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如若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三国会变成什么局面?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就好像让希特勒安心地呆在被英法苏夹击的一亩三分地,乖乖的做一个德国总理一样。德国如果想要强大,不被周边强国挤压而死,就必须主动出击,开动战争机器,搅得欧洲天翻地覆,才有复兴的希望。
  蜀国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
  在三国中,蜀国的国土面积最小,人口又最少,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选择偏安一隅,终归会被周边的魏国和吴国吞并,所以,为了蜀国的生存计,即使再难,也要出击!
  在"静Yes"看来,诸葛亮的北伐,有如下好处:
  1、化被动为主动,争取天下归心
  当时的情况是三国鼎立,刘备征讨吴国失败,荆州彻底失去,蜀国只有一个益州的地盘,而全国13州,魏国有9,吴国有3,虽然蜀国占据了云贵地区,但这里终归是没有完全开发的苗裔地区,诸葛亮征讨孟获也只是得到了他们不在背后捣乱的承诺,并不能算作蜀国的实际领土。
  这样的情况下,蜀国就非常危险,一方面,北方曹魏取代汉朝已经成为定局,如果蜀国不有所表示,那么从刘备建立起来的所谓"汉朝正统"理论就会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湮没,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在法理上蜀国就站不住脚,到时候魏国号召天下志士来讨伐,蜀国只能负隅顽抗。
  而一旦诸葛亮主动出击,就成了汉朝以巴蜀为根据地,试图恢复汉朝疆域的努力,这对于天下人而言就会更有正义性。特别是对于魏国人而言更能吸引人心。
  2、转移内部矛盾
  刘备集作为外来集团,和本土的贵族势力始终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如果不加以化解,势必造成蜀国不战先乱。所以诸葛亮需要找到一个方法,释放这种内部压力。
  战争是个很好的方法。
  此时,蜀国内部疲敝,人心不齐,而一旦开动战争机器,那么就可以以战争的名义清除内部的不同意见的势力,达到统一内部的势力。
  在蜀国的北伐中,军队实力得到提升,可以有力震慑其他的反抗势力,这对于稳定蜀国意义重大。
  但是结果就是造成蜀国国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3、疲敝魏国,优化外部环境
  只要诸葛亮一直打下去,那么魏国就始终不得安宁。
  因为诸葛亮拖住了魏国,导致魏国不能全面防守吴国,而吴国又是可以挑战魏国的力量,所以在西线,司马懿是不敢大胆出击的。
  因为司马懿不敢出击,所以就只能一直和诸葛亮耗着,这导致司马懿拥兵自重,对魏国的皇位产生严重威胁。进而导致魏国内乱,给蜀国更多的喘息之机。
  实际上,最后司马懿真的就架空了魏国,导致魏国内部动乱,最后被司马家族取代。
  而诸葛亮拖住魏国,也为吴国对阵魏国创造了条件,表明蜀国并无威胁吴国之意,也可以强化吴蜀联盟。
  所以综上,诸葛亮必须北伐,如果停下,国内矛盾丛生,外部威胁加重,蜀国会灭亡得更迅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建安22年,曹操攻下关中仓促北返,法正趁机进言刘备:"克之(指汉中)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法正所说的蚕食雍、凉,广拓境土,其实就是诸葛亮北伐的指导方针,从汉中出兵,据有雍、凉,西北险塞,都被掌握在蜀汉手中。蜀汉只需派遣少量士卒把守关隘,西部大片土地不为魏有。
  (法正剧照)
  诸葛亮历次北伐,五出祁山,目的性太强,最后连曹睿都毛了:"诸葛亮又来?"因为曹魏早有防备,在关中屯驻了20万大军,随时策应前线。诸葛亮兵微将寡,难以占得先机。除了第一次北伐钻了曹魏的空子差点成功之外,其余北伐都是聊胜于无的骚扰战役,无关三国鼎立大局,反而拖累了蜀汉经济的发展。
  刘备刚进成都,就倾四川府库以犒赏众军。可是马上就要施政,没有钱不行。法正就建议刘备发行大钱,强行稀释老百姓手中的财产,结果府库很快又充盈起来了。此后,为了支付北伐的军需开销,包括诸葛亮时,都大行搜刮之法。蜀汉灭国时,百姓面有菜色。刘禅投降的原因也不是谯周的鼓动,而是蜀汉百姓已经四散惊逃,没有人愿意为政府卖命了。
  (刘禅其为昏君乎?)
