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

  诺曼底登陆得打败德国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但就英美法的利益而言,就战后布局而言,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
  问题所说的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这个数值准不准,也没必要深究,最起码,意思是对的。二战后期,德国大部分部队被苏军消灭,是事实。德军在东线打了四年,死了400多万。算上受伤以及最后战败向苏联投降,笼统说被消灭了800万,差不多。而且苏军消灭的都是德军最精锐部队。
  攻克柏林以后,苏军一共有将近500万装备精良的大军。几万辆坦克、战车,几万门大炮,几万架飞机......柏林西边到法国西海岸,还剩100多万德军,根本不够苏军碾压的。
  如果美英没进行诺曼底登陆,那会是什么局面?
  苏军已经占领了德国东部,德国西部剩下的残兵败将,根本顶不住苏军的进攻。过了德国西部,就到法国了。而那时候的法国处于德国管制下,根本没有正规部队,也不可能有力量阻挡苏联军队。到时候还得是苏军进入巴黎,巴黎市民欢迎苏军。维希政府再向苏军投降一次。意大利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苏联基本上是控制了整个欧洲:苏联、波兰、捷克、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全被苏联占领。西班牙也怕很难逃脱。
  然后苏军会抵达法国、意大利的沿海。这时候美英再想登陆,肯定是不可能。苏联可以组织起整个欧洲大陆的力量去抵抗,美英根本打不上来。这其实也是希特勒梦想的局面。他要是征服了苏联,就是他领导这些地区,抵抗美英。
  后期,柏林往西一直到法国、意大利沿海,这片地区面对苏军根本没有抵抗力。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话,500万苏军一路平推过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苏联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建立起一个超级大帝国。
  这是美英不能允许的。
  美英登陆以后,在西线的总兵力也超过了500万,这个数是不是有点意思?打德国西边这100万杂牌,哪里用得了这么多人?美英这500万部队压根就不是为德军准备的,是为那500万苏军准备的。而且美国在本土还准备了800万人。
  二战末期,苏联完全能够自己消灭德国。美英之所以发起诺曼底登陆,是为了抢地盘,防止战后苏联独霸欧洲。最后的局面也确实是美英和苏联对峙,平分欧洲。美英挡住了苏联继续向西的脚步。
  二战战场打得很精彩,政治上的斗争也同样精彩。战争还没结束,美英就看出了苏联独霸欧洲的危险,于是赶紧登陆。斯大林也看出了美英这500万部队来者不善,是奔自己来的。于是他做了一件事:不计伤亡,猛攻柏林。
  美英已经在西线上来几百万人,东线德军也已经被打残,德国的失败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最后苏联并没有等美英部队到来,而是单独的对柏林发起总攻。是强攻硬攻,死了不少人。所以后来很多人说斯大林这是灭绝人性,不珍惜自己人的生命,好大喜功......这么看就浅了。
  在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眼里,每一支靠近自己的军队,都得按敌人算。不要说是敌军,就是自己家的一支部队,前进的方向是自己的首都,都得防着。更何况异族异国的盟军。
  国家间的斗争,不是泾渭分明,你们一伙,我们一伙,然后大家死心塌地的干,不是这样。二战是最典型的例子。
  最开始德国准备占领奥地利,最先怒的是谁?意大利。墨索里尼把部队派到了边境,当时德国还没准备好,把希特勒也吓一跳。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了,在那之前,他和德国勾结,瓜分捷克。波兰跟法国是盟国,但没少跟德国浑水摸鱼,和法国的关系很僵。德国和苏联打得头破血流,之前他俩也是好哥们,有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一直向德国出口资源,德军教官帮助训练苏军,德军跑苏联学习坦克技术。苏联本来是要加入德意日一方的,由于势力范围没划分明白,导致条约一直拖拖拉拉没谈拢。德国先打了苏联,但苏联那边也有打德国的计划。美英穿一条裤子,美国也有打英国的计划。英国开始是吃亏了,美国帮他。如果英国在二战初期表现得很强,美国的计划是联合德国打英国。法国投降以后,英国海军把法国海军一顿揍。中美联合对付日本,日本刚投降,还是蒋政府时期,美国那边就有遏制中国的计划了......
  战争,尤其是这种世界大战,大混战,就是狗咬狗一嘴毛,谁咬谁,都是不一定的。敌国之间有勾结,盟友之间各自防备,很正常。
  在斯大林这种老油条眼里,美英登陆的500万大军,是赤裸裸的威胁。不可能满心欢喜、充满爱意的当亲人看。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美英最仇视的国家。只不过德国太强了,美英不希望他成为欧洲老大,这才无奈地和苏联结盟。美英有多讨厌苏联,斯大林比谁都清楚。巴顿这些美国将军甚至明说了,应该联合德国打苏联。
  如果斯大林不打柏林,等美英部队到来,到时候谁打谁就不一定了。德国人本来就想跟美英联合,最后也是争取向美英投降。对于美英而言,德国已经不是威胁了,完全可以把德国剩余的部队收拢到自己麾下,到时候德军在柏林城里,美英500万盟军在城外,给苏军来个里外夹击......
  斯大林是根本不敢等美英部队来会师。
  他迅速打下柏林,德国这个楔子先拔掉。然后再占据城市,占据有利地势,部署好部队,严阵以待,美英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斯大林要是不打柏林,等美英部队到来,再不加防备,不是勾引人家犯罪嘛。
  我们得客观一点说,不能像美英国家那么无耻,赤裸裸地说是美英联军打败了纳粹德国,一点都不提苏联红军贡献的事。
  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这个数字还真的是张口就来。如果德国在诺曼底登陆时只剩下了100万军队,那1945年4月的柏林战役中的130万的德军部队又从哪儿冒出来的?
