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教育焦虑,家长孩子都受害!5策略帮家长缓解焦虑,让孩子更优秀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如果哪天我们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很快就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进尘土,远远地抛下。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一直是一个持续高热的话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做父母的,哪有不希望子女出类拔萃,将来能够出人头地的?随着新一代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孩子教育越加注重。
  父母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天经地义。只是近些年的这些"关心"有些"走形"、"变味儿"了,有的堪称"走火入魔":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时"拔苗式"育儿花样繁多,让两岁半孩子上少儿编程、绅士淑女养成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将孩子送进课外班已成为大多数家长的选择,有的人借钱也要让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上国际英语培训班;更加普遍的现象是求速成、爱攀比,有的人听到隔壁孩子作文拿奖坐立不安,立马给孩子报个写作班……
  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比孩子自己都要着急,他们不能忍受孩子浪费时间,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过分重视,私下四处搜罗补习班信息……,常常压得自己和孩子都喘不过气来。这些爱给孩子压力的家长,往往是因为自己已经患上"教育焦虑症"。
  教育焦虑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教育焦虑是人们对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复杂情绪状态。家长的"教育焦虑症"症状在情绪上主要表现为对子女学习机会、学业成绩和就业前景的过度恐慌;在躯体上表现为因担心浪费子女的学习时间而对子女采取的刻意回避、对子女学习成绩和考试的过分敏感乃至对子女课余生活过多的控制等情绪和行为。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一文将家长"教育焦虑症"总结为:贯穿整个教育的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重负"的压力、在教育结果方面对"教育无用"的担忧。
  关于子女教育的焦虑问题,绝不是少数家长才有。2018年9月16日,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在北京举办2018首届国际教育家长汇,独家发布并解读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围绕社会环境、教育资源、家庭关系及父母成长等四个影响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维度展开,结论显示: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状态。
  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的《上海幼儿早期教育(0—6岁)状况调查》显示,上海家长普遍重视早期教育,57.1%的受访者表示为孩子报了早教课程。其中,0至3岁孩子中39.9%已开始上课,4至6岁中73.5%已参加培训班。59.3%至少报了2门课程,孩子每周上课时间平均超过2小时。0至3岁参加早教的孩子中,41.6%上的是拼音、英语、奥数等学科类课程,这意味着不少学龄前儿童已早早承担起"学业压力"。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发文禁止"超纲教学",但《报告》发现,"抢跑"现象仍然存在。调查数据显示,家长们对于超纲教育的认同程度很高,超过44%的家长认为十分必要。选择"非常同意"此观点的人群中,80后父母比例最高,达25%。家长教育焦虑,已经是当下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育焦虑,"祸"起哪端?
  什么是教育焦虑症?这个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参考各百科后给个定义: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教育问题产生焦虑症状和表现,包括学习成绩焦虑、择校焦虑、校园安全焦虑、上课外班焦虑、教育经济负担焦虑等等。焦虑,已经成为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军,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而是更多的焦虑。为什么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会这么普遍?教育焦虑,到底"祸"起哪端?
  1、社会大环境下的"从众"心理
  教育焦虑是现在普遍的一种大环境,父母好像只剩下了两个选择——与大环境共舞,或甩开大环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但现实是任何一个父母都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做赌注。所以,家长面临选择时会感觉到压力。一些商业机构也会趁机给家长造成一种印象,比如:别的孩子都上围棋班(或者其他类型的培训班、早教班)。
  社会心理学有"从众"的说法,虽然不想孩子成为课业的奴隶,但又见不得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毕竟,身边的朋友的孩子都在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班,而自家的孩子不进则退。所以,实际上很多家长也是被裹挟着追求成绩的,多少都会有一些身不由己的想法,因为别人都在怎样,所以,我也不得不怎样。给孩子多报几个课外班,成了不少家长在焦虑情绪驱使下的无奈选择。
