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很多书,生活还是没有什么改变?为什么刚看完的书,转眼就忘了书里的内容?为什么读书越读越迷茫? 当然不止是读书,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很多新闻和信息我们看过之后转眼就忘了,而有的我们却印象深刻。 那么这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 我们平时看书也好,看新闻也好,其实获取的是信息,并不是知识。我们获取的这些信息如果不能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很快就会被我们遗忘。 那么,如何将信息转化为知识,进而改变我们的行动呢? 成甲老师在分答小讲里把这种方法叫做主动阅读,并把主动阅读分为4步。1.快速掌握关键信息 这一步其实是我们经常说的快速阅读,先通过阅读书本的目录,序言,封面,结尾,大概知道这本书想要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对作者思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封面是一本书的门面,作者往往会把最重要的关键词放在封面;序言是作者写书的心路总结,以及对整本书的一个整体介绍;目录是作者整本书的框架结构;至于结尾,作者往往会做个总结。 比如我最近在看彭小六的《颠覆平庸》,副标题是"如何成为领先的少数人",我们就可以猜想这大概是一本个人成长的书。然后下面的推荐语是:"5大个人进阶之路;43篇拿来就用的实用干货;100个方法技巧",看到这我们就大概知道这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干货书。 这还仅仅只是封面,再加上目录,结尾,序言等信息,我们基本可以知道一本书,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想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2.先写答案再看答案 知道了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始看书了呢? 还不行,我们得先针对作者想解决得问题先写一个我们自己的答案。比如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哪些不足? 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好奇去看书,我们的收获会大很多。 而且我们看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着看着就陷入作者的思维框架中,那么作者说的对不对呢?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这时我们只要把我们之前的答案跟作者的思路进行对比一下,看别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有哪些是我们之前就知道的,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为什么没有想到。 一方面可以反思自己,一方面可以检验作者的观点同时加深理解。3.集中力量,逐个突破 现在我们知道了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也带着问题去对比了作者的思路,那么,我们该如何把这些思路观点转化为我们的行动力呢? 毕竟不能改变行为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的办法也是我最近在学的办法——RIA拆书法。这种学习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把内容拆成RIA三个部分。 R是书中的原文或者片段,I是我们对它的理解和重塑,为什么这个观点适用?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可以应用到哪些地方?好什么好处?A则是我们对这个观点的经历和应用。 这样的学习方法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充分吸收知识点,虽然可能我们学的比别人慢,但我们的地基比别人牢固。 一旦站在时间的维度上,这种学习方法反而是进步最快的。4.判断是否扩大战果 经过前面的3个步骤,我们已经有了很高效的学习模式。但是有些问题往往意犹未竟,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判断是否继续扩大战果。 比如我在书上看到时间管理的方法,但是我想知道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什么?都有哪些流派和方法?如何学习时间管理? 这时候我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管理的知识,而不是泛泛而谈。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题阅读。 通过大量同一类的的书籍,形成自己对时间管理的体系。(当然如果觉得问题没有价值,不需要扩大战果的到第三不步就可以了) 总结一下: 我们常常会陷入低水平勤奋的恶性循环里,明明很努力,但是收获去很少。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只是知道而已。 那么如何告别低水平的勤奋呢? 1.快速掌握关键信息;2.先写答案再看答案;3.集中力量,逐个突破;4.判断是否扩大战果。 以上4个步骤,依次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