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食评人走了,留下的是不散的筵席

  @ 插画:龙荻
  这篇手记关于一家开业只有半年的中餐厅,如何成为了2016年纽约十佳。
  担任餐厅创意和市场总监的龙荻,用两个月整理完成这篇手记——长达八千字,我知道这个数字对微信来说显得过于庞大,但就在此刻,我还是希望把它作为今年的最后一篇推送分享给你。她为此画了插画,也建议我保留原标题。
  如果你是餐饮行业的从业者,或者你是一个美食爱好者,或者你来自社交媒体、媒体或者公关行业,这家餐厅的成长经历,其实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材料。最后祝你新年快乐!
  © Hao Noodle and Tea Architecture photos by Montse Zamorano
  食评人走了
  留下的是不散的筵席
  撰文:龙荻
  以前每次回北京,不管时间长短,都会吃上一两次甚至更多次汉舍万通中心店。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每次都会点有机花菜炒腊肉,要是那天正好是一大桌人吃,他们就会很贴心地点两份,而甜品里我最喜欢的是桂花酒酿丸子,一个人可以吃掉一份。去过这家店的人都知道,万通中心的墙上挂着很多摄影师高远拍的各界友人的照片,所以在我看来,就算这里像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食肆,也是个不适合偷情的地方,因为墙上好些人都认识,也会偶尔碰到。
  在汉舍万通店留下的记忆各种,包括现在的男朋友,在和他还是朋友的年月,带他和他表哥去吃的时候,他们点了两份红烧肉八爪鱼吃,以及三年多前高远的儿子百日那天,在汉舍吃百日宴,墙上照片上的很多人都来了,那天的甜品就是我的最爱桂花酒酿丸子,我的朋友张一帆那天也特别爱吃这个,最后我俩把每一桌没吃完的酒酿丸子都吃完了。
  留下这些记忆的时候是没想到,因缘际会,几年之后,汉舍朱小姐(此后爱称朱女士)要在纽约开好面馆(Hao Noodle and Tea by Madam Zhu’s Kitchen )的时候,问我要不要帮她做市场和 PR 。她问我的时候是去年夏天,我们好像是在 SOHO 逛街,我没细想就答应了下来,然后补充了一句,现在这个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市场公关和创意已经界限模糊,我干脆就叫创意和市场总监吧,社交媒体和网络的内容都归我管。
  © Hao Noodle and Tea Architecture photos by Montse Zamorano
  就这样,我开始兼职做餐厅的创意和市场总监至今。现在回看,仍然觉得因缘际会是个好词,而以前的吃的好印象和记忆也是一种映证。我老去吃,自然是我十分认可觉得好吃,审美和良心都喜欢认可,正因为这些,我才会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下来。另一方面想,没有犹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依我的能力我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虽然做的是一件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一件和我之前专业和经历完全不搭界的事,所幸我从来没给自己能做和想做成的事设限,又总希望可以挑战一下自己,看看不搞学术也不搞艺术,正经工作一番是何种滋味。
  当然最重要的,让我有信心做好我这方面工作的,是因为我相信朱女士在纽约开的这家餐厅,一定是一家精益求精的餐厅,一家好吃的餐厅,良心上百分百认同的地方。而这一点,从前期筹备、装修到开张之前的忙碌(而现在这份菜单的基础蓝本,开业之前,他们早就试了两年),以及现在每次开会,每次换菜单试菜,以及这里的每一天,都让人如此相信。
  所以,从答应那一刻起,我就在心里订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开业三个月以内,我们要拿到《纽约时报》、《纽约杂志》、《纽约客》三家美食版的评论和推介。这是我能做到的到位的程度,也是餐厅水准理应匹配的媒体关注。后来,我们真的做到了。故事也并不止于他们的评论。
  第一个正式评论餐厅的是《纽约杂志》,第二个是《纽约客》杂志,最后一个正式评论的是最有影响力的《纽约时报》,几乎是踩着我自己设定的三个月的死线发表正式评论的。这里主要讲的,就是和这些食评人工作的经历。
  餐厅开业之前,我把纽约各个食评人的经历、文字和脾性八卦都研究了一遍,努力把他们的样子记住,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打印出来,作为培训服务员的时候的资料。
