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21世纪创投研究院发布20212022年度医药健康投资竞争力研究报告

  从2022年7月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创投研究院启动《2021-2022年度医药健康投资竞争力研究报告》相关访谈、调研、数据分析以及撰写工作。通过对医药健康投资数据解读、趋势观察,以及重点细分赛道的投资逻辑梳理,力求全面展现过去一年来医药健康领域投资发生的趋势性变化,希望给投资机构判断与调整投资方向提供帮助。
  同时,我们通过机构走访、问卷调研,并参照CVSource投中数据,对诸多医药健康投资机构的募资、退出,以及被投项目的后续轮融资等业绩表现,再结合行业专家评委会对拟上榜机构的ESG投资考量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得出一份沉甸甸的"2021-2022年度医药健康投资竞争力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TOP30与早期投资TOP10"榜单。
  21世纪创投研究院研究员 马婷婷
  第一部分2021-2022年度医药健康投资重点数据解读
  医药健康行业投资环境正在经历巨变。受估值倒挂、国家集采等因素影响,行业泡沫正逐渐被挤出,同时,技术的进步,又为行业发展添了一把火。面对国内16万亿的市场前景,什么样的企业更受资本青睐? 医药健康行业的投资热点在哪些领域? 透过2021年7月-2022年6月间医药健康领域投资数据解读,或可感知诸多变化。
  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21年7月-2022年6月间,国内医药健康领域一级市场共发生融资事件1611起,其中人民币融资事件1459起,占比90.56%,美元融资事件152起,占比9.44%。
  统计期内,披露具体融资金额的事件共401起,其中人民币融资303起,美元融资98起,医药健康领域披露的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共计1975.09亿元(仅统计披露数据)。从融资数量和融资金额的趋势上看,2022年上半年,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融资活跃程度,与2021年下半年相比明显放缓,这与统计期内股权投资市场的整体趋势相符。
  具体而言,从融资事件的数量上看,统计期间内,2022年1月融资最为活跃,共有融资事件199起,2022年5月则最为低迷,仅有77笔融资。整体上,医药健康行业2022年上半年融资活跃程度较2021年下半年有所放缓,且幅度较大。
  从融资金额上看,统计期间内,单笔过亿元人民币的大额融资事件共288笔,融资总额约合人民币1368.21亿元,融资金额排名前25.69%的融资事件占据了约69.92%的融资金额,头部效应明显。其中,最大的一笔融资为创新药物研发平台上海齐鲁锐格医药研发有限公司在2021年12月完成的战略融资,融资金额15亿美元,投资方为美国礼来公司。
  从融资事件的细分行业来看,统计期间内,数量最多的行业是医药行业相关融资,共有645起融资,占比40.04%,其次为医疗器械,共有512起融资,占比31.78%,其余依次为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以及医药健康其他,分别为198起、173起、56起和27起。
  从投资阶段看,统计期间内,A轮融资事件最多,共计477起,其次为天使轮、B轮和PRE- A轮,分别为215起、209起和192起,四项总计占全部融资事件的67%以上。整体趋势上,医药健康行业融资以中早期阶段的项目为主,由于后期项目投资估值较高,而机构更希望从早期项目中发现机会,但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投资风险。但值得注意的是,种子轮、天使轮的融资活跃程度有所下降,市场对较早阶段的项目愈发谨慎。
  最后,从项目融资区域上看,统计期间内,超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医药健康项目融资较多,其中江苏省融资事件最多,为328起,其实上海、广东省、北京和浙江省的融资事件也靠前,分别为291起、273起、244起和198起。医疗行业的发展与产业集中程度、人才供应、政策引导等都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例如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显示,到2025年,苏州力争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产值突破3500亿元。
  第二部分2021-2022年度医药健康投资最新趋势观察
  1. 医药健康产业政策密集发布 支持产业长期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疫情防控常态化,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正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由于未来巨大的市场前景,我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提出目标,到2030年,我国的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在"十四五"规划中,医药健康行业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首年,为了鼓励和支持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各政府部门密集发布产业政策,引导行业发展。
  例如在具体产业政策方面,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药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针对企业创新性,我国在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改善临床试验生态环境、加强创新药专利保护等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大大推进了我国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的上市速度。今年2月,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发布《加快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工作程序(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及时总结转化抗疫应急审评工作经验,加快创新品的审评速度。
