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身为父母,放下那些伟大的期望(上篇)

  电影《天堂电影院》剧照
  本文摘自沙法丽•萨巴瑞《父母的觉醒》
  年幼的孩子需要充足的空间发掘与表达自身的志趣。父母的任务是愉快地回应他们,用眼神与微笑传递对他们的欣赏与尊重。
  如果父母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孩子就会响应自身的呼唤,抒发自身的渴望;他们不会为了成功而成功,而会努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父母不把自己的快乐之源建立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自己的空间,满足自己的需求,活出自己的生命轨迹。常常有人问我:"孩子长大后,你想让她做什么?"这个问题总是令我迷惑,因为我完全不知道我的女儿将来应该变成什么样子。于是我回答:"她已经做到了。我只是希望她做到内心宁静。一旦她懂得了这一点,就会拥有全世界。"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心中充满了"是什么",而不是"不是什么"。如果我们将现实看得一无是处,那么孩子也会相应地对待生活。如果我们总是惦念孩子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却对他们当下的状况视而不见,就是告诉他们:你们是不完美的。当孩子看到我们眼里的失望,就会在心底埋下焦虑、伪装、自我怀疑、犹豫不决的种子。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变得更美丽、更聪明、更能干,或更有天赋。如此一来,我们就剥夺了他们当下表达真实自我的热情。
  一天晚上,我替女儿盖被子的时候说道:"我为你自豪。"她问我为什么,我回答:"因为你勇敢地做自己呀。"当我们赞美孩子表现出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鼓励他们去信赖。
  我们要激励他们遵循自己的洞察力,并让他们相信:如果他们失败,会得到必要的帮助。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他们无需营造一道安全网,因为当他们表现出真实自我时,安全网就已经自然形成了。我们要告诉孩子:生活的真谛在于体验,别无其他。这便是我们培养孩子勇气与韧性的重要途径。
  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是要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孩子完整的自我。他们能在其中展现出自己未来的模样。通过这种映照,我们将会帮助他们意识到,此时此地的他们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赞美孩子的本真
  身为父母,我们能够轻易地将一些期望强加给孩子,而它们同孩子的本真毫无关系。由于这些期望源于我们自身的处境,我们甚至常常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这些期望和要求却不能尊重孩子的本真。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尊重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就会自然而然地尊重孩子的生活与感受——他们最需要的是不断有机会焕发属于自己的光彩。但是,我们习惯于给他们施加太多压力,以致于他们总觉得自己无法达到我们的期望。如此一来,我们非但不能创造机会让他们熠熠生辉,还为他们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如果我们执著于成功与财富,也就自动将紧张、焦虑的生活方式传递给了孩子。我们催迫孩子,使得他们沦为我们自负感的一种延伸。从始至终,我们会告诉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前途。
  越来越多的父母会为学龄前的孩子报名参加学业提高班,盼望他们赢在起跑线上。由于我们认识到社交网络的重要性,所以很早就开始监督孩子同谁交往。我们给孩子安排各种课外活动,不是根据他们的兴趣,而是根据这些活动能否为他们申请大学加分。如果孩子从未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的本真,而家长又对他们怀有巨大的期望,那么孩子就会极其渴望获得价值认同。此类孩子的家长,往往会在孩子还不满7岁时就为他们准备好了申请名牌大学的计划,并督促他们为达成此目标而努力,完全不曾考虑这是不是孩子最理想的生命轨迹。
  当孩子的活动目标被锁定为进入名校,他们也就失去了发展核心素质的机会。他们的价值将完全由成败来决定。一旦无法达成眼前的目标,他们就很可能对自身的价值、天分、生活目标产生疑惑。尤其是当孩子尚且年幼时,他们需要充足的空间发掘与表达自身的志趣倾向。
  我们的任务则是愉快地回应他们,用眼神与微笑传递对他们的欣赏与尊重,因为他们表现出了纯粹的自我。
  无论何时当我们认为孩子只有参加大量活动才能变得优秀时,也许该问问自己是真的想要促使孩子忠于他们的本真,还是想要从孩子的荣誉中获得享受?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够完美,我们会不会感到遗憾,因为这触动了我们的缺憾?如果的确如此,那么不管我们表现得多么尽职尽责,也永远无法填补自身的缺失感。结果,孩子长大后也只会通过外在指标——成绩、外貌、职业、财富、配偶、人际交往——来衡量自己的内在价值。
  如何为孩子设定目标?