  但实际上,出于行规和职业习惯,哪怕在网络时代,大部分食评人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也不多;又因照片拍摄的时间不详,有的是若干年前,真人驾到的时候,变化难免,就更不容易认出来。那种感觉就好像是网恋的情侣,见光的时候总显生分。《纽约杂志》的食评人 Adam Platt 早在2014年底就上了杂志封面,公布了自己的长相,评论餐厅的习惯和偏好,但他的照片还是只有那几张,和那些角度。等到他真人来探店的时候,比封面上瘦了,换了不一样的衣服,到他开始一边吃一边在小本上写笔记的时候,我才回过神是他。
  Adam Platt
  所以研究各种食评人的经历算是一种必要的历史梳理。有时候要从一个食评人的前任就开始研究起来,就算是前任食评人来吃饭,也会告诉同事和同行,口口相传造成影响。比如《纽约时报》美食版的主编 Sam Sifton, 之前是该报的食评人,他的继任者则是看上去更不好伺候的 Pete Wells。 而食评人和美食网站杂志报社美食版编辑的圈子并不大,转圈跳槽来来往往很正常, 如果谁吃到好吃或者难吃的新餐厅,很快就会传开。
  下面这位是 Pete Well,我请经理把二人打印下来贴在办公室走廊以便员工们认出。
  餐厅开业前做过几场私宴试吃,我能请来这些报纸杂志的其它部门的编辑总监和美食杂志的作者,但食评人则不属于被邀请之列。纽约专业的食评人恪守的职业准则就是,和餐厅的老板和大厨们保持安全距离,决不走很近。为了保持自己专业食评人的声誉身份,让评论有风格有分量,不混圈,不偏颇,才是基本。所以餐厅做事讲究,就是不去打扰他们。
  第一位来餐厅吃饭的,是《纽约杂志》美食版分站的 Grub Street 的美食编辑(虽然杂志每周都有美食新闻,但美食版的网络站 Grub Street 的影响力也很大,其社交账号的作用亦然)。大概因为开业之前做过几场有效的私宴试吃,让一些有影响力的朋友知道了我们很快就要开张,把消息带去了他们的朋友圈,以及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积累。所以试营业开始之前一天,当我在 instagram 上放出了试营业预定的联系方式时候,就收到了一封邮件说要订两个人的位子。出于敏感,我下意识搜了这个人的名字,他是《纽约杂志》的美食编辑,现在是自由撰稿人,但仍为媒体撰写美食稿件。于是就提醒经理留意了一下。
  试营业第一天,这位撰稿人和一个朋友如期而至。他们点了若干少量前菜和主菜,一人要了一碗面,我记得是担担面和豌杂面,我走过去提醒他们面要赶紧搅拌开,他们谢过我的好意,脸上的表情其实是,不用啦,我们知道该怎么吃。
  试营业开始三天以后,我又收到一封来自《纽约杂志》编辑的邮件,他说想来拍摄若干菜品和担担面,用作下周杂志新刊的新店介绍栏目。而他就是试营业第一天和撰稿人朋友一道探店的编辑。《纽约杂志》的美食编辑每周会介绍一家城中不错的新餐厅,纽约每年有上千家新餐厅开业,选中好面馆介绍实属不易。
  接下来,通过邮件大家敲定了拍摄的时间,编辑把摄影师的联系方式也给到我。在纽约的大部分媒体,都并不配备自己的摄影师,但配有自己的摄影和影像编辑,他们往往负责选择首映式、编辑剪辑筛选照片和影像资料,有的也复责拍摄和制作视频。摄影师都是编辑们长期合作的摄影师,谁有空就谁来拍。大部分的拍摄我都和他们安排在中午午餐营业后半段或者晚一点,这样不太妨碍顾客。
  媒体每次来拍摄都会要求后厨做新鲜的菜拍摄,餐厅用来做菜单的食物是不能入选的。当然媒体或者拍摄的专题目的不同,对照片内容风格的要求亦有不同。比如《纽约杂志》拍摄新店介绍和正式食评就派了两位摄影师来拍摄,拍摄担担面又是一位摄影师,最近我和大厨去杂质编辑部拍了一期城中最佳饺子排名前五十专题,只拍了馄饨,蛋饺,和烧卖,而蛋饺和烧卖上榜,我们是唯一家两个菜上榜的餐厅。
  拍新店开业的摄影师准时到达,拍摄了餐厅环境,也拍摄了新菜。一般情况下,如果要拍摄若干菜品,摄影师拍摄的时间因拍摄的菜品数量不同,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半小时不等。他们都独自前来,带齐器材和工具,待他们一切就绪,只要我通知大厨配合按顺序上菜,保证出菜漂亮就行,有的时候我也会听他们吩咐帮忙打打光,或者帮忙摆桌子。
  拍摄完毕,只算完成了工作的一部分。接下来已经写好稿的编辑或记者就要核对信息,从菜的做法,到店的背景历史,都要精确核实。比如第一篇新店介绍,他们确认了许多菜的做法,配料细节,店里的艺术品的作者名字,艺术品的系列名,还确认了国内汉舍餐厅的名字,而我把能给的信息都确认,不能透露的配方就爱莫能助了。我和这位编辑在这次新店报道下的邮件往来是48封。
  《纽约杂志》在新店报道之后,又推荐了餐厅的担担面,并将担担面评为本城最好吃的担担面中的头牌(The Absolust Best)。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才是开业第一天来预订晚餐的自由撰稿人。在他采访朱女士的时候我翻译了问答,这位记者从面的做法,调料的黏稠度, 担担面和重庆小面,以及纽约市面上流行的一些担担面的种类的正宗与否,都提了十分详细的问题。然后我们认真解答,并告知他一些他并不知道的川菜细节。虽然发出来的文章并不长,这位担担面爱好者编辑的采访也持续了将近半小时。之后他又和我通了若干封邮件核对信息。(http://www.grubstreet.com/bestofnewyork/best-dan-dan-noodles-nyc.html)
