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蝉香飘千里,蝉鸣五千年作为吃货会怎样思念故乡?

  西晋时候,有一个叫张翰的人,在洛阳为官。有一天,他忽然辞官不做,要回老家,理由是这样的: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
  他说秋风刮起来了,想吃家乡吴中(今苏州一带)的菰菜 ( 茭白 ) 、莼羹、鲈鱼;不行了受不了了,要回老家。
  其实,张翰辞官是为了避祸。说别的理由恐怕不好使,但说自己馋了、想家了,就正大光明了。说走就走,回老家潇洒去了。
  如果换做我,那么我会想念家乡的什么食物呢?
  ——当然是家乡的知了猴了!所谓思乡,一半是胃在思乡
  有一句话说,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男人的胃。其实不光男人这样。谁说女人就不能做个吃货了?
  若把故乡拟人化,应该说,故乡最擅长的就是抓住游子的胃。人们说思乡,首先是想念故乡的亲人,其次呢?就是想念故乡的食物了。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原因,我就地过年,不回老家。父母快递来一箱年货。打开一看,不出意外地有一瓶知了猴。
  "知了猴"是家乡俗话对蝉幼虫的称呼,成虫自然就是"知了"。
  在现代社会,当一个吃货是幸福的。
  美食可以跨越时间。知了猴是夏天的物产,在以前,冬天是不可能吃到的。现在有冰箱,夏天储存一些知了猴,把它们塞到矿泉水瓶子里,灌满水,放在在冰箱里冻成一坨,可以保存到冬天。
  美食也可以跨越空间。快递说来就来,一瓶冰冻知了猴,跨越千里,开箱还没有解冻。杨贵妃吃荔枝的皇家待遇,如今普通百姓都可以享受得到。
  吃的时候,把知了猴化开,洗净了,用油炸,炸到知了猴的身体舒展、脆脆黄黄、香气四溢时,再撒上一些盐粒,就可以吃了。
  囿于酒量,我不经常喝酒。但有这么一盘晶莹透亮的知了猴摆在面前,喝一点小酒就有充分理由了!
  知了猴入口,香气自然就会将我带回小时候捡知了猴的时光——
  我家旧宅在村子南边,出了门,走过两排房子,再经过一片菜园,就到了河边一片树林。
  印象中,河边的树林很大,那里也是农历逢一、六的日子乡亲们赶集的地方。夏天,不赶集的日子,那片树林就成为村民纳凉的地方。烈日炎炎,妇女们就三五成群,约着到树林里乘凉,一边做着手工,一边交流家长里短。小孩子往往铺上个蓑衣,睡在那里。
  这个季节,也是金蝉脱壳的季节。一般从傍晚开始,知了猴从地下往外钻。眼尖的人们,往往会发现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洞,然后越来越扩大,最后知了猴就爬出来。
  捡起这些正在爬行的知了猴,回家就是一道美味。有时数量太少,就干脆把蝉剁碎,混到别的菜里,拍成饼。
  知了猴整夜都在往外爬,于是树林整晚都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手电筒。
  故乡的夏天,在我而言是和知了猴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季节外出吃饭,炸知了猴是我必点的一道菜。
  在北京这些年,我从来没有在大小餐馆里遇到过炸知了猴这道菜,甚至在树上也很少听到饱满的蝉鸣。
  只是到了最近,才发现一家烧烤店,里面居然有烤知了猴。
  小时候觉得吃知了猴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但现在面对一盘炸得香香脆脆的知了猴时,有时候就觉得荒唐:"人家是个文化人嘛,怎么就吃起了昆虫?"有些惭愧,仿佛将自己降低到野蛮人的程度。
  后来翻资料,发现吃知了猴可不是一件没文化的事,早在周代就有,而且记录在史册的。《礼记·内则》列举周天子宴会上吃的小肴,就有蜩、范、蚔、蟓、蜗这几种小虫子。蜩(念tiao),就是蝉的幼虫,知了猴。
  在开封一带,人们俗称蝉为"爬叉"。在宋朝,爬叉曾经是贡品。据《包拯集》,包公坐衙开封府的时候,曾经让开封府辖下的阳武县知县王尚恭进贡爬叉一千只,供宫廷食用。
  近年来,蝉已经成为一种美食,捕蝉居然成为一些地方发家致富的门路,屡屡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家乡人们常说,晚上找知了猴的人,比知了猴还多!
