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爆红4年,月薪2千

  在诗人中,范雨素最喜欢杜甫。她提到律诗《又呈吴郎》。
  诗里,杜甫请求吴郎拆掉篱笆,不要阻挠隔壁的孀妇来打枣充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在一些名家眼中,这首诗用词平白,宛如话家常,是杜甫律诗里的下乘之作。《读杜心解》说它:"若只观字句,如嚼蜡耳。"而范雨素说,她从中只读出了一个女人的苦难,她心生怜悯。
  范雨素似乎就是诗里的那个女子。她一生随着时代的波流起伏,横冲直撞,独自生活在北京的城中村里。一句"贫到骨"便道尽了她的一生。
  只是诗里的女人又将自己的故事写成了"诗",她的"诗"火了,女人被灯光追逐。她在自己的门前竖起篱笆,将名利和争议都拒之门外。故事常常在这便落下帷幕,人们以为她已经脱离困苦。而现实不是拍折子戏,4年来,范雨素一边干着体力活,一边坚持在她的"桃花源"里写作。
  如今,她决定再捡起打枣儿的杆子,为了孩子。
  6点,伴随着狗叫声,皮村从沉睡中醒来。
  范雨素锁好家里的门,走出院子。她在路边的包子铺买了豆浆和烧饼,跟随着从四处涌出的人群,脚步紧促。
  她将乘坐989路公交,去到位于顺义区的雇主家中,从7点半到12点半,做4个小时的家政活。
  之后的时间是她最喜欢的,整个下午,她都能呆在自己10平米的房间里,屋里只有一张床、一副桌椅、几件衣服和几千本书。她在这里读书写作。
  傍晚时分的皮村 图/大咸
  皮村处于北京朝阳、通州、顺义的交界,近于北京的最东边。这里没有高楼,四处都在施工,风一吹便卷起了沙尘。
  皮村距离首都国际机场很近,每隔两三分钟,便有一架飞机从皮村上空划过。网络信号时常中断。飞机的轰鸣声,足以遮盖人们的交谈。
  在这里,本地村民只有1000余人,但有着2万以上的外来人口。各色各样的人中,打工者居多,也有住在京郊的富人。
  离皮村2公里的地方,便是一家著名的国际学校,学费超过7万/年。
  范雨素在皮村生活了近10年。
  在外人看来,范雨素的生活枯燥而孤独。她平时一个人住,小女儿在河北上学,一个月回来一次。院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卫生间是公共的,邻居都是老实厚道的人。
  她与周围的人保持着友好礼貌的距离,平日里,邻里之间谁也不敲谁的门。若是遇上熟人,相互间也只是点点头,聊不上半分钟。范雨素觉得,人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圆圈里。
  "你看像我这样的人,这一辈子除了穷困潦倒,别的什么麻烦都没有,我喜欢一个人待在这儿,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看书。"她说。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范雨素已经离开了皮村。她或许出了书,但反响不振;她或许靠着名声,四处演讲走穴,赚得盆满钵满;最不济,她或许给杂志写着专栏,靠着稿费补给生活。
  而实际上,范雨素仍过着和从前一般的日子。
  因为写作,她放弃了育儿嫂的高薪工作。她做着家政"小时工",每个月赚两三千,1000元供小女儿上学,700元交房租,剩下几百元当作自己生活的成本。"没有存款,但是够花。"
  而今,范雨素正在考虑重新做回育儿嫂,她早已萌生了这个想法。育儿嫂一个月能赚六七千,吃住都在雇主家里,能省去自己这部分的开支。但全天的工作,就意味着她要放弃一部分写作时间。
  范雨素乐于清贫,重新做回育儿嫂的原因是,她想攒钱给女儿买个房。
  在一篇文章里,她写道:"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我们活着,我们挣扎,我们照常活着。"
  范雨素几乎不用微信。一年到头很少有人给她发信息。她今年接受了3个采访。范雨素说,这些都是那次"沙尘暴"似的走红留下的余波。
