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第八章舌尖上的安危

  多事之秋
  一切还得从2014年的那个秋天说起,那个反差太强烈,一边是袁隆平担任首席专家的中国超级杂交稻第四期攻关,亩产突破一千公斤大关,登上了世界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一边是《安徽万亩袁隆平超级稻减产绝收,被下"逐客令"》​‍‌‍​‍‌‍‌‍​‍​‍‌‍​‍‌‍​‍​‍‌‍​‍‌​‍​‍​‍‌‍​‍​‍​‍‌‍‌‍‌‍‌‍​‍‌‍​‍​​‍​‍​‍​‍​‍​‍​‍‌‍​‍‌‍​‍‌‍‌‍‌‍​。 那触目惊心的大标题,将矛头直指袁隆平——"杂交稻,隆平造"​‍‌‍​‍‌‍‌‍​‍​‍‌‍​‍‌‍​‍​‍‌‍​‍‌​‍​‍​‍‌‍​‍​‍​‍‌‍‌‍‌‍‌‍​‍‌‍​‍​​‍​‍​‍​‍​‍​‍​‍‌‍​‍‌‍​‍‌‍‌‍‌‍​。 这两大新闻事件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在阳光与阴霾的大逆转中,一场阴霾密布的灾难转眼间就把一个金色的秋天推向了一个多事之秋,令人崇敬的"杂交水稻之父",转眼间变成了一个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而一粒拯救了亿万苍生的神奇种子,转眼间变成了灾难的祸根,甚至是一股汹涌而来的祸水,那些遭此劫难、深受其害的可怜老百姓,发誓要将"杂交稻,隆平造"逐出他们的稻田……
  若从新闻的时效性看,那篇极具轰动性和杀伤力的新闻报道,却也并非在第一时间曝光的爆炸性新闻,其实是一个迟到的新闻,事发于2014年10月,而报道的时间已是2015年4月9日,时隔半年,一个新闻早已变成了旧闻,但那"几乎同一时期"发生的两个事件,一正一负,像特写镜头一样被嫁接在一起后,哪怕时过境迁,那强烈的反差依然极具轰动效应​‍‌‍​‍‌‍‌‍​‍​‍‌‍​‍‌‍​‍​‍‌‍​‍‌​‍​‍​‍‌‍​‍​‍​‍‌‍‌‍‌‍‌‍​‍‌‍​‍​​‍​‍​‍​‍​‍​‍​‍‌‍​‍‌‍​‍‌‍‌‍‌‍​。 从新闻效应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越是负面新闻越是能迎合人们的逆反心理。 而在这样一个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像袁隆平这样一个长期以来受人敬仰又家喻户晓的正面人物形象,连同他所开创的杂交稻和超级稻,几乎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具有杀伤力的负面新闻,一旦舆论反转,那突如其来的负能量几乎如掀天翻地的风暴一般,几分钟内就有数百万人被席卷,从门户网站到自媒体,从网络传播到无数人奔走相告,形成如螺旋般扩散和放大的"风暴效应",这一切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
  我在第一时间看到那篇报道时也如坠云里雾里,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若要搞清楚真相,其实并不难。 灾害发生后,安徽省及受灾区五河县两级农委便对这次灾害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作出了明确的鉴定:"绝收或减产的区域,在孕穗和抽穗期间遭遇低温连阴雨,属于典型的穗颈瘟危害。 "这种"典型的穗颈瘟",其实就是稻瘟病的一种。 稻瘟病位居水稻三大重要病害(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之首,也是此次灾害真正的罪魁祸首,被称为"水稻的癌症",凡有水稻的地方就有稻瘟病,只有轻重之别,发病后一般减产50%以上,重者绝收,对稻米品质也有严重影响。 ——这也是迄今为止难以被人类攻克的一道世界级难题。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科学家都致力于对稻瘟病的研究,然而至今也未能在高抗性上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所谓癌症,换句话说就是不治之症,至少是顽症。 由于无抗性强的品种,近年来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若防治不力,将会对水稻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那么,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否又有根治的可能呢? 这其实是我接下来要追踪的一个问题。 要说呢,也不是没有,如今人类已开始尝试用分子或基因技术来治疗癌症,对于人类自身而言,这是救死扶伤的天职,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但如果利用分子或基因技术来防治农作物的病症,譬如说针对某一病虫害将抗逆性基因转入农作物中,这一难题是有可能从根本上被攻克的,但只要一涉及分子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人类立马如临大敌、谈"转"色变。 目前在中国,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袁隆平等科学家,在这方面也一直是高度审慎的。 由于转基因技术目前还不能在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推广应用,目前也就只能采取传统的常规手段,以趋利避害或避重就轻为前提,在选择种子时,对稻瘟病抗性不强的品种,就选在稻瘟病轻发区种植。 而所谓的轻发区也是相对的,一旦遭遇阴雨连绵、连日不开的天气,就为稻瘟病提供了温床,轻发区有时候会成为重灾区。 对此,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在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攻关中,袁隆平一直把稻瘟病视为心头之患。 他也不止一次地坦言,超级杂交稻在对抗稻瘟病等水稻病症上并不"超级",在这一世界性难题被攻克之前,超级杂交稻也只能和其他常规品种一样,以防治为主。 对此,那个将矛头直指"杂交稻,隆平造"的报道者也做过调查,并作出了理性的报道:"稻瘟病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即使水稻品种在审定时达到了抗性(标准)甚至更高水准,但也存在因抗性下降、外界环境变换等原因从而引发稻瘟病的危险。 "这是大实话。 我在前文提及,在湖南溆浦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示范片,也曾遭遇了长时间阴雨天气,袁隆平一再叮嘱田间管理责任人要将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而溆浦示范片最终没有因灾减产,反而创纪录地突破一千公斤大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适期预防措施落实到位,否则别说创造世界纪录,也极有可能像安徽五河县一样发生"减产绝收"的灾害。
  对于"安徽万亩袁隆平超级稻减产绝收"的灾害,安徽省及五河县两级农委调查组已作出了结论:"此次稻瘟病是由于2014年安徽特殊的天气和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所致。 "——这就是事实真相,再明白不过了,一是天灾,还有一个就是"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 而调查组还特别说明这"不完全是农民的过错",这句话里的意思我相信谁都能看明白,至少我是一眼就看明白了。 说来这也是近年来的一个普遍问题,农民承包的责任田是有边界的,但稻瘟病以及其他病虫害是没有边界的,如果仅凭农民单家独户进行防治是难以有效防治的,必须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采取有组织的预防措施。 这次灾害既"不完全是农民的过错",在鉴定意见中也没有一个字说是种子的错,而罪魁祸首就是极端气候,说穿了也就是一场自然灾害。 对于此次灾害的成因,除了安徽省及五河县两级农委的调查,一些参与调查的专家也均一致认为,2014年"的确属于历史罕见的稻瘟病高发气候"。 如果排除了这一主要原因,许多事情你根本没法解释。 据我后来走访调查,除了这次受灾的品种"两优0293",安徽的其他水稻品种,包括如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常规稻,在同一时期普遍都出现了稻瘟病,而其受灾减产的情况,则看其适期预防措施的情况而论,防治措施越到位,受灾程度越低。 从大面积的情况看,2014年"两优0293"在安徽共种植了十八万亩,但出现减产或绝收的只有这次报道的一万亩左右,约占百分之五。 于此可见,这次的受灾品种"两优0293"并非遭受稻瘟病灾害的个案,却成了灾害损失惨重的个案,这也更加验证了安徽省及五河县两级农委的鉴定意见是尊重科学、符合事实的,那也是一个具有结论性的鉴定。 一句话,如果适期预防措施能够落实到位,这次"万亩减产"的灾害,其实是一场不该发生的灾难。
  这里姑且不论导致"万亩减产"的原因,只说一个被那篇报道紧紧揪住不放的话柄——"杂交稻,隆平造",那粒惹祸的种子又真是袁隆平制造的吗? 对此,我等门外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是应该以调查结论为准。 除了安徽省、五河县两级农委的调查,还有一个更权威的调查结果——国家农业部在组织专家深入调查后也作出了相关结论:这次事件实际上与袁隆平的关系不大,第一,"两优0293"并非由袁隆平选育的,其完成者是别的研究人员; 第二,与涉事种子有关的"隆平高科"是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等共同发起设立的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但袁隆平从未参与"隆平高科"的经营管理; 第三则是对此前鉴定意见的又一次确认——导致这次稻瘟病的主要原因还是气候和"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 尽管有三级鉴定结果明摆着,但袁隆平从维护农民利益的高度出发,并未高高挂起,他一听说此事,在第一时间就责成"隆平高科"尽快处理。 "隆平高科"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无论涉事种子"两优0293"有没有问题,一律宣布停售,随后又派公司高管两赴安徽,协调当地政府通过保险的方式先给了受灾农户一定的赔偿,还承诺为农民免费提供种子进行补偿,并将筹建种子行业灾后救助基金。
