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五个将军的故事

  《麻城文化丛书》文选177
  麻城民间故事(二十二)
  将军故事
  文/曾 锋
  一、王树声虎口遇干娘
  一九二八年五月的一天,天蒙蒙亮,麻城县西张店街上突然响起一阵激烈的狗叫声。住在街北头的周家姆刚打开门,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却见一个头戴礼帽身穿长衫的大汉急匆匆地向她家门前跑来。周家姆定睛一看:呀!这不是项家冲的国伢(王树声的乳名)吗?周家姆正想告诉王树声,敌人正到处贴告示抓他,这时,街头响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即传出了"抓住王树声"的嚎叫。
  王树声眼前的这位中年妇女,她的丈夫在几个月前因参加黄麻起义而惨遭杀害。王树声正要往回走,不料周家姆一把将他拉进屋里,关上门说:"国伢呀,快到我家躲躲。"王树声说:"可这会连累你呀?"周家姆有点生气地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说着,周家姆就帮他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藏在灶房的柴堆下,又找出自己儿子的一件破蓝布袄和一件旧棉裤让他换上,还从锅底里摸了一把黑灰尘抹在他的脸上,嘱咐他躲在灶屋的柴草里别出声。
  王树声显得焦躁不安,将柴草拨开了。周家姆见状问道:"国伢,你好像不放心?"王树声说:"不是,大娘,我不能在这里呆,我还有任务。"周家姆说:"敌人正在抓你,你还在想着任务?""我还要去通知同志们转移,十万火急,我不能呆了!"王树声说着,从灶房钻了出来。周家姆知道留不住他,无奈地点了点头。
  可是,来不及了!匪军已到了门前,正凶狠地拍着门。怎么办呢?这时,只见周家姆灵机一动,随手捡了一顶破草帽罩在王树声的头上,又将家里的箢头扁担往王树声面前一撂,接着骂起来:"你这个懒畜生,家里的猪几天没吃过东西,你也不管,还不快给我到山上去割担草回来!"王树声当然知道这是周家姆在演戏给敌人看的,装出不乐意的样子道:"你别骂好不好,我刚起床就骂,有完没完,我去还不行!"这时,周家姆的大儿子王振道被娘的骂声惊醒,开始穿衣起来。
  王树声挑起箢头拿了一把镰刀,出了门。这时,一位军官模样的人挤了进来,和他撞了个满怀,那人瞥了一眼王树声,见是那个模样没有理他。王树声趁机快步溜走。那人又转身对周家姆:"刚才有人来过吗?"周家姆镇静地回答:"没有呀!这么早有谁会来?""没有?"那军官斜了周家姆一眼,对身边的匪兵道,"你们给我细细搜!"不一会儿,只见一个匪兵从灶房里搜出了王树声刚才穿戴过的长衫礼帽,又有几个匪兵从房里押出了周家姆的大儿子王振道。军官走到周家姆面前,恶狠狠地骂道:"哼!你这个共产婆,还不老实!你说,他是谁?是不是王树声?"这时,王振道正要说什么,只见周家姆狠狠地用目光止住了儿子。周家姆笑着对儿子道:"他们说你是,你就跟他们去吧。"王振道听出了娘话里的意思:娘是想让他冒充一下,以便让刚出门的王树声远走高飞。
  王振道被架走了。周家姆默想他们核实身份后会放他回家的,哪知,丧心病狂的匪徒,为了邀功,顾不得仔细核查"王树声"的真假,给了王振道一顿皮开肉绽的暴打之后,就残忍地将王振道的头割了下来,将它挂在城门上示众三天。老百姓都掩面而泣,地方上的一些豪绅也对他们说杀错人了。可敌人将错就错,四处放话,声称"共匪头目"王树声已被抓捕处决。
  几年后,鄂豫皖红军迅速壮大起来。身为红军师长的王树声,念念不忘周家姆,特地抽出时间,深夜找到周家姆的家。一见面,王树声就要给周家姆下跪,说:"您为了救我,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往死路上送,这让我怎样心安,从今往后,您就是我的干娘啊!"周家姆深情地将他扶住,说:"国伢,快别这样说,这些年来,你的一家不也被害死了十多口吗?这年头我们黄麻两县有哪家不死人的,没啥的!"王树声感激地从怀里掏出几块银圆,递给周家姆。周家姆说啥也不要。周家姆顿了一会,说:"国伢呀,你能不能答应干娘一件事?""别说一件,就是十件,我也答应干娘!"王树声激动地说。周家姆告诉王树声:自己的二儿子前年在敌人的一次"清乡"中也被杀害了。她要将自己的三儿子和四儿子交给王树声,要他领着他们一起干,为她的丈夫、大儿子,二儿子报仇。王树声感动得热泪盈眶:多伟大的母亲呀,正因为有了千万个这样的母亲,我们红军才生生不息,不断壮大啊。"干娘,您不只是我的干娘,也是我们整个红军的干娘啊!"
