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及结局。包拯生平
  包拯,北宋名臣。
  孝子包拯
  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包拯出生 。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本来,他被授予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因父母年迈,他请求改在家乡合肥附近就职,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不久辞官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直至父母去世并守丧期满后,他才在1037年(景祐四年)赴京任天长知县。
  屡获升迁
  公元1041年(庆历元年),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 。他一改过往知府敛取大批砚台供奉权贵的做法,只制造满足进贡数量的砚台。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包拯入京担任殿中丞,后担任监察御史 。在此期间,他曾建议操练军队、充实边境守备,又提议被废黜的贪官不得做官。
  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国 。回宋后,根据在辽国的见闻,他再次建议朝廷挑选合适的将领守边。
  此后,包拯又先后担任京东路(今河南商丘)转运使、河北路转运使、天章阁侍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扬州知州、庐州知州等职,多次建言朝廷充实边境、选用人才、施行法治 。
  开封知府、御史中丞
  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包拯因推荐官员失误,被贬官。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此后升任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 。在此期间,他处理了多起涉及权贵的案件,执法公正严明,颇得民心 。他还曾建议朝廷早立太子 、节俭勤勉。包拯结局
  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时,突然得病。农历五月二十四日(1062年7月3日),包拯因病去世,享年64岁 。宋仁宗亲自吊唁,并辍朝一日,追赠其吏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因其公正廉明、刚正不阿,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后来,人们对他的事迹不断进行加工,演绎出众多传闻和故事,使得包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为著名的"清官"。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其实,任职开封府并非包拯仕途的顶点,也不是终点。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生于北宋公元 999 年。想起这个年份,就难免想起一种感冒药来,如果请包拯做代言人,效果应该不差。
  公元 1027 年, 28 岁的包拯考中进士,授江西建昌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要求调职,被任命为安徽和州监税。父母又不许其远离,包拯干脆离职回家照看父母。没几年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包拯仍徘徊犹豫不忍离去。乡里亲友多次劝解,包拯才再次入京。1037 年,包拯授安徽天长知县,此时包拯已在家 10 年,时年 38 岁。用八个字来形容包拯,那就是"孝字为先,大器晚成"。
  不少人以为包拯是两朝元老或三朝重臣啥的,其实不然。包拯不论是考取进士还是在朝做官,都在宋仁宗一朝。宋仁宗 1022 年即位,包拯 1028 年中进士,包拯死后的第 2 年,宋仁宗才去世。
  宋仁宗是宋朝的第 4 位皇帝,宋真宗第六子,活了 53 岁,当皇帝却当了 41 年,"狸猫换太子"等包公戏中的情节都发生在宋仁宗时代。
  "开封知府"是人们对包拯最深的印象,其实包拯从 1037 年任天长知县至 1062 年去世,20 多年的仕途中,担任的职务两只手加两只脚都数不过来。公元 1056 年,包拯担任开封知府,时年 57 岁。主政开封不过两年时间,在其 25 年的仕途生涯中并不算长,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包公断案的故事了。
  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同是知府,但职责和权重显然不同于其他州府,如同今北京市长和其他市长的区别一样。作为帝都,历任开封知府中,除了包拯、寇准这些名人外,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这三位宋朝皇帝都曾担任过开封知府。(宋太宗  赵光义)
  北宋定都开封,但开封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从军事角度上来讲,开封并不是定都的首选之地,宋太祖赵匡胤也曾想迁都洛阳,但被宋太宗赵光义所劝阻。毕竟赵光义长期担任开封知府,在开封经营多年,自然不愿意离开开封府,这也才有了后来宋太祖传位赵光义的顺利进行。
  假如真的迁都洛阳,赵光义未必能顺利成为大宋皇帝。 1127 年金兵一路南下,也就不那么容易发生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了。
  开封知府只是包拯仕途生涯的一个短暂片段,在其整个仕途生涯中,涵盖了监察、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他的政治贡献其实不在于担任开封知府,而在其任职监察机构时期。宋朝的监察机构分御史台和谏院两大块,即御史和谏官两种,合称"台谏"。包拯在这两个系统中都曾担任过职位,发表过不少奏议,甚至将好脾气的宋仁宗怼得一愣一愣的。
  包拯的耿直之所以能够实行。与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和强悍,宋仁宗"共治时代"的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在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不同声音被允许,人们也相信批评能让世界更美好。从政治和政绩的角度看。包拯的同道和前辈不应该是狄仁杰,而是魏征。(少年包青天)除了监察系统,包拯仕途的另一主线是财政系统,铁面包公会算账,这个是很多人所忽视的。包拯先后担任户部判官、户部副使、各州转运使以及三司使等职,绝对是北宋时期一等一的经济学家和财经达人。
  转运使和三司使听起来似乎不咋地,实则不然。唐朝定都关中长安,地狭人稠,粮草不济,需要从江淮等地运输钱粮租税到关中,开始设立转运使。到宋时,一路或一地的转运使逐渐成为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除了掌管钱粮赋税转运,监察及地方官员的考绩也在其中,类似于明清时期的地方总督,包拯就曾担任过河北等多地的转运使。
  三司使更是了得!在帝国财政系统中,本来分设掌管政府财政收支的度支机构,掌管全国租赋的户部以及盐铁专营机构,后来三个部门合并,称为"三司使"。户部都隶属于三司使,属于帝国的最高财政长官。
  包拯晚年时,曾先后弹劾两任三司使,致二人相继被免。宋仁宗有意让包拯出任三司使,却遭到大文豪欧阳修的嘲笑,说是包拯弹劾了别人,自己却盯着这个肥差。包拯于是待在家中不愿就职,宋仁宗不许,不久才就职。包拯后来又被授为礼部侍郎,但被拒绝,后又升迁至枢密副使,《水浒传》中的宋朝大宦官童贯曾担任过枢密使。枢密院是当时政府的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包拯也算踏入了军界,担任二把手。(开封府)
  1062 年,包拯病逝,时年 63 岁。宋仁宗亲临吊唁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是北宋王朝宋仁宗在位时,著名的的大臣。包拯之所以能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清正廉洁,和他的所处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看一个时代能出清官,那是因为有英明的君主。包拯一生疾恶如仇,不畏权贵,以他的性格,是很难在官场上立足的。为什么包拯能善始善终,离不开仁宗皇帝爱护和支持。君臣相知,信任有加,才成就了包拯。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九年(公元999),庐州合肥人。官宦之家,家境殷实。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以务农为生。父亲包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后来父亲致仕返回原籍,赠太保。母宣氏,赠冯翔郡太夫人。弟兄三人。包拯为小。长兄包莹,二兄包颍均早年去世。家中只剩包拯一个独子。包拯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考中进士。这一年包拯28岁。出任今天的江西永修知县。包拯因为父母年迈,无人照料,就上奏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后朝廷改任包拯和州监税。包拯父母身体有病,舍不得他离开,包拯便辞官回乡,侍奉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包拯在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才回吏部接受调任。朝廷任命包拯为安徽天长知县。包拯上任后,公正的处理了许多积案,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好评。
