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等疫情都过去了,还要疫苗做什么

  疫苗的英文名称是 vaccine,源自 18 世纪末爱德华·詹纳所使用的牛痘。当时詹纳发现,天花病毒的一个变种能够感染牛,导致牛的乳房局部溃烂,而接触病牛的挤奶工在被感染后仅出现轻微病症,却意外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
  足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生产出足够多的抗体,又不至于导致被接种的人得病,这便是疫苗的本质。
  天花疫苗的制备|维基百科
  在人类对抗病毒的过程中,并不总是有那么「碰巧」的发现。每当一种未知的病毒性疾病登场,科学家们先要研究清楚病毒,对它们进行减毒或灭活等改造,再注入人体激发其免疫应答。但在对人体接种前的研究和测试,耗时漫长,代价高昂。据中国药品监管局发布的《一支疫苗的诞生》,临床前研究一般需要 5-10 年,后续经过完整三期的临床试验,才能上市和生产 。
  现实情况是,疫病「来去匆匆」,往往在人们还没研发出疫苗之前就已经退场。科学家、政府、生物医药企业和大型人道主义机构难以持续的巨大投入,和病患样本量的稀缺,研发随之搁置。
  疫苗的出现总是滞后于人们迫切的期望 ,但后者却也是傲慢的,部分人还试图挑起争议,让「反疫苗」的声量越来越大。现任 WHO 顾问的让-弗朗索瓦·萨吕佐在《疫苗的史诗》中,从天花之猖开始,讲述了抗病毒疫苗的研制与改进的历程,和人类抗击狂犬病、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等恶疾的故事,同时也没有回避疫苗引起的争议,例如乙肝与麻疹疫苗被认为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与自闭症,阐明事实,反「反疫苗」。疫苗历史的几座里程碑
  书中,作者为疫苗研发的历史立起了几座里程碑:科学家们开始认清病毒,以动物为供体制备疫苗,随后开始使用细胞培养技术,最后疫苗生产进入真正的工业化阶段......
  19 世纪末,路易·巴斯德发现发酵是酵母繁殖的结果,敞开了细菌这个微观世界的大门。微生物学因此创立。自此,科学家们纷纷走上了发现新病原体的赛道。微生物也被分为细菌和病毒两大「阵营」。病毒要在 1940 年电子显微镜出现后才无处遁形,和细菌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不需要新陈代谢,仅具备复制功能的生命形式,在增殖时还具有高频突变的能力。
  在 1900 后半个世纪里,科学家一般以活体动物作为疫苗制备的「培养皿」。比如,天花疫苗是在小母牛犊的肋部制备的,而狂犬疫苗则取自羊脑,黄热病疫苗取自受精鸡蛋等。在这个时期,疫苗可以分为两类: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前者通过使病毒进行多次传播选出一个可用作候选疫苗的抗原,之后,这一候选疫苗会相继在动物和人类身上进行实验,从而验证毒性是否减弱;后者则是用化学制剂或加热中和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使其不能再在人体内繁殖。
  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初,细胞培养技术开始被用于抗病毒疫苗生产。科学家们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在猴肾细胞中迅速繁殖,相比以动物为基体,用细胞培养更为高效。病毒量化繁殖的大门开启了。30 年后,抗病毒疫苗开始进入了真正的工业化生产阶段,因为大规模生物发酵罐中悬浮的微载体能繁殖更多病毒。
  直到 1980 年年底,疫苗研发还是药学的边缘行业,其营业额尚不足全球制药业的 5%。那时主要是小型公立实验室负责疫苗的生产,比如在法国就是巴斯德研究所。很多国家都设有单独的公立疫苗生产机构供应全国,几乎没有私营企业家愿意投身于这一行业。疫苗生产被视作一项人道主义色彩浓厚的公益性工作。
  这种格局在 90 年代开始改变。柏林墙倒塌之后,苏联阵营国家不再将疫苗生产作为发展的优先级,于是西方生产商迎来了突如其来的大量需求;20 世纪初,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这类高价疫苗上市,并为生产商带来了超过 10 亿欧元的年营业额。「疫苗业的年营业额由 1992 年的 20 亿美元飙升至 2007 年的 140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13%-14%。2017 年的营业额预计为 250 亿美元。」作者写道,「今天,5 家世界最大的药剂实验室承担了全球 70% 的疫苗供应,他们是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安万特和默克。」远水不救近火