  革命终于成功了。1951年8月,王树声率中央慰问团回到家乡麻城。由于那时到西张店还没通公路,王树声步行几十里山路,来到西张店,再次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干娘。"国伢,总算盼到你们回来了!"王树声激动地说,"是啊,干娘,我们胜利了,我们回来了!"周家姆紧紧地抱着王树声,两个人都泪如雨下……
  王树声得知周家姆爱看戏,用竹杆架上椅子,绑成一个滑杆,亲自抬着周家姆,赶十几里山路,到附近的王福店看东路花鼓戏。途中部队和地方的领导要换下王树声,他坚决不肯。他说:"我好不容易有一次为干娘出力的机会,你们别抢去!"
  晚上回到家里,周家姆突然问:"老三老四也回来了吗?为什么不来看我?"王树声说:"啊,他们工作很忙,没时间哩。"其实,周家姆的三儿子和四儿子早在红军长征途中就牺牲了,可他怎忍心将这消息告诉这位为中国革命失去了五位亲人的干娘啊?王树声拿出一些钱和衣物给周家姆,说是两个儿子让捎来的。"活着就好,不回来也没啥。"周家姆脸上露出了很勉强的笑容。以后,王树声又以周家姆三儿四儿的名义给她寄过多次信件和衣物,直到周家姆去世时,她还以为她的老三老四还活着。
  二、许世友大破神仙阵
  一九二七年四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股反共清共的腥风很快刮到大别山区。在大革命高潮时逃跑到河南新集附近的土豪劣绅,以为反扑的时机到了,便纠集"红枪会"、"白枪会"、"黑枪会"等反动武装,向鄂东的黄(安)麻(城)地区农民协会发动了猖狂进攻。
  这帮枪会匪徒,平素习练拳脚,为地主豪绅看家护院,在教师爷的蛊惑下,还迷信神仙附体。他们一个个头缠各色长巾,腰系符带,脐前带上一面小圆镜,手拿刀矛,自称"刀枪不入",在百姓面前胡作非为。
  这天,麻城县乘马区六乡义勇队大队长兼敢死队队长的许世友,正在双庙关山上的祖师殿向队员们传授武艺,乡农协主席裴玉亭满头大汗地赶来了。裴主席告诉许世友一个重要情报:福田河的地主民团和红、白枪会已视许世友的敢死队为"眼中钉",他们已串通一起,纠集数千人,准备偷袭敢死队。"怎么办呢?他们人多,而我们敢死队才二十余人,加上义勇队一共才千把人,况且义勇队都还分散在各村各垸。"裴主席担心地问。
  许世友沉思片刻,突然将胸脯一拍:"请裴主席放心,你只管和各村联络好,听到咱这祖师殿上的土炮一响,前来呐喊助威就成!""你们对付得了?"裴主席仍然不放心。许世友说:"没得事的,莫看他们倒腾得神乎其神的,其实是影子戏住饭店——人多不吃米,经不得一打!"
  裴玉亭放下心来,下山联络去了。许世友当即从敢死队里找来好友胡德亏等几个人,如此这般一番交代,也下了山。
  第二天一早,福田河集镇上几名盐警倒背着枪,叼着烟,正在向往来的小贩收税。几位头带斗笠,肩挑松枝的挑夫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站住!往哪儿去?"盐警中一位瘦个大头的班长,一把将走在前面的那位挑夫扯住。
  "老总,我们是卖柴的可怜人啊!"那挑夫露出胆怯的神情。"卖柴的也要完税。"大头班长不屑一顾地推了那挑夫一掌。不料,那挑夫将担子一撂,毛了火:"真新鲜,连柴草也要完税?"大头班长吃了一惊:一个卖柴的庄稼佬竟敢在自己面前使性子,那还了得!二话不说,上前踢了挑夫一脚:"少废话,要不全部充公。"这时,只见那挑夫慢慢地将头上的斗笠一摘,突然奋力往地上一摔,对身后的挑夫喊道:"伙计们,要玩就玩吧,快点!"这时,只见他身后的挑夫们从柴草中抽出大刀斧头,猛虎般冲向盐警。
  说时迟,那时快!早已转到大头班长身后的胡德亏,一斧头就将大头班长那只肉乎乎的脑袋砍下,血球一样滚落在地。其余几名盐警吓呆了,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身上的枪和子弹已被缴去。
  原来,那位走在前面的挑夫便是许世友。那天,得到裴玉亭的情报后,许世友虽说表态让裴主席放心,但要对付数以千计的会匪,单靠手中的刀矛和自己传授的武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搞到钢枪,才能以一当十。于是他便想起福田河街上那几名背着钢枪,耀武扬威敲诈百姓的盐警来。
  许世友的敢死队得了几支钢枪,大伙兴奋得像捡到宝贝似的。这个瞧瞧,那个看看。许世友曾在吴佩孚的部队里当过兵,因受不了军官的虐待,才逃出来的,对钢枪的使用和性能十分熟悉,立即组织队员,教他们摆弄这些洋玩意,忙个不停。
  许世友带人抢了盐警的枪,让官府衙门又恼又恨。他们纠结麻城、光山一带的民团和红、白枪会,伺机报复。
