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让小鼠看见红外光的技术能赋予人类超级视觉吗?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权转载,欢迎访问关注。
  原文作者:Matthew Warren
  将纳米粒子与眼睛中的光感受器结合,就能把红外光变为可见光。
  超级鼠来了。经过科学家的一番改造,小鼠能看见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一般看不见的红外光。
  这只小鼠被赋予了一种"超能力"——可以看见红外光。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
  具体做法是向小鼠眼睛里注入一种纳米粒子,借此将红外光转化为可见光。
  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人类和小鼠都无法看见红外光。红外光的波长在700纳米到1毫米之间,略长于红光。
  但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薛天及其同事开发出了一种可以将红外光转化为可见光的纳米粒子。这种纳米粒子可以吸收波长约为980纳米的光子,再发射出波长较短的光子——约535纳米,对应的是绿光。
  薛天团队将纳米粒子附着在能与光感受器(眼睛中将光转化为电脉冲的细胞)结合的蛋白质上,再将其注入小鼠眼睛中。
  结果显示,纳米粒子成功附着在光感受器上,且光感受器能对红外光做出响应:产生电信号并激活负责视觉处理的脑区。
  夜视游戏
  薛天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小鼠确实能够看到红外光并做出响应。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小鼠在一只暗箱和一只被红外光"照亮"的箱子之间进行选择。正常情况下,夜行性的小鼠会选择较为安全的暗箱。普通小鼠对两只箱子没有表现出任何偏好,因为它们无法看见红外光;但是经过改造的小鼠明显倾向于暗箱。
  在另一个实验中,薛天团队先训练普通小鼠和改造小鼠将绿光与电击关联起来,随后发现改造小鼠在红外光照射的时候也会吓得不敢动。
  最后,研究人员将小鼠放入一个水迷宫中,水迷宫的双臂用不同的光图案照射,但是只有一臂通往看不见的干燥安全区。无论光图案照射用的是可见光还是红外光,改造小鼠都能根据光图案选择出正确的一臂。
  "有时候感觉有点诡异,"薛天说,"我们向小鼠展示我们自己都看不见的光图案,在我们看来,那就是一个空白屏幕而已。但小鼠却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应用价值?
  其他研究小组也在尝试让啮齿类动物拥有红外视觉。杜克大学的神经科学家Eric Thomson曾开发出一种系统,可以让大鼠通过四个与大脑直接连接的传感器检测到红外光。但是Thomson表示,由于传感器数量有限,提供的视觉信息只能帮大鼠定位光源。
  "这项研究的突破之处在于,它证明小鼠可以接收到真实的图像信息。"他说。
  薛天认为这项技术具有若干潜在应用,包括赋予人类"超级视觉"。红外视觉可以让人类检测到环境中由人体和物体释放或反射的红外光,从而拥有夜视能力。这一点或可应用于军事和安全领域。
  此外,薛天团队希望对这种纳米粒子加以调整,用于递送药物,使药物在眼睛中延迟释放。但是,人体测试还面临着若干障碍,其中也包括安全问题。
  薛天介绍说,其团队采用的纳米粒子含有重金属,监管机构不太可能批准将其用于人体,因此他们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有机版本。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增强人类视觉。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视觉神经科学家Glen Jeffery表示,人类视觉系统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只对电磁频谱的特定部分较为敏感,而且视网膜也不是用来看见红外光的。另外还有一点也无法确定,即人类将如何解读看见的图像:环境可能会更加明亮,图像也会比较刺眼。
  因此,Jeffery认为虽然这项研究具有重大的技术意义,但是该技术能产生什么影响还不甚明确。他带着疑虑补充说:"我会是最不想看见红外光的人。"
  原文以Night-vision ‘super-mice’ created using light-converting nanoparticles为标题
  发布在2019年2月28日《自然》新闻上
  ⓝ
  Nature|doi:10.1038/d41586-019-00735-4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 Chinapress@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9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权转载,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访问关注。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英文原文。

人类的起源达尔文进化论存疑辩证真正起源人类的起源达尔文进化论存疑辩证真正起源作者森星雲本文将探讨进化论的漏洞,并指出人类的真正起源。进化论学说认为人是经漫长岁月从单体细胞逐步进化来的,特别指出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但达尔DeepMind公布AI用于核聚变控制的新成果2月16日,DeepMind公布了AI用于核聚变的新成果。当天,该公司与瑞士等离子体中心(SPC)宣布,双方训练出一种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可用于核聚变研究中的等离子体磁控制。相关论文骑着激光去火星江苏激光联盟导读激光能把宇宙飞船送上火星吗?这是麦吉尔大学一个小组提出的一项任务,旨在满足美国宇航局的邀请。在地球上,10米宽的激光阵列将在飞船后面的一个房间里加热氢等离子体,产生古生物学家发现一种新棘龙类恐龙鳄鱼脸生活在1。25亿年前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恐龙,他们称其可能是一种涉水的掠食者,主要吃鱼。这种棘龙类恐龙生活在1。25亿年前,有一个类似于鳄鱼的头骨以及一个带刺的背部。