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长三甲系列火箭第100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昨晚22时41分,长征三号乙遥三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北斗三号IGSO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项纪录:长三乙和"哥哥"长征三号甲(简称"长三甲")、"弟弟"长征三号丙(简称"长三丙")组成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共完成100次发射,成为我国第一个发射任务次数过百的单一系列火箭。
  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射,也是长三甲系列火箭以及中国航天人新的起点。
  长征娇子创新担大任
  就在一个月零10天前,长三乙这枚"劳模"火箭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第300次发射,而今它又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发射成功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三甲系列火箭首任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感慨万千,他用"长征娇子创新担大任"总结了长三甲系列火箭过去25年的发展历程。"在长征系列火箭中,不论是从设计之初的顶层规划及总体技术方案的前瞻性、全局性、适应性,还是从技术先进性,以及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性方面来说,长三甲系列火箭都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说它是‘娇子’并不为过。"龙乐豪说。
  长三甲系列火箭设计方案始终贯彻了"系列化、组合化、通用化"的"三化"设计思想,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作为一组系列火箭进行模块化、组合化与整体化优化设计,确定了以长三甲火箭为基本型的发展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并适应不同用户需要,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构型从3种衍生至11种,大部分产品技术状态基本稳定可实现批量化生产,产品的成熟度也在不断提升,目前绝大部分配套产品成熟度达到5级,部分产品成熟度达到6级。
  长三甲火箭是在长征三号火箭的基础上采用重新设计第三级形成的大型三级低温液体火箭,全长52.52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三子级直径3.0米,GTO的运载能力达到2.6吨;在长三甲火箭的芯一级捆绑四个2.25米的助推器就派生出了长三乙火箭,它全长54.838米,GTO轨道运载能力可达到5.2吨,运载能力当时位居世界第二位;在长三甲火箭的基础上捆绑两个2.25米助推器,又组合成长三丙火箭,GTO轨道运载能力可达到3.8吨。
  "三化设计"的发展理念对长三甲及其发展型火箭的形成和大型火箭的发展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三甲系列火箭共同构成了我国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适应性最强的运载火箭系列,其运载能力可以覆盖世界绝大多数应用卫星的质量,不仅显著地增强了我国商业火箭在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为我国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了高密度设计、生产和发射的现状,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确立了以发射计划为主线,技术、进度、质量全面支撑的整体框架。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生产能力从一年2∼3枚提高到8∼10枚,发射周期从60天减到21天,每次执行发射任务的队伍从300人降到150人。
  长三甲系列火箭是国内首次开展组批生产和使用双工位交叉并行综合试验、总装和出厂测试的运载火箭,也是首次实现一支队伍在发射场同时开展两枚火箭测试发射工作的运载火箭。通过压缩发射队伍规模,优化发射场测试发射流程,实施远程快速协同设计,交叉并行作业,规范发射场管理程序,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整个型号队伍的工作效率等,确保了一支队伍同时承担两枚发射任务的工作有序开展。
  关键技术先进可靠
  20多年的60次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无论从技术、管理、研制生产能力和各项保障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许多首次,不断地刷新自身的纪录。
  为使系列火箭的总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设计人员在继承成熟技术的同时,在设计中采用了60%-70%的新技术。其中重要的共108项,重要技术创新项目22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四项,即:YF-75氢氧发动机,是重新设计用于三级的氢氧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遇到氢氧涡轮泵端面密封、螺旋管束式大喷管成型工艺多项技术难题。经过艰苦扎实的工作,设计人员攻克了一道道技术与工艺难题,发动机的结构可靠性首飞时已经达到0.97。动调陀螺四轴平台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将近20年来在火箭惯性器件方面的一大重大突破,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就。冷氦加温增压技术不仅在国内是首创的高难技术,即使在国际上也是属于仅被美、日等个别工业发达国家所掌握的新、难技术。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采用低温氢气气动机作为伺服机构的一次能源这一技术在国内是首创,在国外也未见到先例。
  随着中国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工程的立项研制,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迎来了更大的挑战。探月工程发射任务实现了火箭"零窗口"发射技术、"多窗口"发射技术、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等突破,拓展了长征火箭发射能力,为后续深空探测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发射北斗卫星过程中,突破了以MEO中圆转移轨道设计、起飞滚转、高空风双向风补偿、远距离测发控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为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长征三号丙火箭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非全对称火箭,2008年4月25日,长征三号丙火箭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突破了非全对称火箭设计技术,使得中国高轨任务运载能力分布更加合理,实现了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真正的系列化、组合化。
