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一条——考科举,做官老爷。能不能做成官老爷,那就要看你有没有本事通过科举考试了。
  科举制度的缘起和发展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式微于元朝,辉煌于明清,结束于清朝。从隋朝公元605年持续到到清朝公元1905年,主宰了1300多年来无数读书人的命运。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科举考试也是一座独木桥。
  相对而言,通过了科举考试就能够有官老爷可做,其实惠和难度自然非今日之高考可比,也许比今天的博士考试还要难。
  在没有科举制度以前,朝廷是怎么选派官员的呢?隋朝以前,汉朝采用的是"察举选官制度",就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因为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因此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品德和才华,却很有可能因为和推荐者的关系而得到任用。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由于缺少背景,往往隐居乡野,郁郁不得志。
  由于找不到一种更加合理和公平的官员选拔方式,荐官制度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演变成九品中正制,就是把官员划分为九个等级,分别由地方或者不同部门推荐人选。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国,到了隋炀帝杨广,公元587年敕令全国州府"岁贡三人",应考"秀才",这就是科举制度的雏形,后来增设"进士"和"明经"两项名目,沿袭千年。
  相对于把隋朝给弄灭亡了,隋炀帝首创的科举制度对封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就像今日之高考一样,科举制度自然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弊端,但是因为它是在一定标准下实施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合理,所以历朝历代,虽然皇帝换了,朝代换了,但是科举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柄利器。
  通过科举考试能做什么官?
  科举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了宋朝,几乎已经接近于完善。一系列的考场规则出台,而且官方出版教材,确定一定范围内的考试范畴。为了防止作弊,还发明了试卷糊名和锁院制度。
  有宋以来,科举制度一般上分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不同级别的考试,即获得不同级别的头衔,即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一、初阶:秀才
  按照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凡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在取得院试取得秀才资格前,都统一称为童生。古代没有毕业的说法,什么时候考中了秀才,什么时候摘掉童生的帽子。有的人,可能到了六七十岁,还是个童生。
  要考秀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考秀才需要经过三重考试,就是到县里、府里还有省里的提督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教育厅厅长)三个地方参加考试,只有这三场考试都过了,才具备秀才的资格。秀才录取率30%左右,也没有那么容易。
  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秀才虽然不是一个官,但是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连妻子都被人尊称为"秀才娘子"。秀才见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下跪,做揖就可以了。因为秀才已经有了功名,具备了成为官员的潜力。
  二、中阶:举人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但是却可以免除差徭。考完了秀才,就要考举人了。在政府指定专门的学校学习之后,就可以参加地方州府主持的考试,取得"举人"的头衔。
  举人在地方上,尤其受人尊敬。考中举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以被人尊称为老爷了。一些举人会受到王宫大臣的赏识,收归门下,逐渐走入仕途。
  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举人如果不再参加考试,可以被授予县府教宜、主簿一类的末流佐官,也有担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在地方上,学历最高的就是举人。考中举人,即使是不做官也是一县名流,几乎能够与县令平起平坐。
  三、高阶:贡士
  中举之后,接下来就是参加朝廷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了。会试是又朝廷礼部,也就是国家人事部门主持的官员选拔考试,在京城内的贡院举行,考试内容更加全面和完善,考试规定也更加繁琐和严格。通过会试,就能够取得贡士头衔,几乎等同于进入了官场。
  会试相当于今天的博士毕业考试,难度之大,录取率之低,只有5%左右。全国各地,一年录取的人数少的时候不到一百个人,多的时候也只有三四百人。
  因为会试是在为国家挑选治理朝政的官员,全国官员只有几万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空缺,因此会试的录取人数就少很多。
  贡士其实已经是预备官员了,但是还是需要再参加一场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殿试。
  四、超阶:进士
  通过会试,一个月之后,所有取得贡士头衔的人都要参加最后一场考试,也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段位,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
  殿试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发明,目的是为了对贡士的知识水平进行再次确认,预防那些只是在一场考试中发挥超常,或者通过营私舞弊取得贡士资格的人,在进入官场带来不良的影响。
  殿试的录取率是100%的,只要参加了殿试,就一定能通过,取得"进士"的资格。但是进士却分为三甲,第一甲的叫"进士及第",只有三个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的叫"进士出身",大概百十来人,算是正式录取的人,能力水平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第三甲的叫"赐同进士出身",相当于一个安慰奖,就是说你水平不行,但是能够通过前面的考试也不容易,给你给"像进士一样"的头衔。