  以上两篇报道还不算正式的评论。七月初,我们差不多开业快一个月的时候,我收到《纽约杂志》另一位编辑的邮件,说杂志首席食评人 Adam Platt 要正式评论我们,能否再派一位摄影师来拍菜和餐厅用餐的环境。我当然答应了下来。
  Adam Platt 之前来过三次。第一次是他朋友带来,第二次他自己又来,评论之前,他还带着曾出使中国的父母来吃过, 有没有带他兄弟——著名演员 Oliver Platt 来过就不知道了。
  一个专业且讲究的食评人是不会吃了一次就写评论的,吃了一次就写那叫初印象,连推介都算不上,职业的食评人要吃上两三次,午餐来,晚餐也来,把菜单吃得差不多了,也了解了餐厅环境和服务的种种细节,才算是做好了写评论的功课。
  Adam Platt 第一次来的时候,恰好我在,是爱来餐厅的常客中国朋友带他来的。自从我帮他们一桌四位点好菜以后,他就一直在写笔记,四处打量餐厅,点菜的时候,他的朋友也会征询他的意见要什么不要什么,我这才回过神,这个背着挎包,除了个子很高其貌不扬的先生是《纽约杂志》的食评人。第一次吃完临走,送他们出门,他们四人中的一位客人在门口对我说,"he really likes it"。
  在7月18日首先公布在网上,之后又出现在杂志上的正式评论里,不常给出三星评论的 Adam Platt 在这篇名为《进步的中国人》(Progressive Chinese) 的评论中给了餐厅三星。对他来说,好面馆无论从装修、菜式还是口味都一改前几十年中餐在纽约的陈旧印象,一切是新的,也是真正好吃的。对这篇食评进行事实核对的,不是编辑作者本人了,是专门负责事实核对的编辑,问题有大概五十多个,从餐厅装修的细节,创始人和大厨的家乡,训练和经历,食评人提到的所有菜的做法都一一核实。
  他写道:"While New Yorkers have been dutifully ingesting the same leaden, carry­out-friendly, regional specialties for decades now, China’s culinary culture has been evolving at light speed, and Madam Zhu’s is our first window into this brave new world since back in the glory days of the ’60s, when General Tso’s made its sainted pilgrimage west from the restaurant kitchens of Taiwan."
  "当纽约人已经对味道乏善可陈,适合外卖的中国地方菜习惯甚至麻木的时候,中国的餐饮文化已经以光速进化了。在六十年代左宗鸡抵达纽约之后的许多年,朱小姐成为了我们窥探中国美食文化进化的一扇窗。"
  这样一篇全面赞美,只调皮地抱怨了一下餐厅全名过长的评论后来甚至变成了另一则新闻,网络媒体如 Eater 就报道说:"Adam Platt 给了好面馆全面好评。"在他的评论之后,有不少客人读了评论以后慕名而来。记得有天晚上在店门口烟歇,一对中年夫妇吃完饭走出来,我们问他们是否可口,他们说很好吃啊,我们看了 review 来的,你们开门多久了?我说一个多月吧,他们说,一个多月就被评论了,干得漂亮。
  《纽约杂志》评论结束之后, 《纽约客》又来评论推介了。与《纽约杂志》和《纽约时报》的长篇食评不同,《纽约客》的文章是一篇小而精的文章,和每周的酒吧介绍一起,有一个暧昧亲昵的题目叫 Tables for Two (双人桌)。写这个栏目的作者有的专写酒吧餐厅和吃喝,有的也写别的,且都写得出彩。比如写好面馆的 Jiayang Fan 写的文化时政新闻类的文章读着也很带劲。巧的是,Jiayang 是重庆人,小时候来美国之前,在重庆渡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却很能吃辣,所以她在来吃了三四次吃完了菜单之后,决定写我们。
  《纽约客》的餐馆推介文章虽只有短短四分之三页,但杂志派来拍摄的摄影师却是相当认真。摄影师来的时候拉着行李箱,才结束一个外州的拍摄之后匆匆下了飞机赶到餐厅。在拍完了作者文章中提到的食物和提到的有玻璃窗格植物装饰的吧台之后,他就开始拍"《纽约客》想要的餐厅照片" 了,这包括摆拍的两人餐桌,还要求我和当时经理的手出镜假装在吃饭。
  所谓《纽约客》想要的照片其实只有评介文章题图,是一种对比强烈,色彩鲜明的照片,不一定是拍菜,有时候拍的是厨房,有时候是拍的前台。那天摄影师开始自由发挥时候大概是晚上八点左右,周末餐厅比较忙的晚上,他很有礼貌地问正在吃饭的客人乐意不乐意被拍,当然还会介绍自己是给《纽约客》拍摄,绝大部分客人都知道《纽约客》,都十分乐意被拍,而他也只是拍餐桌俯拍,大家吃到一定程度的一桌菜,和吃饭的气氛。自由发挥的摄影师在并不大的餐厅拍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摄影师还认真欣赏了餐厅墙上挂的著名摄影师 Arne Svenson 的《邻居》系列作品,看了很久,然后转身激动地跟我说,我知道他因为拍这些邻居惹的官司的!
