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世界,人们避谈性,却在心里对其有着深层次的渴望。 也许不是世界奇怪,而是人性复杂。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他所在的那个年代,正是一个"谈性色变"的年月,可是王小波却逆流而上,他选择当一个清醒的人性"解刨者",他放弃了固定的工作,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他用幽默诙谐的笔触去唤醒人类的灵魂。 当时看过王小波作品的人却很极端,不是贬斥,就是极尽推崇。不过在那个作风保守的年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冒着被大众"炮轰"的危险,对王小波的代表作《黄金时代》进行了正面的肯定。 在白桦看来,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把过去所有描述性爱的小说都赶超了,而且把它们甩的远远的。 那么,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究竟所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01 奔放的文字,张扬的个性 如果要用简单的话语来概括《黄金时代》,那么一定会首先想到"奔放和张扬"。 看过这部作品的读者对于小说里那位身材窈窕长相标志的下放女医生陈清扬有着深刻的印象,经过王小波的刻画描写,仿佛可以看到一位有韵味的女性活生生的站在面前。但是陈清扬却有她的困惑,当时的她被人们称为是破鞋。 要知道在那个年月里,破鞋可是对一位女性最大的羞辱,这表示这位女性一定不守妇道,品行不端。陈清扬听到有人这样说她感到很气愤,因为她不是。后来陈清扬找到王二谈论了这件事,她大吐苦水,非常痛苦,没想到却被王二三言两语给劝住了。 王二认为:破鞋就是一个称呼,别人既然认定你是破鞋,那你就是,因为你无法改变他们怎么想。倒是你,为什么不索性变成他们所期待的"破鞋",这样就可以堵住悠悠之口。 被王二这么一说,陈清扬居然认为很有道理,随后她就开始和王二在一起了,陈清扬不遮掩不解释。反倒是大众对她有些惧怕,他们也不再敢对陈清扬指指点点。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不禁冷笑,也会有这样的疑问: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时代? 除此之外,在《黄金时代》里王小波写了很多性爱场面,这些大胆的文字和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可是王小波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王小波所写的《黄金时代》,通过普遍被认为是肮脏、丑陋、无法登大雅之堂的文字去鞭笞人性,去讽刺那个时代。王小波所阐述的并非下流的开放,而是对人性的解放! 但是这样的作品势必会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这也大大限制了《黄金时代》的出版。当年《黄金时代》在中国台湾获奖,可是在中国香港发行时却只能改名为《王二风流史》。这一改名字,就意味着一部文学作品被降格到黄色小说,也许其中有部分懂文学的人能读出《黄金时代》的文学内涵,可是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这部作品成为了彻头彻尾的情色低俗小说。 02 用文字解渴 都说知识是食粮,可是粮食吃多了就势必要喝一些水来解渴。在当时,王小波用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为人们解渴,让人们通过文字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和他所看到的现实与期待。 王小波留下了很多至今被人们奉为真理的名言,他说: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他还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用另类的文字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批判的同时对人性进行反思。王小波看透人生的本质,但是依然想要用诙谐幽默的态度去面对现实。正如他在《黄金时代》里所写的那样: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很多事情,明知无可奈何,但是依然要活下去,因为这就是生活。 你如果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那么,你一定读懂了王小波。 03名人眼中的王小波 如果王小波出生在这个时代,也许他的作品就不会受到太多的攻击与非议,现在很多名人都非常推崇王小波。 高晓松认为,王小波的白话小说堪称一绝,在他心目中王小波的作品永远排在第一位,其他的远远不及。 身为作家的冯唐当初是一口气把《黄金时代》读完了,他当时正坐在马桶上,却让他有一种想要冲出去跑到街上欢喜雀跃的冲动。这部小说点燃了他的灵魂,触碰到了能够为之兴奋的敏感神经。 鲁豫说:她很庆幸自己是在大学时才知道《黄金时代》,如果她早年就看过那本书,一定会把那部作品当成是黄色小刊物一样丢到一旁。鲁豫认为在书中她感受到了一种灵魂上的共振,她通过这些文字看到了人性,看到了永恒不变的东西! 不得不说,被唤醒的不仅仅是鲁豫,也包括所有读过《黄金时代》的读者们。王小波用很浅显的文字去包裹着深层次的内涵,以至于对生活感到麻木或者不接受被"唤醒"的人只能看到"性",只能看到粗俗的字眼。但是懂得王小波在表达什么的读者,会通过他的文字看透人性,发现他所要真正阐述的内容。 在王小波的文字里,交织着痛苦、无奈、彷徨和疑惑。这些人性被王小波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另一方面,当接受了人性的永恒不变之后,才会意识到,世间万物,所有经历和体会,哪有一样不是美好的,因为它们从来都只是本来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