  通过殿试,就可以回家等待朝廷礼部安排职位了。进士,就等于是正经的官老爷了。第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还相对灵活,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诗词歌赋和策论,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出于思想控制的需要发展出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就出现了畸形演变,虽然还是读书做官的唯一途径,却对读书人毒害得不轻。
  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比如今天的高考,应试教育同样也对学生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
  作者:博文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作者:金满楼
  这问题问得挺好,好就好在这几个级别区分得很清楚,很有必要普及一下。
  先说秀才。考秀才也就是俗称的"童子试",这是科举考试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但说是最低,其实也是非常难的。
  首先,童子试要考三次,一次在本县,由县令主考,即所谓县试,通过者接着考府试,最后由各省学政主考,称院试。必须要三次都通过,才能取得秀才功名。
  从学识上说,能考中秀才基本就相当于目前的古典文史哲硕士研究生水平,而且还得书法相当好才有可能(因为童子试是不糊名的)。
  而从淘汰率来说,秀才的录取率有多高呢?通常说,录取名额一般在15名左右,大县小县稍有增减(8名到20名不等),这个是根据粮赋来决定的,粮赋高的,比例就高一点。
  还有一点要注意,古达科考除了恩科之外,通常是三年一试,这样的录取名额换算成现在的高考的话,最起码要全县前十名而且有文科特长,才可能考中秀才。
  不过很遗憾的是,秀才是最低的功名,是没有资格做官的。只能说,考中秀才就可以去当塾师了,而且收费会比其他没有功名的塾师高不少。就这点好处。
  接下来,是乡试这一关。乡试必须取得秀才功名之后才能考,表面上看,秀才已经很难考中,但如果一个省的所有秀才(不分往届应届都可以考)全部集中起来,那就十分惊人了。
  像江浙这种人文大省,每次乡试时都有八九千人甚至上万秀才来赶考,而录取仅二三百人,而一些人口少的省份,录取仅百余人,参考者起码也有两三千。
  因此,三年一次的乡试又被称为大比之年,是整个科举考试中最难的,因为其录取比例仅百分之二、三,难度可想而知。
  举人考中了,也不是所有人可都可以做官。按清朝规定,只有连续两次会试落榜者可以大挑,选中者可以做县令(这种地方都是比较差的)或教谕(教育局长)之类的低级官职。
  或者,一些举人也会选择充当幕僚为业,这也是一条出路。此外,就只能靠继续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走正途出身了。
  举人的学识,大概和目前的古典文史哲博士水平相当。
  之后,举人要赴京参加会试,这是每年春天在礼部主持的考试,每次各省举人有个三五千人吧,然后从中选出三百来人,这就是所谓贡士。之后,这批人再参加殿试,就是所谓进士了。
  从录取比例看,举人到贡士的难度低于考举人,因为举人已经十分金贵,加上有些人屡试不中、年纪过大而改从他业,真正参加会试的人数会有所缩减,因此,录取比例在10%稍多。
  而一旦成了贡士,基本就可以和进士划等号了。因为殿试是排名考试,换言之,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会被录取为进士。
  进士也分三个级别,一甲三名状元榜样探花,这是直接翰林院授官的,二甲、三甲统称进士,这个还需要参加一次朝考,才能最终定去向,考得好、年纪轻的会拨入翰林院深造,其他基本分到各部或下发到各县为县令。
  这批人,是俗称的老虎班,是不需要候补、即到即用的。
  由此,漫漫科考路,这才告一段落。
  科举考试,秀才、贡士是不授予官职的,秀才只取得入学、向上层次考试资格,贡士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举人部分可以出仕为官,但多是地方官佐;进士则全部出仕为官。
  一、童生,古时的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第一关为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资格。
  童生,在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俗称白衣;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八十岁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二、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公费生;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今天大学扩招的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为贡生中的优贡,相当于今天大学生保研;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可免除差徭。
  秀才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等谋生。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除取得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外,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举人,社会地位蛮高的。所以,《儒林外史》中,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送钱,原来嘲讽奚落的丈人顿时另眼相看,自己闻听中举竞然高兴的疯癫了!
  四、贡士:会试,中央政府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举行考试,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五、进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
  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授官阶七品,状元授六品,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成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者。
  仅供参考。
  古代能考中秀才、举人、贡生、进士的难度多大?想想范进就知道了,考了大半辈子,最后还疯了。古代的官职很多,具体秀才、举人这些能当什么官,无法全列出来,我对比现在的职位大家会更明白。
  秀才,相当于基层的公务员,属于特权阶层。
  举人,正宗基层的国家干部,县局级别。
  进士,起步就已经是县局级别,以后发展看自己能力。如曾国藩、李鸿章就是普通的进士,后来都成了正国级。
  对于考中进士这些的难度,我也拿现代的难度对比:
  秀才,考中难度等于考上现在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对应普通211/985院校。
  举人,考中难度等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国家级TOP2。
  进士,考中难度等于获得牛津剑桥这样的博士学位,世界级TOP10.