  一天,天刚蒙蒙亮,祖师殿负责放哨的队员,急促促地将许世友叫醒了。许世友跑到屋后的山顶一看,只见红白枪会匪徒已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山腰。许世友急令放响了土炮,然后令二十余名队员手持钢枪、鸟铳,占据有利地形,严阵以待。队员们早就盼着用钢枪对付这些神神道道的会匪,一上阵就"噼噼啪啪"地放了一排子弹,敌人一听枪声便停住了脚,不敢冒然前进。
  正在这时,一位披头散发,袒胸露臂的教师爷走了出来,他左手拿着一杯酒,右手提着一把刀,身后还有个小匪徒牵着头山羊。只见他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昆仑山,缠硬体,观音赐的金钢体;金钢体,肚练气,能挡刀枪能防戟,枪炮子弹不入体……"
  咒语刚完,这个教师爷一刀砍下羊头。身后的匪徒们就像打了一剂强心针,立即嗥叫着向山头冲来。当敌人爬到距山顶约二三十米时,许世友大喊一声:"打!"霎时,钢枪,鸟铳,松树炮一齐喷出火舌。山谷里很快响起一片哀号声。那个教师爷还想组织冲锋,只见许世友端起钢枪,边骂边扣动扳机:"就打你这个‘刀枪不入’的金钢体!"那家伙踉跄一下,像个烂冬瓜一样,向山下滚去。
  这时,许世友的身后突然响起了"呵火,呵火"的喊呐声,原来裴玉亭率领的义勇队听到土炮声,及时赶到了。阵地上顿时沸腾起来,山头上到处飘扬着农会的犁头旗。
  反击的时机到了。许世友将小褂子一甩,举起大刀,大声喊道:"跟我来!"敢死队、义勇队和上千名群众都跟着冲了下去。山顶上的妇女、儿童敲着铜锣,呐喊助阵。
  敢死队员把平时从许世友那里学的武艺全搬了出来。枪口下,一排排的敌人应声倒下,子弹不够用,他们就赤膊上阵,刀矛所向,血肉飞溅。很快,这些"神仙"们尸横遍野,死伤无数,残余会匪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
  祖师殿一战,大长了农民武装的志气。以后地主民团和枪会匪徒,只要一提到许世友和他的敢死队,就心惊肉跳,再也不敢对黄麻地区的农民协会轻举妄动了。
  三、陈再道临危背光洋
  黄麻起义惨遭国民党任应岐部镇压后,从黄安县城突围出来的七十二名鄂东军战士,辗转来到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斗争。不久,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号称一个军,其实还不足一百人。陈再道在第七军里当了一名班长。
  一九二七年的除夕夜,军长吴光浩亲率陈再道等二十多名战士,突袭了木兰山下的罗家岗,惩处了恶霸地主罗胜元、罗安元两兄弟,缴获长短枪二十余支。还开仓放粮,救济贫苦农民,火烧了罗家大院。这可惊动了正在开开心心过年的国军,立即调集重兵,以木兰山为中心,开始了对第七军的围攻。
  春节过后的一天,第七军的战士正在驻地休息,吴光浩突然命令队伍紧急集合。原来,第七军得到可靠情报,敌人集中了一个团的兵力正向木兰山围来,妄图在那里将第七军一举歼灭。情况十分危急,吴光浩迅速对部队的撤离路线以及突围事项作了安排,急令队伍出发。
  可陈再道心里直犯嘀咕:自己可是从黄安城里冲出来的骨干啊,为什么打前锋的名字里没有他,断后的名字里也没有他呢?难道吴军长对自己有看法吗?陈再道是一个藏不住心思的人,正要找吴光浩问问,吴军长却向他招招手。吴光浩将陈再道带进军部的屋子里,微笑道:"陈再道同志,你想说什么我知道。别急,我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接着,吴军长严肃地低声告诉他,第七军里原来有一个专门负责背银圆的人,由于这个人革命意志薄弱,看到敌我斗争形势紧张,开溜了。第七军现在仅有五百块银圆,部队的装备保障吃穿用度都得靠它,军部决定将背银圆这一特殊任务交给陈再道。"保证完成任务!"陈再道知道那是组织上对他的莫大信任。吴光浩指了指身边的一个布袋,又拍了拍他的肩:"我们知道你的身子比较单薄,可是反复考虑,觉得你是最可信赖的同志,相信你……""请吴军长放心,有我陈再道在,这光洋就在!"陈再道说时,郑重地向吴光浩敬了个军礼,驮起那个布袋子,立即随队伍出发了。
  第七军刚离开驻地,敌人就跟来了。陈再道挂着自己的枪支子弹,还背着那五百块银圆,跟着队伍一起急行军。翻过一道道山梁,又钻出一道道山沟。那五百块光洋,开始背起来并不是很重,可经过上山下坡一折腾,他愈背愈沉,背上象压着一块大石头,一个劲的往下坠。他背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两腿还不时打颤。走着,走着,慢慢地,陈再道被甩到了队伍的后面,最后竟和队伍拉开了一段不小的距离。
  紧追在后的敌人赶上来了,"呜呜哇哇"地喊叫着,与陈再道的距离越来越近。一千米,八百米,六百米……敌人看到他这个掉队的共军,十分兴奋,大声喊道:"站住!你跑不了的!"还有人喊:"背上驮的是银圆吧,交给国军,保你活命!"
