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赵辛初与他的兄弟帅启忠

  帅启忠   帅启泰
  【引子:】 赵辛初, 本姓帅,谱名启泰,号婴孩,字启泰,参加革命后化名赵辛初。1915年农历3月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关镇南街帅家新屋〔旧称"探花府"〕,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湖北省革委会主任、湖北省政协主席、武汉军区政委、粮食部部长、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帅启忠, 曾用名帅启梅(又名启敉),1914年农历10月25日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关镇东门梅新屋巷口。他比赵辛初仅大5个月,与赵辛初一样,同属清代探花帅承赢的第六代孙。解放前夕,曾担任过国民党首都卫戍部队芜湖指挥所政工处少校、经济处少校处员、芜湖军宪警联合稽查处总务组长等职务。解放后,他没有回到老家黄梅,却把后半生的热血全部倾注在广济县(现武穴市)的教育教学事业中,乃至最后连自己的忠骨也安放在了武穴土地上。帅启忠在武穴可谓举目无亲,他之所以能够作出这一重大选择,是和堂兄弟赵辛初的那一段跨越世纪的情谊密不可分的。关于他们之间,有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此叙述一二。适逢2015年12月21日是帅启忠逝世16周年纪念日,也是帅启泰逝世24周年纪念,他们相继相伴天堂,意义非同寻常,特以此文作为纪念,也了却我们的心愿。
  姐牺牲弟送养 家境悲惨
  帅启忠和赵辛初年龄相仿,性格相似,都很争强好胜。虽说倆人后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但这并不防碍他们自小就建立起来的深情厚谊。他们之间的兄弟友情跨越了新、旧两个社会,时间长达近一个世纪。若想了解两位老人的这段非凡友情,得从帅启忠的悲惨身世和坎坷经历细细说起。
  和赵辛初一样,帅启忠的家境也非常贫寒。祖父帅玉阰是个锡匠(至今,黄梅城关人又习惯性称呼帅姓为"锡"姓,管帅姓老人叫锡爹、锡奶,不知是否缘于此,有待考证),父亲帅桂生〔又名帅昌荣〕是个忠厚老实的银匠,他们都是挑着担子游走街头巷尾的社会较底层的手艺人,帅启忠的母亲则靠替人洗衣服和帮人做针线维持生活。
  由于实在养不活,帅启忠的胞弟帅佛保出生仅一岁,便含泪抱送到安微省宿松县城一户人家收养。不料,收养不久,帅佛保生了一场大病,病瞎了双眼,让父母痛悔终生。尽管当时家里穷得叮当响,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甚至靠挖野菜充饥。但是,穷则思变,父母还是咬紧牙关让帅启忠和她的姐姐帅金凤勉强读完私塾和高小。
  帅金凤后来得到未婚夫张获伯的资助,到省城女中继续读书。张获伯乃黄埔军校二期学员,是中共地下党员。1928年,他不幸被叛徒出卖被捕,并很快被国民党杀害于江西省九江市。帅金凤在省城武汉读书期间受进步人士影响,于1927年参加革命,曾担任过黄梅县妇联主任等职务。未婚夫的壮烈牺牲让她伤心至极,但没有被吓倒,帅金凤化悲痛为力量,毅然坚强地继承了未婚夫的革命遗志,在江西省九江市继续干地下革命工作。她在江西九江三马路刘麻子(当时当地"哥弟会"头目)所开设的"跌打损伤诊所"后面,即龙开河铁桥旁边,借用一家叫做"李万发客栈",以教私塾为掩护。这里成了当时革命同志南来北往、交换情报的秘密地下交通联络站。帅启忠当时年纪尚小,他经常为姐姐递送情报和望风放哨。〔图为赵辛初深入农村检查工作〕
  岂料,民国19年(即1930年),由于遭到坏人人密告,帅金凤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她不畏敌人严刑拷打,誓死不出卖自己的同志,不久,在江西省九江市飞机场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毙了。同她一起被枪毙的还有与她一同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李可奇同志。帅金凤牺牲时年仅27岁,帅金凤光荣牺牲后,给帅家带来的切骨伤痛是长久的。令人遗憾的是,帅金凤到今天仍死不瞑目,她都牺牲整整85年了,至今居然还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也是帅门家史上的一个悲哀。