  古代考试制度由来已久,每个朝代考试的难度和考中后分配的职位都不一样,所以我就拿比较近的朝代来表述。因清朝的科举制度发展比较完善,那就定义为"晚清"。
  古代的莘莘学子们悬梁刺股,呕心沥血就为了博得几个头衔,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但也有不知道真相的人把现在的学历跟以前对比成了,秀才对应小学;举人对应大学、进士对应名牌大学。中学的时候我们都读过《范进中举》,他坚持科考到54岁,一朝中举,直接疯了,如果举人只能对应大学,那么以古代死读书的那股劲,范进肯定不会疯。
  都说科举难,却不知道难在哪,可以说科举就是难在录取率,下面分析科举录取率。  科举难度第一步:秀才=985/211本科
  秀才考试每三年举办两次,人口大的县录取名额在三四十个,中级县二三十个,小县只有十来个。如果放在今天来算,等于是全县统一考试,要进前三四十名。
  举个例子:
  曾麟书 ,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也是非常用功读书之人,但屡次不中,一直考到了43岁,连续考了17次才终于考上秀才。
  所以,秀才只是小学水平?如果是这样,古代秀才应该烂大街才对。科举难度二:举人=清华北大
  秀才考完后就开始考举人,秀才已经如此难了,那要举人不是难上天?那是肯定的,不然范进也不会考到54岁才中举人,也不会一激动就疯了。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份举行,因时逢秋季,又称"秋闱 "。此时各省的秀才集中在省会的贡院考试,但可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考试,他们必须是各州、县学政举办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者方有资格参加。
  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不一样,今年考不过,明年还可以接着考,但这样复读一年,对于学生来说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可是在古代,今年考不上,就得再等三年,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并且举人的录取率可是低得吓人,清朝规定,各省举人录取名额参考各省人口、教育水平高低、每年给中央缴纳税收的金额。缴纳金额高、人口多、教育水平高就多录取些,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为什么说相对而言,再来个数据:
  天子脚下的河北省,录取人数为120人
  江苏安徽两省合起来,各录取120人
  广东、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这些中等省份,各录取六七十人
  浙江、江西、福建算考试大省,各录取八九十人
  云南、两湖、广西,各录取四五十人
  远的地方,如贵州、陕西、甘肃这些考试小省只能录取三四十人
  请注意 ,以上说的数字不是"每年",而是"每科",因为三年才开一科,所以上面是三年每省的录取人数。也就是说平均1年大概只录取40人,小省一年也就是录取15到20人,这个录取率比国内TOP2的清华北大还要低吧。
  这样的录取率、这样的科考难度,让考生们压力大到崩溃,以至于经常有考试出现自虐现象。 "场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于蛇,一以烛签自刺,一自碎其睾丸"
  这可不是我信口胡说,这事就发生在1903年的浙江乡试的考场。 科举难度三:进士=世界名校TOP10博士学位
  考上了举人后,这时统治阶层的最高殿堂向你打开,"会试"在向你招手,在这里你可以放手施展自身才华,进入最高统治阶层的阵容。会试在乡试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这是科考中最重要的一场,但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为什么?因为几年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都会一同应试。
  也就是说,你要面对的不光是"应届生",也不光是"复读生",你要面对的是"历届复读生"。这个历届是多少届,大家都不清楚,可能是三五年前落榜的,也可能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甚至还有六七十年前落榜的。试想下,你要面对的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复读生,五十年,半个世纪,他们还一直在考试,这样的人战斗力得有多强?
  从时间线上来说,你17岁参加高考,有一批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爷爷和你一起考试,争取你的名额,你觉得你考中的几率多大,你的信心剩下多少?
  进士的难度有多大,上面写了应该多少了解了,再来个数据看下进士的录取率:
  会试的录取人数没有规定,但一般也就是百余名到二三百名
  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也就是录取了406人
  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一共就录取96人
  清朝267年开科112科,总录取的进士人物为26849人,按清朝统治时期267年算,平均每年录取100人,平均每科录取240人。
  这样的考试难度,这样的录取率,已经等于世界TOP10的大学博士学位难度了。世界排名十的大学,每年合计产出的博士生应该多于进士的十倍不止吧。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当你走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 ;走过了童生-秀才-举人-贡生后 ,你现在就是庞大帝国统治阶级的一员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放声大笑了。现在的你可以在这个国度横行无阻,吃喝不愁,在全国各地都有人买你的账,所以你真的可以笑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看一下,为什么成为进士可以大声欢笑
  按60年为一代人来算,清末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三朝一共58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分别为:
  咸丰1046人、同治1588人、光绪4088人,合计6688人 。再看这一时期的全国人口,大概为4亿人左右,4亿人里录取6688人,大概是0.0017%,也就是万分之0.17,十万分之1.7,百万分之17,100万里录取17人,是不是可以放声大笑,如此低的录取率,其难度大到难怪那些考生捏爆一个蛋。
  科举制度的难,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别说范进会疯,换我,我也疯。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都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考中者的称呼,秀才是读书人的第一道门槛,只要通过县、府、院组织的考试,考中即为秀才,也称进学;秀才到省城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也叫孝廉,我们熟悉的有《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举人到京城参加会试,考中者叫贡士;贡士随即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多人,赐同进士出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贡士参加殿试都能成为进士,殿试只是排一下名次,不存在落第的情况。
  秀才一般没有担任朝廷命官的机会,可以做乡村教师,办个私塾,给孩子们开蒙。举人可以做教谕之类的教育官员,也有做知县等基层官员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访,书中这样写道:"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晚清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左宗棠也是举人出身,后来封侯拜相入阁,但他靠军功上去的,这属于特例。进士出身的都能担任朝廷命官,名次高、学问好的可以进翰林院,干上几年十几年可以当侍郎、尚书,也可以外放封疆,前程光明;名次和学问差点的进士也能分配到各省担任知县,运气好的可以干到督抚大员,一般当个知府没问题。
  至于古代科举的难度,应该比今天的高考难。举一个例子,明清两代共录取进士51624名,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905年废除科举,一共537年,平均每年录取不足百人,比今天的博士研究生少多了——难怪范进中个举人都高兴疯了。
  科举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科举的影响却依然不可磨灭。
  我们习惯于把那些考的好的,学的好的学生说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说,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那些秀才,举人等等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难度有多大。
  孔乙己花了一辈子连个秀才都没捞到,范进中举和中秀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些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每个朝代的科举制度虽是大同小异,也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了方便,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我们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的科举故事。当个秀才有多难?