  陈再道艰难地又翻过一道山梁,敌人还是穷追不舍。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继续不停地向前跑。背上的这袋光洋可是部队的全部家当啊,自己就是搭上这条命,也不能让光洋落在敌人手中!这时,他从敌人的对话和喊声中得知,敌人一心想抓活的。"想得倒美!老子就是死了,也不会把光洋给你们!"他一边跑一边骂道。
  这时,陈再道突然发现眼前的地形很熟悉,前面是一个很陡的山坡,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松树。他想起来了,对,山的那边还有一个小湖。这里是他曾经打游击来过的地方。顿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陈再道终于钻进了山上的松树林,敌人随后也爬上了山坡。由于林子很密,敌人一下子失去了目标。他们在林子里分散开来,四处搜查着陈再道。可是尽管他们颇费周章,却仍然一无所获。突然,一名军官指着山下湖边小路上的一个人影说:"看,在那里!"于是,大队国军迅速朝着湖边的小路追去。那人影离他们已有一千多米,奇怪的是,这回那人象有着魔力似的,跑得飞快,一会儿就将他们远远地甩在后面。最后,他们只得胡乱地放了一阵枪,扫兴而归。
  陈再道终于赶上了队伍。吴光浩和战友们见他毫发无损地归队了,都十分高兴。可当吴光浩看见他背上光溜溜的,什么也没有时,脸色不禁沉了下来:"你把银元弄丢了?"陈再道累得只顾喘气,没有回答。
  "你,你……怎么能只顾自己活命,把光洋甩了呢?"大伙儿一下全围拢来,见他把全军的粮饷弄没了,气得直蹬脚。这时,陈再道脸上露出了笑容,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大家放心……放心,有……有我陈再道在,一个光洋也丢不了!"大家吃惊地望着他,眼睛里仍然充满疑惑:难道你陈再道能像玩魔术似的,从袖筒里抖出五百个银圆来吗?
  陈再道确实没有从衣袖里抖出银元来,但他也确实没弄丢光洋。这天夜里,陈再道带着几名战士,顺着来时的路线,悄悄地返回到了那座山林旁的小湖边。战士们按照他的指引,从湖边的一处深水里顺利地捞起了那个布袋。解开布袋一数,五百个光洋一个也不少!
  原来,眼看敌人就要追上山的时候,陈再道想,如果一直这样背着光洋袋跑,自己气力不支,很快就会被追上,那样自己和银元都会落入敌人手中。如果甩了银元,自己也许逃得出去,可那样部队的全部给养就算完了!怎么办?他想到了最好的法子便是趁机把银元藏起来,自己也好轻身逃脱。可藏在哪里呢?如果把它藏在山上,身后的敌人一定能找得到。急中生智,他终于想出了把银元藏到湖边水里的办法来。
  四、周希汉泪洒涪江
  1935年春,红九军作战科科长周希汉得了一场病,几天几夜高烧不退。病情稍见好转,便得知部队西渡涪江受挫,伤亡不小,心情十分沉重。正在这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打来电话。徐总指挥在电话中说,为接应中央红军,四方面军务必迅速西渡涪江、嘉陵江,并提醒周希汉切勿草率,要亲自到涪江边寻找渡江点。
  周希汉没有告诉总指挥自己生病的事,立即骑了匹马,摇晃着向涪江而去。在上游二十公里处,他果然找到了一个看来比较理想的渡江点。为详细了解这个渡江点的情况,他决定实地侦察一番。周希汉装扮成一个生意人,牵着马慢慢地踱到江边的一间茅舍前。茅舍里住着母女俩。周希汉向女主人施礼道:"大嫂,我是过路的生意人,饿得慌,想搭帮在你家弄点饭吃,可以吗?""要得,要得。"大嫂心直口快,手脚麻利,很快便将饭菜弄好端上了桌子。"大嫂,这江边有船吗?"吃着饭,周希汉试探着问。大嫂警觉地一愣,没有答话。
  这时,坐在大嫂身边的姑娘,睫毛忽闪忽闪地打量起周希汉,接过话头道:"你想过江去?"周希汉称自己有急事,求她们帮个忙。"那不行。"那姑娘脸一板,"兵荒马乱的,弄不好要掉脑壳!"周希汉从怀里摸出五块光洋,说:"看这些够不够?"那姑娘看他着急的样子,"扑哧"一笑:"这不是钱的事,现在查得紧,没人敢载你的!"周希汉低下头,说只有自己出去找了,就往门外走。