  © Hao Noodle and Tea Architecture photos by Montse Zamorano
  这篇评介采写的过程中,Jiayang 电话采访了朱女士,然后和我就花椒在川菜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后来在评论中,她写花椒这一句可以算是类比的典范,看得我特别喜欢:"Sichuan peppercorns are to Sichuanese what olive oil is to Mediterranean: quintessential and compulsory. "
  "花椒对于四川人来说就好比橄榄油对地中海沿岸居民的意义:无处不在又必不可少。"
  (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6/08/29/hao-noodles-and-tea-by-madame-zhus-kitchen-tables-for-two)
  这篇评介的事实核对是杂志社一位英国口音的编辑和我电话完成的,虽然是短短四分之三页的文章,事实核实的电话也打了不止一个,第一次讲了一刻钟。我还抓住机会就给她科普一些川菜的常识。
  《纽约客》的评介出现在8月29日的纽约客上,那一期的封面是桑贝的画,一群人站在海边看海,目送夏天结束。但夏天结束了,Pete Wells 也还没有来,大家都知道,他一定不会是第一个写一家新晋获得关注的餐厅,但哪怕是新晋餐厅,在这一连串报道之后,他不来也不太合适。
  其实《纽约客》出刊的时候,我已经有预期《纽约时报》会正式评论了。因为 Pete Wells 在八月中已经来过了。他来那天的情形,只能用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来形容。那是个星期三晚上,那天晚上我的犹太朋友,也是艺术家 Maira Kalman 的画廊老板 Julie 要跟一个博物馆策展人以及她的侄女来吃饭,她们是我的朋友,我很久没有见过她们了,所以必须去打个招呼,陪他们聊聊,给一些夏季菜单的点菜建议。餐厅进门部分刷的是芥末酱颜色的墙,吧台一侧挂了两张 Maira Kalman 的插画,Maira 的家离餐厅几条街,餐厅开了以后,她再也不用我去她家做川菜了。
  Julie 预订七点半到,但是快七点半的时候,Julie 发短信给我说她们一行人要迟到一下,所以她们最后到的时候,已经快八点了。我和她们打完招呼坐下,说了一下菜单,然后就准备到前台领位的地方跟经理说下然后就撤了。我从餐厅主就餐区走到前厅的时候,眼睛余光扫到了坐在前厅和住就餐区交界处墙角植物下的一个人。Pete Wells?我又站定回头看了下这个人,以自己一个认脸达人的判断来看,更确定是他。因为网路上流传的他的大头照很少,搜的出来的除了一张和蔼可亲的,最流行的甚至被一些餐厅打印出来挂在厨房和员工休息室的照片,便是一张看上去很不好伺候表情的照片。那张照片我看过很多遍,就跟看他写的食评一样,已经记得很清楚。但是真人比照片,看上去平易近人许多,穿着格子衬衫。
  我走到前台,问曾经在别的地方工作时候见过他的经理,坐那儿那家伙是不是 Pete Wells, 她也一下警惕起来,朝 Pete Wells 坐的地方看了一眼,然后说像,但以前见到的比这个胖。我说照片上没有胡子,这个有一点点络腮胡。我突然想起来我有朋友在纽约时报工作,且也在美食版,于是掏出手机发短信,问她,Pete Wells 现在有胡子吗?她回我,他去餐厅了?我说有个人很像他,但是有点胡子。她说,他有一点络腮胡,但是又称不上络腮胡("sort of")。她回我以后,我就更确定了,于是跟经理说,八成就是他,她立刻安排了一个得力的服务员带陆续到齐的 Pete Wells 一行人入座,坐在我朋友们那一桌。接着我们就跑到厨房去告诉大厨们,本城最权威的食评人以及宇宙中心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的食评人,来了坐在古董吊灯下的26号桌。
  © Hao Noodle and Tea Architecture photos by Montse Zamorano
  我则假装没事一样坐回 Julie 那桌,坐下说,我觉得你们隔壁26号桌坐着 Pete Wells 和他的朋友们。Julie说,真的吗,天哪,我都替你们紧张!和 Julie 一起来的博物馆策展人女士也说, "天哪,这可是大事,不过我和 Pete Wells 吃过两次饭,我认识她太太。" 策展人转身看了一眼邻桌,转头低声说,那就是 Pete Wells。至此才算是肯定了我认脸达人的判断。而他并没有订位,就是自己走进来吃的, 等位登记也没用真名。