  传统的减毒、灭活类疫苗制备耗时长久。在实验室阶段,科学家首先需筛选毒株,选中能代表病毒抗原(激活免疫应答)特征的病毒;接着,通过鸡胚或细胞培养病毒;再通过纯化、灭活等方式制成候选疫苗。完成技术工艺设计后,疫苗还要以动物为对象进行试验、人体临床研究。
  人体临床试验最初注重于安全性,进行小组试验(一期);然后发展到中等规模的「目标」人群(与疫苗针对的人群年龄及其他特征相仿者)以确定安全性和对免疫反应的刺激作用(二期);最后用于大规模的目标人群以说明疫苗是否可按原定意图实际上预防疾病(三期)。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上全部临床试验一般耗时至少 3-8 年,有的甚至长达 10 年以上。后续还将经过层层批准,疫苗才能上市和生产。
  疫苗|Pixabay
  通常,一个疫苗从研发到上市,至少要经过 8 年甚至 20 多年漫长的研发历程。而这还是在研发顺利无碍的情况下。疫病似乎总会在人类还没制备出疫苗之前「认输」,比如在 2002-2003 年爆发的 SARS(「非典」)。2003 年 4 月 16 日,WHO 宣布 SARS 病毒为「非典」的致病原后,疫苗研究正式启动。但当在研发中跑得最快的北京科兴赶在 2004 年 1 月准备进行人体临床试验,SARS 已经消退半年。临床试验就此中断,这家企业颗粒无收。病毒不再肆虐,国内投入 SARS 疫苗研发的大大小小 200 多家研究机构,其项目都因此停摆。
  在这条研发的价值链条中,科学家需要寻求政府和其他机构的科研资助,而生物制药公司则将接手后续的临床试验和上市生产。但疫情的过早消退,会同时让政府和企业失去兴趣,前者无意继续消耗财政支出,后者需要及时止损。
  当企业和政府各自受困于自身局限时,连接政府、慈善部门和大型药厂的「联盟型组织」成为了有力补充。这类组织承诺在传染病防控药物研发成功后,会花钱购买,转移了研发风险,也试图让方案规模化。盖茨基金会在 2000 年参与创建的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就属于其中代表。截至去年,Gavi 帮助了 7.6 亿儿童得以接种疫苗,减少 1300 万人的死亡。同时,也降低了疫苗的成本——从 3.65 美元降低到 1 美元以下。
  除了「联盟型组织」的努力,更前沿的疫苗技术也在蓄力。比如,在《疫苗的史诗》中没有被详细讲述的其他目前主流的疫苗技术,例如 DNA / mRNA 疫苗。和较为成熟传统减毒、灭活类疫苗制备相比,DNA / mRNA 技术目前尚未有完成临床试验的成品疫苗,但它拥有无法被忽视的优势——疫苗在研发前期所需时间更短。
  「核酸疫苗(DNA / mRNA 疫苗)相当于直接在外卖 app 上点单吃饭,而灭活、减毒类疫苗则相当于要从买菜开始一步步做起。」斯微生物 CEO 李航文跟《财经》打了个比喻。因为核酸疫苗不再需要通过体外鸡胚或者细胞合成蛋白,而是直接在体内合成,「这可能会节省几个月的时间」。
  非营利组织「流行病防备创新联盟」(CEPI)在今年 1 月 23 日向 3 家疫苗公司或机构提供了 1100 万美元,以研发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其中,受资助方之一的 Moderna 使用 mRNA 作为疫苗,利用宿主细胞将注射进入的体内的 mRNA 表达出病毒的蛋白,并诱导产生抗体。
  基于此,Moderna 从病毒基因组测序到发布疫苗仅用了 42 天,成为了首家发布一种新冠病毒潜在疫苗的公司。据《华尔街日报》报道,Moderna 将于 4 月启动人体测试,在 4 月底前对 20 至 25 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临床测试,并在 7、8 月份得出初步结果。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主任 Anthony Fauci 表示,在 SARS 爆发期间,NIAID 花了大约 20 个月的时间才将疫苗带入第一阶段的人体试验。而现在,仅耗时约三个月。
  「至少还需要一年」,「12 到 18 个月」,这是 WHO 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在不同场合对于疫苗问世给出的最乐观估计。
  疫情下,在不断增长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面前,人们或许会觉得疫苗滞后于他们的期望,但疫苗的制备在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后,正在变得更加科学、主动。在这场代价高昂的追逐中,多方力量也正在尽己所能,最大限度促进公共卫生发展。为何加罪于疫苗?