  在整个事件中,有一个一直被报道者紧紧抓住不放的细节,在"两优0293"外包装袋上明确标注"抗性:稻瘟病平均5.6级",但撕开包装袋后还有一张小纸片,在注明抗性5.6级之后又添加了四个字:"最高9级"。 ——对于抗病的程度,有平均值,也有最高值,这没有问题。 这和水稻亩产面积的数据是一样的道理,在百亩示范片现场测产验收时,有的田亩最高可达到一千多公斤,有的则只有九百多公斤,而最终采用的是平均值,当然也可以标明最高值。 如果内外包装一致,这个小纸片可以说毫无问题,但问题是,种子的内外包装不一致,这还真是一个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对此,"隆平高科"的一位相关负责人也没有否认,他给予了这样的解释:"标签可由内外标签组成,《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并未明确要求要把特征特性全部都印到外包装上,只要内标签是完整的,就不存在违规问题。 "——对这样的解释,说句老实话,我是有疑虑的,这样的理由还不足以说服我。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报告文学等非虚构类文体存立的根本,而生命在于立诚,若要揭示真相,必须秉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立场,我只追寻事实真相,决不预设立场,更不会选边站。 为此,我到经销过"两优0293"的种子店进行了调查,又对种过该品种的农户走访调查,我的调查结果和那篇报道是一致的。
  随后,我又带着疑问采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邓华凤,这位与我差不多同龄的育种专家,也是袁隆平先生的主要助手之一,我想听听他是怎么解释的。 邓华凤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问题,他可能回答不止一百遍了,但他依然眉头紧锁,习惯性地用两手撑着桌子,隔桌望着我,在沉默片刻后方才开口。 而他一开口,却一点也不含糊:"企业在营销流程中,对种子包装的内外说明必须一致,并且要真实反映品种的特征特性,这事关企业的诚信问题,不能含糊​‍‌‍​‍‌‍‌‍​‍​‍‌‍​‍‌‍​‍​‍‌‍​‍‌​‍​‍​‍‌‍​‍​‍​‍‌‍‌‍‌‍‌‍​‍‌‍​‍​​‍​‍​‍​‍​‍​‍​‍‌‍​‍‌‍​‍‌‍‌‍‌‍​。 如果种子包装存在内外抗性说明不一致,肯定是不对的,种子推广方应该引以为戒,再也不能出现类似的情况。 "他说话时不是那种铿锵有力的口气,却表明了他斩钉截铁的态度,丝毫没有护短的意思。
  诚然,这里又有一个事实是必须澄清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只是种子的研发方,并非种子的经营方,即便内外包装不一致,那也是种子公司在经营销售中的问题,与种子研发方并无直接关系,与种子本身更没有关系。 我绝非要为一粒种子辩护,而是对客观事实百分之百地尊重,以百分之百的诚实向读者报告。 众所周知,研发方研究出某一品种,然后交由生产方生产出产品,再进入市场销售环节。 从研发方到生产方,一个在技术上严格把关,一个在生产上必须保证是合格的产品,但合格不合格,他们说了不算,我们这些报道者说了更不算,还要严格按国家标准来检验。 种子是非同一般的产品,是关乎粮食安全的第一要素,国家一直是高度重视和严格把关的,对种子的鉴定比一般产品更为严格,只有审定通过后,才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那么,"两优0293"又是不是审定通过的超级稻品种呢? 这也是很多人特别关注的一个焦点。 邓华凤给了我一个明白的答案:这一品种是湖南省审定通过的超级稻,但不是国家审定通过的超级稻。
  听了他的一番解释我才明白,对超级稻的认定分为两级,一是农业部认定,一是省级农业厅认定,选育单位可以向本省农业厅和国家农业部两级的超级稻专家委员会申报认定,经专家们开会研讨,以严格的超级稻认定标准进行鉴定,达到标准才能称为超级稻。 "两优0293"是通过湖南省农业厅认定的超级稻品种,既然省级农业厅有认定权,"两优0293"理所当然为合格的超级稻品种。 但该品种属于第二期超级稻,在当时审定通过时还算是很好的品种,最大优点是抗倒伏,其次是产量较高。 当然,每个品种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区域性,而这一品种存在的致命的弱点就是对稻瘟病的抗性不理想。 ——这里还得补充一下,"两优0293"虽不是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却也是经国家审定通过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品种。 2006年,这一品种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审定通过。 为此,我还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706号),它对该品种的性状特征有着清楚的表述:"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穗颈瘟),米质一般。 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很明显,这一品种并非广适性稻种,在农业部的公告里也强调了其"高感稻瘟病"的缺陷,并明确标出适合在"稻瘟病轻发区"种植。 按照这一国家标准,"两优0293"既是经国家审定的合格品种,安徽省也是明确标示出来的适宜推广种植区。
  又诚如邓华凤研究员所说,如今这个品种推广应用已近十年了,根据自然规律,一个水稻品种,在大田种植的高峰期最多只能维持五六年,在大面积推广十多年后,如果仍能保持优良品性和长久的生命力,那就堪称世界稻作史上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不是没有,却也少有,一般而言,一个品种无论是常规品种还是杂交品种,在播种五六年后就会逐渐老化,性状发生退化,而品种的研发、审定、推广、退出,均需本着遵循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直以来,水稻品种审定都没有使用年限之说,法律上没有规定品种的退休期,如果审定的品种出现重大缺陷,在市场上普遍不受欢迎,推广面积越来越小,就可以按程序或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退出了,但淘汰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些广适性新品种被研发出来之前,这些独特性的品种还有市场空间,还可以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它的特殊性和区域性,尤其是企业在推广这个品种的过程中,要时刻了解这个品种的变化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这样才能尽量规避灾难带来的损失。
  邓华凤那俯身倾斜的姿态挺有亲和力,我也一直在倾听,生怕漏掉了一个字。 经过邓华凤的这样一番解释和梳理,我脑子里那些模棱两可、不明不白的问题逐渐清晰明澈,事实真相也越来越清晰,我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了:"安徽万亩袁隆平超级稻减产绝收"的根本原因从头到尾都不是种子的问题,更与袁隆平没有什么关系,除了前面提到的"极端气候"与"预防措施不到位"两个主因,还有一个难辞其咎的原因就是该种子的"内外包装不一致",若说"涉嫌造假"言重了,但也很有可能对农民产生误导。 退一万步讲,即便"两优0293"的根本原因就是种子问题,那也仅仅是个别品种的问题,也不能说"杂交稻,隆平造"都有问题。 这里以事实为依据,2014年安徽"减产绝收"风波涉及的只是一百多个超级稻品种中的一个小品种,其种植面积非常小,目前全国推广面积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的超级稻品种都没有问题,这些真相都不难搞清楚,若从最基本的客观、公正和真实的立场来说,都没有必要"向整个超级稻泼脏水",这不是我的话,而是袁隆平先生的原话。
  我与邓华凤握手告别时,他又坦诚地表示,"安徽万亩水稻减产绝收事件",不管由谁负责,对所有农业工作者,这都是一次值得吸取的教训,未来对水稻品种的研究方向,抗性将会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如何研发广适性更好的新品种,一直是所有"杂交水稻人"努力的目标。 他这一席话,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境界,一篇关乎科学的报道,必须尊重科学和新闻真实性这一底线,任何一家媒体都可以对某一焦点问题采取"新闻系列追踪报道",这是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也是天职,但除了权利还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 如果一家媒体反复炒作一场原本就不该发生的灾难,又不顾及完整的事实真相,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由此而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风浪,对于科学,对于人类,这又何尝不是一场不该发生的灾难? 但说句心里话,我还真没有从"居心不良"上来猜测报道者,我尽可能从善良的意愿来理解他们,这让我挺佩服他们,而他们的质疑和追问或许也会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另一种力量。 至少对于我,正是因为他们的报道,我才把目光投向了他们抓住的两个焦点,一个是产量,一个是质量,而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研人员研发的杂交稻、超级稻,在他们看来"被强调的是产量,被忽视的是质量"。
  这两个焦点其实又可归结为一个主题——舌尖上的安危。
  舌尖上的安危
  对于舌尖上的安危,袁隆平先生作出了很朴素的诠释,"既要让老百姓吃饱,也要让老百姓吃好",只有满足了这两个题中之意,两者缺一不可,才是完整的诠释,否则就是致命的缺陷。 为什么从联合国到每一个国家都要一再突出强调粮食安全? 只因粮食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不稳定的、充满了灾难性的存在。
  这里先看第一焦点,"被强调的是产量"。 一旦涉及这一话题,我又感觉报道者的立场非常有趣,他们一边认为袁隆平创造的杂交稻"被强调的是产量",但列举的事实又怪有意思的,尽管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已将百亩示范片的超级稻亩产量攀升到一千公斤以上,但他们又指出"中国水稻实际亩产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这还真是有根有据的,201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中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仅为四百四十七点八公斤。 既然有根有据,而且是权威依据,一个问题又来了:中国超级杂交稻的亩产突破了一千公斤大关,而我国水稻的实际水平怎么连一半也达不到呢?
