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何地震只能预警不能预报?技术卡点究竟在哪里,能被突破吗?

  提到令人恐惧的各种自然灾害, 地震 绝对榜上有名,这种由地球表层及表层下的振动所引起的灾难有着极其惊人的破坏力。历史上也不乏那些重大地震事件的记录,每一次都会导致当地重大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损失。
  以我国为例,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在16小时内发生了两次7级以上的特大地震以及多次余震,遇难者共计246,465人,近16万5000人受伤,与此同时,全市的通讯与供水也全部被切断,并且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
  唐山大地震也是整个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灾害事件。而在更早时的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陕西省的 嘉靖大地震 则有超过 83万人 丧生。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自然灾害也不为过。
  而到了世界范围内,更是有1960年震级最高的 智利大地震 ,以及引起海啸导致超过30万人丧生的 印度洋大地震 。
  这些地震事件导致数十万条鲜活的生命从世界上消失,无数的家庭被拆散,在对罹难者表示哀悼的同时,全世界的人们也都在想着做些什么来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
  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发明家 张衡 ,曾经以青铜制成了 候风地动仪 。在《后汉书》中也有其对地震正确探测的记录。
  然而地动仪 只是可以探测到已经发生的地震及其方向 ,换而言之地动仪只是有" 记录 "的功能而并不能做到先于地震一步的" 预判 ",这不禁让人们感到可惜——如果可以提前预测到地震就好了。
  时间来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提前感知到地震的存在,但仍然不能对其作出像提前知道第二天甚至接下来一周的天气那样精准提前的"预报",而 仅仅是在地震到来的几十秒甚至几秒前作出一个紧张的"预警"。
  很多人在感到可惜之外,也会好奇预报难度大的原因,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不会突破"预报"的瓶颈。 地震的形成
  地震的类型根据其成因分为很多类: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以及人造地震 等等,而全世界 90% 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也就是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震现象。
  正是因为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所以地震带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地 震带多分布于地壳不稳定的位置,比如说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边界地带 。
  全世界最主要的三个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以及洋中脊地震带皆是如此。
  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由于位于 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边界以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边界处,这里自然也是世界上板块碰撞挤压最激烈、地壳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也因此集中了全球超过80%的地震。
  为啥不能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报地震
  我们这些关注过地震,甚至是亲身经历过地震的人们一定都会惧怕它毁灭性的破坏力,但更致命的是地震的 突发性 。
  在唐山大地震时,正是由于地震的发生时间在凌晨,而且震前没有小规模的前震,导致熟睡的人们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毫无防备,造成了令人痛心的后果。
  很多人也曾幻想过能像预测天气一样在地震出现的几天前就做出准确的预报来及时进行防范与疏散。这是个很美好的想法,可惜在现在来看并不现实。
  地震预警的原理
  虽然我们目前并不能实现对地震的提前预报,但可以做到在地震来临的数个小时到数秒不等的时间里做出" 预警 "。
  可不要小看预警时提前的那几分几秒,在灾害发生时任何一点转机都可能挽救几条珍贵的生命。而我们有着多种不同的预测地震的方法。
  比较常见的预警的原理解释起来也非常简单:我们上文中提到过 地壳岩层形变断裂时会释放出能量巨大的地震波 ,其分为 纵波(P波)与横波(S波) 两种。
  纵波的波速较快,会比横波更早到达,同时并没有大的振幅。而电磁波的速度比地震波快,因此 纵波是可以被监测设备第一个记录到的波。
  而速度较慢的横波则有着巨大的振幅,震动方向平行于地表的分量较多,容易水平拉扯建筑物,所以横 波一般是造成地震破坏的主因。
  而几乎没有损害的纵波可以使我们提前采集包括 震源深度、震中位置以及震动强度与时间 等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便可以在地震来临前对居民发布避难的公告。
  从一开始的观测系统对震源进行定位,到接下来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再到最后的决策及信息发布。 可以说纵波从一开始的观测对整个地震预警的积极影响,不可估量。
  而除了地震波以外,还有着多种预测地震的方式。 例如通过电磁波异常观测以及进阶版的通过卫星电磁放射侦测;而地震时地下水中氡气的含量会大幅减少,通过对水氡异常的观测也是预测地震的常用方式;除此之外也有观测地震活动形态改变与动物行为的方式。 历史与技术的局限
  在1868年,美国地震学家 库珀 (J.D.Cooper)首次提出了地震预警的概念,他也提出了建立地震观测台站,利用电磁波与地震波的时间差来达到预警效果(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但却因 技术限制 没能实现。