  不久,包拯升任端州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的贡品。历来官员都私拿截留,作为贿赂朝廷大臣的物品。包拯上任后,一改旧习。决不多收一块。离任时,自己用过的砚台,都造册上缴。为此,减轻了造端砚百姓的负担。庆历三年,包拯担任监察御史。他上书朝廷,反对送契丹岁币,应操练军队,加强军备。
  公元(1045)年,包拯奉命出使契丹。他看到契丹军队整日操练,蠢蠢欲动。上书朝廷派"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重视代州军事将领的选择。庆历八年,包拯调任河北路转运使。这个职位离前线太近,官员都不愿意在这里任职。包拯上任后,他上书朝廷免除秦陇地区向百姓征收造船木材,七个州交纳的过桥竹索赋税,总共有几十万之多。皇佑二年,包拯任天章阁待制,任谏官。他以魏征为楷模。他把魏征的三篇奏议,认真书写,上奏仁宗皇帝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明辨是非。除出苛政,爱惜人才,严正刑律,远离声色。仁宗多采纳实行。仁宗宠爱张贵妃,把他的伯父张尧佐也提拔重用,而张尧佐无才无德却三次升官。包拯三次弹劾,仁宗无奈,最终罢免张尧佐。
  三司使张方平,利用手中权力,假公济私。东京城有一个叫刘保衡的商人,开了一家酒坊,因经营不善,欠下官府小麦,折合现钱一百多万贯,一时拿不出来,张方平下令刘宝衡变卖家产抵偿债务,同时,他又乘人之危,指使人用极抵的价格买下刘宝衡的家产,从中谋利。包拯知道后十分愤怒,上书弹劾他,张方平被罢官。包拯在当谏官期间,对官员的不法行径都予以弹劾,包括宋祁。宋祁是名诗人,他在四川当官时,生活奢靡,每顿饭不少于三十六个菜。其中荤菜十二道,十二道素菜,十二道半荤半素的菜。养了三十二名侍女为他摇扇,捶背,敲脚。每天晚上都有一名丫环陪侍。宋祁十分好色,凡是自己看上的良家妇女,就千方百计也要娶回做小妾。他道德败坏,民间议论纷纷,官声很坏。包拯对宋祁的丑闻上奏朝廷,宋祁被罢官。张可久,身为转运使,自己卖私盐一万多斤,终饱私囊,贪污腐化。包拯上奏朝廷严厉处置,张可久被流放边关。汾州知州任弁,在任期间公权私用。他把一百多名士兵役使为他做私人工作。有的织造驼毛缎匹,有的为他做私人家务。占用的工役达二万三千六百多个,折合细捐一千六百余匹。按宋朝法律,这是一种严重的罪行。是要充军流放三千里,还要罚铜十斤。包拯大力弹劾,仁宗皇帝念及任弁的功劳,免予处罚。包拯据理力争,仁宗无奈只得罢了任弁的官。流放三千里。王逵出任地方官时,横行不法,随意增加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一次就多收了三十万贯,王逵用这些钱贿赂京官,谋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惨忍。随意杀害百姓。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可他在朝中有靠山,受朝廷宠信,官运亨通,甚至升任到淮南转运使的职位。包拯为民请命,七次上书弹劾罢免王逵。有一次在仁宗面前慷慨陈词,唾沫都溅到皇帝的脸上。在包拯的不断弹劾下,王逵终被罢免。
  嘉佑二年(公元1057)包拯任开封知府。开封知府,一般都由亲王,威望高的大臣兼任。开封知府比较难当。一是,天子脚下,皇权可以随便干预地方事务。二是,皇亲国戚,高官显贵都聚集在这里仗势欺人,干预司法,人情关系网大,不好得罪。包拯上任后,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执法严峻,谢绝一切说情,送礼之事。他不徇私情,让京城的达官显贵,贵族子弟等等都不敢胡做非为,京城风气为之一新。包拯对自己曾经做过评价,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恩仇。庐州是包拯的家乡,包拯在庐州时,许多亲朋故友,仗势欺人干了许多不法之事,包拯大义灭亲,严厉执法,不徇私情,将他的一个舅舅在公堂上依法惩处,自此之后,亲旧都规矩守法。无人敢胡做非为。嘉佑七年,包拯病逝,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他的一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仁义的皇帝可以包容他,信任他,给他可以发挥的舞台。在许多包拯这样的官员的努力下,北宋出现了近代陈演格先生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时代。欲知详情,请加关注。
  一、生平简介
  包拯(999~1062),北宋官吏。字希仁,泸州合肥县(今安徽合肥)人。初举进士,授建昌知县,因父母皆老,故朝廷授官,坚辞不就。及双亲亡,方 出任地方官。他清廉、明断,颇有政绩。旋升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加强边防,反对岁赂契丹。后历任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又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开封府等。 在朝时,素性刚毅,不阿权贵,数论斥权幸大臣,上书仁宗明听纳,辨朋党等;在地方则执法严峻,平冤狱、抑豪强,故贵戚宦官无不惮惧,为之敛手。民间称之为‘’包待制‘’,‘’包龙图‘’,京城内传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一生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坚持正义,打击豪强,善断疑案,任百姓诉冤,务得真情。锄豪强,罪奸枉,奖节义,申冤曲,一介不取,铁面无私,童稚妇女,群知大名,呼为‘’包青天‘’。 后官至枢密副使,死后追赠礼部尚书(从一品),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二、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泛滥者,生不得放归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
  包拯的这则家训,不是临终遗言。生前,他就刻石告诫。 它不仅仅令包拯家族,同样让非包氏的后人惊心动魄,肃然起敬。
  翻开史书,若排序清官系列,敢保证包拯能稳居前三名,就在宋朝当时,人们都说包公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狄青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其实这都反映了广大群众对这两位贤臣名将,为民除害,保家卫国英雄事迹的热爱、崇敬之情。特别是‘’包青天‘’早已成了清官的代名词。
  三、一门荣耀
  包拯垂誉至今,称颂不衰而历久弥坚,其在百姓中的口碑更高大,更伟岸。
  那么包拯庄严肃穆的家训,对其子孙的影响又如何呢?
  夫人董氏只生独子包繶,早亡无后。如夫人孙氏生个男孩,名包绶。长媳崔氏收养一子,名包永年。崔氏因使包拯后继有人,受到了宋哲宗的嘉奖,其嘉奖令就出自大文学家苏东坡之手。
  包绶、包永年都做过洲县官。 包绶‘’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其四十八岁那年,赴任谭洲通判,在路途中病故。1973年考古时,清理包绶墓,诚如史籍所载,仅从墓中取出墨砚、印鉴、碗罐等这些极简单的遗物。包绶夫人文氏,是当朝副相文彦博的小女儿,身世显赫,却也是‘’赋性寡欲,常不如荤,以清静自将‘’,严格遵循包拯家训。 包永年历任县主簿、县尉、县令等职,‘’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死后,清理他的财物,‘’了无遗蓄‘’。 他们做到了一世清贫,两袖清风,与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污吏,真乃天壤之别! 做官做到了如此清廉,包氏门风如此清白,怎能不令人感叹和敬畏!
  四、千古流芳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包拯能青史留名,这乃是人生之最高境界,是其无与伦比的最美好之结局!
  那么关于包拯自身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据《宋史-包拯列传》载:‘’…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这是正史的说法,谥号‘’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对包拯忠孝一生的高度肯定和评价。所谓‘’疾卒‘’,就是病故。
  当然还有其它的说法,如在包拯墓志铭上有这样话:"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 ‘’ 就是说包拯从发病到死亡,只过了十三天的时间,是什么病来者迅猛。这些都给包拯的死亡添上了疑问。包拯在世之时,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有没有被害的可能?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现代专家对包拯的遗骨进行了研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因而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基本上是正常死亡,但也不排除被毒毙的可能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然经过千年历史大潮的洗礼,但包拯传奇的一生,在人们心目中还是那么崇高和伟岸,‘’包青天‘’三个字,字字千钧,震聋发聩,千古流芳!
