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能看清山川湖泊能合成藏宝图这颗资源卫星身怀绝技

  能看清方圆100多公里的山川湖泊,合成之后就是一张名副其实的"藏宝图",具备"广视、透视、夜视"三大能力……12月26日午间,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三十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资源一号02E卫星(又名5米光学卫星02星),该星将进一步推进我国陆地资源调查监测卫星业务系统化应用。
  12月26日11时1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资源一号02E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郑斌 摄)
  根据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显示,资源一号02E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一颗业务星,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主要载荷为可见近红外相机、高光谱相机和红外相机。卫星发射质量约2500千克,在轨可获取优于5米全色、10米多光谱以及30米高光谱图像数据,形成具有中等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陆地资源遥感观测能力。
  该星投入使用后将与此前发射的卫星组网运行,将可见近红外相机国土区域重访时间由3天提升为2天,有效提高观测时效性,实现高效全球观测,满足现阶段我国自然资源监测与调查、地矿勘测、地质环境监测等业务对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的需求,并服务于减灾、环保、住建、交通、农业、林业、海洋、测绘等行业。
  据资源一号02E卫星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专家介绍,02E星是资源一号系列第9颗卫星,将开展自然资源监测任务,持续提供全色、多光谱、高光谱卫星影像,该星工作寿命更长,卫星平台机动能力和数据下行能力更高。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的红外相机和可见近红外相机是02E星的主要载荷。据悉,该星配置的可见近红外相机,在02D星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可识别位于可见光与红外线之间的近红外波长,区分监测目标形状、尺度大小和部分颜色。除此之外,这只"眼睛"还会自动调整最佳成像视距,看清方圆100多公里的山川湖泊。
  资源一号02E卫星成像示意图。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考虑到矿物、矿区监测需求,02E星沿用了166谱段的高光谱相机,具备地物识别和分类的能力。该相机能够全部覆盖可见光、近红外与红外线,并细分成166个光谱通道,一次拍摄可获取166张不同谱段的照片,准确捕捉各类地物反射的光信息,通过反演计算推算得出监测目标的含量和覆盖范围,合成之后就是一张名副其实的"藏宝图"。
  此外,02E星搭载的3个相机让它具备"广视、透视、夜视"三大能力。卫星采用三轴稳定对地定向的控制模式,具备偏航定标能力,姿态机动能力大幅提升,对于应急监测需求可以做到迅速调整姿态,对准目标"举起相机,说拍就拍"。
  本次发射还搭载了一颗101中学科普小卫星,用户为北京101中学。卫星配置了小型成像相机、智能处理设备、半导体温差发电实验设备等载荷,投入使用后将开展辅助地理教学、科学技术试验等中学生科普活动。
  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
  本次任务是2021年度长征四号火箭的收官之战,是这一型号今年第14次发射,比本型号年度发射次数最高纪录翻了一番,创下新高。
  国家航天局负责卫星的工程组织管理、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负责工程大总体工作,自然资源部作为牵头用户部门负责应用系统建设与推广,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发射场及测控系统组织实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地面系统建设和运行。(记者胡喆)

前沿技术4D打印仿生微针阵列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美国罗格斯大学利用4D打印技术制备出含倒钩的仿生微针阵列,显著提高其与软组织的粘附性。皮下注射针头广泛用于液体药物注射生物流体检测等医疗设备,但会引起疼痛创装备发展美海军发布蛇头大排量无人潜航器项目终版招标书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2020年12月23日,美海军发布蛇头大排量无人潜航器项目第二阶段终版招标书,由工业界设计研发和建造作战型蛇头,预计2021年初接收提案,秋季授出合同。一发防务动态国外一周防务要闻(2021。01。112021。01。17)本期导读01国防工业1。美国防部发布2020财年工业能力报告2。美海军发布2021海军作战部长规划指南3。美国防部建立可信资本市场以减少对手国资本影响4。韩国拟加强军事技术保护以抵前沿技术通过变形实现自主导航和驱动的微米级机器人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受细菌趋化性启发,设计了一种微米级机器人,通过颗粒变形可实现自主导航和驱动。