  2. 创新药企发展正在形成新模式
  沙利文《2022关于创新药物独立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蓬勃发展,目前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937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5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5%,预计到2025年,这一规模将达到3084亿美元。
  随着行业的发展,中国医药行业的实践标准也开始与国际接轨,药品审批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创新药物审批速度也在逐步加快。
  由于集采等原因对药价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不再满足于"me too"或"me better",更多创新药企希望避开国内扎堆的靶点,进入first-in-class,研究真正的创新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因此着眼于全球的创新势在必行。"全球创新+中国研发+国际验证"的模式,或将为国内药企的创新探索出可行路径。这种模式结合了中美两边的优势,在中国进行研发,优势在于团队成熟和快速。首先在美国审批和商业化,优势在于美国的审批路径相对成熟,且市场购买力强大,商业医疗保险体系支付能力相对较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创新药行业发展仍处于快行道,但近年来,随着国内二级市场的波动加剧,创新药这一对研发资金重度依赖的行业,其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行业也一改过去估值一路向上的整体趋势,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发展现状,并购案例日渐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创新药企"唯管线论"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不少企业开始收缩管线,行业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也更加考验创始团队对于战略方向的把握。
  3. 数字经济助力医药健康产业升级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数字经济与创新产业的融合日益加剧。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其他前沿领域正在同医疗产业加速融合,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的进步,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也体现在医疗设备、数据处理、医院网络、医疗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不仅显著提升了诊疗效率,还为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增长空间。
  中国的医疗行业中有大量的机会,在智慧医疗的细分赛道方面,诸多机构更关注患者基数和高增长赛道、以及未来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强的领域,例如AI在新药研发等TO B领域的应用,可复制的医疗资源AI化和数字化等。
  随着医药健康行业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和科技水平的发展,科技企业也开始利用技术优势在智慧医疗领域积极布局。科技企业通过运用显示、传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将科技与医学相结合,建设智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健康科技产品和技术产业化发展。一方面科技企业可以扩展新的业务场景,同时还能通过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实现对医疗行业的赋能。
  医疗行业发展需要协同、需要创新,有了科技企业的融合,可以为医生带来更多眼和手的延伸,也更有希望将资深专家的经验和积累多年的知识做迁移,能够让中国医生拥有更多的武器武装。
  4. IPO降温,并购成为医药健康基金退出新趋势
  在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和港股18A上市条件提出后,医药健康行业曾经一度受到资本热捧,企业经历了一波估值的快速提升。近年来,受复杂经济环境影响,二级市场表现低迷,医药健康行业在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现象普遍存在。二级市场的传导结果正逐渐在一级市场中显现,在融资端,一级市场中的医药健康项目融资进程放缓,估值普遍回调,同时,在退出端,医药健康企业IPO也有明显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医药健康行业起步较晚,特别是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很多企业在管线的研发上仍采取跟随策略,而随着境外资本在国内投资的放缓以及境外上市方面的艰难,也进一步为我国医药健康行业的投融资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
  统计期间内,我国医药健康企业共发生IPO数量为75起,同比下降21.33%。其中,A股IPO 49起,港股IPO 29起,美股上市仅有1家,为美华国际在2022年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也成为2022年的第一只中概股。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IPO不再是基金项目退出的唯一路径,并购交易日渐活跃。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并购交易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统计期间内,我国医药健康行业共发生并购事件819起,与上一个统计年度的733起并购相比,同比增加11.73%,其中,Buyout交易310起,数量同比增长14.81%。