  因此,诸葛亮北伐造成的后遗症很大,尤其是后继的蒋琬、费祎等人,都是诸葛亮提拔上来的,虽然不太支持北伐,但是在大义面前,他们也还是支持了姜维发动的战争。虽说诸葛亮北伐有内部政治的原因,比如将国内矛盾转移、掌握兵权以压制益州本土派等,但是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美苏争霸最终美国胜出的不是军事,恰恰是在经济。所以克林顿对老布什的政策很不以为然,"笨蛋,是经济!"
  (克林顿1992年参选口号:经济)
  如果诸葛亮闭关自守,北部汉中,西部三峡,都是天然的地理边界。钟会10多万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三个月相持不下;刘备夷陵之战后,精锐尽失,孙权也没有乘胜追击到白帝城,都说明了蜀汉政权的地缘优势,是自成一体的板块。因此,蜀汉具备割据建国的基础,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蜀汉能够自成一体,所以就容易率先割据;且天下已经大治,由于蜀汉经济物产丰富,地形险要,往往能坚持到最后才被统一。
  据有如此天府之国,如果诸葛亮穷毕生精力,发展经济,繁衍人口,积极训练军队,待机北伐,有何不可?本来诸葛亮是后勤、外交、行政出身,长于政务,军旅戎马之事,虽也不差,却也并非一流水平。诸葛亮治蜀,从223年白帝城托孤至228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治蜀6年,颇有成绩,蜀汉从有士兵5-6万,增长到12万人;粮食、布匹都充盈府库;南方也被平定,整个四川被刘备折腾之后的创伤开始恢复,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
  (诸葛亮治蜀:颇有成绩)
  关键是曹魏国家根本没有把蜀汉当成威胁,还在认为蜀汉只是偏居一隅,经过夷陵之败后,再也没有能力主动发起攻击。因此,在222年至228年,魏国与东吴在淮南一带连续打了三场大战,整个魏国的军政重心,都在淮南地区。关中地区只有一些屯田军,疏于防备。
  此时的蜀汉,正好是韬光养晦的时机,让东吴抗住魏国进攻的锋芒,对拼消耗。不用担心魏国会把吴国拖垮,因为魏国长在步骑,吴国胜在水军。所以,魏国发起的攻势,魏国会失败;吴国发起的攻势,吴国会失败。双方打到最后,不会形成一家独大,对蜀汉造成以全国敌一隅的战略压力。
  诸葛亮见猎心喜,看到魏国疏于防备,将刚刚恢复元气的蜀汉军队投入到了北伐战场,本想出其不意,把魏国的陇右地区抢夺回来,占据羌地,结果街亭大败,蜀汉损失辎重无算,数年经营,都打了水漂。最为不利的是,魏国看到蜀汉的恢复能力惊人,开始防备蜀汉,使得魏国转入了战略防守,积极发展国力,最终拖垮了蜀汉、吴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如果诸葛亮不草率北伐,努力发展经济,弥合荆州派、益州派政见分歧,开科取士,奖帅三军,把蜀汉本土政权坐实,厉兵秣马,彻底削平南方孟获,东和孙吴,北拒曹魏,继续韬光养晦。刘禅并不是昏君,这样主明臣贤,何愁川中不会大治?川中百姓得到了实惠,自然会感念政府恩德,以川人守川土,又怎么会在魏军偏师到来时,成都一日数惊呢?
  (王师北定中原,有何不可?)
  因此,如果诸葛亮坚定地执行猥琐发育的政策20年不动摇,魏国和吴国百姓久被战争荼毒,必然人心思汉。此时,择一上将,东征北伐,以王师颁德政于天下,孰谓天道有常,其正统在魏乎?
  如若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三国会变成什么局面?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来一件事。我先问一下大家:
  如果十五年前,我们不买房,而是努力把每个月的工资存在银行里,等着利息多了,今天会不会在北京买到房?