  4年前,几乎在同一时间,皮村涌入了50多家媒体和出版社,人人都在寻找这个一夜成名的"育儿嫂"范雨素。
  2017年4月24日,一篇自传体文章《我是范雨素》全网刷屏,舆论迅速发酵,如一颗石子投入湖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文章记录了范雨素颠沛流离的前半生,有网友从中读出了达观和悲悯,有网友觉得文章乏善可陈。但学者认为,正是这种平白朴实的叙述方式,为文章添了一分粗砺的味道。
  有文学评论家说,每个中国人都能在文章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它以个人的视角,将"知青""单亲妈妈""水库移民""初代农民工""流动儿童"等社会现象浓缩其中,每个故事背后都有历史的厚重感。
  《我是范雨素》正文部分
  范雨素后来和媒体打趣道,自己的出名是知识分子圈里的"内卷"。
  "在那之前,我连非虚构文学这5个字都没听过。"范雨素回忆道,当时是在懵懂和混沌的状态下完成了写作,"没想那么复杂"。临交稿时,她还十分忐忑,不确定能不能被选用。
  稿件发表后,她请皮村文学小组里最年轻的工友帮忙转发,"免得看的人太少,对不起稿费。"范雨素庆幸,自己在写作时没有编假话,没有给编辑添麻烦。
  文章在公众号上的阅读量达400万,范雨素红了。
  媒体涌入了范雨素的生活,没有放过一个孔隙。
  过了两天,皮村文学小组召开了一场媒体发布会,范雨素没有来。她请文学小组成员付秋云转告记者。她的一条微信投影在了屏幕上:"因媒体的围攻,我的社交恐惧症,已转为抑郁症了,现在已躲到了附近深山的古庙里。"
  其实那天,范雨素躲进了家中,手机关机,读完了张岱的《夜航船》。她不爱与媒体交谈,她担心无心的话被聚光灯放大,"跟截屏似的",给别人造成伤害。
  "离开皮村"的橄榄枝随之而来。理想国出版社希望与她签约,网站育儿频道邀请她来做文字编辑,有出版商拿着20万现金出现在了范雨素家门前。
  "这里边最有机会离开的就是范雨素,但是她没抓住,还没拿这个机会当回事。"皮村文学小组创办人之一王德志说。
  范雨素拒绝的理由不一:
  她拒绝做编辑,是因为"做不熟悉的事情没有安全感"。这份工作是相熟的记者介绍的,而她更习惯陌生人之间一次性的交往方式,不希望在工作里掺杂人情世故。"我做不好的话,人家再不好意思辞退你,给别人添麻烦。"
  而与理想国没有成功签约,最为可惜。
  理想国希望她能继续写非虚构作品,这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期待相契合。她的文章显现出她在非虚构写作上的天赋,人们希望她再写下去。对于打工诗人来说,他们经历的苦闷现实和自身的"标签",也是作品能够畅销的密码。
  范雨素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年度致敬作家"
  而范雨素不愿这么做。她不愿一遍遍地重写自己的过去,也不愿分享苦难。4年来,她坚持在写科幻虚构小说《久别重逢》。
  "出个名也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我每天要打工才能吃饭,我跟人不说话也不来往,像是水中飘萍,没有人知道你出过名。名声没有给我掉下来一分钱。"她说。
  和许多一夜爆红的人相比,范雨素是特别的。她没想过逃离皮村,没成为新闻富矿,也没有为了写作去开采自己的一生,反复地重温过去的苦难。她待在皮村的小屋里,继续为生活奔波,与钟爱的书籍相伴余生。
  苏格拉底的那句话,范雨素一直记着——
  "原来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范雨素从小在知识的轰鸣声中长大。
  她出生于湖北襄阳市打伙村,家附近有座鹿门山,诗人孟浩然生于斯长于斯,后又在此隐居。
