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前沿向地质深层注入二氧化碳,会产生燃料

  摘要:地底下有一种神秘的古菌,力量无穷,可以在适当的情境下,把很多物质分解。这种新型产甲烷古菌有可能作为一种全新的合成生物学底盘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地底下到底在发生什么,对于人类来说,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最近,中国科学家和英国科学家,几乎同时发现一个惊人秘密:即在地球深层,有一种神秘的古微生物,可以在地底下把二氧化碳和石油等碳烃物质,降解为甲烷。
  来自中国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发现,一种来自油藏的新型产甲烷古菌,可在厌氧环境下直接氧化原油中的长链烷基烃产生甲烷,突破了产甲烷古菌只能利用简单化合物生长的传统认知,拓展了对产甲烷古菌碳代谢功能的认知。
  而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专家发现,把二氧化碳注入地底下,通过产甲烷微生物作用,可将一部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
  我们知道,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强的温室气体,但由于其高度可燃性,通常是作为燃料(天然气及沼气等的主要成分)为我们日常生活所用。并且甲烷也可作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氢气、一氧化碳、乙炔及甲醛等的制造。
  2021年12月23日,《自然》杂志在线同时刊登了这两个发现成果。两者的基本原理都差不多,但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现。这些成果在实际生产中有广泛用途。
  图:《自然》杂志同一天分别刊登了中国科学家和英国科学家的发现
  01 英国科学家:地下注入二氧化碳产生了甲烷
  在过去的50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₂)水平显著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和地球气候的突然变化。碳捕获和封存(CCS)是科学家希望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技术之一。
  CCS包括从工业过程排放的气体中捕获CO₂,或者从发电过程中燃烧化石燃料中捕获CO₂,然后将其储存在地下的地质构造中。如果我们想要从碳氢化合物系统中"清洁燃烧"生产氢气,CCS也将是关键。
  英国政府最近选择了四个地点来开发数十亿英镑的CCS项目,这是英国到2030年每年从重工业中削减2000万至3000万吨CO₂计划的一部分。其他国家也做出了类似的碳减排承诺。
  二氧化碳驱油法(CO₂-EOR)是作为提高石油开采率的一种手段,CO₂历史上曾被注入到许多枯竭的碳氢化合物油藏中。这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评估注入碳在工程时间尺度上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图:Rebecca Tyne博士在油田取样(来源:牛津大学)
  "CCS将是我们避免气候变化斗争中的关键工具。除了计算机建模和基于实验室的实验,了解CCS在实践中是如何工作的,对于提供安全可靠的CO₂地质封存是至关重要的。"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Rebecca Tyne博士说。
  Rebecca Tyne博士是这个项目合作团队人员之一,也是《自然》杂志论文的作者。她和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Chris Ballentine教授带领一个国际合作者团队调查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个CO₂-EOR驱油油田中CO₂的变化。
  他们比较了驱油开采油田中CO₂与相邻油田的(生物)地球化学组成。相邻油田从未进行过CO₂采油。
  数据显示,在驱油开采的油田中,CO₂提高采收率后留下的高达74%的二氧化碳溶解在地下水中。出人意料的是,通过生产甲烷微生物作用,注入的CO₂中高达13-19%转化成了甲烷。
  "与CO₂相比,甲烷的溶解性、可压缩性和反应性更低,因此,如果能产生甲烷,我们可以安全地向这些地点注CO₂。现在这个过程已经被确定,我们可以在未来的CCS选址中考虑到这一点。" Chris Ballentine教授说。
  此外,作者认为,这一过程也发生在其他富含CO₂的天然气田和驱油开采油田中。温度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许多 CCS 地质目标对于微生物的运行来说太深太热。然而,如果CO₂从较深的热系统泄漏到类似的较浅、较冷的地质结构中,那里存在微生物,CO₂转化为甲烷这一过程可能会发生。
  这项研究对确定未来的CCS目标、建立安全的基线条件和长期监测计划至关重要,而这对低风险、长期碳储存非常重要。
  02 中国科学家:神秘古菌以"一己之力"生产甲烷
  传统原油开采技术,难以驱动地下油藏全部原油的运移,仍然有过半原油开采不出来。科学家相信,能在油藏环境中存活的厌氧微生物有望成为人类的帮手。利用沼气发酵原理,将液态原油降解成气态甲烷,形成油气共采,是科学家探索的一条道路。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来自中国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下称"沼科所")能源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深圳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石化微生物采油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一种来自油藏的新型产甲烷古菌,可在厌氧环境下直接氧化原油中的长链烷基烃产生甲烷,突破了产甲烷古菌只能利用简单化合物生长的传统认知,拓展了对产甲烷古菌碳代谢功能的认知。