  站在投资回报的角度,过去LP更倾向于被投项目走到IPO。但随着项目和投资人越来越趋于理性,资本退潮已无法避免。在成熟资本市场中,医生或者科学家团队,将研发的产品或者整个公司卖出是十分普遍的。一方面,基金可以快速回收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创业者创业成功后,可通过并购退出积累财富,变现或再进行连续创业。
  同时,站在企业角度,近年来,具有国际一线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医药健康行业,科学家创业蔚然成风。他们打造的企业往往更偏向于"小而美",其优势是研发方面的创新能力,但企业管理和商业化落地却不是这类创业者所擅长的领域,因此企业也难以走向上市。并购退出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则更为务实。
  5. 产业基金设立数量增加,优化医药健康行业资金结构
  尽管整个投资市场活跃程度有所下降,但医药健康仍为最受资本关注的行业之一。近日,毕马威中国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动态》显示,从行业投资规模来看,今年上半年,医药健康在投资规模排名中位居第二,占比17%。
  医药健康行业特别是在壁垒较高的创新药、体外诊断上游行业等细分领域,具有前期研发成本高、时间周期长等发展特点,因此在投融资方面,特别需要长期资金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也不断出台利好政策,鼓励支持养老金、保险等各类长线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同时大量政府引导基金也将医药健康领域视作产业发展的重要布局之一。医药健康行业一级市场资金结构正在得到优化。
  除了股权投资机构外,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长出诸多在产业规模和资金方面都颇具优势的企业。这些产业方也纷纷出资设立或参投产业基金,深化医药健康领域产业链布局。
  与市场化机构不同,相较于中短期的资金回报,产业资本更关注从长远角度所投企业与自身业务在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或弥补自身产业空白。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0家医药健康行业的上市公司宣布参与或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例如,2022年1月,上市公司三生制药全资子公司——辽宁三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目前已完成备案。2022年6月,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为提升公司资本运作能力,做深公司产业布局,拟与控股子公司盛迪投资、恒瑞集团签署协议成立私募企业,出资总额20.1亿元。
  6. 集采全面影响医药健康行业格局
  自2018年国家集采开始至今,药品领域已开展了七批集采,医疗器械领域开展了三批。随着集采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一国家行为也将影响整个医药健康行业。对于企业而言,中标与否都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中标虽然意味着确定性地提高了企业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但与此同时,价格上的巨大让利使企业只能用利润换规模,几乎只赚到了吆喝。
  值得注意的是,优势产品的降价意愿并不强烈,有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与此同时,居民如果希望享受到优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成本可能更高。
  以近期公布的第三批高耗材集采拟中选结果为例,此次集采根据颈椎、胸腰椎手术的需要,覆盖颈椎固定融合术、胸腰椎固定融合术、椎体成形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种骨科脊柱类耗材,形成14个产品系统类别,平均降价幅度达到84%,其中,用于治疗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手术耗材降价幅度最大,达到96%之多。
  对于医药健康这一前期研发成本高企的行业而言,参与集采后企业的成本回收和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挑战。与此同时,这也改变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传统以代理为主的销售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第三部分2021-2022年度医药健康部分细分领域投资风向扫描
  1. 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医疗器械作为医药健康行业中最大的细分领域,不仅市场规模巨大,而且技术迭代也十分活跃。在行业中,医疗器械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和体外诊断(IVD)等四个大类。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高度分散的市场竞争格局之中,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据众成数科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较2021年底增长2.09%,达29241家。
  随着行业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仍保持快速增长。艾媒咨询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在2022年达到12529亿元人民币,2025年将达18414亿元。
