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吴永良脱胎换骨

  吴永良 私人史
  ┃  Personal History
  雨雪霏霏②
  脱胎换骨
  © 吴永良/文
  1
  列车在路上摇晃了四天,终于在3月末的一个凌晨到达密山。当时许多人还睡得香甜、做着美梦呢。   从车窗望出去,远山是黑压压的影子,大地白茫茫的一片。这是北大荒的特色,积雪在"五一"以前不会大量消融的。铁轨、停靠的列车、站台上堆放的货物,映着白雪,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北大荒的黎明大约比北京早一个小时。   "这是哪儿啊?"   "密山。"   "我们就到这儿吗?"   "太便宜你了,这是县城。我们要去的地方离这儿几百里呢。"   "下车了!"押送人员一边鸣笛,一边叫喊着。精干的小伙子们借来排子车,帮着大家把行李一一装好,运到临时住宿点去。按照安排好的接待点,文化部系统的流人住在一所小学校里,其它各部都有安排,而且去的地方也不同,列车上的旅伴就此分手。   街上经冬的积雪冻成坚冰。人们一时看不清路,走在冰上,立刻就来一个"老头钻被窝"。啪的一响,倒下一个;接着又是啪的一响,又倒下一个。大家开玩笑说,刚刚在北京摔了大跟头,来到密山还要接着摔。   文化部系统的一百多人,把一所小学校的教室、办公室给挤得满满的。行李铺在两边地上,中间只留过路的地方,完全是轮船上大统舱的模式。这是我们进入北大荒后的居住模式,此后,虽然住房形式有各种变化,但统舱模式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们——《大公报》的五个人和世界知识社的三个人被分在一个办公室的里面一间。刚刚把行李摊开坐下休息,就听到室外大声嚷嚷。启平笑笑说,这不是李景波在嚷嚷吗?我们出去一看,外屋行李包上坐着几个人,中间摊开象棋盘,在下棋。一见我们,其中一位皮肤微黑的中年人喊道:"朱启平,你不吃洋面包,到这儿吃大楂子来啦,要换换口味?"边说边笑起来。   这位原来是演艺界的名人李景波,身材不高,四方脸,浓眉大眼,典型北方人的面孔。他在电影《祥林嫂》中饰演总是板着面孔的鲁四老爷,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活泼开朗的。   坐在一旁观棋的中年人,身材和他相仿,满面笑容和我们打招呼。启平介绍说:"书法家、作家黄苗子!"苗子笑笑说:"现在是分子了。"   这时,景波指着苗子说:"我总是倒霉的时候才和他见面。在上海分手,都去了北京,可一直没见着。1954年夏天,我在昆明湖游泳,一头扎下去碰破了额角,躺在长廊的椅子上,闭着眼休息,就听有人喊我,抬头一看,是他。以后又是几年不见,这次见面是在右派专列上。"   苗子哈哈笑着说:"这叫‘倒霉时节又逢君’嘛!"   大家一片笑声中,高汾大姐走进来,都是老相识,寒暄起来。苗子感慨道:"世界真小,总是碰到熟人!"然而这阵狂风暴雨,把人们卷到北大荒来,恐怕是他们始料所不及的。   中午,当我们走到一个大院子,排着队走进饭厅的时候,高汾和启平又遇到不少熟人,东北美术学院的院长杨角、副院长张晓非夫妇,漫画家丁聪,作曲家陈地,电影演员郭永泰、张莹和管忠祥等等。这些在文化界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都在这里不期而遇。   食堂的院里堆着几堆萝卜,有人好奇地捡起来一看,冻得硬邦邦的像块石头,掷地有金属声。了解内情的人悄悄说,在这里一冬天就吃这一种蔬菜,到了下面,有时候还不容易得到呢!   食堂里放着两只大簸箩,里面装着满满的馒头,一个足有四两,随便取用。排队打菜,一个人一铁勺熬萝卜。这可以说是我们进入北大荒后吃饭的模式。以后不论到哪里,有菜吃的时候都离不开这种铁勺子。   这时候,人们刚到北大荒,还完全不适应这种伙食,不少人只吃了一个馒头。有些人把咸得要命的、很难嚼的萝卜偷偷地倒掉,当然做得十分隐蔽。甚至有的人还到饭馆里去饱餐,不过那多半是晚间悄悄干的事。   我们在密山住了一晚。第二天中午,大伙分乘若干辆汽车出发,开往改造的基地——八五〇农场云山畜牧场。   从北京出发以来,我一直打听我们的目的地,但一直没有人能说清楚,只说是北大荒。可是北大荒太大了,照地理书上说黑龙江省的三江(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平原统称为北大荒。现在才得知具体的地点。那么,云山畜牧场在哪里?在中苏边界线上、虎林县境内,从牡丹江经过鸡西、密山还要一直向东。   据一些史书记载,明清两代,黑龙江省都曾是犯人流放地域。鲁迅在有关清代文字狱的文章中,曾有过"发往黑龙江省与披甲人为奴"的说法。   另据记载,当时黑龙江省的著名流放地有两个:一个叫尚阳堡,虽然荒凉,还有少数居民;另一个叫宁古塔,一片旷野,荒无人烟。三个字为满语的音译,如翻译它的意思,"宁古"是六,塔是"个",合起来大概是只有六个人居住之意。   这个宁古塔即今之黑龙江省宁安县,翻开地图,可在牡丹江以南不远的地方找到,已经不是荒僻处所了。而我们要去的虎林云山畜牧场,则远在牡丹江以东几百里之外,比宁古塔更为遥远。   2
