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我们离室温超导体还有多远

  北京时间 7 月 13 日消息,电阻是现代社会最大的物理学问题之一。电流只要在电线中流动,便难免会损失一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电流由移动的电荷构成,我们可以借电线对电流进行操控。但即使是性能最强大、效率最高的导体,如铜、银、金、铝等金属,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电阻。无论这些导体截面有多宽、屏蔽多么彻底、氧化程度多么低,都无法 100% 地传输电能。
  除非我们能设法将电线从普通导体转化为超导体,否则电阻永远无法避免。对普通导体而言,随着温度降低,电阻会逐渐减少。但超导体则不然:一旦温度低于某个阈值,电阻便会猛跌至零 。由于没有电阻,超导体在传输电能时不会造成任何能量损失,因而成为了能效领域的"圣杯"。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迄今为止温度最高的超导体。但在短时间内,我们的电子设备还无法完成向超导体的转型 。在本文中,我们将向你介绍超导体领域的一些前沿信息。
  超导体有着一段悠久且精彩的历史。早在 19 世纪,人们便意识到,即使最优良的导体也会产生电阻。纵然可以通过增大电线横截面、降低材料温度、或缩短电线长度等方法降低电阻,但无论怎样做,普通导体都无法拥有无限导电性,原因也很令人惊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而电阻一旦发生变化,电流便会随之而变,致使导体内部的磁场也发生改变。
  然而,完美导电性要求导体内部的磁场保持恒定不变。如果你设法减少了电线的电阻,电流就会增强,磁场便会发生变化,意味着你永远无法实现完美导电性。但特定材料会产生一种名叫"迈斯纳效应"的量子效应 。发生该效应时,导体内的所有磁场都会被排斥在外,因此对导体内部的电流而言,导体的磁场便变成了零,导体也就成为了零电阻的超导体 。
  超导性最早是在 1911 年、液氦刚开始被大规模用作制冷剂时发现的。有一天,科学家海克・昂内斯想利用液氦将水银冷却至固体状态,在此过程中研究水银的电阻性质。如预期中一样,随着温度下降,水银的电阻也开始逐渐降低。但温度降至 4.2K(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后,电阻突然完全消失了。不仅如此,一旦温度降到这一阈值以下,固态水银内部的磁场也不复存在。在此之后,又有其它几种材料也表现出了这种超导特性,各自有着不同的阈值:铅为 7K,铌为 10K,一氮化铌为 16K。后续又发现了多种具有该特性的化合物。在此过程中,相关理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帮助科学家对引发该现象的量子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然而,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由迥然相异的分子构成的物质不仅可以表现出超导特性,并且达到超导状态的阈值温度远高于此前所知的任何超导体。
  这一系列实验是从一类简单的物质开始的:铜的氧化物。上世纪 80 年代中叶,利用氧化铜与镧、钡两种元素结合开展的实验成功打破了超导阈值的温度记录,在此前的记录基础上又升高了好几度。但这一纪录很快又被锶元素打破了。没过多久,一种名叫钇钡铜氧的新材料竟然又打破了前者的记录。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进步,而是一项重大飞跃:此前的超导体材料温度阈值均低于 40K,必须借助液氢或液氦才能冷却至这一低温。但钇钡铜氧成为了首个阈值超过 77K 的超导材料(其阈值为 92K),可以使用价格便宜得多的液氮进行冷却。
  这一发现使得超导体研究发生了爆炸式增长。此后,科学家发现了各式各样的超导材料,不断打破温度和压力阈值的记录 。然而数十年来,超导温度的上限却始终无法突破 200K (作为参考,室温略低于 300K)。
  尽管如此,超导材料依然帮我们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例如,地球上的超强磁场都是利用超导电磁铁生成的,应用场景包括粒子加速器(包括欧核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医疗成像诊断设备(强磁铁在核磁共振仪中扮演着关键作用)等等。超导不仅是一种神奇的科学现象,更对我们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极大助益。
  虽然我们对超导的一些应用场景已经耳熟能详,比如磁悬浮列车,但这些其实并非社会层面追求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为地球打造一套全面的电气化基础设施系统,从输电线到电子设备,都可以彻底实现零电阻。虽然我们可以借冷冻系统实现超导,但只有室温超导体才能真正实现高能效,并在磁悬浮列车和量子计算机等应用领域引发一场基础设施革命。
  2015 年,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对硫化氢分子(化学式为 H2S,和水分子 H2O 很相似)加以 155 吉帕斯卡的极端高压,相当于地球海平面气压的 150 万倍,等于在你身体表面每平方英寸上施加超过 1 万吨的力。结果其超导阈值首次突破了 200K 大关,只不过条件实在过于极端了。
  这条研究路线看上去很有前景,许多一度对室温超导材料抱质疑态度的物理学家对该领域重新产生了兴趣。在 2020 年 10 月 14 日的《自然》期刊上,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兰加・迪亚斯和同事们将硫化氢、氢气、以及甲烷在 267 吉帕的极端压力下混合在一起,创造出的材料再次打破了超导体的温度记录。
  在此次研究中,超导体的温度上限首次被提高到了 288K,相当于 15 摄氏度。只要一台普通的冰箱或热泵,便可使之变成超导体。
