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国内AI研究顶不了天落不了地,到底什么是基础研究?

  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谷歌 AlphaFold 2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引发了广大科研人员对国内 AI 研究现状的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包云岗纷纷发表了他们对基础研究的看法。
  近段时间,谷歌旗下 AI 公司 DeepMind 开发的 AlphaFold 2 在蛋白质预测领域接连迎来重大进展和突破。7 月 15 日,该公司在 Nature 发文表示 AlphaFold 预测的蛋白质结构已经能够达到原子水平的准确度,并正式开放了 AlphaFold 2 的源代码。
  之后不久,DeepMind 再次在 Nature 上发文称他们已经使用新开发的 AlphaFold 预测出了 35 万种蛋白质的结构,并与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合作建立 AlphaFold 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将预测结果免费开放给公众。这将涵盖 98.5% 的几乎所有人类蛋白。
  AlphaFold 2 在蛋白质预测领域的一系列重大进展吸引了国内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他们对国内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现状的反思。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在科学网撰写的文章《国内 AI 研究「顶不了天、落不了地」,该想想了》刷屏了各大平台,这是他在谷歌 AlphaFold 取得巨大成果之后对国内 AI 研究的一次深入思考。在文中,李国杰院士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第一,他认为蛋白质折叠问题的解决是生物学界和人工智能界长期合作努力的结果,但 AlphaFold 2 的「临门一脚」是取得胜利的标志性突破,它用精确的预测结果显示出 AI 技术在基础科研上的巨大威力。AlphaFold 2 的巨大成功给了我们许多耐人寻味的启示。
  第二,虽然我们在国家层面已经高度重视 AI 技术的发展,开展了数据智能、量子智能计算、类脑智能灯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也发表了大量的 AI 论文和专利等,取得了一些显著的 AI 落地成果。但他认为,我们的研究多数是技术驱动、论文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研究较少。
  第三,在选择科研课题时,他表示:「我们与一流科学家的差距之一是选择可突破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眼光不够敏锐,布局的科研项目要么是增量式的技术改进,要么是几十年都难以突破的理想型目标。」谷歌研究者在利用 AI 预测蛋白质折叠结构上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超前的预见性。他还认为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全自动地做集成电路的前端和后端设计也有可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取得突破。
  第四,AI 学者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可能出现了偏差,一直以来都在追求机器「像不像人」这个目标,AI 研究普遍存在着模仿人、替换人的思想束缚。但是他认为「理性的人工智能发展模式应该承认人有人智,机有机「智」,要充分发挥机器「思维」的特长,做人不擅长做的事情。」
  第五,AlphaFold 的重大突破得益于跨学科科研人员的紧密合作,比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分子动力学、生命科学、高能物理、量子化学。他认为基于最基础科学原理的机器学习需要人类多领域科学家的智慧和机器『智能』有机融合,并将「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作为科研第五范式的雏形。
  第六,AlphaFold 的成果并没有提出新的科学原理,更像是一项技术集成工作,本质上是一种集成式的工程科学技术。因此,他认为「工程科学技术不只是工具,也不仅仅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而是在基础研究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他认为,目前我国大学和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大多遇到顶天顶不了、立地又落不下去的困境。
  李国杰院士的这篇文章可以使我们瞥见国内 AI 研究与国外的一些差异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为今后 AI 的发展道路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
  对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包云岗也在知乎发表了文章,表达了他对基础研究的一些看法。经包云岗本人授权,机器之心对他的观点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
  包云岗关于基础研究的看法
  包云岗主要从基础研究的定义、基础研究的具化、自研平台 / 材料 / 试剂 / 设备 / 仪器等基础设施对基础研究的作用以及基础研究的管理与组织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
  选择合适的「基础研究」的定义
  对于基础研究的不同定义,对应的具体实施方式也不同。过去几十年,主要有两种对研究的定义: Vannevar Bush 在线性模型下定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种模式就把基础研究看作是一个知识储备池,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在这种定义下,基础研究的作用是产生知识,不需要考虑和具体技术的关系,因此在实施层面,采用广撒网的方式可能是最有效的产生多样化知识的方式。 Donald E. Stokes 通过四个象限来定义不同的研究类型,Stokes 把基础研究分为纯粹基础研究(玻尔象限)与「由应用驱动的」基础研究(巴斯德象限)。在实施层面,波尔象限和线性模型下的基础研究基本一致;而巴斯德象限中,要用尖端的基础科学研究来解决迫切、强烈且巨大的现实需求。在实践时,其实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倒逼」基础研究——把一些应用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这就属于基础研究。