  长三甲系列火箭运载入轨精度高、适应能力强,其发射卫星的入轨精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火箭可以一箭单星也可以一箭多星发射,既可以用于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也可以用于超同步转移轨道或低倾角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以及深空探测器发射,可以满足卫星用户多种不同使用要求。
  龙乐豪介绍,从推进技术来说,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三子级采取液氢/液氧推进剂,做到了环保无污染,技术难度极大,因此它站在世界火箭第一梯队。正是因为采用了高效的液氢液氧推进剂,长三甲系列火箭三子级的比推力也是世界一流的。所谓比推力,就是火箭在单位时间内消耗单位推进剂,所产生的推力。龙乐豪说:"常规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推进剂,比推力最高不到280秒,液氧/煤油推进剂的比推力也就在300至310之间,而液氧/液氢推进剂最高能达到440秒,高下立见。"衡量一型火箭是否先进,还有一个关键的指标:有效载荷系数。通俗地说就是,火箭运送卫星的重量除以它的起飞重量,得出的系数。龙乐豪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就像2个举重运动员,举的重量是一样的,他俩谁的体重更轻,谁就赢了。火箭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样的起飞重量,发射的卫星越大,有效载荷系数越大,火箭就越先进。当时长三甲的有效载荷系数是世界上是第三位。"
  这些技术水平为国内最高、世界一流,使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成为集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品牌和主推产品。
  "三兄弟"合力闯市场
  长三甲火箭立项之初的目标是实施我国第二代卫星通讯工程,然而,以龙乐豪为代表的第一代研制人员却把目光瞄向了更大的市场,他们计划在国际发射服务市场上大干一场。
  "国家1985年就提出,要把长征火箭投入到国际市场,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所以长三甲研制出来后,我们不仅要面向国内,还要面向国外。"龙乐豪说。
  龙乐豪回忆,长三甲火箭目标运载能力是2.5吨,与国际发射服务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于是他和伙伴们想到了一个好的技术途径:上改下捆,先改后捆。先研制一个基础型号——长三甲,然后再通过捆绑不同数量的助推器,使火箭在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从2.5吨延伸到5.5吨,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的火箭"小家族",截至目前,长三甲系列火箭家族满足了国际上大多数卫星的需求。其运载能力在当时与美国、欧空局的火箭旗鼓相当。
  龙乐豪说:"这‘三兄弟’中,‘大哥’长三甲体力最小,‘二哥’长三乙力气最大,‘三弟’长三丙次之,你想打什么样的卫星,都没问题。"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也是我国目前高轨道上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截至目前,北斗工程从一期到三期,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全部由长三甲系列火箭实施发射,共将43颗北斗导航卫星、4颗嫦娥探测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截至2018年12月,长三甲系列火箭已先后承担了20多次国际商业发射任务,为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射了卫星,全部取得了圆满成功,其创造的效益占到了院全部国际商业发射任务收入的50%以上。其中,鑫诺一号卫星的发射服务项目使长三甲系列火箭打开了欧洲市场,首次与法国合作发射通信卫星,实现了与欧洲一流国际公司的接轨。在尼日利亚卫星项目中,首次实现了整星出口,首次以在轨交付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宇航系统集成的一揽子服务,特别是"老挝一号"星发射任务,型号队伍探索了一条从航天制造、发射、地面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服务之路。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未来随着火箭更新换代,长三甲系列也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衍生出新的型号。龙总坚定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它的后续型号一定能够继承发扬长三甲系列的优良基因、充分汲取新一代火箭的新成果,从中国的‘金牌’创新发展成世界‘金牌’,在未来人类飞离地球、移民宇宙的伟大征程中承担主导作用。

20亿年后宇宙碰撞或将地球甩出银河系IT之家1月10日消息日前,英国杜伦大学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研究指出,大麦哲伦星云可能在20亿年后与银河系相撞,地球在这次撞击中会被甩出银河系。目前,这一研究已经在国际天文学顶级期刊中国科考队16名队员顺利抵达南极昆仑站IT之家1月5日消息据新华社消息,经过18天1250多公里风雪跋涉和沿途科考,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16名队员于当地时间4日17时30分顺利抵达南极昆仑站。据新华社介绍,本次贝索斯下周将创造历史实现首次无人驾驶全平民飞天北京时间7月15日消息,虽然私人航天第一人的风头被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抢走,但是杰夫贝索斯(JeffBezos)有望在下周创造历史,他将参与完成世界上首个由蓝色起源7月20日贝索斯飞行直播将从北京时间1930开始贝索斯旗下太空飞行公司蓝色起源官方发布推特称,下周二(7月20日)太空飞行活动的直播将从北美中部夏令时间(CDT)0630开始,也就是北京时间7月20日的1930。