  "哎——"那姑娘急忙从椅子上跳下来,冲到周希汉面前,大方地牵住他的手,说:"还是我带你去找船家吧!"周希汉的脸"刷"地红了。长到这大,他还从未被哪个姑娘这样定定地看过。那姑娘的手触到他手掌中握枪磨出的硬茧子,好奇地将他的手翻开看了一眼。"咯噔"一下,周希汉紧张起来。
  周希汉跟着姑娘往外走,心里忐忑不安。那姑娘反倒高兴起来,格格地笑着,领他上了一只小船。周希汉问:"船家呢?"那姑娘只是笑,不理他。只见姑娘竹篙一点,小船便箭一般向江心而去。周希汉说:"你就是船家?那不行!"姑娘脸色一沉:"怎么不行?你想去坐牢呀!"周希汉睁着大眼十分不解。那姑娘解释道:"你骑着高头大马到处转悠,手掌上还结着厚茧,怎么会是生意人?是红军吧!""不是,不是!"周希汉口里说着,心里却吃惊:看来这个姑娘还十分了得,一下子辨出了自己的身份。那姑娘补充道:"我渡你,是为了救你,这里的国军天天来巡江,见了可疑的生人就抓!"周希汉看着眼前这个个头不高,眼睛大大的川妹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姑娘边撑船,边向周希汉打听:"听说红军里有女兵?""当然有,医院里有好些女看护,还有妇女独立团,跟男人一样打仗。"周希汉对她有了信任,"那都是不怕死的穷姑娘。"那姑娘眼里闪烁着光亮:"我就想当红军,活着不安逸,哪个还怕死哟!"周希汉心里怦然一动,这川妹子,若真参加红军,准是好样的!
  小船慢悠悠地驶向西岸。这时,周希汉发现岸上有川军把守,正想让川妹子避开。只见川妹子没等他发话,长篙向江中一点,小船便滴滴溜溜地向回转,顺着江水向下游飘去。
  小船在偏僻的水湾靠了岸。周希汉慢慢地站起身,正要下船,突然他的眼前发黑,一脚踏空,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周希汉从昏迷中醒来,已是次日的上午。他睁开眼皮,发现自己竟睡在船上,身上盖着被子。"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睡在这里呢?"他挣扎着要坐起来。突然,他发觉自己全身已被脱得精光,自己的衣服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哦?
  正在这时,船外响起了一个生冷的声音:"船上有人没得?"接着一队川兵走了过来。"有,船上有我的老汉儿!"那姑娘答应着。"老汉儿,我怎么忽然成了谁的老汉儿!"周希汉更加不解。他知道这里的婆娘都称自己的丈夫为"老汉儿"。那队川兵执意要上船看看。这时,只见一位手捧着粗瓷大碗的大肚子孕妇走进船来。她衣着破旧,邋里邋遢,脸上还沾着不少黑烟灰。她对那些兵说:"老总不嫌脏,就上船查哈!我老汉儿的病重着呢!"一名瘦个子川兵走进船来,见那孕妇用一只胳膊正勾着光脖子男人的脖子,另一只手端碗在喂药,就冲女人嬉皮笑脸:"乖乖妹子,明日大哥不行了,我来跟你做伴儿。"姑娘说:"龟儿子莫乱嚼,我老汉儿死不了的,你走开些!"那瘦个子也就骂咧咧地钻出船舱,招呼同伴走了。
  川兵走后,周希汉睁大眼睛,疑惑地望着这个女人。"看什么?才一个晚上就认不得了?"女人迅速用水抹了一把脸,又格格地笑了起来。他认出来了,她就是那摇船的姑娘!姑娘告诉他,昨天下船时,周希汉向后一栽,掉进水里后,病情加重,还不省人事,浑身发着高烧。她就脱了他的湿衣服,用他身上的五块光洋,请来了镇上的大夫,为他诊了病,开了药。喂完药后,昨晚出了一身汗,按医生说的已没有大碍了。刚才又恰遇上川兵来巡防,她只得把他当成自己的"老汉儿"了。
  周希汉还是不解,指着她的大肚子说:"这是——"那姑娘嘴一撅,侧过身,从大肚子里抠出周希汉的已被晾干了的外衣和一把手枪来。她委屈地说:"还说不是红军呢,我真心对你,你却老把手背给我看!"顿时,周希汉的眼睛里涌起了一股泪水。她说:"我要跟你当红军,你们要不要?"周希汉连忙答道:"要!怎么不要,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那姑娘告诉他,自己叫杜鹃,今年十八岁!