  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国家和地方在政策上也不断加大力度,支持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创新。2021年底,工信部、卫健委等国家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并围绕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等多个重点发展领域,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资本市场中,2022年6月,上交所发布《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不再要求企业盈利,甚至没有到达营收阶段的创新企业,也可上市融资。今年8月,国内医学影像龙头联影医疗在A股科创板挂牌上市,其一路受到资本热捧,成为今年最重磅的IPO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也将追随全球发展趋势,行业集中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IVD、高值耗材、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具备大量国产替代机会。
  2. IVD:市场规模巨大,行业发展稳健
  IVD行业是医疗器械行业的最为重要的细分领域之一,现有市场规模巨大,行业发展稳健。Evaluate MedTech发布的《World Preview 2018, Outlook to 2024》显示,全球IVD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566.8 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88.1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长率约5%。随着技术的突破和人们对健康消费需求的增加,预计到2030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有望超过1302.9亿美元(约8770亿元人民币),年化复合增长率可达到6%。
  上个世纪70年代末,IVD行业在我国逐渐兴起。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的IVD行业取得了较大进步,目前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中占比为11.39%,低于医疗设备和高值医用耗材。
  我国目前在IVD领域的人均消费不到20元人民币,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能达到160-200元,是我们的10倍,所以我们未来的成长空间是非常大的,乐观估计未来10年内,我国的IVD市场规模仍能以15%的速度增长,是医疗器械领域内确定性较高的赛道。
  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IVD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从事IVD生产的企业共1392家,市场规模最大的迈瑞医疗其国内市场份额也仅有3.5%左右,本土企业在规模、技术、产品质量方面都与国际知名企业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国产化空间巨大。
  我国IVD行业的企业,目前主要分布在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POCT(即时诊断)的流通领域,已经成长出很多初具规模的上市公司,如迈瑞医疗、安图生物、新产业等,在国内已拥一定市场地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筛查使用的核酸检测,以及生物芯片都属于分子诊断。核酸检测可进一步细分为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以及基因测序技术。其中PCR是目前应用最成熟、市场份额最大的技术平台,可占到国内分子诊断规模中的40%。在疫情暴发初期,PCR诊断技术就凭借其高敏感度和准确性,奠定了其在新冠检测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中国PCR诊断领域,诊断仪器仍由国际品牌把持。湘财证券研报显示,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发布以来至2020年2月29日期间,各医院、疾控中心采购的111台PCR 检测设备中,进口品牌采购台数占比超过95%。有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国内在核酸检测试剂上,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企业也具备了产品快速开发和量产的能力,特别是新冠的核酸检测,已经全面实现了国产化。
  POCT虽然是后起之秀,但已迅速成长为全球IVD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占比达到29%。近几年,快速检测站上风口。国内上市公司九安医疗新冠抗原快速检测POCT专业版试剂盒产品,获得美国FDAEUA授权,并拿到国外大单,更让POCT这一细分领域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3. CRO卖水人也要与时俱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被称为"卖水人"的CRO行业市场规模也迅速增长,同时,我国相应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因此,尽管CRO行业在国内起步较晚,但行业增速已明显高于全球市场,进入爆发期。
  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CRO市场规模约为731亿美元,2021-2024年CAGR约9.5%。其中2021年全球临床CRO市场规模约为467亿美元,2021-2024年CAGR约10.0%。在国内,2021年中国CRO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2021-2024年CAGR约30.3%。其中临床CRO2021年市场规模约为56亿美元,2021-2024年CAGR约34.7%。