  身为父母,我们也许相信自己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孩子订立一个目标。于是,许多父母在孩子八九岁时就为他们描画了宏伟的蓝图,预想着他们该上什么样的大学以及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们认定,为孩子设定一个高期望值是我们的责任,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学会为自己设立较高的标准。我们认为,孩子的潜力一旦被激活,就会生发出无限的奋斗动力。
  当我们提供了所有的帮助而孩子却举步维艰时,我们就会追问原因。那一刻,我们往往不会从自身出发找寻答案,而是会加紧催迫孩子。我们认为,孩子表现不佳是由于我们鞭策不力。于是,我们会让他们参加更多的补习班,为他们请家教,送他们去做治疗。
  过早过高地为孩子订立目标,会削弱他们的潜力。如果孩子很早就接受了家长的灌输——成为律师、医生、科学家,就会产生一种过度的自身缺失感。如果标杆树得太高,孩子当然会感到自己是个小矮人。
  父母会反驳:"难道我们不该对孩子抱有期望?不该让他们努力进入名牌大学吗?"
  如果孩子没能力进入我们为他选择的学校该怎么办?他们该不该认为,进入州立大学就是低人一等呢?如果孩子有意休学一年而加入和平队,周游世界,学习服装设计,成为僧侣,或者去蒙大拿的农场里学习畜牧,又该怎么办?恰恰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所以才不同于其他任何人,他们最应该得到释放自我的机会。
  有一次,我在冰场里看到一个美丽的7岁女孩,她是个花样滑冰选手。接下来我留意到,她母亲坐在椅子边缘,紧紧地盯着她的每一个动作。我当时想:"天哪,我怎么就不能像这位母亲一样,日复一日在这里陪着女儿呢?"后来,我意识到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像她那样。为什么呢?因为朋友们告诉我,这位母亲之所以这样卖力地督促女儿,是为了完成她自己的夙愿——让家里出一位花样滑冰的"明星"。我为这个母亲对女儿的严厉训练感到惊讶,同时也明白她在某种程度上感到非常失落——为自己,也为女儿。她将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女儿身上了。
  请不要让孩子去修补我们自身的缺损,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将每一分钟都献给孩子。如果我们能做到任其自然——业余爱好就让它作为业余爱好,只要孩子乐在其中就好——那就不需要孩子去赢取奖牌和头冠了。
  我想到一位家长,她曾在我臂弯里哭泣,因为她的女儿进入了一所并不理想的大学。当时她告诉我:"她参加的那些课外活动、赢得的那些奖牌全没用了,还不如什么都别做。"
  这位母亲否定了自己女儿取得的所有成绩,仅仅因为它们没能带来她所预期的结果。那些各科平均成绩为101分的孩子,进不了哈佛大学。那些SAT得了2200分的孩子会一再复读,以便能拿到完美的2400分。
  许多孩子在我面前哭泣,仅仅因为某一次考试得了93分。那些执著于偏见的家长则会站在哭泣的孩子背后向我辩解:"你不知道作为一个名校毕业生有多么重要。"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一旦为孩子设定了教育、情感、事业的轨迹,也就限定了孩子的发展模式。而孩子有能力自己开创一片天地,那是我们的想象力不曾达到的疆界。正如我们无法为当演员的苗子提供医科生的支持,我们也无法规定孩子的结婚年龄。
  虽然有些"聪明"的家长会将自己的专制垄断美化为"引导",但依然难掩言行背后的企图。孩子不是傻瓜。他们知道我们的意图,哪怕我们什么都没说。我们嘴上也许会说:"追逐你自己的梦想吧。"但孩子明白,我们实际上说的是:"追逐我的梦想吧!"我们不能强迫孩子为进入名校而奋斗,除非那出于他们心甘情愿的选择。
  的确,对孩子"撒手不管"会让我们感到害怕。也许我们认为,这种置身事外的方式会对孩子有害,其实恰恰相反。不过,我们确实可以在下述几方面为孩子设定目标:
  让孩子发出真实的心声;
  让孩子每天同我们真诚对话;
  让孩子参与服务他人的行动;
  让孩子每天都沉静安详;
  让孩子展现想象力、创造力和心灵世界;
  让孩子善待自己与他人;
  让孩子快乐地学习;
  让孩子坦率地表达情感;
  让孩子保持一种好奇与开放的状态。
  与其为孩子设定目标,让他们变成我们理想中的人;还不如设定目标让他们体现自己的本真,让他们相信自己天生的价值与能力。以此为基础,他们会自己确立起优秀与否的标准,这个标准能够反映出他们内心最精彩的状态。
  对孩子抱有哪些期望才是现实的?