  包拯64岁那年病逝在北宋都城开封,当时他已经担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主要分管军事。
  包拯病逝以后,宋仁宗亲自到包家吊唁,并且宣布停朝一天,以表示对包拯的悼念。当宋仁宗来到包拯的家中,发现包拯的住所相当简陋。又听说包拯家中用具,和他没做官之前几乎没什么两样,这更让宋仁宗感到震惊。
  包拯一直以来被民间称为包青天、包龙图,一直都是忠臣和清官的榜样,更有人将他认定为道德和正义的化身。
  但是,64岁逝世的包拯,从政时间也仅仅只有24年。而他在民间传说中断案如神的形象,主要发生在他担任开封府尹期间。这一时期其实相当短暂,仅有一年半而已。
  而且,包拯身边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南侠展昭,没有公孙策,甚至都没有那号称"上铡昏君,下铡黎民,中铡朝臣"的三把铡刀。至于民间传闻更广的斩驸马,斩国舅,斩侄子包勉,打皇后銮驾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桥段,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
  公元999年,也就是北宋建国40年以后。在安徽(当时称庐州)合肥一家姓包的大户家中,一个白净的小子出生,这个人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包青天"的包拯。
  包拯的出生没有什么天降异象,也没有星宿下凡。在民间传说中,包拯和狄青,本是天上文曲星和武曲星转世。但是,文曲星和武曲星聊天,错过了投胎时间。结果仓促之间,武曲星转世成为包拯,文曲星转世成为狄青。这才造成,文官包拯一副黑头黑面的样子,而武将狄青却是一副小白脸的模样。
  甚至在民间传说中,包拯是由兄嫂抚养长大的,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包拯父母双全。但是包家敬重嫂子这一习俗,也不是凭空而来,这是源于包拯的次子包绶。
  包拯原先有一子两女,儿子叫包繶。在包拯50多岁的时候,包拯这个长子去世了。包拯的儿媳崔氏就在家中一直侍奉公公婆婆。
  由于长子去世,包拯和夫人董氏一直都闷闷不乐。于是,崔氏就暗示董夫人身边一个丫鬟,近身伺候包拯起居。
  果然,没多久这个丫鬟就怀孕了。但董夫人却不知情,认为这个丫鬟经常偷懒,就把她赶回家了。而崔氏则在暗中细心照顾这名丫鬟。
  等到孩子出生以后,崔氏就将孩子抱回家暗中抚养。没过多久,等到包拯60大寿,崔氏将这个孩子抱出,告知包拯,这是他的亲生骨肉,包拯和董夫人喜出望外,乐得合不拢嘴。
  等到包拯去世的时候,包绶也不过5岁。崔氏就拒绝了娘家人劝她改嫁的提议,坚持要将小叔子包绶抚养成人。等到包绶9岁的时候,董夫人也去世了。包家也就只剩下包绶和他的寡嫂崔氏。
  崔氏将包寿抚养成人,又替他主婚娶妻,甚至找回了亲生母亲。而包绶对待崔氏,也犹如生母一样孝顺。在崔氏去世的时候,远在开封的包绶,连夜回家奔丧,并披麻戴孝。因此,民间也就有了"长嫂当母"这一说法。
  包拯在29岁那年高中进士,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永修县。但是包拯却上奏,请求将他安置在家乡任职,以方便他照顾年迈的父母。于是,朝廷将他改任为河州监税。但是没过多久,包拯就辞官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等到包拯伺候双亲离去,又守完三年丧期,这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
  此时,年近40岁的包拯,在乡亲们的劝慰之下,赶赴京城听选,被授予天长知县。
  也许有人会认为,包拯耽搁了10年仕途,以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起色。其实则不然,在北宋,孝道是受到大力追崇的,这甚至是一个人道德品行的标准。而且,宋仁宗特别重视孝顺的人。可以说,包拯虽然少了10年的仕途经验。但是从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孝道,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
  4年之后,包拯获得升迁,调任端州知府,也就是今天的广东肇庆。在唐宋年间,广东绝对是边缘困苦之地。一般来说,这是流放朝官的地方。
  但是端州盛产端砚,端砚属于皇家贡品。因此,被调到端州的官员,还有一项特殊的"福利",就是可以搜刮上好的端砚。端砚深受京师士大夫的喜爱,拿一些上好的端砚,回去贿赂高层士大夫,就有可能重返朝堂。
  但是这样一来,端州百姓生产端砚的数量,要比规定数目高达几十倍之多,无疑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包拯到任以后,立刻就做出声明,百姓只需要制作朝廷规定数量的砚台,其他官员索要,一律不予理睬。仅此一项,包拯就获得了端州百姓的大力拥护。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中。等到包拯卸任端州知府以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证""。虽然监察御史没有什么实权,但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这等于给了包拯在朝堂上发声的机会。
  在此期间,包拯提出了很多实用性的建议。比如,加强军队,重视边境,建议从重处罚贩卖私盐者等。他甚至还出使过辽国。为大宋赢得面子。而这些桥段,都被民间进一步加工,成为了奉旨差赈,斩国舅,斩皇亲国戚,放粮赈灾等,一个个不畏强权的故事。
  此时,正值范仲淹主政,大力推广庆历新政。新政立主大力裁员,举贤任能等事务。这严重损害了既得利益团体的得利。因此,革新派与守旧派闹得一塌糊涂。
  由于包拯是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而王拱辰又是典型的守旧派。于是,包拯身上已经打上了守旧派的烙印。包拯现在还属于政坛新秀,守旧也没指望包拯能发多大力。
  可没过多久,包拯上奏了一篇奏折。指出新政关于人事方面有重大缺陷。由于派到各个地方监察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导致地方官员人人自危,属于矫枉过正。
  守旧派一见到这篇文章,立刻喜出望外,他们都对得到包拯这个新生力量,感到欣喜若狂。他们正愁找不到机会打击革新派,现在革新派被抓住痛脚,守旧派怎么会放过这次机会,
  于是,在守旧派一方口伐笔诛之下,范仲淹很快下了台,新政也彻底被废。但是,此时包拯又上了一篇奏折。他认为范仲淹等人应该保留官职,因为他们也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这一下彻底让守旧派懵逼了,你包拯到底是哪一面的?
  不过,也正是包拯这种刚正无私,对事不对人的作风,也赢得了革新派的一丝丝好感。这也是日后,虽然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一直看不惯包拯,但也偶尔会替他说一两句好话的原因。
  随后,包拯又去地方担任了几年转运使,在1050年,包拯进入知谏院。在几个月之内,包拯6次弹劾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张尧佐靠着张贵妃,在一年内连续升迁4次,甚至一度成为包拯的上司。
  包拯在廷辩之上,像宋仁宗陈词厉害,唾沫星子一度飞溅到宋仁宗脸上。宋仁宗回到后宫之后,冲着张贵妃发火,"你就知道问你叔叔要官儿,难道你不知道朝中还有一个包拯吗?"后来由于张贵妃的病逝,张尧佐被撤职,这一事件才平息。
  包拯还7次弹劾前宰相宋痒,因为宋痒无功无过,包拯认为他就是不做事。包拯还7次弹劾同僚王魁,甚至一连干掉三个转运使。
  1052年,包拯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这也是后来,包拯被称为包龙图的原因。不过,龙图阁直学士只是个荣誉称号,没有什么实权。
  在担任转运使期间,包拯的儿子包繶去世。包拯上奏要求减轻负担,于是包拯被改任扬州知府,后来转任庐州知府。
  没过两年,包拯因为担保的官员,在任期内有过失,包拯也被贬为池州知府。
  但没过多久,包拯又被朝廷召回,这一次任命为开封府知尹。由于包拯铁面无私,对谁也不讲情面,谁都怕他。这一年,惠民河发洪水,可水患怎么也治理不了。于是,包拯就亲自去视察,结果发现很多王公大臣在河堤上修筑了豪宅。正是有这些豪宅挡道,才导致水患不止。于是,包拯下令,直接将这些豪宅推平, 由此一来,水患迎刃而解。
  在他任开封府期间,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皇亲国戚,对他都恨之入骨,恨不得他早点离开。
  于是,在他任职一年半以后,开封府尹换成了欧阳修。欧阳修处理政务就比较宽松,通常是雷声大雨点小,这让这些达官贵人们感到很开心。
  包拯从开封府尹的位置退下来以后,担任了御史中丞和右谏议大夫。又过两年,包拯担任了给事中和三司使。没过多久,又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最后,包拯病死在枢密副使的任上。
  包拯为官24年,累计升官25次,平均一年升职一次。这样的升职速度,在历史上实属罕见。通常宋代官员升职,一般是三年一次。而包拯每次都是没有满任,就得到升迁。这于宋仁宗的喜爱,和同年官员的举荐是离不开的。
  虽然,包拯39岁才出来做官,但是他高中进士那一年,有很多同年,在后期都担任宰相职位,比如王尧臣、韩琦、吴育、包拯、赵概、文彦博、吴奎等。而且,铁面无私的包拯,在担任言官期间,可以说是怼天怼地怼空气,但是就是没有怼过他的这些同年。不过,这也是宋朝官场生存规则,这也不能改变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
  说起包拯,我们就不得不提,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清官——海瑞。包拯为官24年,能够一直升迁。而海瑞却被罢官,在家闲置16年之久。
  同样是做官做到没朋友的包拯,为何能够一直官运亨通呢?这主要是因为,包拯不是太追求完美。
  从民间的传说中,也可以看出,包拯的斗争是有一定策略的,他永远不会触碰天子本人。你看包拯处理的都是什么人?皇后娘娘,国舅,国丈,皇亲国戚。但是,一到天子本人的时候,不是打龙袍,就是大打銮驾。虽然也是指出天子的错误,但是给足了天子面子。
  而海瑞则不同,对谁都是硬怼,可以说是直接打脸君王好吗?同时,明朝君王也不如宋朝,至少宋朝的君王,还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海瑞可以说是生不逢时。
  人们对包拯的喜爱,就是源于包拯"不畏强权,敢于为民请愿"的态度。同时,包拯身上还有"心清气正,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操,符合民众期盼安定的生活,追求清贫世界的强烈愿望。
  因此,包拯才能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包拯不廉",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上书弹劾包拯,一石激起千层浪,欧阳修又为何直斥包拯不廉呢?
