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20余年来对转基因的表态支持

  他是在北京大学2008新年联欢晚会上,高歌一曲《隐形的翅膀》,俘获万千网友点赞的"网红"校长。科学严谨的精神,幽默风趣的科普演讲,他就是"农业守卫者"许智宏。
  许智宏,1942年10月14日出生,知名植物生理学家。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6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长期从事植物组织培养和培养细胞的遗传操作研究。
  1997年2月5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许智宏在演讲中表示,我国很多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都食用多年产品。他说,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并没有本质不同,但更加精准可控。
  2001年5月19日,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批评一些媒体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过分炒作与渲染。他认为,转基因食品并非就一定不安全。
  在当天的下午,作为首届科技周活动的一幕重头戏,许智宏在中国科技馆阶梯教室内做了题为"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的科普报告。
  植物生理学家许智宏院士
  身为国际著名植物生理学家的许智宏院士,他在报告中呼吁公众消除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疑虑。他指出,根据跟踪观察,转基因农作物、动物等转基因食品,其抗菌素使用标记的安全性问题,不在于转基因动植物本身,而在于转进了是否合适的基因。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转进的基因大都是动植物自身的基因,而这些动植物食品,人们平常就可正常食用。同时,利用转基因技术,还可以为生物育种提供更多的思路。
  许智宏强调说,转基因过程当中,当然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但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转基因动植物对人类的影响。科学家现在更多地是去了解基因的功能,以及在食品中如何转进更适合人类需要的基因。
  据2014年10月4日科学网的报道,Shanghai Daily 于近日发表记者采访许智宏教授的报道"GM debate needs grounding in science"。
  Q:转基因作物的全球趋势是怎样的?
  A:转基因作物已经广泛种植近20年。从1996年美国首次种植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100倍,截止2012年已经达到1.7亿公顷,这个面积是中国农田总面积的1.4倍。
  尽管人们对转基因问题观点各不一致,转基因作物还是得到了迅速应用。转基因作物的应用过去主要在北美,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像印度、巴西和阿根廷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中国过去排名第二位,但已经被许多其他国家超越。(译注: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目前位于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之后,居第六位。)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称,在最常见的种植作物中,全球81%以上的大豆,64%的棉花,29%的玉米和23%的油菜(用于制油)来自转基因种子。
  全球目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29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已经开始了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在美国大约95%的大豆和75%的玉米是转基因的(译注: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数据, 2014年美国转基因玉米占有率达93%)。他们已经获得政府部门的批准且经研究证明无害。
  这方面欧洲较为保守,但转基因作物仍在其中一些国家被种植。欧盟许可进口来自美国等国家已获正式批准的转基因产品。所以全球范围内转基因农业一直呈上涨趋势。
  Q:有人问:"转基因作物对人类是安全的吗?"您对此怎么看?
  A:争论"转基因植物是否是安全"没有意义,应该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基因工程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安全与否取决于引入或修改了什么基因。杂交育种通常也是这样。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取决于转入的特定基因起什么作用。
  例如,Bt抗虫蛋白在中国被广泛被翻译称为"毒蛋白",但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的Bt亚种。他们分别专门地杀死不同类型的昆虫。能杀死棉铃虫的Bt蛋白对其他昆虫如蚊子或苍蝇无效,更不用说会对其他动物甚至人类起作用。
  Bt蛋白被引入到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中。因为许多人怀疑其具有毒性,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测试。据美国环境保护署公布的测试结果显示,正常个体的人一次性食用200克来自转基因玉米MON 810(译者注:这是开发的一个转基因品种,目前被6个国家批准种植、约20个国家被批准用于食品)的纯Bt蛋白仍然是安全的,也没有证据表明它能伤害我们的生殖系统。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测试及其结果。许多其他类似测试数据可以证明,已被批准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该到哪里找到这些数据、这些数据的含义是什么。
  奥委会不排斥转基因产品
  Q:您对支持或反对转基因的争论怎么看?
  A: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研究所以及中国植物生物学学会每年都会在世界植物日举办活动,向公众介绍植物科学,包括转基因技术。活动取得了效果。
  但中国人口众多,人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关键是我们应该把争论或讨论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将其政治化。
  一些媒体对转基因技术进行了妖魔化报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内的科学家都不愿意参与争论。如果有人支持转基因作物,他/她将被贴上某些标签。这很不正常,类似于1966至1976年发生的现象。支持或反对是由于不同的原因。欧洲对转基因表现得非常保守,但那里的争论是基于科学数据和证据的。
  在许多情况下,转基因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番木瓜环斑病毒能给木瓜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杀虫剂对它毫无作用。这种病毒造成的破坏可在10年里使木瓜产量减少90%以上,从而摧毁夏威夷及全世界的木瓜产业。
  如果具有病毒抗性的转基因木瓜没有被研发出来,我们今天就可能吃不到木瓜了。
  转基因作物不仅具有抗虫性或耐除草剂特性,在未来还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研究,为小麦和杨树等作物引进耐旱或耐盐基因。
  Q: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会产生威胁吗?
  A:转基因作物的一个重要的环境效益是可以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在美国,过去10年里得益于广泛种植转基因作物,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中国的情况也一样。在中国,棉花曾经是喷洒农药最严重的作物,但在种植转基因棉花后,杀虫剂的使用量已经下降了80%。
  中国每年消耗的农药和化肥超过它们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耕地面积小于美国,但中国比美国更多地使用杀虫剂和化学肥料。中国的农业污染占了全国污染总量的一半。因此,减少农药的使用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
  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研发需要较少肥料的高效固氮作物,在未来肥料的使用也将会减少。
  实际上人们更担心未来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条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哪怕1摄氏度,主要农作物产量将至少下降10%。尽管一些作物会逐渐适应未来的气候,但这对人类来说太慢了。基因工程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可以更好地适应极端天气条件的农作物,或让一些有潜力的野生物种更好地为我们的未来生活服务。
  Q:中国在转基因粮食的商业应用方面有明确的路线或计划吗?