  "不过——"周希汉顿了一会,"你能帮我们找些船吗?"周希汉想到上次渡江作战因船太少而受了不少的损失。杜鹃告诉他:在这东岸确实没几只船。这里人急着过江就弄几个打谷的盘桶捆起来作筏,一次可渡六七个人。"打谷桶?那可多的是啊!"周希汉兴奋地握住了杜鹃的双手,"你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哟!"
  周希汉让杜鹃带着他向上游划了一段,再次察看了岸上的敌情、地形,心里对再次渡江作战充满了信心。
  小船靠岸了,周希汉的病已好了一大半。他向杜鹃和杜鹃娘告别。正当他牵马准备走的时候,杜鹃一把扯住了他的马缰绳:"你不能这样走!你还欠我的船钱呢?你的五块光洋,我为你看病花光了!""这可怎么办呢?"周希汉一惊,正在搔头。杜鹃说:"你得给我写张字条!"周希汉连连点头说:"哦——对,对。"
  周希汉认认真真地写了张欠据给杜鹃。杜鹃称自己不识字,让他一个字一个字念给她听。念完,杜鹃欣喜地问:"你叫周希汉?"周希汉笑着点了点头。杜鹃又让他告诉她,哪个字是"周"……
  部队迅速成立了渡江突击队。仅两天,战士们便征到了上十条小船和许多盘桶。他们按杜鹃所说的,将盘桶绑成了一排一排的木筏。周希汉坚信这次渡江定能成功,十分高兴。可就在这时,杜鹃找来了。她要求参加红军,要当突击队员。"不行,这很危险,不是闹的玩的!""你答应过我让我当红军的!"杜鹃不依不饶。周希汉大劝小劝还是不见效,就让人找来杜鹃娘将她带走了。
  渡江战斗进行得十分顺利。由于周希汉侦察的地形位置十分准确,又加上解决了渡江工具,突击队总共伤亡不到十个人。突击队两个营很快占领了涪江西岸。
  周希汉正兴奋地指挥部队追击残兵,这时突击营营长一把拉住他,一直把他拉到那条他十分熟悉的小船上。周希汉登上船舱,顿时惊呆了:只见杜鹃躺在几天前自己躺的位置上,脸色苍白,嘴唇轻轻蠕动,却发不出声音。杜鹃抓住周希汉的手,费劲地扯开大襟上的纽袢,露出里边的贴身肚兜儿,那条被鲜血染红的肚兜上,绣着一朵鲜艳的杜鹃花,花下面是用金丝线绣着的一个核桃大的"周"字!顿时,周希汉泪如雨下,多么机灵而又有情意的姑娘啊,她竟从自己打的欠据上知道了自己的名字,还把自己的姓氏绣在肚兜上!
  "不是不让她参战吗?"周希汉大声吼着突击队营长。营长解释道,他们已把她和她娘送回去了。可哪知,她竟偷偷地跑回来了,藏在部队征用的她家那条船的船舱里,等船出发了,她才钻出来,还说自己路熟,是硬抢着要撑船的,不料胸部中了两弹。
  "怎么会这样?"周希汉眼前一片模糊。泪水一滴一滴地淌下来,滴到杜鹃的脸上。这时杜鹃似乎欣慰地笑了一下,之后,把头倒向了一边……
  五、王必成参军
  一九二九年春天,鄂东北红军迅速发展,地方苏维埃建设如火如荼。
  四月的一天,麻城县乘马岗区的乘马会馆前人头攒动。县苏维埃主席老徐带着上千名刚分得田地的翻身农民举着"拥护红军"、"苏维埃万岁"的大幅牌匾,抬着猪羊,放着土铳前来慰问红军。乘马岗集镇上一片欢腾。
  慰问现场搭建了一个土台子。徐主席和红军首长讲完话后,各区苏维埃组织的慰问表演开始了。上台表演的第一个节目便是乘马区妇女联合会的女声独唱《听我唱个红军歌》。唱歌的是一个叫巧兰的姑娘。那姑娘生得俊俏,嗓子又甜又亮,加上剪一头短发,穿上红军装,显得英姿勃发,煞是可爱,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莫打鼓来莫敲锣,听我唱个红军歌,农友们仔细听着……老乡老乡你莫问,共产党领导闹革命,全国到处有红军。"一曲终了,会场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站在戏台前看演出的赤卫队员王必成,更是激动不已。因为这巧兰姑娘他认识。她不仅和自己同是一个村子的,还和自己一样,几年前都还是给地主放牛的放牛娃。大家的掌声停下来,王必成还在使劲地拍着巴掌。大伙朝他看过来,他这才发现有些失态,不觉脸上红了起来。
  正在这时,和他一起来看演出的好友丑伢,拉了他一把:"我想去当红军,你呢?"王必成眼前一亮:"我早有这个想法,么样个当法?"丑伢说刚才看到很多人在戏台后面报名。王必成兴奋得一拍丑伢的肩膀,扯着丑伢很快从人群中挤了出来。
  可到了报名处,人家告诉他们,当红军可不是说当就当的,必须要家里同意,还要有村、乡苏维埃的介绍信。他们原本就没和家里商量,更没开介绍信,只得悻悻而返。路上,他对丑伢说:"嗨——没想到当红军这么难!""没啥的,红军不会不要我们穷人的。"丑伢说,"我们回去和家里说一下,明天再把介绍信开来不就成了吗?"王必成无可奈何地看完戏便回了家。王必成父亲去世早,一个姐姐出了嫁,家里只有老娘。他把当红军的想法吞吞吐吐地和娘说了,怕娘不同意,就抢先做起娘的工作来:"娘,您看现在有苏维埃多好,我们穷人都翻身了,可是没有红军就没有苏维埃啦……"没想老娘微微一笑,说:"儿啦,娘早看出了你的心思,你就放心去吧,老娘虽然一个人在家,但有苏维埃照顾,分得的田地还有代耕组为红军家属代耕,没啥不如意的。""这么说您同意了?"王必成没想到老娘这么开通,不相信地问。老娘爱抚地摸了摸他的头:"娘就盼着你有出息!"