  去年这项发现无疑是一项重大突破,并且近年来,在极端条件下的半导体阈值温度一直在稳步升高。2 015 年的高压硫氢实验攻克了 200K 大关,2018 年的镧氢实验则突破了 250K 大关 。能够在室温下实现超导的化合物虽不至于令人大吃一惊,但的确意义非凡。
  然而,超导体的实际应用依然离我们十分遥远。在普通温度和极端高压下实现超导,其实和在普通气压和极端温度下实现超导没什么区别,同样是大规模应用超导体的阻碍。此外,这些材料必须一直保存在高压环境下;一旦压力下降,其温度阈值也会下降。因此下一步,我们还需要研制一种可以在室温和普通压力下应用的超导体。
  问题在于,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两相为难的局面。当压力变化时,在标准压力下的高温超导体的表现并不会有明显变化,但在高压下的高温超导体则会随着压力的降低失去超导性。此外,前面提到的加压化合物只有在极端的实验室条件下才能制造出极少量,显然不适合用来制造电线。
  不过,有了理论基础、再加上电脑计算,我们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每一种物质组合都会形成独特的物质结构,而相关理论和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哪些结构在高温和低压下实现超导特性的可能性较大。例如,2018 年攻克 250K 大关的那次研究便是以这类计算为基础的。科学家通过计算,将方向瞄准了镧氢化合物,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目前,这类计算已经帮助我们发现了一种符合要求的物质:钇氢化合物,可以在接近室温的温度下(零下 11 摄氏度)实现超导,所需压力也大大降低。目前最优秀的高温超导体是金属氢,但该物质只有在超高压环境下才存在,比如木星大气层底部。不过,只要向其中加入其它元素,便既可保留高温超导特性,又能大大降低压力要求。
  从理论上来说,所有单元素与氢的结合物都值得展开探索。目前科学家较为关注两种元素与氢的组合,如此前由迪亚斯发现的碳-硫-氢化合物,以及镧-硼-氢化合物,都在实验中表现出了不错的前景。但类似的组合可能多达成千上万种,必须借助计算机,才能更好地确定下一个尝试对象。
  如今,如何降低压力也成为了高温超导体的最大问题之一。只有在普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材料始终能够维持超导特性,才算是取得了该领域的终极"圣杯"。从计算机到磁悬浮列车、再到医疗成像设备,虽然这些技术都会随着超导体的发展不断进步,但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可以从电网中节省大量能量。
  由于我们的能源有限,任何杜绝能效浪费的做法都能惠及四方,包括能源提供者、配电机构、以及各级消费者。超导体还可以杜绝过热等问题,大大降低电气火灾的风险。此外还能延长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少对设备散热措施的需求。就像在 20 世纪、超导性突然一跃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一样,如果上天保佑,也许在 21 世纪,该技术也会成为消费者市场的主流。如今,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大步前进了。

研究栗叶中的一种分子可以中和掉耐药的葡萄球菌据外媒报道,科学家们从欧洲栗子树的叶子中提取出了一种分子,它可以中和危险的耐药的葡萄球菌。由来自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日前将这一成果发表在FrontiersinPharmNASA和波音在为7月第二次Starliner飞行测试做准备据外媒报道,NASA和波音正在继续为Starliner的第二次无人飞行做准备以证明该系统能安全地将宇航员运送到国际空间站(ISS)。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StarlinerNASA宇航员在一次太空行走中遭遇宇航服技术故障问题据外媒报道,NASA宇航员ShaneKimbrough和ESA宇航员ThomasPesquet在美东部时间下午3点26分结束了他们的太空行走,整个过程历时7小时15分钟。这两名宇航欧空局表态向木质WISAWoodsat廉价小卫星提供支持建造和发射卫星是昂贵的行动,世界各地都有公司希望使之更加便宜。欧空局最近宣布它将把第一颗木制卫星送入轨道,它被称为WISAWoodsat,它是一个10x10x10厘米的CubeSaNASA认证了罗曼太空望远镜全部24个探测器美国宇航局的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团队最近对该任务所需的全部24个探测器进行了飞行认证。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计划在2020年代中期发射,这些设备将把星光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将其NASA分享各个项目成果巨型SLS登月火箭研已取得进展据外媒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近日发文宣布其在各个科学项目上取得的成果。该机构表示,其在太空发射系统(SLS)登月火箭上已取得进展。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为该机构的ArtemisI美国宇航局的InSight登陆器利用火星沙为自己提供动力美国宇航局的InSight登陆器利用火星沙为自己提供动力,该航天器成功地清除了其太阳能电池板上的一些灰尘,帮助提高其产生能量的效率,并推迟它需要关闭其科学仪器的时间。InSightSpaceX周日的发射工作将把一颗SiriusXM广播卫星送入轨道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许多新车主可能随车免费订阅了SiriusXM卫星广播。