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院士王赤中国空间科学年投入仅NASA五十分之一,目标是2049年接近

  精彩观点:
  1、地球就像是飘在宇宙中的一叶小舟,人类需要了解地球家园的深空环境。
  2、虽然中国的空间科学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有关数据仍需引起关注:我们国家对空间科学经费的投入,只相当于欧空局的 1/5,美国 NASA 的 1/50,也就是说,我国的空间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3、太空资源的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与效益间的问题:起步阶段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
  4、目前国际上航天大国普遍重视制定太空相关政策,进行太空治理,中国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太空治理体系当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5、如果想要赶超欧美,我们需要在空间科学领域得到国家持续地、高强度的支持。
  6、若要实现中国空间科学与欧美比肩,第一阶段目标,是在 2035 年实现与欧洲水平的接近,第二阶段目标,是在 2049 年与美国水平靠近。他是谁?
  他是中科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太阳风 — 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MILE)中方首席科学家,嫦娥四号工程副总师,嫦娥五号和火星探测有效载荷负责人;他还曾是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工程副总指挥和"子午工程"总工程师。2019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
  正文:
  "如果没有自己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我们所使用的数据都是二手数据,使用二手数据做出一流的科学成果是很困难的"王赤说道。
  谈到空间科学研究,王赤认为,中国在该领域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与航天强国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王赤拿出了一组对比数据:整体而言,中国空间科学的原创性成果较少,对人类知识的贡献度与大国地位不相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投入有限,中国对空间科学经费的投入,大致只相当于欧空局(ESA)的 1/5,美国航空航天航局(NASA)的 1/50。
  据了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22 财年预算总额 248.01 亿美元,其中空间科学预算 79.31 亿美元,占 NASA 2022 年总投入的 32%,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在轨运行和未来科学任务研发。
  而中国空间科学预算只占到中国航天预算的不到 10%。"我们希望到 2035 年,整个国家在空间科学的投入能够到达 15%,2049 年能够达到 20%。"王赤提到。
  虽然空间科学投入高、风险大、见效慢,但王赤认为空间科学对建设科技强国有着重要的作用,空间科学不仅可以扩充人类知识体系,还可以带动空间技术的进步,而空间技术的进步又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空间科学可以推动基础科学实现突破,助力我国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战略实施。
  虽然我国的空间科学起步比较晚,但随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二期的实施,如先导专项一期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王赤认为中国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据悉,中国科学院正在推动先导专项二期的项目,为期 5 年,主要围绕宇宙和生命起源与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两大科学前沿,在时域天文学、太阳磁场与爆发的关系、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规律、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等方向开展科学卫星研制。
  王赤透露,2022 年中国将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主要研究太阳的爆发活动,与磁场之间的关系;2023 年将发射爱因斯坦探针,用软 x 射线波段来捕捉黑洞及其爆发、引力波源电磁对应体、超新星等天文现象。
  后续还将发射太阳风 — 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对向阳侧磁层顶、极尖区和地球极光进行全景成像等。
  "虽然我国空间科学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想赶超欧美,还需要国家持续、高强度地支持。"王赤表示。
  一方面是经费投入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人才队伍的培养。"非常高兴行星科学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这对行星科学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正如前文提到的,如果中国空间科学经费投入能够在 2035 年达到 15%,2049 年达到 20%,那么,王赤认为,中国空间科学比肩欧美也将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实现。
  以下为网易科技在 2021 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的部分内容:
  问题:在今年召开的中国航天大会上您透露,中国已经启动太阳系边际探测工程论证工作,两艘中国探测器,将分别向着相反方向前进,探索太阳系的边际空间。目前工作进展如何?探索太阳系边际空间的意义何在?