  我们有权对孩子抱有何种期待呢?
  我发现有三个要素: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身安全。
  在此基础上,孩子有权表明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哪怕它与我们的愿望不吻合。不能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就要他们抱持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愿望只属于我们自己。对孩子抱有哪些期望才是现实的呢?请允许我提出以下建议:
  不要期望孩子获得多大成就,但愿他们善于学习;
  不要期望孩子对我们俯首帖耳,但愿他们尊重我们;
  不要期望孩子盲目跟从我们,但愿他们征询我们的意见;
  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大明星,但愿他们掌握保持本真的艺术;
  不要期望孩子跟随我们的愿景,但愿他们创造自己的蓝图;
  不要期望孩子获得成功,但愿他们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不要期望孩子一定找到方向,但愿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
  不要期望孩子做我们的傀儡,但愿他们成为我们的精神伙伴;
  不要期望孩子不经历任何苦痛,但愿他们找到完善自我的途径;
  不要期望孩子不遭遇任何失败,但愿他们有勇气重头再来;
  不要期望孩子永不伤害别人,但愿他们感悟慈悲、求得原谅。
  要想让孩子摆脱我们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必须先让自己获得自由。我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名家长。因此,我们要追求精神上的拓展,要学习许多东西,这意味着我们还有许多尚未被发现的情感盲点。我们都不完美——如果我们足够聪明,也不会去寻求完美。
  与其致力于追求完美,不如在平凡中愉快地发现自我。能够从容面对自身的特质,这一点很重要。它可以帮助孩子从我们自负感的桎梏之中挣脱出来,让他们找到自我的中心,而脱离我们的自我中心。我们无需通过孩子来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因为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种孤立的体验。我们有能力做到无私,就像我们有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一样。而且,既然我们有能力给予,那我们也需要接受。
  专注过程,不问结果
  我们都很清楚,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一种很普通的工作,那么科技手段很快就会取代他的职务。展望未来,我们会为孩子今后的生存状况担忧。我们告诉自己,如果他们不能功成名就,将会步履维艰地生活。
  如果我们早早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该为了某项目标而努力,那么学业就会被某种概念捆绑住手脚。参加活动不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快乐,而是带着功利的目的。在所有这些行为当中,我们的焦点都是孩子将会怎么样,而不是他们目前怎么样。
  如果我们将目光从未来转向当下,忘掉那些诸如"将来怎么办"的问题,就可以把孩子解放出来。他们就不必担心自己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或是表现如何,而可以在不受压抑的状态下学习与生活。由于我们执著于结果,所以孩子也无法学会接纳平凡,应对失败和挫折。
  在我女儿6岁时,有一次开家长会,所有父母都得报名参加适合自己的会议时段。但我和丈夫都协调不开日程安排。起初我想:"孩子的老师会认为我不负责。"后来,我觉得没必要太介意老师会怎么看待我,甚至也没必要介意老师会怎么说女儿。我并不是说老师的意见无足轻重。毕竟,我们都能从他人的观点中获益良多,尤其是从同孩子密切相处的老师身上。但最重要的是,身为母亲,我最了解女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我不需要通过了解她的数学、阅读、写作课程去了解她。我更关注她在生活中表现如何,而不是她在学校里表现如何。我情愿多了解她在生活中的进展,而不是学习上的进步。我最感兴趣的是,她是否善良而富有同情心、情感是否活泼而坚韧、是否幽默并擅长表达、是否率真又自然……我已经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到了她的这些特质。我知道,如果女儿做人是成功的,那么她也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步调处理好学业。在通盘考虑后,丈夫和我便坦然地同老师约定迟些会面。