  当个秀才有多难?
  首先我们要知道秀才是什么?秀才是参加院试成功之后,摘掉童生帽子的读书人。童生并不是按照年龄来的,它主要是看你有没有取得秀才的资格,如果没有,那你七老八十也还是个童生。
  那么考秀才有多难呢?按照清朝的记录,院试每年其实比高考要少的多,三年只考两次,在一个人口大县往往只有三四十个录取名额,然后接着递减,最少的县只有十几个人。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读书人,在全县那么多人面前考进前三十、四十名。
  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们能吗?
  再举个例子吧,从小就不怎么聪明的曾国藩,他有个爸爸叫曾麟书,也是不太聪明的人,并且根据曾国藩后来"积苦力学"的描述,他的父亲一直都是深埋诗书之中,但是一直都考不中,连续考了17次之后,到他43岁那年才中了一个秀才,比他儿子中秀才的还要晚二十多年。
  曾国藩
  这其中的艰难,我们应该是可以想见的。
  尽管考秀才已经非常难得,但是却也没有入仕的资格,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做官的资格,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的,秀才这个身份也是有它的好处的。比如见到县官不需要下跪,比如我们著名的海瑞先生,就因为不跪被称为"笔架山",还能去当时的机关学校,比如县学之类的,最大的好处是免了徭役,也就是不需要随便拉去做苦力了。
  中了秀才的人一般会继续考试,就像曾国藩的父亲一样,如果实在中不了,也只能去私塾当个教书先生什么什么的,维持生活还是相当容易的。
  海瑞先生三年一次的乡试
  你考个秀才都已经这么难了,更别说考中举人了,这也很难怪范进考中举人之后的欣喜若狂。举人和秀才已经大不一样了,相当于考中了公务员了,不仅可以出仕为官,尽管要等吏部的分配,但总是还是有机会的,一般可以分配到七八品的小官。
  如果说秀才还只是一个普通人,举人已经是可以直接参与国家治理得人物了,左宗棠就是一个举人出生,却也凭着他的才华,在之后收复新疆,打击叛军,乃至做到了封疆大吏的地位。这也可以理解范进本人的中举之后欣喜若狂的表现了。
  但是考中举人和考中秀才之间的差距更不是一般的大。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这种考试基本上每三年举办一次,在每年的八月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能参加乡试的秀才又不同于上文的秀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只有那些在各州各县举办的科考中达到一定合格线的秀才们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的录取率更是低的可怕。根据清朝的规定,各省举人的名额只按照各省的教育水平的高低,还有人口的多少进行分配,有的时候也看纳税的多少。
  但是这种也是很有限的,就相当于现在的清北招人,直隶地区,也就是天子脚下是每三年只录取120人,当时的江南省,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一带,也只有120个名额,这还算是多的,像当时的贵州、陕甘一带,往往只有三四十个名额。
  如此难度,我想也是可想而知了。总是被忽略的贡士
  贡士就是参加了中央礼部考试也就是会试之后取得参加殿试资格的考生,贡士的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会元。可以这么说,每一个贡士都是准进士。
  但是考过贡士,参加殿试,依旧是最后一道关卡。
  会试一般在乡试过后的来年开春举行,所以也被称为"春闱"。会试的录取率往往是最低的,因为会试竞争的是那些各届会试中失败的举人,人家等了三年又三年,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既有可能是上一届落榜的考生,也有可能是30年前落榜的考生,考的时间往往比你的岁数都要大。
  尽管清王朝为了笼络天下读书人,还会在一定的庆典中宣布开恩科,也就是再给一次会试的机会,但是根据查询,在清朝267年的历史里,恩科也只开了5次,基本上是少得可怜。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残酷性,有句俗语叫"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你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是年轻的,所以根本很少出现电视剧里那些年轻才俊鱼贯而入,风华正茂参加会试的场景,很有可能是一大群老头子陪着考你,作为你的同年。
  请问你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信心?清朝在267年中一共只考了112次会试,登记在册的进士人数只有26849人,哪怕是从废除科举制度的1906年开始,平均下来每年也只录取一百多人,你看看现在的本一率,都没有这么低过。
  而我们现在考上一本的人数,也是很少而已。
  但是这一关过去了,你也就稳了,因为当你考到贡士之后就不会再刷人了,但还是要排个名次,进士的资格你是稳了的,只要你不搞出像唐伯虎那样的幺蛾子,往往是没有大问题的。
  此时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便成了所有贡士的追求。如不是一甲,也还有二甲赐进士及第和三甲的同进士出身,但是往往你混到了三甲,也会在同僚里面抬不起头来,就像曾国藩,因为这个三甲出身,一直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如此例的还有很多人,尽管他们最后官至将相,却也还是深深的以此为憾。终于成了"老爷"了