  实际上,在1944年初,德军在东线至少还保有450万到500万部队虽然有不少是从国内补充来的新兵,但是兵力规模也是蔚为可观,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与600多万苏军对峙。
  苏联虽然在1943年接连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彻底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可是德军并没有崩溃,而且在防御大师莫德尔的指挥下,德国的机动防御非常成功,苏联每推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在东线事实上形成了消耗战。
  即使如苏联这般家底,也经不住这样的消耗,一旦不能在战略主动期内取得重大战果,超过一定临界值,很容易就会被德军给扳回来。这个重大战果,必须要重创或者歼灭德军东线战场的三个集团军群中的一个才会有意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将东线德军的防线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从而让德军东线彻底崩溃,打通通向柏林的道路。
  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军虽然占有主动,在东线先后发起了4次突击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取得的战果都极为有限,没有形成战略态势的突破。在1944年6月之前,德军在东线依然保有430万人的作战部队,而且还从西线调来了大批部队,补充了德国预备队。由于德军战线收缩,苏军每突进一步,都变得极为艰难。这也是苏军为什么在1944年6月开始的维堡战役中,对芬兰军队网开一面,接受芬兰军队和谈的原因。在德军的重压下,苏联没有那么强大的后备军力用来浪战。
  真正让苏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是1944年6月23日爆发的白俄罗斯战役。
  白俄罗斯是德军在苏联最重要的一块立足之地,因此德军在这里配置了66.5个师,共计120万人的庞大部队,火炮1万门、坦克1000辆、飞机1400架。
  此战苏联方面由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集结了了巴格拉米扬大将的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的白罗斯第1方面军、扎哈罗夫上将的白罗斯第2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的白罗斯第3方面军的140万人,火炮31000门、坦克5200辆以及5个空军集团军的5000架飞机。
  这场战役共歼灭德军17个师又3个旅,另有50个师损失过半,约2000架飞机被击毁(德军后期的增援),使德军整个"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以及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并在东普鲁士方向上越过涅曼河进入德国本土。
  这次战役的胜利,与诺曼底登陆打乱了德军的部署,有很大关系。很多德军被调去西线,尤其调动了大量的战略预备队到西线,装甲部队和空军也都优先补充给西线,这不仅大大削弱了东线德军的实力,也让东线德军几乎没有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对力量。
  诺曼底登陆后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德军东线的中央集团军群就被苏军全歼,两翼的德军集团军群收尾不能相接,随后相继被分割包围。
  此时,两线作战的德军根本没有兵力来堵住这一巨大的缺口,最终导致东线的全线崩溃。苏联军队在白俄罗斯战役之后,又接连发动了5次大规模战役,在1944年底,就把德军赶出了苏联国土,还把德国的国际同盟,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打成了同盟国,调转枪口向德国宣战。
  可以说,1944年的那个夏天,是希特勒梦碎的开始,德军战场态势如同发生雪崩一样,一溃千里。
  可见诺曼底登陆确实是让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英开辟诺曼底登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在苏联与德国打成僵持消耗战的时候,美英的任意一点变量,都成了改变战略天平的关键。
  不过,这一切的基础,是苏联军队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换来的战略均势。如果用贡献度来打分,苏联的贡献度至少要在70分以上,其在二战中的贡献不容抹杀,历史功绩不容被西方国家篡改。
  消灭不等同死亡,战争中通行以可弥补损失和不可弥补损失为计算标准,明白了这可知苏军消灭德军800万靠不靠谱!
  以德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的统计,到1944年末东线德军战死、病亡、意外等不过180万,这一数字无论什么原因是偏低的。以联邦德国政府1999年公布于世数字,1941—45年死亡380万,俘虏死亡36万,共计417万。
  具体为41年不可弥补损失35万、可弥补损失100万;42年58万、250万;43年95万、200万;44年190万、300万;45年270万、150万,合计不可弥补损失630万、可弥补损失900万。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前苏军对德军造成多大损失呢?800万搓搓有余!西线战场(包括北非、大西洋、挪威、意大利)盟军到45年5月德国投降不过让德军损失300万。
  但这不能否定西线战场对德军的牵制作用,43年11月希特勒发布第51号令,开始强化西线(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军防御,逐次增派兵力。西线德军人数从43年10月的137万到霸王行动前增至187万,其中包括在东线能征善战、打出威名的党卫军第1、2装甲师、第2、9、11、116装甲师。
  斯大林一直要求盟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陆上压力。1944年4月18日斯大林致电罗斯福、丘吉尔"按照在德黑兰达成的一致,红军将会在同期发动一场新的攻势,以最大限度支援英美军的行动。"五一讲话中,斯大林称赞"美国和英国守住了在意大利对抗德国人的战线,牵制着相当一部分德军,给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战略原材料和武器装备,对德国军事目标进行了系统的轰炸从而削弱了后者的军事实力。"
  诺曼底登陆最直接后果是希特勒抽调党卫军第9、10装甲师增援西线,让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顺利实施,德军从此真正面对两线夹击,力不从心走上覆亡之路。
  首先,从英国登陆法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苏联的军事能力来说,别说二战期间,就是到了冷战时期,苏联巅峰时期的1980年左右,苏联有没有能力来一场诺曼底登陆那么大规模的登陆作战都是个问题。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及后来横扫法国,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状态,任何一个德国军人都知道两线作战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
  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在二战的军功上,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对方,都是会推出一些十分奇特的论调,比如西方国家说没有美援,苏联就会亡国,还有希特勒从库尔斯克凋兵才是德军在库尔斯克失败的主要原因等。而苏联方面则是极力贬低诺曼底登陆的意义,说诺曼底登陆就是盟军下山摘桃子,还有是美国给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毫无军事意义,就是对平民的屠杀等等。
  德军当时在法国的驻军不少,有59个师,如果是能够击败盟军的登陆,这个重兵集团肯定就会马上被装上火车拉到东线去堵上波兰那边的大窟窿,当时6月22日苏军发动了了白俄罗斯战役,打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灰飞烟灭,德军是急急忙忙从乌克兰抽调部队堵战线中央的大窟窿,而这又给了在乌克兰的苏军机会,要是击败了盟军的登陆,德军就不至于那么捉襟见肘了。
