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中,《时尚芭莎》又被吐槽了。 因为九月刊的这组汉服特辑↓ 按理说,当下传统文化盛行,权威时尚杂志拍摄汉服主题的大片帮助推广传统文化,应该被夸赞才是。 怎么反而遭来更多骂声了呢? 事情是这样↓ 首先得肯定, 《时尚芭莎》的出发点是好的,拍摄过程中用到的服饰造型妆面也都咨询过相关专家。 就算争议最大、被吐槽是"汉服高级黑"的唐朝仕女造型,其实也有史可依。 服装、发型符合唐代仕女佣形象↓ 妆面参考自仕女壁画↓ 不符合现代审美,但确实是当时背景下的普遍妆造。 之所以被吐槽,是因为这个系列的大片乍一看过关,实则 拍摄&后期细节经不起推敲—— 打光弱 ,整体呈现冷色调,模特脸上隐隐约约能看到油光; 背景色过多,画面杂乱; 模特五官过于立体,没有古人的柔美,更像是展览馆里的蜡像。 摆拍感明显,人物表情僵硬死板,没有生活气息。 人景割裂感强烈, 有几张还萦绕着一股诡异的阴间画风。 总而言之, 《时尚芭莎》虽然拍了汉服,但并没有拍出汉服的美。 偏西式的打光和现代时髦洋气的模特也并不适配古典环境氛围,或者,并 不符合中式审美 。 说句扎心窝子的话,或许,大概,可能还不如某些汉服大神拍的好。 就比如,被央视爸爸点名夸赞过的汉服博主 @四月晨晨呀 。 论外貌,她就已经是中式审美里最中意的敦厚有福气的长相。 圆乎乎的小脸,大大的眼睛,轮廓柔和,线条圆润,标准的中国式美人儿。 观神韵,她眼波流转之间,眸光潋滟,顾盼生辉。 脸上温柔腼腆的笑容就足以把人带入到那个含蓄保守的时代。 看气质,端庄优雅中带有三分清冷,三分疏离,还有一点点淡淡的忧郁。 有了这些特质,在汉服摄影里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难得的是, 她还是位资深汉服爱好者,对妆造及不同的人物神韵都颇有把握。 若是天真烂漫的邻家少女,便轻盈素净、嫣然一笑; 若是自带忧郁气质的姑娘,即便穿戴富贵,仍有一缕缕的愁绪化在眼中。 富贵华丽的扮相她也完全拿捏得住。 仪态万方,目光坚定,整个人从内到外都透着雍容闲雅,大家风范。 比之少女装扮更能显出那份古典美感来。 保证人物形象还原度之外,四月晨晨还兼顾了氛围美感。 就拿被央视爸爸表扬的的四大名著美人系列来说—— 《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国王,有着"赛过西施"的美貌:眉如翠羽,肌似羊脂。 周身自带浓到化不开的娇媚风情,举手投足间尽是慵懒诱惑: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妖媚姿。 妆容精致,头上珠翠环绕: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斜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 满足了女儿国国王的美貌、神韵、妆造等要素外。 相比于《时尚芭莎》的直白打光,四月晨晨还非常聪明地给画面添加了一层朦胧感昏黄滤镜。 既为人物风情、雾感意境加了码,也很好地再现了86版《西游记》的画面质感。 《西游记》中的玉兔精,不同于女儿国国王的端庄大气美,她狡黠、灵动。 有天竺公主的优雅高贵、异域风情,又有独属于妖精的热情妖娆、直白泼辣。 面对唐僧,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少女的妩媚和娇羞。 不需蓝天白云不需华丽宫殿,反而阴暗幽深的背景,更能衬托出那份妖娆的神秘感来。 四月晨晨还神还原过《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外貌就已足够相似: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妆造也十分精准。 精致大红色刺绣汉服突出端庄华贵; 藕粉色明制服饰配珍珠璎珞又显出她的温婉少女气质。 再配合生活化场景,仿佛薛宝钗真真从书中、从剧中走了出来。 难怪有人评价: 别人穿汉服是扮演,她像是穿了件自己的衣裳。 古风模特 @参商 ,在拍摄汉服特辑时的综合能力也十分突出。 首先,她 满足了最基础的古典美人外貌和气质 。 自拍照或许有现代感↓ 可只要穿上汉服,立马就穿越回古代变得文静典雅起来。 只是相比于四月晨晨的圆润富贵,参商给人的印象更加精致娇媚,更偏成熟风韵美。 乍一看,很有点 武侠电影中千娇百媚风情万种的客栈老板娘既视感 。 妆造也完全跟得上节奏, 不同的造型就有不同的惊艳度—— 双眸含情的林黛玉, 在柔和的光线下愈显温柔。 愁绪满怀的深宫少女, 在空旷寂静的宫廷深处,眼中有着浓到化不开的愁; 花园小亭中,炽热美艳的成熟妇人,轻拎茶壶品悠悠午后。 妆造理解能力已经非常突出了吧? 她的仿妆更是形神具备,美艳绝伦—— 李清照;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 杨玉环;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谢道韫; 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气。 花蕊夫人;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西施浣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这个妆造能力和表现力,这个画面质感,何止秒杀时尚大刊? 恐怕大多数国产古装剧都难以达到此等高度吧。 另外还有 @羞答答的郭夫人 。 她虽然只是一个仿妆博主,没有过多的摄影后期效果可借鉴,但仅仅 神韵,就值得想要拍摄汉服的时尚模特们细细揣摩学习了 。 不信? 那就感受下什么叫" 一个人撑起整部《红楼梦》 "↓ 林黛玉 王熙凤 秦可卿 背景虽单一,但表情生动不呆板, 不靠滤镜台词BGM,仅仅往那一站就是"剧中人"。 当然神韵之外,郭夫人在其他环节也都 融合了中式意境和中式审美。 比如底妆、眼影晕染手法、发型饰品都有年代质感,整个画面中没有西式摄影里惯用的特别强烈的明暗对比等。 其实算起来,汉服式微已有300多年,想要复原曾经的华美绚丽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从模特选择到服装、饰品、妆容、发型、神情、仪态都得贴合。 摄影的部分,还得注重布景、打光、全局色调,若稍稍有不和谐或者西方的视角掺杂其中,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别扭感和不适感。 所以无论是想要拍摄汉服的大刊还是爱好汉服的袍子们,在拍摄或者尝试汉服之前都得真正了解它! 否则花了时间费了精力,最后也只能换得旁观者一句:好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