  2、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的恐慌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生活中流行的口号,教育是中国亿万家庭,特别是普通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现代社会打破了过去以血缘、地位和财产为壁垒的社会分层机制,教育被认为是更具公平性的途径,为人们指明了通过个人努力去突破阶层界限的途径。
  由于教育具有社会分层的力量,也就使得教育有了对其他社会资源进行分配的能力。人们对社会资源争夺转入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机会短缺的时候。 在教育场域中,竞争围绕受教育机会、获得质量较高的学校教育、凭借不同的教育文凭资格获得报酬优厚的就业机会等。现有的社会分层机制会对孩子能上什么样的学校产生直接影响,所谓的教育起点公平是难以实现的。
  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传统和人际攀比心理使得家长期望子女在学校的升学竞赛和毕业的就业竞争中获胜。在进入大学的高考竞争中,重点中学的学生具有明显优势,重点中学倾向于录取重点小学的学生,教育的高选拔性直接导致了家长们陷入了对"教育落后"的恐慌。经济学中有著名的"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在教育领域也体现了这种累积效应――如果不能进入好的幼儿园,就意味儿童"输在起跑线上",难以进入重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倘若不能进入重点大学,则意味着与福利较好、地位较高的工作失之交臂。从幼儿教育开始,某一个阶段的"教育落后"或许将直接导致在后一阶段的教育或生活竞争中处于劣势。家长希望尽可能为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想方设法获得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们首先投入到幼儿园、小学招生报名的"车轮战",中小学的择校竞争、校内的实验班/重点班选拔,以及重点大学的争夺战。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家长的教育焦虑实质上是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焦虑,以及因受教育程度差异而产生的社会地位差异的焦虑,根源在于教育在其子女争夺有限的社会稀缺资源竞争中的不公平性。 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学区房价格节节攀升,一房难求;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教室仍然不够用;课外补习班持续火爆,成为"第二课堂";"小升初"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堪称"小高考"……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背后,仍然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
  3、家长之间的相互攀比
  别的学校有,别的孩子在学,攀比心理,是很多家长焦虑的来源。以前喊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呢?根本没有起跑线了。在全民精英教育的大环境下,孩子必须要"赢在子宫里"。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说白了就是攀比,有时候家长甚至没搞清楚自己在焦虑什么,就三人成虎形成了恐慌,把正常的学校教育过程妖魔化了。
  八个月上早教,一岁多背唐诗,三岁时能认几百个汉字,五岁时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不在话下,就为了在知名小学的面试中表现优异,当然也为了能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自家的"小神童"……然而,焦虑的家长总能在"对比"中发现落差,千方百计抢先出发;总试图领先于人,而担心屈居人后。于是,在无休无止的自我较劲和竞争妄想中,家长们不断给孩子增加重负。现在的孩子,如果没有报一两个兴趣补习班,似乎不能被看作是正常的孩子。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物,这种攀比不仅体现在平时训斥孩子上,连报课外班,都要参考别人家,而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尊重孩子意愿、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懂,但却架不住现实环境的带动,只能在焦虑中做出上这个辅导班还是那个培训班的茫然选择。教育焦虑的3大危害
  1、剥夺孩子的童年
  尽管目前关于教育"减负"的呼声不断,但迫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中国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繁重,据统计,中国中小学生每天在校的学时是8-10小时,全年在校学习220-230天,其他发达国家的学生通常每天在校学习6-8小时,全年在校学习170-220天。除此之外,各种培训和辅导充斥儿童的业余时间。这对儿童的身心都是一种摧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也认为,理性看待压力与焦虑,是当前不少家长必须学会的一课。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学习,单纯减负是行不通的。"比较而言,欧美等国家学生的压力同样不小,只是这些国家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多基于个人兴趣和自愿。而我们国家,很多孩子的压力和负担来源于不喜欢和被迫。"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赵昱鲲曾说:"虽然做父母的总是忍不住想象孩子的未来,但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是父母无法决定的,无论怎样,焦虑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过度教育只是在消耗孩子的兴趣与自由探索发展的可能性,剥夺他们的童年,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2、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
