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多少孩子被错误延迟满足伤害了?长大没安全感还容易走极端

  在2019年巴菲特股东大会上,一位小男孩问巴菲特: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小朋友学会延时满足?
  巴菲特笑了一下,回答说:
  延迟满足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我一直坚信每赚一美元我就应该花掉。
  我想要什么的时候,我就要去得到。
  要明白一件事情,如果你拥有50万或100万美元时不快乐。
  那你拥有了五千万甚至一亿美元也不会快乐的,快乐与金钱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延时满足也不要延得太迟,
  巴菲特这番关于延迟满足的话里有两个意思:
  人都喜欢即刻满足,所以该即刻满足的时候就不要刻意去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也不要一直都在延迟没有满足,延迟得太厉害了,什么快乐都没有了。
  延迟满足是不错,但是不要滥用。
  说了那么多,什么是延迟满足呢?
  延迟满足是指:抵制立即获得奖励的冲动,以期在将来获得更有价值奖励的一种行为。
  凡是提到"延迟满足",估计很多家长的的脑子里会一下子想到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一、被家长滥用和误用的延迟满足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棉花糖"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意志力在人一生中的作用。
  在一间幼儿园里,研究人员找来几十名孩子进行一个测试。
  规则是这样的:
  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没有奖励。
  如果能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再吃,就会得到额外的棉花糖作为奖励。
  等了一段时间等不住的孩子可以按铃,研究人员马上返回,孩子可以把糖吃掉但是必须放弃第二块。
  实验的结果是:
  一部分孩子立刻吃掉了糖,
  一部分孩子死盯着棉花糖,等了三十秒后等不下去了摇铃,
  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成功等到实验者返回。
  研究追踪发现,越能等待的孩子,未来越容易成功。
  依据这种等待中展现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尔教授提出了"延迟满足。"
  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延迟满足概念被家长经常引用
  只不过关于这个实验的一些细节,家长是不知道的。
  1、棉花糖实验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实验样本),仅仅只有不到90个孩子。数量太少以至于不足以代表更大的儿童群体。
  2、其次这些孩子都是从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幼儿学前班里招募来的。
  家庭情况只是一个社区的一般标准,不具有广泛代表性。
  正因为如此, 纽约大学的学者们整理分析了从2002年开始长达十几年的数据,并重新演绎了这个实验。
  这次实验儿童总数超过900位。被招募的儿童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种族和语种。
  此次实验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新的实验数据表明,能够抵抗棉花糖诱惑的孩子,大部分出身比较优越,家庭条件较好。
  这些孩子平时就能随便吃糖,现在吃还是等会吃,没什么影响。
  而选择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则普遍来自条件比较差的家庭。这些孩子平时吃棉花糖少,自然抵抗诱惑的能力更低一些。
  那么,棉花糖实验的学者误导了我们吗?实验的设计者Walter Mischel教授认为不能这么说,因为在研究中他也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在实验过程中,那些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孩子,几乎都不懂得延迟满足,无法通过测试。很可能这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研究人员的承诺,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直觉,认为只有靠行动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也就是说家庭条件好,同时对实验者信任的孩子,更加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去吃那颗棉花糖。
  虽然现在人们对于棉花糖实验的争议依旧非常的大,不过有由此看出,所谓的"延迟满足"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 二、滥用延迟满足如何伤害孩子
  1、 孩子容易走极端
  有一位妈妈是延迟满足的忠实拥护者,把延迟满足应用到了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孩子被训练得自控力很强样子,不过某天他们出去吃饭,当妈妈去了卫生间,孩子立马抓起零食往嘴里塞,妈妈回来后,孩子变乖宝宝。
  逛超市到玩具区,妈妈看不见时会恶狠狠地锤玩具。
  这个孩子在妈妈面前一直压制自己的欲望,妈妈看不见时就极度发泄自己的欲望。
  表面上想要强烈讨好妈妈,实际冷漠又疏远。
  这就是延迟满足被滥用错用后培养出来的孩子。