  疫苗受尽人们在无奈之下的责备和叹息,还常常成为公众舆论挞伐的箭靶。
  1999 年,一篇报道在总结加利福尼亚州卫生部门的工作报告数据时,首次使用了「肆虐」一词描述自闭症:1988—1998 年,报告病例从 2778 例上升了 273%。美国举国哗然。这时候,疫苗被牵连进了这桩疑案。
  1998 年,英国的一位肠胃病学家 Andrew Wakefield 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把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三联疫苗(MMR)与儿童自闭症直接联系起来。他的论文记录了 12 名儿童肠胃病患者,其中 9 名患者的表现达到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据此推论 MMR 疫苗接种会引发自闭症。「Wakefield 击中了要害,掀起了一场由媒体参与的论战。这个策略实在是妙,因为这件事已经凑足了成为『头条』的佐料:重大疾病、儿童、卫生部门、制药业。」《疫苗的史诗》的作者说道。
  到了 2004 年,Sunday Times记者揭露了这起「过去 100 年间最具破坏性的医疗骗局」。记者发现 Wakefield 和名为 Richard Barr 的律师存在不可告人的关系。曾对一些大型制药集团发起过诉讼的 Barr 自 1991 年就开始关注 MMR 疫苗的副作用,到了 1994 年 4 月,他已经找到了 100 多名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副作用的儿童,正好用以打击制药公司。两人可能逐渐炮制出了一个看起来有利可图的计划:研究自闭症和 MMR 疫苗中的麻疹病毒是否存在联系。1996 年,二人联络了法律援助委员会,希望后者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资助。研究确实得到了开展,但是参加研究的孩子却不是随机选择的,其中 5 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律师的客户,他们企图通过证实自闭症和疫苗的关联而获得大笔赔偿金。而 Wakefield 的目的则是借此否定 MMR 疫苗,推销自己早先提交了专利的单价疫苗。
  2010 年,英国医学总会吊销了 Wakefield 的执业资格。《柳叶刀》也罕见地撤回了他在 1998 年发表的论文。
  但公共卫生背景下的谣言,却很难辟除。Wakefield 的理论成了反疫苗人士的利器。在欧洲和美国,将公共健康和私人权利对立起来是反疫苗运动一直在宣扬的观点。持续多年的反疫苗运动使得接种率下降,继而导致之前已经形成的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被打破。传染病的传播是需要一定的人口基数为基础的,如果一群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打了疫苗,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道屏障,传染病便无法传播。就麻疹而言,不低于 95% 的人口具有免疫力才能控制麻疹的传播。
  群体免疫|维基百科
  抵制的结果是,2015 年初,美国大面积爆发麻疹疫情 。美国曾宣布 15 年前就已经消灭的麻疹,卷土重来。英国麻疹病人从 1998 年的 56 人增加到 2008 年的 1348 人,其中 2 人死亡。
  2019 年,WHO 将「疫苗犹豫」(Vaccine Hesitancy)列为 2019 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反疫苗运动中的正反双方争议不休,科技公司也终于被波及。相对极端的 Pinterest、Facebook 和亚马逊,采取了直接封杀反疫苗内容的方式,比较温和的如 YouTube,则通过补充另一方的意见来平衡观点。水池总要先蓄满
  前任 WHO 总干事陈冯富珍说,仅 2010 年至 2015 年,全世界疫苗接种就避免了至少一千万人死亡。在《疫苗的史诗》中,更是在全书开头就强调了疫苗起到的重要作用。
  当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肆虐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下降了整整 20 年。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的相关疫苗……在这个时代,疫苗常常成为公众舆论挞伐的箭靶,上面的例子也许能提醒大家,在 20 世纪人类平均寿命的巨大增长中,疫苗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几乎所有由病毒产生的流行病,最终解决方案都少不了疫苗的身影。但它仍被受质疑,一方面,疫苗的制备是一个多方拉锯、协同的过程,动作「缓慢」;另一方面,对于公共卫生,疫苗的安全不言而喻,即便是蒙受冤名,之前的努力也都将岌岌可危。但事实上,疫苗也曾发生事故。美国在进行第一次脊髓灰质炎疫苗大规模人体试验时,就曾因为病毒灭活不彻底而让接种者患病。但在保证疫苗安全的前提下,疫苗给人体带来的福祉都远远大于其所携带的风险。
  面对病毒性疾病抬头的趋势,195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Joshua Lederberg 曾说,「世界之小,如一村落。无论何处,若是病毒性疾病研究失之毫厘,为这一疏忽买单的将会是全人类。」就像 NIAID 主任 Fauci 告诉《财经》的那样,疫苗研发与量产使用有时间差存在,疫苗研究的意义也是基础科学存在的意义。「通过疫苗研究,我们可以研究新的策略,新的物体和对象,人类也将获得新的经验。」
  虽然远水救不了近火,但水池总是要蓄满。这样,在下一次因病毒而起的大火熊熊燃烧之前,人们才有主动出击的机会。

中国北斗系统今天开始提供全球服务IT之家12月27日消息据新华社报道,在今天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于今日神秘遥远行星Wasp76b从天而降铁雨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神秘的遥远系外行星,那里可能下着铁雨。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但却是最新发现一些极端星球的真实现象,系外行新研究如果小行星没有撞地球,统治世界的就不是人类了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如果小行星没有撞击地球,如今恐龙可能会统治地球。在2。3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恐龙统治着每块大陆以及大部分的陆地生态系统。然而,6600万年前的小行科学家称首次在银河系发现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北京时间11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绕太阳旋转,就像一艘船漂浮在它的船锚周围一样。