  由于苏联没了,苏联人贬低美英盟国的说法比较少见了,美英贬低苏联的说法比较常见,而且很多人都信以为真了。
  对于诺曼底登陆而言,重点是彻底打掉了德国获胜的最后一丝幻想,这个在军事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些歼敌数字什么的就不当搬运工了,当时苏联肯定还没有消灭800万德军,应该是德军和仆从国军队比较妥当,德军当时麾下还有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这种仆从国呢,和苏联打的也包括这些国家。
  1944年在苏德战场上的苏军步兵中,有大量十几岁的孩子和40岁以上的中年人,战斗力已经是十分堪忧了。在后来一些苏军将领被调到远东准备对日作战,发现那里的苏军士兵年龄都在22-28岁之间,弄的这些将领十分兴奋,这才是士兵最好的年龄。
  当时的德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势面前,的确是有点捉襟见肘,缺兵少将,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德国还有一系列的东欧小国作为屏障,所以和苏军周旋的空间还是有的,而苏军也是拼尽了全力,在战争初期的几年,苏军的损失太大,苏军在1943年1944年中已经开始面临一个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在波兰和乌克兰方向的几个方面军还好,可以有优先补充权,但是其他方面军就是凑活过日子了,在象乌克兰第1,白俄罗斯第1这种方面军,每个步兵师还能够有6000到8000人,而到了象波罗的海地区的几个方面军,每个步兵师只有2500到3500人,二战是坦克部队的巅峰时代,但是构成各国军队主体的还是步兵师,步兵师缺额巨大说明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已经十分紧张了。虽然苏军通过加强火力的办法来弥补人员的不足,但是缺人还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而德军方面,在应付苏军攻势的时候是习惯性的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而当时最大的集团就是驻法德军,但是这个重兵集团在1944年就要准备抗击盟军将要发起的登陆作战了,无法再抽调兵力增援东线了。
  720事件希特勒大难不死,不过如果720事件成功了,德国和西方国家成功媾和,我倒是觉得按照德国人的脾气,很可能又是一个20年休战,二战结束德国人是被彻底打服了。
  德军当时的设想是,在西线击退盟军的登陆,这样就是可以在西线缓一口气,如果能够配合政治上的工作,在西线可以和美英媾和,这样就可以把,在西线的重兵集团迅速调到东线,来应付苏军的攻势,这一点隆美尔,龙德施泰特都是这样考虑的,也是整个德国军官团的打算,毕竟战场上的胜利可以在谈判的时候有更多的筹码,有了抗登陆的胜利和美英谈判的时候就有的谈了,至少在德国的军官团里是这么认为的。
  刺杀希特勒的主角,施陶芬贝格上校,密谋集团的目的就是要单独和西方国家媾和,好集中兵力对付苏联。
  而在诺曼底登陆后,尤其是盟军站稳脚跟,德军再也无法把盟军赶下海后,德国军官团就明白战争不可能再有胜利了,结束战争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希特勒死,然后接着政府换人的机会提出停战的要求,争取能在西方停战,于是就有了720事件,这是德国军官团试图获得体面停战的最后一次努力,而且这些密谋分子也明白,自己手里的牌其实不多,他们只是希望能够比一战的结局好一点就行,尤其是他们计划着充当防止共产主义防波堤的角色,这样德国受到的惩罚还不至于太严厉。但是,720事件的失败是这个设想彻底破灭,德国最终的结果只有无条件投降一种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人觉得英美在苏德战争时坐山观虎斗,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主观上英国确实希望社会主义的苏联与德国死磕,但是英国又根本不希望德军获胜,获胜后英国的灭亡也指日可待。
  很多人会产生一个误区,即德国就是苏联红军打残的,美英发动诺曼底登陆就是打酱油,是下山摘桃子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其实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就扛不住了,下令苏联驻美大使向美国求援,说如果美国不给援助,苏联顶不住德军的攻势。
  于是美国政府依据租界法案,从两条线路向苏联提供援助,五年间,光是各种飞机就要18000架,汽车49.5万辆,先进坦克1.3万辆,各种战略物资1300万吨。
  仔细观察苏德战争,虽然德国是发动突袭,苏联对德军入侵也早有防备,也是经过积极备战的,甚至还制定过一个对德主动进攻计划——"大雷雨"作战行动。
  但是苏军在纳粹攻势面前,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开战短短几个月,屡战屡败,苏军整建制被吃掉,投降人数380万。
  这就说明,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军队战斗力不行。
  其实早在苏芬战争(1939到1940)时,苏军就暴露了自己的不能打的面目。
  在那场战争中,120万装备精良的苏军,跟装备落后的20万芬兰军队过招,被消灭了38万,芬兰军队只损失3万名士兵。
  希特勒正是看到苏芬战争中苏军战斗力太差,才悍然入侵苏联的。那么战争后期,为什么苏军像换了一支军队,越战越勇呢?
  首先不能否认苏联在遭到德军痛击之后恢复镇定,恢复了工业生产能力,军备供应开始增加。苏联经过总动员,广大军民在伟大的斯大林同志领导下,爱国热情爆发,战斗力爆棚,让德军吃尽了苦头。
  其次,得益于美英两国对苏联的大力援助。
  还有,英国在北非战场牵制了德军部队。
  最关键的是,美国在二战中发动了"浪潮行动",出动数百架战机,对德国唯一的油箱——罗马尼亚油田投下数百吨炸弹和12.5万发枪弹,把那里的炼油厂,输油管道炸了个稀巴烂。
  德军在二战中靠什么疯狂,不就是闪击战嘛,闪击战靠什么,坦克装甲车。
  坦克装甲车如果没有燃油是什么样子,成纸老虎了。
  所以德军在战争后期突然打不动了,尽管德军作战能力还是那么强,(即使是苏德战争后期,每场战斗德军伤亡人数都远远小于苏军)伤亡也比苏军小,但败局不可扭转。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前去解围的装甲集群,离主战场只有几十公里,但没有燃油,只能眼睁睁看着第六军团被苏军消灭。
  德国投降的时候,还有250万军队,为什么不打了,就是没有燃油了。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德国不是缺乏燃油,苏德较量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何况在苏德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美军也没有闲着,在太平洋战场跟日军进行着一场殊死搏斗。这场恶战从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就开始了,一直鏖战到1945年才结束。
  与此同时,北非战场战争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蒙哥马利元帅和艾森豪威尔将军率领的美英军队跟隆美尔率领的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进行血战。
  经过两年零8个月的苦战,盟军取得了北非战争的胜利,为下一步打垮意大利,砍掉希特勒一条臂膀打下基础。
  1943年7月10日,英美军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的即将来到,希特勒不得不孤军奋战,四面楚歌。
  1944年1月,盟军决定在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5日,史无前例的登陆行动开始。
  7月底,登陆行动结束。
  只要了解诺曼底登陆,就会觉得它不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
  这是二战中的一场硬仗,依照苏军的实力和装备,根本就无法进行这样一场战争。
  苏德战争大多是保卫战,攻防战守卫一方非常好打,只要有对方一半兵力就绰绰有余。
  而德国在苏联是客场作战,没有条件去建造工事,所以苏军后来打反击战,面对没有燃油的德军,打起来也是得心应手,砍瓜切菜一般。
  但是德军在诺曼底登陆几年前,就用钢筋混凝土以及钢板,精心打造了大西洋堡垒,在海滩上构筑了层层防线,盟军进行的是一场攻坚战,必须经过大面积的开阔地,在敌人强大火力下进行抢滩登陆,难度和战争惨烈程度可想而知。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包括10个装甲师,三个空降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