  CRO是服务于创新药企的行业,近年来随着行业整体投融资降温,CRO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其早期发现、工艺技术开发等各个环节的创新能力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也需要CRO企业在研发上持续不断地支出。未来我国CRO行业壁垒将进一步提高,差异化竞争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也将随之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国内创新药企开始在走向海外,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临床试验和新药申报。相应地,也需要CRO企业具备这方面的服务能力。由此,国内CRO企业在开展国内业务的同时,这些企业也逐渐参与到全球的CRO角逐中。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领军的CDMO、CMO企业不仅自身成功上市,还利用平台和产业链优势,通过设立基金、直接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深度参与到创新药的研究和生产环节,并获得较高回报。
  4. mRNA 疫苗行业加速发展
  mRNA疫苗是第三代疫苗,相比传统疫苗具备有针对病原体变异反应速度快、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在全球市场规模逐渐扩大。mRNA 技术具备预防和治疗应用前景,具体包括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以及治疗性药物。
  近年来,mRNA新冠疫苗开发火速升温,资本不断向这一领域聚集,相关领域上市公司和初创药企发展迅猛,从而也加速了mRNA行业的发展。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mRNA疫苗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460亿美元,非新冠疫苗 mRNA 市场规模有望在 2025 年达到 281 亿美元。
  在国内,艾博生物的新冠mRNA疫苗已经进入临床III期阶段,在国内是进展最快的自研疫苗。复兴医药与 BioNTech进行战略合作,BioNTech的新冠疫苗已获得FDA完全批准,并被引入香港和澳门使用。此外,国内还有多款新冠mRNA自研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mRNA疫苗的运用场景不仅限于传染病预防,在治疗肿瘤、免疫疾病、罕见病等领域具有令人期待的发展空间,并有望大面积替代传统疫苗。国内的创新药企斯微生物,除了正在开展mRNA在新冠疫苗领域的临床试验外,还同时开展了其在恶性肿瘤方面的临床研究。
  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mRNA仍为新兴的生物技术,其风险依然高企,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和时间进行研发投入。
  5. CGT成医药投资兵家必争之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愈加关注和多元化支付体系的完善,肿瘤和罕见病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CGT(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在科技和资本的多重作用下,发展速度尤为惊人。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中国CGT市场规模预计同比增长1025.21%,且随后多年仍将保持100%以上的高增长趋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CGT市场规模将达到178.85 亿元人民币。从产业角度来看,CGT有望发展成为未来十年的黄金赛道。
  中国的CGT产业,是可以比肩全球发达国家水平的,甚至有机会实现非对称赶超,在技术的原创性和迭代升级水平,以及进入临床试验的数量方面,中国在全球都很有竞争力,同时中国还有巨大的临床需求和市场潜力。
  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中,Biotech公司为行业的主要玩家。截至2020年末,全球的500家基因治疗公司中,有接近80%为初创企业,在中国,则有75%的基因治疗公司为初创企业。由于CGT行业高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面对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CGT行业也成为医药投资的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其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2021年,全球CGT领域融资总额约225亿美元,过去4年的复合年化增长率达到31%,在中国,2021年CGT的融资总额约100亿元人民币,近5年的复合年化增长率高达79%。同时,诺华、罗氏、礼来等大型国际药企也纷纷通过并购方式加速布局CGT。
  虽然我国的CGT行业发展势头向好,但由于创新药体系整体起步较晚,因此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一些核心关键环节的技术以及人才积累、监管政策等配套方面,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空白和短板。
  6. 颜值经济刺激医美行业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美行业发展迅速。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2274亿元,增速在全球领先,达到15.1%,占全球医美市场规模21.9%。
  从年复合增速来看,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84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7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7%。但受到新冠疫情以及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2018年开始中国医美行业的增速放缓,预计2020年-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15.2%。
  在渗透率和用户数量方面,与发达市场10%左右的市场渗透率相比,中国医美行业渗透率仅为3.6%,2022年,我国医美消费用户规模将超过2000万,未来中国医美消费人群有望突破1.5亿。
