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29岁山东女生单篇论文被引1151次,曾与诺奖得主合写论文

  29 岁,仅一篇论文就已引用 1151 次,还曾和诺奖得主&前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合写论文,这是山东女孩刘亚媛的「战绩」。她曾师从崔屹,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目前正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做博后研究。
  刘亚媛(来源:受访者)
  关于这篇引用量极高的论文,她说,这是一个 探索电池负极的成果 。论文题目为《具有纳米级层间间隙的层状还原氧化石墨烯作为锂金属负极的稳定主体》,并发表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上。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Nanotechnology)
  刘亚媛表示,当前商业电池一般使用石墨做负极,然后嵌入锂离子来储存能量。其局限性在于,单位体积和单位质量的石墨的可储存能量非常有限,每六个碳才能储存一个锂离子。
  那么,如何提高负极的能量密度?
  使用金属锂负极代替石墨负极是电池研究的终极目标,因为它具有高于石墨负极十倍的质量比容量。事实上,关于金属锂负极的研究早在五十年前,即锂离子电池研究的初期就开始了,但一直没能商业化,主要原因是锂非常活泼,即它的电化学非常不稳定。
  金属锂一旦进入电解液,就会发生副反应从而极大地缩短电池循环寿命。并且在充放电的过程中,锂金属体积会发生巨变(一毫安时每平方厘米的能量至少会造成五微米的厚度变化)。
  以手机电池为例,它起码有十几层电极,每层能量至少是三毫安时每平方厘米。如果把锂金属负极放在一个手机电池中,在手机的充放电过程中,至少有毫米级甚至更大体积的变化,这会让电池不稳定。
  (来源:受访者)
  因此,该研究是通过制作纳米材料来解决锂金属负极的电化学和体积的不稳定性,她发现氧化石墨烯的表面,跟熔融状态的金属锂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力, 基于此提出一种名为亲锂性的概念 ,然后把氧化石墨烯和处于熔融状态的金属接触,这时熔融状态的金属很快就能爬到石墨烯间隙里,并形成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的复合电极。
  (来源:受访者)
  说到这里刘亚媛举例称,这和纸巾湿水的道理一样,即纸巾中的毛细力会把水吸进去。只是在该研究中吸的不是水,而是液态的金属锂。由于氧化石墨烯的质量很轻,此复合电极仍然具有很高的比容量(金属锂占到电极总质量的 90% 以上)。
  更重要的是氧化石墨烯框架的引入,能让电极体积在充放电过程中维持几乎不变,并能通过稳定金属锂表面的钝化层以减少副反应,从而实现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提高。
  刘亚媛表示,这一概念打开了新的实验方向,此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课题组陆续报到了许多具有亲锂性的新材料。
  她和崔屹团队还开发了一系列材料表面修饰技术, 从而使不亲锂的材料转变为亲锂材料 。
  曾亲自参与美国能源部 Battery500 Consortium 项目
  紧接着围绕上述研究,刘亚媛在读博期间还做了系列后续工作,他们把三维金属锂负极应用在固态电池中,并在 Science Advances 发表了论文《用于全固态电池的具有可流动界面的三维金属锂负极》。
  相关论文(来源:Science Advances)
  她表示,当下全固态电池也备受关注,而它有一个「致命」缺点:充放电过程中电极会发生体积变化,而固态电解质是一个硬结构,因此无法通过很好的形变来贴合电极的体积变化,一旦固态电解质和电极界面分离,就无法进行离子的传递,从而影响全固态电池持续高效的运作。
  在该研究中她同样使用了三维电极,这种电极的比表面积很大,如此就能大大提高电极和固态电解质接触的面积,从而让全固态电池能在更高的电流和循环容量的情况下工作。
  并且该技术具备普适性,因此可用于几乎所有的固态电池、无机氧化物陶瓷类、硫化物类,有机聚合物类固态电解质等。
  (来源:受访者)
  基于对于三维金属锂负极的研究,刘亚媛亲自参与了崔屹课题组和美国能源部的合作项目 Battery500 Consortium (电池 - 500)。该项目于 2017 年启动,旨在研发比能 500wh/kg 的电池。如果此举能够实现,电池比能将在目前基础上提高 2.5 倍。
  朱棣文也正和崔屹团队合作推进金属锂负极的研究,后来刘亚媛还以第一作者撰写了论文《用于稳定锂金属负极的超强双层纳米金刚石界面》,并被 Joule 收录,其中朱棣文和崔屹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来源:Joule)
  她表示在斯坦福读博期间,导师崔屹对于科学的好奇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非常感染人。快毕业时,崔屹鼓励大家到其他课题组长见识。此外,斯坦福大学在美国西海岸,而 MIT 在东海岸,崔屹也希望刘亚媛能体验到不同的文化。
  故此,她来到 MIT 做博后研究,导师为 MIT 大卫・H・科赫化学工程实践学院院长 T・阿伦・哈顿 (T・ Alan Hatton)。
  哈顿教授主要研究碳捕获、碳利用和碳封存。因此在 MIT 做博后研究期间,刘亚媛也开始转向电化学与二氧化碳捕集。
  从电池到电化学二氧化碳捕捉,她并不认为是 180° 的大转弯,相反她觉得此前积累的电池经验,也适用于目前的研究方向。她说, 电化学碳捕集就像一个小电池,只不过充放电的时候不是在储存能量,而是在捕捉和释放二氧化碳。