蓝色起源是贝索斯贝索斯和布兰森即将飞往太空,二人均未购买保险7月9日晚间消息,据报道,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Bezos)和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本月晚些时候将飞往太空,到目前为止,二人均没有购买我国科学家找到可控核聚变高性能稳态运行模式IT之家7月3日消息近日,中科院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超导托卡马克团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高性能稳态等离子体运行模式,并系统验证了其与未来聚变堆若干运行条件的兼容性。研低成本高效太阳能装置可将海水转化为可饮用水北京时间4月30日消息,目前,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利用太阳能去除海水中的盐分,制造安全的饮用水。尽管地球上有充沛的水资源,但大部分都是不可饮用的海水,淡水仅占水资首架实现完全自主着陆的飞机问世,无需机场协助IT之家7月7日消息许多客机可以自动着陆,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真正自动降落,因为机场会用无线电信号引导它们(仪表着陆系统)。许多较小的机场没有这个功能时,客机甚至无法降落。然而,慕尼黑老嬉皮士布兰森抢先贝索斯上天,却被嘲离太空还有14公里有四分钟的时间,可以让布兰森和其他机组人员体验太空失重感。他们解开安全带,准备好好凝望那颗蓝色星球。这时,飞船正升到53英里,进入亚轨道飞行状态。四分钟之后,宇航员们陆陆续续系好安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启用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等IT之家6月23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今日,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北京怀柔科学城落成启用并试运行,这是我国首个研制成功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该装置中国空间站两名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已成功出舱IT之家7月4日消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8时11分,航天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止11时02分,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
马斯克首次给SpaceX星舰装上6个发动机,有望开启太空飞行测试8月4日消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创始人马斯克今日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照片并配文6个发动机都安装在一艘轨道星舰飞船上。据悉,以往星舰飞船测试时只搭载三台海平面发动机进行起飞一箭双星,我国成功发射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IT之家12月10日消息据新华视点报道,12月10日4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中国时速4000公里高速列车模型亮相珠海航展,北京到武汉仅需18分钟IT之家11月9日消息日前,正在举行的珠海航展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发的时速4000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11模型亮相航展。航天科工集团通过多自由度平台控制技术视觉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最新研究称中秋月亮都瘦了,今年中秋月最圆时刻公布IT之家9月27日消息即将到来的下一个假期就是国庆节和中秋节,今年很特殊,这两个节日将会在同一天。一个是10月1日,一个是八月十五。据央视财经报道,今年中秋将至,天文专家指出,由于月亮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睡眠也会随着月亮周期变化北京时间9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月亮似乎会对部分人的情绪造成很大影响,精神病医生戴维艾弗的一位患者就是这样的例子。这名患者当时35岁,是一名工程师。据艾弗里回忆,他很喜欢解天宫健身奥运会展示,神十二航天员现已在轨生活48天IT之家8月5日消息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6月17日发射升空,当日正式与我国空间站进行对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如今航天员在轨执行任务已接近5我国计划于9月发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10月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IT之家7月10日消息今日新华社瞭望新媒体发表文章,回顾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历程,并公布了未来我国空间站建设的路线图。目前我国已经发射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三名美国天鹅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携超4吨物质无脑无神经系统生物飞往国际空间站8月11日消息,当地时间8月10日晚,一枚安塔瑞斯火箭搭载史上最重的天鹅号货运飞船从维吉尼亚州发射升空,将超过4吨的有效载荷运往国际空间站。此次任务被命名为NG16,是诺斯罗普格鲁聂海胜成为我国首位在轨满100天的航天员IT之家9月6日消息据央视军事报道,航天员聂海胜在轨天数已累积达到100天,成为我国首位在轨满100天的航天员。聂海胜曾于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2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执行第二次出舱活动IT之家8月17日消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方消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执行第二次出舱活动。7月4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全景相机拍到地球绝美画面IT之家了解到俄罗斯科学号实验舱舱门打开,正式与国际空间站连为一体IT之家8月1日消息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7月31日,俄罗斯宇航员诺维茨基向地面指挥中心汇报说已经打开了舱门。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正式与科学号实验舱连成一体。目前,航天员已经进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