  1958年3月30日,经过四五个小时汽车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改造的基地—八五〇农场下属云山畜牧场。并且从来迎接的农场人员口中,得知农场的概况。   八五○农场位于中苏边境的虎林县境内,属牡丹江农垦局管辖。农垦局设在密山,下边有十来个农场,以原农垦兵团的番号命名,从八五○直到八五九。八五○农场的疆域基本上都在虎林县境内,下设若干分场,云山畜牧场是其中之一,临近有一分场和五分场。云山畜牧场当时有四个队,我们这些人将被安排到第三生产队,也称畜牧队。   当天下午,到达云山畜牧场,卡车停在场部大门口。那是几排红砖房围成的一个院落,周围稀稀落落地有一些土房,场部的几栋红砖房宛如鹤立鸡群。极目四顾,则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场部大门右侧有一间红砖房是供销社,这里唯一的商业机构。前门临路,后门在院里。规模大概相当于北方一个自然村的供销门市部。   卸下行李,人们一窝蜂地拥向供销社,了解这个未来的生活供应基地。但这小小的门市部除去货架和柜台,只能进去十来个人,大家只好轮流进去参观。人们扫视一下那货架,不禁十分失望。只见上层陈列的日用百货,只有一些鞋呀、肥皂、毛巾一类,一些架子是空的。下层食品部分,放着一些饼干、水果糖之类。有些有识之士当时就购买了不少饼干、糖果,作好储备。到了生产队之后,这类看不上眼的东西,已经不可能买到了。   下午,大家分散住到周围那些土房中去,仍然是地铺、统铺,不过地下草铺得很厚,不像在密山小学那冰冷的砖地上了。有人开玩笑说,用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来铺床真是一大享受。   十几位女同胞被分到一间较小的土房里,里面到处是厚厚的灰尘。她们在里面打扫了好一阵,等到从屋里出来,大家都笑着说个个变成出土文物了。水很难得,要从一里外的一口井挑来,在许多年轻力壮的男士帮助下,她们才算有了洗脸水。   当晚,吃罢一顿馒头、萝卜,人人疲倦得倒地就睡。   第二天上午,场里专为这些新来者开了一个会,会名是费过一番推敲的。不能叫欢迎会,这是关系到立场的问题,后来名为情况介绍会。由一位姓白的场长在大会上发言,介绍情况。   流人们到北大荒第一次开会,也是和农场人员第一次接触,难免心中惴惴。半年多来,他们经历多次会议,不论大会小会,总是训斥的语言和高昂的声调,在会场上经常处于"低头一族"的地位,他们对开会感到恐惧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使他们稍稍宽慰的是,这位场长并没有以大批判开路,一开头就念情况介绍稿。   他简单介绍了农场的位置、资源、地形、山川等概况,并谈了未来的设想。谈了五年规划,牛、马、羊、猪都要发展到以万计,至于家禽则要以十万计。在这个基础上,要开设奶粉厂、罐头厂、制革厂、毛纺厂、饲料厂、酒厂、糖厂等,前景是无限美妙的。当过记者的人,这类畅想曲听得多了,不以为奇。事实是,直到1960年底我们离开畜牧场的时候,那里只有可怜的几十头种畜。虽然建了些鸡舍和鸭舍,但里面主要是住人。   当天下午,我们就参加劳动了,任务是到第三生产队的七栋房给军工搬行李。那里离场部二十余里,早先分去的军工现在要调回场部来,给这批右派腾出住处。所以派这些右派去搬行李,或者有感谢他们的意思吧!   根据上级布置,每个人带着绳子,捆好箱笼铺盖,背到场部指定的一排房子里。   我们踏着积雪初融泥泞不堪的小路,到达三队时,军工们已经把他们的箱包堆在门外土坎上,三三两两在室外伫立,考查右派们的劳动态度。不少人初次干负重搬运的活,一时不太适应,沿途经几次休息,才完成了任务。到第二天,又继续干这种负重锻炼,不过是给自己背行李到第三生产队的五栋房。由于东西多,许多人背了两趟,有人甚至背了三趟。有些人肩膀被绳子勒肿了,有些人夜里腿肿疼得睡不着。这是流人们到北大荒上的第一课——搬家。   直到搬到了五栋房,才算初步安定。说是初步,因为以后的搬家是相当频繁的,差不多是三个月一小搬,半年一大搬。   五栋房位于完达山边缘一个坡上,由此上山就是茂密的树林。名为五栋,实际上有八栋土墙草顶的房子,以伙房为中心,其它七栋为羽翼。房子是统一模式,门开在中间,两米左右宽的堂屋,左右各一间,面积大约十五六平方米。屋子中间是过道,两边是用树条搭成的一排大炕,上面铺着厚厚的一层草,人们戏称之为土席梦思。   每栋房大约可住三四十人,全盛时期五栋房曾有二百多居民。   我们《大公报》的五个男劳动力和世界知识社的三位,再加中央气象局的两位二十岁左右的小萧和小廖被编为二十一组,属七小队。我们睡在一间大屋的右侧,左侧是七小队十九组的十几位室友。初时大家睡得比较宽,后来人员增加,每人宽度仅剩两尺许。这个宽度后来就成为睡位的标准宽度。   3
  组里十来位伙伴,朝夕相处、患难同当,彼此体谅,几十年后依然令人难忘。   谢和赓在到五栋房之初一个月左右,在我们组里和大伙儿一块儿劳动。修建五一水库以后,他和其他三位五十岁左右的流人,组成"四老"编筐组,用柳条编修损坏的土筐。当时土筐的损坏率很高,他们几位很忙。不过他们可以坐在矮凳上,干这种比较轻巧的技术活,看起来悠闲多了。   我们有时和谢老开玩笑:"你现在不是编辑,而是编纂了。"   后来,我们渐渐了解到他的一段不平常的经历。他于1933年加入共产党并奉派到冯玉祥的西北军,担任过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秘书。1934年由于党的工作的需要,他利用和国民党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是小同乡的关系,潜身他们的幕中,担任秘书。其后,还担任过国防会议秘书、桂林行营秘书等职务,置身敌营,参与机密,先后达八年之久。   