  有位母亲向我透露,她很担心自己4岁的女儿发育滞后。因为尽管她一直辅助女儿使用便壶,但女儿夜里还是会将短裤弄湿。我安慰她别对此过于担心,并让她理解,孩子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或快或慢都是很正常的事。两周后,这位母亲打来电话说,女儿进步很快,原来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她很兴奋地问我,是否该给女儿买个礼物。我答道:"当然。"除了口头表扬,附加的礼物对女儿的进步来说再好不过了。此外,她可以告诉女儿,当初她很担心,不过现在她很抱歉没有早点儿信任女儿;女儿做得很棒,不仅能够自己把握时间表,而且态度从容又坚强。
  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学习的过程,孩子就会错过很多培养自尊心的机会。我们不应仅仅给他们买个礼物,并说:"干得好,这是奖品。"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告诉他们我们为他们表现出来的耐心、决心、勇气而自豪。当他们展现出了从容的行事态度,我们同样应该表示赞赏。不同于我们,他们感觉不到压力,只会尊重自己的身体及其固有的节奏。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因为学习而感到愉快,而不再计较会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一位5岁的小男孩,白天时能够自己使用便壶,但晚上睡觉时就需要尿不湿。他的父亲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是十分重要的,不过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在儿子去幼儿园的前一天晚上,这位父亲拿出一块尿不湿。此时,儿子宣布:"我不需要尿不湿!我长大了!我明天就要上学了!"从这天起,男孩晚上再也没尿过床。孩子开发出这样的自律能力,是我们所乐见的。
  当孩子因为考试而焦虑,并向我们求助时,富有觉悟的处理方式不是同他们谈论如何应对考试,而是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情绪。我们需要安抚他们,让他们明白,成绩如何并不重要,享受学习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一旦焦点转移到了学习内容和动力上,我们就等于给了孩子一张通行证,允许他们注重过程、拓展理解。而如果把焦点放在成绩上,我们就相当于向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号:唯有结果才有意义。我们都希望孩子不怕失败。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关注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而不是关注他们当前的状态,他们恰恰会感到畏惧。
  当我们为孩子报名入学或是收到他们的报告单时,我们得记住,自己的身体语言、口吻、愉快或不愉快的表情都能反映出我们对孩子怀有怎样的期望。我们有没有透露出这样的讯息:只有高分才能博得我们的热烈反应,低分则不会?我们会不会流露出这样的意思:拿第一或得高分最能体现孩子的价值?
  我12岁那年,每门功课都得了A。拿到报告单后,我兴奋地一路狂奔回家,投入了母亲的怀抱。母亲以她典型的庆祝方式与我共舞,一道享受快乐。我以为父亲也会同我们一起手舞足蹈、雀跃欢呼。但他却微笑着说:"得A很不错。不过更重要的是,你找到了最佳的学习方式。"我目瞪口呆,肩膀也耸了起来。我母亲对他嘟囔道:"你为什么就不能开心点儿,告诉她你也很高兴?"我当时很不理解父亲为何要如此扫兴。
  直到我将近20岁时才理解父亲的话。你瞧,这是他一贯的反应,不管我的成绩如何。即使我得了C,他也一样会说:"得C也不错。不过更重要的是,你找到了最佳的学习方式。"当然,我得到C的时候,他那平静的反应对我绝对是莫大的安慰!他用最微妙的方式告诉我,不必太执著于A或C,而应关注学习过程。
  与此同时,我还从父亲身上学到,成功的感觉来自内心而非取决于外在的标准。我也发现,欣然接受学习任务是最重要的。由于父亲的态度明确——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重要,所以我从来不会对成绩单心怀恐惧。由于父亲对我的成绩没有很高的期望,我也就没有任何负担;这不仅让我能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也让我的成绩常常超出自己的预期。