  海军投入作战的军舰约5300艘,其中战斗舰只包括13艘战列舰,47艘巡洋舰,134艘驱逐舰在内约1200艘,登陆舰艇4126艘,还有5000余艘运输船。空军作战飞机13700架,其中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
  单单从作战规模,就可以看出诺曼底登陆的残酷程度。
  综上所述,诺曼底登陆绝不是一场锦上添花的战争,更不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它的胜利,等于在希特勒背后插上了一把刀子,彻底摧垮了德军的抵抗意志,大大加速了纳粹的灭亡进程,加快了二战的结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
  首先,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许有些人对美国为什么在苏军发起大反攻后才登陆表示怀疑,因为1944年6月6日美军登陆诺曼底时,苏军的斯大林十次打击大反攻战役已经进行到了一半,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巴格巴季昴行动随即展开。但美军登陆欧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方面,斯大林提出盟军开辟第二战场,英美之间还没准备好。1941年冬季莫斯科战役打响以后,斯大林向丘吉尔提出了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但是这项计划直到1944年才完全展开。主要原因是英国自身也身处东南亚战场和北非战场脱不开身,还有法国战役后,德国空军海军在大西洋和英伦三岛对英国进行干扰袭击,使丘吉尔把希望寄托在美军的登陆上面。
  另一方面,美国加入二战是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前提的,但美国登陆欧洲也是有条件的。由于罗斯福面临美国从中立转入战时状态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大量美军放弃太平洋战场转向欧洲帮助打仗几乎不可能,但罗斯福还是想出了一个策略,就是先欧后亚,这中间还有一个与丘吉尔协调的问题,因为丘吉尔名义上希望美军登陆,但内心是想美国出兵但管辖权给英国,实质上他是害怕美军登陆欧洲占了英国老大的位子。
  其次,盟军开辟第二战场,也在等待时机。
  1941年莫斯科战役打响以后,美国和英国虽然在苏德战争打响时就旗帜鲜明支持苏联,但在行动上仍然在作壁上观,原因是他们怕苏联不是闪击战的对手。好在苏军经过努力在莫斯科战役中打败了德军,才使美国下定决心对苏联进行援助。
  真正对苏军打赢苏德战争有信心的是1942年夏季展开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使英美盟军完全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不仅在思想上树立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心,还在行动上加大了对苏联的军援力度。因此,1942年英军对第艾普的登陆试探进攻和1943年的西西里岛登陆作战,都是在为诺曼底登陆作准备工作。
  有些人认为,英美决定于1944年夏季才登陆诺曼底,完全就是与苏军争功。这只能是个人猜测,实际上,盟军登陆欧洲和苏军展开大反攻,是三国领导人的德黑兰会议中商量好的。可以这么说,没有盟军登陆诺曼底,苏军也可以打到柏林,但没有苏军全线大反攻在东线的歼灭作战,盟军登陆诺曼底就会付出更大的损失,这点是肯定的。
  第三,盟军登陆诺曼底对东线战场有没有实际意义?
  当然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德军发动苏德战争本身就呈现兵力不足和补给困难的不足。苏德战场对于德军来说,是个蚂蚁吃大象的战争,无论是体量还是国防潜力德国都是后劲不足。如果说莫斯科战役时斯大林提出开辟第二战场是信心不足的表现,那么到1944年苏军展开大反攻时,苏联已经完全具备打赢德军的实力。
  但是,仅凭苏联一己之力打败德国还是有时间成本和付出更多伤亡才能做到。德军在东线走下坡路是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开始的,到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基本奠定了德军失败的基础。但困兽犹斗,如果盟军不在西线牵制作战,苏军想打赢东线战争还需要时日。
  另一方面,德军最后战败是盟军跟苏军共同努力的结果。盟军登陆诺曼底以后,战场局势迅速发生了变化,但德军并不是坐等失败,他们将主要作战方向放在东线,宁可与苏军决战到底也不愿落入苏军手中。而雅尔塔会议以后,盟军与苏军商量好了会师易北河的分界线,所以,苏军只有付出加倍伤亡才能按时完成作战任务,这是一个歼敌三千自伤八百的战斗,但盟军在西线的牵制作战仍然大量牵制了德军的主力东移。
  从上面分析看出,虽然从数字上看,苏军在东线消灭了德军75%以上的主力,但盟军在西线登陆仍具积极意义。一方面,没有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就不可能有苏军在东线势如破竹地反攻顺利,毕竟德军大量从东线调派了大量主力到西线战场,减少了苏军的战场压力。另一方面,盟军在前两次的登陆试验和诺曼底登陆,有力地牵制了大量德军并打乱了德军的部署。本来,德军发动苏德战争的兵力就不足,西线战斗打响以后,德军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客观上讲,只要美军不放弃开辟西线战场,德军就始终不得安宁,无论是从心理还是战场环境上,对德军都形成了强大威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实际上,在诺曼底登陆之前,东线德军仍然保持强大的实力,能够和苏军进行对抗。
  诺曼底登陆是1944年6月,而此时东线双方还在拉锯战。
  1943年下半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虽然没有打垮苏军,但仍然造成苏军重大伤亡。
  此战苏联损失80万人(一说100万以上)、坦克6000辆、战机1600架 。德军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战机1000架。
  可见,德军损失要小得多,而且苏军还是防御一方。
  随后德军虽失去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仍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从1944年初,苏军开始反攻。
  1944年1月到3月,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爆发。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
  苏军打退了德军"北"集团军群,将其向西击退220—280公里,帮助列宁格勒解围。
  但苏军只歼灭了德军3个师,击退了23个师,
  右岸乌克兰战役
  此次突击歼灭德军10个师又1个旅,击退56个师,苏军前进了250—450公里。
  敖德萨战役与克里米亚战役
  在这两次战役中苏军击退了德军第6、第17集团军及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夺回黑海沿岸两个重要的海军基地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
  可以看到,在诺曼底登陆前,苏军进行了3个成功的反攻战役,收复了部分领土,在半年时间将交火线推进了200公里。
  但是,此时希特勒已经知道盟军准备在西线登陆,将大量主力部队调往西线,这导致东线的兵力空虚。
  1944年5月,德军在东线苏联战场有179个师和5个旅,约占德军总兵力的65%,还有35%的部队都被牵制在西线。
  实际上,这三大战役基本都是苏军兵力和武器至少一倍以上。
  以右岸乌克兰战役为例,1943年底前,苏军4个方面军(不含在克里木方向展开的第51集团军)共有26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8654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015辆。苏联空军(含远程航空兵)有作战飞机2600架。苏军人员比德军多2倍,炮兵多1.8倍,航空兵多1.6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则比德军多2倍。
  苏军完全是靠实力碾压,才能够获胜。
  而实际上,诺曼底战役之前,德军在西线集结了西线总司令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的约80万人。
