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渔民捕获7斤大黄鱼!我国咬牙放流30年,救一条鱼为啥这么难?

  大黄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之一,有些地方也称之为黄花鱼。野生的大黄鱼口唇呈朱红色,体色金黄,鳞片齐整,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寓意富贵吉祥,备受国内消费者追捧。
  但现实总让人心寒。自70年代以来,野生大黄鱼的数量呈断崖式下跌,近20年来已经非常罕见,市场价格一度攀升至4000~5000元/斤,体型越大单价就越高。近日,浙江象山石浦的一位渔民中了好彩头,在济州岛附近海域捕获了一条巨型的野生大黄鱼,足足有7斤重!
  之所以称为"巨型",是因为野生大黄鱼生长很慢,平均每年仅增重300~400克。按此估算,这只7斤的野生大黄鱼估计已超过10龄,非常罕见。用当地渔民的话来说,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一年也难见一两次"!曾经的大黄鱼,资源能有多丰富?
  上世纪60年代,大黄鱼还是一种很常见的东海海鲜,和小黄鱼、带鱼一样都能形成大规模鱼汛,资源量极其丰富。据资料记载,1954年舟山渔场一个捕捞季可出产30万担鲜鱼,其中有15万担都是大黄鱼。
  当年的大黄鱼多得吃不完,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也低至白菜价。利用敲罟捕捞的方式,舟山渔民把大黄鱼的"软肋"拿捏得妥妥当当,渔船满载归港,资源浪费现象数见不鲜。这种盛况从50年代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堪称是舟山渔场的黄金时代,大黄鱼、小黄鱼纷纷刷新了历史捕捞纪录。
  1957年,小黄鱼的捕捞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2.9万吨;1967年,大黄鱼的产量也达到历史巅峰,高达10.16万吨。舟山渔场在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助力下,成为了当时全国最繁荣的渔场,堪称一座富饶的"海上鱼库",是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数十万渔民的"财富之源"。
  同一时期,东海的渔船数量也在急剧增多,丰富的海产不断刺激渔民加大对渔船的成本投入,包括加大马力、购置新渔船。在1950~1952年鱼汛期间,岱衢洋海域(大黄鱼中心渔场所在位置)的渔船数量已达6500多艘,最多有5万多渔民出海捕捞黄鱼。
  在日益增大的捕捞压力下,大黄鱼的中心渔场向外围发生了偏移,逐渐由岱衢洋转移到长途和三星之间的海域。但当时的渔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加大了捕捞力度。尤其是在1974年,1200对机动帆船抵达舟山海域的中山渔场,目的是为了捕捞越冬期的大黄鱼。
  大家都知道,亲鱼越冬的下一步就是产卵繁殖,如果把越冬的成鱼都一网打尽,那结果可想而知,来年必然大幅减产,甚至是无鱼可捕。1974年年的大黄鱼产量虽然很高,但是种群结构却被破坏得一塌糊涂,上下3~4个世代的大黄鱼都被拉入渔网,整个种群遭到了灭绝性打击。
  2019年,一篇发表在《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上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们把大黄鱼的黄鱼 "奶奶"、黄鱼 "太公"都捕了上来,一下子端了大黄鱼的 "老窝",使大黄鱼资源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曾被古人热忱赞美又如此辉煌的岱衢洋及野生大黄鱼一蹶不振,并且一尾难求了!
  据舟山老渔民回忆,1975年之后岱衢洋渔场基本上没有多少大黄鱼了,其他海域还有一部分,但产量跟之前也不在一个水平上。经过一场又一场的地毯式捕捞,东海渔场终于走向了没落,大黄鱼也陷入了危机之中。
  最新的调查显示,舟山渔场中的大黄鱼资源至今仍处于衰退阶段,这意味着在过去40多年里,大黄鱼资源依然没有得到恢复!浙江渔民捕到7斤重大黄鱼,是否意味着黄金时代要回来了?