  这其实是一个老问题,袁隆平先生和有关专家不知解释多少遍了,一个水稻品种,从科学家的试验田走向老百姓的稻田,那个亩产量是不能画等号的。 对粮食产量的描述,虽说有时候必须斤斤计较,甚至是锱铢必较,精确到小数点,但按通俗的说法,一般以五十公斤为一关,一百公斤为一大关。 为了厘清事实真相,这里不妨重新梳理一下新中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历程。 1949年以前,我国水稻平均亩产仅有两百公斤的水平。 在杂交水稻问世之前,农业科技人员一直致力于培育和改良常规品种,但增产潜力有限。 直到黄耀祥先生开创的水稻矮化育种推广应用,从而推动了水稻大幅度增产的第一次飞跃,平均亩产跃升到了二百五十公斤至三百公斤。 这里就以此为底线,来看看杂交水稻对中国粮食的贡献。 1976年,随着三系法杂交水稻在全国"大推广、大增产",我国水稻产量至少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平均亩产突破四百公斤大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粮食长时间紧缺的困局。 1995年中国杂交水稻迈进了两系法的时代,产量又提升了百分之十。 1996年农业部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到2014年,袁隆平率科研团队,在历时十八年的协作攻关中,攻克了中国超级稻第一期目标到第四期目标,其中示范片的亩产从七百公斤、八百公斤、九百公斤到一千公斤,以每百公斤为一个台阶连续完成了"四级跳",而在大田推广播种的产量与之对应,从五百五十公斤、六百公斤、六百五十公斤,大致以每五十公斤为一个台阶递增。 目前,第四期超级稻尚未大面积推广,袁隆平预计推广后的平均亩产可以突破七百公斤。 截至2014年那个多事之秋,中国杂交水稻从三系法、两系法到超级稻,历经近四十年发展,袁隆平率协作攻关团队把中国水稻平均亩产从原来不到三百公斤的水平,一步一步提高了一倍以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适合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只有袁隆平和参与攻关的科研人员才能切身感受到,这每一步都是举步维艰的。 尽管从亩产看,增产五十公斤、一百公斤不算什么,但亩产与总产量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乘法效应,如果把每亩增产的粮食乘以全国杂交稻、超级稻的种植面积,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这里我不敢妄加猜测,必须以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为准。 2014年10月,就在一正一反两个事件发生强烈的对冲效应的背景下,农业部在"农业科技创新"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这其实也是一种针对杂交水稻质疑的回应:从2010年开始的这三四年时间里,在黑龙江、辽宁、江苏、安徽等十七个省区市,育成了一大批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超级稻品种,每年的示范推广面积都超过了一亿亩,并且实现了"双增100"(每亩增产一百斤,节本增效一百元)的目标。
  若要还原真相,还必须正视下面的数据:
  迄今,我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播种总面积的六成左右。
  我国超级杂交稻的种植面积,目前还不到杂交水稻总面积的三成(28%)。
  看到这里我就看明白了,"2013年,中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仅为四百四十七点八公斤",这不是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的问题,而恰恰是杂交稻和超级稻还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到位。 这里还有一个不能混淆视听的概念:水稻产量不等于粮食产量,更不等于杂交水稻的产量,杂交水稻的产量也不等于超级杂交稻的产量。 由于杂交稻尤其是超级杂交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覆盖了全中国的粮田和稻田,它的增产效应平均下来就被常规品种或一般杂交稻品种拉低了。 ——通过这一系列简单的算术题,谁都会算出一个不简单的答案,如果没有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的增产效果,2013年我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能达到四百四十七点八公斤吗? 从历史数据看,可能连四百公斤也达不到。 而哪怕就是这样的产量,用袁隆平先生的话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
  若要理解这句"了不起"的话,除了自己跟自己比,也不妨跟别的国家对比一下。 袁隆平先生也是用数字说话,目前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在二十二亿亩左右,平均单产为三百公斤,即便在日本等一些农业科技发达的国家,平均单产也只有四百五十公斤,最高的是澳大利亚,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又加之农业科技高度发达,澳洲一直是世界上水稻单产最高的地区,其亩产平均约为六百六十公斤。 这个亩产,我国已经推广播种的第二期、第三期超级稻已经赶上了。 ——这个迈进望九之年的老人,还有惊人的记忆力,还有这样清晰的思维,他随口说出的一串串数字,我后来根据相关资料核对过,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目前,我国水稻生产已经形成了以第四期超级稻为牵引,以二、三期超级稻为骨干,以两系法杂交稻和第一期超级稻为主体的结构,在杂交水稻科研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第四期超级稻的推广播种,赶上和超过澳大利亚只是迟早的事。 袁隆平最担心的不是中国超级杂交稻的科技水平达不到,这个他底气十足,他就担心有人混淆视听,干扰超级杂交稻大面积推广。 而他接下来发起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攻关,还大有潜力可挖。
  在袁隆平看来,尽管中国超级杂交稻一直跑在世界的最前沿,倘若有所分心、放松,很可能就被别的国家迅速赶上并超过。 但袁隆平更看重的还不是这种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而是与人口的增速竞赛。 布朗的一句"谁来养活中国",犹如警钟一样敲醒了无数高枕无忧的中国人。 尤其是2003年,在世界粮食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粮食总产量一度跌入低谷而粮价上扬,让国人对粮食安全产生了强烈危机感,那时候,没有谁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站在国家粮囤子外边的旁观者,更没有谁会指手画脚地指责"杂交稻,隆平造"这也不是,那也不行,袁隆平是人人尊敬的"杂交水稻之父"、活灵活现的"米菩萨"和"当代神农",谁都眼睁睁地盼着他能再创奇迹,高产,高产,超高产。
  当年,布朗提出"谁能养活中国"这一天问时,也曾充满善意地向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很具体的建议,一是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人口数量,争取不突破当时预测的人口峰值(十六点六亿); 二是要严格保护耕地,大力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集中力量开发国家特别需要的农业新技术。 从杂交稻到超级稻,正是中国"特别需要"的且一直在不断创新、领先世界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在这一技术体系的支撑下,中国粮食增产一直在与人口增长赛跑。 这是一场如同生死时速般的竞赛,一条不可违背的铁律,人口与粮食是必须成正比的,一旦粮食增速赶不上人口增速,就会出现粮食危机。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成几何级数增长,粮食成算术级数增长。 这就是说,粮食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人类在这两大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 因此,马尔萨斯得出的结论是悲观的,甚至是绝望的:如果不严格控制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爆炸的力量将远远超出地球向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人类将生活在贫困与绝望之中。 而以中国人口之多,增长基数如此庞大,一旦出现粮食危机,即便买光全世界用于出口的粮食,也难以满足中国这个巨大的胃口。
  在这种高度的危机感的驱使下,中国研发和推广杂交稻、超级稻,绝非袁隆平的个人行为,也绝非他凭一己之力所能完成,而一直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 一个拥有十三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偶尔冒出那么几个吃饱了肚子犯糊涂的人是难免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在国家粮食安全中举足轻重的科学家,必须始终保持理智上的清醒,除了死死守住全国保持十八亿亩耕地这条红线,中国的粮食增产若要赶超人口的增速,只有一条别无选择的路,那就是通过提高单产来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 而中国不是一个孤立于世界的国家,一旦发生了粮食危机,势必会对全球粮食产生传导效应。 据国外专业机构评估,中国只要有百分之五的粮食波动,就会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重大冲击。 反过来看,设若中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就会受制于人,等于把自己的脖子伸出来任人宰割。
  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次跃升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被提升至2014年国家一号战略。
  2015年7月1日,国家安全法正式通过并实施,将粮食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法,再次凸显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地位。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是一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文件,一个贯串始终的亮点就是"用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提出要"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而在文件中还将"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单作一条,提出要"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 ——这对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种业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乎食品安全的第一前提。
  所谓粮食安全,就是让人类免于饥饿的威胁,消除危险、隐患和恐惧。 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有明确的定义:"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
  布朗的预言在世界上一语成谶,随后发生的全球粮食危机验证了他并非杞人忧天,但在他最担心的中国却没有应验。 中国能够举重若轻、化解危机,一直凭借着两大支撑:一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支撑,一是不断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 从2003年那个拐点开始,我国粮食总产量在此后的十二年里实现"十二连增"。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次突破六千亿公斤大关(六千二百一十四点三五亿公斤),而中国人口总数也比2003年增长了近八千万人(达十三点七亿人)。 这多出的八千万人都是要吃饭的,由于我国的粮食增速赶上并超过了人口的增速,不但没有出现粮食危机,人均粮食占有量还大大提高了(从2003年的三百三十三点三公斤提高到了四百五十公斤)。 ——这里不妨把时间距离拉得更远一些,到2015年,中国人口已比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近三倍,但中国粮食总产量增长了五倍,目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绝非那篇报道声称的"所谓增产被减产填平"了。 应该说,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杂交水稻科研队伍,没有辜负国人和世界的期望,从三系法、两系法到超级稻,他们一步一步地推动着粮食增产,用增产的粮食回答了布朗的发问。 对此,袁隆平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面对布朗先生的提问,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中国人不但能自己养活自己,还将有更多的优质稻米出口,养活世界上更多的人。 "