  包拯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得父母言传身教,遂养成忠诚厚道之品行。北宋仁宗五年,包拯考中进士,其仕途开端就由知县做起。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一直是包拯自勉之信条,其心中只有国家社稷百姓民生,遂一心为民请命敢于犯上直谏,从不顾惜自己的安危与名声。
  包拯既没有传说中龙虎铡,也没有传说中的尚方宝剑,可其为百姓审奇狱断冤案一样法不容情,成为可以救百姓于水火,可以为百姓伸张正义的青天大老爷。
  包拯不苟言笑,尤其对欲向其行贿之人更是一脸阴沉。包拯之刚正硬性,就连皇亲国戚都怵其三分,遂民间传言只有阎王老爷与这个铁面包老头用钱买不通。包拯就凭着如此清正廉洁忠君爱民之心,一路升迁至开封府尹。
  话说北宋仁宗朝管理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利用权力之便趁机以超低价格谋夺他人豪宅,后因事主出事而曝光。
  包拯闻知此事,自觉三司使乃管理国家钱财要职,容不得一丝贪念,遂大力弹劾张方平。随之仁宗免去张方平之职,又任命宋祁为三司使。
  可包拯却觉得宋祁虽没有贪污之实,但还有生活糜奢等诸多毛病,也不是三司使合适人选,遂又弹劾宋祁,吓得宋祁不等仁宗发话主动请辞。
  三司使位置再次出现空缺,张方平有才无德,宋祁马马虎虎还行却有生活小节等问题,仁宗思谋良久也只有清廉自律的包拯是最佳人选。
  于是宋仁宗立刻宣布包拯继任三司使,包拯性格直爽未做推脱即接任此职。朝野为此一片哗然,这也成为欧阳修弹劾包拯不廉耻之因。
  其实欧阳修亦是清廉之臣,他弹劾包拯并无私人目的。只不过欧阳修更注重名声,注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由此欧阳修认为包拯强势弹劾两任三司使下台,而自己未谦虚推让就直接上任,不仅给世人留下倨傲不懂礼仪之感,亦是取了不该取的东西。
  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自知官场险恶,其弹劾包拯亦是深怕其被政敌抓住把柄诟病,遂给予提醒以回护包拯周全。
  虽然包拯感觉欧阳修所言有些道理,并请辞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但宋仁宗找不到三司使合适人选,最终依旧由包拯担起重任,而且包拯做的也相当称职。欧阳修看到包拯安全度过了舆论风险期,遂也就不再反对包拯担任三司使了。
  包拯从不重视名声等虚的东西,只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自己认为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不管别人怎样看都会坚持去做。
  包拯心中没有虚无名声掣肘,相比欧阳修而言是更为纯粹的廉洁之臣。由此宋仁宗对包拯为国为民不畏强权的刚正大为赞赏,一直信任重用包拯。
  包拯年近七旬时已官至枢密副使,却依然夜以继日操劳国事,终有一天口吐白沫晕倒在朝堂之上。
  宋仁宗闻听包拯病倒心急如焚,遂亲派太医诊治并送来汤药。可包拯病症未见任何起色,其弥留之际给只有五岁的儿子包绶留下家训遗嘱:如果包氏子孙日后为官贪污枉法,不能写入包家族谱,死后不能葬入祖坟。并要将此家训刻在院中照壁,以便日夜提醒训诫子孙。
  从发病到去世只有短短13天,千古忠臣包拯撒手人寰,享年只有64岁。包拯生前为民不惧权贵得罪人太多,家人深怕有人报复盗墓,遂造了21口棺材,送殡之日同时抬出四方城门,然后分散建造21处坟墓 。
  无人知晓何处才是包拯真正葬身之处。直到包拯去世九百余年后,我国才发现了真正包公墓,并通过高科技检验证实墓中骨骸确实是包拯,但发现其骨中汞元素含量远超正常人指标。难道古已有之的有关包拯被人毒害致死的传言是真的吗?
  宋仁宗下毒说
  有传言称宋仁宗在包拯病后赐汤药将其毒杀。但我们查找史料典礼寻不到宋仁宗想加害包拯的蛛丝马迹。
  宋仁宗就是传说狸猫换太子,被包拯打龙袍的那个皇帝。可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却是屈指可数以仁治国的有道明君,对包拯直言冒犯之言从不以为逆。
  有一次宋仁宗宠妃张贵妃吹枕头风,想为叔叔张尧佐谋个宣慰使的肥差。话说张尧佐为官并不贪婪,可包拯却觉其天资平庸,不能胜任宣慰使重担,遂连续七次上书坚决反对张尧佐担任宣慰使。
  据说当时包拯侃侃而谈,唾沫星子喷了仁宗一脸,气的仁宗脸色变得惨白,以致君臣关系一度弄得很僵。但是宋仁宗并未发怒,反而听从包拯谏言撤销了张尧佐的任命。宋仁宗面对哭闹不止的爱妃,也只能无奈的说一句:"你想为叔父谋求个肥差,却忘了御史是铁面包拯啊!"。
  既然宋仁宗被包拯当众直谏弄得如此下不来台,都未治包拯不敬之罪,那他在包拯老病之时又有何必要加害呢?
  更何况包拯就是宋仁宗为巩固江山社稷竖起的一面标杆旗帜,包拯威名远扬离不开宋仁宗的信任支持。宋仁宗与包拯不仅是君臣,更像惺惺相惜互相成全的朋友。
  而且北宋仁宗朝能涌现出大批诸如欧阳修、范仲淹等名垂千古之臣,皆离不开宋仁宗之仁德。那么于情于理,宋仁宗这样的仁君要害包拯不符合正常逻辑思维。
  我们再看包拯死后,宋仁宗不但悲痛欲绝,命全部官员放假一天全到包府吊唁,同时又给包拯儿子包绶加封官职,并赐包拯孝肃之名。
  我们试想如果宋仁宗毒杀包拯,为何善待包拯家人?为何如此悲痛欲绝?又为何赐给包拯"孝肃"这样高级评价?
