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如果地球上所有人都消失了,人类会再从猿猴开始进化吗?

  在很多电影中,经常会出现天灾或人祸让人类濒临灭绝的情节。但电影毕竟是消遣娱乐的产物,最后总会出来一个或一群"救世主"将人类从危难中拯救出来。
  在现实中,电影中的"救世主"不复存在,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某种全球性的灾难,比如小行星撞击、伽马射线暴、太阳剧烈活动等,很可能使得人类步恐龙的后尘,抱憾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如果地球上的人类因某些灾难全部死亡了,人类会从猿猴重新开始进化吗?或者说猿猴能够进化成人类吗?人类从哪里来?
  其实说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是非常不准确的,地球上现存的一些灵长类生物,比如猴子、猩猩、狒狒等,它们都不是人类的祖先。硬要类比的话,它们和人类只是一株苹果树上结出的不同苹果,最开始拥有共同的主茎(起源)。
  大约在800万到400万年前,大猩猩和黑猩猩先后和人类的祖先分道扬镳,走上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进化道路。
  240万年前,人类的直系祖先南方古猿出现了,它们的颅骨形状已经和现代人类非常相似。在此之后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能人、直立人、智人了,中间尼安德特人也插了一腿,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基因。谁会成为人类?
  既然远古时期已经有一支古猿演化成了现在的人类,那现在的人类如果遭遇灾难全部灭亡,当然会有一种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最后成为和人类差不多的智慧生物。
  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进化并没有固定的线路和模板,猿进化成人是一个充满了随机性的过程,可以说是基因突变、遗传漂移等基因层面所有作用的集合,并且还需要极为漫长的时间。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基因突变随时都可能会发生,但谁也不知道这些突变是不是有益的,它又会不会被选择性的遗传下去。
  因此,对于人类消失后哪种生物会登上霸主之座,没有任何人可以给出准确的答案,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任何一点微不足道的细小改变,都会让整件事情面目全非,得到完全意料之外的结果或答案。
  我们假设人类消失后黑猩猩会成为下一任"霸主",因为目前地球上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非洲黑猩猩,它们和人类的基因差异只有2%左右。
  别看只有2%的差异,但就因为这2%,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预测它们进化出智慧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虽然无法预测它们获得智慧后会怎样发展,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绝对不会再将自己称为"人"。人类会彻底在地球消失
  黑猩猩会成为继人类之后的下一任"霸主"只是假设,在自然界这个超级大舞台中,所有生物的机会都是相同的,只看谁的运气会稍好一些。
  就像人类和猿类是近亲,但人类抢了猿类的生态位,所以地球霸主是人类而不是猿类。如果几百万年前猿类抢占了生态位,那今天在动物中展览的、在马戏团中表演的应该就是人类了。
  这种可能听着或许会让人不寒而栗,但如果事情真的这样发展了,也没有什么好恐惧的,因为届时人类愚笨的脑瓜子根本就不会产生这么复杂的活动。
  最大的可能是,当黑猩猩占据生态位之后,人类的演化之路就此截止,就像曾经差点统治全球的尼安德特人一样,他们的脑容量比我们的高,身体也比我们强壮得多,但现在还不是成为了一捧黄土。
  因此,如果地球上所有的人类全部灭绝了,就意味着"人类"这种生物彻底的、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不可能再有生物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类。
  注意,这里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即现在统治着地球的人类,并不是和人类相似的智慧生物。
  忒修斯之船悖论
  众所周知,人类的未来注定在浩瀚的宇宙中,因为太阳留给地球的时间只剩下约10亿年,在此之后炙热将笼罩整个地球,地表液态水将不复存在,人类根本无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从种族延续的角度看,向其他星球探索、殖民是必然的选择。
  适应环境是进化的目的,人类到达新星球后必然会进化出适应新环境的身体,比如新星球大气含氧量低,人类的呼吸系统会发生改变,新星球的重力更大,人类的骨骼和内脏强度也一定会随之改变。
  这种适应环境的改变会带来哲学中一个有名的悖论——"忒修斯之船",即某个物体的构成要素被更换之后,这个物体还是原来的物体吗?
  放到人类进化中,当人类为了适应新环境从头到脚都发生改变后,其中的差异甚至比现在的人类和南方古猿之间的差异还要大,那这种已经适应新环境的人类还能算是人类吗?还能算是智人吗?
  古猿之间的差异还要大,那这种已经适应新环境的人类还能算是人类吗?还能算是智人吗?
  间的差异还要大,那这种已经适应新环境的人类还能算是人类吗?还能算是智人吗?
  古猿之间的差异还要大,那这种已经适应新环境的人类还能算是人类吗?还能算是智人吗?