  A:总的来说,在中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正在稳步向前,不过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但不管怎样,转基因棉花还是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19世纪80年代末棉铃虫的危害使中国的棉花产量减少了一半,连杀虫剂都毫无作用。
  棉花种植
  当时,美国科学家开发了Bt棉花来抵御害虫,试图将其技术以相当高的价格出售给中国,但是中国科学家们开展了自己的研究,之后中国有了自己的Bt棉花。
  现在中国超过80%的棉花是基于自己的生物技术。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生物技术,那么我们就会被外国公司控制,正如今天的印度。印度的棉花种植采用了美国的转基因技术,但没有自己的专利。这就是为什么它严重依赖美国公司。
  中国对转基因的管理甚至比美国还要严苛。
  在美国,如果一个公司获得了其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就等于被批准生产了。但在中国,在获得安全证书后公司还需要获得其他各种文件,如品种审定证书,农作物种子管理许可证和经营执照,才能种植推广。业内人士需要三到五年时间来评估整个过程。
  至于转基因粮食的应用,仍然没有明确的路线图。在中国没有人知道如何在获得安全证书后取得转基因粮食经营执照。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已有的两个转Bt基因抗虫水稻品种和一个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种的安全证书已经过期。但是没有人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才能推动商业推广应用。
  一些国内种子公司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但是现在的情况可能会浇灭他们的热情。如果没有明确的路线图,公司就不会继续推进。他们没有信心增加投入,要知道企业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以及应用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在我看来,转基因的管理法规可以很严格,但需要清晰。目前在中国,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了一个难题。
  2014年10月份,"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原北大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在研讨会上说,目前所有科学证据都显示,转基因改良方法对人和动物没有影响,是安全的,"目前全球食用过转基因食品的人数超过几十亿。在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的18年中,没有出现一例人畜食用转基因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的情况。"
  2014年10月 16日至17日,由中国科学院与美国科学院共同主办的"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巴西等10国的19名全球生物技术领域著名专家围绕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与趋势""各国发展状况"和"生物安全管理及争议话题"等主题进行研讨。 研讨会期间,科学家分析了全球转基因研究与专业发展趋势。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总数已经超过了中国农田的总面积,全球批准的转基因作物达27种,其中最主要的四种是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大量转基因作物产品如转基因木瓜、甜玉米被直接食用,大部分转基因玉米用做饲料,转基因大豆用于食用油,还有淀粉等大量转基因产品用于添加剂。美国超市中有70%的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全球食用过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超过几十亿。有几亿人大量食用已经超过十余年。
  与会科学家以发表共识文件的方式,宣称"转基因方法对人和动物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建议抓住机遇,推进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生产应用。
  与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会后接受《京华时报》记者 潘珊菊的采访,就共识文件及有关转基因争议话题做出解答。
  中国是转基因产品标识最多的国家
  京华时报:首先请您分析一下当前全球转基因研究与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态势?
  许智宏:与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时相比,全球转基因作物总面积已增加了100倍以上,2013年已达1.75亿公顷,超过了中国农田的总面积。全球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有27种,其中最主要四种是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大部分转基因玉米用做饲料,转基因大豆用于食用油生产,转基因木瓜、甜玉米等被直接食用,还有大量转基因产品用于食品成分或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比如淀粉、甜味剂等等。
  来自美国的专家提到美国超市中有70%的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事实上全球食用过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达几十亿。有几亿人大量食用已经超过十年。美国是世界上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最早的国家,2013年已经种植了701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巴西是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13年种植面积已超过4000万公顷,居世界第二,而这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2013年中国种植了42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几千公顷抗病毒的木瓜,现在居世界第六。 中国原来是世界第二,现在已经被其他国家赶超了。
  印度种植了1100万公顷的转基因抗虫棉。在非洲,目前有南非等三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其中南非种植了290万公顷转基因玉米、棉花和大豆。欧洲地区对转基因作物抵制是造成世界对转基因技术推广产生争议的重要原因。欧盟仅仅准许非常有序的转基因作物品种种植,2012年欧盟种植了13.3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其中以BT玉米为主。目前欧洲食品安全局和欧盟委员会基于科学评价,倾向于支持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欧盟委员会主要结论是:" 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危险。 "
  很多国家也对转基因产品采用自愿标识或者对标识没有要求,全球有69个国家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中国采取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方法进行管理,中国是转基因产品标识最多的国家。
  缺失理性的争议致转基因丧失机会
  京华时报:如何认识当前民众对转基因议题的这种争议?
  许智宏:参会科学家认为,目前有关转基因的几乎所有争议都不是基于科学评价和理性的思考,这种无谓的争议已经阻碍了黄金大米、BT抗虫水稻、BT茄子等已经成熟的转基因产品的商业生产,造福于民,到会的科学家都对此都深表遗憾。有关转基因争议如此广泛,导致政府的决策往往并不能仅仅基于科学评价,也要综合考虑政治,包括贸易、经济等因素。 在转基因产业化的问题上,过于犹豫会带来困惑和混乱,并丧失发展的机会。
  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经常被作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用于反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在会议上,专家们指出,12000年之前发展耕种农业以来,全球人口由100多万已增长到超过72亿,而且还以每天25万人的增长速度增加。低水平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在已有耕地上进行高产和可持续的农业是更有希望的。 一些转基因作物,比如抗虫的转基因作物可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业已证明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转基因本身不会增加或者减少杂交的几率,因而不会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风险。
  转基因作物对人和动物无负面影响
  京华时报:转基因作物的使用到底对人和动物有没有负面影响?
  许智宏:此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专家和学者经过广泛讨论达成一系列共识。认为转基因作物为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保证粮食安全,并减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作出了贡献。转基因作物的应用明显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从而增强了食品的安全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产量,因而也减轻耕地使用的压力。同时,由于减少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更有助于使用免耕技术等措施,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所有的科学证据都显示用于特定作物改良的转基因方法,对人和动物是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基因修饰的方式不会改变食物的安全性。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18年来,好几亿人群和几十亿家畜家禽长期食用转基因作物产品,并未发现转基因食物会导致疾病和其他问题。世界上大量的啤酒、奶酪,以及胰岛素等许多药物都是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的,迄今为止没有发生一例可以证实的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动物以及生态环境不安全的案例。对此,世界经合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以及全球主流科学界已有共识,即认为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批准上市的转基因生物和产品是安全的。因此,偏离事实和科学依据的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并没有意义。
  不少专家通过对农作物育种的发展历史,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对转基因进行分析和解释,觉得这些技术本质上跟传统育种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它是传统育种技术的延伸,随着科学的发展,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发展出来,如基因或基因变迁等,相信它们也一定会对农作物育种产生深远的影响。
  恳请公共团体客观处理转基因话题
  京华时报:对于近年来关于转基因各种耸人听闻的报道,您觉得这会带来哪些影响?
  许智宏:考虑到世界72亿人口中,仍有10亿人口营养不良,有1亿人由于饥饿濒于死亡,空谈食物安全性没有意义,我们希望大家集中精力,采用可以应用的包括转基因在内的新技术,发展可持续、高产的农业。
  为了达到联合国提出的要养活所有地球村居民这一重要目标,目前各国建立的过于复杂的监管系统必须简化。对转基因各种耸人听闻的报道和误导,自然会导致大量的饥饿和死亡。我们恳请媒体和各种公共团体,对处理相关话题时应该客观。我们希望这种讨论和争论应该放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之上。
  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大多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应在基于科学和法律的框架下,依法推进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让转基因作物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造福人类。
  黄金大米可以干预维-A缺乏
  京华时报:能否举个例子,证明食用转基因农作物能给当前社会带来的好处?