  再高明的演技,亦演不出那种失去朋友后痛彻心扉的悲伤。我们从仁宗在包拯死后表现来看,宋仁宗毒杀说不可信,这只是一个毫无根据的怀疑,根本站不住脚。不然宋仁宗就是演技超乎常人的天才演员。
  仇家下毒说
  也有人觉得包拯病程只有短短13天,而且包拯骨中汞元素含量超标,有可能就是其仇家毒杀。不过现代考古学家经过高科技手段再次检测,对包拯被人害死说存疑。
  汞在古代来源除了砒霜,就是朱砂。砒霜所含主要成份是砷元素,可包拯骨骸中并未检测出砷元素,遂就剔除了包拯因砒霜中毒的可能性。
  随后考古学家再次对包拯骨骸中汞超标问题多方检测求证,确定包拯尸体中汞应来源于朱砂。
  古代经常在死者棺椁中放入朱砂防腐,以保持死者容颜不腐。由此宋仁宗痛失爱臣不忍其腐烂为泥,遂下令将朱砂放入包拯棺材中防腐,应属高概率事件。
  再有朱砂还有中药功效,小剂量朱砂可以治疗疾病。后又经考古学家多方检测并查阅典籍求证,包拯生前确实服用过含有朱砂成份的中药。
  由此如果朱砂作为防腐剂或中药被使用过,包拯骨骸中必然会汞含量超标,那么包拯就不是直接死于汞中毒,不是被人毒杀,大概率属于正常的生老病死。
  我们根据朱砂素有清心安神之功效,再结合包拯病发时的症状推测,包拯大概率属于老年心脏病猝发。更何况包拯心底无私,在当时民间早已是神一般存在,纵使其得罪再多人,可谁又敢加害如此不惧鬼神刚正不阿之人呢?可见包拯确应死于正常的老年性心脏病之类疾病。
  包拯一生嫉恶如仇苍天可鉴,其为国为民奋斗到最后一息终得善终。包拯逝后,包氏家训代代相传,其子包綬及后世子孙皆清廉为官清白做人,包公精神也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主流精神价值观。
  包拯,是北宋名臣,他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因此也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并且包拯也是为数不多的死后被纳入神话体系,并被世人奉为神明的人类。
  包拯是在宋仁宗五年考中的进士,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当了一个知县,但是后来他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于是只好辞官回家,直到后来父母去世了,服丧期满包拯才重新担任了天长知县,由于干的不错没过几年就被调到了端州当知府,这个职务在别人那是数一数二的肥差,因为端州是名砚端砚的产地,其他的官员除了每年产给朝廷上贡的以外,还会额外生产很多打点其他朝中官员的砚台,但是包拯在端州,除了给朝廷上贡的外,没有拿一方受贿官员,更没有带回一方砚台回到自己家中。
  后来包拯得到了御史中丞举荐,开始担任监察御史,宋朝一直饱受契丹的袭扰,包拯就开始提倡练兵强国,而不能一直通过给岁币买和平,在当时的敌对情况下,仍然作为宋使出访辽朝,但是后来因为包拯铁面无私,所以也受到排挤,后来担任了工部员外郎、和多地的转运使,在这期间包拯充分展现了自己不畏权贵的一面,直接弹劾当时得宠的张贵妃的父亲张尧佐。
  包青天人们对他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担任开封府府尹,其实包大人从来就没担任过开封府府尹,包拯是在嘉佑元年开始担任开封府知府一职,但是其实包拯只在任一年时间就被升为了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包拯的性格是那种眼里容不下沙的人,连续弹劾了两任的三司使,后来仁宗调任包拯担任了这个职务,但是没过多久,包拯突然病重去世,宋仁宗亲自前往吊念包拯,并为包拯辍朝一日,追授礼部尚书,赐 谥号孝肃。
  包拯执法严明,廉政爱民,在上任期间,整顿吏治,严于律己,并且改革了宋朝上诉要贿赂官员的弊端,因此在后世包拯俨然成为了清官的代表。加上后世对包拯的故事进行了很多神话,也加深了包青天在民间的形象。
  包拯的结局很好,他不但得以善终,而且还在上天垂怜之下,让他最终没有绝后,子孙还繁衍至今。
  包拯其实是一个为尽孝道而大器晚成的人,他其实不光是善于断案,他一生在很多个领域都很有作为。
  包拯出生于999年,安徽合肥人,其父包令仪是进士出身,在包拯出生的时候担任福建惠安县知县,后来升任虞部员外郎,掌管冶炼、茶、盐的生产,是个大肥缺。
  不过,包令仪是个奉公守法之人,从来就不以权谋私,是个好官。
  包令仪还对自己的三个儿子(包拯排行第三)教导也很严,包拯受他的影响尤其深,这也是他后来为何铁面无私的原因之一。
  包拯出生的时候,包令仪已经三十九岁了,在他的敦敦教导下,包拯在二十八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建昌县知县。
  不过,包拯考虑到父母年迈多病,所以上书朝廷请求在老家合肥附近任职,以方便照顾父母。
  北宋以仁孝治国,宋仁宗尤其重视仁孝,他就准许了包拯的请求,让包拯在和州(安徽和县)担任监税之职,但包拯上任后还是嫌离家太远了,便干脆辞职在家侍奉父母。
  后来,包拯的父母先后去世,他又在家守孝,一直到1037年他三十八岁的时候,他才在守孝期满之际再次入朝为官,担任天长知县。
  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三十八岁已经是人到中年了,因此包拯确实称得上是大器晚成了,但他尊崇孝道的美名也由此传播开来,成为他一个很大的政治资本,因为这刚好迎合了宋仁宗的治国之道。
  包拯在天长做了五年知县,就因为政绩出色而升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
  端州是个出产高品质砚台的地方,历任端州知州都会精选上好砚台送给当朝权贵,以此来谋求晋升之道。
  但包拯到任之后,不但没有送出一方砚台,而且一直到1043年他升任殿中丞要离开端州的时候,酷爱砚台的他也没有带走哪怕一方。
  徙知端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1043年,包拯开始担任京官,由于他清廉爱民,执法如山,因此长期担任御史。
  在此期间,包拯给朝廷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特别是在吏治这一块,包拯的观点是一旦发现官员有贪污腐败的情况,那么官员就不得再在朝廷任职,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他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的态度。
  不过,包拯早期在整顿吏治的时候,也有些矫枉过正的做法。
  就比如说,他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由于他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许多御史便时常以很小的过失来弹劾其他官员,结果搞得人人自危。
  这件事在当时的影响不太好,但好在包拯及时察觉并纠正,还自请辞去监察御史之职,但他依然被宋仁宗所看重。
  在外交方面,包拯认为一昧求和不是上策,整顿军队严守边境才是上策。
  为此,包拯还曾以契丹正旦使的身份去辽朝谈判,回来之后就建议宋仁宗在宋辽边境采取一些军事部署,还在将领的选择上给了很多建议,最后取得了很好效果。
  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从1045年开始,包拯从监察系统转向财经系统,他前后担任的最重要的两个职位是转运使和三司使。
  转运使和三司使听起来不像是什么大官,但是其重要性不亚于宰相,因为掌握着国家的命门。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中原王朝都定都北方,但北方曾长期地狭人稠,粮草不济,需要从南方运粮到北方,这就需要朝廷统筹安排了,以保证京城的粮食供给。
  唐朝时期,朝廷设置转运使,负责从各地转运粮食到京城。转运使其实不止一位,往往在重要的粮道上设置,就比如说包拯就曾担任河北道转运使,专门负责河北的粮食转运工作。
  转运使原本只负责钱粮,但随着历史变迁,转运使还负责官员考核,后来又逐渐成为一方之封疆大吏,掌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就类似于明清时期的地方总督。
  因此,包拯担任转运使,可不是什么押粮官,而是掌握着国家命门的重要官员。
  还有三司使,那就更了不得了。
  唐朝时期,国家财政系统有三个部门,一个是掌管全国赋税的部门,一个是掌管收支和度支的部门,一个是掌管盐铁专营的部门。
  后来,这三个部门合并成为了一个部门,部门的老大就叫做三司使,主要掌管全国经济建设工作,是个举足轻重的职务。
  包拯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不仅仅是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在于他为官清廉,不避权贵,搞经济工作就需要这样的人,不然国家的钱财就会流进私人口袋,国家也就无法保持富强了。