  你受的读书的苦,在你考上进士之后,也就算告一段落了。当你走过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之后,当你经历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身份之后,你已经成为了古代帝国庞大但又占比很小的官僚阶层中的一份子了,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官场上好好混下去了,但是无论混的多差,哪怕是被罢官,你著书立说,广收学生,比如顾宪成,照样有一大群人的追随。
  进士的发展也是旱涝保收的,当年明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你是举人当的官,哪怕你十年来老天爷眷顾,干得很好,你也很难混到中央那个级别。
  而如果你是进士,一般都直接进中央后备人才储存部翰林院报道,哪怕是后来外放,最起码也是个知县,放在现在就是一个县委书记起步,混的好的更不用说,起步就是县局级别,前途更是无可限量,像曾国藩、李鸿章就都是普通的进士干到了正国级,张之洞学历最高,是慈禧亲点的探花郎,有的时候还混得没有他们风光,少一点中央大员的风范。
  考取了秀才、举人、贡士之后按理来说都不能直接做官(举人、贡士若是国家正处在用人之际也是可以当官的,不过是非正常途径罢了),只有在得到皇帝认可的"殿试"中被录取成为进士才能名正言顺地步入官场。
  秀才
  本意是指才华灵秀之人。农人之子常为农,扑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是赖也。—《管子·小匡》
  在唐宋时期,"秀才"是用来泛指读书人的,这个称号并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善,"秀才"这个名目也变得来之不易了:首先要在"童子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而后被录取,然后在能成为府学、县学的生员后,饱览四书五经,大概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才能称之为"学者",即秀才。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在第一关"童子试"中屡战屡败,读了一辈子的书到死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可悲!举人
  举人本意是"被推举之人",得名于汉代的察举制,到了明清时代则成了乡试录取者的代名词。
  考上了秀才之后要想接着往仕途发展就得接着参加乡试(省级考试),成绩合格之后才能被录为"举人"。
  成为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官场,即使在日后的会试中名落孙山也仍然有当县令这一类地方官员的机会。贡士
  别以为考上了举人就万事大吉了,古代读书人要想真正出人头地还得接着考"会试"(国家级考试),会试中的金榜题名者就称为"贡士"。进士
  "贡士"之后便是古代文人心向往之的最高名誉"进士"了。
  高中了"贡士"之后,就意味着全国性的考试都不在话下了,才可以参加由皇帝亲自选题的"殿试",而殿试中的前三名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难度如何
  照这样说,在明清朝考取一个秀才已经是难如登天了(其难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外省学生考清华北大),要是考中了举人、贡士、进士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这也难怪古人都把科举高中认为是"光耀门楣"的事!
  "科举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真没说错。幸好我们没有生在封建社会,不然也难免不会成为孔乙己、范进那样的人,你们说呢?欢迎大家下方留言讨论。
  一,秀才
  秀才不能当官。也不会去当官,因为秀才必须努力去考举人,才能有士的身份。
  以下以科举定型的明清时期为例。
  蒙生(读过书的人,有地方村、里长做保)通过县级考试为童生。童生参加县府院三级11场考试通过为生员,也就是通常称呼的秀才。每两年大约产生2.5万秀才,而全国读过书的人大约三四百万,可见秀才不容易考。
  中了秀才,也就被称呼为读书人(不是读过书),见地方官不跪,口称学生。可被推荐去担任富贵人家的幕僚,师爷,掌柜。在地方上有一些话语权。
  而国家政权每年会支持秀才部分钱粮,等于资助你继续求学。但秀才需要每年参加县考,通过者才能参加举人考试。
  二,举人
  每三年秋季,国家在各省首府举办乡试,秀才和县学、国子监学生可参加,中者就是举人。
  举人是士,享有税务全免待遇。所以中举之后很多小农小商会献上财产,请求托庇。
  由于秀才基本都会拼命考举人,而每三年只产生大约3000名举人,录取率一般都是低于千分之五,远比进士录取率的百分之一要低,所以明清时期就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中举非常难。
  所以,举人通常考两三次就不会再去参加京城礼部考试,转而发展家族业务。或者給高级官员担任幕僚,为今后出仕积累人脉。
  举人已经可以出仕,得到推荐,经各省布政史、按察使审核担任本省 从九品以上 正式官员比如税目,司库,巡检等职务。如果名气大,背景强,则可能得到县教喻等八品职务。 但是举人的晋升很慢。到老运气好也就六品,能够因功晋升五品都是祖坟冒烟。毕竟如左宗棠这样得到军功的举人并不多。
  三,贡士
  贡士在唐宋时期相当于明清的举人。明清时期的贡士指会试通过者的300人,但随即就会参加殿试。殿试通常不黜贡士,所以贡士99.99%都是进士,这就不单独说了。
  四,进士
  头年乡试结束,举人第二年二月进京城参加礼部考试,称为会试。会试中者三百参加殿试。前十名之外顺序大体不会发生变化,统称进士。但唐代进士非常严格,每科多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可能三五人甚至一二人,乃至一个不中。宋代推崇文治,每科进士一般百来人,宋仁宗甚至创造过一科点800进士的超级记录。到明清时期,每科进士固定300人。特殊情况下,比如会试中者家中突发丧事,则被允许直接参加下一届的殿试,本科不再补录缺额。