  然而,诺曼底战役爆发以后,由于盟军兵力迅速增加到300万,德军被迫也增兵到140万人。
  由此,德军东线兵力不但锐减,也再无可以使用的预备队,由此才遭受了一系列惨败。
  如果二战英美没有和德国敌对,也不存在在西线夹击作战,那么德军的兵力至少能够增加六七成。这样一来,双方兵力就不会那么悬殊。
  以右岸乌克兰战役为例,如果德军不是用80万对抗苏军的260多万,而是用一百二三十万来作战,苏军未必能够获胜。
  6月6日诺曼底登陆以后,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兵力减少到430万人,兵力武器只有苏军的60%,而且还在不断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开始了1944年夏季及以后的进攻战役,连续实施了7次袭击,才获得了很大的胜利。苏军解放了苏联被占的全部国土,将战线向西推进1100公里,德军在东线已退至本土,苏军在大部分地区已逼近德国边境,部分军队已经进入德国境内。
  由此可见,诺曼底登陆的意义非常大。
  如果没有这个登陆,没有盟国对苏联大量的武器和物资援助,德国很可能同苏联打个平手,继续进行消耗战,谁赢谁输还很烂预料。
  在苏德战争中,德军累计损失1,200万,其中死亡人数320万,被俘人数160万,伤病累计约700万人次,最终死亡人数380万,当然这包括奥地利和苏台德区以及阿尔萨斯地区的人。由此可见前苏联给德国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美军登陆诺曼底,从侧面减少了苏军的伤亡
  在1941年的时候,德军损失85万人,苏军的损失是447万;到了1942年德军损失200万,苏联的损失是737万;在1943年德军损失290万人,苏联军队损失786万;到了1944年,德军的损失就更大了超过300万,苏联损失688万;在1945年,德军损失300万,苏军损失301万。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德军的损失正在逐渐增加,而苏军的损失正在逐渐和德军扯平。
  当然,这些数字的变化也能够反映出诺曼底登陆的意义,主要是减少苏联方面的损失,较快的结束第2次世界大战;不然第2次世界大战还要打很多年,甚至有可能陷入到苏联和德国长期对峙的局面。
  德国在1941年已向美国宣战,不过美国主要战场是在太平洋地区
  在苏德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的1942年和1943年,美国是拒绝开辟第二战场的,因为当时美国不能判定哪一方会获胜;如国贸然开辟第二战场又不能不成功的话,就会变成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常年对抗,况且这个时候美国还在和日本作战。
  不过美国很快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不断的在物质上支持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向苏联援助的军事物资和车辆以及武器支撑起了苏军的进攻,可以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美国以及英国的军事物资援助,那么苏联不一定能打得过德国。
  其实德国1941年就向美国宣战了,因为日本袭击了珍珠港以后,日本正式要求德国向美国宣战。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的时候,美国正在和日本打太平洋战争。
  在日本没有被打垮之前,美军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去开辟第二战场,而且大西洋地区的货船以及军舰总是遭到德国u2潜艇的袭击,所以美军正在和日本搞一场艰巨的太平洋战争,同时德国的潜艇和军舰也在骚扰英美国家的军舰。
  到了1943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样才有能力在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很多人认为美国是故意拖延,但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德国早就向美国宣战了;如果美国不攻打德国,德国和日本也要联合起来攻打美国。
  鉴于此,美国必须要在太平洋战场上把日本给解决掉,才有能力去欧州地区开辟第二战场;不然连基本的航线和运输都保证不了。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发展了最强大的海军,并积累了登陆作战经验
  可以说第2次世界大战是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与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在作战,虽然说意大利军队作战能力很差,但是日本军队的作战实力非同一般,美国要在太平洋战场上,一个岛屿一个岛屿的和日本争夺,还要不断的支持中国牵制日本的军力,因为打海上战争比打陆地战争要困难的多,所以刚开始美军推进速度很慢,到了后来才开始大范围的包围日本的岛屿。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积累起了大量的海上作战经验,以及登陆作战经验;同时建立起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所以才有了登陆诺曼底的资本。
  美国在欧洲战场取得制空权,削弱了德国工业制造能力
  美国和英国登陆诺曼底的意义也是重大的,那就是让德国两线作战;在夺取了制空权之后,德国才真正面临失败,因为这彻底消灭了德国的战争发动能力。由于没有了制空权,德国所有的军事工业设施都被美国炸的再无还手之力。
  当时德国工业部长施佩尔是一个组织能力极强的人,如果没有诺曼底登陆,苏联可能再延长5年也未必能够战胜德国。在美军狂轰滥炸之下,德国纷纷把军事工业设施转移到地下,这样还和美军打了一年多。
  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军事工业制造能力是非常强的,只有彻底的消灭德国的军事工业,才能够让德国的战争机器停止运转,所以说美国在欧洲战场取得制空权帮助苏联解决了后顾之忧。
  当初德国攻打苏联就是没有把苏联的工业基础设施消灭掉,才让苏联的所有重工业得以转移到西伯利亚,这为日后苏联反扑创造了可能。可见美国和英国从诺曼底登陆,在欧洲战场取得制空权,最重要的意义是阻止了德国的反扑能力。
  当然这也从侧面加快了二战结束的进程,同时也减轻了苏联军队的伤亡。后来苏联也是投桃报李,在二战结束前出兵我国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同时美国向日本投送了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在10天之内投降。可见日本的实力还是远远没有德国那么强。总的来说,诺曼底登陆的意义是巨大的,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总是以事件、日期与地点方式呈现,且看似不可改变。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受意识形态等因素制约,历史交织着各种解读和阴谋,有的莫须有,有的被夸大,有的被隐瞒,有的被否定。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就用很多谎言,极力夸大自己在二战中的作用,千方百计诋毁前苏联的历史功绩。
  在前两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打的仗,没有一场是真正的战役,都是小打小闹。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领导盟军进行的最大、最艰苦一场战役。但此场战役,遇到的抵抗却小的可怜。
  直到1943年3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和1943年八月库尔斯克战役胜利之后,德国法西斯颓势尽显,已风雨飘摇,不得不大量从西线调军与苏殊死大战。希特勒采取了置西线于不顾,全力抵抗反击苏联的战略。
  可以说,在欧洲战场,在西线,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没有遇到多大阻力就攻入了德国境内。而在欧洲战场的西线,前苏联与法西斯德国进行了殊死战斗,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武器和最精锐部队,且实行大兵团作战,战斗之激烈、残酷,规模之大,武器之先进,都史无前例。