  个人更青睐 Stokes 的四象限模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玻尔象限」、「巴斯德象限」和「爱迪生象限」都不可或缺,但其比例应该是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调整的。比如二战期间,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也都是以爱迪生象限为主,哈佛教授都在为美国海军研制新型鱼雷。但二战后巴斯德象限比例则显著提高。
  中国的科研在这三个象限的比例还没有测算过,但我判断巴斯德象限还是偏低的。也许现在这个时局下,国家总体上还是应该有规划地提高巴斯德象限的比例。那需求来自哪里?「四个面向」给出了大方向。以面向经济主战场为例,以华为、阿里等为代表的业界领军企业的需求,就是一种很好的牵引。
  基础研究可简化定义为「把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
  其实波尔象限与巴斯德象限,在具体科研实践时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把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只是问题的来源有所不同。波尔象限的问题来源主要来自学科自身,如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现象;而巴斯德象限的问题来源主要来自现实应用,如为什么牛奶会腐败。
  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能提出一些未解的问题,那就有潜力做出好的基础研究工作。
  高度重视自研的平台 / 材料 / 试剂 / 设备 / 仪器等基础设施对基础研究的作用
  我们可能都有一个体会,「第一次」特别困难,比如第一架飞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款 CPU、第一次火星登陆等等。哪怕曾经有其他国家实现过,另一个国家要实现「第一次」依然很艰难。
  为什么?这主要因为「第一次」研发的输出不仅仅的是一款原型系统,而且还需要构建出一套研制该原型系统的技术流程以及相应的平台 / 材料 / 试剂 / 设备 / 仪器等,也就是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作用正是「把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比如为研制飞机建设的风洞,研制 CPU 需要有高精度的仿真器和模拟器。即使在物理、化学、天文等领域的基础研究,现在也都离不开各种尖端设备和仪器,像研究核聚变的 EAST 托卡马克装置、研究天文的 FAST 望远镜等等。
  在我从事的处理器芯片设计领域,很多人都看作是纯粹的工程技术,认为这里面没有基础研究。但在我看来,能把一些问题的底层原理搞清楚,就是基础研究。举个例子,苹果最近推出的 M1 采用了约 600 项 ROB,这完全颠覆了传统 CPU 架构设计人员的观念,因为以往 CPU 的 ROB 一般都不超过 200 项。
  也许用反向工程思维,可以很快做出一个也具有 600 项的 CPU 架构设计来。但是,你知道苹果为什么敢这么设计?为什么是 600 项 ROB,而不是 800 项?反向工程只是工程技术,但是如果能把这些问题的底层原理彻底搞清楚,那就是 CPU 架构设计领域的基础研究。
  真要搞清楚底层原理并不容易,这需要一整套 CPU 架构设计基础设施的支撑——从程序特征分析技术、设计空间探索技术、高精度模拟器、系统仿真技术、验证技术等等;还需要对大量程序特征进行分析,需要收集大量的原始数据,需要大量细致的量化分析,需要大量的模拟仿真…… 这些都是为了把底层原理搞清楚。
  某种程度上,相比较于原型系统,平台 / 材料 / 试剂 / 设备 / 仪器等基础设施是更重要的输出。只有具备这些,才能不断地去深入探索各种现象的底层原理,才能支持后续的迭代优化,同时也能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
  基础研究也需要管理与组织
  虽然很多基础研究是纯自由探索,但很多基础研究也需要管理与组织,例如探测「希格斯」粒子、研制 LIGO 观测引力波等。
  DARPA 资助了很多颠覆性创新的项目。我们观察 DARPA 的项目立项与执行过程,可以看到有一些共性特征: 首先会畅想未来; 科学地把未来畅想分解为一系列子任务; 制定具体子任务的实施计划,包括目标、时间节点等; 子任务最后要集成到一个原型系统中。
  项目主管(Program Director)负责上述 4 个任务,具有绝对的项目决策权,同时也对项目负责,相当于抓总。
  这种模式其实对基础研究也有效。例如,清华大学施路平教授领导的类脑计算研究中心。2014 年成立,成员来自清华不同的院系。他们的研究模式就是类似 DARPA 项目,整个团队围绕「天机」类脑芯片开展全栈研究。从目前的成果来看,类脑计算交叉中心的成果还是很有显示度,也发表多篇 Nature、Science 论文好,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等等。同时他们也把类脑计算这个学科建立起来。
  知乎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0235615/answer/2041990732?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56560353017856&utm_content=group3_Answer&utm_campaign=shareopn