  Pete Wells 坐下后点了一壶乌龙茶,我帮他泡的,倒茶的时候还是有点点紧张,有种入戏太深,哈里波特里的学生第一次在斯内普面前表演魔法,生怕变错了。但其实他本人十分温和,说话声音很小。他们一桌五个人八点半坐下,点了很多菜,一直吃到十点半关门以后,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付账离开。无论纽约杂志,纽约时报,还是纽约客的作者,在写正经的食评文章的时候,必须自己付钱,有小票才能给单位凭证,自己来吃,并非是吃公关推介饭。
  而像 Pete Wells 这样一篇差评就可以毁掉一家餐厅,一篇好评就可以成为新闻的人,他在接替 Sam Sifton 成为纽约时报的食评人之后(现在 Sam Sifton 是纽约时报美食版的主编),就主动和所有大厨保持距离。其中包括之前和他熟识的 David Chang, 现在他俩即使碰到,都只会交换一个眼神或表情, 表示,我知道你来过了。Pete Wells 是这样解释的,"The danger is getting friendly with people you should feel free to destroy," he said, and then stopped. "That’s not really the word, but you get the idea. People you should feel free to savage, when you have to. "
  "和你随便就可以毁掉的人保持友好是十分危险的,"……" 虽然毁掉不是个恰当的词,但你懂我的意思。那些你可以随意攻击的人,当你必须这么做的时候。"
  以上这段话,出现在九月第二周的《纽约客》杂志里,这周的这本杂志有一篇 Pete Wells 的特写, 题图看上去着实吓人,描绘的 Pete Wells 像个神经质的连环杀手,只不过他杀的不是人,是餐厅。在这篇特写里的 Pete Wells,作者还引用一位 Wells 的朋友的话说:" …an ambitious New York restaurant’s ability to spot Pete Wells is a similar indicator of thoroughness: "If they don’t recognize who he is, then they are missing a very important detail, and therefore they may not be paying attention to other important details."
  " …一家有上进心的纽约餐厅认出 Pete Wells 的能力是餐厅做事讲究细致的一项标杆:如果他们认不出他来,那他们很可能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同时他们可能也就会忽略其它重要的细节。"
  看到这段话时候我就长舒了一口气,至少我该注意的细节,我注意到了。
  有他特写的这期杂志出刊的时候,Pete Wells 其实已经来过第二次了,第二次是中午吃的,我不在,朱女士在,他话不多,留下字条要我们联系编辑安排拍摄。当天晚上编辑就联系好摄影师,过了几天就来拍了。纽约时报的记者来拍那天店里生意不错,因为记者拍得用心,也用了快两个多小时,也进去拍了环境,还拍了大厨们工作。我告诉客人,这是纽约时报来拍,他们都会一脸兴奋道,这么说来,Pete Wells 要写你们了么?他会给几颗星?(由此可见,来餐厅就餐的本地客人,还是十分相信 Pete Wells 的权威度的)。
  他会给几颗星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一家正式开业三个月的餐厅来说,甚至比米其林还重要。在那篇特写里提到,Pete Wells 给两颗星已经是足够好,给了三颗就是特别好。保二冲三大概是很多自信不错的餐厅的预估。最后我们拿了二星,也是这篇特写"走漏"的风声。这篇特写刊在九月第二周的纽约客杂志上,杂志出街是9月6日,特写里说,Wells 现在每个月会写一篇纽约之外的餐厅评论,9月6日这篇杂志刊登了一篇加州的餐厅的评论,而采访的时候,Pete Wells 才给编辑交了一篇二星的食评。在这篇几乎也是全篇赞美的文章中,Pete Wells 写得相当细致和巧妙,此处只摘一段,翻译大概也不足以传达看原文时候那种赏心悦目恨不能立刻尝到的快感:"The chefs are virtuosic fryers, able to express many nuances in the simple language of crust. The coating on the fish fritters is almost as soft as cake crumbs, a pale gold tinted green by seaweed powder. It’s a subtle partner for the delicate fish inside.