  第二天,王必成和丑伢一道开始去办手续了。丑伢年满十八岁,个头又高,身体强壮,从村苏、乡苏到区苏、县苏,一路畅通无阻。可王必成身体单薄,身高也不够,年龄也要差点,再说村里人都知道,他要是走了,家里就只有老娘一人在家。所以一到村苏维埃,人家便把他给卡住了。任凭他好说歹说,也无济于事。他只得垂头丧气地返回家中,一连几天不出门。
  丑伢参军要走了。走之前,他家父母让他先完婚。王必成这才陪着好友丑伢出门。丑伢举行的是新式婚礼。他们先到乡苏维埃开了介绍信,然后在乡苏进行结婚登记,领结婚证书,最后在乡苏俱乐部向马克思和列宁像行了鞠躬礼,就算完了婚。望着身边这对志同道合的新人,王必成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羡慕。
  尽管是新式结婚 ,大别山年轻人结婚时的有些习俗还是保留着。这天晚上,丑伢的其他好友约了王必成去丑伢家听房。王必成一听乐了,立即和其他伙伴一起来到了丑伢家。他们到丑伢的新房里闹腾了一阵之后,躲到丑伢新房旁的一个磨房里,竖起耳朵想偷听新娘新郎的悄悄话,准备明天一早再去笑话他们。哪知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动静。伙伴们不耐烦了,一个个钻出磨房,调换了听房位置。王必成由于前天晚上还在为参军的事烦心,一夜未睡,蹲在磨房的石磨上听房时,居然慢慢地靠墙睡着了。大伙儿走了他浑然不知。
  突然,他在梦中感觉有谁亲了他的脸了,朦胧中象是那天看到的表演节目的巧兰姑娘。他兴奋得一下子醒了。睁开眼睛一看,天啦!磨房里,丑伢家那条黑乎乎的大水牛的鼻子正在他的脸上嗅着。他一骨碌爬起来,下了石磨,慌忙躲避,可一不留心,被什么东西绊倒在地。正想爬起来再逃,可是,迟了!大水牛的蹄子已沉沉地踩在他的一只脚上。"哎哟!哎哟!"王必成惨叫起来。听到叫喊声,丑伢和他的新娘匆匆赶来,见他因听房弄得狼狈不堪的样子,一齐捧腹大笑起来。
  王必成伤得不轻,走起路来,还要人扶着。但他想参军的想法没有打消。看着丑伢换了军装,精神抖擞就要出发的样子,心里痒痒的。他一跛一拐地又开始去找村、乡、区里的苏维埃开介绍信。年龄不够,他就将自已的年龄往上冒了一岁。怕人家说他长得瘦弱,就在身上多穿了几件衣服撑着。可这回,当人家见他走路一跛一拐的样子,二话不说,就摆着手笑话他:"还想当红军哩,不看看自己是个瘸子!怎么去杠枪打仗?"王必成火冒三丈,一气之下竟和嘲笑他的村苏维埃秘书打了起来……
  眼看这季招兵就要结束,看来当红军是没戏了。王必成的娘劝他:"当不了红军也没啥的,在家乡当赤卫队员不也是革命吗?"王必成不理娘,一连两天不吃饭。怎么办呢?要让儿子打消参军的心思,看来并不容易。她找来村乡的干部来做儿子的工作,可还是不见效,王必成是铁了心要去当红军的。
  终于,王母想出了个让儿子安下心来的办法。她托人给王必成提亲了。王必成一听说有人来为自己提亲,霹头盖脑地就给前来说媒的人一顿臭骂。可当媒人介绍说女方是区苏的妇女联合会的巧兰时,王必成眼前一亮,不觉犹豫起来。不一会,他的脸上就涨起了一股红潮,默默地点了点头,还留着媒人在家里吃饭,以表感谢。王母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然而,巧兰的父母同意,并不等于巧兰同意。王必成听说巧兰不同意定亲,亲自去找到巧兰,想问问她不同意的理由。没等王必成开口,巧兰嘴一撇,说:"想让我和你开亲,这好办,只有一个条件?"王必成急切地问:"什么条件?你说!"巧兰冷冷地说:"你得是一个响当当的红军战士。你不能当红军,就说明你有问题,要么身体不好,要么就是思想不好——贪生怕死!""你——"王必成气得两眼喷火,甩袖而去。
  回到家里,王必成思考再三,觉得巧兰说的话不无道理。男子汉大丈夫,就得心大志大,出去干大事。再说他原本就想去当红军的,决定等脚上的伤好点后,千难万难,也一定要去把红军当上。
  几天后,王必成觉得脚上的伤好多了,走起路来也不跛了。他咬着牙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再度出门了。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村苏、乡苏、区苏,他一路过关,没人说他这毛病那毛病了。王必成最后找到县苏维埃主席老徐。"徐主席,看村、乡、区的介绍信都齐了,你们县里该不会卡我吧,我是铁了心要去参军的,您不同意我就不出您这个门!"老徐"呵呵"一笑,道:"决心还蛮大的哩!当了红军,可不要忘了人家巧兰呀!"王必成有些诧异,问道:"巧兰?您也知道我跟她的事?"徐主席满脸笑容,拍着王必成的肩:"好小子,没巧兰上上下下帮你求情,还答应照顾你娘,人家会给你开介绍信吗?"王必成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不觉一股泪水涌了上来。