  事实上,蜀国如果不北伐,蜀国也会被吞并!让我们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来找出答案吧:01.王业不偏安,不北伐是坐而待亡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上表请求第二次北伐,首先说明,魏国和蜀汉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抓住曹魏和东吴开战的时机北伐,将来失去战机,蜀国不可能是曹魏的对手,必然会坐以待毙,被曹魏吞并。《后出师表》对蜀国当时的危机的分析如下: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02.奋斗和折腾才是王道,乱世要"危然后安"
  战争中,保守的整体,终究会受到惩罚。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举了两个例子来论证北伐战争的必要性: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首先,即使是刘邦,也要靠折腾才能取胜图存,当下的蜀汉,实力不如刘邦当年,所以无法依靠稳健的方法图存!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刘繇、王朗这些人,害怕战争,坚持保守,结果只能是被孙策吞并。蜀汉不能走王朗等人的老路。
  03.蜀汉一地出产的人才不足,要趁着刘备留下的人才底子进行北伐
  刘备积累的人才优势正在消失,如果再等几年,之前的人才老去死去,蜀国是无法继续聚集这样的人才班底的。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蜀国不能等待!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这样讲: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04.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蜀国太小,国力不济,不得不折腾
  就像靠月薪一万,在北京不贷款永远买不起房一样。靠蜀国的地土,不折腾永远看不见存在的希望!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这样讲: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我认为诸葛亮北伐并非真要扩疆而是守边,也就是说是以攻为首的战略方针。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想不北伐,曹魏也会西征。被动埃打不如先出手打人,变被动为主动,诸葛亮的北伐是正确的做法。
  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蜀汉以汉室自居,所谓汉贼"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让蜀汉休养生息,偏安西南,那么这个"汉室"的政治旗号也就没有了说服力,蜀汉也彻底的沦为一个割据政权。
  所以,为了标榜自己是正统,诸葛亮必须北伐曹魏,在政治上把曹魏视为窃汉之贼,让蜀地百姓团结一致,拥护汉室。
  说到休养生息,其实曹魏比蜀汉更希望休养生息!因为,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原地区久经战乱,各方诸侯轮番逐鹿,社会生产所遭受的破坏要远甚于蜀地。
  但即便如此,蜀地人力物力还是要远不如中原的。事实上当时蜀吴两国加起来的人口,还不到曹魏人口总量的70%,蜀吴的社会生产力恐怕就更低了。如果不是凭借山川之险,那么即便蜀吴联手,也是无法阻挡曹魏的。
  因此,如果蜀汉一味的被动防守,修养生息,那么反而让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毕竟坐拥中原的曹魏实力本来就比自己强,恢复能力和速度自然也比蜀地强得多。届时,等到曹魏彻底恢复过来,倾全力一战,蜀汉是撑不过这一击。
  因此,"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在以蜀地为统治中心的几个偏安政权之中(除古蜀国之外),蜀汉是国祚最长的。
  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这不光是一个政治举动和姿态,也不光是自己的个人抱负,更是一种很机智的疲敌之策。其目的就是要减缓和阻碍曹魏的恢复。
  曹魏、孙吴可以追求统一,只有蜀汉不得不追求统一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诸葛亮几次北伐弄垮了蜀汉,诸葛亮应该休养生息而非执意北伐。
  但蜀汉的合法性就在于灭曹魏、恢复汉室江山。这是三国时代对汉朝依然有感情的士大夫对蜀汉的最大期待。
  期待刘备的蜀汉如同刘秀一样恢复汉室江山,这就是蜀汉的合法性所在。这就是诸葛亮执意北伐的原因。
  继续汉朝国号,更以刘邦后裔身份伸张自己汉朝继承人的合法性,这是蜀汉在三国时人的最大合法性。