  据记载,包拯在担任三司使之前,曾先后弹劾了两任三司使,宋仁宗就有意让包拯出任这个职务。
  欧阳修知道这件事后,就嘲笑包拯弹劾别人是为了自己上位,包拯因此不愿意上任,还待在家中不出门,但宋仁宗不许,他这才勉强上任。
  在担任三司使期间,包拯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还弹劾了许多不称职的官员,国家财政状况因此大为好转,宋朝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因为工作业绩出色,包拯被宋仁宗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因此包拯也被人称作"包龙图"。
  1055年,包拯曾因为举荐官员失误而获罪,被宋仁宗贬到地方任职,先后担任池州和江宁知府。
  在地方任职的两年期间,包拯因为体察民情,兴利除弊,政绩十分出色,又被宋仁宗任命为权知开封府,也就是代理的开封府事,任期前后达两年。
  开封府尹在宋朝时期一般都是储君出任的,但都只是挂名而已,真正管事的的其实是权知开封府事,"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属于中枢系统的重要官员。
  很多人都知道包拯善于断案,这个确实不假,在正史中,他从三十八岁开始当县令的时候就开始以此著称,具体案例可以参照《中国通史》或者《宋史》等相关文献,我这里就不重点讲述。
  在担任权知开封府事期间,包拯打破不得直接受理案件的常规,大开正门,直接受理任何百姓的状告,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赢得了一片好评。
  包拯还铁面无私,不必权贵,敢于对权贵下手,"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包拯因此威名震动天下,被称之为"包青天",京城一带还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说法,将他描述成奎星转世,当做是神明来膜拜。
  历朝历代,权贵违法都是个老大难问题,包拯能够做到不必权贵是很难得的,宋仁宗能够支持他,也堪称一代仁君之典范。
  因为在开封府任上的良好表现,宋仁宗先后任命他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礼部侍郎(不受),枢密副使。
  枢密院是宋朝时期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枢密使是老大,枢密副使则是二把手。
  由此可见,包拯在军事上也是有突出的才能的,不然宋仁宗也不会让他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
  不过,就在包拯担任枢密副使的第二年,他就在枢密院值班的时候意外得病,两个月之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包拯去世后不久,宋仁宗就追封包拯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并辍朝一日。包拯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才五岁。但事实上,包拯的这个儿子来之不易,要不是他的侍妾孙氏和儿媳崔氏,他可能就断后了。
  包拯的第一个妻子是李夫人,但李夫人很早就去世,只留下两个女儿,没有儿子。包拯便娶了继室董夫人已延续香火,在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终于有了长子包繶。
  包繶长大后,受父亲包拯荫补,担任太常寺太祝,十九岁的时候与崔氏结婚,生育有一个儿子包文辅。
  但不幸的是,在包文辅一岁的时候,包繶意外去世了,享年二十岁;数年之后,年仅五岁的包文辅也因病夭折。
  那时候包拯已经快六十岁岁了,眼看就要断后了,他因此十分伤感,一度消沉到辞去朝中一切职务,到政务清简的州郡任职。
  不过,包拯作为一代名臣,上天最终没有让他断后,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约在1056年的时候,包拯因为和侍妾孙氏发生口角,便打发孙氏回娘家去了。
  孙氏原本是李夫人的陪嫁丫环,李夫人去世后才成为包拯的侍妾,那时候年纪估计也不小。
  事实上,那时候孙氏已经怀有包拯的孩子,但包拯对此一无所知,孙氏因为刚好在气头上,也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孙氏回娘家之后,一直在辛苦劳作,即使后来她肚子逐渐大了,还时常上街去采办生活用品。
  有一天,崔氏上街购物,偶然遇到了也上街的孙氏,她见孙氏肚子已经很大了,便知道她怀了公公包拯的孩子。
  崔氏是个好媳妇,她在丈夫去世后,没有听从包拯夫妇让其改嫁的建议,而是以公婆伤心且无人照顾为由留了下来,她还曾对包拯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
  包文辅去世之后,崔氏伤心欲绝,加之包拯无后,便收养了包氏近亲包文年为嗣子,自此之后,崔氏就一直留在包家照顾公婆和包文年。
  虽说崔氏收养了包文年,包拯也算是有后了,但毕竟包文年不是亲儿子,崔氏又见孙氏怀上了包拯的孩子,便长了个心眼,背着包拯时常给孙氏送些钱财,食物和衣服,以便让孙氏安心养胎。
  后来,孙氏果然生下一个男婴,崔氏非常高兴,便将男婴偷偷抱到自己房中养育。
  一直到包拯举办六十岁大寿宴席的时候,崔氏才将孩子抱出来给他看,并说明了事情的原委。
  包拯夫妇喜出望外,便给孩子取名为包綖(后来崔氏为他改名包绶),包拯因此有了一个亲儿子和一个过继的孙子,延续后代算是有望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随着包绶的出现,包拯的事业心再次被激发,他更加努力工作,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最后一路做到了枢密副使的位置,真可谓是家庭事业双丰收。
  包拯去世之后,宋仁宗亲自到包拯家吊唁,看到了五岁的包绶,心中十分怜悯,便任命包绶为太常寺太祝,还赏赐他许多钱财,并命人将他的名字记录在案,以便日后重用。
  包绶长大后不但勤于学习,知书达理,还严于律己,爱憎分明,跟包拯的性格十分酷似。
  崔氏以兄嫂的身份养育包绶的故事,其实就是包公传奇中嫂娘的原型。
  崔氏在养育包绶和包永年这件事上可谓是不遗余力,不但将此二人养育成人,还教导他们为人处世,她的教育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了。
  更难能可能的是,在包绶九岁的时候,由于董夫人去世,崔氏成为一家之主,她便做主将包绶生母孙氏给接到合肥,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团聚。
  1094年,崔氏以六十二岁的年纪去世,此时距离她的丈夫包繶去世已经四十一年了,也就是说她守寡已经四十一年了,这是极为难得的。
  朝廷感念崔氏的为人和对包家的卓越贡献,追封她为永嘉郡君,让其被青史记载。
  崔氏的儿子虽然去世了,但名为小叔子实为"养子"的包绶对她极为孝顺,不但在崔氏生前对她极为孝顺,还在崔氏死后为她披麻戴孝,就如同生母一般对待。
  崔氏去世后,在宰相文彦博的推荐下,包绶开始被宋仁宗授予实职,先后在多地担任地方官。
  包绶虽然才能不如包拯,但完全继承了包拯的性格基因,也是个奉公守法,不贪图钱财的好官。
  1105年,包绶担任潭州通判,但他在奔赴潭州上任的时候,于黄州染重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后来,包绶的行李被人找到,里面除了几件破衣服,一套笔砚和几份公文之外,就只有四十六枚铜钱。
  当时就有人十分感慨地说,包绶曾掌管大内宝物(太常寺太祝),当时又是朝廷六品达官贵人,去世的时候身上居然没什么值钱的物品,只有可怜的四十六枚铜钱,所以他极有可能是连病带饿而死的。
  包绶一共有四子二女,但因为他为官清廉,家中生活拮据,因此在他去世的时候,只剩下两个儿子了,而且年纪都不大。
  包绶去世后,很多官员感念他的为人,便开始接济他的遗孀和两个儿子,他的儿子因此得以存活下来,并开枝散叶,一直繁衍至今。
  所以说,包拯作为一代名臣,其结局还是不错的,活到了六十四岁,寿命不算短,还留下了千古美名,而且上天也眷顾他,让他的后代延续下来。
  包拯作为北宋时期名臣,其铁面无私、执法严明的形象广为流传,其出淤泥而不染、不附权贵的高贵品格千古流芳。但话说回来,包拯时期的北宋官场,就已经腐化严重,包拯的为官做派似乎显得不那么合群,但他却做到了正三品大员的位置,并在任上寿终正寝。而随着包拯墓的发掘,发现其头骨汞含量超标,这又为其人生结局增添了疑云!
