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1991年,杨尚昆接见大决战剧组主要演员,急切地问林彪呢?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影《大决战》就像是一记重磅炸弹,丢在了中国仍在蓬勃发展的影视圈当中。
  涉及了全国13个省市、参与拍摄的群众多达15万余人,调配了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五个军区及20多个军级单位和30多个独立师团的强大阵容, 对于中国的影视界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确都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一部利用影像充分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军队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的电影,《大决战》的成功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就连一些曾经参与过解放战争的老领导们,也尽可能地帮助主创团队还原出来当年战场上的惊心动魄。
  尤其是曾在三大战役期间担任过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军委秘书长、中直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务的杨尚昆,非常关心《大决战》的拍摄情况。
  甚至在1991年,《大决战》剧组杀青之际,杨尚昆还亲自接见剧组的主要演员。眼见所有的主创人员当中怎么都找不到"林彪"扮演者的身影,杨尚昆还十分急切地询问:"林彪呢?林彪呢?"
  自1952年8月1日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以来,就一直想要将三大战役搬到大荧幕上。毕竟作为奠定了新中国解放的三次重要战役,无论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还是平津战役,对于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都极具重要意义。
  但是受制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国内电影拍摄的技术水平,这个想法始终没能实现。
  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外影视技术的引进,让八一电影制片厂终于有了拍摄"三大战役"的能力。
  因此,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就决定将三大战役拍成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主导这一任务的完成,并将这部电影的名字定为了《大决战》。
  作为曾经拍摄过《闪闪的红星》、《十月的胜利》、《分水岭》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王牌导演,李俊也被任命为了《大决战》的总导演,带领着每个单元的导演,开始了漫长的创作之路。
  一个电影要想拍得好,那就必须要有好的剧本。这不仅是整个主创小组的底线,更是中央临到的要求。
  彼时正在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更是亲自给李俊等人打去了电话:
  "《大决战》拿出来就一定能站住脚,剧本不好不拍,要改旧改剧本,不能再将来拍成的影片上改"。
  有了杨尚昆的这句话,所有的主创人员更加不敢怠慢,他们从整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左右编剧当中挨个筛选,不仅要考察他们的文字功底,还要研究他们对于当时那段历史的了解。
  在确定下来了创作小组之后,李俊还专门带着这些人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过程。在此后的三年时间内,整个编剧团队总共查阅了累计多达600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
  甚至许多党史军史的专家们还被邀请过来了,为这些编剧们专门解答所有历史、军事、政治上的问题。
  如果遇到一些连专家们都无法给出确定意见的问题,创作小组还会专门出差跑到当年的战场和相关旧址。亲自登门拜访参加了这些战役的老同志、老战士们,记录他们的回忆和意见。
  但是,尽管这些人已经用尽了办法,却还有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那就是在这部对于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有着重大意义的电影当中,应该如何塑造林彪的形象呢?
  尽管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林彪是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员之一,且对东北地区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林彪的确对党和人民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涉及到了太多的政治问题。
  为此,在进行剧本创作的时候,关于如何塑造林彪这一问题,编剧们产生了非常多的争议。
  在有些人看来,提林彪万一产生什么麻烦,那对于整个剧组而言都是致命的打击,因此主张不写林彪。
  但是林彪毕竟是三大战役当中的关键人物,不提他,如何保证剧本的完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有人提议:"实在不行,就把林彪一笔带过吧。给他一个两个的侧身镜头就行了。"
  还有人直接说道:"要不然,就把林彪塑造成为一个反面人物。"这些意见,都被上报到了总导演李俊的那里,可是他却一个也不敢采纳。
  林彪对于三大战役的贡献不言而喻,如果违背历史事实来塑造他的形象,那么《大决战》就绝不可能成为一部好电影。
  思前想后,李俊决定将这一难处汇报给一直密切关注着《大决战》创作进程的杨尚昆主席,请他做定夺。
  听到警卫员向自己汇报李俊的迷惑,杨尚昆有些着急:"剧中当然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四野的队伍是怎么创立的?这些问题说不清楚,怎么能行?"