  进士授官各时期不同。唐宋时期进士初授官多是八九品。明清时期的进士前三甲称一甲进士及第。状元初授官为从六品翰林院修纂,榜眼探花均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三年期满另外授予职务。但是从整个明清来看,前三甲官运都不怎么好,最终出将入相者,极少。
  第4名至第60名为二甲进士出身,第61名至300名为三甲同进士出身。无论二甲三甲都可参加庶吉士考试,通过者授从七品,入中央各部学习三年,三年后重新分配。事实上,明清宰相尚书基本都是庶吉士出身。所以庶吉士是积累官场人脉、学习行政过程,结识中央政权高级官员的重要通道,也就有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说法。
  对于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会分配去地方各省下担任从七品官职,通常是各州府司法副手等职务。三年后多可晋升正七品。但过后就有较大区别,三甲同进士晋升缓慢,到老能够在地方上晋升四品知府都很难。二甲进士则会相对好一点。
  古代的学子想要考中状元,那是非常的艰辛的,有道是"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一语道尽科举考试的辛酸苦辣。这里三场辛苦指的就是科举考试中的童生试、乡试、会试。这三场考试并不是只考三场,而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参加科考的学子绝大部分坚持不到会试,往往参加完乡试就寻求出路了。因为中了举人的话就可以授官任职,身份地位就不一样了。
  科举考试的流程:
  科举制度始发于隋唐,制度完备于宋朝,盛于明清,从开始到结束延续了1300多年,是我国古代官员选拔的基本制度。科举考试保证了一定程度的公平选拔,给了民间百姓一条通过科举至仕之路。
  科举考试不同的朝代在考试的科目、程序、场期、科第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明清时期考试程序定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五级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的步骤:童生试——生员(秀才、文童)、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朝考——庶吉士
  科举的门槛:童生试
  童生试是最初级的考试,虽然层次最低,但是规制最为复杂。童生试本身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级别,三级考试全部通过才能成为秀才。秀才只是一个名分,不能做官,国家也不会给秀才官做,所以单凭秀才身份不能实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理想,也不能报效国家。要想做官只能考举人,如果考不上可以掏钱买个贡生,也有混个小官的机会,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路可走了。
  只要参加童生试的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但是根据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经礼部议,准生员於考试经古场,童生於府县覆试场,添《性理论》一篇。" 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通过院试以后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
  考中秀才,本来意味着获得了进入府县学进行学习的资格,本质上好比今天考上了某大学,考上之后要入学。在理论上,接下来还会有一堆考试,尽管这些考试没有童生试那样严肃,但是也是考试。
  考上秀才之后的考试主要包括日课、月考、季考、岁考、科考、观风等。总之,考试还远远没有结束。
  按照规定,童生被录取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入府学或者县学。入学之后,新秀才们首先面临的是复试,再考一次,然后把原来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试卷全都取来,与这次考试的笔迹进行对比,验明原来的考试是否替考。
  正式科举考试的开始:乡试
  童生试不能算作正式的科举选拔,他只是个资格考试。考中秀才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但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参加乡试,因为在乡试之前还有一次选拔考试,称为科试,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府州举行考试。考试结果分为六等,只有考得一二等的秀才才能参加乡试,三等及以下不能参加乡试。
  科举考试每三年开一科,乡试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国子学生员、府州县学生员考过科试者,儒士之未入仕者,官之未入流者,需要有相关部门保举,均可参加乡试。
  乡试取中者为举人,榜首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其余皆称为"文魁"。考中了举人,就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我们知道的唐寅唐伯虎当年考中了应天府乡试第一名,所以都称他为唐解元。
  明清两代乡试皆有定额,但是每个省基本上不超过百人。
  举人有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能当官,但可通过"大挑"进入官场。