  村子里崇尚"好学",文化氛围浓厚,范雨素从小便被父母教导"好好读书"。
  范雨素和二姐的名字,都是母亲依据出生时的花所取。二姐叫范梅花,范雨素叫范菊人。后来范雨素在《烟雨濛濛》里看到"雨素"二字,便作主给自己改了名字。
  她在家中排名最小,从小便随着哥哥、姐姐们看书写字。
  大哥半生追求文学,想成为作家,结果成了迂腐的孔乙己,后来忙于打工也再未碰过钟爱的书籍。二哥自小聪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又深陷赌博,被高利贷压弯了脊梁。只有二姐与范雨素最像两朵双生花,二姐才华出众,初中时便被老师建议去给文学刊物投稿。然而因患腿疾,二姐留在村子里教书,未曾离开过那个村庄。
  而文学给了范雨素流浪的勇气。
  她爱看知青文学,也从中学会了逃票、偷红薯的伎俩。12岁那年,她不辞而别,独自前往海南。她身无分文,靠着捡垃圾桶里的食物为生,这段经历被她在文章里描述为"美好的热带时光"。3个月后,她回到家里,村里人指责她"丢了脸面"。
  后来,范雨素读到了海子的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 太阳强烈 / 水波温柔。"
  范雨素想,得出去看看,不能辜负这珍贵的人间。
  她放弃了在老家能转正的教师工作,随着九十年代中期打工潮的大流,来到了北京。范雨素将进城打工,比喻为参加节目《变形记》。
  "我是那个乡间的黄雀,参与了这场全民演出的真人剧,我来到大城市,如乡间蒙着眼睛的毛驴在城里跌跌撞撞,跌得头破血流。"
  生活过得一地鸡毛。范雨素一边在饭店里端盘子,一边遇上了来自东北的丈夫。丈夫长期家暴,范雨素毅然决然地离了婚,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家乡。然而三张嘴带来的经济压力,令家人间的情谊变得淡漠。
  范雨素又一次回到了北京,她明白这次回来就是背水一战。因为没有文凭,范雨素只能做最累最苦的体力活。
  但范雨素并未觉得凄苦。她从小爱读小说,在书里她看过各色各样的人生,文学为她做了苦难的预设。
  "我是一个生存能力很差的人。"范雨素感受到这是一个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世界,她处于这个链条的底端。
  文学构筑的那个世界,便成为了她的"桃花源"。
  范雨素在潘家园淘书
  小时候,范雨素随着父母一起收麦子。割麦子得长时间弯着腰,累得受不了,她便跑回屋子,但心里又满是对父母的愧疚。她便拿起一本书,很快就沉浸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文字世界里。
  后来每当失意时,她便会回到文学这个避风港,"好像躲进了一个平行世界"。
  "我是没有自尊的,我是麻木的。"采访中,范雨素常常说起这句话。
  去别人家干活,育儿嫂有时会被要求不能和雇主同桌吃,只能吃剩下来的饭菜。有工友自尊心强,一天便选择离职。而范雨素觉得没有关系,即便是小孩的剩菜剩饭,她也甘之如饴。
  她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往返于光鲜亮丽的都市和色泽暗淡的皮村,范雨素并未觉得生活在都市折叠中,也很少感受到生活的反差和身份的撕裂。范雨素说,她觉得人性都一模一样。
  提到北京,她说这是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地方。
  她仍然保持着去潘家园淘书的习惯,她爱看文史类的书籍。"一本书只要一块二毛钱,白捡。"有媒体给她拍了纪录片,在纪录片里,她捧着旧书,就像捧着宝贝。
  她也在潘家园给孩子买了近1000斤的旧书,也总是带孩子们去图书馆。
  一天,首都图书馆响起"闭馆"的喇叭声,小女儿便学着武侠小说里的桥段,喊着"打烊了"。范雨素抬头对上管理员的视线,他冲孩子笑着,眼睛弯成月牙。