  原油的主要成分是由几十个碳链形成的比较复杂的碳氢化合物。
  早在上世纪末,德国科学家首次在《自然》报道了石油烃可以被厌氧微生物降解转化为甲烷。但是,这种生物降解过程与传统的沼气发酵类似,需要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和古菌,通过互营代谢来完成。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大学教授李猛告诉《中国科学报》,互营代谢是指有机质分解降解产生甲烷的时候,需要细菌和产甲烷古菌两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通过彼此依赖、互不可分的方式合作。
  "在缺氧环境下,有机质被降解产生甲烷的过程俗称沼气发酵。"论文作者、沼科所研究员白丽萍说,过去的观点认为,产甲烷古菌仅能通过乙酸发酵、CO₂还原、甲基裂解和氧甲基转化等4条途径产生甲烷。其所能利用的底物非常简单,主要是一碳或者二碳化合物。
  "以前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对于由几十个碳组成的烷烃和烷基烃这种复杂有机物,产甲烷古菌是不可能直接‘吃’掉它们的。之前,也没有微生物直接降解石油烃生成甲烷或者CO₂的研究报道。"论文通讯作者、沼科所研究员承磊说。
  论文第一作者、沼科所周卓介绍,厌氧微生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物种最丰富的生物资源。但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分离鉴定的厌氧微生物物种不足0.1%,大部分还属于"微生物暗物质"。科学家知道其存在,但是不知道它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产甲烷古菌就是一种独特的厌氧微生物,对氧气敏感,通常在空气中暴露几分钟就会死亡。它之所以被称为"古菌",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生命早在35亿年前就存在于地球上。它拥有很多头衔: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全球大气甲烷排放主要贡献者、沼气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功能微生物。
  "找到这种新的产甲烷古菌是一个意外的发现。"承磊说,其团队从2005年开始进行厌氧烃降解产甲烷的研究,但工作开展起来非常难。
  "第五种甲烷产生途径的提出,完善了我们探索全球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知。"承磊说。
  论文作者、中国石化微生物采油重点实验室教授汪卫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也说明在油藏条件下,还有丰富的未知微生物存在,它们有着不同的功能。其中一些微生物以不同的方式降解原油,将其转化成甲烷或天然气。
  03 多样化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原油开采技术,主要是应用化学物质或水压力来驱动地下深层的原油运移。"这种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采油的技术,导致超过一半的原油残留在地下油藏,难以被开采利用。"汪卫东说,基于这项研究成果,将有可能利用地下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把液态的原油降解变成气态的甲烷,形成油气共采,最终达到较高的原油开采利用率。这也可延长油藏的开发寿命,有望让老油田"复活"。
  多年来,承磊团队与胜利油田等一线油气生产单位保持着紧密合作。他们对此项成果非常关注。
  沼科所所长王登山认为,这项由"0"到"1"的基础研究认知,为人们开发"地下沼气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地下的油不用抽出来,可以直接把油变成气,让气体出来,进行甲烷的收集。这相当于我们把沼气池修在了几千米的地下油藏中,形成平方公里尺度的巨大‘地下沼气池’。"王登山说,因此,基于该项成果的技术攻关一旦突破,对枯竭油藏进行油气共采,增产的油气总量将达到数亿吨,这将为缓解我国能源对外依赖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这种新型产甲烷古菌有可能作为一种全新的合成生物学底盘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报:神秘古菌以"一己之力"产甲烷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3729-3
  [3]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235-2
  [4]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12/211229133517.htm
  文:综合自《中国科学报》、sciencedaily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期刊杂志或由作者提供,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并删除相关内容。