  许智宏:参会科学家一致认为黄金大米是全球第一个营养加强的转基因农作物,它对于维生素A缺乏症提供了干预办法。维生素A缺乏症每天导致全球约6000儿童死亡和大量儿童失明。此技术的发明人已经将此技术免费捐赠给各国和公众,但至今相关的应用发展被监管体制和公众质疑阻碍,维生素A缺乏症被联合国作为亟待解决的公众健康问题已经有25年,但黄金大米至今仍未被利用,虽然维生素A缺乏症完全可以预防。所以参会人员呼吁,像黄金大米这样已经经过了严格的科学验证,对人类有益的技术应该加速推进其应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加速进行,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既要保证粮食安全,又要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基因组研究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给农业科技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中国在这方面的大量投入不应该被浪费。印度、中国大规模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与会专家建议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尽快制定转基因水稻和玉米产业化的日程,加速推进生产应用。
  京华时报:对于当前中国转基因农作物不能产业化,您有何想法?
  许智宏:可能媒体都知道,最近刚刚公布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对转基因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很好的要求,他特别强调"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商业化的推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并要求国内科技人员" 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要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转基因重大专项,目标就是要使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如果投入了这么大的研发力量和资金,然后最终却不能产业化将令人痛惜,所以要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来的很好的研发基础,针对农业上存在的问题,希望更好地依照法律法规,加速推进转基因作物产业化。
  2016年1月初,《中国科学报》记者李瑜采访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
  " 如果我们陷入‘转基因安全问题’之争而止步不前,将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不仅会让我国的生物育种技术与市场受制于人,农业生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日前举行的中科院机关转基因科普报告会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许智宏道出了对于转基因作物研发未来的忧虑。
  在许智宏看来,中国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正处在关键时刻。"我国是世界上率先研究农业生物育种的国家之一,转基因物种面积一度位居国际前列,转基因抗虫棉作为生物育种创新成功的事例也曾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但令许智宏倍感遗憾的是,由于在"转基因"安全问题上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生物育种的产业化进程开始减慢 "。
  1996~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从170万公顷增至1.815亿公顷,增长了100多倍。" 然而,10多年来,除棉花外,我国没有一项重要的转基因农作物研究成果被批准产业化。 "许智宏无奈地说。
  相比之下,国外的发展却是另一番图景。近年来,尽管国际经济普遍低迷,但不少国家的农业在快速发展。例如, 美国2011年经济增长不到2%,农产品收入却净增加20%。
  许智宏还透露说,目前全球转基因核心技术与产品大部分被5大跨国公司垄断。"某外国企业对生物育种的年投资连续3年超过10亿美元,2012年销售额已达135亿美元。"
  此外,生物技术也成为众多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点。
  中间为许智宏院士
  据许智宏介绍,巴西政府在2003年才开始推动转基因作物发展,但到2011年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3030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19%,位居世界第二。"目前, 阿根廷和印度也跑到了中国前面。"
  相比之下,许智宏认为,我国保障中长期农产品稳定供应的形势依然严峻。"国外公司一直依靠技术与经济优势,企图挤占和控制我国农作物和种业市场,我国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已高达21.1%。"
  近年来,我国转基因大豆进口量增长迅猛,到2012年已达5838万吨,2013~2014年度增至7034万吨,2014~2015年度进一步增至7700万吨。如果按美国大豆的平均产量计算,相当于4亿亩耕地的产量;如按中国的产量计,则相当于需要6亿亩耕地。与此同时,转基因玉米的进口量也在逐年攀升,从2010年的150万吨、2011年的175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540万吨。考虑到我国饲料和加工需求的缺口,预计今后还将大幅增加。
  值得欣慰的是,对于中国而言,追赶的时机或许并不算太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经过30年的不断努力,在植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发掘、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和转基因作物研发方面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许智宏院士
  "只要我们在推进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的过程中,着力推动产业化发展,就一定能像当年开发抗虫棉一样,不仅能与外国公司抗衡,抢占市场发展先机,还能引领我国种业创新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许智宏说。
  2016年3月13日,中国农村网刊登对许智宏的采访报道。
  人类使用转基因产品由来已久,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对人体或环境有害
  中国农业存在生产成本高,农业污染严重等问题,逐步推广转基因产品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中国的科学家在转基因领域取得不菲成绩,但却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希望更有作为,推广转基因教育,提高老百姓对转基因的接受度
  前不久,北京大学前校长、植物发育生物学家许智宏来到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盖城的美京华人活动中心,向大家讲解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指出转基因农产品被妖魔化的问题必须得到根除。
  这场讲座由大华府北京大学校友会前会长鲍一明主持。近百位关心转基因技术和食品安全的学者、专业人士和侨界朋友到场听取了许智宏的阐述。许智宏是应邀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基因编辑峰会而得以有机会和大家见面的。他的结论是,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许智宏说,"我们谈转基因问题,要从中国农业讲起。"中国有14亿人口,农业必须为此提供足够的食品。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已经可以满足这个需要。上个世纪90年代,有关粮食安全的定义发生变化。粮食安全包含了三个内容,让全民吃饱,富有营养,满足口味多样性。要满足这个定义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就很多。据统计,在过去的50年间,中国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5倍。中国农业已经连续12年丰收,总产量达到6.2亿吨。中国人的饭碗要抓在自己手里。这的确是值得中国人民骄傲的。
  但是,中国人对鱼、肉、蛋和奶制品的需求大幅增长。 1995年这种需求的图像出现"拐点"。吃下去的口粮急剧下降,鱼、肉、蛋、奶的消耗陡然上升。市场上供应的鱼、肉、鸡,一半是靠饲料粮来支撑的。养鸡还需要鱼粉,全世界百分之四十的鱼粉运到了中国,用于养鸡。这些都给农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许智宏说,怎么办?提出了新的思路,其中就是马铃薯主粮化。中国是马铃薯最大的生产国,从种植面积到总产量都是世界第一;第二名是印度,欧美排在很后面。中国的马铃薯产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同时,中国的红薯产量也是全球第一。我们的出发点是马铃薯的种植对土地要求不高,可以以此减轻粮食产生压力。而且,马铃薯的营养价值比大米还高。然而,传统习惯让这种想法行不通。除非把马铃薯的加工技术提高。马铃薯粉可以像小麦面粉那样做成馒头和面条。据说,北京现在已经有两百家供应马铃薯馒头的销售点。其馒头内含有百分之三十的马铃薯。
  许智宏说,农业种植发生了变化。农作物比例大大降低,对饲料的需要却大大上升。中国的草地上饲养的牛、羊、鸡和奶制品,仅仅供应了市场的百分之二十。美国的草地和小麦种植面积一样大。中国研究草的专业人才稀缺。其实,许多低产田,种草的效益比种粮好。看到这一点,一些主粮产区把土地变成了草地。之前曾经划了一条红线,中国的种粮面积不能少于18亿亩。还有,中国农业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都很高。农业收益空间越来越小。进口的小麦,只有国内价格的一半。
  许智宏说,中国的改革是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开始的。但是,农业并没有完全进入市场。中国从阿根廷、巴西和美国进口了所需的百分之八十二的大豆,也就是说中国自产的大豆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不到百分之二十。上海金龙鱼色拉油厂大量进口大豆。进口大豆的到岸价,比中国东北的大豆还要便宜。当然,他们的"金龙鱼"豆油包装桶上都印着"转基因大豆"这几个字。大家以为菜籽油是我们自己的。其实不然,全球油菜籽的三分之一进口到了中国。不仅如此,连美国榨油剩下的豆饼都运到了中国。对应于这些进口量,相当于所需土地10亿亩。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农业出了问题。
  为什么用转基因?