  "你看我们现在坚持做这事的环境,在北京就挺荒唐。"王德志指向工友之家的院子,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有一棵枯朽的树,日光已将树叶晒得干脆。
  皮村文学小组被媒体视为"乌托邦",王德志称之为"穷欢乐"。
  "没有什么好处,但还在坚持。"王德志觉得每个城中村都有一个范雨素,文学小组能帮助激发工人文学创作的潜能。
  工人聚集在打工博物馆门口
  文学小组有一种特别的氛围和吸引力。对于外来务工者而言,家乡的人际网络被距离切割,新的人际关系又难以形成。
  "可能在北京待了10年、20年,都很难有交心的朋友。"王德志看到,一些工友前来,不是来学写作,而是来找一分人情味。
  在文学小组里,大家彼此理解在城市里漂泊的感受。
  "人人都是世界工厂里的一颗螺丝钉,而文学的意义,就是给螺丝钉镶钻。"范雨素说,皮村文学小组里,每个人都是最普通的人。但是文学如灯塔,他们逐光而来。
  "我们用操作过电批、焊钳、扳手、掘进机的手,拿捏着细小的笔管撅起发涩的语言。"文学小组成员万华山写下了这些话。
  范雨素的写作就在这里开始。
  她的第一份课堂作业是写"名字的故事"。她在打工子弟学校教书,看着花名册里别具一格的学生的姓名,有了灵感。过去在农村,很多女孩的名字还叫作"招弟",而如今男孩女孩们都有了诗性而美好的名字。范雨素从中窥见了时代变化的一丝痕迹,便写了散文《名字的时代象征》。
  文学小组自行印刷了一本刊物《新工人文学》,收纳小组成员的文字作品。每一期的封面人物,都是皮村里一个个普通人的掠影。
  范雨素是这本刊物的主编,她负责撰写每期的卷首语。大多作品表达的都是对苦闷生活和现实不公的愤懑,而范雨素不同,她像是一位隐匿在人群中的观察者。她文笔轻盈,写起过往凄苦的经历,字句间却满是幽默与豁达。
  "我们经历的便是我们的历史,是社会和时代的缩影。如果人人都能提起笔写作,人人就都可以书写自己的历史,我们就不需要别人代言。"范雨素认为,写作无外乎是"我手写我心"。
  《我是范雨素》一文走红之后,有不少女工特地从外地赶来,加入皮村文学小组。
  陈蓉本在安徽家中务农。看到报道后,她专门乘火车,从安徽一路寻到皮村。
  还有家政工施洪丽,她在四川老家时,就爱看意识流小说。"是不是觉得农村人看意识流小说很奇怪。就是给人贴标签,戴上了太多有色眼镜,才会这样先入为主地想。"范雨素说。
  新加入皮村文学小组的,还有王成秀。王成秀读到小学五年级便因贫辍学,从河南来到北京打工,在北京待了30多年。她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言传身教,如今女儿考上了天津大学。
  范雨素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妈妈爱阅读、爱写作,孩子也能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学习兴趣。"热爱写作和阅读的人,有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个习惯会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范雨素曾谈起文学的意义:"文学是心灵结构的共振,文学是人类困顿的书面化,文学是历史观,文学是一种介入方式。"
  在北京呆了二十来年,范雨素唯一的朋友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
  他名叫徐克铎,是范雨素小女儿同学的爷爷,因为孩子的关系,两家常常走动。他被范雨素形容为"传统意义上的勤劳善良智慧的中国人",他是一名工人,凭着自己的双手,在老家买了一套房子。在范雨素眼中,他是一名"成功人士"。
  老爷爷也爱写作,在头条号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文字顺着网络,又回到了他的老家县城。县政府托人给爷爷捎口信,让他再回老家时一定要去县政府坐坐。
