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完美的生物载体极端微生物编入信息永久储存

  来源:Nautilus
  撰写:维拉特 · 马坎迪亚(Virat Markandeya)
  艺术家乔 · 戴维斯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持久稳定的人类历史记录载体。这种微生物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与系外文明进行交流。
  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以拥有上千年历史的盐场而享誉全球,这些盐场产有一种特别的 "盐之花",是由海水蒸发后留下的盐结晶而成。不久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乔 · 戴维斯用显微镜分析了当地色彩艳丽的盐池,发现浅水中富含多种嗜盐菌(可以在含盐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这令他十分好奇的想到了一个问题:等盐池中的水蒸发殆尽,这些微生物又不会凭空消失,那它们究竟去了哪儿呢?来自 2.5 亿年前的盐中微生物
  随后戴维斯购买了一系列手工专用盐,并做了消毒处理。这位具有酷似甘道夫的风度的 69 岁老人十分热爱 DIY,还有将信息永久保存下去的心愿。1986 年,他首次证明了信息可以被储存在基因中。由 1 和 0 组成的数字信息可以被对应到由四种 DNA 核酸组成的序列上,然后被整合并插入到细胞中。这之后科学家只要对 DNA 进行测序,便可读取其中编录的指示信息。
  戴维斯目前正在把排名前五万的维基百科页面编入苹果基因中,以期创造一棵永恒的 "知识树"。他还与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团队合作,将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蛋白质的基因序列发往了地球附近的恒星。
  戴维斯通过研究这些手工盐发现,前面所说的噬盐微生物被封存在了盐晶体中,可以进行培养 。这让他发现了十分奇怪的一个现象:在经过分析的这些盐中,有一种来自喜马拉雅山脉附近,这些岩盐十分古老,并且从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球化学证据来看,自从它们最初沉积形成以来,还从未经历过溶解和重新结晶。这说明保存在喜马拉雅岩盐中的原始微生物也许来自二叠纪至寒武纪时代。
  "这令我大为震惊。它们怎么可能来自 2.5 亿年前呢?"
  于是戴维斯从德国与奥地利的矿藏中采集了一些来自几亿年前、二叠纪时期的盐,又从纽约最深的盐矿采集了一些,想试试看能否从这些盐中培育出微生物。过去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文献指出,我们也许有可能复活数百万、乃至数亿年前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一直以脱水状态存活,并未死亡,但将新陈代谢降到了最低限度,只保留最基本功能。
  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盖朗德盐(sel de Guérande)是海洋、阳光、风、盐场工人的传统劳作综合作用的结果,数千年来,它一直是从盐沼中手工采集而来。
  这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微生物成功逃脱了自然选择的宿命。数亿年来,它们一直保持着休眠状态,没有发生进化,也没有发展出有利性状,而是变成了一种相当于 "种子银行"的存在。这些远古微生物被封存在海底深处的盐结晶中,处于缺乏氧气、但富含硫化氢的环境里。戴维斯意识到,他就这样发现了一种顽强的生物载体,不仅可以储存遗传信息,且保质期极长。
  戴维斯和同事们在 2020 年 2 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利用 DNA 碱基对创造的数字信息档案可以被插入活体嗜盐菌中,然后便可以 "无限期"保存在结晶矿物盐中。2019 年 9 月,戴维斯展出了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极端嗜盐古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这是一种极其顽强的微生物,比大肠杆菌还要更胜一筹,从古盐中发现的极端嗜盐古菌与从盐场中培育出的现代样本进行了对比后会发现二者极其相似、难以辨别。为什么是盐?