1942年他奉派到美国学习,直到1954年和夫人王莹一起从美国归来,回到自己人的怀抱,参加世界知识社工作。却被意外地划为敌人,来到北大荒作了流人。   以他的生活经历和年龄而论,到了北大荒,不要说繁重的劳动,吃喝拉撒睡诸端都是很难适应的。比如说,他有多年喝茶的习惯,带有茶叶,但无处去找开水泡茶。偶尔在伙房大锅里舀得一碗浑浊的开水,就向伙房人员连声道谢,简直是感激涕零了。   初到五栋房,我们常常去割草,天天都要背一大捆回来。年轻力壮的可以背百八十斤,老谢背的草捆要轻得多。即使如此,因为腰腿不灵活,他蹲下身去两臂套进系草捆的绳索,要别人用力拉着才能站起来。   他常常抱歉地对拉他的人说:"谢谢,我献丑了!"大家当然明白,他是尽了最大的努力的。   他坚持到1959年底,因全身浮肿被照顾先期返京。80年代,我拜读过他怀念夫人王莹的文章,记叙了王莹30年代在上海结怨江青的经过,叙述了他们夫妇在文革中双双遭难的历程,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组里另外两位世界知识社的编辑石铁生、王绍仁都属棒劳动力,重活、累活都抢在前面。初期在五栋房吃的粮食要到七栋房去抬,要经过一里多陡坡的山区泥泞小路,经常去抬粮食的是他俩。修水坝上坝他们抬双筐,扛木头他们扛大头。小组开会,大伙七嘴八舌地表扬,他们很严肃地说:"表扬右派可是立场问题。"   《大公报》社的三位女将——徐文兰、高汾、余悦和其它八九位女同胞住在一栋小些的土屋里。女士们来到北大荒,不要说劳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就要比男士多得多。简单地说两条:没有厕所是她们不时遇到的难题,没有水是第二大难题。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当否姑且不论,但女人的确比男人需要更多的水,而在五栋房水是稀缺的。   因为体质较差,她们生活上常常感到狼狈。余悦到北大荒不久即离开,且不说她。徐文兰和高汾两位,年龄都在四十岁左右,徐文兰在女将中被排为一号大姐,高汾被排为三号大姐。说她们手无缚鸡之力可能有些过份,但如果放只鸡在房子里,二位肯定抓不着。而后来,高汾大姐居然还当起猪倌来,人们常常看到她腰系围裙两手挥舞,狼狈地追着猪跑。即使如此,她不论干什么都是非常认真的。在困难条件下常常是关心、照顾伙伴们。   到五栋房的第一周,只干些零活,诸如割草、砍树、修桥补路一类,是一种适应性的劳动,每天不过十来个小时。但不少人还是感到精疲力尽,有的人下午收工回来,床上一躺,晚饭都不想吃了。   不少人生活上感到一时难于适应。先说吃的,自从到五栋房,除去开头的两天吃馒头,以后接连十几天都是大楂子、小楂子。所谓大楂子就是整粒的老玉米,不过是脱了皮的。再粉碎一道的是小楂子,我们称之为二楂子。楂子饭和大米饭的做法相仿,但楂子饭要硬得多,吃到嘴里到处跑,不易嚼烂。有人吃了胃不舒服。那时候,各小队天天都要派人去抬粮食,他们一回来大伙儿就围着问抬的什么,一听说是楂子就有人叹气。有人就开玩笑说,凭这点也得到北大荒改造。后来水库开工,又改成馒头。至于副食,就如同人们所预料的,有时水煮萝卜都不可得,退而求其次的是一小瓢盐黄豆。复旦同学许子美兄,当时担任炊事班长,每次开饭,总是"亲自"用铁勺一一为大伙儿舀菜。   个人清洁卫生呢,对不起,自己到山坡去找水源。冰雪消融时,山坡上会有一些涓涓细流,清澈见底,可以说是高级洗脸水。有人匆匆忙忙利用尚未消融的积雪擦脸,名之曰"干洗"。有的人索性蓬头垢面去出工。   我这里记叙北大荒用水困难,绝不是说那里的环境干燥。相反,潮湿是北大荒除寒冷外的另一特色。不说森林和沼泽地,那里当然潮湿。就是已经开垦过的地方,因为缺乏排水系统,人们也为潮湿所苦。   一年四季,无论是马车道,还是人行小路,总是泥泞不堪。春天冰雪消融,所有的路面都铺着一层泥浆。夏天进入雨季,不少道路会被雨水冲断,人们只能趟水。到秋天总算有几天稍微干燥的日子。但时间短暂,很快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   我们去北大荒时,不少人准备了球鞋,翻皮皮鞋一类。但穿上这些鞋走路,两只脚必然会湿透。后来,几乎全体人员都穿着一色的雨靴,除了冬季,那是唯一的选择。   差不多人人都学会补雨靴的本领。如果一时补不好,两只脚就整天泡在寒冷的水中。因此而坐下风湿性关节炎的毛病,那已经是后话。   4
  虽然说,大家对生活一时还不够适应,但在五栋房的头三个月,和后来相比,安排得还比较宽松。   每十天有一天大休,称作大礼拜。大伙可以做做个人的私事:清洁卫生、缝缝补补(主要是补雨鞋)、写写家信、看看报纸,那个时期还经常有报纸可看。   队里专门抽出一个人做交通员,隔日跑一趟场部,替大家取信、发信、取包裹,代买必需品如邮票、线手套、垫肩甚至水袜子(北大荒特用的一种胶布鞋,称为水袜子)。交通员在队里的日子,就到工地上给大家理发。   队里办了一份墙报,名为五一墙报。指定几个干过新闻工作的人组成编辑组,由高汾担任召集人,有黄苗子、丁聪、萧离、殷毅和我参加。此后就常常可以听到高汾清脆的叫声:"苗子啊苗子,萧离啊萧离。"一个个地喊到一起去开会了。   编辑组中三个人是《大公报》的,在开头一节中已有简介。这里稍稍记叙一下其它三位:黄苗子,集作家和书法家于一身,50年代《人民日报》副刊的经常撰稿人。现在来编辑这样一个墙报,堪称"大炮打蚊子"。墙报的稿子由大家抄,而标题则非苗子亲笔莫属。楷书、行书、隶书、碑体都曾在墙报上露过,墙报贴在竹席上立在墙边。