韦伯太空望远镜正在完成部署前的最后一步韦伯的中红外成像器(MIRI)正处于冷却的最后阶段,这是望远镜校准步骤7的先决条件。近红外仪器(NIRCamNIRSpecFGSNIRISS)已达到其目标范围34至39开尔文的被动4月中旬,太空出差三人组就要回家3月4日消息,据新华社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说,神舟十三号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在轨道上飞行已将近14在太空建太阳能发电站!英国人提出大胆猜想,难度却堪比登天把太阳能发电站送到天上!这不是开玩笑,最近,英国方面已经开始讨论建设太空中的太阳能发电站了!地面上就有这么多太阳能发电站,为啥要把它送上太空呢?天基太阳能发电站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没前苏联三位宇航员因一次事故,永远长眠在太空,而他将飞到冥王星他叫克莱德,来自美国,是一位天文学家。中国历史上非常厉害的诸葛亮,后世对他的评价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陆地上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去探索,但对于浩淼的宇宙和深不可测的大海,在科学技术远没我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央视网消息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03星发射升空。高分三号03星与已在轨运行的高分三号01星高分三号02星成功组网,这也标志着我03星发射高分三号系列卫星织就太空天眼网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三十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03星。高分三号03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高分三号03星合成孔径雷达最高分辨率1米综合性能国际领先高分三号03星载荷工作模式示意图。中科院空天院供图中新网北京4月7日电(记者孙自法)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获悉,当天早上成功发射的高分三号03星主载天体星球之最美的光极光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辉。它轻盈地飘荡,同时忽暗忽明,发出红的,蓝的,绿的,紫的光芒。这种壮丽动人的景象就叫做极光。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海外动态135亿光年!有史以来最遥远星系发现奥地利学者研究警告饮用塑料瓶装水每年或摄入近10万个微塑料科学界一直在不断地发现微塑料造成的影响。近日,据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学者领导的一项新研究的数据,如果全年喝塑料瓶装水,每人神州十三号即将返回地球,宇航员将会有什么变化?神州十三号已经发射了五个多月了,也就是说三名宇航员已经在太空生活工作了五个多月,这三名宇航员分别是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据报道,这三名英雄宇航员将在下周开始做返航准备工作,他们也将是著名的克莱因瓶是什么?为什么将地球上的水倒进去也装不满?综述随着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不断前进和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显著的飞跃,可是越是进一步探索,人们越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和未知领域,甚至有很多是人类倾尽一生也无法解
争议性的另类引力理论因银河系旋转的新发现被而重获新生由圣安德鲁斯大学物理和天文学学院的IndranilBanik博士领导的研究揭示了一个矮星系中气体预测中的的高旋转速度,这与之前被推翻的理论即米尔格罗姆动力学(MOND)相一致。早先搭乘神十三回来的太空种子怎么样了?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顺利完成全部既定任务返回地球跟随航天员一同返航的还有12000颗种子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这些种子有啥变化?太空种子茁壮成长在内蒙古,工作人员正在培育太空种子它平静的外表下却蕴藏着极速的风暴,其速度超过音速两倍它漂浮在太阳系的黑暗边缘。被太阳锚定,但它几乎没有感受过太阳的温暖。这位旅者独自漂流,像深蓝色的大海一样,平静而难以捉摸。海王星是距离太阳的第八颗行星,距离大约是地球和太阳距离的3史前令人着迷的十种恐龙(十)中华龙鸟有很多恐龙是长羽毛的,但有些根本看不出来。中华龙鸟是第一种被发现化石中带有羽毛的非鸟类恐龙,它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早白垩世的中国。中华龙鸟全身覆盖皮毛般十分简单的羽毛,它穿越灵异河系的地球人序章穿越河系人物介绍我欧阳梦军,24岁,一个年轻有为的宇航员及物种繁衍生物科学家。天文科学家证实5500年时银河系将发生畸形巨变,暗物质极度爆发,黑洞和虫洞普遍在银河系中游荡,人类人类从何而来?为什么会说是猴子进化而来?不知道你喜欢那种回答的。为什么说人类是猴子进化的?人类为什么会是猴子变的人是由猴子变来的,那猴子是由什么变来的呢?人不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人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猴子和人类的祖先引力场的引入帮助我们理解电场力和磁场力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任何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均不是超距作用,而是通过引力场产生的。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会在其周围产生引力场,如果一个质量为m(Mm)的物体处切勿为我们的胜利所误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大卫艾登堡爵士如果地球的自然环境破坏殆尽,人类是否还有其他去处?他以问代答,意味深长地说地球生机勃勃,有獾画眉水母和珊瑚,我为什么要考虑移民月球?月球上除了尘土寻找地外生命的新目标双星系统的行星或是外星生命的家园近一半的类太阳恒星是双星系统。根据一项新研究,双星周围的行星系统可能与单星周围的行星系统非常不同。这指出了寻找地外生命形式的新目标。由于唯一已知的有生命的行星,即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小行星正在朝地球飞来!NASA直径1。8公里,具有潜在危险根据外媒报道,前些天,NASA发布了一个新的公告一颗直径在1。1公里,或者是1。8公里的巨型小行星,正在朝着地球飞来,预计在5月27日的时候,会抵达近地点。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网上最新情况搭乘神十三回来的太空种子怎么样了?新闻页台海网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顺利完成全部既定任务返回地球跟随航天员一同返航的还有12000颗种子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这些种子有啥变化?太空种子茁壮成长在内蒙古,工作人员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