日本土地价格三年首跌日本土地价格三年首跌俯瞰初雪覆盖的富士山。9月29日,日本政府发布基准地价报告,新冠疫情导致日本全国基准地价同比下降0。6,出现2017年以来首次下跌。东京银座商区每平方米土地均价伦勃朗故居新展伦勃朗故居新展伦勃朗故居博物馆举行生命和时间主题展,一幅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伦勃朗的学生AbrahamvanDijck的作品正在展出,阿姆斯特丹。这幅油画描绘一名正在打盹的老人,手里握英国归还伊拉克文物英国归还伊拉克文物大英博物馆展示一件即将归还给伊拉克的苏美尔石板,伦敦。9月28日,大英博物馆宣布将向伊拉克归还一件英国警方查获的走私石板,这件文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400年螺旋星系之眼螺旋星系之眼NASA公布一张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新照片,NGC2835星系的旋臂扭转形成如同眼睛一样的图案。NGC2835是位于长蛇座(Hydra)的一个螺旋星系,距离地球约3500万贝鲁特港口仓库火灾贝鲁特港口仓库火灾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再次发生火灾事故,黑色浓烟蔓延至城市上空。贝鲁特港口一间存放轮胎和物资的仓库突然起火,当地政府立即出动消防队和军方直升机参与救援,目前火势基本得到日本新生帝企鹅日本新生帝企鹅和歌山白滨野生动物园,一只新出生的帝企鹅正在接受人工喂食,日本。这只小企鹅出生于10月2日,体重仅300克。为防止企鹅妈妈压坏幼崽,园方决定采取人工方式哺育,由饲养员日内瓦原生艺术展日内瓦原生艺术展日内瓦举行法国20世纪艺术家JeanDubuffet回顾展,瑞士。JeanDubuffet是第一个提出原生艺术概念(ArtBrut)的艺术家,他主张打破常规创作手法奥运女将海中夺冠,国歌告慰英灵!聂耳溺亡处,日本立碑纪念67年作者虹摄库尔斯克在这次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争金夺银,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在日本国土上响起!而在日本江之岛海域,运动员卢云秀跟查理内皮肯威尔森展开巅峰对决,最终拿下了女子帆板RSX级日本想让奥运选手为广岛核爆默哀,奥委会断然拒绝!网友炸得好作者虹摄库尔斯克据日本共同社消息,东京奥运会组委会8月1日透露,对于正值东京奥运会期间的8月6日广岛核爆日,国际奥委会(IOC)将不会采取呼吁运动员和奥运相关人士默哀等的应对。此前日本投降了!鲜为人知,中苏空军计划轰炸东京,重型轰炸机已来华作者虹摄库尔斯克76年前的今天,是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日本电台播出了,裕仁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亿万中国人民都记得,日本投降的背后,有着国人多少哀痛与血日本搞笑撤侨!动用战略运输机,出兵260人,仅撤出1名女记者作者虹摄库尔斯克近日,各国军队进入阿富汗执行撤侨任务,特别是随着美国撤军大限将至,这些行动更加急迫。而日本也派出了精锐的自卫队自卫官抵达阿富汗进行撤侨,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经过九牛
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有力支撑我国暗物质探测研究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三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面向未来新粒子探测和新物理研究,为开展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体物理万物都有始有终,黑洞也会消亡吗?物理学家给出不可思议的时间人的寿命只有一百岁左右,即便是寿命长的人类,也不会超出太长的时间,相对于时间长河而言,人总是会死亡的。科学家推测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现如今宇宙存在了138亿年左右,它会有消亡的一天多信使天文学时代拉开序幕全球70多个天文台先后观测到了一对中子星的碰撞与合并事件,一年时间之后,全球科学家还在回味当时的惊奇和欣喜,多信使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到来,他们畅想了未来的科学图景。2017年8月银河系的秘密浩瀚宇宙中朦胧的银河,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想象,但他至今仍戴着神秘的面纱。人们对银河系的了解和研究从未停止过。我们知道银河系,但真正了解银河系是从近代开始的。17世纪,伽利略首先用望星际通讯工具,引力波,曾被罗辑用来威胁三体文明爱因斯坦和引力波。这一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他认为,当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在时空当中运动的时候,曲率变化反映了这些物体的位置变化。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加速物体能够使2022年最伟大的两个发现DNA中的隐藏代码排放酒精的彗星许多人对浩瀚的宇宙无比向往,宏观的世界过于奇妙,不过对于科学家来说,微观世界同样无比神秘,许多科学家发现了隐藏在我们基因密码中的奇怪进化工具。DNA中的隐藏代码人类的DNA使我们成太阳再次发出耀斑,照片令人惊叹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以十倍于高清电视的分辨率拍摄太阳。这张由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彩色图像显示了2022年3月31日从太阳爆发的强大太阳耀斑。本周早些时火箭实验室再部署两颗BlackSky成像卫星发射时间2022年4月2日2041(BJT)发射地点新西兰玛希亚发射场发射火箭电子火箭发射载荷两颗BlackSky卫星发射任务WithoutMissionaBeat火箭实验室于周六陨石在地球生命的演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陨石没有从太空带来生命,但它们有可能为原始生物提供了一个契机,而这也是第一批微生物的起源。陨石可以为地球上生命的发展创造条件如果早期的科学家认为第一批有机分子,如甘氨酸,是从太空中集齐13个玛雅死亡头,就能解生命之谜,专家却发现机器打磨痕迹穿着传统服饰的玛雅人在世界几个古老文明中,玛雅文明可以说是比较不合群的那一个。自从16世纪被西班牙殖民者发现,玛雅文明一直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比如那神秘的末世预言,在2012年生命科学登月计划取得重大进展!首个完整无间隙人类基因组序列公布每经记者张凌霄每经编辑高涵图片来源科学杂志官网当地时间3月31日,科学杂志连续发6篇论文报告,公布了由国际科学团队端粒到端粒(T2T)联盟研究出的首个完整无间隙人类基因组序列,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