  极端嗜盐古菌的防辐射机制与耐辐射奇异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很相似。每个极端嗜盐古菌细胞中含有 25 份相同的染色体,在遭受高剂量辐射后,这些染色体会变为碎片、然后重新组合。该细菌的致死辐射剂量高达大多数大肠杆菌的 18 倍,"利用沉积在地下的古盐和能够携带信息的嗜盐菌,打造最稳定长久的人类信息档案"也许并不只是一个设想。
  大约就在这段时间里,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微生物学家特伦斯 · 麦克基尼提则带着自己的学生,考察了位于英国地下深处的伯毕盐矿。此处设有一座暗物质实验室。"盐矿可以隔绝大量宇宙辐射,因此地下的辐射水平很低。"这也是极端嗜盐古菌保护自身不受辐射伤害的方式之一。"封存在岩盐中更有利于古细菌的存活。"
  极端嗜盐古菌寄身于盐结晶内部的流体包裹体中(即充满液体的空腔),其中所含的高浓度盐水导致盐结晶看起来雾蒙蒙的。极端嗜盐古菌的酶机制已经适应了这种高盐分环境,因此淡水反而会导致细胞破裂。细胞需要维持渗透平衡,海水、盐水和淡水的含盐量各不相同,对细胞的影响也有轻重之分,但淡水是其中最致命的。,因为 "淡水会对细胞的渗透平衡造成剧烈冲击,导致细胞破裂。"
  1928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位名叫查斯 · 利普曼的科学家曾宣称,自己在前寒武纪时期的岩石中发现了活体微生物。利普曼主要研究了从威尔士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采集的无烟煤,将其放在过氧化氢溶液里、并置于热烤炉中,在摄氏 160 至 170 度的高温下消毒了两天以上,"在无烟煤中发现的这些微生物其实是幸存者,从煤最初形成时一直封存至今。由于无烟煤实质上接近于泥炭,因此构成它的物质最初也许是富含微生物的。"
  在煤炭中找到微生物,就相当于要在所谓的 "深层生物圈"中找到生命。深层生物圈还未得到统一定义,一般指位于地表下方的栖息环境,海洋生物圈中的沉积物也是深层生物圈的一部分,与极端嗜盐古菌在盐结晶中的生存环境有一些相似之处,生存在其中的物种都被囚禁在了能量极为有限的环境中。
  动物一般只会翻动海洋沉积物最上层的 10 厘米,而在这 10 厘米以下,沉积物受到的影响就很小了。海洋中有些位置数百万年来都不曾经历过明显扰动。完美的生物载体
  由于能量极其有限,这些栖息环境很难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科学家曾研究过多处这类栖息环境,南太平洋涡流便是其中之一。"乔迪斯 · 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上的船员们从涡流底部钻取了一根长长的竖直岩芯。在钻取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口罩,防止吸入岩芯释放出的硫化氢气体。有些岩芯长达数百米,需要分段钻取。
  在从上至下分析这根岩芯的过程中,相当于从现代环境一路走回了远古环境。从南太平洋涡流采集的岩芯最早可追溯至 9500 万年前。其中所含的硫化氢其实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副产品,能够测量到其中含有硫化氢,这一点 "有力地证明了该栖息环境中存在能够呼吸的活体微生物。"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可能不取决于它的生长能力,而取决于它的生存能力。
  研究人员对这类微生物能承受的能量下限尤其感兴趣:"很难说清下限有多低,因为这些微生物处理的能量极其接近于零。"当微生物从生长模式转变为 "维护模式"、再转变为 "深度休眠状态"时,会发生能量上的转换。"处于深度休眠状态时,微生物的基础能量需求会进一步降低,比处于维护状态时还要少。"
  人体的运行功率通常为 100 瓦,而从理论上来说,地下深处的微生物的运行功率或可低至 10-21 瓦,远比人类低得多。不过,10-21 只是理论上的能量极限,微生物一般能承受的能量极限可能比这要高一些。
  实验学家们在试图培养这些远古细菌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困难。复活这些古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 1000 天,有些古菌没能成功复活,缺少的要素也许不是营养物质,而是时间,因为这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虽然绝大多数 "僵尸微生物"也许都无法活下去,但哪怕只有少数得以幸存,对太阳系内外的生命而言也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家认为,含盐环境在宇宙中十分常见。最新观测结果显示,火星南极附近就存在若干个盐水湖。并且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经多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岩盐成分。此外,木卫二和土卫二上也很可能存在含盐环境。位于小行星带中的矮行星谷神星也拥有一片活跃的海洋。
  前文提到的戴维斯将极端嗜盐古菌以盐结晶的形式保存起来、放在架子上展出,并将自己的艺术展命名为 "不死者科西切"。科西切是俄罗斯民间神话中的一位邪恶巫师,他将自己邪恶的灵魂藏在了一枚针尖中,再将针尖藏在一只鸭子体内的鸭蛋里。如果有人追逐,鸭子就会飞走。而这套 "保护装置"又被埋在一只箱子里,箱子被搁在一座小岛上。随着潮涨潮落,小岛会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戴维斯和他的团队利用一种名叫 "向量编码"的技术,在极端嗜盐古菌的 DNA 中插入了一些信息,其中一部分就是受到了 "不死者科西切"的启发。他们还在其中存入了一个三维的双螺旋结构、以及一个四维的超立方体结构。这些数字信息以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将一个关于 "永生不死"的古代神话融入其中,使人不禁惊叹连连。
  假如极端嗜盐古菌真的能历经千百万年而不死,也许可以用于星际间信息传递。这样的生物载体可以永久存续下去,因为我们可以制作上亿个副本,设定上亿个接受者。
  关于极端微生物的论文数量在过去十年里快速增长,尽管在技术层面还存在诸多挑战,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其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极端微生物的奇妙应用面世。