  而1950年代末时, 日本国有铁道在所属干线上部署了简易的报警地震仪,并在随后的数年中设立观测台站,设计了全新的警报仪"地震计"作为预警设备,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实现地震预警的国家, 但由于技术局限较大,误报与漏报事件经常发生。
  而在墨西哥城大地震的两年后的1987年,墨西哥政府正式对地震预警系统进行了研发工作,并于1991年试行,最初将 12座台站 部署在西部海岸,如果监测到地震便会对周围的小学进行广播预警。
  这也是 全世界首个面向公众的预警系统 。并在1995年的 格雷罗地震 中,在地震波到达前的72秒发出了预警,为大众避险赢得了大量时间。
  虽然从地震预警的历史来看好像已经由来已久,但其实这项技术仍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监测技术的准确性与覆盖率的不足 上。
  准确性
  地震预警,如果要在 "准确"和"快" 之间二选一的话,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快",毕竟地震这种事情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比较好,提前一秒钟说不定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
  因此, 地震预警系统要做到快速响应,但这就制约了预警的准确性 。现在预警系统有着断层参数难以快速获取、大震的震级无法快速确认等问题,倒不是说做不到,而是无法"快速地"做到,等到获取完信息,地震也开始了,自然就没有了提前避震的效果。
  而漏报误报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全部出自于 地震预警系统对于预警速度的追求 。
  而说到底,地震预警系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通过P波(纵波)获取的极为有限的信息来对地震规模进行估计, 这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
  破坏性的地震发生时,发震断层的走向与倾向也会对峰值地面运动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降低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因此往往需要 提前将地表地质情况与断层分布录入预警系统来提高准确性 。
  综上所述,以目前来说在短时间内大幅完善、提高预警的细致程度与准确性并不是很现实。
  覆盖率
  这些地震预警系统往往需要 大范围的地震台网 ,而目前的台网覆盖面积有很大的不足。
  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建设了超过 15500个地震预警台站, 但仍不足以覆盖全国,只能选择先将重点放在 华北地震带、闽粤沿海和新疆天山中段 等地震多发的地区。
  而上文提到的墨西哥虽然是全世界第一个使用公众地震预警的国家,但由于政府预算资金的问题,也只有约 100座 地震观测台站,重点防范国家中部地区。
  在地震发生的前几秒到几十秒,我们才可以观测到并做出预警,更别提现在的预警手段还有着上文提到的各种局限,所以,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 像天气预报一样的预报地震是不现实的。
  地震观测在目前 只能做到利用地震发生后、到来前的时间差来进行短暂的预警 ,而不能做到地震在没发生时就预测到它的发生从而预防。
  突破之法换一种思路
  现在的科学研究领域仍然在向"预报地震"领域进行努力尝试,比如美国提出的 以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技术来进行地震预测 ,但仍然在尝试阶段,并未实际的应用,因为在地震发生前预报地震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此很多人就换了一种思路:既然无法预报地震,那就不预报好了。我们来制造更多的 防震产品 !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曾设计过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防震产品。其中有 日本的防震材质制作的轻便房屋 这样较为朴实的产品,也有 俄国的钢铁防护变形床 这样比较新奇的设计。
  这种床自带感应器,地震来临时会自动变形,将熟睡的人们塞进床的内部,再用钢铁材质的床板自动盖住顶端。
  这样一来,人就被关进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可以免遭落石砸伤,而床底也有储存区,可以存放食物与饮用水,足够撑到救援到来。
  在 印尼大地震 中,地震引起的海啸也使很多人丧生。而日美合资的 救生球 ,便是极为优秀的应对手段。
  这种救生球有着不同的型号,最多可坐 十人 。外表看上去是一个大球,地震或海啸来临时,人们只要进去坐好并关上门就好了,里面有着够一家人使用 5天 的食物、饮用水与氧气,可以使人有效的从地震与海啸中逃生。 结语
  虽然如今人们并无法做到在较长时间之前就预测到地震的来临,仅仅是能做到预警。但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在未来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而在成功做到这一点之前,任何有助于在地震时挽救更多生命的思路都值得我们去尝试,毕竟生命是最宝贵的。

有助儿童发展的教具教具有多少种?根据目录,有349种之多,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研究哪一种是有可创造性的。可以看出,其中一些肯定是后来发展起来的,要符合教育的精神而不认为是永恒的结论。要明白生活是多变的,水墨江南最是淡雅玲珑对于江南水乡的印象,在我脑海中总是烟雨朦胧,夹杂着雨滴,迷蒙而又神秘。自从看到这家藏在古街的神仙民宿,让我对江南水乡的印象彻底改变云淡风轻碧波荡漾,置身于水墨江南,忘却了城市的喧哗系统升级我国具备全球热带气旋预报能力科技日报北京9月1日电(记者付丽丽)台风是影响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精准的预报是防灾减灾精准施策的基本保证。1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GFS全球同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航班保障专班5个有温度的故事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夜以继日,身处抗击疫情最前沿,捍卫着旅客健康和安全,远离了家门,守护着国门。他们就是西部机场集团地勤公司国际航班保障专班成员。让我们一起走进属于他们的故事。