  据新闻报道,有一位善心人,担心大家把知了猴捉没了,还专门放生知了猴。
  正在蜕皮的知了猴蝉噪林愈静,闪动着一位捕蝉老人的身影
  知了猴钻出大地、往树上爬的时候,被人们抓走一批。另外一部分知了猴,躲开抓捕,变成知了,但也还是人们的抓捕的对象。
  我小时候见到过粘知了的高手,中午拿着两根或三根竹竿接起来的长杆,杆头上涂上面筋,走到树林,一上午就可以粘一大袋子。走到村里,袋子里的知了齐鸣,羡慕煞小伙伴。
  我虽然学会制作面筋,却从来不曾粘到知了。每次都是竹竿一靠近,正在尖叫的知了便撒一泡尿,得意地飞走了。
  后来读《庄子·达生》篇,里面讲了一个善于捕蝉的老人的故事,说孔子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
  总觉得老人这段话有点装,我小时候遇到的那位粘知了高手,就是个比我大一点的孩子,哪有这么多训练呢?
  知了猴雌雄莫辨,而变成知了之后,就可以分出雌雄。我家乡土话把知了分别叫做"哑巴"和"铃铃"。铃铃是雄虫,腹部有两片圆甲壳,就是这里发出声音,雌虫就没有。
  从吃的角度来说,知了的味道远不如知了猴。刚蜕壳的还可以,背部已经发黑的那种知了,就更是没有味道了。
  虽然吃起来不佳,但有一双晶莹翅膀、在高高树枝上放歌的知了,就有了一层文化身份。这只灵动的小昆虫,在中华五千年文化史里放歌。
  蝉鸣五千年,文人寄深情
  在周代的文物和文献里,就可以见到蝉的形象。如玉蝉。
  周代的玉蝉
  又如,著名的记载武王伐纣时间的利簋上面的蝉纹:
  周代青铜器利簋上的蝉纹
  在《诗经·七月》里,诗人写道:"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说四月份草长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听到蝉鸣。在这里,蝉是时令变化的标志。
  另一首《诗经·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用蝉的鸣叫,形容心思的烦乱,这里蝉的形象就是聒噪。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蝉,就不光是蝉鸣、一个背景音了。南北朝时期范云的《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端绥挹霄液,飞音承露清。"对蝉的声、形、生活方式等进行全面的描写。
  在对蝉的描写也赋予了浓厚的感情,陆云《寒蝉赋》说:
  "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鸡有五德,陆云偏要给蝉也找出五德来。
  蝉也经常成为诗人表达感情的寄托。
  北京人用知了猴的腿制作的毛猴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诗中写道:"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蝉和"哀"联系在一起。
  司空曙《新蝉》写道:"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听到蝉声,感受到岁月变迁,焦虑感就来了。
  白居易的《早蝉》写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听到蝉鸣,就开始思乡。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最著名的,还要数以下三首,并称"咏蝉三绝":
  《蝉》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些诗,咏到蝉时,要么感慨时光流逝,要么表达高雅志向,要么顾影自怜,要么游子思乡,但从来没有人真正考虑蝉的感受。正如王国维所说:"蝉本无知,然而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要说对蝉有一种同情的理解,还得说一位老外,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认真研究了蝉的生活,在《昆虫记》里写到:"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蝉蝉这么可爱,这么努力,真不忍心……还是让我再吃一个吧!