反物质能在实验室内生成吗?一个国际物理学家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在实验室中产生反物质的方式,在理论上允许他们重新创造出类似中子星周围的反物质生成条件。根据发表在通信物理杂志上的论文,这套部署在德国Helmhol中科院专家新能源和创新技术是中国零碳关键指标南方网讯9月25日,珠江科学大讲堂第88期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廖翠萍作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科技探索主题演讲。地球气温升4度上海香港将消失廖中国成功突破核聚变关键技术,领先全球15年,人造太阳不远了?图为人造太阳装置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科技强国,但你知道中国的科技到底有多厉害吗?光载人航天空间站还不够,现在又成功突破了核聚变的关键技术,甚至领先全球15年,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距离人造太英国学者发现D星六夸克,或是暗物质候选粒子简介近来被发现的D星六夸克被认为是暗物质组成粒子的候选粒子。六夸克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第五态,通常形成于低密度玻色子粒子冷却到绝对零度之时。科学家猜测它们随宇宙冷却和膨胀聚集,有望成为NASA罗曼太空望远镜将提供对星系演化的新认识在未来几年,美国宇航局(NASA)将发射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为新的观测和更好地了解宇宙打开大门。即将到来的罗曼太空望远镜在视野方面将使哈勃黯然失色它的宽视场仪器提供的视野则是风暴引导的急流可能在40年内向极地移动极地急流的可视化北大西洋急流是一种围绕北半球快速移动的气流,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它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向北移动。其后果可能是巨大的中纬度地区降雨模式的变化,以及欧洲和美国东部干旱热浪NASA招募探险家在地球上进行为期一年的模拟火星任务据外媒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的一项任务将在一个1700平方英尺的3D打印的栖息地中容纳四名机组人员,为期一年。NASA将进行三次为期一年的模拟任务,旨在模仿在火星上生活的挑战每日一问94黑洞可以吸引一切,但我们为何能给黑洞照相片?简单来说,因为吸积盘。梅西耶87(Messier87,简称M87)中心黑洞照片,来自视界望远镜(EHT)这就是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来自M78不对,是M87星系。实际上,M87中心黑我就奇了怪了,这个星系为何只有一条旋臂?简介WilliamHerschel发现的星系NGC4618位于猎户座,是仅有的三个独臂星系之一,直径约占银河系13。科学家在研究它独臂的原因过程中提出,独臂或为邻近星系与其相互作用月球第谷环形山的细节被揭示强大的新雷达技术将揭示太阳系的秘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绿岸天文台(GBO)和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以及雷神情报与航天公司(RIS)发布了一张新的高分辨率月球图像,这是使用绿岸射电天文望远镜(GBT美国宇航局为即将到来的月球车选择了一个真正的最佳着陆点这款名为VIPER的四轮月球车,将用100天的时间搜寻月球上的冰和其他资源的迹象。经过深思熟虑,美国宇航局(NASA)为即将到来的阿尔特弥斯月球车任务选择了一个有趣的地点月球南极附
中国站立时间最长火箭!长二F遥十四候补转正,迎接梦幻太空之旅在空间站阶段,中国载人发射采用打一备一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早在神十二任务,在神十二座驾长二F遥十二火箭之前,长二F遥十三火箭率先完成基础级的总装测试,并以竖立状态封存于技术区厂房恐龙并没有灭绝,全球大约有190亿只恐龙,这是怎么回事?恐龙生活在中生代,并于6500万年前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主因存在很多说法,但比较让人信服的是一颗巨大的陨石与地球相撞,而后改变了地球的基本气候环境。大部分恐龙在灾难中死亡,而小部分问天梦天长啥样?中国空间站建设这些看点值得期待中国空间站T字构型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随着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返回,中国空间站建设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建造阶段。世界关注的天宫空间站完全体将在今年亮相。中国空间站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数据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接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首轨数据工作现场。中科院空天院供图中新网北京4月21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4月21日晚发布消息说化石研究揭示翼龙为何身披五彩霞衣左图为雷神翼龙的艺术重构图,展示了头冠底部的羽毛类型深色单丝和浅色分枝羽毛。图片来源自然杂志在线版一个国际古生物学家团队发现了惊人的新证据,表明翼龙(恐龙的飞行亲属)能够使用黑色素工科化学(一一)物质的化学组成与聚集形态2。2固体上面我们讲了一些特殊的物质形态和化学组成,下面我们将从固液气三种聚集形态来描述物质的化学组成,今天主讲固体的相关知识。固体原子和原子结合态单元在常温常压下聚集成的固态系统月球上没有火箭发射台,当年美国登月,是如何做到从月球返回的?美国航天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这一项计划从实施到成功所用时间非常短,再加上美国发布视频时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常理的地方,这也导致了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人类结局会怎样?飞船从229。8亿公里外传回一张照片,揭开真相最近神州十三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回家,又引发了大家对于探讨太空的兴趣。随着近代航天技术地不断发展,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在尽自己所能地发展航天事业,希望能够帮助人类早日冲破空间的束缚。但地球每年损失约60000公吨质量!还能维持多久?美科学家给出答案在16世纪以前,古人错误地以为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地球的形状是球体,除了地球以外的星球都在不停地围绕地球运转,月亮和太阳也是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地心说。1543年,波兰的天文学消失10年的火星探测器,再次被找到时,科学家们为何高兴不起来?2003年,欧洲航空局发射一艘火星探测器猎兔犬二号,这艘探测器在6月发送,计划在圣诞节当天登陆火星表面,但是在登陆的过程中,这艘探测器登陆失败,随后与地面失联。随后在2005年的时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可穿戴面料,能够通过身体运动给电子设备充电中国南京大学和日本福井大学的研究人员(下称联合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可穿戴的高科技织物,能够通过身体运动产生能量。他们在同行评议的杂志纳米能源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联合团队利用了摩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