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清洁能源踩踏事件背后,科技巨头正引发连锁反应

  近日,亚马逊对外宣布,承诺将采购 1.5 千兆瓦的清洁电力。这些电力来自全球 14 个清洁能源项目,包括太阳能、风能电厂。
  这还只是计划的一部分。截至目前,亚马逊已经在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和芬兰,签订协议承诺购买 10 千兆瓦的清洁能源。这使亚马逊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电力企业买方。
  不仅亚马逊,谷歌、Facebook 和微软也都在大力投资、购买可再生能源。根据彭博社新能源研究部门的数据,四家巨头累计公开购买的清洁电力总量已达到 25.7 千兆瓦,占全球企业采购总量的 30%。
  为什么科技巨头「不惜血本」的开始抢购清洁能源,这背后又有哪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清洁能源「踩踏事件」
  科技巨头之所以大规模采购清洁电力,是因为它们有庞大的用电需求。过去 10 年,各种云计算数据中心,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耗电大户,且这部分需求一直在飞速增长。根据《科学》杂志 2020 年刊载的一篇论文估算,目前数据中心所消耗的电力,已占全球总用电量的 1%。
  一边是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一边是「节能减排」的环境责任。科技巨头想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就必须采购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然而市面上的清洁能源只有那么多,大家都去买,迟早会供给不足。所以它们也开始规划未来,投资建设更多清洁电厂,帮助扩大产能。
  简单来说就是,卷起来了。对此,谷歌能源事业负责人 Michael Terrell 表示,「清洁能源市场正在经历一场『踩踏事件』。」
  苹果投资建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Apple
  对市值动辄万亿美元的科技巨头来说,烧钱买电、投资建厂,都不算什么难题。更复杂的问题在于,买了清洁电力,投资了可再生电厂,就一定能 100% 地实现减排,「拯救地球」吗?
  「碳中和」的理论基础,是通过投资清洁能源,抵消使用化石能源带来的碳排放,一步步取代化石能源,实现减排。比如一座工厂,设在东部沿海,依靠火电运营。它可以在西南投资建设一座水电站,创造等量的清洁电力,就相当于「抵消」了自身使用火电的碳排放,实现了「碳中和」。
  这件事听起来就像是「借钱」和「还债」的过程,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想要实现真正的「绝对减排」,须确保清洁能源真的取代了化石能源,实现了「物尽其用」,否则就会造成产能的堆积和浪费。而这件事,牵涉到电力和工业体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工程。
  这也是为什么科技巨头纷纷选择从数据中心入手,对自身进行「低碳改造」。数据中心的运营不需要任何「原料」,也不产出实体产品,在选址上相对自由,不需要考虑交通运输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可以直接修在清洁能源设施附近,「就地取电」。
  然而,这只是「实现绝对减排」大目标的一个小方面。人类在减排的长期目标上,才刚刚跨出第一步。清洁的悖论
  2020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总量」增加了 45%,成为自 1999 年以来,上升最快的一年。
  这一方面是大量资金灌溉进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受益于技术的发展。包括太阳能光伏板在内,相关能源设施的制造、安装、使用成本都在下降。用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理想,似乎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但与此同时,人类开采、使用化石能源的脚步却并未停滞,甚至没有放缓。石油、煤、天然气的开采、使用量仍在加速增长。目前全球消耗的总能源中,清洁能源的占比仍然停留在 20% 左右,在过去几年里,并没有显著增长。
  想要用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不只是要「发更多电」那么简单。 大部分清洁能源,包括风电、水电、太阳能,都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的问题,很难进行人为调节。这并不难理解,比如水电站就只能建在有高低落差的河流上,太阳能电厂必须有足够的光照,且晚上无法输出电能。
  有电力行业人士向极客公园(ID:geekpark)表示:想要普及清洁能源,最大的技术难题在于「储能」。我们还无法实现电能大规模、经济的储存,能源系统仍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作为保障供需平衡的手段。这是电力系统无法脱碳的核心原因。
  因为具有较大波动性,目前可再生能源仍没有实现平价上网。想要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上网,保证供需平衡,还要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在部分地区实施了「电力自主定价」的政策。很多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云南、贵州,电能输出之后既无法「就地消化」,也无法上网输送到需要的地区,就容易出现浪费。通过自主定价,地方电网可以降低价格,鼓励企业入驻当地。贵州也正在利用这一能源优势,鼓励云计算等信息行业的发展。
  但事情永远比我们想得还要更复杂。本月,国务院金融委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后,云南、青海、贵州等地区发改委,都开始对当地的比特币挖矿项目进行打击、清理。这些地区有大量比特币矿场,此前一直在利用当地的电力价格优势,进行挖矿。
