘿小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了,有不足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同时欢迎大家来到"嘿呦旅行"头条号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有关历史文化旅游方面的知识,嘿小鼬在嘿呦旅行等着你哦。

苏联间谍阿贝尔完美骗过德国,又成功打入美国,因一枚硬币暴露苏联能在苏德战争中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一方面是占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间谍工作非常出色。在被派到德军内部的苏联间谍中,鲁道夫阿贝尔显然是最为著名的。他1974年,宋美龄请了个洋医生,加速了蒋介石的死亡蒋介石一生当中都在思考着如何打内战,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连落叶归根这个简单的愿望都没能实现,也是悲哀。至于他的死因,多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这也不奇怪,毕竟蒋介石是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代老照片民国处决死刑犯的现场,这是他们最后的遗照民国初年,拍摄于北京的行刑照,一名男子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仔细看犯人的表情比较痛苦,眉头紧皱着,眼睛也被刽子手给蒙上了。周围还有不少吃瓜群众。当时的行刑地点一般也是闹市口,因为这里毛主席有多霸气?毛主席有多霸气?在第一次访问苏联期间可以淋漓尽致地看到毛主席的霸气。斯大林70岁时毛主席到场祝寿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抵达莫斯科,开始了他对苏联的第一次访问。斯大林把毛主席葡萄牙人是怎样来到澳门,他们又如何获得居住权的一重新发现秦人1499年,当伟大的航海家达伽玛结束了自己漫长的旅行,回到葡萄牙后,立刻向资助他的葡国王室赠送了他在这趟旅程中收获的种种礼物。其中就包括了来自亚洲的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羊马河伏击战虎口夺食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局的转折点来源党建网1947年3月,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取得青化砭伏击战胜利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急于寻找陕甘宁解放区部队决战,集中11个旅的兵力,由安塞延安等地分3路进犯延川清涧地区,企图76年毛主席逝世后,李敏一连几天排队,和人民群众一起向爸爸告别前言图晚年李敏李敏的家里有一台20寸的彩电一台电冰箱和一个旧木箱子。然而,李敏却非常喜欢这个旧木箱子。原因是这个旧木箱子是她结婚的时候,爸爸送给她的礼物。几十年过去了,李敏一直将这拥有绝对优势力量的国民党军队为什么在内战中迅速失败?今天我就来挑战一下这个主题,用一篇文章的篇幅详细给大家梳理一下解放战争的历史,让即使对军事基本不懂的读者也能理解我军为啥能在劣势下迅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1国民党战败另有原因在抗日评陈独秀的国民会议与苏维埃再论十月革命的经验彭述之1934年2月27日独秀在论国民会议与苏维埃一文中,除了重复以前的错误与空洞外,更加上了许多新的错误,因此我还是不能缄默,不能不再给以批评,虽然也许更引起对他铡下杨靖宇头颅!5年后却杀死妻子和俩女儿切腹谢罪杨靖宇将军和他的遗体他在四个叛徒汉奸的帮助下,用铡刀铡下杨靖宇的头颅并残忍解剖了遗体。5年后,他却良心发现,杀死妻子和两个女儿后切腹向杨靖宇将军谢罪。杨靖宇将军,生于公元1905年商鞅变法为何要采用愚民政策?这里告诉你原因商鞅算是秦国成为战国霸主的大功臣,但是这样的功臣没想到最后的结局却这么惨烈。在历史记载当中,商鞅因为触动了贵族们的利益,等秦孝公去世以后,商鞅就成了众矢之的,被秦国追杀最后车裂而亡
周总理与邓小平同志周总理与邓小平同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岁月里结成了伟大的友谊。1月8日周总理逝世46周年,发照片22张纪念。中华三巨人第一代领导核心送邓小平同志赴联合国开会会见外宾周总理夫妇与邓小读左传文公十八年之元年内史叔服很会看相元年春,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曰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元年春季,周襄王派内史叔服来鲁国参加僖公的葬礼。公孙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永垂千古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汉族,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湘潭人,出生在湖南长沙板仓,毕业院校列宁军政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解读酷吏张汤张汤死后,汉武帝后悔了吗?对话,跨越两千年邂逅,司马迁密码。上回说到博士狄山在与御史大夫张汤的一次廷辩中,因为一句话没有说到位导致丧失性命。而酷吏张汤的下场也很悲催,司马迁用了这么几个字汤为御史大夫七岁。败云台二十八将第一角木蛟高密侯邓禹,东汉版萧何云台二十八将,是跟随汉光武帝刘秀一起打天下过程中,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二十八位将领。刘秀能够击败王莽,平定天下,这二十八人功不可没,但云台二十八将的说法却是在刘秀死后,汉明帝刘庄追粟裕与林彪堪称伯仲,他们在军事上谁更厉害?来看毛主席怎么评价新中国的十大元帅和十大上将各有神通,在他们中,粟裕和林彪在军事上的成就较为突出,他们二人常常令人有千载谁堪伯仲间之感。林彪是十大元帅中最年轻的一位,粟裕被称为十大大将之首。他们在军陈正湘将军的职级探讨副兵团级将领,却获得中将军衔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开国中将陈正湘的故事。陈正湘中将115师出身的最百年瞬间丨新疆军区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1979年,氢弹爆炸试验出意外,老将军当场怒吼邓稼先,他做了什么提起邓稼先,几乎所有国人都知道,他是两弹元勋。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邓稼先62年的生命里,他经历了多少事?离开的多么壮烈!邓稼先(本文5000字左右,我尽量写的有趣一些,建议您读南齐明帝传位不慎,萧宝卷残暴诛杀名将辅政之臣,导致身死国灭萧宝卷自幼不爱读书性格顽劣,登基之后更与身边宦官侍卫整日厮混,南齐的六位辅政大臣中只有萧鸾的小舅子江祏江祀兄弟二人对萧宝卷的约束最为严苛。同为辅政大臣的尚书令徐孝嗣就曾经劝江祏说皇为何刘邦不杀吕雉,而刘彻杀钩弋夫人?刘邦不杀吕雉,和刘彻杀钩弋夫人,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矛盾,刘邦作为大汉的开国皇帝,曾经动了废长立幼的念头,实际上就是铲除吕氏外戚势力的一种尝试,让刘氏可以独掌权力的一种尝试,但他最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