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未来,卫星真的可以直接服务于手机吗?

  文 | 谢鹰
  最近有这样一则新闻刷屏了
  最近,专门分析苹果市场的分析师郭明錤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iPhone13"很可能"支持近地轨道卫星通信,这一功能将允许iPhone用户在蜂窝和WiFi连接不可用的情况下打电话和发送消息……一时间,笔者朋友圈刷屏,街谈巷议都是此事,笔者忍不住想说两句。
  全球星系统与iPhone13
  iPhone13使用了定制的高通X60基带处理芯片,而此芯片支持N53频段,N53频段又是个什么东东,N53频段是指2483.5-2500MHz频率,即与大家熟知的2.4GWiFi频率(2400-2483.5MHz)相邻,这段频率被全球星系统Globalstar使用,于是乎就有了iPhone13支持卫星接入的诸多猜想。
  稍微老一些的通信人应该都知道"全球星"这个上世纪的通信星座。
  全球星系统美国劳拉公司和高通公司倡导发起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一共有48颗绕地球运行的低轨道卫星(轨道高速1414km),向用户提供无缝隙覆盖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业务包括话音、传真、数据、短信息、定位等。用户可使用双模式手持机,双模式手持机既可工作在地面蜂窝通信模式(即目前手持机的工作模式),也可工作在卫星通信模式(在地面蜂窝网覆盖不到的地方)。
  全球星系统馈电链路使用C频段,关口站到卫星上行链路使用5091~5250MHz,卫星到关口站下行链路使用6875~7055MHz。全球星系统用户链路使用L、S频段,用户终端到卫星上行链路使用1610~1626.5MHZ,卫星到用户终端下行链路使用2483.5~2500MHz(即上面提到的N53频段),而这些频率与我国正在发展的北斗系统都有部分频率重叠。
  全球星系统于1998年开始规模发射,2000年投入运营,由于跟铱星系统一样存在商业运营成本过高的原因,于2002年申请破产保护。
  这样就比较清晰了,此次iPhone13并没有什么令人惊艳的功能亮相,纯粹有商业炒作的嫌疑。
  未来LEO卫星星座真的可以直接服务于手机吗
  低轨道星座服务于手机的概念最初来自上世纪末,当时美国有三个风靡一时的铱星、全球星、泰利迪斯(Teledesic)的三个卫星系统,分别由MOTOROLA、高通、微软三个巨头投资,面向全球语音通信系统,无奈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迅猛发展,因为商业运营成本过高,这三个星座都已经破产了,由于美国军方的需要,有些卫星系统仍在使用,但与老百姓的手机通信基本无缘。
  随着我国的通信行业的崛起,我国也发展了自己的同步轨道卫星系统,比如利用S频段的天通卫星系统,也推出了天通4G双模手机,实现了在没有地面蜂窝网络系统情况下,利用天通系统实现语音和短信功能。
  更值得称道的是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创新地提出短报文功能,此功能使得我国的北斗系统在实现导航主功能的基础之外也有一定的双向通信能力,当然也北斗的通信能力也仅仅停留在短报文(即短信)的能力而已,目前华为的Mate50号称支持北斗短报文功能,可以实现在没有地面蜂窝网络系统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全球覆盖的北斗卫星系统实现短信功能。
  既然天通系统、北斗系统都能将卫星通信功能做到手机上,那么是不是未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也能直接服务于手机终端呢?
  答案是否定的,天通系统使用的是S波段频率(发送频段1980MHz-2010MHz;接收频段2170MHz-2200MHz),北斗短报文使用的是L和S波段频率(北斗短报文发送L波段1615.68±3MHZ北斗短报文接收S波段2491.75±3MHZ)这些卫星系统通信系统均支持全向天线接收,因此可以将卫星设备小型化集成在手机终端里。
  目前如火如荼的宽带卫星系统则不然,它们大多采用Ka频段或者更高频段,卫星终端均采用定向天线,其宽带通信能力与天线口径相关性比较大,无论是马斯克的Starlink,还是未来的中国星网,未来卫星终端都无法集成到手机里,从现有的技术看,最小的终端估计也是笔记本大小,况且还有定向天线问题,难不成用户竖着拿手机能打电话,横着就不能了?
