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新春科普从空气到餐桌上的蛋白质,氮元素究竟经历了什么?

  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声响,它的参与占比都超过75%;每次雷暴过后,它都会让湖水酸化,让石头加速碎裂。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将闪电、蓝天、空气、土地与生命联系了起来,这就是本文要跟大家介绍的——氮元素。
  一、紫色的天空
  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是不是想说:天空是蓝色的,老郭你弄错啦!其实天空真的是紫色的,尤其是在正午的天空中,蓝色的占比才20%。只是我们的眼睛对紫色不敏感,只能对蓝色产生感应,所以我们看到的天空才是蓝色的。
  要解释为什么天空是紫色的,就必须了解大气的成分及其分子结构。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以及少量的其它气体,氮气占比78%、氧气占比大约21%。氮气和氧气都是双原子分子,原子之间靠着共享电子对连接起来。
  氮气和氧气的分子差不多大,但氮气分子要略小一些。它们都能散射全波段的阳光,只不过由于其分子比较小,所以散射波长短的光的能力要更强,也就是说,散射蓝光和紫光的能力更强。这就跟吉他上越细的弦音调越高是同一个道理。波长接近分子直径的,就容易被散射。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蓝色的天空,说穿了并不是因为天空是真正的蓝色,而是由于我们眼睛的视觉功能决定的。
  二、从氮气到蛋白质
  氮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元素,没有氮就没有蛋白质,也就不会有生命。尽管大气中有78%都是氮气,但是从氮气变成蛋白质却并不那么容易。这是因为,氮气分子形成了共享三个电子对的结构,要拆开它们很难,这就使得氮气分子异常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不过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能够固氮的多种微生物,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蓝细菌。这些蓝细菌通过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或者是体外,通过与宿主合作就可以把空气中的氮气固定成氮肥。比如我们熟知的大豆的根部就存在这样的土壤细菌。
  蓝细菌之所以具有固氮的能力,是因为它们体内含有一种含铁的固氮酶。这种酶利用铁原子作为一把锋利的刀,可以把氮气分子劈开,然后给每个氮原子配上三个氢原子,从而形成生物学上很有用途的氨。
  另外一种大自然中固化氮的方法是闪电。由于氮气分子的稳定性,也只有这样的高能量才能劈开它们,然后这些氮与氧结合,以氮氧化物的形式,随着雨水降落到地面。这些氮会被土壤中的细菌利用,然后再被植物吸收,进入到食物链当中,最后走进我们的餐桌。
  三、动物迁徙与氮在食物链中的轮回之旅
  在生物链的底层是那些细菌的天下,腐烂的动植物尸体被细菌降解,释放出氨气和其它气体,追踪这些分子中的同位素比例,就可以在生态系统中追踪迁徙动物的原子踪迹。
  氮有两种同位素,分别为氮14和氮15,氮15由于其质量略大,其在空气中的分子运动速度相比氮14分子的匀速速度略低,在空气中逸散的难度也会略大,所以,氮15更容易在区域内积累。
  我们可以把氮气分子看作由氮原子组成的哑铃,由于氮15略重,所以氮15在分子内的振动也会比氮14组成的氮分子略低。这也导致了,氮15构成的化学键要比氮14构成的化学键更稳定。同样的道理,腐败的动植物尸体所释放出来的氨气当中,氮15会比较少,这就会进一步加剧氮15在区域内的富集。
  在食物链中,随着食物链的升高,处于食物链高端的动物,其体内的氮15含量也会有所提升。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有72变,可以变身成各种动物、植物、石头……,然而在科学家眼中,这一切毫不奇怪。在原子的世界里,蚂蚁可以变身蟑螂、老鼠、狮子、大象……甚至是人类,森林也会变成海洋。
  乌苏里江的秋季,既是一年一度的大马哈鱼回游的时间,又是黑瞎子的捕食季节。黑熊的氮元素摄入也几乎完全依赖于大马哈鱼提供的蛋白质。它们守候在比较浅的溪水里,当发现有大马哈鱼游过来,就用巴掌奋力击打水面,把鱼震晕,然后一口咬上去,再慢慢地走回到岸上,大口大口地将鱼肉蛋白送入胃中。
  此时,黑熊胃中的酶开始工作,将大马哈鱼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被血液运输到肝脏,在这个化工厂里加工成各种身体需要的原料,用于构建身体。那些超过身体需要的部分,都会被分解成氨,再由肾脏转化为尿液排除体外,当然了也有部分是通过粪便离开身体。这样的过程,在所有动物的体内都在发生,也包括我们人类。
  而那些从万里之外回到故乡的大马哈鱼,一路艰难跋涉,从北太平洋沿黑龙江、乌苏里江逆流而上,然后在深水区集结,以集群冲锋的方式,密集、快速地冲过有黑熊守候的险滩,以使种群的损失率降到最低。最后,这种鱼在浅、小溪流中筑巢产卵后,亲鱼会一直游弋在巢的周围,防止其他动物偷食鱼卵。最终当幼鱼将要孵化出来时,亲鱼会死在巢旁,为幼鱼提供最初的氮的来源。
  根据一项研究,黑熊毛发中有80%的氮原子都可以追溯到海洋中,新生的毛发纤维中的这种氮原子信号,不仅出现在大马哈鱼回游的秋季,也出现在春季和夏季,此时熊的食物来源变得很杂,有植物也有小型动物。不过来自大海的氮原子,已经滋养了整个兴安岭的森林,而不仅仅是黑熊了。
  四、母婴之间的氮传递
  食物链高端的物种体内的氮15通常会比其低端的猎物要高,这一点也在人类的身上有所体现。尤其是在母亲和哺乳期婴儿之间氮15的比例,可以显示出母婴之间的原子纽带。