许多懂书法的人羡慕地说,苗子写的标题应该裱起来挂到客厅里。丁聪是抗战时期即享盛名的漫画家,笔名小丁,我们都以此相称。墙报上曾几次刊出他创作的劳动写真。有时候我就想,不是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吗?书画家那样精巧的手,不让他用笔去写去画,却天天让他去拿大镐挖土,这是保护生产力还是糟蹋生产力呢?有些理论家,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真是高深莫测、玄妙之极!   殷毅是《光明日报》的青年记者,经常的编务由他主持。这份墙报记得出了五六期,在那种条件下算难得了。当然,墙报上刊登的都是循规蹈矩的文章,唱各种各样的颂歌。道理很简单,大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自觉自愿地韬光养晦。   办墙报以外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是在四周山色中的一片丛林里开辟了"五一乐园",一百多名劳动力花了半个大休天才完工。   平整了八个花圃,在百花初绽的春天,收集起五颜六色的野花移植其中,五彩斑斓,生机盎然,这是十几位女将的功劳。   石块作基础,上覆大石板做成石桌七八张。山坡上多的是伐木时留下的树桩子,用大锯一锯就是个坐凳。小树枝收集起来作篱笆,几株小松树编个大门。横贴红纸,上书"五一乐园",那当然是苗子的墨宝。   "五一"劳动节当天上午,乐园里开了一个联欢会,庆祝"五一"和乐园落成。乐队来的伙伴们演奏了提琴、吉他、双簧管等几种乐器,还演出了男声、女声合唱。   唐老板和胡永立的京剧清唱首次在公众场合亮相,受到热烈欢迎。唐老板的本名没几个知道,但唐老板的称呼在五栋房却十分响亮。他的青衣唱腔在原机关久负盛名。联欢会上一曲霸王别姬中的唱段,获得满堂彩。胡永立,北京辅仁大学毕业的京剧研究人员,宗裘派花脸,一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声音宏亮,字正腔圆。琴师老屠也非等闲之辈,在北京曾为名票张伯驹操琴,是京剧艺术的研究人员。   每逢大休,总有一些人到乐园来徘徊,不过下棋、打牌娱乐的人为数有限,多半是利用石桌写写家信。这几乎是每个流人大休时的必修课,也是最大的乐趣。   说起这三个月比较宽松的气氛,不能不感谢当时担任指导员的刘文。他是黑龙江人,听说参加过东北解放战争。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刚刚从畜牧场搬行李到五栋房——畜牧三队所在地的当天。我走进院子,卸下背着的大行李包,气喘吁吁地擦着汗,坐在一个木墩上歇气。一个身穿军便服、面容清秀的小伙子走过来说:"累了吧!几小队的,我送你去寝室。"边说,他边拿起我的行李包。我受宠若惊地连忙道谢不止,说:"我是七小队的。"后来知道他就是这个队的指导员,名字好记,叫刘文。当时我稍稍有些诧异,因为右派分子那时已经批倒批臭,许多领导干部在他们面前总是冷若冰霜的。   第二天上午举行的见面会上,他讲了一次话。一开口就是"同志们",大半年没人这样称呼我们了,听起来真令人有空谷足音之感。   他并不善于言词,但态度是诚恳的。他讲的大意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既然说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我们就应该按人民内部矛盾对待大家。"   他在劳动中和大伙接触很多。修水库的时候,几乎天天在坝上和大伙儿一起抬土、挖土。后来我们在畜牧场遇到的什么指导员、队长一类的人物,是从不屑于这样干的,可能是因为要划清界限吧!   他交了不少朋友,能叫出许多人的名字。有时晚上到寝室聊天,"四老编筐"就是他吸收大家的意见后,作出的决定。   墙报组建立后,几乎每次开会他都来参加。我们向他征求意见,他只是笑笑说:"你们是专家,我来听听。"   5
  大约在4月中旬,场部下达修建五一水库的命令。水库的位置就在五栋房所在地的山坡脚下。那里有一条从山里下来的马车道,地势较低,道旁有一个积水而成的水泡子。坝就建在水泡子的下方,拦断马车道,计划形成一个小型的人工湖。说是水库,其实面积不大。但按照规划,这里是一个养鸭基地。修建这座水库,是畜牧三队的基础工程。畜牧三队是倾全力去修建的。除去队里全部右派分子的力量外,还抽调了一些对土方有经验的新生(即刑满释放人员)参加施工。右派里有两个人能搞搞测量设计,大家称之为工程师,参加了设计工作。场部决定:水库是迎接"五一"的项目,命名为五一水库。开工当日,还搞了个仪式,有讲话、表演节目之类。   修这个水库,我们要干三种活:一是挖坑取土,二是抬土上坝,三是平整夯实。开始阶段主要是前两项。大家在体力上得到锻炼,总结为过四关。   一开始,抬筐的人常常嫌土装得少,叫喊多加点。当晚就发现肩膀给压肿了。第二天一早摸一下肩膀都疼,有的人抬筐时就把枕头垫在肩上,可实在又太不方便,只好忍痛坚持。一两周后肩膀磨起了茧子,疼痛才得到缓解。这是第一关。   第二关是腰腿。抬着重筐小跑着上坝,一天下来腰酸腿疼。有的人夜里起夜下床,只能弯着腰走。十天半月之后,腰腿渐渐硬朗起来。   第三关是脱皮。北大荒赤日炎炎,不管抬筐或挖土,经常汗如雨下,只能脱光膀子大干。只要晒一天,背上、胸前、双臂和大腿就曝皮了,疼得热辣辣的。撕下一层又露出鲜红的嫩皮,过不了几天,又晒曝了一层。