但是,如果某人或者某种原因导致船与锚脱离会怎样呢?一颗体积较小脱离任何恒星束缚的行星,穿过太阳系中最奇异的卫星盘点土卫二可能隐藏着外星生命北京时间7月7日消息,在我们的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之外,其他行星都有一颗或多颗天然卫星。地球的卫星,当然就是我们熟知的月亮,是一个美丽而荒凉的无生命世界,由古老的火山和无数的撞长三丙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5星,我国成为第二个具有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IT之家7月7日消息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7月6日23时5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第一代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第一步,官宣命名太极一号IT之家9月20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天中国科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在轨测试的最新成果,并将该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正式命名为太极一号。据介绍,为了捕捉引力波,地球上打造了一处振动最小的地方北京时间9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附近,汽车一旦进入方圆2。4公里之内,就要以每小时16公里的限速行驶。这是因为LIGO天文9亿年前的时空涟漪黑洞吞食中子星形成引力波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有可能观察到了一颗被黑洞吞没的中子星,而人们此前从未见过这种现象。大约9亿年前,宇宙中发生了一次灾难性事件,由此激起的时空涟漪在今年8月14日那天掠过了地球。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寻找白矮星双星周围的奇特行星欧洲正在策划一项未来的空间探测引力波探测任务,这或将帮助科学家们找到科幻小说(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那种奇特行星。在过去几年间,借助引力波信号,人类已经发现了好几对黑洞的存在,不检测新利器!科学家将引力波探测器缩小了IT之家7月21日消息GW150914是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的引力波现象,这一发现也创造了历史。大部分引力波来自黑洞合并形成,少数则由中子
银河系发现吸积盘严重扭曲的神秘黑洞北京时间11月3日消息,据媒体报道,目前,一支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银河系一个黑洞周围存在较大的光线亮度变化,该黑洞距离地球9600光年,推测是由吸积盘出现较大程度扭曲变形所致。20美大学利用触摸屏的纳米纹理,能模拟出沙发的柔软北京时间10月27日消息,得州农工大学机械系主任辛西娅西普韦尔(CynthiaHipwell)主持开发的一项技术,将使人们能感受到屏幕上显示物体的质地按钮等。图新开发的触摸屏技术利科学家在原始红宝石内部发现了25亿年前生命的痕迹10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研究最近在格陵兰岛一颗拥有25亿年历史的红宝石中发现了远古生物的痕迹。格陵兰岛有着地球上最古老的红宝石。一组研究人员日前在格陵兰岛南部的北大材料3D微观扫描图像易受损,AI能高质量秒修复8月19日消息,近日,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院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神经网络方法,可修复材料3D微观扫描图像。在材料研究中,想要看清材料微观结构,就需要对其进行华中科技大学学者制造出分级结构的超材料织物穿上它可降温超4IT之家7月12日消息从华中科技大学官网获悉,7月9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陶光明研究小组和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马耀光研究小组合作的题为Hierarchic花几百万买了船票就能开启太空游?想得太简单了9月12日消息,据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即将利用其载人龙飞船和猎鹰9号火箭将首批完全由普通人士组成的团队送入太空,围绕地球进行为期三天的太空之旅。为了进入太空,四名杨利伟未来的中国航天探测可能会有太空农场IT之家9月9日消息近日,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中国科技馆联合主办的奇迹天宫,荣耀见证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首场活动在中国科技馆成功举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出席了欧洲航天局无意发展太空旅游,重点仍是科研IT之家8月31日消息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欧洲航天局局长阿施巴赫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航天局无意发展太空旅游,而仍将聚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欧洲航天局总部,图片来自俄罗斯卫星蓝色起源成功回收新谢泼德号火箭已第八次使用北京时间8月27日消息,据报道,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Bezos)旗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蓝色起源(BlueOrigin)刚刚成功地发射了一枚新谢泼德号(NewShepard脑机接口破圈医疗,对五种疾病或有奇效,难怪马斯克吹爆在马斯克三只小猪和打游戏猴子的推动下,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技术近些年走近了大众视野。BCI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大脑植入物将思想转化为文字,帮助瘫痪男子重新说话IT之家7月15日消息由Facebook资助的一项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长达数年的研究迎来了最新阶段,该项目名为ProjectSteno,将一个有语言障碍的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