  不得不承认,7斤重的大黄鱼确实非常罕见,应该是源于2010年前后的一批鱼苗。虽然捕捞自开放海域,但渔民捕获的大黄鱼并不一定是纯种,而有可能是人工放流的苗种。
  大黄鱼养殖基地
  野生大黄鱼的繁殖群体并不多,相反,人工放流的幼鱼却在逐渐增多,这和我国育苗产能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比如在今年7月9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就联合放流了700万尾大黄鱼,平均体长超过10cm。而在2020年6月,福建省的放流数量也多达748万尾,平均体长超过5cm,最长的达到8~10cm。
  这样的放流活动,我国已经坚持30多年,但至今远远达不到"子孙满堂"的程度。时间回到1986年,当年福建省科技厅的水产专家成功攻克了大黄鱼的人工育苗技术,1987年又掌握了亲鱼培育技术。到了1990年,我国企业的育苗产能已达到上百万尾,大规模的增殖放流就此展开。
  以官井洋为例,这里放流的苗种50~500万尾不等。福建宁德的官井洋海域是野生大黄鱼最后的"净土",国内首个大黄鱼自然保护区设立于此,保护区内严格禁止所有渔民的生产性捕捞,切实保障了放流效果。
  如今,人工放流已经成为恢复大黄鱼资源的主要手段,如果放流的苗种能够顺利长大,估计最早的一批能长到10斤以上。但人工放流的苗种也有劣势,长大后的性状和野生大黄鱼有所不同,区别主要表现为:野生的大黄鱼鳞片齐整,人工养殖或放流的大黄鱼鳞片散乱。野生大黄鱼胸鳍较长,翻折过来可超过眼睛前缘,且能盖住整个眼眶;人工养殖的大黄鱼胸鳍较短,翻折过来不超过眼眶前缘,无法覆盖眼眶。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放流已经不再单纯追求成活率,更重要的是追求血统的纯正度。为了提高幼鱼的"野性",一些科研机构开始采用岱衢洋海域的野生大黄鱼作为繁殖亲本,一次可繁殖20~50万粒,最多可达100万粒。这样做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避免了过去多代繁殖产生的性状退化,保证了纯正的大黄鱼血统,繁育的苗种体格更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条件。
  综上所述,渔民在开放海域捕到的大黄鱼并不一定是"正宗"的,再加上捕获的数量很少,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不能证明东海渔场正在重返黄金时期。不过话说回来,作为消费者所追捧的"珍馐",以上万元一公斤的价格出售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在野生环境下长大的大黄鱼同样稀少,价格飙升也在情理之中。大黄鱼还有望"重回巅峰"吗?
  要想大黄鱼重新回到上世纪50~70年代的巅峰时代,仅仅依靠大黄鱼的自然繁殖似乎很难做到。大黄鱼以小鱼小虾为食,受水温影响大,生长速度慢,繁殖周期长,这些生态特征都不利于野生种群的恢复。
  虽然大黄鱼的产卵量能达到20~100万粒,但孵化率、成活率并不理想。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野生大黄鱼进行了种群评估,正式将这一物种列为了"极危物种",这表明大黄鱼还未脱离险境,如果不加强保护还是会有灭绝的风险。
  野生亲本"靠不住",人工增养殖就成了唯一的希望。人工放流虽然已持续了30多年,至于放流效果怎么样,成活率是多少,这些问题至今没得到明确的解答。
  要知道,人工培育大黄鱼投喂的都是颗粒饲料,环境非常稳定,没有天敌的捕食,幼鱼的自然属性较低。一旦将温室内培养的幼鱼放流到自然海域中,水温、水流、饵料、天敌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大批苗种死亡。
  人工繁育的大黄鱼幼苗
  国内有学者提出:未来应该加强放流的标记和跟踪监测,搞清楚人工放流对野生种群达到了多少贡献值;同时还要对苗种进行"集训",强调野化驯养,刺激幼鱼主动捕食,逐步摆脱人为依赖,提高苗种成活率;还有一点,放流海域的生物饵料必须充足,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一个好消息是,国内已经有企业开始尝试大黄鱼的野化训练了,效果超乎预期,下一步就是实现规模化。当然,这一项目还离不开专家的持续研究与技术论证,研发投入也需要后续跟进。
  总之,在拯救野生大黄鱼这条路上,人工放流依然是目前最稳妥的办法。放流数量已经不是问题,将来的目标是提高放流质量,同时再适当限制捕捞,改善重点水域的环境质量,相信大黄鱼还能再次迎来辉煌!