  二战中前苏联军队共消灭和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军队共607个师,占德军及其盟军在整个战争中所损失的全部师数的77.5%以上。德军(含法西斯党卫队)在苏德战争中损失累计约1300万人。其中死亡381.74万人、被俘250万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后投降或受降的120多万德军),被俘后死亡36.33万人、伤病累计700多万人。另外,苏军消灭的德国仆从军100多万人。
  反观美国及其盟国,在二战中的欧洲战场,美国(不包括英法联军)消灭或俘虏德军才不足30万人。
  通过以上分析,美国军队作战并不怎么样,它靠的是运气和人口多、工业发达等雄厚物质基础赢得战争。而二战的中坚力量是前苏联和中国等。纵观历史,最能打仗的民族,一是德国,二是俄罗斯,三是中国,四是日本。其中,一、四名已被肢解,其国防战斗力早不如从前。而美、英、法,不过都是外强中干类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到欧洲战争结束前一年左右的1944年6月,反法西斯同盟中以美英为首的西方盟国才发起了诺曼底登陆。那么这次登陆作战,到底有没有意义呢?这需要我们来到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英法联军的溃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纳粹德国已在欧洲大陆展开了疯狂的扩张行动。但是英法两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纵容态度,不惜以牺牲中、东欧小国利益为代价,企图将祸水东引,助长希特勒去进攻苏联,使德苏两国相互厮杀,英法则可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纳粹德国在中东欧取得巨大侵略利益后,并没有立即进攻苏联,而是于1939年9月1日向波兰发起了闪电进攻,英法两国因为是波兰的盟国,并且由于它们都在波兰有巨大投资,德国进攻波兰对英法自身的经济利益也造成很大损害,因此,英法两国于9月3日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但是英法两国在西线对德国战斗不力,并没有对德军形成有效牵制,致使德国不到一个月就攻陷华沙,苏联也乘机出兵,与德国瓜分了波兰。
  英法两国在对德国宣战后,还有继续将德军祸水东引至苏联的想法,却不想德国在与苏联瓜分波兰后,马上兵锋向西,开始大规模进攻西欧国家。
  1940年5月10日,德军绕过被法国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大举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
  仅仅10几天时间,德军就横贯法国,兵锋直至英吉利海峡岸边。5月27日比利时军投降,不到40万人的英法联军(主要是英军,法军残部和比利时军残部总计只有12.3万余人)被德军三面包围,被迫向敦刻尔克港退缩。德军坦克也不断向该港口紧逼。
  就在德军坦克部队前锋距离敦刻尔克港还有不到10公里时,希特勒却向德军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从而为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港从海路撤退到英国赢得了时间,为反法西斯阵营保留了有生力量。
  希特勒的这个命令使很多研究二战史的学者感到困惑。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纳粹德国的军事指挥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存在很大漏洞。
  敦刻尔克撤退后,西欧基本全部沦陷于纳粹德国铁蹄下,直到1944年6月西方盟国诺曼底登陆前,西欧大陆再也没有针对德军的大规模有组织抵抗。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很快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
  德军在西欧大陆基本无战事后,经过周密准备,于1941年6月22日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苏联发动闪电进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苏德战争初期,由于苏军对德国的进攻准备不足,没有进行充分战争准备,因此很快溃败,大片国土沦丧。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军事代表团于1941年7月8日抵达伦敦访问,向英国政府提出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丘吉尔对此没有明确回应,但表示将给苏联提供尽可能的援助。
  7月18日,斯大林亲自致电丘吉尔,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以改变苏联在苏德战场的处境。丘吉尔则于7月21日回信予以婉拒。斯大林之后又两次给丘吉尔写信要求开辟第二战场,都遭到丘吉尔拒绝。
  英国拒绝开辟第二战场,一方面是由于刚经历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久,英国元气尚未恢复,对开辟第二战场能否成功没有把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苏德两国先相互厮杀,待它们的实力都大幅削弱后再进行介入,从而确保英国获得最大利益。
  美国参战及第二战场问题的继续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珍珠港进行偷袭,美国于12月8日对日本宣战,12月11日对德国宣战。这标志着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参战后,美英两国代表团于1941年12月22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研究对德国的战争问题,会议决定在法属北非开辟战场,而暂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但是苏联并没有放弃要求西方盟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努力。
  1942年春季,随着战争前线形势的不断变化,美国制定了西欧作战计划,即横渡英吉利海峡和在法国北部登陆并向德军发动进攻的计划。计划规定在1943年春天对法国北部实施进攻,并在1942年9--10月对法国北部实施一次有限战役。
  为了向英国说明自己的作战计划,美国政府派代表访问伦敦,于1942年4月8日--14日与英国代表举行伦敦会议。会议通过了美英两国在1943年必须制定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共同计划的决定,但对1942年可能的战役,则要求根据苏德战场形势而定。
  1942年夏,苏联代表访问美英两国,达成了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但由于美英方面一方面确实准备不足,另一方面英国也担心此时开辟第二战场会使其自身实力遭受重大削弱,因此英国极力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义务,反对当年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大陆登陆。美国总统罗斯福则提出在北非实施登陆战役来取代西欧作战计划的折中方案。
  针对英美两国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苏联并没有放弃开辟第二战场的努力。斯大林指出了及时开辟第二战场的重大意义以及不开辟第二战场将使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遭受不好结局的严重后果。苏联报刊也发文阐述开辟第二战场的重要性。
  随着苏德战场形势发生逆转,苏联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态度日渐强硬,美英两国的态度则不断变化
  1942年冬季爆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军队遭受了重大溃败,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苏德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1943年7月5日,德军又一次对苏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由此爆发。这次会战于1943年8月27日结束,德军被苏军阻止后被彻底击溃。此战,德军损失50万人,并损失大量坦克、火炮和战机。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彻底丧失了在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苏军则转入战略反攻,全线展开收复失地的大规模进攻。