  王赤:我国的太阳系边际探测正在论证当中,其实太阳系边际探测对中国空间的技术还是有极大挑战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太阳系边界太远,甚至比到火星的距离多了 100 倍,这就需要克服极远距离的挑战。
  如果这么远,在光速每秒钟 30 万公里情况下,来回一次就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 20 个小时,这就需要飞船完全自主可控,我们不可能在地面遥控它。
  同时航天器发射也需要有极大的运载能力,但中国现在最大的运载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距离遥远给我们带来的另外一个挑战是,由于光线衰减随着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太阳系边际是非常暗的。
  我们知道,卫星上都要升一个太阳帆板(太阳能电池),而太阳能电池在太阳系边际就起不到作用了,光线会非常弱,能量从哪里来? 可能的解决途径包括利用同位素热源或者核反应堆,后者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另外,能源有限的情况下,距离又是很遥远,数据传输也成了问题。因此,从技术上还是要解决能源问题。
  既然存在诸多技术挑战,我们为什么还要到太阳系边际去呢?
  我认为有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是可以推动空间技术的发展,解决极远、极暗、极冷的技术挑战;
  在科学方面,地球就像飘在宇宙中的一叶小舟,人类需要了解地球家园的深空环境;在太阳系边际探测的沿途飞行过程中,我们还有可能遇到很多太阳系的典型天体,包括巨行星、小行星、行星际尘埃等,通过对这些天体的了解,可以勾画出太阳系是怎么形成和演化的。
  可能还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一个向前一个向后?
  因为这两个区域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人类航天器去过,这两个方向都是无人区。从两个方向前进,就会更方便地了解整个太阳系的分布特征。
  如果只是一个方向,就不知道日球层到底是圆的还是椭圆的,两个方向就可以大致知道是否对称。
  问题:王老师您长期从事太阳风相关研究,您是何时与这个领域结缘的?其中,您走过了一个怎样的研究历程?
  王赤:应该说从小就结缘了。小时候我比较喜欢看星星,特别是有时候能看到流星飞过去,就觉得特别好奇,非常想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想要探究自然的奥秘是什么。
  后来,我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那时候我还分不清楚天文跟空间有什么区别。
  再后来,我进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旅行者 2 号"等离子体团组。我的博士生导师就是美国"旅行者 2 号"等离子体的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旅行者 2 号"等离子体的数据分析。
  2000 年左右,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我认为这个舞台很不错,而且也是聚焦在空间科学领域,就决定回国了。
  我觉得,对我科研经历影响最大的有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就是中科大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第二个是美国 MIT,能够让我接触到美国"旅行者 2 号"—— 这是 NASA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航天项目。
  问题:您研究方向的每一次拓展背后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
  王赤:我觉得是好奇心和毅力,尤其是好奇心。我在科研的每一个进步,都觉得自己像个孩子一样发现了小宝藏,特别欣喜。
  当然,做科研也非常枯燥(更需要毅力,需要坚持),但是如果你在每一步中都能取得一些成果,并且收获很多欣喜,就可以鼓励自己坚持下来。
  问题:我们发现中国已经有企业开始对太空资源进行有步骤有规划的进行研究和开采,对此您怎么看待?月球的探索,美国方面探测到了水,您认为未来会发生太空资源的争夺吗?
  王赤:太空资源的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与效益间的问题:起步阶段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
  目前,太空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萌芽阶段。
  对于未来太空资源的争夺,个人认为首先要有实力,才有话语权,这是硬实力决定的。
  另外,当然也需要软实力的助力。目前国际上航天大国都重视制定太空相关政策,进行太空治理,中国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太空治理体系当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问题:我们知道您一直对空间科学有研究,并且担任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想请问一下您认为目前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相比 10 年前有了哪些进步?呈现了怎样的特点?