1。4亿亿亿亿摄氏度,宇宙最高温的普朗克温度,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一根火柴被点燃的时候,火焰温度可以达到500650摄氏度左右,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温度已经足以烧伤皮肤了。而在宇宙中,恒星表面的温度是要远超火柴的,仅像太阳这样的小质量恒星,其表地球最深处的钻石最抢手竟然是由古生物体在高温高压下形成澳大利亚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地球上最深和最抢手的钻石,即超稀有的超深大陆钻石,竟然是由古生物体在距离地表超过400公里的地幔深处高温高压环境中形成的,然后在火山猛烈的喷发中被释放出5小时内2箭4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圆满完成并行发射测控任务8月24日19时15分和23时41分,我国先后发射融合试验卫星0102星(另含一颗搭载星)和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七号,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作为测控系统主体单位,圆满完成多点并行测控任务,该如果地球上真的发现了外星人工智慧,人类会发生什么?最近这几十年,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正在加速,而探索地外生命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官方的机构声称过他们发现了地外生命,顶多也就是宣布疑似存在地外生命恶炒中国间谍卫星被俄罗斯太空碎片击毁,美国在炫耀什么?探索宇宙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点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技术受限人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漂浮在宇宙中的太空垃圾可能造成的意外损害也就成为了人类航空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隐患小行星是否会撞击地球?NASA科学家为你解答据外媒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周三发布了一段简短的视频,从事行星防御工作的小行星专家KellyFast回答了一个紧迫的问题小行星是否会撞击地球?Fast表示是的,小行星在历史上寻找外星生命迈出的一大步科学家发现一类新宜居行星据外媒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类跟我们的地球非常不同但却可能支持生命的外星行星,这可能会大大加快寻找太阳系外生命的速度。在寻找其他星球生命的过程中,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跟地球大小质量科学家们离解开太空天气之谜又近了一步据外媒报道,太阳长期以来一直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然而这个超热等离子体球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出了名地难以研究并由此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现在,研究人员对长期困扰太阳的现象对流谜团有了宇宙演化简史从奇点大爆炸到地球诞生之间发生了什么?大家好,我是图解君,欢迎来到图解世界史,这是一个带你了解历史的频道!历史有多长,五千年?十万年?还是五百万年?这得看你如何定义历史了。人生三大究极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普乐蛙VR飞行体验馆VR航天体验系统VR宇宙太空体验器设备普乐蛙VR航空航天体验系统使用三维建模技术创建了四个相关场景,分别为航空航天知识科普长廊太阳系的奥秘火箭发射流程体验登陆月球等,也可支持场景内容定制。普乐蛙VR华夏方舟1VR航空航研究人员首次将一个玻璃纳米粒子冷却到量子系统最近,由维也纳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的实验首次将一个玻璃纳米粒子冷却到量子系统。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人员让粒子在激光的帮助下被剥夺了动能。剩下的是运动,即所谓的
要给俄美吗?嫦娥五号带回罕见物质,100吨足够全球人类使用1年自从去年年底,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带回1731克月壤返回地球后。世界各国都非常渴望获得最年轻的月壤。其中,当属美国和俄罗斯最为迫切。11月9号,俄罗斯通过卫星社,向中科院提出科学家发现一种4亿年前的史前生物,攻防一体,秒杀恐龙那些尘封已久的地球历史故事,我们只能通过埋藏于地底之下的化石了解,因此科学家从未停止过挖掘化石,只希望能够透过化石了解更多有关地球的秘密生物的前生今世。人们挖掘过很多化石,比如恐龙科学进展新研究将地球生命起源时间提前3亿年论文作者对外星生命出现可能有重要启示图为新发现的NSB赤铁矿化树枝状化石与局部放大图。图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红星新闻记者任江波实习生吴彬彬编辑张寻根据此次研究成果,在地球诞生后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地球上就出现了生命。这我科学家实现里德堡原子多频率微波精密探测科技前沿光明日报合肥4月19日电(记者丁一鸣通讯员王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实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多频率微波的精密探测,相关成果日前发新研究揭示高低层大气中的臭氧对南极温度变化产生较大影响在上月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平流层臭氧消耗和对流层臭氧增加,对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NASA地球观测站数据显示,南极臭氧空洞在2021年10月7日达到了全年最高金星是人间地狱?大气压是地球的89倍金星距离太阳1。08亿公里在水星外侧,大约5000万公里的地方,有一颗终日包裹在云层下的行星,乍看之下,它有着更像地球的潜质。看到夜空中那颗明亮的星星了吗?那就是金星,它的亮度很高距地42光年,超级地球的发现,科学家担忧其存在更高级文明人类是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生物,我们一面需要聚集起来依靠群体的力量在自然界中国生存下去,但另一面在群体的数量在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又会出现分裂我们一面渴望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另一种文明,另西方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到底发现了什么?构成宇宙的基本材料是什么?它必须是能构成万物的材料,对生命至关重要,能够运动,还得能变化。米利都的泰勒斯(约前624年前546年)给出的答案是水。平平无奇又略显荒诞是不是?那我们先SpaceX公司4月21日将执行星链卫星发射任务SpaceX公司计划于北京时间4月21日23时16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部队基地第40号航天发射场(SLC40)使用使用猎鹰9号Block5运载火箭发射53颗星链卫星(欧洲联合启动神经网络研究项目,用于量子纠错和量子控制澎湃新闻记者王蕙蓉近日,欧洲多家企业机构宣布联合开展一项用于量子纠错的神经网络研究项目(ARTEMIS),以开发一种全新的基于神经网络的量子控制方法,并使其商业化。图片来自Enva新测量的粒子可能会打破我们对已知物理的认知对W玻色子的新分析表明,这些粒子比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测的要重得多。插图SAMUELVELASCOQUANTAMAGAZINEW玻色子是已知的17个基本粒子之一,其奇怪的重量可能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