  Crispy shrimp sauté has a more rugged crunch, almost in fried chicken territory, with dark, thrilling slips of dried chiles clinging to it. Between the two extremes are the wonderful cubes of creamy tofu inside a crisp and ultrathin shell; they’re like mozzarella sticks refined to the nth degree. "
  "大厨们都是大师般的煎炸行家,拥有诠释脆皮的多样变化的绝技。苔条鱼柳的脆皮就柔软如面包细渣,是海苔粉的绿色渲染的淡金色。这层脆皮便是其间细嫩的鱼肉微妙的拍档。
  而脆皮辣子虾球的脆皮就更硬脆一些,基本上算是炸鸡的脆皮效果了,这些脆皮还沾着炸香的干辣椒碎。在软的鱼柳脆皮和辣子虾球的脆皮之间,是脆皮豆腐极薄的表层,他们像炸 mozzarella 奶酪条精进了无数等级的结果。"
  (http://www.nytimes.com/2016/09/14/dining/hao-noodle-and-tea-by-madam-zhus-kitchen-review.html)
  开店三个月就获得了一系列主流纸质媒体的推介,著名食评人的正式好评。此外,餐厅的 instagram 也持续有人关注。这些媒体的社交媒体账号也会发我们食物的照片,《纽约时报》在每次评介后都会发送,这并不是所有餐厅都会有的待遇。而《纽约杂志》大概因为派了不同的记者拍过若干次,更是找着机会就发。此外这两家媒体的编辑还有创意总监也有关注我们的账号,比如大选开票日和投票之后我都发了面的内容,他们的记者就十分好奇,最后做了一期讲大选结果出来以后如何靠吃好吃的安慰自己的推介,题图是我们的担担面。此外,包括 Lucky Peach, 线上点评推介 app Infatuation 等等,都时常提到餐厅。有次 Infatuation 的社交媒体账号发文表扬纽约最热餐厅的公关团队工作出色,我看了觉得十分有趣,因为我们没有团队,就是我自己。除此之外,一些线上的媒体以及各种美食 instagram 账号也都有发送并被邀请来就餐。在这个方面我的预期就是,我们会不时出现在很重要的媒体的报道和社交媒体账号上,同时也保持别的 KOL 更新的节奏。
  Lunch Peach
  Infatuation
  餐厅社交账号都是我来管理,除了换菜单时候发送摄影师拍摄的菜单照片,日常更新都是我来撰写内容,把握语境和节奏。我会用 hashtag, 但出于个人偏好,我不喜欢硬推,几乎从不 tag 任何媒体,保持一种适合我们餐厅的姿态,不那么急切的态度。另外我每天还会没事就在 google news 里搜餐厅新闻,或者看各大评分网站的评分升降。有时候一时兴起,还会花钱 boost 一下 facebook 的 post, 试过几次以后,觉得 facebook 广告的大数据算法其实相当厉害,目前触及受众最多的就是《纽约时报》评论的转发 boost 。
  一般人觉得管理社交账号就是发发就好,其实不然,做类似工作的人自然知道不易,要保持及时又能唤起共鸣的图片和内容更新,我觉得没什么秘诀,就是多看,多琢磨,所以这一年,我还是看了许多我之前并不看的美食的杂志和内容。记得当初开业,一位犹太家长还想介绍我认识一个专业公关,让她培训我一些 social media marketing 的东西,但后来她再来吃饭时候说,oh well, you don’t need a PR company, this is more than a PR company can achieve。
  觉得难么,其实也说不上,压力是有的,毕竟说到底,我本科是从商学院转去学了历史,当时大概从来没想过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也会有今天。但还好我并不算"落窠臼"的学历史的人,中国和美国历史系那些严格的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应付这个工作的文字创意部分是完全胜任的,每个学期几十页的论文被批判不是白瞎了。所以我尽量会把菜单的开篇写得有意思一点,而不是那种我自己嗤之以鼻的 kinfolk 款心情文字。至于其它创意诸如随便画一些东西,画试吃菜单,以及那些个人关系带来的媒体关系,只能说因缘际会是个好词,以及我确实还是有用的,脑子好使。而结果嘛,至少对 PR 这行和纽约市场有了解的女朋友还有家长都说,well done。但要说这年工作的收获,大概更多是训练了脾气,也见识了真正专业的媒体和食评人工作的严谨与讲究,并做到了和他们的工作对接匹配。
  获得以上好评之后,餐厅客流量增多,采访和报道也保持节奏。常看见有年纪大的顾客拿着杂志内页,或者打印的《纽约时报》的页面前来就餐。甚至住在附近的某著名男演员,都是看了《纽约杂志》的食评兴奋地前来吃面,而《纽约时报》评论之后,又不忘发来贺电。紧接着,十月初,《华尔街日报》的作者又写了一篇专题报道,是纽约中餐革新浪潮的代表,题图俯拍的餐厅长桌。(http://www.wsj.com/articles/chinese-food-in-new-translations-a-guide-to-next-wave-restaurants-1475771657)