  从产业链角度上看,上游为耗材、药品和医美器械制造商,其中,器械制造由于其研发、注册、获批及认证所需的时间和资金等投入较多,因此行业壁垒较高,目前仍以国外知名厂商为主,而医美耗材的国内企业较多,行业内竞争十分激烈,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有望快速实现国产替代,市场集中度也将随之上升。
  产业链中游的医美机构,行业内竞争尤为激烈,但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专业的医生团队为医美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因此这也是制约医美机构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业链下游则为获客渠道,其中,互联网医美平台逐渐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主渠道。在当前流量见顶的互联网环境和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线上医美平台也将进一步规范。
  7. 模式动物企业争相IPO
  模式动物是实验动物的重要分支,指经人工繁育选择,采用基因工程或其他方 式获取的具有稳定性状、重复性好的标准化实验动物。在医药健康领域中,模式动物常用来解析疾病发病机理和发现潜在治疗靶点,以及如靶点验证、药动药代研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前研究。在模式动物中,鼠类、兔类、犬类及猴类在药物开发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以小鼠的应用最为广泛。
  GMI发布的《Animal Model Market Report, 2026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市场规模约 100 亿美元,预计到 2023 年这一规模将增至 141 亿美元。在我国,模式动物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Frost&Sullivan 数据显示,2019 年,国内市场规模约为26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23 年,有望增长至 66 亿元,复合年化增长率为26.2%。
  我国模式动物行业起步较晚,目前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巨大。随着创新药产业链的延伸,我国模式动物市场规模随之扩大。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颇具潜力的模式动物企业,例如,南模生物、药康生物分别于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4月相继登陆科创板,百奥赛图则于2022年9月份在联交所上市。同时,创新药企、CRO企业也开始跨界在这一领域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模式动物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但由于整体市场规模有限,国内模式动物企业已经开始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做准备。一方面,模式动物企业继续提高产品竞争力,并布局海外业务,另一方面,模式动物企业也开始向创新药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走上转型之路。
  8. 合成生物学进入投资爆发期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工程学的方法改造生命(细胞等)或从源头开始构建一套生命系统,以帮助人类实现治疗疾病、生产产品、治理环境等目标。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合成生物学在医药、健康、制造、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基金组测序后的"第三次生物科学革命",具备前沿性、颠覆现有工业生产流程、有应用市场及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鲜明特征。加之2021年以来海内外合成生物学企业上市和资本市场表现,VC机构也迅速展开在该领域的布局。
  从全球市场看,2021年8月,合成生物企业Zymergen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市值几近36亿美元。2021年9月,合成生物企业Ginkgo Bioworks登陆纽交所,为史上最大SPAC并购交易之一。
  在中国市场上,2020年8月,凯赛生物作为科创板合成生物第一股登陆资本市场,上市首日市值超过650亿元。2021年4月,华恒生物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收盘时的市值超过38亿元。
  一级市场上,合成生物学开始受到资本追逐。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合成生物学VC投资热度显著上升,一季度和二季度投资额提升快速;三季度全球合成生物相关企业融资额创单季度历史新高,投资金额高达61亿美元,比前期提高33%。
  以科研为开端,合成生物学在过去10余年中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产业。其作为底层工具应用于诸多领域,不但为人类造物提供了新的方式选择,还正在快速成为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制造的重要思路。
  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看来,合成生物制造过程兼具绿色环保与降本增效优势,其技术应用有望加快我国双碳指标达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地多部门发布有鼓励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的文件。从区域产业发展来看,上海、深圳、天津三个城市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发展迅猛。
  9. 互联网健康管理亟待闭环
  在中国日益进入老龄化社会与民众健康需求持续升温的共振下,众多创投资本纷纷看好互联网健康管理这个赛道的蓬勃发展趋势。特别是受近年来的疫情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线上就医以及线上慢病管理需求激增。