  担心警卫员转述不好自己的话,杨尚昆还亲自给李俊打去了电话:"林彪在解放战争当中,是有功的。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了,就否决掉了他曾经的贡献,就把这个人写的从头到尾都坏。"
  事实上,不仅是在此次《大决战》拍摄的筹备过程当中。就连日常和身边人谈话的时候,杨尚昆也时常谈起来林彪:"林彪在中央苏区,在长征路上在抗战中,特别是解放战争中,还是有功的。无论曾经发生过什么,他都是红军的一个战将。他是打了不少仗的。"
  有了杨尚昆的大力支持,李俊决定针对"林彪"这一角色在主创团队当中拟定一条规则:
  "有人说林彪曾经‘坏’过,我不能否认。但他原来是好的,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他在哪个阶段是好的,我们就不能否认那个阶段的成果。这就叫做实事求是,客观的来讲故事。"
  在这样的创作氛围当中,不仅有关林彪的剧本内容得到了非常公正的对待,就连在选择饰演林彪的演员的时候,相关部门也给了足够的重视。
  剧组先后跑了全国不少剧组,一共挑选了30多位相对符合要求的演员,之后又对这些演员进行了详细的培训,最终才从这30多位演员当中确定了由马绍信出演林彪。
  此时整个剧组所有的主演几乎已经全部确定。而扮演我党指挥作战的领导们的特性演员们更是早就投入到了一轮又一轮的训练当中。
  马绍信在得知自己争取到了"林彪"这一角色之后,更是每日都在思考应该如何塑造好"林彪"这一角色。
  为了找到林彪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马绍信专门采访了四野当年的高级将领罗荣桓和刘亚楼的夫人,从她们的口中寻找四野的影子。
  而林彪的秘书夏桐和林彪的女儿林立衡,更是马绍信在那段时间最长拜访的人。
  马绍信的这份努力,并没有白白付出。经过他连日来的走访和观察,找到了许多资料上并不曾记载的林彪的生活习惯。
  比如林彪在平时没收拾,没大动作,无论是喜还是怒都不会轻易地表现在脸上。既不抽烟也不喝酒的他还是军中为数不多的不喝茶叶的人。在他为数不多的爱好里,除了看地图就只剩下了吃黄豆。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小事,林彪的人物形象在马绍信的内心深处越发清晰起来。到了拍摄的后期阶段的时候,甚至还一度有人专门到现场观看马绍信的表演。
  马绍信对于林彪入木三分的刻画,还传到了杨尚昆的耳朵里。在《大决战》杀青的时候,杨尚昆还亲自接见了所有的主创人员。
  此时的马绍信因为站在后排,加之身高并不高的原因,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被杨尚昆看见。
  没想到杨尚昆因为看不到他,还急切地对着身边的人喊:"林彪呢?林彪呢?林彪哪里去啦?"
  听到杨尚昆的询问,站在最前排的演员们连忙让路,指着最后一排的马绍信回答:"在那里呢!"
  只见杨尚昆在看到马绍信之后,三两步就走到了马绍信的身边,紧紧地抓住了马绍信的手,几次张口想要说些什么,可是他有些激动的情绪导致他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出来,只能两眼微红的死死盯着马绍信,用力的和他握了几次手。
  杨尚昆怎么也忘不掉自己第一次看到马绍信剧照时的样子,那时的他真的以为自己再一次见到了林彪本人!
  实际上,在整个《大决战》剧组当中,真正将角色塑造好的特型演员远不止马绍信一个。
  作为叶剑英元帅亲自挑选的特型演员,古月已经在《四渡赤水》、《彭大元帅》《开国大典》等等电影当中,扮演过各个时期的毛主席。
  有了前面的经验积累,到了《大决战》当中的时候,古月用自己炉火纯青的演技,将毛主席在战场上的胆识、远见、豪情统统展现的淋漓尽致。
  饰演朱德总司令的刘怀正,不仅在外形上和朱老总非常相像,同样出生于四川的他不仅将朱老总身上极强的信念感塑造得非常突出,四川人身上特有的坚毅和顽强,也被他充分的表演了出来。
  就连之后被人议论,和周总理长得并不太像的苏林,也用自己极其精湛的演技完美地展现出了周总理的睿智和英勇神武。
  作为一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电影,《大决战》在电影拍摄的设备或特效手段上,根本无法与现在的电影相比。
  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当时的人们用自己的诚意和努力,来做出一部好电影的决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决战》的整个剧组才愿意花费六年多的时间来打磨出来一部电影。
  同样,如果没有演员和导演们日复一日的磨练,也不会有电影的完美展现。参考资料:
  《解密经典电影《大决战》:不可复制的军事巨片》;新浪娱乐;2011.06
  《历时6年 这部11小时的战争史诗在30年前就是传奇》;1905电影网;2021.04
  《鸿篇巨制书写解放战争的大决战》;海外网;2021.06
  《杨尚昆与电影《大决战》》;党史博采;2013.04
  《杨尚昆谈彭德怀和林彪》;《中共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