  刘备在称帝诏书中也是主张这一点:"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脩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脩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这就注定了蜀汉必须要攻打曹魏这个篡夺汉家江山的国贼!没有其他选择,这是蜀汉之所以以汉为国号所北方的报复,也是蜀汉得到支持的动力。
  当然,蜀汉中很多人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建功立业,对于是否恢复汉室江山,没有那么在意。
  蜀汉的衰落并非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导致
  从214年刘备夺取蜀中,到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治理蜀中合计用了15年。这中间还经历了刘备218、219年用了一年时间攻打汉中,224年诸葛亮南征孟获。
  即:诸葛亮治理蜀汉只有13年。
  诸葛亮北伐是从228年开始第一次北伐,一直到234年诸葛亮病死,持续了7年。
  诸葛亮死后,从235年到253年费祎被刺杀后,姜维才开始北伐。费祎在时时,姜维每次出兵和曹魏作战,人数都被费祎限制在万人以下。
  从235年到253年,合计18年。这18年,蜀汉就是在诸葛亮的治理继承人蒋琬、费祎治理下休养生息。这18年足以让蜀汉从诸葛亮数次北伐中恢复过来。
  在蜀汉灭亡时:
  金银各有2000斤;
  40万斛粮;
  锦、绮、彩、绢各20万匹;
  人口108.2万人。
  这些数据可以证实:蜀汉灭亡时的经济并非一穷二白,国力衰落。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即便让蜀汉一时困顿,但在蒋琬、费祎的治理下,重新得到了恢复。
  综述
  刘备以刘邦后裔身份,意图学习刘秀恢复汉朝故事,建立了蜀汉。这就注定了蜀汉和灭了东汉的曹魏是不同戴天之敌。蜀汉的合法性需求,要求蜀汉必须北伐。
  刘备病死白帝城,是蜀汉最大的损失。这导致蜀汉只能让诸葛亮担负起攻打凉州、关中的重任。但诸葛亮是有军师之能,但无将帅之才。 在第一次北伐让没有大战经验的马谡负责关键的任务导致功败垂成、数次拒绝魏延分军出战的建议,都显示了诸葛亮过于谨慎、没有冒险精神。这种性格和价值取向,做军事可以,做将帅就不行了。
  虽然诸葛亮五次北伐造成蜀汉的困顿,但在蒋琬、费祎二人18年的治理下,蜀汉恢复了国力,蜀汉灭亡时的经济数据,足以说明蜀汉并非因为经济衰落而灭亡。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若蜀汉不北伐,蜀汉必然离心离德,会更早灭亡。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这样的局面,结局很简单,蜀国还是第一个完蛋。
  首先,我们来看看蜀国的地理形势。
  在中国的各大战略要地中,要说起来山川险固,无论关中、江南、河北、山西等地,都不如四川。
  李白诗中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地形上看,青藏高原到四川西部戛然而止,秦巴山脉横亘四川北部,巫山折向西南与云贵高原相连接。
  所以,从外部形势来看,四川的每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构成了天然防线。
  四川与外界的主要交通联系条件就是依托长江及其支流建立起来的水运系统,长江三峡是四川与东部来往的要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是与北方往来的通道。
  重庆和成都,是水运系统的两大枢纽,分别位居上下游。
  相对于外界形势的险峻,四川境内有适宜发展农业的肥沃平原,还有着包括盐、铁在内的丰富物产。
  早在《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就说益州是"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到唐宋时期,四川赋税与扬州相当,为天下之最。
  然而,四川既然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什么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从四川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政权呢?
  要知道,历史上,四川曾经出现过许多割据政权,从西汉末年的公孙述、到东汉末年的刘焉刘璋,刘备,再到西晋末年的李雄,再到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最后一个就是元朝末年的明玉珍。
  这些政权,绝大多数都选择了休养生息,偏安一隅,为何最后还是一一被降服了呢?
  很简单一个原因,不思进取。