  笔者的一点想法
  这次iPhone13的卫星通讯事件,正逢卫星互联网高歌猛进之际,让笔者着实当了会吃瓜群众,一方面凸显了移动通信发展到今天,大家迫切希望解决在任何地方都能通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一代代手机推陈出新,已经没有什么可博用户眼球的了,只能通过卫星通信的噱头去博取用户的关注了。
  作者介绍
  谢鹰
  老鹰漫谈坛主
  20年的通信行业经验(通信规划、通信设计、技术研究、政策咨询、网络运行维护、客户服务、网络安全),见证了中国移动通信的兴起;2014进入航空互联网(跨界),3年以上电子制造,ATG运营,卫星运营和互联网业务运营经验。

太阳系边缘再现超级地球科学专家在我们星系的附近,发现了一个超级的地球。超级地球和地球的表面有着很相似的环境,但是质量和体积比地球要大很多,而一年只有9天。这个新发现的星球是GJ536b,比地球大5倍,和嫦娥五号带回年轻样本,且含特殊物质,100吨够人类用一年嫦娥五号最新研究成果来了!2020年嫦娥五号作为探月工程三步走绕落回的最后一步,成功着陆到月球表面进行月球样本的采集工作,最终从月球上采集到了1731克月岩和月壤并成功带回地球,中中国首台,落地青海首台口径0。8米的行星大气光谱望远镜(PAST)正式安装入位,这意味着我国自主的地基行星探测与研究的新篇章将正式开启!日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冷湖行星地质观测中心破解840年前超新星爆发之谜帕克星及周围星云Pa30的伪彩色图像。图a的数据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图b的数据来自WISE和欧洲空间局的XMM牛顿卫星,图c的数据来自美国基特峰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首个研究成果发布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在广东珠海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航天局展区展出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以及由嫦娥五号取回的月球样品实物等,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是航展上展示的月球车模型(9月29日研究复原30万年前华龙洞人容貌有丰富现代人特征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金地张泉)记者8日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通过对安徽华龙洞遗址一件完整头骨进行研究,研究者发现30万年前的华龙洞古人类具有丰富的现代人面部AI可以帮助人类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吗?迄今为止,对地外生命进行了数千年的探索,在科学上并没有产生什么有用的结果。就人类所能证明的而言,ET纯属假设。然而,信徒多于怀疑者。即使在科学界。似乎普遍接受的关于外星生命的信念可木星撞击事件再次上演!又为地球抵挡了一次,小行星撞击的威胁?木星是一颗气态巨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虽然它的质量只有太阳的千分之一,但却是整个太阳系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能够容纳1300个地球,在它的周围拥有多达79颗卫星围宇宙是什么形状?是平坦的还是球形的?宇宙到底有多大?从广义上来讲,是无边无际的,从狭义上来讲,宇宙是有边界的,我们是通过太阳辐射去测量宇宙范围的,我们所处的位置并不是中心点,从地球测量宇宙最远距离大约为930亿年。宇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首次应用于北极科考,成功完成考察任务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在我国第12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科学考察任务,获取了近底高分辨率多波束水文及磁力数据。这是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是除太阳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星座由三颗恒星组成其中半人马座星命名为比邻星,他于1915年被发现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之一比邻星是一颗质量红矮星它距离地球4。2
末世猜想可能导致人类灭亡的几大威胁遥远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真能说得准吗?连下个月什么时候下雨都不知道,预想几十亿年以后的事情似乎只能是天方夜谭。不过,并非所有事情都像天气那样混沌难测,预测遥远的未来也是有可能的有惊无险一颗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体型太小未能威胁地球澎湃新闻记者张静3月11日,一颗小行星在挪威海上空撞击地球大气层,随后解体。不过由于体型太小,没有对地球构成威胁。天文学家准确预测了这颗名为2022EB5的小行星碰撞发生的时间和地科学家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化石为证,揭秘鱼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女娲你睡了吗?我丑得睡不着。女娲造人的传说确实流传了几千年,但从未出现任何能证明传说真实性的东西。虽然女娲没有找到,但科学家却发现了另外能揭示人类进化过程的证据化石,并提出人类其实宇宙学家大爆炸前存在一个极端离奇的逆世界就连时间流逝的方向都是相反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称为是宇宙大爆炸留下的余晖。ESA我们这个宇宙中有许多解释不了的事情。比如科学家发现好像有额外的引力在维系着各大星系,否则它们早就什么是玻姆力学大卫玻姆1917年出生在美国,他早期的研究是在等离子体物理和核物理的领域。1951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量子力学的教科书。在写作过程中,他对当时流行的量子力学标准解释感到不满。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阿拉斯加下有一颗地质定时炸弹科学家们在阿拉斯加一些最偏远的地区,在冻土带下钻了一个深孔。在钻了这个洞后,他们目睹了一些可怕的事情。然而,科学家发现的异常危险在这个时刻被封存在永久冻土中。尽管如此,这并不能给专美国宇航局宇宙飞船捕捉到我国祝融号在火星上的旅程据外媒报道NASAMRO宇宙飞船于3月11日在火星上拍摄了我国祝融号机器人及其轮轨的照片。照片NASA据外媒报道NASAMRO宇宙飞船于3月11日在火星上拍摄了我国祝融号机器人及其深度超过10万米,进入木卫二地下冰洋,会发现什么神奇物种?你是否想过,在距离地球6亿公里的地方,存在着一个繁茂的生命世界?1610年1月8日,伽利略使用自己制作的20倍折射天文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木星的卫星,而这其中就包括今天的主角木卫二韦伯望远镜韦伯望远镜,作为哈勃望远镜的继任者,由美国NASA,欧洲宇航局,以及加拿大宇航局联合开发,前后研发投资100亿美元,耗时20余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太空望远镜。经过数次延迟,最终美国宇航局将太空发射系统运载火箭移到发射平台北京时间3月18日05时47分,美国宇航局打开了位于佛罗里达州卡肯尼迪航天中心火箭组装大楼的大门,正式开始执行阿尔忒弥斯1(Artemis1)任务的太空发射系统(SLS)巨型运载火想在太空里吃美食?宇航员在飞船内能否做炒菜作为美食大国的子民,即使飞到了广阔的太空之中许多人在欣赏浩瀚美景的同时,也仍然会想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人在太空中吃什么,是否能做炒菜?太空食品通俗地说可以理解为太空罐头,在设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