  纷至沓来的好评以及各种媒体曝光,社交媒体上的口碑,是肯定也是压力。必须保持、日日保持水准,不断进步才配得上"进步的中国人" 的称号。虽然朱女士和大厨们定的纽约菜单在开店之前试过两年,但每一季的更换,又会根据食材不同,以及销售和本地客人偏好进行翻来覆去的修改和更新,试菜的活动也是一轮又一轮。每周还会有匿名访问的顾客前来,对于就餐体验前厅后厨各种细节进行评估。所有的努力,都证明做好一家餐厅,是一件具体的事。
  12月8日早晨,我起早来等花店老板进行节日装饰。想起来去年这天,我们还在这里刷装修围挡,把门脸的玻璃围起来。如今,已经开业半年了。过了几天,《纽约时报》派了一位谦逊认真的摄影记者姑娘来拍三百六十度全景录影,告诉我们是一篇美食版的年底总结文章需要。姑娘拍摄了将近两个小时,我查了她的网站,她拍过很多特别出色的新闻照片。她当时听到我们在前厅讨论当晚的订位情况,笑说自己鲜少吃得起需要订位的餐厅,那时候我特别想留她下来吃饭,可是又清楚,作为新闻界的灯塔,纽约时报对员工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摄影师是只许拍不能吃的,只好作罢。
  © Hao Noodle and Tea Architecture photos by Montse Zamorano
  她拍完之后的新的一周的周二,也就是12月13日,Pete Wells 的年度新餐厅 Top 10 出炉(一般食评都是周二上到网站上,周三见报 food 版)。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和他同部门的同事短信讨论什么时候另一位编辑来拍摄 facebook live 做菜,对方突然插播一句,恭喜!我说什么?她说快上网看啊,第七! 原来,开业仅半年的好面馆,排名第七, Pete Wells 说他还要再回来吃,看看到底煎炸的种类有几种。第二天,我买了纸质的报纸回餐厅,朱女士则立刻试菜,召集后厨全员开会,要求保持水准,精益求精。毕竟我们拿的是《纽约时报》的两颗星,以前曾有餐厅第一次被评论拿两星,若干年后再评变成三星的。进步的中国人还有进步的余地,提高的空间,而食评人走了,还有不散的筵席。
  乌 云 装 扮 者
  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世界、黑色趣味和明亮内心

这些药,有望纳入医保药品目录近日国家医保局公布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标志着新一轮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正式启动新一轮的目录调整有哪些亮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这些药,有望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央视财经第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迎来好消息!住房租赁市场改革将进入新的阶段。安居乐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观念中不可磨灭的一环。眼下正值毕业季,租房市场也迎来旺季。新市民青年人该如何解决好住房问题?利好政策来了!据中国政府网7城厢会客馆古镇中心的社区美空间在城曰坊,近城曰厢。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镇始建于公元553年南朝时期的西魏,有1600年建制史和1400余年县治史,保存了4街32巷的老城格局,是成都唯一传承千年县治格局的古镇,城未来几天,雨雨雨上周实在是太太太热了!热到模糊千呼万唤,昨天终于下雨了!昨日的分散阵雨使得气温下降让人感觉凉爽了不少未来几天,降雨还将持续成都气象预计今天上午雨水暂歇但午后又有阵雨活动西部山区和东人类不仅只有红色血液,还有其它颜色?解开其中谜团可能实现不老你知道吗?其实人类的血液里面蕴藏着秘密,并且并不是所有人的血液都是红色的,电影蓝血人里面虽然说外星人的血是蓝色的,但是现实当中真的有蓝血人,并且很多修真小说里面说的黄金升血在现实中生物界中的不死超人,水熊虫到底有多么神奇?你能想象得到吗?有一种生物不仅与天地同寿,火烧,烧不死,冰冻,冻不死,你就是把它扔到外太空,它都能存活,就算是把它扔进太阳中,它都不一定会死,而这样的生物还是在地球上真实存在的,你哪些情况下业主可以不交或少交物业费?案例12017年张先生购买了成都市青白江区某楼盘的清水房一套,2018年3月31日,房屋达到交付条件。开发商向张先生发出了交付通知书,张先生因在外地于2021年6月才来收房。