  许智宏说,为什么要用转基因?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棉铃虫灾害严重,导致河北一些棉花产区绝收。棉铃虫对农药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所以,必须在种子上想办法。这样,转基因技术进入了农业。中国农业种植作物每年由于病虫害损失达百分之十。使用转基因的种子,例如水稻、玉米和烟叶,可以有效地抗虫、抗病。这样做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环境污染几乎和工业相当,不仅农药用量惊人,激素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也是触目惊心的。
  先生建议,在农作物上可以分阶段实施转基因。第一,棉花;第二,非主粮;第三,主粮作物。美国也是在玉米和大豆上率先实施转基因的,把小麦的这一步骤放在了最后。
  许智宏说,有一种说法,耗子吃了转基因的马铃薯,免疫力下降。后来证明,那个实验是不可靠的。英国在1999年就否定了这个结果。中国社科院查询了国际上8000多篇转基因论文,只有几篇是持反对意见的,而这些论文的实验设计大多是有问题的。还有人说,广西大学生进行体检,发现男同学出了问题。原因是他们吃了转基因的玉米。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宣布,广西从未进口过转基因玉米,没有向大学供应这类粮食的可能。体检结果与转基因无关。其实,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二战以后全球男性出现了问题。有人分析,与环境污染, 尤其是塑化剂污染有关。
  转基因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之一。 随着科学的发展,转基因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今天生产啤酒所用的酵母几乎100%都是转基因的。很多药物也是利用转基因细菌发酵生产的。在美国市场上,比如木瓜,几乎100%是转基因的,而美国FDA并没有要求转基因食品要标注。转基因玉米及大豆都已经有20、30年的使用历史,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前不久美国FDA批准了转基因三文鱼,但中国科学院水生所转基因鲤鱼的工作做的比美国人更早,也更安全,还培育了自然环境下无法繁殖的3倍体鲤鱼。但这些优秀的工作,中国科学家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却因为大众对转基因的接受度低而无法有效推广。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上滥用激素抗生素的现象,却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北京大学做过调查。对于转基因,同学们一开始反对的多。但是,经过老师讲课之后,反对的人就明显减少了。
  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在2018年5月的报告指出,转基因作物吃起来是安全的。这份报告分析了1000多种转基因的相关研究,这还不包括生物公司巨头杜邦等的研发项目。据此,有分析认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分歧,实际上主要集中在科学家和部分民众之间。这个观点,在前不久10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签署公开信,要求绿色和平组织停止反对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和食物的活动中也可窥见。
  联名信表示,绿色和平组织领导的反对现代植物育种活动一再否认事实,阻碍农业中的生物技术创新,歪曲了新技术的风险和影响,破坏已被批准的试验和研究项目。联名信受到国内媒体及民众的一致关注。
  绿色和平组织
  2016年7月,前北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许智宏表示,108名诺奖得主此番作为实际上是以他们的学术背景对转基因进行了表达,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科研界一个强烈的呼声,希望民众能够理性看待。
  许智宏表示,舆论要给予科研相对宽松的环境,允许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基于理性的讨论,才能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实际上,恰恰有很多事情,民众应该更多地听取科学家的意见",许智宏举例说,"今天我们吃的大多数农作物都是人类长期人工选育、转移基因的结果。但一小部分人甚至都没弄清楚基因是什么, 我们每天的水果、蔬菜、大米、肉,都有基因,基因到肚子里就分解了,变成了我们需要的营养。 "
  尽管如许智宏所言,近年来,科学家和媒体都在转基因科普上做了很多努力,但转基因争议实际上仍朝着白热化方向发展。对此,许智宏表示,这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造成怀疑态度有关,这个怀疑某种程度上迁移到了对转基因的认识上。
  许智宏分析说,当前部分民众认为,美国超市很少见到转基因食品的标识,所以认为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但实际上,美国的规定是,凡经过科学论证,并经政府审批通过的转基因食品等同于非转基因食品,无须进行强制性标记。这样,企业就基本不标注了。实际上,美国的转基因食品远远多于中国。就在2015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确认了转基因三文鱼的食品安全性及有效性,正式批准其上市了。
  如何重建转基因的对话和沟通机制?许智宏坦言,诺奖得主的联名信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让讨论回归理性,大家相信科学才是对话的基础。 作为科学家,许智宏告诉记者,这几年来,自己一直坚持做转基因的科普报告,听众涵盖了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机关干部,"还是有一定的效果,公众对了解转基因知识实际上是有需求的,科学家也有责任对公众进行科普。"
  2017年8月17日,上海科协大讲坛暨科技前沿大师谈"暑期院士专家系列科普讲坛"的首期讲座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原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围绕"透视转基因——从农作物的由来说起"的主题,向公众解读了转基因的奥秘。
  许智宏在报告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粮食作物的起源、种类、演化,以及全球食物生产和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过程,并系统地阐释了现代生物育种的技术发展。
  实验室
  许智宏说,"事实上,我们今天吃的大多数农作物都是人类长期驯化、人工选育、转移基因的结果。"比如美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的NormanBorlaug就是利用生物育种将高杆小麦变成矮杆。因为杆子太高,养料就会集中在杆里面,如果变矮了,营养的比例都在麦子里面,同时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几年前,科学家曾对使用转基因后的效果做了一项详细统计:转基因作物平均增产22%,降低农药使用量37%,降低农药费用39%,增加生产成本3%,增加利润68%,发展中国家得益比发达国家更明显。
  说到番茄,其实我们今天的番茄比原始的醋栗番茄已经变大了100多倍,总共有18个主要基因发生了变化。再比如土豆,土豆在驯化的过程中,块茎变大了几十倍,形状变得更加规则,便于我们食用。
  据介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独立完整的生物育种研发体系,推动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是我国既定的国策:2008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正式把转基因列入到国家项目,2010年生物育种正式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国家政策,今年的文件强调,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公众关心。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以及美国国家医学院召集了50多位专家组成了专家委员会,历时2年,完成了388页报告,回顾超过900项研究,总结转基因作物诞生20年来的数据。结论是:与普通食品相比,转基因食品并未增加人体健康风险。2016年6月末7月初,有110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绿色和平组织放弃反转的立场。
  许智宏指出, 转基因生物安全具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和审批标准 ,包括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种子生产许可、种子经营许可、生产加工许可等。 转基因农作物评定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对农作物品种的评定,不仅要通过食品安全评价,还有环境安全评价等。 他强调, 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风险是可预防的。
  事实上,我们在市面上真正能够见到的转基因食品是很少的,棉花、番木瓜,还有国际上的大豆、油菜籽等,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的。此外,国内容易被误解的转基因作物也有很多,包括圣女果、彩色甜椒、小南瓜、小黄瓜、胡萝卜、甜玉米、紫薯等,实际上并不是转基因的。
  许智宏表示,在转基因技术方面,科学家也肩负着社会职责,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共同道德和伦理准则,包括保护研究对象、保护环境、安全性研究,确保科学的良性发展。同时,科学家比公众具备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决策、提供咨询、科学传播,有责任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弘扬科学精神,理性对待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
  2017年9月初,许智宏接受《农村大众报》记者的采访。
  农村大众报记者: 有些人认为,在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过程中,人为改变了农作物的基因和性状,因此担心它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不再是自然的、原始的了,食用之后不利于身体健康。这一观点对吗?