  王赤:总体而言,我国的空间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的航天首先发展的是空间技术;第二考虑的是空间应用,比如气象、海洋卫星、北斗卫星等;第三才是空间科学。这也是由发展阶段决定的,有其合理性。而现在,我们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该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了。
  空间科学是做什么的?它是以科学发现为目标,其目的是产生新的知识,了解未知。(这方面)我们国家以往支持的比较少,我国第一个真正以科学发现为目标驱动的卫星计划是 2003 年、2004 年发射的"双星计划",是与欧空局合作的空间科学卫星,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地球空间的动力学过程。
  2003 年-2004 年之后,中国几乎就没有空间科学卫星计划;直到 2011 年,中科院设立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了系列科学卫星的任务:比如悟空号,墨子号,硬 x 射线(调制望远镜)也就是慧眼号,以及实践 10 号。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 4 颗卫星取得了不少成果,影响力也很大。
  当前,我们正在实施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
  首先是太极一号,是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技术试验卫星,但是离探测到空间引力波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我们发射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也就是"怀柔一号",将会全天监测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推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演化奥秘。
  第三,我们刚刚发射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 1 号,对地球进行观测,用微光等观测手段来刻画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022 年,计划发射对太阳的观测卫星,也就是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主要研究太阳的爆发活动,与磁场之间的关系。
  2023 年,计划发射爱因斯坦探针,用软 x 射线波段来捕捉到黑洞及其爆发、引力波源电磁对应体、超新星等天文现象。
  最后,还有一个太阳风 — 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对向阳侧磁层顶、极尖区和地球极光进行全景成像,这也是中国与欧空局联合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
  虽然中国的空间科学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有关数据仍需引起关注:我们对空间科学经费的投入,只相当于欧空局的 1/5,美国 NASA 的 1/50,我国的空间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问题: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相比国外来说目前处于怎样的水平?是否还有一定差距?还有哪些领域有望追赶甚至赶超?
  王赤:空间科学是实验观测科学,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主空间科学卫星任务,我们所使用的数据就都是二手数据,使用二手数据做出一流的科学成果是很困难的。
  因此,如果想要赶超欧美,我们需要在空间科学卫星任务方面得到国家持续地、高强度的支持。
  第二,关于人才队伍,空间科学领域的队伍还是有限的,比如说目前真正的行星科学的科学家相对较少,大多是从其他领域转行过来的。
  但非常高兴是,行星科学目前已列为国家一级学科,这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几乎每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都有地球和行星科学系,但在我国大学很少有这样的情况,所以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看,人才的培养体系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要实现赶超,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实际上,在某些方面我国也有很多亮点,比如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的暗物质粒子探测,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但要从点的突破到大面积的超越,再到整体的领先,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问题:如果国家给予持续的支持,那么还需要多久,中国的空间科学才能赶上欧美?
  王赤:我国空间科学占航天活动经费估计还不到 10%,而美国 NASA 是 30% 多。
  我们期待到 2035 年,我国在空间科学的投入能达到 15%;到 2049 年投入达到 20%。
  若要实现我国空间科学与欧美比肩,第一阶段目标,是在 2035 年实现与欧洲水平的接近,第二阶段目标,是在 2049 年实现与美国水平靠近。

在那些遥远行星的地下深处,究竟发生了什么北京时间4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深处发生的物理和化学现象对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至关重要。但在那些遥远星球的地下深处,又有哪些力量在发挥作用呢?这些条件又会对星球的宜居性造为什么蟑螂能在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碰撞事件中幸存下来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6600万年前,一颗被称为希克苏鲁撞击体的小行星从外太空划过大气层坠落在地面时,带来了一场全球浩劫,包括恐龙在内的大多数地球物种灭绝消失,然而地球为什么不是完美的球体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用一根足够长的卷尺,从地球的中心开始测量,那地球的最高峰还会是珠穆朗玛峰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以这种方式测量,那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应该在另一祝融号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可供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IT之家5月12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官网消息,在火星累计行驶近2千米,祝融号迎来重要科研进展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文章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研究地球的地核正向外泄漏罕见的原始气体氦3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的建模研究显示,一种在大爆炸后不久产生的极为罕见的氦气正在从地球的金属地核中向外泄漏。