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不强制发论文,读博变容易了吗?

  近期,多所高校发文,不再将论文发表作为博士生培养的硬性指标之一,"苦论文"正在成为过去时。
  博士生在学期间是否要发表论文?《国务院学位管理条例》并没有相关规定,但在各大学却有不同的要求。许多学校还规定,如果在校期间不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则即使博士学位论文写得再好,也拿不到学位证书。博士生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拿到学位,是高校的普遍生态。
  截图自知乎
  2020年,从国家到高校,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旨在打破"博士毕业-发表论文"这曾经看似牢不可破的关联。
  终于,毕业与论文,脱钩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到"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
  对于论文"难产"的人文科学类学科,教育部于12月发布《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
  学位授予和论文发表"脱钩",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波表示,将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前提,是许多高校博士和硕士毕业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大多数国家并不要求将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依据,而是更关注学位论文本身的水平和质量。
  取消硬性论文发表要求,高校也纷纷"亮剑"。
  2019年4月,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写到,"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有专家表示,清华大学此举,有助博士生教育重心能够真正回归到人才培养上来,对全国高校都有示范意义。
  2020年3月,响应教育部、科技部政策,广西大学修订完善《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申请审核工作实施办法》,不将发表SCI论文作为研究生申请学位的限制性条件。
  2020年6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九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第十七次会议,研究生院负责人在会上表示,研究生院制定了《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评价规定》,"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为该评价规定改革的突破之一。
  12月,又一所"一流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发文:不对博士生科研发表作统一要求!其"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学位论文质量见证"123计划";落实"破五唯"精神,合理制定符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创新科研成果要求等。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SCI期刊体系,中国已成为不折不扣的"论文大国"。在"破唯"的大趋势之下,高校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改革也在加快推进。
  论文,博士生的梦魇之一
  把论文当做"指挥棒",对个人的学术成长和学科领域的发展,影响都太大了。
  说起写论文,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泪。从写论文开始那一刻,就是"掉发"的时刻。论文开题到发表,每一步都是就是"拆盲盒"的心态——没人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
  除去上课、实习,真正能用于研究的时间非常有限。参与项目太多,就没精力投入论文写作;与导师交流的时间太少,得不到有效的论文指导;有些学校还规定博士要参与本科生授课工作,导致专注研究……而且,支撑论文的实验(理工科)或调研(文科)又不能一蹴而就,在阶段性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学生就把原定的课题做"死"了。论文不符合导师的要求或得到的数据不准确,就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甚至变换研究方向。这些都导致一篇论文"难产"。
  图源:知乎
  好不容易搞定了写作,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论文发表才是"惶惶不可终日"。
  论文能投稿一次通过的都是凤毛麟角,大部分都是一波三折。从网站上公布的审稿周期来看,北大核心1-3个月,国家级1-3个月,省级1个月。
  图源:知乎
  但实际上,论文发表的周期根本查不到,审稿3个月甚至6个月也是常态。只有论文见刊了,心里的石头才能落地。这还不算在审稿过程中一改二改的流程,就算按照审稿意见仔细修改,也不排除会被拒稿——这才是真的"杯具"。
  论文接收了,期刊编辑部就会发来一系列文件,包括版权、校对、提供原始图片等等。这时候又面临一个"伤感情"的事情了:论文版面费。
  数据来源:各期刊网站
  传统订阅期刊不收版面费(没有彩图的前提下),但是相对较慢;OA期刊快,但是要版面费。为了增加曝光量,提高知名度,作者往往被动地照单全收,除了付钱,别无他法。
  从2021年起,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向Nature Genetics、Nature Methods、Nature Physics 这三本期刊投稿时,可选择guided OA模式,但是每篇论文需要缴纳2190欧元的Editorial processing charges(国内通称"审稿费")。
  而《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中明确表示,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需经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这意味着,在Cell、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必须要到处"化缘",否则只能自己消化这笔资金。
  截图自科技部
  博士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
  近年来,博士毕业成了一个大难题。2019年澎湃新闻报道,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预计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169022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58032人,延毕率为65.67%。而无法如期毕业,在博士生中并非小概率事件。
  博士生是否延毕及延期的时间长短,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论文。一位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透露:想要按时毕业的话,就必须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等A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核心期刊就那么一些,要发论文的博士却越来越多,难毕业的博士只能越来越难毕业。
  想要"连续包年"的博士生,截图自知乎
  当博士们被延毕折磨的同时,他们也在慢慢习惯这种趋势。"假如没有人延期,我延期了肯定是100个不愿意的;假如身边有20个博士,18个延期,我就觉得没什么了。"上海某985高校的工科博士生如是说。
  即使政策已经不强求,但论文是学术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学工作者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依据。既然选择读博走学术之路,那终究是要与论文打交道的。
  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前主编D. Kennedy博士指出:"我们所有的思考、分析、实验和数据收集工作, 在撰写论文之前,什么也不算。在学术领域, 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的东西来体现的, 出版物就像硬通货, 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理查德·杰尔认为:"在学术领域,一个人的声誉就像硬通货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发表的文章记录"。
  所以,即使发论文不再是"硬指标",但想必没有哪个有自我追求的博士,能真正松一口气。
  博士生的压力,何止论文
  博士身上的KPI并不比"社畜"背得少。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就曾开展面向博士生群体的大调查,"劝退"读博生。
  除了论文,博士生的困境还有什么呢?