  乾隆以前举人的当官制度两种。第一种是举人亲自呈请,经过朝廷考核,担任地方教育官员,比如教谕这样的职位。明朝时,海瑞考上举人后,没有办法再进一步,就放弃科考,选到福建南平当教谕。不过,当时的教育部门的官员,都是清水衙门,很多人都不愿担任。第二种是参加"拣选"。三次科举不中的,补授知县。一次科举不中的,可以授任教育部门的工作。不过,这个办法,后来随着举人数量不断增多,便改为前面所说的"大挑"制度。
  "大挑"制度规定,如果是在省里乡试榜上有名的举人,连续参加三次京城里的会试没有通过的,可以到吏部注册,参与"大挑"。每六年,就会举行一次‘大挑’。挑选的过程也非常简单。不用作文写字,只需要让吏部堂官,以及王爷大臣挑选后就可以了。
  中央级的考试:会试
  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举人须经资格审查或复试,才能参加会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会试中式,没有定额。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庚戌科,录取了406名,最少的一次是乾隆己酉科,仅录取了96名。会试中式,称为贡士。
  贡士与进士差别不大,因为考中贡士后紧接着就会进行殿试,只要能够参加殿试基本上都会赐进士出身或者赐同进士出身。
  迈向辉煌的终点:殿试
  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必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在会试之后举行, 这个等级对於以后授予官职有很重要的关系。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最终的复试:朝考
  传胪后,新进士还要在保和殿参加朝考。内容是论、疏、诗各一道,试题由皇帝亲命,当日交卷。朝考试卷,由阅卷大臣拟定一、二、三等进呈,前十卷的名次,亦由皇帝亲定。一等第一名称为朝元。按照清代的规定,一甲三人,在殿试揭晓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则按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所得等第的数字,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土、推官、知州、知县。
  有比较才有伤害,先来看看目前公务员考试的录取情况,2007-2017年10年录取比例
  最高的2010,11年,59人可以录取1人,平均算下来1-2%。
  科举的历史呢,大致来说,越靠近现代录取率越高。拿远一点唐朝来说,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
  就是说,进士及第录取率1%,明经及第录取率10%(明经出身的未来分配的官比较小,远离权力核心,所以明经比进士好考)。看上去好像差不多,但古代考中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直接通过考试就可以考到部级干部,尽管不一定最后能做官,但至少有这个资格。
  想象一下,现在一个普通公务员成为部级干部的难度,就可以明白考中进士的难度了。
  既然提到秀才、举人,那就要说说明清时候的科举了,因为唐宋都还没有到秀才这个级别那么细。
  那么明清的科举流程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是童试。
  只要有本地乡绅担保,不是什么人格恶劣者,就可以参加童试。通过童试的叫"童生",只有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试。
  其次,院试。
  院试只有25000人左右的名额,院试通过就被称为"秀才" ,录取率大概在1-2%。所有有五六十岁的童生也不奇怪。秀才不能做官,但可以免除徭役,见官不跪,稍微有点特权。
  然后,乡试。
  乡试每3年1次,有时候遇上皇上有喜事,会开乡试,就叫"恩科"。乡试是省级规模,只有秀才才能参加。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考试的时候考生就被关进一个小隔间,三天,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了,所以考试不仅是个脑力活,更是个体力活。
  通过乡试的,就成为"举人"。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成为举人就算是有资格做官了,但主要看有没有空缺。
  然后,会试。
  乡试后第二年,举人可以参加会试,这就要上京赶考了。古代有故事说举人进京路上遇到有钱人家小姐,说自己没钱,人家小姐不但愿意以身相许,还资助盘缠,成就一段佳话。也有渣男一路骗吃骗喝骗炮的,结果在考试时候被冤魂附体,被赶出考场的。
  总之到了京城参加会试,考中的称为"贡士" ,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考中会试的已经算进士及第了, 但还要参加一轮殿试决定最终的名次。
  最后,殿试。
  到当年四月就是殿试,殿试是皇上直接出题考试。考中的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状元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的官职,榜样和探花是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他进士先会到各部实习,次年会试再有一场考试,考的好的就叫"庶吉士",也算进了翰林了。
  别看状元才从六品,但是翰林是未来宰相们的摇篮,打个比方,进了翰林就是在国务院里实习,每天见的都是XX部长,谁都不知道翰林里的那个不起眼的角色会成为未来的宰相,首辅,军机,前途不可限量。
  也有进士被皇帝派到地方上做县令的,虽然官职低,但那也不是一般人,肯定是皇帝觉得此人有某种特质,可以为皇帝解决特别的难处,未来小县令说不定能直接回京担任要职。
  这就是我们古代的科举,你觉得是不是比现在公务员考试更难呢?