  早很多年就有人喊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当然,这个口号本身没有错,只是在近些年的逐轮攀比,大大增加了家长经济压力。中国家长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承受着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成本投入。高昂的教育费用是大多数家庭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一位80后白领妈妈为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除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夏令营以外,总计20个课外兴趣班,暑假开销加课外学习的费用达32万元。
  上海社科院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沪籍家庭的子女教育消费占家庭收入比重超过15%,其中56.8%的家庭这一比重在16%至30%。一些不算富裕的家庭也争先把孩子送入私立国际学校就读,不惜负担每年超过10万元的学费。
  3、焦虑的家长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作为一种消极情绪的"焦虑症"长期存在或积累是有害的,不仅使躯体产生生理障碍,还容易引起精神障碍,如广泛性焦虑、强迫障碍等,从而导致心理、行为出现异常,如精力涣散、思想混乱、消沉绝望等病症。焦虑的家长,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中国的教育被视为一场升学竞赛,患有"教育焦虑症"的家长们为了在这场竞赛中获胜,产生了诸多不正当的教育行为。在教育竞赛中,子女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往往被忽视。孩子接受的是一种"期望的教育",父母根据他们对子女的能力和兴趣的印象来实施教育,而这些印象往往早已被他们对声望的向往所支配,在这种"期望的教育"中,家长给子女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家长们用各种兴趣班、提高班、补习班填塞学生的课余时间,儿童真正的兴趣爱好和自由天性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扼杀。家长的不当教育行为不仅给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对子女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教育行为方式会成为一种代际传递影响子女未来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使不健康的消极经验延续到好几代人。
  5策略让父母远离教育焦虑
  目前,教育焦虑几乎成为当下我国家长群体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就业压力的猛增,令很多学生家长患上了严重的教育"焦虑症"。应该怎样才能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可采取以下策略:
  1、家长首先需要提升自身教育素养,磨砺平和的心态。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的那句名言:"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曾经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大讨论,很多网友纷纷曝光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不称职,而那些负面新闻让人看得心惊胆战。一个人可以凭不同资格拥有"孩子"。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每个家长都是孩子的父母,但未必是合格的父母,未必是孩子"真正的父母"。真正的父母应该是"教育学"意义上的。 要想成为真正的父母,就必须不断学习教育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观念,增进教育素养。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成长。我们不要一直叫孩子加油,却逃避自己的成长。育儿即育己。你想要孩子什么样,就让自己成为什么样,言传身教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方式。教育的关键在于立德树人,重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家长要做的更多在于言传身教,提升孩子的教养,让孩子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2、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有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自己心里有些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转而从孩子身上来寻求满足,或者自己本身也不是自主的人,也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只能随着社会的大流来定义孩子的成功,想要按照某种既定的方式的「制造」一个理想的孩子。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自主的人,做事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激情、价值观、人生意义、自我认同,所以他的生活中充满积极情绪。