  包拯生平
  包拯是天圣五年(1027年)的进士,时年二十八岁的包拯踏入仕途首任官职是大理评事,这是朝官大理寺的属员,秩正九品,职责为出使推按,参决疑狱,这说明包拯是正经八百的司法系统科班出生,所以文艺作品里大肆渲染其断案的手段并非空穴来风,其为官生涯也多次任职司法系统。在出任建昌县、天长县知县的基层锻练里,包拯初涉财政、民政,这也为其为官生涯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
  "徙知端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升任端州(广东肇庆)知府,此任上,包拯对端州砚台经济进行了全面整治,彻底解决了端州地方上贡砚台于朝廷时的贪腐问题,为端州产砚台的人民减轻了经济压力。两年之后,回京为殿中丞,同年被举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正式踏入监察系统,品阶也升至从七品。随着官阶的提高,包拯也开始上疏献策,如充实边境守备、惩治贪腐官吏、废除按察使等。但包拯毕竟官卑言轻,所提之策多数流产,未得到朝廷的重视。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直道庆历五年八月,包拯迎来了为官生涯的一个转折,朝廷以他为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宋辽之间虽属澶渊之盟后的和平时期,但辽以上国自居,宋辽外交上长期羞辱宋使,这个差事并没有人愿往,而包拯忍辱负重,完成了出使任务,并在回国后提出一些边境守备的建设性意见,受到朝廷认可。于是官升至三司户部判官,随后又出任京东路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路转运使、皆为从三品官阶。宋朝的转运使不仅掌一路财赋,并赋予了监察地方官吏的职权,在位秩上还要高于府、州行政长官,故而包拯在任诸路转运使期间,大肆弹劾腐败官员,调整赋税弊端,让利于民,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颇佳政绩。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正式回归中央系统,权知开封府,也就类似于我们说的京兆尹,并迁升右司郎中,从三品的官阶,这是包拯因保举官员受累贬为从六品后复任,故而没有另做提拔,只是官复原阶。这个权知开封府也只是代理工作,总共任职一年半,并非文艺作品里的认知形象,再者京畿要地,也没有那么多惊天大案需要办理。但包拯在任期间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为民众申冤提供方便,京城皇亲国戚"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一概拒绝 ",展现了铁面无私的一面。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虽回归中央,官阶依旧为从三品。但上达天听,更方便向皇帝上疏献言,其中就包括劝宋仁宗立储问题,按理说朝臣不得插手皇帝家事,当仁宗问及包拯该立谁为太子时,包拯则表现出了政治智慧,向仁宗坦言皇帝家事外臣无权建议,只是牵扯国本,自己的子嗣先于自己亡逝,并无不臣之心,这也赢得了仁宗的肯定。"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包拯家训》
  嘉祐六年,包拯升任给事中,任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正三品官员。嘉祐七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工作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颂扬包拯一生清廉、竭心为民的功绩,为其辍朝一日,后又追赠礼部尚书,谥为"孝肃"。
  包拯墓的疑云"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欧阳修
  包拯不管是为官还是为人,皆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不近人情,这在北宋时期的官场上可以说与众不同,也可以说不合群,故而在朝政之上得罪人的事没少干。一些细节来看,包括欧阳修这样的名臣,在包拯"蹊田夺牛"的事件上也使过小动作,向宋仁宗弹劾包拯私心过重,贪图三司使的肥缺。此事虽小,但能看出朝政之上包拯的人缘并不太好,欧阳修对包拯的评价则是除了刚正不阿,没什么才干。司马光也说过"拯为长吏,僚佐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 ",这么直男的官员想必也引起诸多官员甚至一些皇亲国戚的记恨。
  "拯性峭直,然奏议平允,常恶俗吏苛刻,务为敦厚"。——李焘
  南宋史学家李焘曾说包拯是个直性子,遇到一些时弊总喜欢上疏直言,但其无大才,上疏所言之策皆平淡无奇,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又不懂为官之道,所以用敦厚来形容他。倘若一个皇帝,遇到一个刚正不阿,官员里口碑不太好的下属,成天上一些不切时弊的折子,想想也是挺烦人的。所以上至皇帝,下到同僚,有没有人想除掉这个人呢?这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再者,包拯是北宋嘉祐七年五月十三日发病,五月二十五日逝世,从发病到亡故只有13天,结合包拯的为官做派,不得不引起很多人的怀疑,包拯是正常死亡还是服药后被毒死?
  包拯墓的发掘,首先解开的是包拯的形象,按照其骨骼推测,包拯高大伟岸的形象彻底被颠覆,专家推测出他的身高只有1.65米。其次根据对包拯头骨的铅、汞、铁、钙等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是砷等有毒元素均比现代人头骨中含量低,因而认定不是药物中毒死亡。但是,在包拯头骨中汞含量为0.14,比现代人的含量高,这一点倒是引起了众多猜测。
  现在主流的说法是由于包拯家属当年为了保存其尸体而遗留下来的。因为包拯是死于五月,天气炎热,包拯墓志中又记载了其尸体是从河南开封运至安徽合肥,按照古人保存尸骨的习惯,在炎炎夏日,他们可能是在棺内放入了大量的朱砂,下葬时也未曾将朱砂取出,故而千年渗透,导致包拯头骨中的汞含量超标。这一点解释看似合理无误,但如果是存有朱砂,为何不对棺木内取样检测,以便更为确凿?
  综上,作为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清廉官员代表,包拯的事迹广为流传,虽然正史中的包拯并没有那么多精彩的断案奇闻,但他为官一生留下的高贵品质值得后世敬仰。其结局我们更相信是寿终正寝,而不是亡于小人之手。
  参考资料:《包公墓志铭》 、《名臣碑传琬琰集.卷四十五.包孝肃公拯》、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
  包拯被称为包青天,是历史上最著名一位清官。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不畏权贵,铁面无私,为官期间不但得罪了很多大臣,而且就连皇帝也得罪了,那么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包拯,庐州人,生于公元999年。从小家境殷实,父亲包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
  包拯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宋仁宗天圣五年(既公元1027),也就是二十八岁时考中进士,出任江西永修知县。
  因为包拯曾经担任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也被世人称做"包待制"、"包龙图"。
  据《宋史》记载: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以"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闻名于世,北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拯廉洁公正、铁面无私,被老百姓唤作"包青天"、"包公"。在京师中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赞语。
  至和三年(既1056年),任开封府知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在景佑四年(既公元1037年)被朝廷任命为安徽天长知县。
  大家都听过很多关于包拯为民申冤的故事,比如狸猫换太子,怒铡陈世美等脍炙人口的冤案、积案,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朋友们还记得"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歌词吧!包拯在民间的形象非常好,百姓们都称颂包拯为断案高手。
  包拯在开封知府的任期内,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皇亲国戚,但包拯行的正、坐得端,无论任何事都问心无愧。
  据《史书》记载:嘉祐七年五月间,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在坚持了十三天之后,包拯病逝。包拯死后,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
  包拯在枢密院办公时,突发疾病,皇帝宋仁宗得知后忙派太医诊治,又来探望,并送来汤药。结果也没有什么作用。十三天后,包拯医治无效而亡,享年六十三岁。
  那么朋友们,包拯从生病到去世,只有短短十三天。有人说,包拯是被皇帝毒杀的,因为得罪了皇帝。难道包拯真是别皇帝毒死的吗?
  今天我就给大家揭开谜底,展现历史真相:
  考古学家在1973年意外在合肥包拯家族墓群,发现了包拯的墓志,但出土时石碑已碎为五块,并有打击划痕,部分文字由于日久侵蚀,上面的字迹已辨认不清。
  据墓志铭记载: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
  就在包拯墓被发现后,考古学家发现墓内物品虽未被盗走,但整个坟墓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遗骨散落一地,只剩下几十块凌乱的骨头。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考古学家解释:像包拯这种清官的坟墓,民间盗墓组织早就有约定,根本不会去盗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盗墓而破坏坟墓呢?主要因为包拯得罪过的那些权贵的后代,为了泄愤所以便破坏其坟墓。
  考古学家为了揭开包拯真正死因,将包拯的遗骨送到北京,经由中科院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了"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同步辐射"的先进技术,对遗⻣进行了检验。
  经检验发现,包拯遗⻣中"汞"含量与现代人⻣"汞"含量相比较高,而"砷"含量却低于现代人的⻣含量。
  朋友们都知道,古代的毒药主要有两种:一是砒霜,主要剧毒物质为"砷",另一个是朱砂,主要剧毒物质是"汞"。
  所以,包拯遗骨中的"砷"含量较低,完全可以排除他是中毒而亡。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包拯遗骨骨中"汞"含量会那么高。难道包拯是"汞"中毒而亡吗?