  MIT 做博后,开始研究二氧化碳捕集
  对于二氧化碳捕集,目前工业常用方法主要是胺洗涤,需要通过高温反应来进行二氧化碳的捕捉和释放,但高温反应非常消耗能量。
  而刘亚媛的研究方向,是使用具有电化学活性的有机分子来进行二氧化碳捕集。这种有机分子在被电化学还原时可以捕捉二氧化碳,并能在被电化学氧化时再次释放二氧化碳,如此就有望实现在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
  和现在工厂中常用的复杂装置不同的是,该技术的重点在于能用太阳能和风能来做电化学反应,故此它是非常模块化的装置,也非常容易被安装。
  2020 年 5 月,她以 MIT 博后的身份,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论文《用醌分子在高盐浓度水介质中的电化学介导的二氧化碳分离》。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这篇论文的成果在于利用调控电解质的成分,来让电化学介导的二氧化碳捕捉技术更高效。此前研究中,人们主要使用有机电解液来进行电化学二氧化碳捕捉,但有机电解液是可燃的因此安全性能不够好。
  而这一成果的好处在于通过调控水系电解液的成分,让电化学介导的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可以在水溶液中进行,如此不仅能增加安全性,还可增加二氧化碳的捕捉效率。
  五个月后,她又在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题为《动态可控的电化学介导的气体门控膜》的论文。
  相关论文(来源:Science Advances)
  该研究是通过新材料的应用,研发出一个小型的纳米气体开关,并通过加电压的方式来控制开关,从而形成连续性的二氧化碳捕捉和释放。
  2020 年,刘亚媛担任第一作者的论文都是研究电化学捕捉二氧化碳。而碳捕集、碳中和的概念在 2021 年初才真正「破圈」为更多人所知。谈及所做研究的前瞻性,刘亚媛表示其博士后导师哈顿教授关注电化学捕捉二氧化碳已经十年有余。
  2022 年 1 月,刘亚媛即将进入高校担任教职。未来她打算利用电化学原理、以及纳米材料的制作和表征,来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
  具体来说,她仍将研究二氧化碳的捕捉,目前使用电化学来捕捉二氧化碳,仍处于非常起步的阶段。再就是,捕捉到二氧化碳之后如何转化成有用化学物质,这就需要电化学的二氧化碳还原,即需要做一个模块化的电化学装置来实现二氧化碳的直接捕捉,然后转化成有价值的碳质燃料和化学品。
  除了二氧化碳的分离,她相信电化学的方法也能广泛应用于其他化工分离过程,如水处理、制药中混合物料的分离等。目前这些分离工艺往往能耗都比较高。因此,她希望在未来攻克这些难题。
  参考: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nano.2016.32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3/10/eaao071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150-7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2/eabc1741

从汶川地震中逃生的猪坚强去世了,死因自然老死文科学虫洞汶川8。0级大地震中,涌现出了无数令人动容的事迹,也诞生了一位猪界的明星。昨天,猪坚强因年老体衰去世,再度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引发无数感慨。在地震中奇迹存活的猪2008年5比恐龙古老的怪鱼,是人类的远古祖先,怀孕5年才能生娃文丨熊宝包图丨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种群数量稀少的动物,都被认为已经灭绝。但可能在百年之后,一次无意的发现或许会让科学家意识到为什么142857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数,如何破解?对金字塔感兴趣的人,大多都是去尼罗河下游,因为这里就有80座金字塔,其中还包括底部长度达230米且高度有146。5米的胡夫金字塔。这个占地面积多达5。2万平方公尺全身由石块砌成的金地球含氧量骤然翻一倍,会有什么恐怖变化?巨型昆虫仅仅是个开始从整个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是一颗非常矛盾的天体,因为它具有既普通又特殊的特性。说它普通,是因为宇宙中像地球这样的行星数量多到难以估量,而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上面承载着一个生机勃勃的生中国不止有天宫空间站,深海还建了龙宫,科技水平已超过美国从今年四月底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不断传来好消息,首先是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并完成在轨测试验证,后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并完成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对接时间也大大短于预计时间,说明我国濒死体验真的可以让人进入另一个世界?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研究人类的濒死体验,发现很多人在进入濒死状态后,都会表示自己去过另外一个世界,对此,有人说是去往了平行宇宙,也有人说是作为意识体进入太空,那么,究竟是怎么回5年前,哈尔滨一名教授曾进行换头手术,后来怎么样了?