  "写作让他获得了认可,人人都知道他会写,会表达自己。"范雨素说。
  那年,范雨素红了的消息,也随风飘回了村庄。人人见了范母,都夸她女儿能干。
  但范雨素仍然觉得自己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在农村,有房、有院子,首先要完成这层物质上的身份认证,才能受人尊重。
  2018年清明节,范雨素回家为父亲扫墓。那些存在于她文字之中的大伯、二伯、舅母,都已经离世。只有80多岁的母亲仍待在那个小村庄。
  后来,范雨素再没有回过家乡。她觉得,自己在那里什么都没有了。
  但她仍爱听与湖北有关的歌。疫情时,她牵挂武汉,便把宝石老舅的《出征》、冯翔的《汉阳门花园》翻出来,一遍遍循环。
  写襄阳的歌,她也爱听。她尤爱齐豫唱的《梦襄阳》。"我走过汉江龙堤北门的码头,望时空穿梭夫人守城楼,探北街繁华庭院错落闻菊香……"
  她把乡愁写进了小说《久别重逢》的定场诗里。小说的定稿已交给出版社。
  在汉水边漫步
  这是春天,有云
  云涌河汉,银河璀璨
  此刻,忘了我是仙人还是俗人
  只有云,云动我的麦地,我的瓜棚,我的天河
  这是春天,有晴也有柳絮
  无我
  关于乡愁里的母亲,范雨素讲了一个故事。说完,她流下了眼泪。
  在范雨素过去生活的村庄里,有一个从外地嫁来的媳妇,婆媳关系不好,在本地老是受人欺负。80多岁的范母总是像护雏一般,护着那个姑娘。
  范母像是古树,一代代地扎根在那个村子。而那个外县来的媳妇,像是一株刚刚移植来的小树苗,像众多无处扎根的北漂。范母希望,女儿作为一棵移植到北京的小树,也能受到善意的对待。
  而范雨素也是如此。她接受采访的原因,是希望善意地对待年轻人。同样地,她希望在外地的孩子,也能被人善待。
  在此刻,母爱显得柔软而真挚。"善意是流动的,就像一条莫比乌斯带。"范雨素说。
  范雨素与女儿的合影
  范雨素有时也会感慨,自己的一生都随着时代起起伏伏,与命运过招时,总是单打独斗。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一直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如果能重新来过,那时来北京就算是背水一战,我去学门手艺,也能过得很好。"
  只有一瞬,范雨素会感到有些遗憾。假如自己一直在农村待着,孩子的生活会不会顺利很多,而不用随着她从小漂泊。
  范雨素曾在文章里表达了对大女儿的愧疚。
  因为育儿嫂工作,范雨素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大女儿,而小女儿还得姐姐来照顾。因为没有北京学籍,大女儿没能完成学业,14岁便被迫辍学。后来大女儿在全国妇联的公益培训里学会了速记,如今成为了上海的白领。
  范雨素想弥补这份愧疚,她打算重新做回育儿嫂,舍下一些写作的时间,多攒点钱,为女儿存下房子的首付。
  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没把这次出名当作重新装点命运的机会",她说写作和家政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靠写作这条路,要写得好、有读者才能过好。你要写得不好,没读者,都还不如做体力活赚钱多。我没有那份自信。我没有希望靠着文学能得到什么,连这些名声我都觉得是‘天降横财’。"
  第欧根尼(右一)与亚历山大大帝(左一)
  说起梦想,范雨素曾经想做"中国的第欧根尼"。
  小时候,范雨素性格温吞。二姐从沈从文的《猎人故事》中看到,哲学家的象征是乌龟,便唤范雨素为"哲学家朋友"。
  9岁那年,范雨素有了第一个哲学家的理想。
  她从一篇介绍希腊哲学的文章中看到,有位哲学家叫第欧根尼,他每天睡在垃圾桶里,不慕荣华,但仍获得了亚历山大大帝等人的尊重和敬意。她便想成为"中国的第欧根尼"。