  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会引发父母的焦虑。我们会担心,一旦没有了明确的期望,我们就会培养出缺乏动力的、懒惰的孩子。然而,僵化的标准却只能造就焦虑的孩子。如果我们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那么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就会萌发出来,自发地产生兴趣和动力。如此一来,我们就在他们身上播下了热爱学习的种子,他们也就不会为了赢得我们的认同而去追求好成绩。他们响应的是自身的呼唤,满足的是自身的渴望;他们不会为了成功而成功,而会努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需要教导孩子,不要专注于获得多少称赞或赢得多少荣誉,而要关注自己投入与付出了多少。生活总是能反映出我们的内心状态。孩子需要了解,内心世界的质量终将体现在他们的外部表现上。
  使用正确的赞扬
  当事情发展与孩子的预期不同时,身为父母,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失望和厌烦之中,还不如拿出一种觉醒的姿态,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之前的过程当中。"看哪,你对自己加深了了解。"我们可以这样说。"你瞧,你能这样做,真是太勇敢了。你有没有发现,当你感到自己快要失败时,还可以再坚持一下?"然后,我们或许可以问他们:"你现在克服了恐惧,感觉如何?"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出孩子不计较结果的性格。他们会对每一份经历都甘之如饴,因为这些经历富有教益,提升了自我觉悟。
  当我们教导孩子不计较分数,而应关注努力尝试的勇气时,实际上也就巩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要鼓励他们大胆冒险,持之以恒。我们要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局限和缺点,这很正常。努力尝试的渴望比掌握某种技能更为重要。我们要向他们表明,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比执著于完美更为重要。如果我们把这些价值观传授给孩子,他们长大后就不会惧怕冒险,就会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因为他们对可能遭遇的失败早有准备,所以对自己选择的目标也就充满了勇气。
  为了帮助孩子意识到他们已经具备的能力与精神财富,我们可以这样对他们说:
  你启发了我;
  你的存在让我惊叹;
  你无所畏惧的精神令我震惊;
  你让我屏息赞叹;
  你的善良是巨大的力量;
  你是一个纯粹的人;
  你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同寻常;
  你的天赋如此之多;
  你的内心世界丰富深远;
  你让我获益匪浅;
  你让我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上篇完,请关注近期发布的下篇)
  关注 洪恩+ 新媒体,更多 好文 ,更多 福利

儿童零食怎么选?专家教你如何看标签孩子能吃零食吗?可以,但要学会看标签。5月15日至5月21日是第八届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主题是会烹会选会看标签5月20日又恰逢第33个中国学生营养日。为此,本报邀请福州市疾控中心地方为了防止感冒,给孩子改喝配方奶粉了之前孩子一直喝瓶装酸牛奶和纯牛奶,后来发现孩子喝了经常感冒,牛奶本身就寒凉,从冰箱拿出直接喝寒上加寒,思考再三决定让孩子改喝配方奶粉,最后选了这款雀巢学生奶粉,孩子说好喝,这下不用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成功的秘诀竟然是睡觉前坚持和孩子说点废话我身边有一个对孩子教育特别成功的妈妈,她家孩子从小到大都特别自信阳光学习成绩优秀,进入社会后发展很好。很多人向她请教教育孩子成功的秘诀,可是她竟然说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睡前和孩子聊点孩子生长规律中的四撑五抓六翻身我是芷沐,80后职场宝妈,二级心理咨询师,爱阅读写作,爱心理学。用心理学理解人生,用阅读充盈思想,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学习保持成长。欢迎关注我,一起理解人生,一起学习做合格的父母。这校长爷爷1个怪方法,7岁孙子变化惊人,父母我们怎么没想到校长爷爷一个怪方法,7岁孙子变化惊人父母我们怎么没想到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人们,他们的教育方法往往比普通人更好,而且对于给孩子在什么阶段看什么书5岁娃识字量远超同龄人,只因妈妈带她做1件事,方法简单值得学作为一个80后的妈妈的我,思想还算得上是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总是按照人们常说的穷养儿子富养女,所以对于管教我女儿,从来就没有说过什么严肃的话,只有她需要的我都会尽量从小允许孩子吃冷饮,与被父母限制的孩子,这2个方面差距甚大转眼之间,2022年的夏天已经到了,随着气温的升高,冷饮又成为了人们的消夏良品,尤其是嘴馋的孩子们,可谓对冷饮有着一种天然的爱好。