  "读博穷三代,科研毁一生。"钱,是博士生的首要压力。
  Nature的调查显示,全球68%的博士生都在担心经费问题,还有一半的博士生在担心自己的助学贷款怎么还。而在我国,大学以公立为主,办学经费长期依赖国家财政投入,经费结构相对单一,直接投入博士生培养的比例相对有限。博士生培养投入结构单一、待遇偏低,经费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我国博士生的津贴增长相对滞后、待遇相对偏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博士生助研助教经费发放不及时、不足额问题。博士生在超出正常毕业年限后的资助和住宿等资源也缺乏应有保障。
  因此,亟须建立一套与博士生弹性学制相适应的财政拨款和经费保障制度,使广大博士生体面生活、潜心学术。
  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就提出,在科研经费博士专项计划中探索招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步扩大规模。
  工作形势严峻是博士生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
  "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针对毕业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踪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博士在大学或四年制学院任教。这一比例在我国更低: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例仅约38%。
  博士生到高校任职,看起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此前软科就高校教师的薪资、编制、职称等问题均做过分析,博士生的"高知"并不能在职场中得到相匹配的待遇体现。
  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工作是读博最大的动机之一,然而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2万人左右,"僧多粥少",这意味着至少1/3的博士毕业生并不能获得高校教职。
  最不愁工作的当属医学博士,只有不到20%的医学博士留在学校或攻读博士后,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医疗卫生、政府和其他"。一项基于13所高校的博士生调查显示,医学博士零待业,可谓最受职场欢迎的群体。
  普遍情况下,我国博士毕业应在27-30岁。然而"三十而已"在博士生身上,大概只是一句口号。
  2020级北大博士新生,平均年龄24.5岁,甚至低于该校26.5岁的硕士生平均年龄。一方面是因为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拉高了硕士生的平均年龄,另一方面是今年本科起点的直博生超过半数,直接拉低了博士生的平均年龄。
  低龄高学历的"大神"们,被贴上"年少有为"的标签,是一般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学霸,被动地设了一道年龄的门槛。
  截图自知乎
  年龄带来的还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就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婚姻。搞科研、写论文,博士生是"大龄单身青年"的典型代表。清华女博士颜宁就曾以一篇《我不结婚,我不欠谁一个解释》的文章上热搜,直面女博士的婚恋问题,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博士毕业年龄太大,在职场上无可避免"中年危机",又耽误人生大事,就得不偿失了。
  博士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顶端,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国内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当下,博士研究生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新期待。
  很多年轻人考虑读博,或为了提升学历,为了投身科研,或为了求得一份可观的职业,在踏入博士大门的时候才发现,低估了读博要承担的学术压力,还不得不面临学术领域解决不了的经济、职业发展、个人情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高处不胜寒"。读博就是在高等教育的金字塔顶端"坐冷板凳",有压力也是动力。在不缺论文的这个时代,博士生更应沉下心来,苦心孤诣,做出有质量的成绩。

最新造纸企业排名玖龙晨鸣华泰靠前,APP旗下五家企业入围7月20日,以奋进十四五领航新消费为主题的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中国轻工业科技百强企业食品五十强企业以及轻工装备五十强企业,浆市或延续僵持整理,价格盘整为主7月28日主力合约SP2109上涨0。16,报6146元吨。随着疫情加重,市场担忧纸浆实际需求,同时纸浆国内现货报价持续下调亦对浆价构成打压。宏观方面A股连续两天出现崩盘行情,为市我国医药包装产业迎来大变革!这些产品将迎来大发展随着我国健康体制的改变,医药包装无序,落后的局面将发生根本转变。目前,我国正不断引进和更新医药包装机械及材料,医药包装工业将呈现出崭新的局面。药品种类的多元化,也给医药包装的形式带中国进口浆价继续走低,收窄与期货之间价差中国进口浆价继续走低,收窄与期货之间价差由于更多供应商下调价格,进口针阔叶浆价格本周(截至7月16日)继续下跌。一家主要的北欧纸浆企业将NBSK报价下调50美元至880美元吨,因此今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2021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全球最大的溶解浆产能将在巴西8月开机导读巴西Bracell公司的STAR项目将于今年8月开机。