  许智宏: 说到这个话题,首先有必要了解今天栽培的农作物是怎么来的。地球上最早的植物都是野生的。我们现在栽培的大多数农作物,就是野生植物经过人类长期驯化与人工选育的结果。从分子水平来讲,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基因发生了突变、转移、重新组合。我们的祖先通过几千年的驯化选择和育种家上百年的遗传培育,才逐渐获得了现在种植的众多农作物新品种,有些甚至是新物种,例如 小麦就是由三个不同的禾本科杂草天然杂交形成的六倍体新物种 。
  玉米,最早时果穗和籽粒都非常小。人类开始利用玉米之后,通过不断选育,逐步发生变化,成了现在的模样。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自然发生的优良遗传突变加以选择与利用。今天的番茄比原始的大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科学家们发现,从原始的小番茄到今天栽培的大番茄,约有18个主要基因发生了变化。从最原始的醋栗番茄到樱桃番茄(现在吃的"圣女果"),这中间有5个基因发生了变化。从樱桃番茄到现在栽培的大型番茄,又有13个基因发生了变化。
  现在你看一株野生稻,就像一株野草,披头散发,茎秆呈匍匐状,籽粒不光细小,而且易落粒,结实后还没等收获就掉了。通过人工选育,那些穗子不落粒的、茎秆挺立的稻子植株被保留下来,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水稻。
  野生土豆在驯化的过程中,地下块茎比原来大了几十倍,形状变得更加规则。到西双版纳,还能找到野生黄瓜,圆圆的,非常苦。但经过反复杂交选育的黄瓜,就是我们今天常吃的黄瓜,已变成长长的,也不再有苦味了。
  如果没有基因的突变、转移和重组,就没有如今丰富多彩的农作物。地瓜就是一种天然的转基因植物。
  讲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如果没有对野生植物的长期驯化与人工选育,没有大自然中基因的突变、转移、重新组合,就没有现在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农作物。纯粹自然的野生植物物种不仅产量有限,质量也可能十分低劣,如黄瓜是苦的,土豆是很小且不规则的,稻子还没收获种子就掉落地上…… 现在的转基因技术育种,只不过比传统育种的基因转移和重新组合,目的更为明确,时间变得更短,从原理上讲二者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其实,这种跨界的基因转移在大自然中也是存在的。科学家对全球的291个甘薯(山东俗称为"地瓜")样品进行分析,在所有样品中都发现存在现在用于转基因的根癌农杆菌的基因(DNA)片段。说明 人类食用的甘薯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转基因植物 ,可能已经有几千年了。与现代的转基因技术相比, 大自然中发生的基因转移过程不受我们控制,而今天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时的转基因是在科学家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
  农村大众报记者:有人在市场上,看见颜色异常、形状不规则的瓜果蔬菜就以为是转基因的。在国内市场上,转基因农作物产品真的如此泛滥吗?
  许智宏: 公众常常被误导,以为生活中到处都是转基因农产品,把以前没有看到过的都认为是转基因的。 我国只批准了12种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在网络上,有些人把圣女果(小番茄)、彩色甜椒、小南瓜、小黄瓜、不同颜色的胡萝卜、甜玉米等都说成是转基因的。还有,我们讲紫色的东西营养好,市场上就出现了紫薯、紫土豆、紫山药、紫甘蓝。有些人又以为这些都是科学家通过转基因得来的,实际上都不是。很多东西,其实是早就有的品种,只是我们在过去没有很好地利用,有些是从国外引进的。
  我国市面上真正能够见到的转基因产品很少, 至今我国已经批准大规模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抗虫的转基因棉花,还有少量的抗病毒病的转基因番木瓜。 从上世纪发现番木瓜环斑病毒以后,这一病毒几乎摧毁了全球很多地区的番木瓜产业。另外,我国也进口了大量转基因大豆,还有部分玉米和油菜籽,主要用作生产植物油、工业原料和饲料。
  农村大众报记者:据您了解,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和著名科学家对转基因持什么态度?他们是如何评价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的?
  许智宏: 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和科学家均支持转基因。 2013年世界粮食奖颁给了三位从事转基因研究的杰出科学家,这说明国际组织对他们的认可。国际权威机构,如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公认,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和管理,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人们担心的风险是可预防的。
  2016年5月,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和美国医学院发布了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报告。这份报告长达338页,是由50多位研究人员、农业和产业部门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花费了两年多时间调研写成的。他们审查了过去20年间900多份有关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报告和数据,听取了80位参与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工作人员的意见,还分析了700多位普通人提出的意见。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依据对转基因食品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喂养试验,这些食品并不会带来健康风险。没有结论性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能够冷静地回顾和思考转基因发展的历程,我们就可以理解美国乔治亚大学一位教授所讲的话:"转基因作物本质上还是作物,它们不是某些支持者声称的灵丹妙药,更不是反对转基因者叫嚣的洪水猛兽。"
  2013年,我国医药、卫生、环境、农业和食品安全领域的6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吁我国加大转基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力度。他们表示,转基因产品与传统育种产品是一样安全的。
  农村大众报记者:转基因技术作为新技术和新事物,备受公众关注,社会上也存在不同看法。在这种舆论环境中,您认为我国为什么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转基因技术科研攻关?这项工作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有何意义?