  于是考古学家又重新对遗骨中的"汞"含量进行精准测定。最终发现遗骨中"汞"含量虽高,但也未达到致命的程度。所以包拯也不是死于"汞"中毒。
  朋友们,那么为何包拯遗骨中"汞"含量会超标呢?
  据考古学家解释:一是朱砂可以入药,既是安神药,又是清热解毒药。主要功效是镇惊安神、清热解毒和明目。
  由于朱砂有微毒,既可外用、也可内服,但绝对不可以长期服用。
  所以说包拯在生前,很可能服食过含有小剂量朱砂的药物。二是朱砂中的"汞",俗称"水银",有防腐的作用,古人多用于尸身防腐。
  包拯死后,很有可能在其棺材中放入朱砂防腐,时间久了,朱砂中的"汞"便渗入遗骨中。
  所以包拯遗骨中的汞含量才会偏高。三是宋仁宗素以"仁厚"著称,被世人称做"千古第一仁君"。在位四十二年,不仅对下属宽厚以待,而且知人善用。
  宋仁宗就连侍女、侍从都不忍责罚打骂,更不可能去毒害他倚重凭仗的忠臣贤才、重臣包拯!
  所以,综上所述,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包拯属于正常死亡。进而推翻了"皇帝毒杀"之说。
  这也是自古"邪不压正"的最美诠释,也为包拯青史留名的身后之事,画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
  朋友们,我相信这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结果,正义也许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朋友们,大家认为我说的有道理吗?欢迎一起探讨交流!

声援囧叔,巴尔扎利若其他球队失去34名重要球员未必能扛得住直播吧9月12日讯在DAZN演播室,尤文名宿巴尔扎利对本赛季尤文开局阶段的表现发表了他的看法。巴尔扎利表示萨勒尼塔纳已经不是我们之前认识的那支球队了,因为他们签下了一些重要的球员,刚刚!大乐透1718万元追加头奖花落重庆高新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张勇)记者从重庆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获悉,在刚刚结束的第22105期体彩大乐透开奖中,一注追加头奖花落重庆高新区,奖金达1718万余元!数据显示,当期体彩大官方35岁前马竞ampampamp巴萨中场阿尔达图兰退役直播吧9月12日讯35岁的土耳其中场阿尔达图兰更新社媒,宣布退役。图兰以自己的黑白照为封面,配文阿尔达图兰告别,宣布结束职业球员生涯,他写道这很困难,但很美丽图兰1987年生人,现7月下发67个游戏版号,全新吃鸡手游在列,多款经典IP游戏获批最近7月份游戏版号的审批情况终于公布,共67款游戏获批。此前2022年4月和6月分别审批下放了45和60款游戏版号。7月下放的67个游戏版号中,如创梦天地永恒无限轮回游族网络战火与又一款传说皮肤即将上线,姜子牙时隔一年终于重塑大家好,王者荣耀已上线六年之久,英雄也是越来越多,有的英雄上线时间过久,导致强度和热度并不高。那么策划就会进行一波重塑,老叔记得姜子牙去年开黑节提出共创计划,然而鸽了一年后终于重启大数据扫黄时代,人人轨迹被天眼观望,欲望无处可逃这是一个什么时代?这是一个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这是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算法时代,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碎片化时代,这是一个脑机接口机器人取代人工的时代,这是一个VRAR元宇宙即将飞跃蓬勃发甘肃兰州西固区河口村黄河古村换新颜(走进传统村落)甘肃兰州西固区河口村位于黄河支流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里曾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水运发达,商贾云集。河口村布局规整,积淀厚重。三堂五厦三倒座,外带耳房两小间的中秋游楚雄多条线路,花式玩法,遇见秋日好风景来源云南日报中秋小长假来啦楚雄三条超好玩的自驾游线路总有一条适合你赶快安排上吧!(王升摄)线路一秘境双柏山水风光之旅(楚雄双柏县城鄂嘉镇九天湿地鄂嘉梯田双柏)双柏旅游第一站,打卡查杂乱随笔(十二)内容较为杂乱,不必刻意追求1,发现老外特别喜欢日光浴,尤其是俄罗斯。在中国游客稀少的地方,她们真的是一丝不苟,在湖边,在草坪,在公园,就那么躺着,趴着,根本不在意别人看不看。只是,数字赋能文旅消费在2022年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区,文旅新消费文旅新科技文旅新时尚三个主题单元齐亮相,充分展现了文旅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本届服贸会上,文旅消费新潮流区域和文博文创展区吸引众多无痕露营,让山林忘记我们来过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北京摄影报道撑起天幕支起帐篷,打开折叠桌椅,在夕阳下煮咖啡,在草地上烤牛排,在树林里和狗狗玩耍,在火炉旁推杯换盏2022年,露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进人们视野。从
老人抱小孩在长沙地铁车厢内小便引热议!2月7日,有网友晒出图片一名老人抱着孩子蹲在长沙地铁6号线的车厢内,孩子正在小便。网友配文小孩子(看起来是读)幼儿园的年纪。老人带小孩子小便完就立马下地铁了,出地铁走半分钟就有卫生贝克制药董事长行贿往事被披露持续亏损下,毛利率大降港湾商业观察施子夫李镭2月3日,安徽贝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克制药)递交了招股书,拟在科创板上市。对于这家一家专注于治疗艾滋病乙肝新冠等医药企业而言,其持续亏损的态势令投广东一女子疑似被男孩当街袭胸!2月10日,广东广州,一女子在街上行走时被一名约112岁的男孩袭胸,之后该男孩迅速逃走。这一幕被附近商户的监控拍下,该女子选择报警处理。警方根据监控肯定会很快找到男孩并对其进行批评春耕备耕农资储备供应有保障本报记者王晶晶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耕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春耕备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层层压实责任,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为提升粮食稳一周14万人腹泻看急诊!多地疾控提醒这种病毒已到高发期!各位宝爸宝妈注意啦!春季地头蛇要来了!近日,广东浙江等地疾控中心发布最新提醒诺如病毒已进入高发期!台湾地区诺如病毒更是肆虐,一周14万人腹泻看急诊!这种病毒所有人都普遍易感,低龄儿不明飞行物引发战争忧虑,五角大楼罕见为中国威胁论降温这不是军事威胁,只是存在飞行危险。高空不明飞行物可以被一系列公司国家和研究机构用于非邪恶的目的,包括合法的研究。说出这番话的不是中国的军事专家,而是美国五角大楼(国防部)。近日频发走西口究竟走的是哪个口?西口外是指什么地方?这是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移民的其中之一。所不同的是,历史上的许多大移民都是官方组织的,而走西口,则是山西陕西河北一带的民众的自发行动。人们常说的西口到底是指哪里呢?究竟是山西右玉的杀虎QQ24岁了,盘一盘那些会玩的品牌怎么过生日今天我们大家之所以欢聚在这里,是为我们从小到大的好朋友QQ,庆祝它的生日。(举起酒杯)不好意思跳戏了今天一大早,热情地为QQ庆生的用户,把QQ服务器给弄崩了,在合情合理摸鱼之时,我阔太王艳会打扮,48岁穿大衣配针织衫减龄高级,和儿子同框似姐弟简约风往往离不开高级感,越是简约的单品,对于搭配的细节会越讲究。如果搭配不好,效果就有点平庸过时如果搭配的好,就代表着时尚高级。而学习简约风,很适合从明星的私服中总结技巧。让我们来全面注册制来了,也分享一下我当小散的经历这些日子,股票发行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的消息铺天盖地,作为一个炒股十年的小散,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十年前看身边亲戚朋友们股海弄潮赚的盆满钵满十分眼馋,于是在多方学习了各种指标技巧北京艺术博物馆元宵节延时开放央广网北京2月2日消息据北京艺术博物馆官方微信消息,为满足社会各界的参观需求,便于公众到馆参观,北京艺术博物馆于2023年2月5日(正月十五)9时开馆,17时停止入馆,18时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