  我是ChrisQu,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讨论。

泰国小菠萝比糖还甜王海测试检出内含甜蜜素王海测试工作人员购买的泰国小菠萝。(来源受访者)信网12月9日讯(记者陆彦蓉)近日,王海测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海测试)对一款网红水果泰国小菠萝进行了检测,发现该产品非下跌1434元清仓,骁龙8IP68防水,7英寸2K大屏越来越香了随着全面屏时代的到来,各大手机厂商推出的旗舰手机,屏幕尺寸基本都在6。5英寸至6。7英寸之间,这个尺寸放在非全面屏时代,基本算是大屏了,所以厂商很少在全面屏时代推出超过6。7英寸更华为儿童手表5XPro评测将安全守护做到极致实时定位可通电话,为孩子安全保驾护航,这些广告卖点在今年的315之后,却让我们觉得细思极恐。而在之后,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品控问题闭环社交等一系列问题更是数不胜数在隐秘的角落里,甚至已评评柳传快柳传志和华为(八)平常看了此君的文章,不是对倪光南是另眼相看,就是对华为呢也是一脸的不屑,我记得作者在柳传志和华为(一)中末尾有一句是联想放弃了程控交换机,华为才有机会崛起。今天作者对华为换了一个口签约商户超40万,餐饮服务商哗啦啦被指提现延期,回应称系统升级哗啦啦出什么问题了吗?关注餐饮行业的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在其朋友圈提问,称收到很多关于提现延期问题的反馈。作为中国餐饮SaaS系统服务商前三名之一,哗啦啦和美团客如云,几乎承包了中国推荐几款免费好用的数据迁移软件概述最近有小伙伴在后台私信问小编说,两台电脑怎么互相传输文件?想要实现电脑文件传输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免费数据迁移工具很少。鉴于此,小编整理了一些免费实用的据迁移工具,现在就把它们的酒店OTA代运营能给酒店带来什么优势?头条创作挑战赛随着在线旅游的迅速发展,很多酒店都纷纷都上上线携程美团飞猪等等OTA平台。有的酒店能一无所有变成了月销量达到几十万的销售量。有的酒店上线销量及其低,最后变成没有什么订国际权威数据机构发布2022亚太AI报告,百度成唯一入围中国企业来源首席数智官首席数智官(IDshouxishuzhiguan)百度AI又取得了新成绩。近日,国际权威数据机构IDC发布2022年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人工智能生命周期软件工具和平嘟嘟换电发布5G智能电池新技术,助力城市绿色出行12月8日,专注于安全换电的物联网PaaS综合服务商嘟嘟换电,在杭州发布5G智能电池新技术,并宣布联合绿源电动车研发的升级版智能电动车将于12月底正式上市,助力全国一二线城市的社区特别提示关注黄金纽约黄金已经出现了上升惯性!!!这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信号。上升惯性的出现意味着其背后基本面的因素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其中包括市场不再认为美元会大幅上涨,甚至已银星智能500强供应链智造工厂赋能INXNI以内硬实力据中怡康中国零售数据监测显示,2021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08亿元,同比增长22。2,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在Z经济的影响下,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迎来了高速增长。面对
朝鲜1969年不经警告,直接击落美国预警机,美国为何忍气吞声?美朝局势紧张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朝鲜发起了军事行动,有40余万部队悍然登陆朝鲜半岛,企图将这个社会主义政权扼杀于萌芽状态。但在中国以及苏联的大力支援下,朝鲜顶住了美国的军事压入疆进藏自驾游为什么托运汽车?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说起自驾游汽车托运,很多网友议论不休,有的说开车前往才是自驾游,有的说托运汽车的自驾游失去了乐趣,也有的说返程需要托运,其实说开车前往的基本上都是去附近的景区旅游而没有去过新疆,西四川小伙化妆敦煌菩萨,圈粉无数火到国外,却被网友嘲太娘?中国小伙靠化妆敦煌菩萨火到国外,一条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1亿,就连老外都称赞他比上帝还美。坐在清澈的青海湖畔,一袭白衣化身为敦煌菩萨,搭配上一首地域音乐,每一帧都尽显中国风的美感。精侯佩岑扮嫩却不违和,红色波点裙显出窈窕身材,甜美又抢镜今天穿什么穿搭红黑榜就要这么穿在裙装穿搭方面,对于中年女生们来说,在表现甜美元素上,我们是要呈现出更多的高级感搭配,因为中年女生在可以装嫩的风格呈现上,是有着更多的搭配细节和思路。芭比娃娃!ROS朴彩英拍摄花絮图释出,微透蕾丝黑裙秀魔鬼身材点击上方关注小丸子,获取更多有趣有料的时尚资讯和明星穿搭。作为人气女团BLACKPINK的成员之一,ROS朴彩英出生于新西兰奥克兰,一直被粉丝和媒体称为欧洲野玫瑰。不但颜值和身材出清源王朱诠鏴的传奇人生先出继为黎城王嗣子,后归宗承袭郡王大明成化弘治年间,居住在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市)的沈藩清源王朱幼,怀着悲痛的心情,以白发人送黑发人接连送走膝下的两个儿子。没等他拭去眼角的泪水,又不得不转身就继承人选问题与朝廷进行39岁苍井空晒出道时旧照,庆祝自己出道20周年,模样几乎没有变化6月14日,日本知名动作巨星苍井空通过微博,用非常流利的中文向外界宣布,今天是她出道20周年纪念日,感到特别的开心和兴奋,同时还晒出二十年前的旧照,跟现在相比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依唐山围殴女性后,黑恶势力深扒,他们嚣张的底气何在?6月10日唐山烧烤店围殴女性事件后,唐山涉黑类事件不断上热搜,很多人义愤填膺,也有很多人觉得只是打架事件,为什么要揪着不放呢?无独有偶,6月12日接受封面新闻采访的打人主谋陈谬志妻天堂超市酒吧老板的生意版图坐落在北京三里屯的天堂超市酒吧,因发生聚集性疫情,走在了风口浪尖。14日下午,北京第365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最新通报,6月13日,北京新增本土感染者74例。14日0时至15时,换静音轮胎,真的有用吗?秦PlusDMi更换雷神静悦分享大家好,我是南北桃源2021年比亚迪发布了秦PlusDMi,我在5月初的时候就订车了,没想到十一假期的时候我才提到车,等车周期长达5个月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关于秦PlusDMi当时不顾霍金警告?FAST发现外星文明信号,中科院院士相信有外星人先来看两件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关联的事情2021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举办2022跨年科学演讲,从人类起源到中科院最新的创新成果,从黑土粮仓到量子革命,从一元二次方程到规范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