在聊斋志异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判官和一名叫朱尔旦的人类,在成为朋友之后,判官得知朱尔旦因为自己的老婆蠢笨又长得不好看而烦恼。于是,就为朱尔旦的老婆换了心和头太空行走7小时!中国宇航员首次出舱成功,美国看后又要酸了又是一个好消息!根据报道,北京时间7月4日14点57分,中国空间站第一次出舱活动圆满结束,航天员太空行走7小时后,成功返回核心舱,这也是时隔13年之后,我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行走任中国发现一个巨型铀矿,可造300万枚核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事实上一直都是处于坐山观虎斗的状态,而且因为给西方国家提供战争贷款,同时又吸引了大量的西方科学家前往美国避难,这些都让美国在此期间不断壮大自己。当然,美国九星连珠发生时,能让人穿越到古代?这有什么科学依据?前段时间,一场精彩绝伦的日环食吸引了全球很多的天文爱好者,当然,如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日环食,它不过是一种天文现象罢了,这与地球的自转公转,所处的位置有关。不史前文明存在吗?答案已经给出,或许会让你难以接受纵览人类几千年的的发展,相信许多人已经发现,人类的发展明显是呈加速态势,尤其是近几百年间最为明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飞机。在20世纪之前,人们还只能在地面艳羡的看着鸟儿在天空
恐龙在春天死去2月24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认为,终结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于北半球的春天。这项发现有助于解释后续的灭绝模式,同时增进了对地球历史这一关键时刻的理解中学物理之开窍打基础(六)上期问题在太空中,宇航员观察太阳的周围,是漆黑一片,为什么?太阳光向周围发散时,只有碰到物体才会产生反射,没有物体,就没有反射,也就是漆黑。我们能看到物体,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这个关注超光速旅行要来了?别急,听听专家怎么说科幻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常借助一种被称为曲速引擎的工具进行超光速星际旅行。在星际迷航的虚拟宇宙中,曲速引擎就是一种超光速的推进装置。受此启发,从广义相对论出发,物理学家米圭阿库别瑞于1科学家发现史前海蝎子新物种生活在2。52亿年前据BGR报道,科学家们终于确认了几年前发现的一块化石他们认为该化石是属于一种史前海蝎子新物种。他们还认为,在2。52亿年前,它应该是该地区最大的水上捕食者。有关的化石最初是在20世璀璨的夜空仰望夜空,我们能看到皎洁的月光和闪烁的星光。我们看到的夜空中的星星,大多数都是恒星那些快速移动的星星可能是人造卫星。我们在夜空看到的最亮的星星并不是恒星,它们是木星,金星火星和水星分子能理论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你见过核电厂进过煤吗?或其它任何燃料?核动力航母你见过加燃料吗?航天器需要多少燃料才能够助推火箭飞船航行?所以,对于微观世界和宇宙空间能量守恒定律完全失效了。只能用爱因斯坦的质能守鱼类化石研究揭示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发生在春天一项新研究称,导致几乎所有恐龙死亡的小行星在春天撞击了地球。一个由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荷兰)乌普萨拉大学(瑞典)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比利时)和欧洲同步辐射光源ESRF(法国)的科学家横跨太空的巨大冲击波比我们整个银河系还大10亿年前,两个星系团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碰撞,产生了一个绝对史诗般的冲击波。直至今天,这些结构还在射电波长中发出明亮的光芒,它们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很容易地吞噬银河系估计10万光年的太阳的演变太阳大约已经有50亿岁了,正处于中壮年期。作为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太阳可能还会继续存在100亿年。在今后的几十亿年里,太阳的亮度将增强到现在的2倍,体积也会增加50。再过50亿年,碘化镍二维材料中的多铁状态铁电与铁磁同时存在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在一种像单层原子一样薄的材料中发现了奇异的多铁性状态。他们的观察结果首次证实了多铁性可以存在于完美的二维材料中。这些发现为开发更小更快更高效的数据存储设最新科研中国大科学装置验证相对论时空对称理论的正确性四川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探测高能量伽马射线光子示意图。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宇宙中物质运动最快的速度是光速,这一限制有没有可能被打破?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洛伦兹对称性的破缺来检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