葡萄牙CaboEspichel气候变暖1,地衣适应百万年地衣是一种由蓝藻或藻类缠结在真菌体内形成的复合生物。近日,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发现,由于地衣藻类成分进化速度缓慢,可能会跟不上气候条件变化的速度。相关研究结果2月15日月食和日食月全食只是月食的3种形式之一。另外两种是月偏食和半影月食,但是无论从哪一方面來说,它们都没有月全食那么激动人心,人们都知道一个完整的月全食只有在满月的时候才会发生,此外还需要太阳,星系中心高速外流在百光年尺度上加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特任副研究员何志成创建了一套全新的测量星系电离气体物理性质的方法,首次发现活动星系中心高速外流在百光年尺度上的加速现象。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星系科学家捕获隐藏在宇宙光环中的超大质量黑洞据CNET报道,在周三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已发现一个质量约为太阳1500万倍距离地球4700万光年的超大质量黑洞,其隐藏在宇宙光环中。这个黑洞就在Mes科学家发现最早的花骨朵化石五颜六色的花常见,不过,恐龙时代的花骨朵长啥样?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我国古生物学者最新发现的一块植物花蕾化石解开了这一奥秘。该花蕾生活在约1。6亿年前的侏罗纪,科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翼龙食团的存在消化不了的食物,还可以吐出来?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中国鲲鹏翼龙的两件标本以及与翼龙共同保存的团状聚合体进行研究,确认该团状聚合体是翼龙的食团,第大气环流包括哪些是如何形成的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形成原因有三种一是太阳辐射,这是地球上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是不均匀的。热带地区多,而极区少,从而形成大气的热
人类不可能到达任何星系,甚至连太阳系都飞出不去,为什么这么说综述宇宙的大是不可想象的,这个事实从始至终都摆在人类面前,就像人一定会死一样,但是我们不会因为人会死就不继续生活,也不会因为宇宙无边无际就不继续向外探索。至少目前已经有的进步告诉我哈勃观测用于回答系外行星的关键问题美国航天局欧空局哈勃太空望远镜对25颗热木星的档案观测已经由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进行了分析,使他们能够回答对我们了解系外行星大气层十分重要的五个未决问题。在其他发现中,研究小组发现四星连珠伴月天文科普专家介绍,4月24日至28日清晨,连珠的木星金星火星和土星将与一轮月亮相伴,上演四星连珠伴月天象。届时只要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我国公众可以连续5天凭借肉眼目睹这罕见且有可观测宇宙中有97的星系已经失联?研究者人类正在被宇宙孤立综述对宇宙的认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作,因为宇宙真的太大了,从地球到太阳,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再到更遥远的位置空间,其浩瀚无法丈量,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也只有丈量,所以宇宙目前也按照可以等同于几十亿颗氢弹的太阳大耀斑爆发,因位置太偏地球躲过一劫科幻网4月25日讯(秦莹莹)据央视财经报道,从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获悉,由于正处于太阳活动的上升阶段,太阳黑子日益增多,日面上近日出现了几个结构复杂的大黑子群,导致几乎每天都美国首个赴国际空间站的全私人宇航团队返回地球4月8日,龙飞船搭乘猎鹰9号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新华社发,美国航天局供图)新华社洛杉矶4月25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首个由私营公司组织前往国际空间站的全私X射线成像偏振探测器任务推进太空探索的边界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对隐藏在广袤无垠的外层空间中的秘密感到着迷。17世纪光学望远镜的发明使人类能够看到星星在夜空中仅以闪烁的点的形式出现。由于接下来四个世纪的科学创新,人类现在可以向核聚变是如何工作的?核聚变是包括太阳在内的恒星产生能量的过程。在聚变反应中,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形成更重的原子核。为此,原子核需要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它们所经历的排斥力,因为它们都带正电。首先,它们还需要一隔漫漫岁月而来,胸中尽是手可摘星的豪情漫游浩瀚太空探索宇宙奥秘是全人类的梦想更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我们奔向星辰大海的脚步未曾停歇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它是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最后测试。1探月工程四期今年正式启动工程研制4月24日上午10时,2022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线上举办。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22年,中国航天依旧繁忙,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任务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正式启元宇宙离我们有多远?博鳌众咖这样说2022年04月25日0309来源科技日报元宇宙离我们有多远?博鳌众咖这样说围绕全球热词元宇宙,只要你愿意脑洞大开,这里面总有你想象不到的空间和聊不尽的话题。4月22日,博鳌亚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