一箭三星!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05组卫星据新华社报道,7月26日11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一箭三星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自2017年9月29日首次挑战一箭三NASA选定卫星制造商为月球空间站制造首个关键部件5月24日消息,据TheVerge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已经选定卫星制造商MaxarTechnologies公司为其制造月球空间站Gateway的首个关键部件,该机构希望在绕我们该如何移动地球,从而避开小行星毁灭性碰撞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试图利用巨大的推进器改变地球轨道,从而远离不断膨胀的太阳,避免与木星发生碰撞。这一情景或许会真实上演,50洞察号首次记录到疑似火星地震北京时间4月25日消息,科学家们宣称,他们可能已经记录到首次火星地震,或许这种火星上的地震以后可以被叫做火震。去年12月份,美国宇航局(NASA)的洞察号在安全降落火星之后伸出机械金昌火星1号基地开营,探秘真实地外生存IT之家4月22日消息据新华社报道,近日中国首个根据真实航天逻辑打造的火星1号基地在金昌正式开营。据悉,金昌地形地貌独特,拥有与火星表面极为相似的地理地貌环境,非常适合开展航天员地中国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正稳步推进IT之家4月19日消息4月17日至18日,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正按预期目标稳步推进并已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科学家从2008年开始探讨中国的空不死的水母能帮助人类实现永生的梦想吗?人类一直幻想着能欺骗死神。我们研究宗教,研究太空旅行和低温技术,甚至试图寻找神话中的青春之泉。在我们遍寻天空和陆地各个角落的同时,永生的秘密可能一直漂浮在海洋中以水母的形式。提到水科学家借DNA打造活体机器能吃能生长还能移动随着技术发展不断实现指数级的跳跃,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变得模糊。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突破了人们的认知极限,让DNA打造的机器具备了活体生命的一些关键特征。参与这一前沿科太阳打嗝喷出神秘高温团块大小超地球500倍太阳的日冕层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向外发射稀薄的高温带电粒子流,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太阳风。它就像太阳在呼吸,但时不时的,太阳会打嗝。根据今年2月期出版的学术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空间物理(J我们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有多重?可通过中微子测量尽管我们已经突破了大气层,可以从太空中俯瞰地球,但我们仍然不知道这个蓝色星球到底有多重,以及它的重量是如何分布的。当然,研究者已经做了一些尽可能准确的估计。根据加州理工学院的数据,NASA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状况良好,正奔向近日点IT之家11月9日消息帕克号太阳探测器已经发射有一段时间了,NASA近日向大众汇报了它的情况。NASA表示,目前帕克号太阳探测器健康状态良好,仍处于最高状态A级。NASA表示,目前
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时隔5年中国载人飞船再起航,天和核心舱迎来3名住户时隔5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载人飞船再出征!大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图片来自中国载人移植了一颗猪的心脏后,那只狒狒多活了195天研究人员已经成功为狒狒进行了革命性的跨种族移植手术,其中一只狒狒植入猪心脏后存活了6个月时间。这个过程被称为异种器官移植,指的是一个物种的器官被移植给另外一个物种。专家们希望这项技心脏不能再生还会留疤,已失去眼睛的洞穴鱼遭遇了什么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生活在墨西哥北部洞穴中的一种鱼类,它们与孔雀鱼一般大小盲目半透明。科学家研究这种鱼类是为了弄清楚为什么有些动物的心脏能够再生,但其他动物只会增添一道疤痕。图片来源C3D打印皮肤和骨骼可以帮助治愈火星宇航员IT之家7月11日消息据Techspot报道,在未来,人类前往火星或者其他行星的长距离太空旅行将面临一系列危险,比如严重受伤的宇航员可能缺乏治疗。以后遭受严重烧伤或骨折的人(宇航员火箭引擎也能打印?火箭实验室发起3D打印太空革命北京时间6月20日报道,3D打印正在渗透到火箭行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早在2014年曾推出首个3D打印部件主氧化器阀体,蓝色起源(BlueOrigin)也在其强大的BE43D打印新突破使用光束,可一次性成型3D打印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在硬件设计时的工作方式,不过大多数3D打印机都会面临一项限制,那就是它们只能一层一层的打印出设计对象,而通常情况下都是从底部开始打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世界第二大我国白鹤滩水电站转轮加工制造全部完成IT之家7月29日消息据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消息,白鹤滩水电站8号机组转轮28日顺利通过静平衡验收。这意味着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转轮加工制造全部完成。IT之家了解到,白鹤滩水总投资约26亿元,我国第一个太空电站实验基地正式开工建设IT之家7月11日消息据重庆日报报道,全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6月18日在璧山正式开工建设,将重点进行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无线微波传能以及空间信息网等技术的前期演示模拟与验证。据我们的地球曾经寒冷到什么程度北京时间3月9日消息,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地球温度都要比现在更热,有时甚至热很多。但是,也有时候,地球温度比现在更冷。科学家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在地球大约45。4亿年的岁月中颠覆教科书传统认知最新发现地球最内层地核北京时间3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也许是时候要改写教科书了,因为科学家们发现了地球中心存在第五层,即最内层地核。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质学家创建了一种搜索算法,可使他们在数千个地核灭绝恐龙的小行星撞击或许造就今天的亚马逊雨林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一项新研究指出,地球上热带雨林的形成可能源自于导致恐龙灭绝的那场小行星撞击。利用采集自哥伦比亚的花粉和树叶化石,研究人员探讨了小行星撞击如何改变了南美洲的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