神秘碎片坠落,原始人突然开窍13000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人类文明源自13000年前的一次天体撞击?北美的一处考古遗址。黑色土层表明大约在公元前10800年环境发生过显著变化。CRG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在地球科学评论杂志上刊文称,星系消失,迷雾不散发生在3亿光年外宇宙中的一桩怪事科学家在宇宙无人区发现一团奇怪的迷雾。迷雾。蓝色为X射线部分。温度较高的部分为红色,可见光区域为白色。ESAXMMNewton黑暗中可不一定只有黑暗。在宇宙的空旷地带,说不定隐藏着微软100亿美元的云合同被迫取消了美国防部正在取消其价值100亿美元的联合企业防御基础设施(JEDI)云合同。五角大楼在周二分享的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它启动了合同终止程序,并指出该部门已确定,由于不断变化的需求云计算任天堂新款OLEDSwitch售价350美元任天堂终于确认了具有OLED显示屏的新型Switch型号的存在。售价349。99美元,10月8日发售。正如预期的那样,最新型号有一个更大的7英寸屏幕。任天堂声称更生动的720pOL什么是可燃冰?中国有多少?为什么说它或将缓解能源危机?毫不夸张地说,能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可是随着环境问题越发严重,人类只能积极寻找类似风能太阳能这样的新型清洁能源,用来替代煤炭石油化石燃料,保护环境。可燃冰在2017年将正式其列由于芯片短缺,工厂屋顶漏水,福特被迫暂停生产由于全球半导体短缺导致供应问题,福特被迫停止生产全新的BroncoSUV。根据华尔街周三发布的一份报告,短缺还中断了其他福特车型的生产,如F150。正当Bronco生产开始加快速度科学家木星云中存在奇异生命形态的可能性是金星的146倍金星云中有生命的可能性不如木星。水手10号拍摄的金星。NASAJPLCaltech最近金星抢占头条的欲望似乎越来越强烈。起因是去年有科学家发现金星大气层中存在磷化氢分子。磷化氢在地人类行踪早已暴露外星人或正通过2034个前哨监视地球外星文明如果想监视地球,这2034颗恒星是前哨。地球已被2034颗前哨恒星重重包围。OpenSpaceAMNH6月23日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科学家在地球周围326光年的范围内,人类首次在宇宙中探测到黑洞中子星合并事件2020年初探测到的两个引力波信号,被证实是由黑洞吞噬中子星的过程产生的。黑洞吞并中子星事件模拟图。CarlKnoxOzGravSwinburne2020年1月5日和15日,人类的天宫上线,空间站等非卫星太空设备意义在哪,有什么实际作用?天宫空间站的顺利运行,代表着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功,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数十年来,世界各国为了航天事业你追我赶,投入了巨量的资金,耗费了无数的人力。那么,除了卫星这种直哈勃太空望远镜死机快10天了,NASA却依然找不到原因技术人员正在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但是,问题在哪里呢?哈勃太空望远镜。NASA哈勃太空望远镜死机快10天了,而技术人员却还没有找到问题在哪里。6月13日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控制电脑突然崩
9月26日,今天的大事件历史上9月26日都发生了什么?2003年9月26日,张先著因感染乙肝病毒被拒绝入职张先著,1978年6月14日出生,汉族,安徽芜湖县人,2001年皖西学院环境学系毕业,先后从事网吧9月29日,开国元帅受审历史上9月29日都发生了什么?今天的大事件。1980年9月29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受公审在39年前的今天,1980年9月29日(农历1980年8月21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受公中子星合并时产生的引力波和光子流为什么会出现先后到达的时间差作者陶东海日期2021。10主题中子星合并引力波和光子流时差分析内容中子星变质子星质子星相撞引力波是暗粒子的冲击波光子流有个形成过程时差出在光束的形成过程上。字数0。13万字版权作地心引力神预言,进中国空间站说中国话,操作界面全是中文的在2013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中,女主历经千难万险,进入中国空间站之后,发现两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是空间站里种满了菜,将农耕民族的天赋点满。第二则是中国空间站和飞船的控制台恋爱专家揭示了约会时不应忽视的7个危险信号随着秋天的来临,许多人开始寻找一个可以在寒冷的月份里与之亲密相处的伴侣,他们会去酒吧和酒吧,加速约会活动或创建在线约会档案。但是当谈到浪漫时,很重要的是要知道健康的关系和即将失败的突破!我国学者成功合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效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凭借其排放物是水及水蒸气,可实现零污染能源转换效率高低噪声且低热辐射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为采用可传导离子的聚合膜作为电解质,所以也被叫做聚读系统思考之有感昨天,如同往常一样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生产着过量的消息,我过滤到剩下最关心的两条。第一,陈思成和佟丽娅离婚事件第二,张一鸣卸任字节跳动CEO事宜。关于第一条,毕竟在北京爱情故事中我曾科学家首次证明了细胞的自我修复机制当细胞相互碰撞时,会使它们移动和摇晃,甚至有时会破裂。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OfChicago)博士后研究员乔纳森温克尔曼(JonathanWinkelman)说细胞不断为什么用笔迹书写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一项新的大脑研究表明,用手写字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记忆。与此同时,学校正变得越来越数字化,一项欧洲调查显示,挪威儿童在欧盟19个国家中上网时间最多。NTNU的Audreyva干细胞染色体分离机制的新发现干细胞在regenerativemedicine领域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工具之一,因为干细胞是一种万用细胞类型,能够产生我们体内的所有细胞,并且有可能被用来治疗因损伤或疾病造成的组织做骨头不像以前想象的那么困难骨形成的方式可能需要重新定义。这是由Radboud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同事在自然通讯发表的研究文章。结果表明,骨形成根本不需要胶原蛋白中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这意味着骨替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