  中国人不能关起门来算账,还得看看国际上的评说。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最近发布的《2015年全球食物安全指数报告》从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等三方面的安全指数进行评估,并有二十七个严格的定性和定量指标​‍‌‍​‍‌‍‌‍​‍​‍‌‍​‍‌‍​‍​‍‌‍​‍‌​‍​‍​‍‌‍​‍​‍​‍‌‍‌‍‌‍‌‍​‍‌‍​‍​​‍​‍​‍​‍​‍​‍​‍‌‍​‍‌‍​‍‌‍‌‍‌‍​。 该智库根据这些指标一项项进行测算和评估(共评估了一百零九个国家),美国的综合排名位居全球第一,新加坡和爱尔兰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位,中国位居第四十二位。 这份报告将中国列入"良好表现"一档。 但对这样一个中上游的位次,也有国内意见人士不太满意,"这与我们日益塑造的大国形象完全不符合,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食品安全上却远远逊色于其他发达国家"。 但国际人士不这么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这一百多个国家中排名第五十二位,而在食品安全上却是"为数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中国粮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袁隆平虽倍感欣慰,却并不乐观,他一再告诫我们:"粮食如果出问题,就是全局性的问题,千万不要以为现在粮食多,价格也便宜,就认为粮食生产不重要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不高没关系了。 全国十三亿人,人口基数太大,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掉以轻心,那种认为现在粮食多就可以不抓粮食生产的想法,很危险! "他感觉自己头上有一个紧箍咒,那就是他念念不忘的为时不远的中国人口峰值。 "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十六亿,怎样才能保证我国百分之六十的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有饭吃,粮食问题始终是戴在我们头上的一道紧箍,而要解开这道紧箍,唯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这是从深重的忧患到认准了的一条路,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 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粮食,将绊倒巨大的中国! "鉴于此,中国一直奉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也是袁隆平一再疾呼的:"中国人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
  如今中国已进入消费时代,连袁隆平和杂交水稻都成为媒体和舆论消费的对象。 这是一个膏腴时代,一个物资过剩的时代,一个富足得需要节食减肥的时代。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他们没有经历过动乱、饥荒和剧烈的历史震荡,很多人对饥饿是无感的,对吃饭甚至是厌腻的,但那些拼命想要减肥的人也许不知道,肥胖,其实也是一种饥饿的后遗症。 那曾经像瘟疫一样四处蔓延的饥荒,在丰衣足食的日子里似乎被人遗忘了,但那只是一种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的假象,哪怕没有经历过饥荒岁月的人,也会从父母乃至更久远的祖辈身上遗传饥饿基因,这是瑞士和法国科学家的发现。 试验证明,饥饿基因既受身体需求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够根据条件反射发出饥饿信号。 譬如说,那些经历过饥饿和半饥饿的人们,往往特别容易发胖,那就是饥饿基因在起作用,一旦能吃饱饭了,身体就会本能地聚积脂肪,以抵挡下一轮可能发生的饥饿。
  饱汉不知饿汉饥,不了解过去,就无法认识现在,更难以理解一个"杂交水稻之父"深重的忧患意识。 当饥饿的历史已处于可怕的遗忘状态,很多年轻人对上辈人经历过的时代已无从理解,而作为一个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过来人,我觉得对年轻一代提醒一下是有必要的,但我没有一点责备的意思,甚至很理解这一代人,饥饿时代的悲惨境遇,膏腴时代的生活图谱,自然会出现代际差异,一切价值都在重新评估。 只是,当你重估一切价值的时候,是否重估过饥饿与死亡的代价? 哪怕到了今天,贫穷问题依然是当今世界极其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贫困与饥饿并非绝版的故事。 至2015年,全世界依然有超过七亿的极端贫困人口,而中国占了十分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了七千万。 谁都知道,贫困与饥饿是紧密相连的,按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汤森的界定,"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人口。
  据新华社2015年6月24日的一则报道,半年来,新华社派出九支调查小分队,分头前往中西部贫困地区,实地体察父老乡亲的生活状况:"推开一扇破旧的木门,记者让眼睛适应一会儿,才逐渐看清了屋内情形:屋子分成两半,左侧是牛圈,杂草上散落着牛粪,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 右侧是人住的地方,借着手机光亮才能看到床铺——一块木板搭在四摞砖头上。 屋中央,地面摆了三块砖,上头架锅,底下烧柴,这就是炉灶。 没有一张桌子,连个板凳都没见到。 土墙被多年的炊烟熏得一片漆黑。 ——这,就是四川省大凉山区美姑县拉木阿觉乡马依村村民尔日书进的家。 锅里煮了些土豆,便是他一家五口的午餐,有的土豆已经发了芽。 对他们来说,吃米饭和肉是一件奢侈的事。 大米每十天逢集时才能吃到; 肉一年最多吃三次,分别是彝族过年、汉族春节及彝族火把节……"这悲凉的情景,让记者伤心地感叹,"大凉山,一个贫困样本",这又何尝不是全国贫困人口生活现状的一个样本?
  只有在理智上保持高度的清醒,才能穿过迷雾看清真相。 除了理智,还有良知,一个人在做出是非判断之前,不光要摸摸自己的脑袋,还要摸摸自己的心口。 袁隆平为什么一直不遗余力地在创造超高产的杂交稻? 为什么"被强调的是产量"? 这还真是说对了! 与其说"被强调的是产量",不如说被强调的是国家的粮食安全、每个人的生命保障。 如果说食品安全是"舌尖上的安全",而粮食安全则关乎"舌尖上的安危",必须先保证人人有饭吃,吃得饱,这是必须摆在首位的、必须一再强调和重申的,永远。 在这个第一前提之下,才能谈如何吃得好。 所谓"舌尖上的味道",对于饥不择食的人是奢侈的,只有在吃饱肚子后才能细嚼慢咽,用舌尖去细细品味。
  当然,袁隆平在率科研人员发起一轮又一轮攻关时,也并未像那篇报道所说的那样"被忽视的是质量"。 这也是我接下来又追踪的第二个焦点。 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安全,又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
  从杂交稻到超级稻,吃了又是否安全呢? 米质又怎么样呢? 说来,杂交水稻的质量和产量一样,也是一步一步提升的。 从杂交水稻第一个出发点看,袁隆平先生说得很明白,在我国粮食长期紧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主要是为了提高产量,解决温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一百公斤左右,1976年至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十九亿多亩,增产粮食近两千亿公斤,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十一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中国人走向了一个丰衣足食的时代,一个以前很少在中国出现的词开始流行起来——生活质量。 以前是为了吃饱,现在还要吃好,人们希望能买到更好吃、营养更丰富的大米,而农民也必须种出更好吃的大米才能有经济效益。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于让很多人吃饱了肚子的杂交水稻,很少有人再说什么感恩的话。 袁隆平先生觉得这是入情入理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了,对一日三餐都少不了的大米饭自然就有些挑剔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吃饭第一,人类的生活质量首先就是在饭碗里提高的。
  在中国,谁都知道上海人对生活的讲究与细致,这里,就有一个时常被拿来说事儿的话题。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家米店有一天突然挂了一个牌子:"今天不卖湖南米。 "好家伙,一下就有很多人排队来买米。 这家米店并未标明他们不卖的是湖南杂交稻米,但谁都知道湖南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湖南米也就成了杂交稻的代名词,而杂交稻又成了劣质米的代名词。 后来,一家报社还请了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来座谈,有人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随后,该报头版刊发了"座谈纪要",惹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在众声喧哗的推波助澜之下,且不说那些吃杂交稻的人,连一些研究杂交稻的人也感到前景黯淡,随着人们对米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搞杂交稻似乎没有什么前途了。
  袁隆平不知经历了多少大风大浪,无论别人怎样兴风作浪,他早已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从容与淡定,但有一点他是毫不含糊的,那就是科学​‍‌‍​‍‌‍‌‍​‍​‍‌‍​‍‌‍​‍​‍‌‍​‍‌​‍​‍​‍‌‍​‍​‍​‍‌‍‌‍‌‍‌‍​‍‌‍​‍​​‍​‍​‍​‍​‍​‍​‍‌‍​‍‌‍​‍‌‍‌‍‌‍​。 一个科学家,必须用科学的事实来说话。 面对误解和偏见,他没有采取理直气壮的激辩,而是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 为此,他甚至不是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读者来信",这封信以《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为题在1992年6月18日公开发表了。 他坦承:"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很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此外,米质与季节也有关,袁隆平说:"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产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他还举了一个在当时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如参与协作攻关的谢华安院士主持育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63",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当时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杂交稻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还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你能说这样的杂交稻米质不好吗?