细菌趋化性使其沿化学物质梯度定向运动,受此启发研制的人前沿技术用发光受体分子提高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能级偏移对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指出提高效率的关键是研发可发光的受体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一定柔性,能大军力建设俄新社评选2021年俄军重大事件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2021年俄罗斯计划继续强化军力,其中重点任务是提高核和非核遏制能力,更新装备,完成国家国防订货。在西方扩大制裁及北约部队在俄边境扩大部署的情况下,俄罗斯将分析解读盘点2020年俄罗斯十大科技成就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在西方制裁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经济创新对俄罗斯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总统普京建议将2021年定为科学技术年。那么2020年俄罗斯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呢?俄装备发展韩国海军公布新一代轻型航母的修订版概念设计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2021年1月3日,韩国海军公布了新一代轻型航母的修订版概念设计,并将在基本和详细设计阶段进一步调整。航母设计工作预计2021年初开始,基本设计约3年,详细前沿技术采用翼尖小翼的混合翼水下滑翔机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参与合作,设计将翼尖小翼用于混合翼水下滑翔机(BWBUG),显著提升其水动力性能。BWBUG是一种新型无人潜航器,航行距离更前沿技术比目鱼形无人潜航器的稳定性研究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巴西联邦教育学院塞阿拉联邦大学福塔莱萨西卡分校以及萨尔瓦多国际技术学院等组成联合团队,研究了比目鱼形无人潜航器的尾流力矩对潜航器稳定性的影响。比目鱼形无人潜前沿技术美海军积极推进增材制造技术应用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近年来,美海军高度重视增材制造在舰船领域的推广应用,旨在利用其技术优势,缩短武器装备研制周期降低维护成本同时,积极尝试舰上打印,以期大幅提升舰艇的后勤保障能
热烈祝贺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我国是第二个实现火星着陆的国家,何时能移民火星?总设计师有这能力为何不把地球打理得更好本报讯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这次着陆火星任务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国际媒体惊叹中国正在书写太空历史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国际社会也在第一时间见证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的时刻,不少红色星球留下中国印迹海报火星我们到了!新华社记者胥晓璇编制5月15日,航天科研人员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漫长旅程探测器去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目前距离地球约3。2亿千天问一号开启新征程在红色星球上荒野求生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5月15日电(赵竹青)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在今年2月到达火星,成功被火星捕获,经过3个月的养精蓄锐,天问一号已在近日实施降轨,完成着陆巡视器与环从太空到地球NASA展示激光传输有多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于下个月推出一个新的激光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使地球和太空之间的数据传输大大加快。按照NASA的计划,这个激光通信中继演示系统(LCRD)定于6月23祝融号首次通过环绕器传回遥测数据,照片到底什么时候发啊?着陆巡视器软着陆示意图,图源航天科技集团据中国探月工程公众号18日消息,5月17日8时,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顺利进入周期为8。2小时中继通信轨道。在这一阶段,环绕器剑桥研究团队介绍可实时追踪单个原子运动的新技术来自剑桥大学的一支研究团队,刚刚在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上的一篇文章中介绍了他们是如何捕获原子的运动且速度较传统显微镜快了八个数量级。SCITechDaily指出,研究人员使用了类似于生活中温室效应,你真的知道原因么?当co2在地球表面形成co2层时,而二氧化碳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对以可见光为主的太阳辐射,具有较好的穿透性,太阳辐射可以到达地球表面,而被物体吸收,而地球上一般温度下的物体发射出的超级血红月将在5月26日亮相夜空,今年仅此一次,错过实在可惜5月26日傍晚,地球上空将上演一次天文奇观超级血红月。这是一次超级月亮与月全食的结合,到时我们会看到月亮变成血红色。当月球和太阳分别处于地球的两端时,一般我们看到的是满月。但有时候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一)机械剥离法是利用物体与石墨烯之间的摩擦和相对运动,得到石墨烯薄层材料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得到的石墨烯通常保持着完整的晶体结构。2004年,英国两位科学使用透明胶带对天然石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