科学家怀疑地核中存储着大量罕见气体氦3。这类氦气名我们如何发现悄悄靠近地球的小行星北京时间1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已经划定了一个太空危险区,其范围内的小行星可能会在被行星防御系统探测到之前就撞上地球。在地球历史上,这样的小行星曾经造成过严重的破坏我国发现今年首颗近地小行星,下月将飞掠地球IT之家1月18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近日发现一颗正在向地球飞来的近地小行星。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其编号为2022AA。这颗小行星预计将于2月4日飞掠恐龙的最后一个春天新研究确定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确切时间北京时间12月31日消息,在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FAU)研究人员以及一支国际科学家团队的带领下,一项突破性研究确定了66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确切时间。揭秘科学家如何摧毁杀手小行星和彗星北京时间12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上映的美国影片不要抬头中,两位水平不高的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即将碰撞毁灭地球的陨星,他们的警告却并未引起民众的重视虽然这是一部黑色讽刺的科地球的臭氧层空洞现在怎么样了回顾20世纪90年代,地球的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紧迫的全球危机。如果当时我们选择忽视它的话,今天我们见到的可能就不止一个空洞了。在被发现三十多年后,地球极地上空臭氧层的空洞到底如何了贝索斯蓝色起源太空船票以800万美元拍下,将捐赠给教师北京时间5月10日下午消息,据报道,蓝色起源新谢泼德号太空舱中的一个座位被以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60万元)拍卖,中标者是对冲基金Citadel的创始人亿万富翁肯格里芬。拍卖
SpaceX回收船再次曝光从海中抓起龙飞船太空舱据TechCrunch报道,当载人飞船从太空高速返回地球时,通常来说在水上降落比在陆地上降落更安全。为此,美国火箭公司SpaceX的载人龙飞船(CrewDragon)也会选择降落在玉兔二号下车,在月背留下第一行脚印IT之家1月4日消息昨天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上图为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C拍摄的玉兔二号巡视器走上月月球温度低至153,表面脚印几百年不会消失编者按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26天,600多小时的飞行,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壮举,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科学家要去月球找50年前人类留下的粪便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4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阿波罗11号登月至今已经将近50年了。尼尔阿姆斯特朗标志性的足迹仍留在那里,没有受到干扰月球上没有大气,因此也没有风能将足迹吹走。土卫二羽流中的甲烷会是外星生命的迹象吗北京时间8月6日消息,一项新的研究报告称,土卫二上飘出来的甲烷可能暗示这颗土星卫星的地下海洋中存在生命。卡西尼号拍摄的土卫二2005年,NASA的卡西尼号土星轨道探测器发现,有间歇世界首颗在轨可重新编程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开启商业卫星服务新纪元北京时间8月2日消息,从Eutelsat官网获悉,世界标准时间7月30日晚9点(欧洲中部时间晚11点),名为EutelsatQuantum的量子卫星搭载阿丽亚娜5号火箭从法属圭亚那两颗新海洋星交付,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IT之家8月2日消息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众号消息,7月29日,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京召开,这两颗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见过数十个发动机绑在一起的怪物火箭么?马斯克搞出来了北京时间8月3日消息,马斯克在社交平台晒出了刚刚装好29台猛禽发动机的火箭推进器,并配文超重型猛禽队。据悉,这款重型火箭推进器未来将搭载星舰飞船进行星际旅行任务。马斯克推文Spac我国重型运载火箭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首台工程样机完成IT之家7月28日消息据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官方消息,近日我国重型运载火箭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完成首台工程样机生产,标志着该发动机关深阶段研制工作圆满完成。220吨级补燃循环我国首次火箭整流罩带伞降落视频公布IT之家7月26日消息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7月1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二丙遥四十九火箭。这枚火箭在将遥感三十号10组3颗卫星送入轨道后,其整流罩进行了带伞降落实验,这1个月捞出40吨塑料垃圾,鬼网害死多少海洋生物被弃置海中的渔网也称作鬼网,漂浮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被废弃的渔具随水流而行,沿途困扰各种海洋生物,污染水域,杀害海豚海龟和鱼类。最近在太平洋的一次打捞表明,可能有一种方法能够相对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