不过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也总会在朋友圈看到关于千万2799元的台灯是不是在割韭菜?爱德华医生天使专科护眼灯使用体验健康成长学业有成是每个家长对处在教育阶段孩子的期望,为此父母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给孩子买各种补品报各学科的补习班,就跟不要钱一样。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往往会忽略一奶奶每天带孩子做3件事,孩子成绩变化巨大,方法都令老师敬佩在我从小到大居住的村子里有这么一位老奶奶,因为我自家也有一位上学的小娃娃,经常接送上下学,而且我孩子和老奶奶家的孩子是同一家学校的,一来二去的,外面就这样熟悉了起来,两家的孩子也经因为经常陪3岁的儿子玩这9种小游戏,儿子专注力特别好,学啥都快文早教妈妈育儿优选儿子现在5岁了,专注力特别好,不但听课效率高,写作业也从不用催促,做事更是不拖拉有条理。幼儿园老师也总夸他理解能力强,讲的知识立刻就能明白,还能举一反三。前两天学你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吗?昨天,我再次拨打了专业心理老师的电话。因为孩子青春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感到有点迷茫。个人感觉自己已经学了很多,但是实践起来还是有点困难,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对自己认识不清楚。问题出现时
到底拍不拍孕妇照大家好,这里是纠纠,一个即将成为宝妈的90后城市规划师。今天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拍孕妇照的那些事,希望能给各位孕妈一个参考。1。孕妇照到底拍不拍拍不拍孕妇照,可能对于一部分孕妈来说压根母肥儿壮?榕一孕妇进补过度住院孕期一人吃,两人补?在中国传统的认知中,孕妇大吃大补,腹中宝宝才能健康强壮。殊不知,这种观念可能带来生命危险。近日,孕妇小珍(化名)就因无节制饮食,诱发了急性胰腺炎。小珍怀孕8个多一位年轻母亲的教子方法值得大家借鉴早上,刚读中班幼儿园的康康不想上学了,要待在家里摆弄他的玩具。不答应他待在家里,他连自己的房门都不出。看样子,这小孩铁了心不去上学了。奶奶见状,有点着急了。无论怎么软硬兼施地劝孙儿家有小孩,记得常备这5款零食,解馋好吃又营养,小孩大人都能吃家有小孩,记得常备这5款零食,解馋好吃又营养,小孩大人都能吃现在的小零食种类愈加繁多,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解馋与扛饿了。对于家里有孩子的朋友们来说,零食也已经成为了哄娃神器。今天就为你喜欢的新年微信朋友圈亲子背景图,粉丝自取做了一些一家四口的背景图,红色的背景很喜庆,特地为新年准备的,温温馨馨希望大家喜欢!同行勿取哦!喜欢自己花时间做去机智这些是大仙女为粉丝准备的。我觉得吧,两个孩子真的真的真的就足够八零后的四孩宝妈,八孩已上研究生,小的还在上幼儿园,压力大我是一个八零后的宝妈,有四个孩子。大的已经上研究生,最小的还在上幼儿园。今年好不容易等到老四上幼儿园了,可以工作了,可是上了半年班又做回了全职妈妈。因为时间真的太赶,好累。早上要带怀孕失败怎么办?3字真言,接着造!努力造人一年,不避孕,顺其自然,更容易中奖?如果,不避孕造人1年还不怀孕,估计得夫妻俩去医院做不孕不育检查,看是地不好还是种子的问题。现在医学那么发达,什么毛病都有人说找老婆不能要太矮的,会影响下一代。你认同吗?必须认同,这玩意遗传身高和智商那个重要?认同这个的,基本上智商都有问题。娶妻娶贤,秀外慧中,懂得经营家庭,相夫教子,这才是王道,身高从来不是问题。倒是傻大个是个问题,人太高容易供血孕8周和9周胚芽差不多17mm,应该怎么办啊?一般胎儿在孕5周的时候,就开始有心脏跳动了,而且心率每分钟差不多70次,到了6周,胎儿的呼吸系统,大脑,肝脏,手脚开始慢慢发育,一般外形就像包青天的那个半月亮一样这个时候的胚胎叫胚一岁半的宝宝应不应该留守家里让爷爷奶奶带?不建议。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岁半的孩子正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正是学习各项能力的时候,这个年龄的孩子教育问题是最关键的,带孩子并不是简单的饿不着,冻不着的问题。这里并不是说井水不犯河水正青春的孩子吼叫,我的学习不用你管,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听到孩子能说出这句话,恭喜你,你的孩子长大了,可能他真的学习很好,但更可能他的学习很差。其实不用猜,就是很差。此时此刻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