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
  有一混沌之物,在天地诞生以前就存在了。它无声无形,没有任何属性;至大无外,独立而永恒的存在着;它遍行周流,永不停歇,可视为天下万物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非要起一个名称就称之为"道",勉强非要描述就只有一个字"大"。大而运行不止,运行不止则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后又周而复始。所以,按照这个周而复始运行不止的规律,道如此,天如此,地如此,人也如此。世上有四种情况如此,人是其中之一。这源于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
  总论
  这一章是《道德经》中很重要的章节,是对"道"的直接表述。
  (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是对"道"的直接表述,说"道"是最早、最独立、最永恒的存在,类似既往哲学中的绝对存在和被人格化后的"上帝"等,都是没有具体内涵的绝对的概念空洞。"寂"指没有声音,"寥"指没有形状,其实就是指没有属性,不可感知,类似物理上的"奇点"。十四章描述道时用"夷"、"希"、"微""混而为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形容的就是这种无属性可感知的状态。
  "道"作为绝对的存在,囊括了所有具体的存在,有着独立性(或内存性)、普遍性(或超越性)和永恒性(或本体性),派生出天地人等后续一切存在,所以为天下母——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就是能分化出万物的本原存在。独立性换着哲学表述就是"存在是一"。宏观来看,存在是一个整体,存在之外再无其他存在,所以国学中用"至大无外"来描述;微观来看,古希腊追逐存在的本原在"质料因"这一路上追究到原子、乃至现代更无限可分的基本粒子,所以国学中用"至小无内"来描述。普遍性指"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超越一切具体的局部规律,具有普适性。永恒性指"道"作为万物的本体,作为绝对存在或本原存在是永恒的,作为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不变的。当然,这是人类文明初期最粗浅的认知,《道德经》作为那时的认知成果不可能意识到任何规律作为"知"都是一个逻辑模型,在《物演通论》的递弱代偿模型下,只是特定衍存位相或特定存在度下求存需要的代偿之"知",随主体衍存位相或存在度的变化而变化。
  "有物混成"(类似的还有21章的"道之初物,惟恍惟惚"等)说明了当时的认知还处于最朴素的自然哲学阶段,直接把"道"视为"物",直接把感知中的"物"视为真实的存在,而不是后来的认识论阶段致力于探讨感知的规定性。所以《道德经》中论述的"道"是物质的,但"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显然是对自然律的表述,所以"道"也指规律,而规律显然是人理性总结的结果,所以"道"也是理性的成果。只不过当时的认识还没进入逻辑反思阶段,无法意识到一切感知中的存在都是具有先验规定性的感知中的存在(即"精神存在"),所以,当时的认知还是混沌模糊的,并没有区分"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其实,在《物演通论》卷一的递弱代偿的存在论,"道"就是存在统一性的先验直觉,就是《物演通论》第一章提到的那个"先验的沉淀在意识深层的一个无意识基底"。这个基底是万物分化的源头(即未分化的本原存在,物理上称为奇点存在),也是意识分化的源头,因为意识本身就是连接分化开来的万物的,是万物的感应属性。所以,把存在本原视为绝对精神的黑格尔说老子的"道"就是原始的理性。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典型的对这个世界的辩证认知。"周行"指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这一点在其他章节中也充分表达,如四十一章指出"反者道之动"("反"通"返",指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即后一句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五十五章指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指物极必反,追逐鼎盛必然导致衰亡,不足胜有余)。中华文明归根到底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宇宙观就是地心说,所以,自然界是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回;人世间也是生老病死代代轮回,由此奠定了《道德经》农业文明视角下的宇宙观。事实上,根据物理界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根据137亿年最大视角下《物演通论》的递弱代偿存在论,万物的演化是单向的。比如四季轮回只是特定地球经纬度下的现象,南极北极就没有四季;人的生老病死及其代代轮回与传承也只是人这个存在度最低的物种得以延续存在的特有的代偿方式或求存方式。存在度相对更高的单细胞生物就没有生老病死,存在度更高的无机物就更没有生老病死,自然也无需轮回与传承。
  (二)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中的"名"是属性的意思,"不知其名"与前面的"寂兮廖兮"内涵一致。这段的意思是:我无法感知道的属性,只能勉强把它命名为"道",勉强确定其属性为最大。大的无边无际,却并非静止。"存在是一",这个"一"是不断分化为"多"的"一"(第四十二章直接表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分化运动(或演化运动)在时空上就直接表达为时空物的延展,即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发现、万物的生灭。所以,"大曰逝,逝曰远"。而"远曰反"指:虽然万物由一而多分化而出,但要认识万物必须追本溯源回到"一"的境界,即找到万物分化的统一性原理(或规律)即道,即回归本原的思境。当然,活着本原的思境中和归于本原是不同的。