  除了那些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最初的营养物质都是来自母亲,这也造成了婴儿体内的氮15要比他们的母亲富集。这与我们说的食物链高端物质体内的氮15含量更高的原理相同。通过对婴儿及其母亲的指甲之中氮15的含量分析,可以提供母亲为了抚育婴儿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的同位素证据。
  五、氮的同位素研究与食品安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食品贸易量逐渐增大,食品供应链延长,食品安全隐患和危害也在进一步延伸。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在人类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动物的饲料来源广、种类多,同时喂养和交易地点多变,安全保障的难度更大,对动物产地进行溯源分析也更复杂。
  近年来,基于稳定的同位素指纹分析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食品产地溯源技术,这其中最值得我们中国人重视的应该是氮同位素。因为内脏器官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没有消费市场,但内脏器官是我们中国人的重要食材。在内脏器官的碳同位素研究中,差异不大,而氮15的差异却异常显著。
  科学家们通过对氮原子的网络追踪发现,大气中的污染物落入海洋之后,使海洋生物受到了污染,而海洋生物又通过与陆地生物的食物链关系,将大气污染带到了全世界,最后带到了我们的餐桌。
  尤其是在今天武汉的疫情形势比较严峻复杂,疫情处于防控关键时期。虽然从疫情的认知来看,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不过这次疫情应该是跟我们的动物性食品来源有关。
  六、成圣与成魔
  1908年,德国化学家哈伯申请了"循环法合成氨"的专利,1909年,改进了合成,使氨的含量达到6上。这是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
  如今,氨气是化肥工业和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然而合成氨工业在20世纪诞生初期,其目的是用氨作炸药工业的原料,为战争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几百万人因为高效炸药的出现而丧命,甚至连哈伯的妻子和儿子也因此而自杀。
  战争结束后,合成氨工业转向为农业、工业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氨的需要量日益增长。如今,合成氨工业产量已经超过了一亿吨,成为了全球几十亿人能够填饱肚子的重要支撑。人类获取氮元素的主要方式,已经逐渐从微生物转向了工业。
  哈伯本人也因为发明了合成氨的方法,在1918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奖项是由诺贝尔通过生产含氮炸药,以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代价,发战争财而积累的巨大财富创办的。
  结束语
  人类与所有的生物以及非生物一起,共同存在于地球这个庞大的原子网络当中。氮这个对于人类来说无比重要的元素,没有它就不能构建我们的身体,没有合成氨,恐怕今天人口中的一半都会不存在。不过正是因为人口激增,加速了地球资源的消耗,带来了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的问题。
  人类正在向环境中排放出更多形式的含氮废气。虽然我们在讨论全球变暖的时候,主要都是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事实上,由于过度施肥和工业生产而排放的一氧化二氮所造成的气候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碳的影响。
  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的生物,在发展的同时,如何平衡固氮带来的效益与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破坏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所有地球生物生存的重大课题。
  在科学获取氮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4600年前的死丘,遭受过核战争?结局惨不忍睹地球诞生至今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形形色色出现过无数的生物,一直持续到今天。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大约在43亿年前就已经出现生命了,而人类作为最晚的一批生物,也就存活了科学家做出实验,种种证据证明,人死后会以另一种状态存活?人的一生自出生那刻起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纵观短暂的一生,就像一场经历了数十载的梦,总有苏醒的时候。对于死亡,大多数认为心脏停止,大脑没有了意识,死了什么都结束了,唯一剩下的只有一具地心文明是否真的存在?小伙自称去过地底,结果却令人意外人类诞生至今,天生就附有极强的好奇心,就算在进化的过程中,依然对地球不断地进行探索,仿佛要翻个底朝天,看看地球真正的面目。在过去,人们对地球的认知只能进行猜测,认为地球上平的,而天新疆吐鲁番惊现高温80,网友们直接可以煮鸡蛋了地球作为人类的家园,孕育了无数的生物,无间断地提供资源让我们安定的生存其中。殊不知作为赖以生存的家园,每年都在发生改变,渐渐地不再适应我们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家园也渐渐受到土卫八,长达1300公里的缝合线,科学家怀疑它是废弃飞船?