  父母总是故意"延迟满足",让孩子压抑在心中的不满和怨恨越来越多。
  失望和压力不断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使得这部分越来越活跃,产生神经冲动的过程也会越来越快。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知道一些事情的发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就是很难让自己平静下来的症结所在。
  2、孩子长大没有安全感
  总是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安全感肯定受到影响。
  比如正常的吃喝拉撒睡都被延迟满足的话,孩子自然对环境表现出不安。
  日后不安全感强烈,变得不再信任他人。很难跟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需求是羞耻的,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强烈打击。长大后更是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孩子失去了感受当下的能力,很难快乐
  有一个女生的故事,女生有钱有事业也有幸福的家庭。
  但是她却始终十分焦虑。后来她才知道,因为小时每次她要什么礼物或者玩具。
  父母总是以考试为第一作为条件,一旦她没得第一,那么想要的一件都得不到。
  后来父母改了规则,不再为难她。但是她自己却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
  最后只剩下追逐更高目标带来的焦虑,她早已失去了感受当下的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在《自控力》中曾提出过一个"讽刺性反弹"的概念。
  "讽刺性反弹":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还要多。
  因为对自己过于严苛,使得我们一次又一次自我压抑,而把"满足"给"延迟"。
  始终得不到满足,只会让我们无力坚持,最终崩盘。
  就如同巴菲特所说的,延迟满足被延迟得太久了,快乐也就消失了。
  孩子学会了"延迟",但是并没有"满足"。三、家长如何具体的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到一个观点: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而实现自律的第一步,就是延迟满足。
  什么因素能够使人达成目标,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的答案,但是至少有一个因素是自控能力。
  1、及时满足,是延迟满足的基础
  人的幸福感取决于正面情绪出现的次数,心理学家称之为"积极影响",而不是某次正面情绪的强度。
  "延迟满足"说起来简单,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才是现实。通过日常的点滴幸福,积累自信、积累正反馈,这才是持久之道。
  大脑喜欢立竿见影,总让我延迟,很容易放弃。
  只有持续反馈,才能延迟满足。
  因此,当孩子觉得眼前缺乏动力去坚持的时候,比起告诉他们"再坚持一会儿",更好的方法就是需要家长为他们设置"即时满足"。
  比如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这都应是无条件得到父母即时满足。
  像玩具之类的取舍,才可以使用延迟满足这一招。
  并且为什么要延迟?良好的沟通很重要,家长最好能面对面地给孩子一个合理解释。
  而不是自己单方面地下狠心要做这件事。
  顺应人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2、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及时回应,是孩子学会自控的前提
  父母的陪伴能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并逐渐学会自控。
  很多动物都有及时回应孩子情感需求的天性。比如老鼠会频频地舔舐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鼠,而猴子会对小猴的需求有求必应。
  这些情感上的安抚能让他们得到及时的满足,情绪也比较平稳,成年以后的他们在鼠群或者猴群里才有更好的社会性。
  孩子也一样, 较小的孩子没能力自己平复情绪,父母在身边的陪伴能帮助他平复自己的情绪。
  这种平复情绪的过程就是孩子练习自己控制自己情绪的过程。
  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他会慢慢明白,就算事情让我很难过,但是我知道过一会就会好的,没关系的。
  3、 延迟满足也是有年龄段限制的
  三岁前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也没啥抗挫折能力。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看到好玩的就想要这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延迟满足用在三岁前的娃身上,只会减少他们的安全感,并变得脆弱不堪。
  三岁后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和独立性的增强,这时候才可以尝试使用延迟满足法,以三岁作为一个界限是比较合理的。
  所以延迟满足的方法不能乱用,也不能频繁地用。
  如果你的孩子能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自控能力非常好,就更没必要了。
  并且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国外的训练方法也并不一定适合自家孩子,盲目借鉴和照搬,不是坑娃是什么?