所以,本章原本的含义更可能是:除了作为绝对存在的"道",其他具体的相对存在都有成住坏空。如果把能量态的奇点存在视为本原存在的话,一切具体的存在,都是能量转化而成,如人本身就是一个能量体,维持这个能量体还需要不断摄入能量,即新陈代谢;人有生老病死,死了以后也会转化为能量,回归本原。《庄子》中也明确了古代的哲学观是气一元论,认为"通天下一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万物都是气聚的结果,气散就是回归本原,所以,古代称死亡为回家,即回归本原,把死亡视为红白喜事中的白喜事。这样的理解,从横向来看,是不错的;但从纵向来看,在137亿年的物演进程中,不同等级的具体存在存续的时间、质量、稳定状态等是大幅度逐层递减的:第一级是基本粒子存态,如暗能量(注意:这里暗能量的用法是物理层面的用法,和奇点能量态存在的作为哲学本原存在"能量"内涵有区别,即此暗能量是彼奇点能量的后衍分化产物)暗物质那样的最接近奇点的存在,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却是宇宙的基本存态,是宇宙中存续时间最长、质量最多、最稳定的存在;第二级是亚原子粒子存态,如恒星,是我们感知以内的四维宇宙的主要存在形态,其存续时间、质量、稳定状态虽然无法和暗能量暗物质比较,但却远远超过后衍的所有物质;第三级是原子存态,如超新星,元素周期表的规律表达着原子进化进程中质量、存续时间、稳定度的递减倾向;第四级是分子存态,如行星,是比前三级存态质量更小、稳定度更差、存续时间更短的存态,其中C元素缔造的分子存态打通了有机物与无机物的衍存通道,一步步演化出生命;第五级是生命存态之单细胞初级生物存态,在38年生物史中从未灭绝;第七级是生命存态之人类晚级生物存态,后衍人类社会不同文明存续的时间、质量、稳定状态大幅度逐层递减的趋势同样表达:人类作为直立人长达三百万年,和动物一样在血缘结构中,人类在文明时期称之为氏族社会,其实和动物亲缘社会没有任何区别;农业文明社会一万年;工商业文明三百年;信息时代不会超过100年。也就是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只表达了横向视角下万物存续的代偿性(即非本性)和有限性,却没能揭示更深刻的纵向视角下的万物的本性,这是当时人类衍存位相下的认知局限。
  (三)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正好是物演分化序列下的先后顺序,即道依次派生出天、地、人,并遵循同样的自然律(即"道")而运行变化。"域中"即整个存在中。"域中有四大"其实是以人为中心,把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存在按先后顺序粗略划分为四类,人是最后衍的一类。而且,人之所以为秉持人类社会的演化规律(即人道)而成为当下的人类社会存在,正是因为人道源于地道(即地球及其地球上万物的演化规律),地道源于天道(即天体演化运行规律),天道源于最根本的总规律即总的"道"。
  这里"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我们日常说的大自然或自然界,因为自然界这个概念是近代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所以,这里的自然就是古代中国原意"自然而然"的意思。换着佛家的语言就是"法尔如是"(即"本来如此")的意思。须知,"道"是古希腊自然哲学追求终极的那个终极本体,是本然的,是存在的自因(即无条件的存在,而道派生出的其他具体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所以,"道法自然"指道就是万物的运行方式,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本身。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分享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您喜欢,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大喜讯,我国喜马拉雅山出现超大锂矿,真实储量让人惊喜近日,我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传出消息,该研究所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团队在喜马拉雅琼嘉岗地区发现了超大型锂矿。科研团队负责人秦克章对此表示,琼嘉岗锂矿的开采条件良好,初步估4光年外又发现一颗行星,科学家液态水或存在,担心存在生命什么样的星球才是适宜生命生存的星球?这是我们在寻找外星生命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对于我们寻找外星生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浩瀚宇宙深处的系外行星数量非常多,在数以亿美国媒体称我国火星地表巡飞无人机与马斯克的星舰相似?部分美国声称我国航天技不如人,并且抄袭了马斯克星舰。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先回到那一天,美东时间2022年2月17日,一位叫安德鲁琼斯记者在追踪中国航天计划发展时,发表了一个推文假如飞船以一亿倍的光速一直飞行,能飞出宇宙吗?网络上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超光速假设,但我们都知道,那是不现实的假设,也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假设,至于为什么,文章最后我会提到。有人说这只是假设,先别管能不能实现。那么咱们就来一起假设一层次化的太阳黑子快速自动识别方法探究分析摘要太阳黑子的观测与识别是太阳物理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太阳黑子的观测与分析,太阳物理学者可以更准确地分析以及预测太阳活动。随着观测仪器的不断进步,太阳全日面图像数据量也在快速增长。宇航员的大脑会因长期太空任务而重新连接在地球上,我们的大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但是,如果是在太空中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人类的大脑又会发生什么呢?在欧洲空间局(ESA)和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合作进行的一项新研究中,查理史什么是时间?