  许智宏: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也是推动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如抗旱、抗虫、抗病、抗倒伏)与环境友好的农作物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化肥投入,节约水分,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产品品质等都有重要作用。
  我国既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耕地资源减少,淡水资源匮乏,如何突破资源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
  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他们已经把转基因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我国在转基因领域的科学研究,起步比较早,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有上万名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努力,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多项标志性重大成果。
  发展转基因生物育种是我国的重大任务。当前,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认真实施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努力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快转基因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步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总之,在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方面,我们不能落伍。
  农村大众报记者:在转基因生物研发方面,我国是如何部署安排的?
  许智宏: 发展转基因生物育种是我国的国策。早在1986年我国便设立了"863"项目,其中的生物工程专题就包括植物生物工程,从此开启了在国家层面对转基因作物研发的支持。1997年,我国启动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简称"973"项目)中的农业项目,支持了一批重要作物基因组和重要基因功能以及分子育种的研究。1999年,国家设立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
  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作为我国农业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该专项的启动推动了我国生物育种及农业转基因研究,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对象主要包括5种重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和3种家畜(猪、牛和羊)。2010年,生物育种正式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近年来,重要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强转基因生物研发和产业化,2017年的重要文件再次强调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进行推广。
  农村大众报记者:这些年,我国农业转基因研发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自主创新成果?应用推广前景如何?
  许智宏: 在"863""973"项目和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项目的支持下,包括转基因农作物研发在内的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继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完成水稻(粳稻)基因组测序以后,中国科学家又率先完成了籼稻基因组的测序,并陆续完成或与国外科学家合作完成棉花、小麦(A、D基因组)、谷子、大豆、马铃薯、甘蓝、黄瓜、西瓜、番茄、猕猴桃、甜橙、毛竹等30多种农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克隆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状功能基因(例如:抗病虫基因、抗逆基因、高产性状基因、品质改良基因、养分高效基因等)。在这方面,水稻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克隆了一批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的新基因,如抗稻飞虱、抗褐飞虱、抗稻瘟病、耐热和耐低温以及株型改良和品质改良基因,为开展水稻分子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这些成果打破了发达国家基因专利垄断,为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储备了核心技术与基因资源,并初步建立了完整且有自己特色的生物育种研发体系。
  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关于具体成果,我可以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是大家熟悉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培育。从2008年到2015年,我国科学家先后自主研发出147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系,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地位,促使美国公司逐步退出中国的抗虫棉市场而转向印度。印度因为没有自己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目前用的主要是美国的抗虫棉种子,农民必须花高价去购买。
  水稻螟虫严重危害水稻,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转基因抗虫水稻研究开发,是我国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一项创新性成果,目前已有两个水稻品种获得农业部的安全证书。我国一般年份虫害可使春玉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20%~30%,大发生年份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可达30%以上,甚至完全绝收。抗虫转基因玉米能够大大降低玉米螟的危害,也将有助于减少玉米贮藏过程中的霉变。我国转基因抗虫玉米研发成果有望在近年实现产业化。小麦有很多病害很难对付,我国科学家培育了高产优质且抗黄花叶病毒的转基因小麦,现在已经完成生产性试验,比对照明显增产。
  对比图
  图中正常生长的是转基因抗虫水稻,受虫害而枯萎的是普通水稻,均未喷施杀虫剂。
  在我国旱区,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至关重要。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培育抗旱玉米新品种,灌溉用水可以减少50%,产量还能显著增加。此外,还有抗旱转基因小麦、大豆等。
  转基因作物还可用于生产药物。 人血清白蛋白是医院里常用的一种生化药物,因为供不应求,每年都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目前,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转基因水稻,能够生产人血清白蛋白,其蛋白质结构与来自人的血清白蛋白完全一样。最近,这种人血清白蛋白,已被批准进入临床实验。
  农村大众报记者:在转基因农作物成果应用推广方面,世界各国进展如何?我国呢?
  许智宏: 从1996年开始,世界上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最近几年更是突飞猛进,到2016年已经达到20年前面积的110倍。再看一组数据,就一种农作物而言,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比例,全世界的统计数字是,转基因大豆比例最高,占78%;其次是棉花,占64%;玉米、油菜分别占33%、24%。而在美国,2015年的数据是,转基因甜菜占99%,大豆占94%,棉花占94%,玉米占92%。
  再比较部分国家的情况,在世界上,美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所占种植总面积的比例是最高的,第二名至第七名依次是: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巴拉圭、巴基斯坦。中国原来曾经排名第二,现在退居第八了。前五个国家中有两个发达国家,三个发展中国家。