2岁宝宝语言大爆发,得益于妈妈坚持做3件事,方法值得父母借鉴大家好,我是布谷妈布妞1岁8个月左右,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生活常用词,比如她想帮忙扫地,会说妈妈,扫把,我来。渴了时会说喝水。偶尔也会蹦出一两个句子,比如吃饭会抢着说我自己吃。那时候父母离婚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孙俪和张柏芝给出截然不同的回答原创刘娜来源闲时花开昨天晚上,有个女读者给我来信。说她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父亲当年背叛母亲,家外有家,生下私生子,母亲含恨离婚。孤独又要强的母亲,把她养大。她争气懂事,读了重点大老人不帮忙带娃的家庭,最后都怎么样了?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让人揪心不已。视频中,一个90岁的老奶奶,佝偻着腰,在艰难地带孩子。为了防止娃乱跑,她用一根绳,一端系住了娃,一端牢牢握在手里。但小孩正是爱动的年纪,却学生姓毕,老师上课从不愿意点她名,一叫全班就哄堂大笑给孩子取名这件事,是父母最为在意也最头疼的一件事,因为从古至今我们都觉得一个名字对人的影响很大,好的名字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所以家长们格外重视给学生取名,都想给孩子取个既好听大气,带孩子去加拿大留学,娃10岁,学签已下,但为啥同时递签的妈妈的陪读签一直未下,距孩子下签已45天了?耐心等待,正常情况应该没有问题,只是时间先后而已。关于疫情,大可不必担心,你来了以后就知道疫情在加拿大就不是个事。关于为什么来加拿大读书,你应该比我更清楚。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好好准备李玫瑾妈妈在家庭中的地位越高,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利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俗话说父爱如山。想要表达的其实是在家庭生活,尤其是在家庭教育当中,父亲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尽管父爱对于一个子女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与母爱不同的是,父爱往怡字取女孩名的寓意很多家长在给女孩起名字的时候,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字,或者是比较流行的女孩起名用字,来帮助女孩起名,而在众多起名用字中,怡之一字,可谓是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此字不仅读音美好,且带孩子,做饭,吃饭一带孩子,做饭,吃饭。带孩子,比较困扰的一条是做饭。单身的时候我不怎么做饭,在爸妈家里我也不做饭。自己有孩子了,自己带孩子的时候,必须做饭了。笃信的理念是即使自己做的简单,也不至于读好孩子成长日记做个感恩的人有感兰心书院读好孩子成长日记做个感恩的人有感人到中年,每个人都面临着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家庭生活教育子女赡养父母等很多现实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过程中,感恩这个话题往往最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我如果当时有人懂急救,那个女孩会不会还活着?看了个电视,小女孩掉水里。因救上来之后做了一些急救措施,就吐水活过来了。就想起来我老公给我讲的,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出去玩,发现了村里的一个女孩漂在水潭里,他费了很大力气把女孩捞了上来中心城区每个镇街建1个普惠性托育点信息时报讯(记者陈绵钦)在今年省两会上,如何减轻家庭育儿压力的话题,受到省政协委员的关注。有省政协委员建议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民进广东省委会在提案中指出,目前广
看到厌学休学孩子的羞愧内在小孩一看到厌学休学孩子的羞愧内在小孩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有一些突然冒出来的信念,总是觉得别人肯定会嫌弃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害怕对视,非常退缩等等,但是却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了,今天我们就被互联网遗忘的老人们图片来自网络重阳节那天,我跟老公回乡下扫墓,扫完墓后,我们回到宗祠门前的天棚底下,等着和大家一起吃顿便餐。我找了张凳子坐下,拿出手机刷新闻,我身边坐着好几个老公的堂哥堂侄媳妇等,他厌学休学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很多家长会提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抑郁了,他需要休学吗?什么是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等行为,可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显著特征1。抑郁症的抑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第一集少年已知愁滋味CCTV9推出了一档抑郁症的纪录片,拍摄了抑郁症的各个主题,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会一一进行分享。第一集少年已知愁滋味青少年个体本身情绪就比较不稳定,很容易情绪爆发。根据流行病学的统计,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原来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日前,有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会改变大脑结构,孩子的大脑结构与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人的大脑结构相似,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2019年9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沉迷于网络游我们如何对抗抑郁她们纪录片从摄影作品开始,介绍了这位自身曾患有抑郁症的摄影师,他的摄影主题是抑郁症患者,他希望通过拍摄,让这种隐藏的疾病被看见。为何主题以女性为主而从一位男性的摄影师开始呢?因为在他拍看到孩子的典型特征这几类孩子需要我们的关注握住孩子的手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学习方式,不仅影响了成年人的心理情绪,同样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情绪。现实中即使是心理正常的的孩子,面对充满压力的情形或者内心的冲突也会在情绪上作出烦躁不安老师把作业发到班群,你是什么看法?图片来自网络今天一大早就醒来了,我打开手机,习惯地刷了一下朋友圈。哇,老公的外甥何大,连发了三条小视频在朋友圈里,都是一样的内容,一位家有小学生的父亲,在用一口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图片来自网络早上八点半,我就出门去药店为老妈买药,买好了再送回去给她老人家。上个周末为老爸买药,这个周末为老妈买药,加上国庆节期间老爸住院,可以说,我这个月的节假日,基本上都在为父读懂孩子,钻石父母成长3班10月31日正式开启系统心理学是一种团体疗愈生命中几乎所有问题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健康财富等等,仅仅是呈现的果实,而真正的种子在童年及家庭系统家族系统排列通过角色代表,以立体画面的形式,呈现家族系统中隐藏关注孩子的学习注意力注意力作为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在近代心理学发展的初期受到重视,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力作为知觉的一个基本方面进行研究。近期在孩子主动有效注意力培养的团辅课程中,我们设计了视觉注意和听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