卫星广播对于那些一直开车的人来说非常方便,特别是在他们的地区没有任何电台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类型时,卫星广播SpaceX与SpaceChain合作,将首个以太坊节点送至空间站马斯克此前在TweakTown上表示,SpaceX将使用其猎鹰9号火箭将第一个以太坊节点运送到国际空间站。据雅虎财经,SpaceChain宣布SpaceX将于7月3日向国际空间站(SpaceX即将进行第22次货运发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将于今天向国际空间站(ISS)发射第22次货运任务,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昨天向媒体介绍了将飞往轨道空间实验室的科学实验。SpaceX的D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推迟发射!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因技术原因推迟实施,发射时间另行确定。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原计划在5月20日凌晨1点左右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此前长征七号遥三运
意念手写登Nature封面码字不用手,准确率99脑机接口(BCI)技术新进展又一次登上国际顶级期刊Nature的封面!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首次破译了与手写书信相关的大脑活动,并结合人工智能(AI)算法,实现意念写字。这使得瘫痪我国科学家从实验数据中提取质子质量半径IT之家5月13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近日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质子质量半径值,相关研究成果以快报形式发表在PhysicalReviewD上。据介绍,纳米尺寸的晶体管来了湖南大学团队成功展示小于1纳米的晶体管原型IT之家5月11日消息据参考消息,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刘渊教授团队使用范德华金属集成法,成功展示了超短沟道垂直场效应晶体管原型器件,其有效沟道长度最短可小于1纳米。据报道,更远更清!中国科大实现200公里单光子三维成像IT之家3月25日消息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徐飞虎等实现超过200公里的远距离单光子三维成像,首次将成像距离从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为远距离目标识别对一件T恤解决充电难题,Nature子刊新研究用人体当发电机3月9日,一篇自然通讯上的论文介绍了可以存储人体能量的可穿戴微电网。如果人们穿戴了这种设备,运动产生的动能与汗液都可以转化为电能为小型电子设备供电。该论文由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盘点2020年硬核科学发现火山闪电巨型星系碰撞流浪地球北京时间1月7日消息,2020年,科学家获得了多个硬核科学发现,其中包括嗜食同类的恐龙爆腹鳗鱼狂暴星系等。1火山闪电火山闪电并不罕见,但在2020年1月,我们观测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科学杂志展望2021年11个重点科学研究项目北京时间1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2021年的到来,生物医学科学家仍将继续与致命的疫情作斗争,好让我们的世界恢复如初。尽管新冠病毒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却中核集团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安装首吊成功,为全球重量最大难度最高超导磁体之一IT之家4月24日消息从中核集团获悉,当地时间4月21日,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托卡马克装置第四个重大部件极向场超导线圈PF6成功落位,吊装工作圆满完成中国人造太阳EAST将挑战可控核聚变1亿摄氏度运行100秒IT之家3月25日消息据新华网消息,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将于近期完成一轮升级改造,向芯部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100秒长脉冲等离子体的科研新目标发起挑战。此前该中国量子计算专利数领跑全球达3000多项,约为美国两倍3月15日消息,据日经亚洲报道,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量子技术将成为在中长期影响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技术之一。下一代计算机量子计算有望彻底改变工业材料和医药的发展,以中国科大在硅基半导体锗纳米线量子芯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来自中国科大的消息显示,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郭国平李海欧等人与中科院物理所张建军和本源量子计算有限公司合作,在硅基半导体锗纳米线量子芯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首次在硅基锗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