旅行者一号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先驱者已经在宇宙探索了41年,以每秒17公里的速度飞行了225亿公里。正因为有旅行者一号的存在我们才得以观清太阳系内的行星分布和外表。但随着旅行者一号传7月29日,美国阿拉斯加又出现8。1级特大地震,到底是怎么了?导语地震又名地动,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产生的结果,造成板块边缘破裂,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的能量,在释放火车中会产生振动,振动而引发的地震波,地震是地火星曾是生命星球?科学家该星球遭受过生物大灭绝近日,我国祝融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并拍摄了一系列火星表面照片,引起了人们对火星的兴趣。火星作为地球的兄妹星球,也作为一对邻居,距离我们除了月球是最近的一颗星球,人们要想展开对外太NASA发现有史以来最大巨型UFO,疑似围绕太阳吸收能量?太阳自地球诞生以来就以存在,我们人类之所以存在和太阳脱不了干系,它孕育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也孕育了地球里的生物。关于太阳,我们知道它的质量为1。9891030千克,占据整个太阳系总质7月,国际空间站再次拍摄到UFO舰队,外星文明徘徊在地球?说到UFO(不明飞行物)我们都不陌生,在影视作品中时常作为素材,而它的出现和外星文明联系在一起。要知道影视源于生活,自人类史记载以来,关于UFO的记录数不胜数,它的出现仿佛成为了一怎么才能教育出一个自信的孩子?知乎上看到的小故事,分享一下作者檀牙儿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119718answer1971507451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揭秘小米是否真的要出电动汽车?最近,关于小米造车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有些人认为小米会造车,有些人认为小米不会造车,还有人认为小米应该造车,还有人认为小米不应该造车。事实上,如果你有商业空洞,就应该明白,这是个伪
WAIC2021中国惠普周信宏AI基础设施边缘计算演进及趋势机器之心报道机器之心编辑部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AI开发者论坛上,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暨大中华区个人信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周信宏发表主题演讲AI基础设施边缘计算演进WAIC时识科技首席科学家低功耗人工智能计算系统中的类脑策略机器之心报道机器之心编辑部在WAIC2021AI开发者论坛上,苏黎世大学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终身教授苏黎世神经信息研究所INI所长SynSense时识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Gia利用二次互反律判别质数与合数外宇宙课学1二次互反律定义不严谨。二次互反律内容摘录,然而,二次互反律只能提供二次剩余的存在性,对于二次同余方程的具体求解并没有实际帮助。又有二次互反律已有超过200个不同的证明。硅仙人吉姆凯勒我在特斯拉是最闲员工,却要在英特尔管一万人机器之心报道编辑泽南张倩芯片业界传奇人物的凡尔赛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的。从英特尔离职半年后,半导体业界传奇人物硅仙人吉姆凯勒(JimKeller)加盟了加拿大多伦多的AI芯片初创公司T快手开源斗地主AI,入选ICML,能否干得过冠军柯洁?机器之心报道机器之心编辑部AI打斗地主,除了信息不完全,还要学会合作与竞争。众所周知,AI在围棋上的实力是人类所不能及的。不过斗地主还不一定。在2017年AlphaGo3比0战胜中每个字节跳动的背后,都有一台火山引擎机器之心报道作者泽南9岁的字节跳动宣布全擎投入企业技术服务市场,一上来就计划要做50年。每年夏季举行的CVPR是人工智能领域里最被人关注的盛会之一。在这场万名学者参与,持续多天的活哥德尔90年前的不完备性定理,奠定了计算机与AI的理论基础机器之心报道编辑蛋酱小舟大神早已远去,而他的光芒仍在人间。1931年,奥地利裔美国著名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KurtGdel)在一篇论文berformalunentscheidbar纯Rust编写的机器学习框架Neuronika,速度堪比PyTorch机器之心报道编辑陈萍这是一个用Rust编写的机器学习框架,与PyTorch类似,现已实现最常见的层组件(dense层dropout层等),速度堪比PyTorch。Rust作为一门系寻找懂技术缺资本的你五源资本3SigmaBootcamp开启全球招募把当下的前沿技术转化为未来的时代引擎,一共分几步?无论世界如何加速分裂演绎,这是我们眼中最值得倾注思考与行动的问题。为此,五源资本联合机器之心在2021年发起首届3SigmaBoo清华来了第二位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力荐的老朋友CaucherBirkar机器之心报道编辑蛋酱泽南丘成桐的老朋友CaucherBirkar即将到任,清华来了第二位菲尔茨奖得主。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Birka突破光速是进入一级文明的标志外宇宙课学天体运动生命运动到底存在哪些规律,如何将这些规律整合为十个以内或更少。人类文明在进阶的路口,或处在实现一级文明的前夕。文化是文明的基础。语言文化是语文和数学,逻辑和哲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