如此三番五次,直到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才不再脱皮。   最后一关是手脚关。什么时候手掌和脚底板都磨得起了厚厚的茧子,接触异物已经麻木不仁了,就算过关了。这大概就是所谓手足胼胝吧!在修建五一水库后期,几乎看不到穿鞋干活的,个个都是赤脚大仙。   四关一过,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已经在脱胎换骨了。其实差得还远呢!   对大多数人来说,上坝劳动是十分艰苦的。无论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都远在北京修十三陵水库时之上。   整天挥汗如雨,抬着一两百斤的重筐,马不停蹄地奔跑。而且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体力消耗太大。许多人干一天下来,精疲力尽地回到寝室,蜷伏在通铺上,一动也不动。   即使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不轻松。   住在我们隔壁,有一位姓白的小伙子,不过二十出头,脸上明显地带着稚气。他有两个特色,一是不论在宿舍里或是出工劳动,总带着一个硬纸夹子,稍有空闲就写日记。后来我们听说,他和热恋中的女友相约,每三天交换一次日记,很富于浪漫色彩。   二是随时随地都引吭高歌。那时侯,刚刚放过一部电影,叫《柳堡的故事》,它的插曲《九九艳阳天》正在流行。这位小白出出进进都唱这首歌,许多伙伴因此也能记住两句歌词。比如我,就能记得这样两句:"九九艳阳天哎呦,十八岁的哥哥要把军来参。"   有的伙伴干一天活很累,心里又烦,就说气话:"都当了右派了,还参什么军,充军还差不多!"   上坝以后,小白的歌声渐渐稀少,甚至一天也听不到一声了。伙伴们开玩笑说:"十八岁的哥哥,被土筐压哑了。"   后来,我们知道并不完全如此,主要的原因则是小白的爱情生活中起了风波,他是身心交瘁了。   浓郁的浪漫色彩虽然令人向往,但大多只不过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之中。而现实却常常是冷酷的。   6
  在整个上坝劳动中,我们这一组强强组合的抬筐人员是石铁生、王绍仁、石文华等小青年,启平、萧离属于老当益壮的组合。我也经常抬筐,但因为属于中等偏下的劳动力,只能和尤在搭档。而尤在又常常去干些杂活,如送饭送水一类,我只好找组外的伙伴搭档。使我有机会接触各方流人,获得不少信息,长了不少见识,观察到伙伴们精神状态的一斑。   一次,刘文带来一位五十左右、中等身材的人。介绍说:"这位吴绍澍,这位吴永良,两位老吴抬一个筐吧!"   40年代中期我在上海读书,当然无缘接触那时国民党的政要人物,但对市长吴国桢、副市长吴绍澍、党部负责人吴开先等所谓三吴,还是耳熟能详的。今日一见,竟是一位赤背短裤的人物,未免感到好笑。当然,六七月间上坝劳动者都是这种打扮,不足为奇。   边抬筐边聊天的过程中,方知他在上海后期国民党上层派别斗争中,受到排挤,参加了反蒋活动。后来参与策划了招商局的起义,建国后分配到交通部工作。   我听人说过,上海沦陷时期,吴绍澍在那里从事地下工作,多次往返于上海重庆之间,和各色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很富于传奇色彩。但在我们交谈中,他一点也不愿涉及。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反右运动的人很容易理解,因为只要一批判起来,什么经历都被一笔抹黑、一无是处,而且不容置辩,自是令人伤心。   又有一回,刘文带来的是外交部礼宾司的司长王倬如。他比吴绍澍年轻些,壮实些,精神面貌也要好些。此人在新闻界同行中口碑不太好,因为他对待记者不够耐烦,鸣放中大伙有些议论。我觉得和他好像没什么可谈的,可他的谈兴却不小。先是和我大谈日内瓦风光,继而夸奖北大荒的景色,说他去过一些地方,风景秀丽而瑰奇,在日内瓦之上。并且一再劝我多走走、到处看看。显然他谈得太高兴了,已经忘了流人的身份。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且在流人中是有代表性的。他们对于自己国家的一草一木,有很深的感情,决不像大批判中的那些不实之词。   刘文还给我带来一位出身南洋的华侨叫陈尔真的。他中等身材,瘦子,长脸。在美国学电化教育,学成后响应号召回到北京,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作美术制片工作。此人的特点是一肚子外国幽默小故事,在抬筐的过程中不时讲一两个,而且联系实际作些注释。   有一则小故事说,一位顾客到咖啡馆去喝咖啡,先要一杯红茶,红茶端上来以后,他又要求换了一杯咖啡。喝完了咖啡,他站起来就要走出去。侍者拦住他说,对不起,你还没有付钱。他问侍者:什么东西没付钱?侍者说,咖啡呀。他说,咖啡不是用红茶换的吗?侍者说,那红茶你也没付钱呀。他说,红茶我没喝呀,为什么要付钱呢?侍者一时间竟然无话可说。   陈尔真说,这位顾客明明是在诡辩,却好像处处都在理。批判斗争会上有许多发言就是这种类似的东西。明明是诡辩,却自封为辩证法。   和我抬筐的伙伴中,还有一位在五栋房有点知名度的人物,大家都叫他老张。他的知名度所以有点高,乃是因为他是自投罗网的右派。   这位老张是北京市新华书店下属单位的一个负责人。