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此必须叙述清楚,话说帅金凤的生母梅氏于1936年元月病逝后,年迈的父亲多病,无依无靠,故而续娶了一个后母叫石苟妹,帮助照料老父亲。后母来家后不久,帅金凤的父亲病故了。这个后母独守穷家吃了不少苦,心态也变得很扭曲。特别是帅金凤的弟弟帅启忠从外地回来后,经堂弟赵辛初介绍到广济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使得她心生怨恨。她对帅家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甚至做得更绝:解放初期,当民政部门前来调查登记关于帅金凤为革命牺牲情况时,这个后母竟然信口雌黄,说什么帅金凤本来不应该牺牲的,是因为未婚夫被押往刑场枪毙时,她自己冲进去殉情的,实则一派胡言,因为帅金凤是牺牲有6年之久,石苟妹才来到帅家的,她对帅金凤并不认识,更不了解。从此,帅金凤被追授烈士一事长期搁浅。
  也许苍天有眼,经许多好心人点拨,2015年4月7日上午11时,帅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打开了《中华英烈网》。当输入"帅金凤"三个字后,竟然出现了奇迹,网上很快显示出"帅金凤"名字,且附有简短介绍:帅金凤,性别:男;籍贯:中国湖北省红安;政治面貌:不祥;出生日期:1903年;牺牲时间:1930年;牺牲地点:江西省;生前事迹:一九二七年参加革命,任黄梅县妇联主任。一九三0年配合丈夫石克汝搞地下工作时,因坏人告密,在江西九江岸边被敌杀害。
  真正是激动人心的大发现,尽管《中华英烈网》上"帅金凤简介"与弟弟帅启忠生前遗言的情况有点大同小异,但可以肯定:这个帅金凤是帅启忠的胞姐毫无疑问。《中华英烈网》关于帅金凤介绍,在这几点上有些许出入:首先是"性别:男"明显有错误,因为在后面又说"配合丈夫石克汝搞地下工作",肯定了其"性别:女"的实事。再就是"籍贯:中国湖北省红安",但"任黄梅县妇联主任"似乎印证"帅金凤就是黄梅县人"的可能性。而"出生日期:1903年;牺牲时间:1930年;牺牲地点:江西省"和"生前事迹:一九二七年参加革命,任黄梅县妇联主任。一九三0年配合丈夫石克汝搞地下工作时,因坏人告密,在江西九江岸边被敌杀害"的叙述与帅启忠生前遗言惊人一致,只是"丈夫石克汝"与帅启忠所说"未婚夫张获伯"以及后来"同她一起被枪毙的还有一同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李可奇同志"有点不同,也许这是因为当时搞地下工作的特殊性,他们都可能采用了化名,或是帅启忠当时年龄尚小,帅金凤因革命需要有些情况未予祥告。另外,"在江西九江岸边被敌杀害"和"在江西省九江市飞机场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毙了"也有说法上的细节区别。更令人不解的是,关于帅金凤牺牲情况,中华英烈网上虽有简短介绍,但却不知道去找那一家部门〔地方〕申诉解决。此乃另话。
  叔祖父义相帮 兄弟苦读
  帅治亚光荣牺牲后,给帅家带来的切骨伤痛是长久的,也给其弟帅启忠今后的道路选择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就在帅启忠处在生活无着,求学无门的关键时刻,有一位在湖北省通志馆担任主编辑工作的帅家叔祖父捎来福音:鉴于帅"探花"后代暂无出息之辈,愿尽家门义务和责任,免费承担扶助一批帅姓有志少年到省城读书。
  这位叔祖父名叫帅畏斋,又名帅培寅,生于清同治四年(即公元1864年)3月17日,瘁于1938年5月30日,享年74岁。清光绪20年,据悉是清代科举制度废止前的最后一届京试, 培寅先生中举人,同进士。民国初年, 帅培寅先生历任谷城县知事,湖北省通志馆编辑,并任教于湖北国学馆、中华大学。帅培寅先生于1915年至1920年出任启黄中学(即黄冈中学前身)校长。帅畏斋有着很浓的家族情结,他此行专程从武汉赶回家乡黄梅县城,目的就是要完成他蕴酿已久的一个心愿,即所谓"光宗耀祖"的工程,为帅姓后代挖掘培植拔尖人才。1931年1月,经过精挑细选,帅启忠和他的堂兄弟帅启泰〔赵辛初〕等二十多位帅氏家族品学兼优的贫寒子弟,有幸被优选到省会武汉学堂里深造。他们的命运从此被改变。
  帅畏斋是个晚清举人,在国民政府里面官职不大,但作风正派,为官清廉,在百姓中口碑很好,是帅家后代的榜样,在家族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叔祖父家境并不宽裕,一下子提供这么多本家子弟食宿和读书,生活过得很拮据,也带来诸多不便和麻烦。对此,帅畏斋全家都毫无怨言。