  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候,四川的统治者只有利用好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的条件,在政治上积极进取才可以吸引四方豪杰,将有利条件转化为夺取天下的雄厚基础。
  否则,如果只是一心偏安,那么四川的这些险要地形也不足以保命。
  历朝历代,比如岑彭入瞿塘、邓会钟艾破剑阁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顾祖禹总结到,"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换句话说,就是不主动出击,肯定死,主动出击了,还有搏命一把的可能。所以,如诸葛亮一般的人中龙凤,自然要选择北伐,而不是鬼缩四川。
  至于姜维北伐,那是只学到了诸葛亮的形,没有学到诸葛亮的神,无可奈何也。
  诸葛亮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为什么还要六出祁山呢?可能是:
  诸葛先生讲道义,不能违背隆中对的承诺;
  诸葛先生善治国,如果不北伐,国库将难以不断填充;
  诸葛先生谋略精,北伐主要是以攻为守,威慑曹操;
  诸葛先生讲信用,连续北伐主要是为了不辜负先帝白帝城之托;
  当然,最主要的是罗贯中老人家作品构思的最绝妙之处……
  按照当时的环境,在汉末黄巾之乱后,中原大乱,中原各州在诸多诸侯的轮番争夺之下,人口损失惨重,而相对之下,吴的扬州、蜀的益州都是远离战火,这也是吴蜀能以一两州之力,对抗中原的前提背景,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蜀国只有乘着魏国经济虚弱,人口凋零时,利用自身损失较少的优势,尽可能多的抢占土地人口,才有可能长期和曹魏对峙,直到打败曹魏。就像是明末时候的满清,民国时代的日本。都是以小博大,要的就是乘虚而入。如果满清不劫掠明朝,关门发展经济,等明朝解决掉流匪,或是让李自成坐稳北京,那结果肯定是被灭。同理日本想的也是乘着中国衰微,一口吞下去,只是中国太大,没有成功。
  可能有人会说之后的司马篡权、惠帝白痴、五胡乱华、天下大乱。更有利于蜀汉出兵北伐,诸葛亮要做的事是集聚粮草、培养兵源为后来人北伐创造条件。可惜诸葛亮没有上帝视角,在那时的天下大势下,天下已经开始日渐安定,北方在大乱中损失的经济人口迅速的被补充完成。时间对曹魏有利而对蜀汉不利。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只会是蜀汉灭亡,复兴汉室成为空谈。
  再看诸葛亮北伐有没有实际意义:
  首先政治上对内诸葛亮北伐能凝聚蜀国上下,外来的刘备政权不可能长期压制益州本土的世族力量,一旦北伐中原兴复炎汉的政治愿景被束之高阁,彻底淡忘,蜀汉内部矛盾必然爆发。所以北伐能团结人心。对外王业不偏安,如果不北伐,蜀汉唯一的政治优势就会丧失,中原百姓在十几二十年后可能彻底淡忘掉大汉,成为大魏子民。时间是最强大的,从明末的留头不留发到清末的不愿意剪辫子,不过三百年,民心不可失。要让中原百姓知道还有一个大汉天子随时会北伐成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其次,经济上诸葛亮北伐虽然对蜀汉粮草压力巨大,但同时也积极的以战养战,依靠雍凉当地的粮草。减轻自己压力,同时极大的延迟了魏国雍凉地区的经济人口恢复。牵制了曹魏二十余万军队。
  其三,军事上北伐也不是像现在这些有上帝视角的人理解的那样完全没有可能。诸葛亮大多数北伐都有配合东吴的意思,现在人看北伐喜欢单看蜀国北伐,而忽略东吴的北伐。实际上东吴和曹魏围绕合肥一带,大战规模远甚于魏蜀。单看蜀国北伐,要先拿下雍凉夺得关中,之后东进,拿下宛洛,在东进打齐地兖州。旷日持久不可想象。实际上三国是吴蜀联合对抗曹魏,试想如果吴国能够争气一点拿下合肥、襄阳把战线推到淮河秦岭一线,就能直接威胁河洛,那时曹魏最大的两个粮草兵源之地宛洛,兖州。就都会在吴国的攻击范围之内 战火将会再次延烧到中原腹地。时间将不会站在曹魏一边,三国争霸,谁胜谁负,还未可知。
  同时北伐也能锻炼士兵,培养将领。精锐士卒不是想用就能招到的,古代兵员战力在和平时期下降的速度是惊人的,满清赖以一统天下的满洲八旗入关时天下无敌,之后仅仅四十年三藩之乱爆发时,满洲八旗已经糜烂不堪,一触即溃。
  回到题目如果不北伐,死守汉中,曹魏打服吴国之后,必然把矛头瞄准最为弱小的蜀汉。那时蜀国面对的就会是在魏吴合肥战场上调来的精锐之师。配合上已经恢复过元气的雍凉之地的后勤补给。同时吴国也可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再次偷袭蜀汉。加上益州本土士族的出卖,如同张松借刘备灭刘璋一般。蜀汉很有可能都没有之后三十年的国运了。
  实际上这个题目就有问题,蜀国是否伐魏,并不是蜀国能决定的。诸葛亮不北伐,魏国就不会南征灭蜀吗,笑话。 当时的魏国采取的就是东边和吴国取守势,守住合肥,一旦东面局势稳定,必然南下灭蜀。蜀国一灭,吴国不能独存。历史上所有的以北统南都是先川蜀,之后顺江而下,江汉江南传檄可定。魏晋、周隋、宋朝、元朝、清朝。都是如此,先巴蜀后江南。