他在书店工作,有读书的机会,又喜爱读书,对理论问题很感兴趣。1957年引蛇出洞阶段,他既未写什么大字报,又未在任何座谈会上发言。但是他命中注定该有一劫。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他在报纸上忽然读到一篇章乃器的文章,其中两个观点他深为赞成。一是章认为企业公私合营以后,资本家所拿定息不是剥削;二是章不赞成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人的改造,认为道教的这个说法是迷信宣传,极不科学。老张不仅赞成,而且翻查有关书籍,补充了章乃器的意见,写成文章寄到报社去。以后的事情很简单,文章被转到老张的单位,于是他自投罗网地成了右派。   老张意见的要点是:按照道教对脱胎换骨的解释,脱胎是脱凡胎而成圣胎,换骨是换凡骨而成仙骨,这显而易见纯属迷信宣传,被移用到思想改造上来完全错误。思想改造是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以求符合实际,任何人都不可能像得道成仙一样,认识完全符合实际。而且在人群中划分凡骨与仙骨,会制造等级,不利团结。现在回顾起来,他的意见并无什么不妥,只是失之简单。但在那个时候持这种意见,是难能可贵的。   7
  4月份的一个下午,我们从水库工地回到五栋房,发现院子里坐着一群人,身旁堆放着行囊。他们身穿军装,有绿有蓝,看一个个呆滞和惶恐的神情,不像军工。后来得知他们都是部队里划的右派,是从北京发配来的。   晚饭后,指导员宣布了分配名单,有七个人分到我们组。他们马上把行李搬到我们屋里铺好,然后大家简单地互相介绍。其中两位是军委总政创作室的,一位叫沈默君,三十六七光景,细高挑儿,面容清秀,显得稳重老练。另一位叫鲁一,身材偏矮,圆脸上架着一副近视镜,人显得和气。两位都是尤在的熟人。有两位来自后勤部门,一位是军医李定国,矮个儿,小圆脸,我们后来喊他小李子。另一位叫吴辅仁,比小李壮实些。其它三位穿着蓝军装,是海军的。一位姓王,政工人员,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四十岁左右,我们后来叫他大老王,为人坦率真诚。另一位姓管,秀气、健壮,一到组就成为棒劳动力。还有一位姓刘,中等身材,说话有些诙谐,天津人。三位的名字记不起来了,但大家相处三个月,十分融洽。1960年年初,听说小管的一只手在寒冬冻掉了几个指头,大家都为他难过,但此后就再无消息了。   据他们介绍,部队里的反右斗争,对外当然保密,内部斗争很激烈。最后划右派是经过军事法庭判决的,每个人都得了一张判决书。这个消息曾经引起我们很多猜测,为什么地方上的右派不经法院判决呢?而且始终没弄明白,判决所根据的是何种法律。   毕竟是武人,除了沈、鲁二位,都有点口无遮拦的习惯。第二天上坝劳动归来,小管可能是累了,四肢摊开地躺在铺上,大声地说:"这下好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了。"很明显,他是指管理层想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这大致是不错的,不过太直白了。   后来萧离告诉我,他曾专门和小管谈了一次心,希望他说话注意方式和场合。嘱咐他: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能认为到了北大荒,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据我后来观察,小管接受了萧离的好意,谨慎多了。   8
  我在前文里说过,萧离是一位老大哥式的人物,关心年轻人。我作为他的老部下,在北大荒不时地得到他的各种帮助。从小处说,什么防蚊油、清凉油、去痛片一类小药品,劳动用品,比如垫肩、绑腿一类,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支援。至于各种忠告,那更是经常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有些婆婆妈妈,太谨小慎微了。   然而有一次我们两个单独去执行割条子的任务,我聆听到他对于当时流行的改造一切的见解,感到颇有独到之处。   5月初,我和萧离一起到一个大草甸区去割那种一两米长、拇指粗细的柳条,用以编筐和修筐,那是大量需要的。   那是一个大晴天,天空湛蓝,几乎看不到一丝白云。北大荒的大晴天,真正称得上碧空如洗。   从五栋房出来,先要翻过一片林区。由于天天在坝上劳动,不经意间已经遍山皆绿了,好像只是一夜之间的变化。进入林区,杜鹃声声不断,我感觉以前从未听到过那么清脆、那么响亮的叫声。我对萧离谈了这种感觉,他解释说:"山区辽阔、空旷、寂静,所以这样。而且和人们心情也很有关系。自古以来有关杜鹃的诗歌很多,但情调则有很大差异。"我请他念了几首。他特别念了余靖的诗:"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然后沉思片刻说:"当然时代不同了,20世纪了,我想该不会再有万古沉冤的。"   翻过这片林区,忽然前面闪出一大片沼泽地。这是我在北大荒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   数不清的草墩子,星罗棋布般地组成了沼泽地,在当地称为草甸子。每个草墩子高出地面约六七十厘米左右,上面长满柔嫩的绿草,好似美人的秀发披散在四周。