  这一行业的发展,还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工信部、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发布了《"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医药供应链常态化水平。
  需求增加、技术进步和政策鼓励,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药健康市场规模快速扩大,达到1961亿元,同比增长47%,预测2021年将达到2831亿元,同比增长45%。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已审批设置1700余家互联网医院,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
  众多线上健康管理平台则更多聚焦在构建互联网诊疗生态,解决医疗医药触达用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医疗支付体系尚不完善,线上就医无法有效连接保险理赔端。这既制约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的未来业务拓展空间,也令互联网+医疗+医药+保险难以形成闭环与极强协同效应,彼此促进推动各自业态持续发展。目前已有企业在支付方向发力,从源头方面降低民众的诊疗支付压力,完成互联网健康管理产业闭环。
  10. 特药药房,提升运营效率是关键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特药市场经历稳步增长,由2015年的人民币1470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人民币24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7%。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带动特药需求上升,以及处方外流、医保双通道等政策利好的推动,预期2030年中国特药市场将进一步达到11171亿元,2020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6.4%。
  不同于零售药房,特药药房主要面向肿瘤、特病和罕见病等患者,更需要他们通过专业服务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并从容应对不良反应,为患者谋求更多健康福祉。
  当前国内特药药房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且发展前景广阔,令市场参与者都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但与此同时,能否真正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体验,决定了特药药房的未来发展上限。
  相比欧美市场,国内特药药房面临更多的经营挑战,更需通过专业周到的服务和较高的运营效率来驱动业务发展。一方面特药药房药师的培养,可能需要2-3年时间,另一方面,特药药房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与人员培训体系满足业务发展需求。运营能力是特药药房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数字化科技有效降低沟通成本与物品管理成本,也成为特药药房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趋势。
  第四部分2021-2022年度医药健康投资竞争力研究案例发布
  在以医药健康投资作为重点关注方向的诸多投资机构中,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创投研究院通过对数百家投资机构的调研、走访与问卷发放,收集各基金募资,医药健康领域投资、退出,及被投项目的后续轮融资等业绩表现,同时参考第三方机构CVSource投中数据的数据,再结合行业专家评委会对拟上榜机构在ESG等方面的考量,"2021-2022年度医药健康领域投资竞争力研究案例"由此新鲜出炉。下为具体榜单:
  下为具体评选标准:
  指导: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出品: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创投研究院
  策划:陈晨星
  统筹:林坤
  撰写:马婷婷
  调研:马婷婷 赵娜 申俊涵
  数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
  战略合作:CVSource投中数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血压高,不能吃大蒜?医生忠告想要血压稳定,及早远离4种素食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大鱼大肉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虽然满足了味蕾,但是很多慢性疾病也随之而来,高血压就是其中一种。虽然现如今的医学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但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这家上市银行分行行长落马,两任董事长曾先后被查!啥情况?点蓝字关注,不迷路来源券商中国10月27日晚间,安徽纪检监察网通报,徽商银行合肥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何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近年来,安徽农信系统已有多位早上洗头和晚上洗头,哪个更健康?早知道早受益洗头似乎是每天都要做的事,不仅可以保持头皮整洁,除去油腻感,而且还能让头皮放松下来。很多人由于工作忙碌而将洗头日程安排在夜里,也有一部分人很在意品牌形象而将洗头日程安排在早晨。使人一入秋血压就飙高?危险加剧!稳住天冷后的血压,记住这几点高血压毋庸置疑,现实生活中患高血压的人群比较多。一入秋,多数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一变天儿,血压就蹭蹭往上涨。