  看了这封"读者来信",你不一定要懂得科学,你只要知道常识,就不会再说那样的怪话,除非你真的跟自己的肚子过不去。 袁隆平既以科学事实澄清了真相,又以科学的方式揭示了杂交水稻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杂交水稻还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杂交水稻的米质还有一步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如常言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为了让人类吃到更有品质的优质杂交稻米,袁隆平在不断挖掘增产潜力的同时,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寻找既能高产又能优质的杂交组合。 但由于杂交水稻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三系杂交稻时代,由于其系统内存在遗传制约,那时候要选育一个优良杂交组合非常困难。 几年后,随着两系杂交稻问世,如同进入了优势组合的自由王国,又加之幅员辽阔的中国有丰富的优质遗传资源可以利用,还可以利用国际上的资源,选育优良组合的概率大大提高了。 这里又要说到袁隆平的助手周坤炉了,他打破常规,不断更新育种技术,终于育成了既高产、优质,又抗性好,而且稻穗上结出香与不香两种籽粒的杂交香稻,其稻米在食用时再不需要掺和香米,被誉为超级香米、超泰米,到1999年,"香优63"推广种植达一百万亩以上。 除了这一优质杂交稻品种,在袁隆平的指导下,由尹华奇研究员培育的优质两系杂交早籼组合——"香两优68",米质优良,米饭清香柔软,作为两系法杂交稻,在20世纪90年代的产量也不低了,亩产超过五百公斤,堪称高产优质杂交稻。
  尤其是进入超级杂交稻时代后,袁隆平一边在构想超高产水稻的技术路线图,一边也在勾画走向绿色健康稻米的路线图,从第一期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不只是产量节节攀升,米质也越来越好。 超级杂交稻的米质怎么样,我说了不算,媒体说了不算,哪怕袁隆平先生说了也不算。 谁说了算? 国家有严格的检测标准。 如袁隆平选用的攻关苗头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均达到了国颁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而率先突破一千公斤大关的"Y两优900",其主要米质指标更是达到了国颁一级优质米标准。
  每次见到袁隆平先生,他都要我尝尝他们超级杂交稻的味道:"我们那个亩产一千公斤的超级稻,我已经给一百多人吃过了,都说口感非常好。 "这时候的袁隆平,一脸天真无邪的表情,就像个热情好客的孩子,在炫耀他家里有什么好吃的。 袁隆平的热情好客也是有口皆碑的,他带出来的博士研究生邓启云,是"Y两优"系列的主持研发者,他还扮演了一个有趣的角色——煮饭。 每次要招待客人吃饭,袁老师便一个劲地喊他:"启伢子,快去淘米煮饭,把你最好的大米拿出来,把你的看家本领使出来! "还别说,这个角色还真非邓启云莫属,袁隆平从第二期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的攻关品种,都是选用的"Y两优"系列,而目前产量最高、米质最优的就是袁隆平说的那个亩产一千公斤、口感非常好的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 在邓启云的汽车后备厢里,就放着小袋包装的"Y两优900"样品,他还送了我一袋,让我尝一尝。 我两次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长时间驻点采访,每餐都是吃的超级杂交稻米饭。 在食堂里吃饭的人很多,那些从世界各地来参加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的学员,饭量很大,一大碗热腾腾的米饭都堆成尖儿了,但没有谁狼吞虎咽,都是一口一口地品咂、咀嚼,看那有滋有味的样子,我也觉得挺享受。
  我还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港商来拜访袁隆平,他对袁老毕恭毕敬,却从来没吃过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培育的杂交稻米,一直只吃泰国米。 袁隆平就笑着问他,想不想尝尝中国超级杂交稻的味道。 这位港商出于礼貌也不好谢绝。 那顿饭,就是用超级杂交稻米煮的。 看得出,那位港商开始只是想尝一尝,这一尝,那筷子就停不下了,整整吃了两碗饭。 眼看着还剩下一小碗饭,他抚着肚子笑着说,这大米饭真是太好吃了,比泰国米还好吃,可惜再也吃不下了。 袁隆平也陪着他笑笑,心想人家毕竟是客人,他这样夸奖也许带着一种礼貌和客套。 但这位港商告辞时,竟然要来了一个饭盒,将剩下的米饭颗粒不剩地装走了,说是要带给家人尝一尝。
  讲起这个故事,袁隆平先生那神情与言谈间也充满了欣慰:"过去认为,产量高的米质不好,米质好的产量不高,这是片面的。 在20世纪,我们杂交稻确实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以产量为主,品质放在次要地位。 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就作了战略调整,要高产优质,但是我有个前提,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求优质,我们要在高产的前提下求优质,这个转变难度很大,但我们做到了。 "
  然而,那篇报道却援引日本农林水产省研究员Hiroshi Nakano博士的话来证明超级稻"重量不重质",1981年日本发展超级稻是为了"feeding animals"(喂牲口),因此才会"重量不重质",2013年,日本超级稻的产量为十一万吨,全部用于动物饲料,然而中国在发展超级稻应对粮食安全时,并没有提及这一至关重要的差异。 此言一出,又是一个爆炸性新闻,在国内一下炸锅了。 这也深深刺痛了国人敏感的神经,太伤中国人的自尊了,超级稻竟然是日本人用来喂牲口的,而袁隆平带头发展超级稻,这不是把中国人都当牲口吗? 冷静,这时候千万要冷静,因为他们说的是大实话。 事实上,很多国家都把稻米、小麦、玉米等三大谷物用作饲料,无论是常规稻还是超级稻,只要人能吃的,也是牲口能吃的,常言道,人畜一般嘛。 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中分析,随着中国人的生活从温饱走向小康,膳食结构必然会从谷物转向多样化,而肉、奶、蛋、禽、鱼等动物性食品的产出,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因此造成了对粮食的更大需求,一吨猪肉约需要消耗四吨粮食。 尽管人类习惯于把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但饲料和粮食在营养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一切生命都不能缺乏营养。 哪怕日本人真是用超级稻来喂牲口,也不必大惊小怪,优质的饲料可以生产出优质的肉、奶、蛋、禽、鱼等动物性食品,这也同样是供人类来食用。 关键是,那种有高产能力的"饲料稻"如果像那篇报道声称的"重量不重质",那些追求品质生活的日本人,不一样也在吃低劣的动物性食品吗? 当然,中国超级稻也绝对不是日本那种用来喂牲口的"饲料稻",日本人迄今为止也没有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而邓华凤一听此言也忍无可忍了,厉声呵斥:"简直是胡乱之说! "他说,科学界对超级稻的定义也不只是单纯的超高产,通常是指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显著超过现有水稻品种的水稻,其认定的标准主要考量三个方面:第一是产量要求高; 第二是品质标准要求米质达到部颁优质二至三级,对有些晚稻要求达到二级,早稻和中稻则要达到三级; 第三是要求抗当地两种及以上主要水稻病虫害的抗性标准。 但无论是哪种用途,在耕地少人口多的国情下,水稻研发的创新标准首先必须是高产。 ——他这一番话,让我对一场灾难的追寻可以告一段落了,而从一场不该发生的灾难到逐渐浮出水面的真相,按照严格的逻辑推论出来的并非荒谬的谎言,而是一个常识。
  如今在中国,一提到优质大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国产大米,而是国外的优质米,如泰国的"茉莉香米"、日本的"越光米"​‍‌‍​‍‌‍‌‍​‍​‍‌‍​‍‌‍​‍​‍‌‍​‍‌​‍​‍​‍‌‍​‍​‍​‍‌‍‌‍‌‍‌‍​‍‌‍​‍​​‍​‍​‍​‍​‍​‍​‍‌‍​‍‌‍​‍‌‍‌‍‌‍​。 这里就看看越光稻,该品种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便开始种植,主要优点是米粒饱满,色泽晶莹透亮,口感香糯、柔软且味道上佳,但也有很多缺陷:易倒伏,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弱。 为了解决这些缺陷,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日本育种专家进一步采取杂交育种的方式,先后培育开发出了对稻瘟病抵抗强的一系列品种(统称为"越光BL"),越光稻其实也是杂交稻。 如今有人拿"越光米"来贬低"杂交稻,隆平造",而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事务局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却是分外敬重,1998年就给他颁发了"越光国际水稻奖"。 其实,凭借我国领先于世界的杂交水稻技术,完全可以培育出不亚于"茉莉香米""越光米"的优质米,我们的超级杂交稻已有不少品种在米质和口感上超过了"茉莉香米""越光米",但袁隆平和他率领的科研团队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既不能"重量不重质",更不能"重质不重量",追求的是"高产、优质、环境代价小"又让平民百姓都能吃得起的价廉物美的稻米,这是一个平民科学家的追求,面对天下苍生,关乎舌尖上的安危,他别无选择。
  对转基因的一次小心求证
  随着袁隆平率协作攻关的科研团队向中国超级稻发起一轮又一轮攻关,一次又一次地登上水稻王国无人登临的世界之巅,却也是高处不胜寒,有些人对超级稻的看法却一路下跌,从最初的惊喜到难以置信的震惊,再到不可名状的惊恐,袁隆平到底使了什么魔法啊? 诚实地说,我也经历了这样的心理历程,只因这样的超高产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日常经验和想象力,也就只能往超自然的方向想象,一场对超级杂交稻的妖魔化,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如果说杂交水稻是把亿万苍生从饥饿中拯救出来的天使,同样也属于杂交稻的超级杂交稻却不再是一边倒地受人追捧,越是超高产,越是令人往另一方面想,一个若隐若现的魔影一直追随着它,像幽灵一样在稻田里徘徊,那也是一个令无数人闻之色变的幽灵——转基因。 如今是一个谈"转"色变的年代,由于普通老百姓对转基因的科学秘密难以一探究竟,让许多非科学乃至反科学的势力有空子可钻,在许多人还未看清转基因的真面目之前,在心理上就把转基因当作了魔鬼,渐渐弥漫为一种笼罩在中国田野的大众恐慌情绪。
  中国超级稻是否采用了转基因技术?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又怎么看待转基因? 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也是我要探寻的真相。 不过,在搞清楚事实真相之前,我觉得每个谈"转"色变的人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智地问问,你为什么对转基因如此恐惧? 你对基因和转基因有多少了解? 如果你将转基因视如魔鬼,这家伙还真是跟人类对幽灵和鬼怪的恐惧一样,那种不可名状的恐惧,只因你对它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了解。 若要让人们从惊惧莫名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式,就是用理性的、科学的眼光来分辨,这家伙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
  用科学的眼光看,是搞清楚事实真相的一个前提,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无疑是"术业有专攻"的科学家,我只能真心诚意地向科学家请教,来解开心中的疑团。