(宇宙三)1905年,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告诉大家,时间是幻觉,人们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种错觉。咋一听,很难接受和理解。上期我们聊到,牛顿认为宇宙有主时钟,时间是真实存在的的,不关于爆炸前宇宙奇点的问题最近,看了几个讨论宇宙奇点的标题,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问题突然热了起来。既然热我也瞎说两句。按照相对论的说法奇点的质量等于宇宙总质量。那么这个点同样会产生尺缩短,时间变长,引力很大的现SpaceX公司成功发射46颗星链卫星SpaceX公司于北京时间2月21日00时44分使用猎鹰9号Block5运载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部队基地的40号航天发射场(SLC40)成功发射了46颗星链(Starl在6500万年前,恐龙毁灭时究竟有多痛苦?2公里厚的岩层告诉你地球是一个有着45亿年历史的星球,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一个时期世界各地遍及不同种类的恐龙,它们用其庞大的体型与强悍的攻击力称霸陆地天空和海洋,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侏天文学家发现隐藏的超大质量黑洞由VioletaGmezRosas(莱顿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观察到一个隐藏在尘埃环中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一发现符合这样一种观点,即所谓的活跃星系中心比观测结果更相似,因为
海外媒体高度评价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综合消息海外媒体高度评价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29日由一枚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空间站建四问中国空间站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任务首发飞行器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踏上了探索宇宙的征程。追随着天和核心舱的步伐,记者走进我国空间站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报告!中国太空母港已入列1中国空间站长什么样?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启新的征程。这是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自太空返回地球家园后,中国人中国天眼有多牛?FAST总工程师为你解读图片分别为延时拍摄的FAST上空的星轨,以及建于贵州大窝凼洼地的FAST。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制图赵偲汝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FAST)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中国天壮观!天和升空!来了,中国空间站古有千里鲲鹏逍遥游,今看九霄天和展翅飞!北京时间4月29日11时许,搭载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今明两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解析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和哈勃相比有什么优势?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简称CSST)计划于2024年发射入近地轨道开展巡天观测,是中国的空间光学天文台,将为中国科学家提供观天利器,为中国开展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1美国研究全球冰川20年间融化速度倍增,22万座几乎无一幸免通过分析美国太空总署(NASA)特拉(Terra)卫星20年期间拍摄的影像,科学家发现冰川较15年前流失多31的雪和冰,融化速度较以往快,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其中一个原因。科学家将现50万年前的秘密,北京猿人没混到食物链顶,却成了蚕食同类的恶魔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的考古学家裴文中找到了我国第一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也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北京猿人生存在距今70万年前至2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地区,北京4月多地突然下雪!地球怎么了?南方我都30度以上了2021年地球怎么了?不少人在年初的时候,就感觉到今年的气候有点异常,确实冬季不冷,春季不暖和已经让很多人认为气候已经在今年大变,最后我国气候中心也说明了,导致了这种气候的变化,只中国天眼成香饽饽,美科学家竞抢观测名额,却被指出合作有难度南方4月19日讯据外媒报道,在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发生意外事故毁坏后,美国科学家正在探索使用中国天眼的可能性。报道称,去年年底,美国在波多黎各建设的大型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因为年木卫二或已诞生生命,科学家在地球上找到答案,这里跟木卫二很像虽然如今NASA的探测重心,基本上都放在了火星身上,并且在今年抵达的毅力号身上,还有一个需要它完成的终极任务是尽可能在火星上找到生命的痕迹,然而,科学家们却并没有放弃和遗忘此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