  而比特币挖矿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正在变得日益严重,根据 digiconomist 的数据,如果将比特币视为一个国家,它的年平均碳排放已经排在全球第 34 位。
  我们很容易想象这样一幅图景,企业在东部使用火电进行生产,在西部投资水电,尝试弥补自己造成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但这些水电最后却被用来滋养了比特币矿场,甚至进一步放大了碳排放问题。
  近期,全国碳交易市场即将启动,为社会低碳转型提供市场化的基础设施。企业必须通过投资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等方式,获得碳排放指标。但在目前的模型下,大企业越是投资清洁能源,资本越是涌入,可能越是会加剧「供需不均衡」的问题,滋生更多类似比特币矿场一样,游离在灰色地带的产业。
  从这个角度,「如何用好清洁能源」,可能是比「投资发电」更关键的问题。更深刻的改革
  科技巨头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它们一边投资清洁能源,一边也在对自身运营方式进行更深刻的改革,探索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它们招聘了电力行业的前从业人员组成团队,用更细致的方式处理能源领域的投资。对清洁能源的大力开发的同时,也实现能源更高效的利用。
  比如亚马逊已经保证它投资的多家清洁电厂,发出的电将在未来 1-3 年供应亚马逊自己的 AWS 数据中心。自己发电自己用,是实现「物尽其用」最直接的方式。但如果只停留在「自产自用」,就难以对上下游产业链带来更深刻影响。
  所以微软已经开始正在分析电网上的数据,通过算法模型,确定在哪些时间、哪些地点,电网上有切实的用电需求缺口。如果清洁能源能填补这些用段需求,它就是真的在「有效取代」化石能源。微软将以此作为依据,决定自己要在哪里投资清洁电厂。
  谷歌在 2017 年就实现了纸面上的「碳中和」。但谷歌也在推动更深刻的改变,谷歌对旗下运营设施的用电情况,进行了精确到每小时的分析,找到用电的高峰低谷。在采购清洁能源时,尽可能做到与需求「精确匹配」。
  这些看似是科技巨头们「远方」的布局,其实是在预示一个即将影响很多产业链条的新变化,将在未来几年发生 。清洁能源采购只是「开胃菜」,更重要的是实现自己整个供应链的碳中和,而苹果已经走到了前列。
  苹果已经在全球运营领域实现了碳中和,今年 4 月,世界地球日上,苹果又公布了自己在 2030 年实现所有苹果产品「碳中和」的目标。
  苹果拥有 200 家核心供应商,覆盖全球 800 多家工厂。苹果正在推动整个供应链转用 100% 清洁可再生来源电力。苹果会对所有供应商进行能效审计,并对审计结果不理想的供应商提供能效改进技术支持。截至 2021 年 3 月,已有超过 110 家供应商承诺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制造 Apple 产品。
  去年苹果在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包装内已经不再随附电源适配器,以减少对于地球资源的开采,减少对它们进行加工和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这其实透露出来一个可以预见的事实,在苹果供应链「绿化」的趋势下,很多供应商都可能因为碳中和以及环保不达标而被甩出供应链。
  但「甩出」只是一个惩罚措施,苹果更多选择的是和供应商协同不断改进工艺以实现碳中和。比如,包括 iPhone、Mac 电脑在内的许多苹果产品都使用了铝制外壳。2019 年,苹果便已经在推动使用无碳铝,只排放氧气,从而消除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
  苹果和其他科技巨头制造的「涟漪」,也在逐渐扩散开来。去年,我国正式宣布,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阿里、百度、腾讯等公司也都已经披露了自己的碳中和规划。而欧洲的跨国企业巨头们的碳中和热情也已经被点燃。
  一个更「绿色」的世界,正在徐徐展开。
  但这背后的推动力并不是「阳春白雪式」的一腔热血,而是在更加深刻洞察时代变化下的先知先觉。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革命,更加是一场深远的零碳新工业革命,而基于低碳的,全球新的经济体系正在构建中。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全球的绿色通行证,甚至避免被碳壁垒卡脖子,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对于企业和乃至国家都至关重要。
  说到底,在历史的大变局下,成为新体系的建设人,而不是被束缚者,是能活下来、乃至活得更好的必要素养。

一项研究发现动物为应对气候变暖而变形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人类问题,动物也必须适应它。一些温血动物正在变形,变出更大的喙腿和耳朵,以便在地球变热时更好地调节它们的体温。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鸟类研究员SaraRyding在9受到手风琴样貌启发的超级电容器融合灵活性和高容量柔性电子产品可以在弯曲的显示器可穿戴设备或太阳能方面开辟一些有趣的可能性,但是开发柔性能源存储设备来为它们供电则完全是另一个挑战。中国的科学家们已经展示了对这一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埋在坟墓里的石器是5000年前欧洲性别分工的证据据外媒报道,对坟墓中埋藏的石器进行的一项新的调查提供了证据,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开始时,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劳动分工。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CSIC)的AlbaMasclan基因在虎斑猫如何获得其斑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外媒CNET报道,周二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middot通讯上的一项新研究深入探讨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猫咪之谜虎斑猫(TabbyCat)的身体究竟是如何在其皮毛上形成那些引人注目的斑纹图研究发现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更好地预测乳腺癌风险根据放射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与常用的临床风险因素相比,一种被称为深度学习的复杂人工智能能更好地区分后来会患乳腺癌和不会患乳腺癌妇女的乳房X光照片。