张先生当好钢铁驼队的护航人35青白江服务在成都青白江区,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党员干部大胆试大胆闯全力拼踏实干,见证了成都国际铁路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守护帕特里克维埃拉水晶宫任命前阿森纳队长为新主帅水晶宫确认前阿森纳队长帕特里克维埃拉为新任主帅前尼斯老板接替罗伊霍奇森最近几周,LucienFavre和NunoEspiritoSanto差点被任命为宫殿经理水晶宫已经任命帕特里克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欧洲宇航员正在学中文,也想去中国空间站就在刚才,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经过将近10分钟的飞行,成功把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时隔5年之后,中国再一次进行了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这也是中国人第七次飞上太空。预计在6小雄鹿太阳NBA总决赛预测专家略微看好菲尼克斯,扬尼斯位置存疑我们的专家可能会在谁赢得这一切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所有人都希望2021年的NBA总决赛竞争非常激烈早在12月,当202021赛季在一场不断恶化的大流行中开始时,随着球队在空荡荡的竞
以色列只有900多万人,到底强在哪儿?为何5国联手也打不赢?以色列,国土面积2。5万平方千米,人口总量900多万。放眼全球,仅等于某些大国的一座地级市,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在中东地区牛得一塌糊涂,伊朗沙特埃及伊拉克叙利亚联合出手都没能把它电焊到底有哪些危害?真的是月薪1万5都吃不起的青春饭吗?2015年4月16日,广东发生一起爆炸事故导致8人受伤,事故原因经核查为电焊操作失误。不知道大家是否看到过这样一条新闻,而这只是我国电焊工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中的一小部分。目前我国电焊阿富汗硝烟未散,中东再起战火,叙利亚遭以色列24枚导弹袭击自从美国宣布撤军以后,阿富汗的局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是越来越混乱。就在塔利班集结兵力,准备向反塔武装势力发起反击,全球目光聚焦阿富汗时,中东再起战火。近期,叙利亚大马士革和霍姆斯遭芯片和原子弹,研发难度哪个更大?中国芯片技术曾领先全球近段时间,网上充斥着一种言论为什么中国能造出原子弹,却至今研发不出一枚芯片?你是否也有同样的疑惑?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单看原子弹的原理,和核电站,核能航天器等其他核能技术之间并不存日本自卫队实力有多强?军费开支全球第五,欲效仿美国先发制人纵观历史,日本还是个能屈能伸的国家。二战期间,作为法西斯成员国之一的日本,目中无人,四处行凶作恶,牛得一塌糊涂。二战后期,日军多行不义必自毙,遭遇反杀被打了个落花流水。虽然,日本武中国人变废为宝,600吨垃圾建成高速公路,各国震惊并纷纷效仿?中国拿600吨垃圾,修了一条长达120公里的高速公路?我国的基建能力很强这是世界公认的,可是强到用垃圾修建高速还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所以在得知我国的这一创举后,全世界都陷入了震惊怪不得输了!600万美元空运9只羊,美军在阿富汗花式腐败西班牙惊悚片饥饿站台里有句经典台词人性的贪婪,在欲望面前永远不会满足!美军的贪腐乱象,就是对此赤裸裸的真实写照。标价1280美元的杯子,659美元的烟灰缸,10000美元的马桶圈你孟晚舟无罪获释,曾佩戴一千多天的电子脚铐,背后有何机密?几天前,被加拿大政府羁留了两年零九个月的孟晚舟正式回国,细心的朋友们应该发现了,在她的左脚脚腕上有一片难以遮掩的淤青,而这正是加拿大官方要求她戴了一千多天电子脚扣的结果。那么究竟什差别真大!中国,美国,俄罗斯单兵野战口粮谁家的更好吃?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你我如此,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士兵们,就更加要吃好吃饱才行。由于综合国力的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异,世界各国的单兵口粮也呈现出百花竞放的特点。那么,中美俄三监守自盗?美国纽约地下金库,8300吨黄金已经被挪用?福斯电影公司出品的虎胆龙威3曾讲述了一个头脑慎密,心狠手毒的恐怖分子西蒙想方设法分散警力,窃取联邦大厦地下金库黄金的故事。世界上最大的金库当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确立,让美元直接美国西福特计划4。3亿根铜针密布太空,至今不能全部清除当年,二战接近尾声时,苏英美三国军方以及科学部门,纷纷对设在德国佩内明德的火箭项目相关资料和技术人才展开激烈争夺。其中,美国在投降的德国人协助下,成功带走了大批德籍火箭技术专家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