  王必成如愿以偿地换上了军装。临行前,他来到巧兰所在的区苏维埃,与巧兰告别:"巧兰,我要走了!革命成功,我一定会回来见你的!"巧兰这回满脸是笑,顿了一会儿,说:"我没有什么送给你,给你唱支《送郎投红军》吧!"
  "早起开柴门,红日往上升。今天送郎当红军,小妹喜在心……"伴着巧兰甜美悠扬的歌声,王必成随着接兵的战士,踏上了新的征程。
  王必成参军不久,敌人发动了对鄂豫边苏区的"会剿"。巧兰在保卫苏区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王必成随部队渐渐离开了黄麻老区,离开了大别山,越走越远,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位激他又帮他参军的巧兰姑娘了。

往事如烟生命如烟连载24为啥我要在厨房去学习,世间万物什么最毒第二章炕烟似云又似瀑热炕暖身更暖心(二)母亲在房门前留影那时候我们家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子,门是老式双扇门,晚上只是门对门合住靠紧在门框上,缝隙特别大,特别是门和门槛的结合处,由于木头往事如烟连载36人类最唯美爱情起源的解释往事如烟生命如烟连载35景仰马克思与燕妮相濡以沫的爱情(二)爱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完美匹配,更不是对物欲的追求,而是相爱的人彼此心灵的相互契合,是为民间故事两篇大过天命丧乱坟岗长袍马褂浣溪沙清蒲松龄旧向长堤缆画桡,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民间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是清末就是民初,但总归往事如烟连载37老公一词本意难听媒婆保媒一语中的往事如烟生命如烟连载37景仰马克思与燕妮相濡以沫的爱情(三)爱人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一种基于感情,长于信任,用忠诚来尽心呵护,由责任来全力保障,最终在共同理想的王国里开出人世间最美的往事如烟生命如烟连载39锅漏民间故事新嫁娘词唐王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大摆宴席古时候,有一户富贵人家娶新媳妇,大摆流水席三日不歇,晚上等闹洞房的人散去后,一对新人宽衣就寝,新郎问新往事如烟生命如烟景仰马克思与燕妮相濡以沫的爱情(上)往事如烟生命如烟景仰马克思与燕妮相濡以沫的爱情上致燕妮马克思我多么自豪因为你爱我,我的见解你也明如观火我扶摇直上你的高空,你的心在我面前跳动我没有掩饰自己的不安,变成现实了我多年的微短篇小说集第一部我要上学我要上学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劝学诗宋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往事如烟生命如烟往事如烟生命如烟楔子时光进入21世纪,为保护蓝天,烟尘作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时时处处处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境地。但我回想自己的童年生活,似乎一切美好,都与烟尘有关,他带给我景仰马克思(更新至2021。6。24)马克思国际歌欧仁鲍狄埃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民间故事三篇长袍马褂浣溪沙清蒲松龄旧向长堤缆画桡,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民间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是清末就是民初,但总归是男人们还穿着长往事如烟第三章灯烟一线升起晕开青莲光影三更普照慈母情深古灯盏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何当共剪西窗烛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