研究人员说,这些发现显示了人工智受蠕虫启发的机器人可感知躯体的位置并灵活移动软体机器人的前沿科学家团队,仍然致力于从动物王国中寻找灵感,比如像蚱蜢和蚯蚓那样移动。本文要为大家介绍的,则是格拉斯哥大学的一支研究团队刚刚分享的一种受蠕虫启发的机器人。在一些新颖新的成像方法揭示细胞核中DNA的惊人排列方式据外媒报道,如果你打开一本生物学教科书,浏览描述DNA在细胞核中如何组织的图像,你有可能会开始感到饥饿DNA链看起来就像一碗拉面漂浮在液体中的长串。然而,根据两项新的研究(一项是实研究人员发现哮喘经常在夜间发作的原因据外媒报道,大多数哮喘患者都知道,他们的症状往往在夜间更严重,这种现象已经被观察了几个世纪。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项有趣的新研究对十几名哮喘患者进行了两项严格的实验,结果发现身体的生骑士查理王小猎犬比其他犬种携带更多有害的遗传变异据外媒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骑士查理王小猎犬(CavalierKingCharlesSpaniel)比其他犬种携带更多有害的遗传变异,包括与常见的心脏疾病粘液瘤性二尖瓣疾病(MMVNSA认为以目前量子计算机的能力不足以破解公钥加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并不确定量子计算机何时甚至是否能够破解公钥加密技术。后量子密码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些机制来支撑目前的加密算法,以应对量子计算机所承诺的看麻省理工学院正研究一种罕见类型的矮星系的起源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矮星系。顾名思义,与典型的星系相比,矮星系很小很暗,只包含银河系中发现的恒星数量的一小部分。虽然大多数矮星系通常都非常小,
SpaceX星际飞船原型SN9高空飞行测试推迟至周三进行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星际飞船原型SN9将于当地时间周三发射升空。其将是该公司第二部开展高空飞行测试的星际飞船原型。SpaceX公司原本计因强风破坏,SpaceX取消SN9首次发射1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当地时间周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开始准备将星际飞船原型SN9发射升空,并关闭了通往德克萨斯州南部发射台的道路。然而当日发射场出现时速超过48一箭143星破纪录SpaceX运输者1号任务成功IT之家1月24日消息SpaceX于今晚2300成功进行Transporter1运输者1号任务的发射。这项任务使用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是该型号火箭首次搭载第三级助推器。本次任务成SpaceX尝试一次性发射143颗卫星,因天气原因推迟到今晚发射IT之家1月24日消息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近日正想打破一个记录,计划于昨日使用猎鹰9号火箭一次性发射143颗卫星。据外媒slashgear消息,在火箭发射前几分太空飞机可重复使用的宇宙飞船能否再次崛起北京时间1月27日消息,随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航天飞机项目的结束,可重复使用的太空飞机概念似乎也随之消亡。在21世纪,太空飞机会再次崛起吗?1903年,莱特兄弟在美国北何小鹏小鹏汽车今年底将发布第五代飞行器,能乘坐两个人IT之家4月19日消息今天2021上海车展进入媒体日环节,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P5的亮相仪式上宣布,今年底小鹏汽车将发布第五代飞行器旅航者X2,届时还将开放试乘,能够乘坐两个人。中国科学院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在最后冲洗中IT之家4月7日消息据人民网报道,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即将在全球六地同步发布的消息引发众多关注,来自共同参与这一重大成果的中国科学院的最新消息说,首张黑洞照片目前还在最后冲洗中,其问世首张黑洞照片4月10日将问世,布鲁塞尔上海等6城市同步发布IT之家4月4日消息据外媒报道,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宣布,将于4月10日举行重大新闻发布会,展示EHT的突破性成果。电脑模拟黑洞外观(图自维基百科)报道预计,世界首张黑洞照片将宇宙大航海?人类未来或可从双黑洞系统获取能量进行星际旅行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位常春藤联盟的天文学家宣称,人类或许可以通过一种名为光环驱动器(HaloDrive)的全新方法,从双黑洞系统获取能量,从而实现无需燃料的星际旅行。这位名为大卫基平一个有几十亿个太阳那么重,宇宙边缘发现83个超大质量黑洞IT之家3月18日消息据外媒报道,日前,日本天文学家在宇宙边缘发现了83个以前不为人知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些巨无霸版黑洞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数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据报道,日本一研究团队黑洞那么贪吃,最后会被撑死吗?2018年3月14日,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霍金生前提出很多关于黑洞的理论,给科学界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黑洞的好奇和想象黑洞也许是宇宙中最霸蛮但又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