  如今再谈起,范雨素却说:"小时候懒,总想着不用干活。如果真做第欧根尼的话,我已饿死了好几回。"
  曾经那个逃跑的小孩,成为了那个为了生计、在麦田里不停收割的母亲。
  只是,她偶尔还会想起小时候最爱的那棵国槐。
  国槐不粗不细,范雨素三两下便能爬到枝头。绿叶能将她遮挡起来。她躺在一片绿色之中,枝叶间开着淡黄色的槐花。闭上眼睛,她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梦里没有北方漫天飘荡的杨絮,没有大风刺骨,没有飞机会从头顶飞过,留下一阵轰鸣。

牙齿好不好,喝一口可乐就知道逢年过节,总少不了可乐这种大众化的饮料,可乐是儿童时期的美味,是青少年的快乐水,另一方面来说,有的人却不能喝可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的人一喝可乐就觉得嘴里牙齿有些痒痒,甚至有些微妻子在外地打工,丈夫放不放心?三位男人说出了心里话导语现在女人在外地打工的越来越多,一来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二来也体现了女人的经济独立,自己挣钱可以自由支配,不用伸手再向男人要钱。其实,女人在外打工也是不容易的,就业面相对来说2021,愿新年,胜旧年2020年的日历翻到了最后一页,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开始了。回望2020年的经历,有疫情到来时的惊悚恐惧,也有疫情控制住的惊喜与欢欣。漫长的等侍后步入日常的工作,才发现投入的热情更多了致在外打拼安家的70后有空多回老家走走,那里有挥之不去的乡愁曾经的年少轻狂仗剑天涯如今己经事业稳定他乡安家。就像一首歌里唱得那样,时间过得太快了,还没好好享受便老了。来不及回首,以往吃过得苦流过的泪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永远不会忘却的是生我养我张馨予化身农场主?4月院子里的蔬菜大丰收张馨予自从结婚后就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幸福平静的生活,工作时拍拍戏,参加综艺节目,闲时在家种花种菜,或者画画。成为军嫂后的她和以前比成熟大气了许多。4月3日,张馨予晒照分享自己的开馨农张馨予亲手种的花开了,一袭白衣置身其中宛若花仙子5月8日,张馨予发视频晒自己的开馨农场,她亲手种下的花都开好了。张馨予称闻着花香和妈妈一起下午茶,拍大片,随意摘了几朵花,作为母亲节礼物送给妈妈,妈妈笑的像花一样,她说这就是我向往这菜在中国随便送,在韩国却身价暴涨!农村人院子里满地都是最近在网上看到韩国的葱疯狂涨了3倍,都达到了45元斤,很多韩国民众抱怨说吃不起,但在中国,小禾每次去买菜,摊主们还会送一小把葱,就像不要钱一样。到了3月,其实也是葱类蔬菜生长的时节在外吃饭,带这2个字的菜千万别点!有人进了ICU,有人改名都要吃提个问题你喜欢吃生鱼片吗?生活越来越好,大家进到商场里,能吃到的食物也是各种各样,日式料理韩国火锅泰式冬阴功。异域的风味总是吸引着人们去尝试不同的舌尖体验。但在这些美味之中,却潜藏董花花开敞篷车低调炫富,艺术空间完工在即,未来可对垒张大奕?蒋凡的劈腿风波已经过去许久,最终原配董花花疑似捍卫婚姻失败,张大奕上位成功。从董花花手上戒指的换位以及动态都能看出其沮丧心情,不过她也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在不断努力,一步步完成了时隔一年,宋慧乔终于说出离婚原因,多少婚姻毁在了这一点荐这篇文章希望你喜欢离婚后,对一个女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离开一段错的感情?物质上的财富?还是一段新的感情?不否认,这些确实能在短时间内给你很大的支持,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它问想和婆婆分开住,因为经济原因分不开,但矛盾很多,该怎么办?小楼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抽出时间来看我的信。以下是我这几年来婚姻生活当中的困扰,非常希望可以收到您的建议。我结婚7年多,孩子3周岁多,我和先生都是普通的上班族,这几年挣的工资也只够