  所以诸葛亮北伐是当时情况下的必然选择,利大于弊。把战火烧到敌境,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是一直在休养生息,那么蜀汉可能会更早的灭亡,有些人会觉得很奇怪,这样子做不是可以让自己的实力更加的强大吗?但是,却忘了一点,蜀汉不北伐,那么曹魏更开心。
  因为他们可以更好的发展内政,另外可以专心的对付东吴,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时候就指出,曹操统一了北方,刘备只有与东吴合作,才能跟曹操抗衡。
  设想一下,赤壁之战之前,为什么东吴群臣一听到曹魏压境,就想要投降,只有为数不多的,像周瑜、鲁肃这样的主战派,而鲁肃也向孙权指出,要想打败曹操,就得跟刘备一起。
  当然,如果东吴能把荆州和益州一起拿下来的,和曹魏划江而治,就像南北朝那样,就像南宋与金那样,鲁肃的榻上论,就是这个观点。
  可如今,现在的形势是三分天下,曹魏有其二,十三个州,曹魏有九个,蜀汉有一个,东吴有三个不到,三国七百多万人口,曹魏占了四百多万,蜀汉只有一百万,东吴只有两百万。
  如果蜀汉真的窝在益州不出来,那么曹魏可以把驻防在长安的大部队抽调到合肥、淮南、南阳一带,专心的对付东吴,曹魏是东吴的两倍人口,再加上占据着中原地带,人才辈出,那么曹魏拿下东吴,也是迟早的事情。
  这个也就是即使刘备在夷陵大败之后,吃了这么大的亏,而孙权来求和的时候,刘备就立马答应了,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就连忙派邓芝出使东吴,和东吴巩固这个联盟关系。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就是趁着曹休在石亭大败,曹魏的部队被征调到淮南一带,而两边都是相约着一起攻打曹魏的,另外,诸葛亮的北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把战火引至魏地,慢慢的蚕食魏国,武都、阴平二郡就是这样拿下来的。

如果时光倒流,鸦片战争发生在明朝,结果会有不同吗?说到清朝,大家往往第一印象就是腐朽的统治和列强的入侵。也正是由于如此,才会让强盛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被世界列强不停欺凌,陷入混乱战局,山河沦丧,民不聊生。对于清朝的失败,也有很多人认为衬衫大王的悲剧脑洞救不了制造业国货永远都不存在衰落和退潮,他们只不过经历了时间的筛选。文巴九灵01。两则衬衫广告1940年代末,大上海,一名神秘男子斥巨资包下了申报和新闻报的两个版面。而他接下去的举动,震惊了上52年的西晋有多奢靡?司马炎公开支持斗富,国舅王恺败于石崇手下三国时期,生产力被严重破坏,大家过得都很穷苦。因此节俭之风大行其道,曹操诸葛亮等人都是节俭派的代表人物。曹操的媳妇儿卞夫人,一辈子粗茶淡饭,连口鱼肉都舍不得吃。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老照片手持加兰德步枪的国军官兵,美丽的伊朗末代王后索拉雅1上图为一名正在看守弹药箱的国军士兵,他手持一把M1加兰德步枪,头戴美式钢盔,神情严肃,非常警惕地盯着照相机。他手中的加兰德步枪属于二战名枪,具有射击精准火力强等优点,口径7。621943年,国民党89军长被新四军俘虏,陈毅为难不已,中央放了1943年3月17日,在时任新四军军长陈毅的命令下,新四军第四师向国民党韩德勤的部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矛头直指韩德勤司令部所在的山子头区。(新四军的成立)毫无防备的国民党军队哪里是希特勒要进攻苏联的计划,为何被称为巴巴罗萨?本文约3950字阅读需要11min二战期间,随着对英国的战争陷入僵局,政治声望岌岌可危的希特勒,为了挽回其在容克军官团以及军工寡头们心目中战无不胜的形象,更为消除来自东方的所谓威胁为什么越南使用汉字3000年,在上世纪短短30年间就废除了?哪儿来的三千年?满打满算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征辟岭南算起,汉字传入越南也才两千年的时间而已,更何况汉字在越南,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认识。越南是东南亚唯一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古代也以汉字作为故宫屋脊上的神兽五脊六兽这个词对于许多北方人来说,看上去显得陌生而听起来却很熟悉,它大多是指心烦意乱,忐忑不安的意思。它主要是指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屋脊及屋脊端部的小兽。所谓的五脊是指一条正脊(前后清朝文人曾目睹义和团的乱象,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处强取豪夺导语满清朝廷的灭亡除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之外,同时与满清朝廷的统治者的政策也有极大的关系。