从现象关注本质,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如何干预可以让血压趋于稳定,不发改委产业司开展纺织工业运行情况工作会商刘丽靓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证网讯(记者刘丽靓)国家发改委10月31日消息,为深入了解重点领域发展情况,做好前三季度纺织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近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与中国化纤协会中国产升级挤牙膏,功能阉割,两台老旗舰让我看清现在的手机市场这几年的手机市场,大家都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各大手机厂商都在宣称自己冲击高端,先不管能不能冲,都先宣传了再说。但最终的结果来看,真正冲击成功的始终是少数,大部分的手机,或许只是价格浙大院长陈凌不确定时代,如何保护好私人财富?文陈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家族企业与企业史教授博士生导师企业家学院院长来源财富管理360度家庭财富管理综合筹划指南,泰康人寿总公司投顾团队编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0月出版。随着法纷繁复杂的消息行情迷雾之下,三个维度的信号说清楚中国楼市走向头条创作挑战赛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371篇原创文章北京二手房挂牌量破10万2022年即将进入最后两个月的冲刺时间,中国房地产经济和楼市,也来到了一个迷雾充斥,被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和消嫁70多岁法国老头,甘愿做他第四任妻子,巩俐到底在追求什么?文阅栀编辑阅栀在电影上,巩俐离不开张艺谋,在感情上,张艺谋逃不过巩俐。8年恋爱时光,巩俐用青春没有换来张艺谋的一纸婚约,她心灰意冷,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转身嫁给了富商黄和祥,这段冲动2022年最大收购案落幕,马斯克执掌下的Twitter将迎来巨变2022年最大的收购案终于落下帷幕。经历了变卦压价上法庭等戏剧性的折腾后,在收购期限前一天,马斯克最终还是以每股54。2美元总价440亿美元的原定价,买下了Twitter。16年历应急管理部今冬我国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偏高央广网北京10月31日消息(记者田甜)10月31日,应急管理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制以来建设发展成效。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副局长闫鹏表示,季节性的森林草
战国四大战将之首武安君杀神白起白起,又名公孙起,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257年,秦国郿县人,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战将。一生征战三十余年,经历数十场战役,歼敌超百万他精通战略战术用兵灵活但杀人如麻,最后被奸人陷害,iPhone12预备停产,降2100元急于收尾,现在捡漏很划算如果一款旧iPhone的价格降到和国产旗舰差不多的位置,你会选择iPhone还是国产?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因为现在国产旗舰在续航快充影像屏幕这些方面确实都要比iPhone好太多了国内油价调整最新消息调价后,今天11月10日92号95号汽油价格国内油价调整最新消息柴油汽油价格涨幅开门红,国内油价或将三连涨!今天是2022年11月10日,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显著下跌,作为国内油价调整参考指标之一的布伦特原油价格由周一的每桶99龙虎榜丨超讯通信今日涨停,营业部席位合计净买入1805。84万元11月10日,超讯通信今日涨停,龙虎榜数据显示,上榜营业部席位全天成交7702。73万元,占当日总成交金额比例为31。58。其中,买入金额为4754。28万元,卖出金额为2948。未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开展上千项科学实验遥远太空如何玩转奇妙科学?央广网北京11月11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白杰戈张棉棉张筱璇)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即将择机发射。按计划,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不仅要完成上行物资的使命,还将承担实验支持的职责。上行的物资中包括央行定于11月18日发行2023中国癸卯(兔)年金银纪念币一套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2年11月18日发行2023中国癸卯(兔)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13枚,其中金质纪念币8枚,银质纪念币5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双十一,广州海珠区封区了昨夜2348分,广州海珠区发布进一步加强管控措施,封区了(从11日00013日2400),这一天还是来了。今天盒马的线上是这样的运力不足,不能配送小区里外的快递都关门了。只有两间药宝宝出牙顺序表现以及如何缓解出牙宝宝出牙顺序表现以及如何缓解出牙一般通常宝宝会在410个月开始出牙,有大部分宝宝6个月左右,甚至有的宝宝更早,我家宝贝算迟点的,大概10月龄快结束了才开始出牙,宝宝出牙早晚与很多因孕妇头胎2个女儿,二胎骗婆婆生了个女儿,婆婆给孩子换尿布惊呆翠翠跟老公是经过邻居介绍认识的,没多久两人就结婚了,婚后日子过得也比较幸福。因为翠翠跟老公家里都是农村的,所以在城里也没买得起房子。在老公家里住,也就是说翠翠都是跟婆婆公公一起过日孩子近视的信号,你收到了吗?孩子近视的信号,很早之前就给家长发出了,只是粗心的家长往往忽略了近视并非一天造成的事实!究竟什么样的信号发出,家长需要留意呢?例如,孩子总爱揉眼睛和眨眼睛,歪着头看东西,总说眼睛不双十一即将闭幕,这五款手机闭眼入,最低跌至949元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观望双十一,并且很纠结,问我3000预算该怎么选择,2000预算该怎么选择,其实从今年年初的旗舰机到现在刚刚发布的新机,可选的手机还是很多,我给大家汇总了五款闭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