草墩间距约五十厘米,整齐排列着,远远望去像在绿荫上织绣着的无数朵绿茸茸的花朵。草甸子中间盘旋着弯弯曲曲的溪流,溪水碧绿,缓缓流淌。远山满布茂密的森林,衬以近处五颜六色的野花,整个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   在草甸子上走了一会儿,才发现这里的水源如此丰富,应该称之为水洼地才好。草墩子下面不用说,一眼就可看到细流潺潺,草墩子上面看着是干的,一踩上去,就会冒出水来,踩过去就是一个水印。如果一行十来个人走过去,就会形成一个小水沟。难怪这里会形成青山碧野和锦缎大地。我不禁大声说:"太漂亮了!怪不得前两天外交部的王倬如和我抬筐时,夸奖北大荒胜过日内瓦呢!"   萧离已经来过两次,但仍然贪婪地望着这片锦绣大地说:"此之谓鬼斧神工啊!"   我们在小溪上跨来跨去,寻找粗细、长短合适的柳条。这是一种红柳,只在草甸子中沿小溪丛生,使得一片碧绿中点缀着丛丛鲜红。   割够了柳条,坐在草甸子边缘休息。萧离望着眼前开阔的沼泽地,深思地说:"这是自然的创造,自然的和谐。眼前美丽的草甸子,我们可以把它开垦成大片耕地,但把耕地复归于草甸子,就非人力所及了。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等深刻!有人却要把他颠倒过来,什么都要改造,让道法人,太不自量了。"萧离显然不是即兴发挥,而是他经历多年风霜,所悟出的富于哲理性的见解,富有启示性。   那个年代,有些权威人士,改造两个字不离口,对世界上的万般事物,他们都要改造一番,真令人感到惶惑不安。听了萧离这段话,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9
  七月中旬,水库的大坝基本竣工,已经无须一两百人昼夜奔忙。该给这里的右派安排新的改造项目了。   一个傍晚,指导员集合全体,作新的劳动动员,宣布:成立水利连,住到二队去,准备冬修水利;成立伐木连,即日进山,准备伐木运木;另建电锯排,加工木材;成立留守连,继续完成水库工程。总的名称叫基建大队(实际就是右派大队)。   各个小队、组的编制彻底打散重组,改称连排,人员重新组合。据说这是吸取苏联劳动营的经验,不断打散重组劳改人员,以防不测。这就说明,虽然要求这些人对管理层无限信任,而管理层对他们则无限怀疑。   《大公报》的八位流人,除余悦已经先行返京外,其余七人分到五处。朱启平被调去烧炭,直到他1960年回京,我们再没有见过面。萧离调往老电锯,离五栋房最近,和他见面的机会比较多。石文华调水利连,经过最困苦的磨练。北大荒那么冷,还在田野里露宿过。徐文兰也调水利连,不过在伙房工作,条件稍好些。   尤在当时就调去伐木连(后来我也上山和他相遇,但不在一个排)。我和高汾留在五栋房,继续修水库的扫尾工程,她仍然充当火头军。   有些人因种种原因被调到八五〇农场文艺队去,我记得的有杨角夫妇、丁聪、搞作曲的陈地几位女将,等等。其中还有我前面所说到的沈默君,后来听说他与人合作编了个剧本叫《自有后来人》,即《红灯记》的原型。   编制调整以后,畜牧队指导员刘文被调去了水利连。不久,右派队里就纷纷传说刘文被批判了。说是刘文的立场有问题。理由之一是,刘文在右派队里开展了流动红旗的活动,把劳动红旗公开奖给了一些右派小组。右派是只能要拔掉的白旗,怎么能扛红旗呢?   1959年秋天,随着反右倾运动的深入开展,听说他又被作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批判了。那年月,就像现在流行时装一样,流行各种帽子,而且不断地花样翻新。   其后不久,有一次,我们在场部附近一条小路上遇到他,面容明显地消瘦,而且显得发灰。手里拿着一根树条,赶着五六条牛去放牧,穿一件退了色的军大衣,那神情和这些右派很相近了。   我们走近了的时候,相顾黯然,面色沉重地互相打了个招呼,分手了。   本文选自《雨雪霏霏》,吴永良/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10月。

经典主力洗盘行为在投资股票过程中,大家都遇到过主力洗盘现象。一些跟风的散户们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必死无疑,可以说它是跟风散户的克星。那么,主力洗盘是什么意思呢?主力洗盘手法有哪些呢?主力洗盘特征又有哪最新!剑桥回应承认中国高考成绩!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剑桥?今天上午,剑桥回应了!针对近日媒体报道剑桥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新闻,剑桥大学官方微博3月25日回应称,收到很多关于剑桥大学是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询问,感谢大家对报考剑桥大学的浓厚甘肃石林马拉松,越野赛秒变夺命赛,天灾还是人祸,谁是大导演?前言民间有句话说的好,小孩子的脾气就如同六月的天气,一会哭,一会就开心地笑,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看着晴空万里,不一会乌云漫天,雷电交加,暴雨倾盆,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然而在甘肃景泰贾政官场现形记错在哪了?水至清则无鱼。若清官之过在于太清,能否改之以浊?这篇文章讲的是红楼梦里贾政当官的事。