  走进长沙马坡岭,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大院里,有两幢令人备感神秘的大楼,一座赫然醒目,就在我驻点采访期间住宿的培训楼隔壁,为杂交水稻综合实验楼,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神经中枢,这楼里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这一领域最尖端的科学家,也掌握着世界上最尖端的杂交水稻科学技术,可想而知,未经特许,一般人是难以进入的。 还有一幢楼,为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字的"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实验室",它显得比较隐秘,隔着一片茂密的树林,感觉连阳光也照不过去,难免一叶障目,若不注意,往往一眼就掠过了。 对这座神秘的实验楼,我还真是搞反了方向,以为我最关注的问题就在我身边这座综合实验楼的国家重点研究室里,结果让我的采访对象李继明博士久等了,他打电话来问我是不是搞错了方向,那也是很多人经常搞错的。 我只得调转方向,按照李继明在电话里指点的路径,穿过那片树林,才发现那边的阳光一样的明亮灿烂,他正拿着手机站在门口的夏日的骄阳下等着我。 烈日当头,他却神色安详,这让我感觉如一次安静的相遇。
  我与李继明素昧平生,但在采访他之前我就做了不少案头工作,对他的经历有所了解。 如今一说到转基因,他也是时常挨骂的一个,而在骂他时也难免指桑骂槐,牵扯出他的导师袁隆平,他是袁隆平先生带出来的硕士研究生。 据李继明回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袁老师主要是带硕士研究生,但要考上他的研究生还真不容易。 1985年,他报考袁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参加复试时,袁老师拿出一本英文版的Heterosis(《杂种优势》),还递给了他一本英汉小词典,要他限时翻译其中的Epistasis(《上位性》)一节。 当时他还年轻,也没有想那么多,以为这只是袁老师随机抽取的一道专业英语测试题,硬着头皮就开始翻译,袁老师没有说出其间的深意。 在攻读研究生的三年中,袁老师很少给他布置什么作业,总是放手让他独立思考、自己设计研究课题,这让他大大提高了思考和动手能力。 袁老师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给李继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细节:20世纪末,他和袁老师合写了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的英文综述,袁老师一再提醒他,在如何表述"化学杀雄杂交水稻"的内容时一定要特别谨慎,这是早期杂交水稻的技术路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走通,也未在我国生产中应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产生误导。
  1989年,李继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袁老师身边工作,除了给袁老师当秘书,他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协助袁老师管理单位的科研工作。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袁老师便提出了建立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实验室的设想,这是一个非常超前的设想,当时国外刚提出分子育种概念不久,而在国内还鲜有人提及,这一领域的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分子育种》(Molecular Breeding)直到1995年才开始出版发行。 直到此时,他才领悟,当初袁老师要他翻译的"上位性假说",并非一道单纯的专业英语考题,而是一个他将要用一生时间来钻研的专业测试题,袁老师具有如此敏锐和超前的洞察力,也让他更加折服袁老师的英文水平之高、专业造诣之精深。 所谓上位性,是遗传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常用词,而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却是一个非常深奥而复杂的科学名词,李继明只得再三给我解释,基因(遗传因子)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基因都有自己的座位(位点),上位性原指某一基因受不同位点上别的基因抑制而不能表达的现象,如果b基因存在时,A与a的表型效果难以区别,此时b基因便是A基因的上位,A基因则是b基因的下位。 这里就以做实验的小鼠为例,假如小鼠中的G基因表现为灰色毛,B基因为黑色毛,当G基因处于B基因的上位时,其基因型为GGBB的个体,而处于上位的基因在遗传染色体上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它将不是黑毛鼠,而是灰毛鼠。 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推进,上位性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如今,在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中非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为非相加性时,常统称之为上位性,也就是位于不同座位上的基因间的非相加性相互作用。 上位性的提出,最初只是一个有待验证的科学假说,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推进,这一假说正在被一步一步证实,如今,对于这一假说的研究和求证仍然是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和分子育种的热门课题。 或许就是从这一假说开始,李继明从此确立了他一生的研究方向——分子育种。 袁老师具有如此敏锐和超前的洞察力,也让他更加折服袁老师的英文水平之高、专业造诣之精深。
  追溯每一个科技创新的开端,既是在科学推进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在推进过程中遭遇了必须突破的局限,而常规育种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就遭遇了这样一个局限,由于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利用范围愈来愈窄,重要作物种质资源流失日趋严重,国内外的科学家都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分子育种。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野生番茄有利基因的发现,让水稻领域的专家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野生稻。 为此,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资助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康奈尔大学合作研究亚洲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的有利QTL或基因的定位和利用,李继明和袁隆平的另一位学生肖金华一起具体执行该课题的合作研究,于1996年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在康奈尔大学Steve Tanksley与Susan McCouch两位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袁老师身在国内,但仍然是他的导师。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更加系统、深入地结合分子生物学钻研杂种优势机理。 进入21世纪后,依靠分子生物技术育种已是世界种业的共识,也是体现国际种业竞争力的重要标识,这让身在美国、心系祖国的李继明有时不我待、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经过近五年的合作研究,他和肖金华在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可以提高产量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缩写为QTL,指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 对QTL的定位必须使用遗传标记,人们通过寻找遗传标记和感兴趣的数量性状之间的联系,将QTL定位到位于染色体的遗传标记之间。 近几年QTL定位应用的较为广泛,在人类基因上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定位甚多。 植物上,模式植物抗逆性基因的定位较多。 另外,他们还在非洲栽培稻中发现了一些改进稻米品质的数量遗传因子。 此后,在袁隆平的具体指导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和康奈尔大学合作,将已定位的野生稻高产等位基因成功转育进入杂交水稻的恢复系,并由此培育出了超高产的杂交水稻组合。
  在康奈尔大学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后,在杜邦先锋工作了近十年,这让他足以现身说法。 杜邦先锋利用转基因技术,已开发并推广了一系列抗虫、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农作物。 转基因绝非谁想做就能做的,除了高科技,还有高昂的投入成本,杜邦先锋在这方面每年投入的科研成本相当于隆平高科在这方面投入的近百倍。 这也足以证明,他们每开发出一个转基因新品种,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对转基因种子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极为严格,简直像命根子一样,也绝非像某些人臆想的那样不计成本地向国外输出。 然而,在我国,这方面的话语权,科学家并不处于强势地位,反而是某些知名的媒体人在掌控着这一领域的科学话语权,这本身就很怪异,而科学家一发声,哪怕是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只要说一句赞成转基因的话,顷刻间就会遭受围攻,而科学家没有媒体优势,又要埋头研究,既无暇应对,也难以应对,也就只能谨言慎行,沉默是金。 而科学的声音愈是微弱,反"转"的声浪愈是高涨,一旦偏离了基本科学常识的观点误导和裹挟了民意,即便纯粹科学技术的转基因也被越描越黑,越来越被妖魔化。
  科学无国界,但专利技术有国界,放心好了,没有谁会把自己那付出了高昂代价的种子白送给咱们、硬塞给咱们的,人家正待价而沽呢,一旦中国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人家,人家可就奇货可居了​‍‌‍​‍‌‍‌‍​‍​‍‌‍​‍‌‍​‍​‍‌‍​‍‌​‍​‍​‍‌‍​‍​‍​‍‌‍‌‍‌‍‌‍​‍‌‍​‍​​‍​‍​‍​‍​‍​‍​‍‌‍​‍‌‍​‍‌‍‌‍‌‍​。 这正是李继明最忧虑的,他担忧的其实是另一种"基因战"。 言谈间,我也不时捕捉到他脸上掠过的忧色,那语气也有些着急:"我们最担忧的是国外大公司,他们广泛搜集了我国各类作物的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基因挖掘和申请专利,这样的话,我国的育种家以后如果要用这些材料进行科研和新品种选育,就得向他们支付巨额的知识产权费用,一旦种业市场、种质资源被外国大公司控制,国家的粮食安全就会真正受到威胁,人家动不动就可以卡我们的脖子,唉。 "
  那一声叹息很轻,而他们这些科学家做出的选择却很沉重,很无奈。