  父母应该把孩子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首先是他自己,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其次才是孩子。孩子的世界也很简单,他们只需要父母的陪伴。不是盯着做作业、练钢琴,而是认真的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宇宙"。
  3、了解每个阶段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太心急。
  儿童的知觉发展具有生物学循序渐进的特征:首先是触觉,儿童触觉发展涉及质感和温度感,伴随出生,孩子的嗅觉开始了迅猛发展,在半岁左右,儿童的嗅觉就基本饱满了。两个月以后,孩子的视听功能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一直持续到两岁前后到达顶峰。在嗅、听、视觉没有发展成熟时,皮肤会保持一些嗅、听、视觉的功能,甚至具有色彩的识别能力,只是孩子不能表达,家长因此也无从得知。
  随着孩子的社会学习与语言表达,孩子的大脑开始对一些信息强化保留,对一些信息就筛除与忽略了。孩子的脑皮层在六七岁开始生长,到十四岁时饱满,理性知识、言语的学习可以促进皮层的功能开发。西方的孩子上小学才开始认识字母是有科学依据的,东方的孩子过早地接受文字信息的刺激,孩子学习抽象的文字符号时,大量的知觉特征就被分类简单化了,这可能得不偿失。
  网上经常有家长在问:1岁的宝宝只会叫爸爸妈妈怎么办?1岁半的宝宝不愿意学写字怎么办?2岁的宝宝不会数数,是不是发育迟缓?甚至还有人问:4个月的宝宝不会站立正常吗... ...类似的问题真的是不胜枚举。除了极少数故意哗众取宠骗流量的,大部分的家长是因为不了解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真的心急。如果家长能够提前做好功课,对孩子每个阶段自然的发展规律做到心中有数,自然就不会担心孩子是不是发育迟缓了,比正常的孩子落后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焦虑了。
  4、尊重孩子内在发展规律,做到"顺其自然"。
  我们在养育孩子中常说到"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指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我们所提出的"尊重孩子",首先需要尊重孩子内在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是顺从孩子的所有行为和要求。我们所说的给"孩子自由",就是给予孩子内在发展的自由,而不是行为的无规则化。教育的实质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父母不要急着去提前开发孩子,这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发展的秩序。
  父母如何才能够做到尊重孩子内在发展规律,如何给予孩子内在发展的自由,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完成每一个敏感期需要发展的任务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善于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发现孩子的敏感期,为自己懂得不多的育儿知识而焦虑,其实,只要父母怀着敬畏之心等待和迎接孩子的每一个探索行为的到来,就能够顺着孩子的脚步找到孩子的敏感期。
  第二,给予孩子探索环境的安全感。在现实中,由于父母不懂得孩子需要安全的探索环境,面对孩子的探索行为,父母常常用负面语言来恐吓孩子,以此达到阻碍孩子探索的目的。比如:当孩子在玩水的时候,我们总在旁边不停地唠叨:"小心,不要弄湿衣服!"这些恐吓和责备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自己的行为不受到赞同、不被信任、觉得物品(衣服、抽屉里的东西)比自己更重要,孩子处在探索欲望和担心被父母责骂的矛盾中,不能够尽情享受带来的精神愉悦,为了成为听父母话的"乖宝宝",孩子放弃了自己的探索来迎合父母的需要,渐渐失去了探索的激情。当孩子内在需求发展被阻止时,孩子内心会烦躁不安,气恼,无故发怒哭闹,无理取闹的行为会大大增加,只有内在发展得到满足的孩子内心才能够宁静平和。
  第三,对于孩子的探索不要太功利。现在的父母更喜欢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学习那些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些看得见的知识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孩子,而不愿意顺应孩子的发展步伐,等待孩子内在建构的慢慢成形。每一个敏感期出现的探索兴趣和激情对于孩子的内在发展都至关重要,父母要着眼于孩子的内在建构和发展,不要只看到那些能够为孩子和父母带来荣誉的兴趣和爱好,而无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探索激情。父母们醉心于拿孩子掌握的技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看,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聪明能干。"这种功利会完全破坏孩子在这个兴趣点上的探索激情,也会让孩子变得浮躁不安,完全破坏了孩子享受探索的快乐。
  5、父母要学会认同孩子的个体差异,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父母很容易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孩子班级里的小红都已经开始对文字感兴趣了,怎么我的孩子还没有开始啊?会不会落后啊?书里都讲这个年龄应该到文化敏感期了啊!"每个孩子进入某一敏感期的年龄不会完全一致,程度和表现方式也不一样,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同隔壁邻居或班级里的孩子在同样的年龄出现同样的探索行为,这是不尊重孩子个体特性的。尊重意味着首先要承认每个孩子都是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个体,即便同龄,他们的发展程度、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等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充分的观察和恰当的高水平的引导。
  写在最后:
  当然,既然教育焦虑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因篇幅所限,这里单说作为家长,应该如何缓解教育焦虑,把影响降到最低。你愿意当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规划师,还是孩子生命中的引路人和陪伴者,答案显而易见。愿每位父母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平静淡然。

儿童画教程综合材料创意美术我为小鸵鸟穿花衣课程准备1。课程类型综合创意美术课程2。参考课时90分钟3。工具材料黑色卡纸水粉颜料轻黏土扭扭棒课程构思有只鸟儿真奇怪,不会飞来跑得快,生的蛋儿大又多,敌人来了藏脑袋。小朋友们,你儿童画教程少儿创意写生美术课程水果之王榴莲课程准备1。课程类型综合创意美术课程2。参考课时90分钟3。工具材料素描纸记号笔水彩笔课程构思小朋友们,在路过水果摊的时候,你有没有被榴莲奇异的香味吸引过呢?据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儿童画教程艺术创想课程满满一兜蔬菜课程准备1。课程类型综合创意美术课程2。参考课时90分钟3。工具材料素描纸牛皮纸记号笔水彩笔透明塑料片课程构思清清爽爽的早晨,菜市场里熙熙攘攘,大大小小的摊贩上堆着各式各样的蔬菜水儿童画教程艺术表现美术课程月光下的童话镇课程准备1。课程类型综合创意美术课程2。参考课时90分钟3。工具材料素描纸记号笔水彩笔水粉颜料课程构思静谧的夜晚,天空中挂起一轮皎洁的月亮,她温柔宁静,在星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儿童画教程色块的衬托与画面氛围的渲染星空下的梦幻城堡课程准备1。课程类型综合创意美术课程2。参考课时90分钟3。工具材料素描纸黑卡纸记号笔水彩笔水彩颜料课程构思古老的北欧文化孕育了欧洲独有的风土人情,提到欧洲文化,你会想到哪些东西呢创意在这种材质上画丙烯,太美太梦幻了吧平时在画丙烯画时,我们常常用到的是水粉纸或者油画框。那么,你有想过尝试在其他的媒介上进行丙烯绘画吗?丙烯颜料的附着力强,颜色丰富鲜艳,可以运用到不同的材料上。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女孩P儿童画教程中国风创意手工课程青花古韵课程准备1。课程类型创意立体手工课程2。参考课时90分钟3。工具材料蛋糕盘轻粘土水彩笔课程构思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一首青花瓷,仿佛将我们带入到佳人才子儿童画教程水彩笔涂色技法练习课程一盆盛开的瓜叶菊课程准备1。课程类型水彩笔色彩表现课程2。参考课时90分钟3。工具材料素描纸记号笔水彩笔课程构思欣赏老师展示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花吗?瓜叶菊,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富贵菊黄瓜花,欣赏艺术街边的小店画进画里原来这么美,赶紧收藏起来吧今天我们欣赏的作品描绘的是街边一间间各具特色的店铺,这些作品来自美国的华裔插画师AngelaH之手。AngelaHao喜欢日本街道上的店铺,这些店铺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个性,让她儿童画教程海洋美学课程沙滩上的宝藏课程准备1。课程类型思维创想美术课程2。参考课时90分钟3。工具材料素描纸彩色卡纸记号笔水彩笔情景描述帐篷让我们远离了钢筋水泥城市的喧嚣,在静谧幽美的大自然中享受放松与惬意。今天我艺术色彩绚烂的白桦林,这样的配色太美了你见过秋天的白桦林吗?秋天的白桦林最是迷人,红橙黄混合的树叶,黑白色交织的树干,在秋高气爽的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绚丽多彩。今天跟随创意少儿美术馆一起来欣赏的,是一组以深秋白桦树为主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充分理解对方理解是家庭生活的润滑剂,它可以使家庭成员间避免矛盾增感情。聪明的人懂得在家庭中充分运用理解的指挥棒。而愚蠢的人只会抓住对方的缺点不断的打击。孩子爷爷现在就是这种逮住谁的缺点就不断的争论永无赢家人的心意不会由于争论而改变,反而使人相互越来越讨厌。我家公婆两位老人家都快满70的人了,每天都从早争到晚,从菜地里争到家里。别人家的菜种的方法不对,婆婆看见了回来念叨两句,公公就说做了一个十分诡异的梦起来的太早,不想自己弄早饭,骑上我的小毛驴电动车准备去街上吃点。路上遇到同事小蒋载着他表哥,开玩笑说让我请他们吃早餐。咋也不是那么小气的人,请就请吧!骑到经常买早餐的步行街,我就把唠叨是一种魔咒心理世界的逻辑很奇特,就像罗森塔尔效应所提示的,你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结果。如果你的情绪专注在正念上,它就会带你走向正向的结果同时,你担心什么,也会得到什么结果,如果你的情绪专注一个农村中年人的奋斗之路婚后十八年,一直在买房的路上文我不想说图来自网络人到中年的我,结婚快18年了,在今年这个夏天,我当上了负翁做了房奴,而且这次要做到退休,但愿这是我最后一次操办房子。回想起婚后这些年为房子的事,我真是没少折腾。老家的这些妇女,可真能瞎操心,我越来越不想回农村了文芙拉芙拉图来自网络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和我一样的感同身受。每次回老家,当我走进村头,遇到那些聚拢在一起的妇女时,我都会礼貌地和她们打招呼,但当我离开之后,她们谈论的话题,就会直接转移乡村纪事母亲最恨的一个人,就是我的父亲文古岸云沙图来自网络这一辈子,我母亲最恨的一个人就是我的父亲了。父亲陪伴她二十几年,她却要用整个后半生的沉默与糊涂来报复他。自从父亲去世之后,有很多年,我母亲从未在我们面前提过父亲打工23年,55岁的我存款60万,回老家农村养老,会高枕无忧吗?文高先敬图来自网络1998年3月17日,我和妻子一块到上海船厂打工,我做电焊,妻子做打磨,这些年来,我们一起努力,拼命赚钱,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大学毕业,如今都已经成家。女儿嫁到乡村纪事一贫如洗的我,娶了一个疯妻,她给我生了三个孩子文轻浅,一笑图来自网络(和本文内容无关)翔他爸,翔他爸,快点走,快点走,你媳妇又到河里洗澡了。邻居王大妈急匆匆地跑过来给我说。正在家里忙着做饭的我,急忙放下手里的东西,赶紧上河边跑今天和婆婆一场舌战,她哭着收拾行李,说踏出这个门永不再来文茜茜妈妈图来自网络2018年8月3日,因为我坐月子需要人照顾,婆婆就从乡下来到了我们定居的城市常州。婆婆在的时候,虽然内心常常会有些疙疙瘩瘩,但总体感觉时间还是过得很快的,转眼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