贾政在京城当官时一切安好,到地方任上却尽显无能,终因犯错而遭弹劾。祖父功勋在前,家族名望在后,贾乾隆帝在颐和园造大石舫是为点景和休憩之物?还是有更深层的意寓图中是一枚北京颐和园石舫纪念章,以章说史,今天就讲讲这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物石舫背后的故事。舫的形象与舟相类似,筑于水滨,为园林中最富情趣的建筑物。清漪园时期乾隆在万寿山西侧建叫花不是花,却成了上海的市花,是不是笑掉大牙小启中国成语大会鸣金收兵,中国诗词大会如火如荼,下一场文化盛宴是不是中国谜语大会呢?不妨让我们先来几个谜语预热一下1谜面叫花不是花,开得白花花,用手摘下来,朵朵能纺纱。(打一植物)长江2020年第5号洪水到重庆水漫重庆城,牵挂家乡人水漫重庆城,牵挂家乡人(原创)洪水漫了重庆山城,欢迎来重庆看海景,码头淹到了朝天门,洪崖洞车库水很深,南滨路淹了喜来登,磁器口街道不通行,朝天扬帆高耸入云,轻轨水上千与千寻,李子坝邓氏联商邓华礼上海亦星集团董事长安商义人科技总裁邓氏联商邓华礼上海亦星集团董事长安商义人科技总裁邓华礼,男,江西省安义县人,1985年9月24日出生,现任上海亦星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总裁。由于其独特眼光非凡胆识诚信经营敢于担当邓氏音乐。邓伦麟过年我就回家(郭蓉演唱)邓氏音乐。邓伦麟过年我就回家(郭蓉演唱)过年我就回家演唱郭蓉词邓伦麟叶渔人(肖伟光)曲叶渔人(肖伟光)歌词飘飘那个雪花染白妈妈的头发你不要站在村口盼望过年我就回家呼呼那个北风吹冷妈上海迪士尼游玩攻略1。游乐设施1。1。梦幻世界爱丽丝梦游仙境迷宫(5分钟,上午9下午7,室外)晶彩奇航(5分钟,上午10下午7,室外缓速)漫游童话时光(5分钟,上午10下午830,室内互动)七个小矮父亲对孩子的一生有哪些影响俗话说父爱如山!有父亲常在身边的孩子往往更有安全感。然而,现代社会一般男主外,女主内。即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做家务带娃。所以,许多孩子常常父亲角色缺失。父亲角色缺失的男孩往往
天国的你,好吗?G想你了,你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一年多了,对你的思念只增不减,原以为时间长了会淡忘,可是没有。前天你来到了我的梦里,你知道我有多开心吗?梦里的你是那么的真实,好希望自己能一直在梦里不要健康是吃出来的吃饭是常事,怎么吃饭才是事?荤素搭配,谁都知道,怎么搭配才是学问。荤素搭配应该遵循二八定律。改变饮食习惯从早餐开始。一个人的早餐如果不吃,体内的临时储存的能量消耗大约能维持到上午十如果你会吃饭,懂得食物性格,你就可能拥有健康身体你好,告诉你一个秘密,只有会吃饭,食物不停的供给才能让我们有持续的精力生存。问题是,你吃过饭后,为什么身体会有表示,悄悄的告诉你头发白了好多,皮肤不再紧致,睡觉怎么不踏实了,脾气不脱发问题,是这样用食物语言解读的我的实践告诉我,脱发了,是食物里B族维生素太缺乏了压力,是一切不正常行为的根源。如何释放压力,保持一个积极的状态,去面对生活,是贯穿整个人生的基本问题。在免疫系统里,压力也是动态平作妖者终将难逃追剿小红书起诉自媒体造谣我不知道具体经过不敢忘加评说。不过,如果小红书起诉自媒体,我个人觉得,有博眼球的可能。自媒体审查不是一般的严。很多关键词都被屏蔽。不过,如果真有其事,不排除有心感谢苍蝇八辈祖宗小宝还有一个星期就两岁半了,星期五终于不在身上尿尿啦!更神奇的是晚上也不用穿尿不湿了。星期五下午五点多左右,给宝宝热了一个包子,他和哥哥在客厅看电视,我在厨房做饭,忽然宝宝在客厅哭天使大男孩还有一个星期就是你的冥诞了,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接受不了你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事实。我以为时间长就淡了,就不会那么想你了,可是我发现我错了,时间没有让我对你的思念变淡,相反对你的思念越来学会呼吸我们就赢了一步练习易筋经务必配合易筋经洗髓经,做到物我两忘,对于修身养性,妙不可言。一个关注气息,一个忘记气息与生俱来,我们都在呼吸。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活动。这话听起来很简单,好像不是问题。但你后悔长大了吗?有句话常说小时候的快乐很简单,长大后简单才是快乐。小的时候,天真浪漫无忧无虑。可以和着哥哥们一起爬树,玩玻璃球可以骑着单车绕着家门口绕上三四圈和着小伙伴玩老鹰抓小鸡,捉迷藏陪着小姐我的另一类饥饿体验不在状态,我很烦,不要理我好不好?很多时候,我很迷茫,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一样的饮食,就怎么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生起伏。眼看TA平地起高楼,正是春风得意时,莫名其妙的去了。痛心永远是生最痛苦的事2013年的10月16日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那天下午两点多钟四个半月的儿子睡好午觉起来后就一直很闹人,一直哼哼唧唧的,精神也不怎么好,我见他这样就很着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