大牧歌央八热播马境情感走向引观众期待由导演李舒执导,林江国马境徐百卉成泰燊领衔主演的军垦题材剧大牧歌,正在央视8套黄金档热播,收视率一路走高。青年实力演员马境在剧中饰演杨月亮,美丽热情,是个唱花儿的能手,却有点一根筋褚栓忠谷文昌演绎人民公仆真情感动观众话剧谷文昌以谷文昌为实现美丽东山的梦想而奋斗为主线,追溯了其波澜壮阔勇于奉献的一生,歌颂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坚定信仰公仆情怀和担当精神,于近日在国家话剧院拉开凝重而那年小米正芬芳杀青马境海陆演绎姐妹花由导演习辛执导,海陆小张铎马境王丽云等实力派演员领衔主演的年代情感大剧那年小米正芬芳,拍摄已接近尾声。据悉,实力派女演员马境的戏份,已于日前顺利杀青,马境在剧中饰演敢爱敢恨的二姐董章子怡周一周主演的帝王业,再度改名江山故人曝概念海报今日,电视剧江山故人首发概念海报。很多人和小编一样诧异,什么时候自己关注了这部剧的官微官微下的评论也大都是一脸懵!绯菸我还在纳闷我什么时候关注了一个这个名的电视剧呢以心相予辰说你把初婚央视收官魏辰妃演女强人气质优雅获赞近日,由导演张晓春执导,朱锐林继东蔡蝶魏辰妃王丽云刘威等领衔主演的大型女性励志电视剧初婚,自6月5日开播以来,收视一路霸榜,创下12天连播12天连冠的全国收视佳话,收视率最高时突破我不是药神首映口碑爆棚黄晓明刘晓庆盛赞现实主义精品由文牧野导演宁浩监制,徐峥监制并领衔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全国分时段超前点映,收获票务平台评分9。7分的绝佳成绩,与战狼2并列国产片最高分纪录。在昨日清华大学举办的首映礼上,黄晓褚栓忠谷文昌获好评人物塑造拒绝脸谱化日前,谷文昌结束了在国家话剧院的演出圆满落下帷幕。实力戏骨褚栓忠剧中展现谷文昌的公仆情怀和担当精神,深深拨动了观众的心弦,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植树筑堤战胜风沙,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下一站,别离圆满收官收视登顶口碑爆棚由中南文化大唐辉煌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制作发行,潘越执导,于和伟李小冉领衔主演,邬君梅姚奕辰谈莎莎郑奇李晓峰周铁王汀等实力派主演的都市情感轻喜剧下一站,别离,在浙江江苏卫视完美收官。该北京女子图鉴收官班嘉佳逆袭成美女作家由戚薇吴越班嘉佳等主演的都市爱情女性励志成长剧北京女子图鉴近日以网播量13亿的漂亮成绩单圆满收官。该剧该剧自开播以来备受关注,剧中人设情节还原了许多北漂遇到的心酸事,被誉为最扎心的谷文昌北京首演褚栓忠追求细节手抄道具信由冯静编剧,白皓天导演,褚栓忠李任刘晶晶等主演的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谷文昌,将于今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亮相。剧中,实力戏骨褚栓忠饰演四有书记谷文昌,在此前的全国巡演中,道具用的信纸已经张星阑进击女儿国首演古装吊威亚获赞敬业近日,由新生代演员张星阑领衔主演的古风奇幻电影进击女儿国,正在紧张后期制作中。演员张星阑在片中饰演女儿国四大守护者之一贝米儿,首次出演古装剧的她不惧挑战,在拍摄现场,无论是吊威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