巴西Bracell公司的STAR项目将于今年8月开机。据设备提供方安德里茨的消息,该浆厂两条可灵活切换的环保阔叶木浆线,将爱沙尼亚计划在新工厂生产木材资源爱沙尼亚当地媒体称,爱沙尼亚页岩油发电和公用事业控股集团VKG(ViraKeemiaGruppViruKeemiaGrupp)计划在爱沙尼亚的IdaViru县建造大规模的纸浆生产基多家纸企酝酿涨价!多家纸企发布调价函,预计3季度末旺季到来据纸引未来网的消息,7月20日以来,玖龙纸业天津太仓重庆和东莞4个基地宣布对白板纸价格上涨50元吨。另外,北方地区和广东的个别纸厂发布了原纸涨价函,分别对纸管原纸白板纸的价格进行上中顺洁柔(湖北)纸业有限公司新建20万吨高档生活用纸项目投产2021年7月20日,中国轻工业成都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设计的中顺洁柔(湖北)纸业有限公司新建年产20万吨高档生活用纸项目全面投产暨8纸机开机仪式顺利举行。中顺洁柔(湖北)纸业有限裕同环保与莫迪维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生鲜包装项目落地2021年7月22日,国内领先高端品牌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裕同科技与全球知名的包装设备及整线供应商莫迪维克(MULTIVAC)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裕同科技高级副总裁刘中庆先生与莫迪无塑纸杯(含无塑纸杯纸)团体标准研讨会召开2021年7月27日,中国造纸协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无塑纸杯(含无塑纸杯纸)团体标准研讨会。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造纸院)刘俊杰副总经理中国造纸协会标准化专
下周这两天,一定要早起!当月亮附近同时出现3颗明亮的行星会是怎样一幅画面?天文科普专家介绍,3月28日至29日这两天清晨的东方地平线上,日出之前伴随着残月升起的,是扎堆出现的金星火星和土星这3颗行星。这幕天舟二号已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已于今天(3月27日)15时59分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戳视频,看总台央视记者发回的报道早上7时45分,神舟十三号普玛彭古遗迹,领略异界文明1500年前人类就造出了混凝土吗?你或许以为埃及金字塔已经是旷古绝今的巨石建筑奇迹,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历史最悠久最神秘的古文明巨石阵却并非埃及金字塔,而是位于南美洲玻利维亚与秘鲁交非洲加蓬发现核反应堆,恐龙化石疑似中子弹,史前文明到底存在吗史前文明真的存在吗?地球有近51万年的历史,而人类文明史只有七八千年存在,史前遗物陆续出土。1938年,美国肯塔基州伯里学院地质系主任布罗斯博士在一堆砂岩中发现了十个类人生物的脚印土金火月即将上演合家欢,下一次相聚要等到2032年3月28日,天空将上演一场高规格聚会火星金星土星将在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先后合月。北京天文馆专家寇文介绍,只要天气晴好,天文爱好者用肉眼就可以在28日和29日早晨观测到四个天体同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为何站不起来,要坐在椅子上?牺牲太大了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后,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宇航员等关键词又再一次频频被人们提起。浩瀚的宇宙对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速度,我们一直都是为之自豪的。不同于美国早在半世纪多以前就已经实现了载谈一下章鱼和数字化之间的关系,感觉到很神奇一为什么科学家说章鱼是四维生物谈一下章鱼和数字化的关系,感觉到很神奇!为什么科学家说章鱼是四维生物?科学家说章鱼是四维生物,是因为章鱼的视觉和大脑和人类已知生物完全不同,是地球进化存活了4亿年没有天敌,人类发现以后,一升血的价格超过10万现代科学认为,我们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刚刚诞生初期,地球是一颗火球,表面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一样高,经过10亿年后,地球表面温度开始慢慢冷却,科学家推中国测定嫦娥五号月壤40余种元素,为何与美国送的相差巨大?嫦娥五号月球土壤研究又出新成果了!中核集团科研团队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对月壤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准确测定出40多种元素的含量,科学家透露,月球表面土壤中钛的含量是地球的6倍多!不仅月球陨落人类祖先与AI的一场战争,月球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谎言3月25日,月球陨落上映了,导演曾经拍过2012后天,可以说对灾难片是轻车熟路,这次又加入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还记得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吗?我们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这是一个巨大的下周天空将上演罕见三星伴月天文气象,三星伴月又要出现了!上一次的三星伴月出现在2021年2月8日2月10日。而今年3月28日日出前的半小时左右,人们又可以在东南方低空欣赏到金星火星土星与月亮较近距离相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