  1943年8月中旬,苏军为了收复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顿巴斯、基辅,夺取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发起第聂伯河会战。12月份,会战结束。这一会战摧毁了被德军称之为"东方壁垒"的第聂伯河防线,使德军统帅部固守第聂伯河和以防御战斗赢得时间的所有战略计划和企图彻底泡汤。
  通过此战,德军在苏德战场的败局已定,已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被逐出苏联国境只是时间问题了。
  根据解密的二战期间美英政府文件,随着1943年苏德战局的变化,美英两国政府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
  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况尚不明朗,此时英美两国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商讨1943年盟国军事计划的会议,该会议将进攻欧洲大陆的时间推迟到1944年。苏联对此很不满意,对美英施加强大压力,因此美英两国又提出了在1943年8月或9月登陆并进攻欧洲大陆的新时间表。
  斯大林对美英提出的这一新时间表仍不满意。因此,1943年5月12到2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又在华盛顿举行代号为"三叉戟"的会议。会议决定1944年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苏联对美英在1944年末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十分不满,发表声明指出苏联不可能同意此决定。
  随着苏军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苏德战局基本明朗,苏联的国际威望进一步提高,美英担心继续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会使他们在欧洲战后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于1943年8月14-24日又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了一次美英会议,代号为"四分仪"。中国政府代表宋子文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确定了在1944年5、6月份在欧洲实施代号为"霸王"的登陆作战计划,登陆地点确定在法国诺曼底,鉴于诺曼底5、6月份风急浪高,且无天然良港,无法保障部队的后勤补给,因此作战计划建议制造配件装配成人工港来解决问题。
  1944年上半年苏德战场形势及诺曼底登陆的实施
  1944年上半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全线发起了对德军进行突击的反攻战役,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以下几场战役: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
  德军在围困列宁格勒的27个月期间,修筑了大纵深防御工事,计划长期坚守该地区。苏军在1943年虽然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但是德军仍然强大,列宁格勒随时都有再被围困的危险。
  为彻底解除列宁格勒的危险,进一步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并消灭卡累利阿地峡和斯维尔河地区的芬兰军队,苏军于1944年1月14日对驻防列宁格勒地区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发起了猛烈攻击,激战1个多月后,战役于3月1日结束。苏军共歼灭德军3个师,重创德军23个师,苏军阵地前沿分别向西推进220至280公里。
  右岸乌克兰战役:
  该战役时间为:1944年1月24日——4月7日。
  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是巨大的粮食和原料基地,对于德军稳住战线长期坚守,尽可能拖延对苏战争时间十分重要。因此德军在此地部署了180万军队,共计96个师,其中半数是摩托化师,部署的坦克数量达到整个苏德战场70%以上。并且德军防御阵地极其坚固,正常情况下突破其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麻痹德军,苏军选择在该地极为不利于作战的早春季节,在宽达40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向德军发起进攻,很快前出到国境线,将德军防御区分割成两个部分,歼灭德军10个师及一个旅,重创德军56个师。
  此战役解放了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并将在此地的战场前出到国境线外。
  敖德萨战役与克里米亚战役:
  敖德萨地区和克里木半岛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德军利用这一地区的江河障碍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部署海陆空重兵把守,企图长期坚守,威胁苏军黑海舰队并控制苏联南部地区的制空权。
  苏军3月26日开始进攻敖德萨,4月8日开始进攻克里米亚。此两场战役于4月14日结束,共歼灭德军的两个集团军和德国仆从国罗马尼亚的一个集团军,夺回了黑海沿岸两个重要海军基地敖德萨及塞瓦斯托波尔。
  这两场战役解放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保障了苏军对黑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为出境进攻驻扎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德军创造了条件。
  到了1944年6月,苏军又开始发起维堡战役、斯维里—彼罗扎沃茨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等大规模战役。
  所有这些战役的实施,对于苏军来说,全面收复国土并攻占德国本土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在欧洲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对于美英等国来说,就显得十分急迫。
  如果它们在1944年夏季没有成功在欧洲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等时间稍晚一点,说不定苏军就开始进攻德国本土了。如果那时候再开辟第二战场,对美英来说,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战后将丧失与苏联交涉的重要筹码。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美英两国决定如期于1944年6月实施"霸王行动",即在法国诺曼底实施登陆作战。
  诺曼底登陆从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西方盟国先头部队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开始,历时两个多月,盟国先后总计投入登陆部队约288万人,与136万德军进行了空前惨烈的战斗,最终击溃了德军。
  7月18日,诺曼底登陆战役的盟国主体部队已到达冈城——考蒙——圣洛——莱索一线,形成了正面宽150公里,纵深15—35公里的登陆场,战略桥头堡已建立起来,完成了大规模地面总攻的准备,因此战役的主体部分基本胜利结束。
  但是英军由卡昂向东南的推进很不顺利,遭到德军猛烈反击。英军伤亡惨重,坦克损失高达150辆,被迫停止进攻。鉴于此,整个战役于8月19日盟军胜利渡过塞纳-马恩省河才全面结束。欧洲第二战场自此成功开辟。
  诺曼底登陆战役,西方盟国方面和纳粹德国方面均有大量伤亡,但与苏德战场的几大战役相比,此战役双方的伤亡情况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双方损失情况如下:
  西方盟国方面共伤亡及失踪22.56万人,其中美军13.06万人,英军6.5万人,加拿大1.8万人,法国1.2万人;德军伤亡、失踪及被俘总计28.5676万人。