  李继明旅居美国十八年,早已拥有不菲的薪水,生活条件优越,而作为一个科学家,还有优秀的专业团队和先进的设备,为何要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创业呢? 当我如是发问时,他不经意地一笑,笑得很复杂。 甘苦寸心知,年轻时受教育和成长的经历,使他一直在找机会回国用所学的技术反哺这片家乡的土地,他的确是在国际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驱使下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若从杂交水稻方面看,国外还无法与中国相比,但他们的分子育种技术研发应用比中国先进多了,若从起步看,至少比咱们早了二十年。 尽管国内不乏袁隆平等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分子育种技术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而随着分子育种成为国际农作物育种主流,也可谓是天下大势,势不可当,中国则只能靠杂交水稻的领先优势去参与国际种业竞争,不能说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这也是袁隆平先生一直想把分子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结合起来的原因。 而隆平高科技园已是杂交水稻的"种业硅谷",这也是他选择在此创业的一个直接原因吧。
  李继明回国后,加入了张健等六位"海归"专家团队,共同建设中国第一家水稻生物育种的公共创新平台型企业——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肖金华旅居美国二十六年,曾在美国种业巨头孟山都任资深科学家,回国之前已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首席科学家,从事多种作物的分子育种,并具有近二十年的跨国种业大公司研发管理经验。 华智,虽说只是一个公司的名称,却也寄托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智慧、参与国际种业竞争的寓意。 对于国际种业竞争的激烈态势,既让张健、李继明、肖金华等业内科学家倍感危机,又何尝不是国家忧患。 近年来,我国农业部看清了中外种业的差距在哪里,并开始推动建立分子育种平台。 华智是由隆平高科、神农基因、丰乐种业等十二家中国骨干种企注资三亿元组建,同时也离不开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作为省部共建、国助民办和创新开放的种业研发平台和"国家水稻分子育种平台"的承建单位,华智拥有国际一流的种业研发创新团队,聚集了多名具有丰富跨国种业大公司研发管理经验的专家,引进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仪器设备,而他们的目标就是依托中国丰富的种质资源,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种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抢占这一领域的国际制高点。 这每一句都不是空话、大话,目前,华智已建成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种业分子育种平台,借助高通量SNP分子标记检测平台,一天就可完成近四十万个DNA数据点,既高效又准确。 转基因虽然作为基因工程的一项重要技术,但他们目前基本上不做,原因是至少在目前,转基因水稻育种在国内还"英雄无用武之地",那个原因就不用饶舌了。 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以非转基因生物工程为主业,主要是分子育种、生物信息、种质创新、种子质量检测和品种测试等方面的研发,并为种企、科研院所、政府种业监管等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隔行如隔山,这么多的专业术语听得我一头雾水,李继明只得耐心给我解释。 他先从传统育种说起,包括常规的杂交育种,都要到田间去实地查看作物,根据经验对作物的抗性和长相等外在表现进行判断来选择优良品种和杂交育种的材料,这种"以貌取人"的育种又称"常规育种",如袁隆平先生当年苦苦地寻觅雄性不育株和野生稻育种材料,这样的寻找如此艰难,不知有多么渺茫,一旦发现便是神奇的发现。 即便你凭经验千辛万苦找到了某种育种材料,对其内在的隐性性状无法通过经验判定,也只能反复试验,一代代试种。 在通常的气候环境下,一般需要七至八个世代才能选出比较理想的育种材料,而原来一个世代就要耗时八年。 南繁育种可以把这个时限缩短到四年,如今通过建立人工气候室可以两年培养五代,不到三年就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尽管进程加快了,时间缩短了,但育种周期依然不短,更不可能揠苗助长。 这也是常规育种难以突破的局限,时间长、概率低,准确率不高。 但如果换一种方式,采用分子生物技术,这些局限就可迎刃而解了。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直接选择基因型成为可能,分子育种也因此应运而生。 传统育种是从外在表现入手,而分子育种则是从植物的内部也是从其生命内部入手,打个比方说,若是不借助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生物内部的一切就不可能了解,如同生命密码一般,其实,一旦揭开其生命密码,每个基因序列中的分子标记就如同高速路上的指示牌,其优势在哪儿,缺陷或病症在哪儿,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通过基因的直接选择和有效聚合,实现精准育种,从而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时间,将育种缩短到两至三代,育种产品推向市场的进程大大加快。 就以华智为例,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水稻分子育种平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通量SNP分子标记检测系统,并且自主开发了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一系列性状的功能分子标记。 他们在实验室里就可以对水稻叶片或者种子进行DNA提取,然后将提取的DNA移到检测芯片上,或者放到LGC SNPline或者ARRAY TAPE高通量基因分型平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专家可以精准育种,选出田间对于病虫害抗性好和具有米质优等优良性状的优良稻种。
  听到这儿我多少有些明白了,无论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还是分子育种专家李继明,他们更关心的还是种子的安全,中国人若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理所当然,先要把种子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心里。 袁隆平一直都在重申和强调:"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载体,目前国家已把种业提升到了战略性基础核心产业的位置,种子的安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 "李继明则认为,若要提升我国种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的粮食、生态和种业安全保驾护航,分子育种技术可以为之提供科技核动力。 而目前,我们许多种业企业做的都是常规育种,技术含量不高,所以竞争优势就很小,尤其是转基因技术,作为分子育种技术的另一只翅膀,则一直难以起飞。
  若从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看,中国在转基因这一领域实际上已经很落后了。 落后的其实不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科技,而是在实际推广应用上。
  从这一领域的科技成就看,中国科学家不甘落后,充分利用常规育种资源和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出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在转基因棉花研究中,中国所具有的独立知识产权仅次于美国,在水稻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申请的专利占全球转基因水稻领域专利总量的四成左右。 2001年,中国科学家完成并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物理图谱,这一成果被誉为"水稻领域的具有最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对"新世界人类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2002年,我国启动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随后,水稻功能基因组被列为其中课题之一,水稻功能基因组成的DNA序列与功能研究,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便明确提出了水稻基因设计育种的概念:"在水稻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后,在主要农艺性状基因功能明确的基础上,通过有利基因的剪切、聚合,培育在产量、米质和抗性等方面有突破的超级稻新品种。 "——这些成就,都表明我国的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居世界前列。
  从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看,我国已经相当滞后了。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报告显示,从1996年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种子实现商业化种植,到201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增长了一百倍,总面积超过一千七百亿公顷(一千七百零三亿公顷)。 从国别看,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的龙头大国,2011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近七千万公顷(六千九百万公顷),包括转基因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苜蓿、木瓜和南瓜,除棉花之外,几乎全是转基因食品。 除了美国,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超过一千万公顷的国家已有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等国,主要为转基因食品。 从利用价值看,全球转基因种子的价值从2000年的二十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二百亿美元,十年之间翻了十倍。 一向被很多人作为拒"转"典范拿来说事的日本,尽管他们在本国不种植转基因作物,却也一直允许进口转基因作物产品用于食品与饲料。 而在被一些人汹汹然地危言一个将要"被转基因埋葬"的中国,仿佛转基因比日本福岛核污染还恐怖,那么我们到底种了多少转基因作物呢? 从世界排名看,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六,这也是人们常用来发出"盛世危言"的排名,可实际上我们的种植面积还不到四百万公顷(约为三百九十万公顷),连美国的零头也不够,而我国基本上是非食用类转基因作物,如抗虫棉等。 而这点儿种植面积,在世界上微乎其微,在中国农田中也微不足道。 你可以算算那个比例有多小,哪怕你把十八亿亩农田翻个底儿朝天,看中国会不会"被转基因埋葬"? 只要不闭着眼睛说瞎话,就能看清两个不对称,一是如此之少的种植面积,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称,另外也同中国在这一领域科技领域相比,如此之少的种植面积也很不相称​‍‌‍​‍‌‍‌‍​‍​‍‌‍​‍‌‍​‍​‍‌‍​‍‌​‍​‍​‍‌‍​‍​‍​‍‌‍‌‍‌‍‌‍​‍‌‍​‍​​‍​‍​‍​‍​‍​‍​‍‌‍​‍‌‍​‍‌‍‌‍‌‍​。
  在向李继明请教后,对转基因我也大致有了一个了解。 转基因是一种分子生物技术或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食品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般被称为"生物工程食品"。 这一技术,是...