作为满清朝廷的掘墓者,慈禧太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导致了我们彻底听文物讲故事解码海昏简牍满满的仪式感海昏礼仪简首次揭秘西汉诸侯王礼仪行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成就了中国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海昏简牍研究团队依据数十枚竹简上的王会饮义(仪)等内容,推断其为礼仪类文献。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首次发现的专门记录诸侯王礼仪行他们是红军前期的主力战将,后期却表现平平,他们二位是谁?在红军时期,很多著名的我军将帅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战争年代的持续,他们也开始走向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但是也有一些将领,在红军甚至抗日战争中就已经名声鹊起,但是在解放战争开始后,
蒋介石生前留下9份遗嘱,为何宋美龄看到第9份遗嘱后,愤而离开?1975年4月5日,时任中国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病逝。随后,他的遗嘱被公诸于众。而当第一夫人宋美龄看到这份遗嘱后,她不禁怒气冲冲,全然失去了往日地沉着冷静。1975年9杜月笙是黑帮老大,却有个闻名全国的儿子,一生都在为祖国奋斗杜维善是咱们国家知名的收藏家,他这一生都在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没有他的话,我们国家在这个古钱领域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的生平事迹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发雍正着急用人,张廷玉死牢里有个现成的,一代名将脱颖而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也各有不同。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则居功至伟有的人祸害众生,有的人一时被权欲蒙蔽了双眼,好在紧紧抓住了命运给予的赎罪机会,得以将功补过,谋得一世俄乌谈判同根同源的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三国简史2月28日俄乌谈判正式在白俄罗斯开始,有不少网友问小编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关系,小编翻阅大量资料,翻阅多份地图,梳理了三个国家简史(下面有三个国家不同时期国旗呦),发现乌一战中的乌克兰成功摆脱俄罗斯,却被德国人控制乌克兰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的时间其实相当早,早在17世纪中叶,乌克兰哥萨克国便已经被俄国人实际控制,到一战前夕,乌克兰人已经做了两个半世纪以上的罗曼诺夫王朝的臣民,但实际上,乌克73年张玉凤产后住院,毛主席派人送去一篮桃子,并叮嘱早点回来毛主席的生活秘书张玉凤在毛主席去世之后便回归家庭,在1999年的时候,她因过于思念毛主席动身前往韶山毛主席纪念馆。物犹存,人已非。张玉凤看见毛主席的遗物以及毛主席故居。她不仅回想起正常人该如何看待俄乌冲突?魏伐吴,蜀安能亡之?若吴亡,魏伐蜀时孰能助蜀?蜀若助吴,南蛮北夷皆来犯蜀,蜀又如何?助吴则引天下而攻之,伐吴则饮鸠而亡之,蜀当如何?国之大事,匹夫不能谬谈也。只期或魏或吴或南蛮或北他是著名的哈儿师长,一生迎娶40个老婆,建国后主动遣散,活到83俗语说大智若愚,就是指有些有才能的人,往往看起来很愚笨。在上世纪90年代时曾经有一部名为傻儿师长的电视剧很火,主人公是四川人,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哈儿,放在四川话中也就是傻儿的意思明光宗朱常洛只做了1个月皇帝就驾崩了,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朱常洛作为皇长子,居然要等到19岁才被册立为太子,这只能怪他爹万历皇帝做得太不厚道。万历不喜欢朱常洛,他喜欢的是皇三子朱常洵,因为朱常洵的母亲是他最宠爱的郑贵妃,这就是子凭母贵。万太祖朱元璋为明朝开辟的隐秘财源,也成为了法纪崩坏的重要原因在明代犯人被缉拿审判后,除非运气特别好遇到皇帝大赦,否则都要被施加相应的刑罚。一般是从杖徒充军流死这五种刑罚中选择一到两项予以惩戒。这五种刑罚除了徒刑(强制劳役)可以为朝廷带来直接王尔琢本可当元帅,却被瞎指挥葬送,毛泽东选集五次痛批该责任人1950年修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时,周恩来到筹备组看了一圈,在牺牲革命烈士名录中看到一个人只有名字没有照片,周恩来专门指示说一定要找到他的照片!筹备组赶紧四处寻找,当时新中国刚刚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