  那么,诺曼底登陆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回到题主的问题:"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
  首先,问题中的前半部分不太确切。在诺曼底登陆前夕,德军尽管在苏德战场遭到了空前失败,但德军数量依然是很庞大的,其东西两线地面部队总数还有430余万人,若加上仆从国的100万部队,则德军可以作战的军队总数高达530万人,这还不算预备役部队和非战斗一线人员。
  当然了,由于西欧地区早已被德国占领,因此德国在西欧的兵力不多,到诺曼底登陆前夕,一直只有100多万人。由于西方盟国一直采取包括虚假情报在内的各种手段迷惑德军,致使德军没能得到盟国登陆的准确时间和地点情报,因此准备不足,临阵只能到处仓促抽调兵力,因而在兵力规模上与盟军相比始终处于劣势。
  尽管迟至1944年6月,西方盟国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但是该战役仍然意义重大。随着诺曼底登陆成功,欧洲第二战场顺利开辟,纳粹德国被迫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局,因此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欧洲人民迎来解放的时间大大提前了。
  当然了,如果西方盟国没有实现诺曼底登陆,也就是没有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纳粹德国也必将被苏军击败,只是其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可能会大大推迟。
  对于美英等西方国家来说,诺曼底登陆尤其意义重大。
  如果没有诺曼底登陆,西欧大陆最终将全部被苏军解放,那么西欧国家极有可能全部实行苏联的政治体制,美英将失去在欧洲大陆的话语权,这是它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因此以美英为核心的西方盟国即便面临再大困难,也必然要在苏联将德军完全赶出国土前进行诺曼底登陆作战。
  不知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此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呼吁各国央行须坚持不懈抗击通胀据路透社9月14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周三说,各国央行官员必须坚持不懈地对抗基础广泛的通胀。她承认,许多经济学家去年预言通胀将会缓解是错误的国家统计局猪肉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基础e公司讯,据中国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下阶段,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仍然有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对价格的拉动也会提升。但是我国市场供给能力比较强大,保供稳价我们一起学创业外出打工已经十年有余,并没有得到什么成就,为了工资而工作,最后自己的努力使老板发家致富,我的工作和成功是老板成功并且可以提早退休,现在我不想再为他人创造价值,我要为自己努力一番,为养孩子心得1培养保护欲和主人公意识只有爱自己,才会有能力去爱别人。可是怎么去爱自己?如何让她有能力去爱自己?那就先让她爱父母吧,然后潜移默化地把这种爱的能力转换为爱自己。比如,每次我带小团宝刚出生的宝宝可以睡枕头吗,什么条件,宝宝可以睡枕头前以天,朋友的小孙女出生,着实让一家人高兴!可没两天,朋友却闷闷不乐。这一寻问才知道,朋友为了迎接小宝宝的到来,早早准备好很多的小宝宝物品,当朋友兴高采烈把物品拿到儿媳面前时,儿媳不孕不育症与心理压力真的有关系吗?这些心理障碍你有过没?大夫,我想要小孩,我很着急,您能不能让我尽快怀孕?(压力测试图)在日常门诊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上面的疑问。现如今,每年约有上百万对夫妻寻求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女美股收盘道指纳指跌幅均超160点科技股普跌尚乘数科跌超36金融界9月16日消息,美国8月零售销售环比增长0。3超预期,上周初请失业救济人数降至21。3万人为连续第五周下降等一连串数据显示经济未出现问题,从而加深了投资者对美联储为压抑通胀而果粉狂喜!iPhone14Pro息屏显示更强比安卓高级9月15日消息,近日,随着iPhone14系列评测解禁,多家媒体展示了大家所关心的iPhone14Pro系列全天候显示功能。据博主BrianTong评测,全天候显示功能不仅适用于锁刘作虎预热OPPO下一代折叠屏,询问APP适配问题近年来,折叠屏手机市场发展迅速,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折叠屏手机,其中就包括OPPO。OPPO于去年12月推出了旗下的首款折叠屏手机OPPOFindN。近日,OPPO首席产品官一加创TCL98X9CPro用上央视力推的量子点,色彩到底怎么样?电视从诞生之初就一直致力于为我们带来视觉上的高规格体验,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重大跃迁,让我们开始从电视上获取色彩。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色彩就是决定画面是否好看的第一要素。没有亲眼
世界十大运动员,吸金能力惊人,第一高达1。3亿美元世界上有着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有一些运动员在自己的领域脱颖而出,成为了整个体育界的翘楚。虽然球员的吸金能力并不一定代表球员的水平,但是也足以反应一些事情。今天就来看看世界十大运动员世界杯球迷不满!加拿大未推出新球衣自从三月份获得国际足联世界杯资格以来,加拿大男子国家足球队经历了一段坎坷的旅程。这本应该是加拿大足球队在卡塔尔之前进行的为期八个月的胜利之旅,男子队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进入世界杯,也37岁老将夺冠后痛哭!施罗德末节两记3分杀死比赛,湖人捡到宝了今天欧锦赛正式落下帷幕,西班牙爵士力克法国夺冠,季军争夺战里,德国击败波兰拿到铜牌。两场比赛都有非常多的看点,同时欧锦赛官方还公布了本次大赛的最终阵容名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情况乔治娜C罗泳池合体秀恩爱!上次晒纹身被质疑炫富这次又秀新纹身虽然在球场郁郁不得志,但是C罗的私人生活仍十分精彩。近日,他和乔治娜一起在葡萄牙度假沐浴阳光,乔治娜还秀出了小臂上的新纹身。28岁的乔治娜上传了一系列他们乘坐私人飞机飞往里斯本的照湖人篮网步行者酝酿3方交易,西蒙斯特纳威少互换东家?当贝弗利加盟湖人队之后,威少或许会认为他将和自己分享出场时间,但当施罗德再次回归之后,估计连威少自己都搞不明白,球队管理层在控卫位置聚集了如此之多的即战力到底意欲何为!但明眼人都能带着微笑晃过门将进球的外星人罗纳尔多传奇20世纪90年代,一个孩子从本托里贝罗脱颖而出,在整个欧洲划出了一道弧线,成为现代最伟大的前锋。2008年4月,一名男子因威胁三名妓女而被里约热内卢警方调查。虽然案件后来被撤销,因多角度看CBA新援山东外援组合最奇葩最萌身高差纪录难以打破CBA这个休赛季,可谓潮涨潮落,先是来势汹涌的换帅潮,接着就是风急浪高的外援更换潮,目前有广东宏远领衔的多达18支球队更换了外援,有上赛季亚军广厦领衔的九支球队更换了全部外援。当然基德打了20年,保罗打了17年,谁更强?看9项数据,答案一目了然基德和保罗都是一等一的传球大师,NBA历史上最顶级的控球后卫,球商都是顶级,两人风格不同,基德身体硬防守更强,还能抢篮板,是NBA历史上少有能抢的篮板球的控球后卫,多次拿到过得分篮看了69岁刘晓庆的近照,才知道这些自然老去的老牌女星有多难得头条创作挑战赛近日,69岁的刘晓庆晒出一组打羽毛球的照片,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刘晓庆发文调侃自己球技生疏,但网友们关注的却是她的状态。年近70岁的她扎着双麻花辫,穿着色彩鲜艳的运GTA6开发画面曝光!疑似男女双主角画面太真实CNMO新闻侠盗猎车手(GTA)是由RockstarGames(R星)开发的以犯罪为主题的世界著名游戏,在黑帮的背景下混合了驾驶枪战格斗养成乃至经营的元素。GTA诞生至今共有17个广东大名单尘埃落定!2将离队1人退役争议前锋回归杜锋无力冲冠进入到九月份,CBA球员交易通道已经彻底关闭,广东队的阵容调整也已经彻底完毕。今年夏天广东队并没有对外招兵买马,只是从选秀大会上签下了曾茂洲。目前广东队的本土19人大名单已经全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