我们的老师真正的做到教学做合一了吗?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也就要在田里教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印江二中三举措落实强师工程一是整治师德师风。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印江自治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集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的实施方案印江自治县教育局关于开展2021年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相关文件精神,思南县兴隆乡四到位当好沼气安全卫士为进一步做好沼气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农村沼气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提升安全生产管控水平,坚决防范和遏制沼气安全事故发生。连日来,兴隆乡坚持四到位当好沼气安全卫士,全力保许家坝镇党委政府督导检查三溪中学开学工作8月31日上午,许家坝镇党委书记田景军同志,分管教育副镇长田璐同志,以及派出所和安监站领导等一行6人的检查小组,在冉彪主任的陪同下莅临思南县三溪初级中学,就开学工作进行视察指导。检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有多敷衍?自行打印不算什么,到付是我没想到的考研就像一次对生命的提纯,如果没有阻碍与挑战,胜利岂不来得太过单调乏味了些?这一路上的困扰和麻烦一定会出现,就像河流经过沙漠,必然要改变生命的姿态,静默地穿越地下的沟渠,或者升上天创造出亲子之间的信赖关系,让育儿变得快乐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以为他当编辑的家长一定为他修改过作文,做过指导。可是一了解,家长根本就没给他吃小灶。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辅导他呀!那么,秘密在哪儿呢?就是氛做智慧的父母,用爱滋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嘉美是一位职场妈妈,孩子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最近她把孩子接到身边,发现孩子有越来越多的坏习惯,而且孩子对她的管教也是嗤之以鼻。她对孩子的期望很大,如今背道而驰让她很焦虑。很多时候我德江县教育局开展安全生产月集中宣传活动今年6月是全国第20个安全生产月。6月18日上午,德江县教育局参加了县安办在中心花园(步行街)组织的以落实安全责任,推动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咨询宣传活动。活动中,县教育局紧紧第六届SKBL尚翔篮球嘉年华圆满落幕!致敬每一位参赛的追梦人第六届SKBL尚翔篮球嘉年华于2021年7月17日7月18日,在房山长阳万科半岛广场和房山国泰良辰百货共同拉开序幕,此次篮球嘉年华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对篮球活动的兴趣,也印江县实验小学举行青少年劳动教育科技教育实践实训基地授牌仪式近日,印江县关工委到印江实验小学举行2021年青少年劳动教育科技教育实践实训基地授牌仪式暨全县中小学法律知识网络竞赛颁奖仪式。县关工委主任任廷纪出席仪式并为学校授牌。县关工委其他班带你看遍铜仁校园风景松桃职校松桃苗族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建于1958年,原名为松桃城关园艺中学,位于松桃九龙坡下。之后,学校先后更名为松桃城关农业中学松桃苗族自治县农业技术学校松桃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于2008年
爆火,但绝不推荐的3款儿童玩具!危害健康,对成长也没帮助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少不了玩具的陪伴。好的玩具,尤其是益智玩具,不仅能带给宝贝们欢乐,更能开发智力培养多种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发育。但!不好的玩具也是五花八门,让家长们挑花了眼。新闻经常冲洗私处真的更健康吗?妇科医生,洗错了会很危险对于女同胞来说,每天除了在衣物装饰保养化妆上下功夫外,另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可能就是个人清洁问题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行洗脸洗手是很平常的事情,而Y道作为我们女性独有的秘密花园,有人人都有癌细胞,为啥有的人会患癌,有的人很健康?这4件事少做引言在这个谈癌色变的今天,每个人都希望癌症离自己远一点,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还是会不幸运的患上癌症。但其实,癌细胞人人都有,但有些人就是不患癌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心脏不好,可能缺乏这4种营养元素,常吃这些食物或保护心脏健康导语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每天吃饭不愁,但与此同时,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为了挣钱工作,不得不加班,也习惯了熬夜,但这样的生活习惯很容易对心脏造成不利早餐这样做特别受欢迎,简单营养又美味,大人孩子都爱吃这两天孩子们都陆续开学了,不少小伙伴给我留言,说不知道早上给孩子做点什么,让我多出点早餐食谱。我感觉早晨就跟打仗似的,时间特别紧张,所以早餐啊,最好是在10分钟之内就能搞定的,而作智慧菜场走进生活,每日优鲜打造便捷安心新局面每日优鲜于2014年11月成立,作为一家社区新零售平台,其业务范围十分广泛。而正是基于具有丰富的基层营销经验,因此每日优鲜也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每日优鲜早在2019年妈妈,我可以吃零食吗?这个妈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长学习零食是很多孩子的最爱,特别是糖果蛋糕辣条冰淇淋等零食,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很喜欢,见到这些东西都挪不动腿。然而,很多零食都是垃圾食品,它们对于人体来说是完全没有营养的,甚至对身体会有一秋天,用番茄做汤底的火锅,鲜美又暖胃,连锅底都喝了个精光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没喝上吗?那么一定不要错过秋天的第一顿火锅哟!秋天来了,又到了贴秋膘的季节,贴秋膘的第一步咱得先来一顿火锅。果真是应了一场秋雨一场寒,昨夜下了一场雨,早起竟然被冻醒BBC揭露健康饮食真相水煮西蓝花没营养,油煎鸡蛋更健康?导语如今人们都追求白瘦美,女生更甚,几乎每个女生都有过减肥瘦身的经历。但是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减脂还是美容都与饮食息息相关。有的人为了在变瘦的同时保证营养,在饮食方面煞费苦心。举几个还记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吗?秋天的冰糖雪梨才应该先喝秋天的奶茶梗还记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吗?秋天的奶茶其实也可以不喝,但秋天的冰糖雪梨可要常喝呦!养颜美容防秋燥,好吃还好看!早晚冷飕飕,中午热死牛,说的就是初秋的气温。由夏入秋,秋天,多给家人喝这汤,五元钱煮一锅,低脂又健康,好喝不长肉秋冬是最容易长胖的季节,尤其是女性特别怕胖,想要平常有胃口,还不能够长肉,一定别放过喝这汤,这汤不需要一块肉,煮出来的汤汁特别鲜,它就是番茄黄瓜鸡蛋汤,番茄很多人只会炒鸡蛋,搭配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