  国际上农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世界经济低迷,但一些国家的农业非但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增强。异军突起的巴西就是一个例子。 原来巴西农业属于自给型的,后来发展为典型的出口型农业强国,主要得益于转基因农作物的大力推广种植。起初,巴西环保部不允许在其国内种植转基因作物。但是由于转基因大豆性状优良,农民并不理会环保部的政策而大量种植。 时任总统了解这一情况后,就宣布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合法,并修改法律,加大对转基因农作物研发的支持和投入,从而加速了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的推广种植。巴西分别在1998年、2005年、2008年批准种植转基因大豆、棉花和玉米。2016年,巴西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就占了全球的26.5%,跃居为世界第二。再看产量与出口情况:由于转基因品种的应用,从2000年到现在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了2.14倍,出口量占总产量的54.16%;2004以来,转基因玉米总产量增加1.84倍,出口量占总产量的29.17%;转基因棉花单产增加4 2%,出口量占总产量的43.25%。与此同时,中国却在过去几年成为转基因大豆的消费大国,2016年度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进口大豆8300万吨,这些大豆主要是用于生产食用油、加工原料和饲料。
  纵观世界各国,转基因作物应用推广20年,促进了作物的增产,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统计表明,种植转基因作物平均增产22%,农药(主要是杀虫剂)使用量降低3 7%,农药费用支出降低39%,生产成本略有增加(3%),但利润大幅度增加,达到68%。
  近十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除了棉花和番木瓜外,没有批准新的转基因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在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方面,我国跟先进国家的差距在拉大。我们不能把广阔的转基因农作物市场拱手让给外国大公司。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科技,需要现代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
  2021年3月初,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发布文章称:我国转基因生物产业化亟待突破。
  他在文章中说,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种业科技创新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国际种业是农业产业争夺的重要阵地。大型跨国公司垄断种业市场,前十大种业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2100亿元份额的75%以上。这些国际种业公司大规模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所谓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是结合传统的杂交育种,或以优良品种为基础,利用基因组信息、基因操作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等,加速育种进程,以达到精准育种的目的,创制满足不同需求的作物品种。
  国际种业巨头正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字育种,并将产品延伸到大数据支持下的农业决策领域。大型跨国公司新品种培育的主要研发工作正在从传统的大田转移到室内,并向数字高通量监测和数字管理跨越。研发人员有更多时间选配更多的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优选品系的群体得以大为扩展,从而大大提高最终选择到具有特定性状和竞争优势的品种的概率。
  即使是在传统育种领域,由于大量现代测试设备的使用,科学家已经可以跟踪杂交群体中某个单株的表型,包括特定的生理生化性状等,再结合大数据分析。现代生物技术能极大加快选育过程和效率。
  现代种业就是要营造一种产学研、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的模式,鼓励原始创新,支持高水平研究,避免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才能从体制上确保现代生物工程育种产业的发展,切实有效发挥投入资金的效果。
  为此,种业必须创新,以跟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十几年来,转基因重大专项以5种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和3种家畜(猪、牛、羊)为重点,培育了一批有重大价值的转基因新品种。
  其中,转基因棉花产业化稳步推进,已育成抗虫棉新品种197个,累计推广5.1亿亩,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9%,减少农药使用65万吨,直接带动新增产值累计650亿元。国产抗虫棉已在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推广种植。
  我国科学家已育成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产品:抗虫转基因水稻,2个已获得安全应用证书,其中"华恢1号"及其衍生品已获得美国上市许可;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已有3个获得生产安全应用证书,转育的53个玉米品种达到国家审定标准,适用地区覆盖东北、黄淮海主产区;耐除草剂大豆已有2个获得生产安全应用证书,1个获准在阿根廷商业化种植;经过多年研发,转人血清白蛋白的转基因水稻新品系已进入生产性试验,建立了年产1吨人血清白蛋白的工艺流程,产品已获临床批件。
  此外,抗旱和氮高效玉米、抗旱小麦、抗虫大豆、优质棉、抗乳房炎奶牛、抗蓝耳病猪等转基因产品,也成为未来产业化的品种储备。
  通过转基因重大专项的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研发技术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获得一批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基因,并用于育种。
  例如,克隆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培育出抗稻瘟病新品种,已审定新品种6个,推广2000多万亩。
  由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育成"嘉优中科1号""嘉优中科2号""嘉优中科3号"等新品种,实现亩产80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900公斤以上。不少基因也用于改良作物的营养品质。
  在转基因技术研究方面,主要农作物遗传转化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其中水稻和棉花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明显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农作物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有了很快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国际领先。
  那些已经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是生物工程育种研发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对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工作的认可和鼓励。
  问题是如何根据市场需求使这一阶段的成果实现有序产业化,如《通知》所述,鼓励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向优良品种转育。
  过去经验已经证明,我国在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过程中,由优良品种转育材料育成的一大批抗虫棉品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报告,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加到2019年的1.904亿公顷,增长了约112倍。
  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24年间,全球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7亿公顷,集中在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四大作物。转基因大豆是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8%。
  按单种作物种植面积计算,全球79%的棉花、74%的大豆、31%的玉米和27%的油菜,是生物技术育种的品种。
  除了前述的四大作物外,已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的作物还有苜蓿、甜菜、甘蔗、番木瓜、红花、土豆、茄子,以及少量的南瓜、苹果和菠萝。
  美国已批准18种转基因生物的商业化生产。2019年全球批准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批准进口转基因作物产品的国家和地区有42个。