守德国新卡车炮性能先进,精品装备价格超贵,并不适合大国陆军最近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和曼恩公司联合推出了HX3重型卡车炮样车,仅从外观上看HX3型炮就秉承了日耳曼战车的厚重复杂和精密,它的炮塔为全装甲封闭式无人炮塔底盘为1010重型卡车底盘,安明星流量变现日渐泛滥乱象如何治理?专家建议依法规制明星无底线流量变现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明星利用流量拓展商业版图。流量变现让明星获利巨大,同时也出现了带货产品为假货所开餐厅卫生脏乱差等问题明星流量变现乱象,极易影响青年一AI过滤垃圾让用户快速找到有价值的邮件目前,全球每天发出的3000亿封电子邮件中,至少有半数属于垃圾邮件。邮件服务供应商的首要任务自然是过滤掉这些垃圾邮件,以确保用户能够快速找到真正具有价值的重要邮件。但垃圾邮件的检测用户体验已成过去时AI要从公民乃至社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至今日,科技巨头及其基于AI的数字平台与解决方案,完全有能力影响全球领导人民族国家跨国企业全球股市乃至每位个人的命运。目前,各大主要数字平台的建立者以及各类AI系统的设计人员与开5头胡狼使用掏肛术夹击鬣狗,鬣狗被掏的生不如死,真是报应鬣狗是非洲草原上臭名昭著的动物,也被叫做非洲二哥,在非洲草原上,鬣狗的名声之所以这么臭,是因为它们经常打劫其他捕猎者的食物,就在一些大型猛兽狩猎即将成功,或者是两败俱伤的时候,鬣狗史上最憋屈的动物,躲过无数天敌,最终却死在自己的羊角下世界上有无数种生物,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活法,不过你知道吗?有一种史上最憋屈的动物,它们躲过了无数天敌,最终却死在了自己的羊角下,所有的生物都希望自己能够活得久一点,不过它们却会市值蒸发3000亿,国内捞金,却带200多亿夫妻加入外籍服务好味道好以顾客至上为服务宗旨的海底捞,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都开有店面。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作为一家火锅企业上市做到如今的地步非常的不容易。很多服务类型的企业纷纷向它的运营模式靠近,说
印度首颗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失败后指挥中心现场曝光来源海外网印度首个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失败海外网8月12日电据印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2日凌晨,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发射印度首颗地球静止轨道成像卫星(GISAT1),由于第三阶永不枯竭的人造太阳,中国超环再创纪录,能源不再是问题?人造太阳真的能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中国的人造太阳为何强大到让西方惊呼奇迹?中国科学家又是如何扮演夸父追逐太阳的呢?大家好,欢迎来到地球科技,关注我进入今天的主题,人类文明的一道曙8月12日上午印度EOS03发射失败丢失一颗重要的地球观测卫星据印度印度报业8月12日消息,今天上午,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发射过程中丢失了一颗重要的地球观测卫星,当时GSLV运载火箭携带该卫星发生故障离发射还有五分钟。印度报道截图翻译过后发射E人体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多少?这取决于湿度。随着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高温正变得越来越对健康构成威胁。那么,人们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多高呢?答案很简单根据2020年科学进展杂志的一项研究,湿球温度为35摄双缝干涉很玄幻?鬼扯去吧一些所谓科普中讲双缝干涉让科学家毛骨悚然这简直扯蛋第一单个光子在现有实验条件下无法单独发射也无法探测他是不是单一的光子第二在近似条件下发射的所谓理论上的单一光子只是相当于他是个单一请定好闹钟,2021英仙座流星雨即将到来,赶快准备吧新月将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8日星期日上午950(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350)抵达。(图片来源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新月将于8月8日周日到来,三天后小小的月牙将在夜空中掠过金星。这也正是干涸已久的罗布泊,为何会再次出现湖泊?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在地球上存在着许多雄伟壮丽的地方,但是其中就不乏一些比较神秘的湖泊,比如在长白山的天池,直到现在都还流传着里面有水怪的传说,而且国外也有很多关于湖泊的神秘事件,印度喜马拉雅山区的禄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看流星雨,原来这么刺激来源澎湃新闻作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因流量大且稳定,每年都会成为最具话题和观赏性的天文活动。据上海天文馆介绍,今年英仙座流星雨的辐射点将从8月12日21点左右就从东北恐龙之最2牙齿最多的恐龙鸭嘴龙是牙齿最多的恐龙。鸭嘴龙生活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以植物为食,是当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植食性恐龙。鸭嘴龙有很多种,属于鸟臀类恐龙。鸭嘴龙的名字缘于它们长着一个地球的年龄有多大了虽然生物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千百万年,但是承载着众多生命的地球母亲有多大年纪却一直不为人所知,困扰着有强烈好奇心的地球人。如果不确定地球的年龄,我们也就难以弄清这个曾经炙热熔融的行星我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甜甜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甜甜圈形状的宇宙概念图(图片来源ESOJ。LAW)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过关于宇宙形状的猜想宇宙可能像一张平坦的白纸一个球面,又或是一个马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