  种植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巴基斯坦,中国排名第七,而早先中国一度曾排名第二。前5个国家种植了全球91%的转基因作物。
  我国转基因生物的产业化亟待突破。我国主要作物中,至今仅有转基因棉花实现了产业化,另有少量转基因番木瓜的商业化种植。
  影响产业化的因素,除了公众的科学认知和由此造成的市场接受度等社会因素之外,还有关键核心技术原创不足、生物技术产业化政策研究滞后、现代创新型种业企业和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等。
  为切实加强生物安全督导检查、对产品进行科学准确而高效的安全检查,我国获准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除了常规的基因及其产物检测外,还开发了全基因组扫描分子特征分析技术、转基因生物高通量和可视化检测技术、非靶标生物安全评价技术、基因漂移评估与控制技术、生物毒理学安全评价技术、生物致敏性安全评价技术等专门的检测技术,以确保通过检测的产品的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
  附录:
  关于转基因的谣言和辟谣,可以阅读《「必收藏」转基因辟谣全书:所有谣言全部澄清 》一文。这是一个合集,建议收藏。
  见文章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i6795094979669656078/?group_id=6795094979669656078
  点评:
  之前有一位网友给我留言,他说,转基因那么多的"危害报道",你"看不见"吗?确实,网络上是充斥了一些关于转基因的负面报道,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一些自媒体喜欢说什么"某某欧洲科学家证明了有害""某某科学家证明了致癌",等等等等,这些文字都很会吸引人关注,但是这些是真相吗?一个人只要存心捏造,只需要动一动他的手指,要不了多久,一篇看起来以假乱真的"报告"就出炉。在这份报告中,可以有人物、时间、地点,但就是没有事实。我对这些所谓的"报告"做了无数次分析和研究,结果归纳出几点:
  1,凡是出示转基因"有害"的"科学机构",全部、统统、一概、没有任何例外,都不属于正规科学机构。在某些地区,只需要花70美金,就可以注册一个所谓的某某机构。与任何大学、科研所、国家科学院等没有丝毫关系。
  2,这些伪科学机构中,他们所谓的"科学家",没有任何一个人从事过遗传育种或者生物基因领域的工作。即使有个别的"职业专家",也不过是退休几十年的人,而且退休前也不在相关研究领域内。
  3, 凡是出示转基因"可能有害"的实验论文,没有一篇被科学共同体的任何一家实验室重复验证过,所以结论都不被承认。而且这些论文的作者后来全部否认了自己早先的结论。而且这些论文在半个世纪以来,仅仅有30来篇。就是这区区30篇,作者都把自己的结论推翻了。
  4,所有认为转基因"有害"的报告,全部刊登在非科学期刊上,而愿意刊登这些报道的单位,以及出示"报告"的作者本人,经过调查,它们全部——注意是全部——由宗教团体予以资助。比如,法国卡昂大学那位教授,就是受宗教团体资助写出了报告(该报告被欧盟否认)。
  5,当今所有在网络上——包括国内、国外——长期从事反转基因工作的人,他们都有以下共同特征:A,家里有着规模不小的有机种植养殖生意;或者B,对宗教、玄学深信不疑。

博德之门3抢先体验版登顶Steam周销榜10月7日凌晨,经典RPG游戏博德之门系列新作博德之门3的抢先体验版在Steam商城正式解锁,当天便凭借超7万人的玩家峰值跻身Steam热门前十。不仅如此,博德之门3更是在上周的S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程序猿大家对于程序员的印象都离不开格子衫和秃头警告,但除了这些,程序员也有着他们的浪漫和硬核能力。微博热搜话题程序员手动建波音737模拟驾驶舱,就展现出了程序员的超强动手能力,不得不让人潮玩新次元丨天选2天选air强势来袭1月26日华硕天选2游戏本天选air新生代创造本强势来袭现在就跟随天选姬的视角一起回顾天选2021新品发布会吧天选2不仅延续和呈现了新次元文化,更是与年轻人紧密相连,成为守护年轻人2020年度网络热梗,你get了吗2020真的过得飞快又到了盘点年度热词的时刻小C这就为大家献上2020年度网络热梗一起回顾一下这一年网上出现过的那些有趣的梗!01hr重启2020释义由于2020年开年接连经历澳洲网络上近日爆红的两个字会不会改变你的态度?躺平会令经济有很可怕的后果,你相不相信?小伙伴们为什麽要喜欢上躺平呢?说穿了,就是希望这样的獃着。躺平是有些网民(我想,年轻的吧?),他们不想长期投入超时工作,(可能也不太想工作吧赛事Saucony索康尼遇上越山向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运动品牌Saucony索康尼最近有点活跃,先是在上两周的戈16赞助了5支队伍,而其中,中欧国际商学院在Saucony索康尼的助力下获一冠三亚百年厦大重夺戈16季军,在四天三晚的沙漠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马虎!高温天气跑步请务必注意这些问题首先,炎热的天气对跑步表现的影响是负面的。在一项路跑马拉松运动员的研究中,在13摄氏度以上,气温每升高6度,跑者的速度会减慢1。6到3。这种运动表现的下降,是因为你的血液供应从腿部知识做到以下几点,极限跑量不是梦有高跑量,就会有超高跑量。如何在避免受伤和保持充沛精力的条件下,最大限度提高你的跑量?无论是因为基因优势高度的注意力还是比大多数人更坚韧的意志,一小部分的跑者能够控制每周跑的跑量,开箱Vol21018全新ADIDAS4DFWD,数据驱动跑者前进的时代来了?1这次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全新的4DFWD中底科技,最新的3D打印性能技术,与多年来搜集的运动员数据及CARBON公司的数字光合成(CarbonsDigitalLightSynthes这些坑你一定踩过关于跑鞋的七大忽悠无装备不跑步,不买跑鞋呢?现在这个时代,当你要挑选一双跑鞋,伴随各种科技点的出现,真可能无所适从。而各大品牌都在这条赛道上投下重金,还用各种各样神奇的英文中文(甚至查字典都查不出来论跑者究竟需不需要教练领进门我们总说跑步没有门槛,但跑马拉松有啊!42。195公里,可不是闹着玩的!对于很多圈外人来说,光是听到这个数字就已经吓得惊掉下巴了,有病吧?一般情况下,在组委会的竞赛规程里,都会有一
Small使用静电相互作用水凝胶使用化学引诱剂促进基于内源性干细胞的原位组织再生最近引起了很多关注。这项研究是第一个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使用新发现的物质P(SP)类似物(SP1)作为有效化学引诱剂来评估内源性干细胞生物大分子用于组织工程应用的3D可打印大豆丝绸混合水凝胶开发具有可调结构和特性的基于蛋白质的3D可打印水凝胶系统是当代生物医学的关键挑战。特别是,尚未实现包含不同类型蛋白质三级结构(例如球状和纤维状)的模块化水凝胶的3D打印。最近,科研CEJ同济大学马杰综述双网络水凝胶吸附剂用于环境应用双网络(DN)水凝胶由两个相互交织的交联网络组成,具有平衡的机械性能,结合了高强度和韧性。除了双网络结构带来的优异力学性能外,它还可以具有良好的抗膨胀和自愈合性能,为水凝胶在环境中浙江大学杜淼宋义虎边界超润滑的仿生可回收可拉伸水凝胶虽然水凝胶表现出优异的低摩擦性能,但它们的摩擦系数不能满足生物学的要求,特别是在低滑动速度下。受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的自然润滑机制的启发,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引入生物友好的聚乙挪威科技大学Mater。Horiz。张志良综述凝胶新兴的防冰材料由于凝胶材料在减少冰粘附抑制冰成核和限制冰传播方面的显着潜力,最近在防冰研究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虽然目前的防冰凝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耐用性差,离实际应用还很远,但其突出的拒冰前景AFM3D打印个性化可光交联的水凝胶伤口敷料用于治疗热烧伤考虑到烧伤的变化取决于引起烧伤的情况,对烧伤患者进行个性化医疗和护理的需求对于确保提供最佳治疗至关重要。随着3D打印技术的准确性和定制化水平,它有可能用于制造伤口敷料,为烧伤患者提Chem。Sci。靶向癌细胞封装的肽核碱基两亲物的交联胶体网络肽两亲物(PAs)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流行,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自组装特性,而且还因为设计的多功能性生物响应性生物相容性和易于合成,这可能有助于新药设计和疾病治疗概念。寡核苷酸以多层MXene为引发交联剂和导电填料,一步设计高弹水凝胶电子聚焦一种可产生自由基物种的新型多层MXene(mMXene)引发剂。mMXene同时充当引发剂交联剂和导电填料。所得导电水凝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摘要与MXene结合的导电水凝胶是用Biomaterials华盛顿大学整合素和肽偶联海藻酸盐水凝胶基于生物材料的策略已被广泛探索以保存和恢复退化椎间盘(IVD)中髓核(NP)细胞的幼年表型。随着衰老和成熟,NP细胞失去产生必要的细胞外基质和蛋白多糖的能力,加速椎间盘退变。以前的通过仿生多合一分层胶束的荧光电响应和超韧自愈水凝胶同时表现出优异韧性自愈能力和光电响应性的智能水凝胶的需求量很大,但制备起来却极具挑战性。受自然界中水母和生物膜中荧光蛋白的层次结构的启发,该文展示了一种简便通用的一体化策略,通过聚仿生高弹性快速响应的防冻离子导电水凝胶,耐压力应变传感器导电水凝胶在柔性设备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可靠的弹性高应变敏感性和优异的机械性能等协同特性的集成仍然是应变传感器的一大挑战。大多数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生物组织由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