  帅启忠和帅启泰本来就是两小无猜的好兄弟,如今,共睡一地铺,合盖一床被,同一张桌子听课学习,围一个灶台吃饭喝汤,他们更加亲密无间,友谊倍增。那个时候,限于生活条件,他们每人每天每餐都只有一碗粗糙的米饭、几根咸菜。两三天才有一缽新鲜青菜、萝卜调味。一个月难得有一片猪肉营养。尽管生活如此艰苦,叔祖父帅畏斋对他们的要求仍是特别严格,毫不放松。除了在学校正常学习外,晚上放学回家还时不时给他们布置额外作业,硬性规定他们必须读完指定的书目或写完"命题作文"。而且还规定,每周的学习成绩都要主动向叔祖父汇报。稍不认真,就要受罚。帅启忠和帅启泰是这些子弟中最刻苦和认真的人,学习成绩也是最优秀的,故而,会经常受到叔祖父的微笑夸奖。他们一起在武昌省立实验中学读书,又一同考进武昌中华大学。
  成学业闯社会 道路不同
  1937年1月,帅启忠和帅启泰一块儿从学校毕业,一起走向社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实的是,两人从此竟分道扬镳,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帅启泰很快应聘到湖北省立第四小学〔武昌〕任教,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的体育教师,受其影响,追随他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由此,逐渐走上了革命的光辉道路。在碾转返回大别山地区打游击后,为方便潜伏和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帅启泰正式更名赵辛初,并延用了一生。
  赵辛初曾多次动员堂兄帅启忠一同上山闹革命,由于姐姐帅治亚惨烈牺牲的阴影笼罩,家人创伤太深,加上父母亲极力阻挠,帅启忠最终婉拒了赵辛初的建议。1937年,经由叔祖父帅畏斋介绍,帅启忠回到家乡黄梅县孔垅二区署当了个录事。同年8月,他考入省乡训所书记组受训,毕业后,安排到黄梅县德化镇〔现称孔垅〕担任联保书记兼联保小学校长。
  1938年8月,日冦飞机开始轰炸九江,局势吃紧。帅启忠满怀爱国志,毅然辞职赴武汉报考军校,他强烈要求上前线抗日。在武昌街头,巧遇堂弟赵辛初,他刚从延安回来,正准备到鄂东打游击。赵辛初再次邀请堂哥帅启忠和他一道上大别山开展游击战争,又一次被帅启忠谢绝,理由是:不管在国民党,还是在共产党,同样可以抗日救国。而帅启忠在省城报考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训练团第四团受训,团长据说是蒋介石,其培训口号正是:抗日救国。
  历史往往爱开一些玩笑,帅启忠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从培训班毕业,非但未去抗日前线,竟然也学起共产党,被安排到大别山一线打起游击来了。1940年1月,帅启忠被分发到鄂东游击总部(国民党)广济工作组,在游击十七纵队三支队政治室当宣传干事。帅启忠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进行流动宣传,办黑板墙报。
  国共两党同时都在鄂东地区成立相同名字的游击队,相互打起游击战争,确为历史罕见。更为罕见的是,两位从小一块长大、一起读书的手足兄弟,居然会在同一个地方,两个不同的阶级阵营,首次以这种方式兵戎相见,这恐怕也是俩兄弟最不情愿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同一地两阵营 暗中相帮
  在这一个阶段的非常时期,非常情势下,帅启忠凭借着自己特有的中国人良心和良知,做出了一些让堂兄弟赵辛初深受感动,也无悔共产党的事实,同时,也为自己在解放后多次获得赵辛初的热心帮助,也多次被赵辛初的帮助所感动埋下了伏笔。关于这一点帅启忠当时是绝对没有想到的。
  1940年7月,正在国民党广济县党部打理事务的帅启忠,无意中听到有人在悄声议论,说是刚刚捉住了两个共产党人,其中一个还是赵辛初的部下。伪县长王丹侯计划用此人钓出共产党头目赵辛初。情况十分危急,出于对兄弟的深厚友情,帅启忠感觉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要保护好赵辛初。帅启忠暗暗四处活动,他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竟然将方仲文、居文修两位地下共产党人毫发无损地给解救出来了。
  其实,自打进入国民党鄂东游击十七纵队以来,帅启忠就经常把国军内部的一些重大军事行动,利用到茶铺探问方式,秘密透露给兄弟赵辛初的游击队,使得赵辛初和他的战友们多次化险为夷。
  对于帅启忠的异常举动,时任广济县伪县长、国军游击十七纵队三支队指导员的王丹侯似有察觉。他对帅启忠产生了怀疑。有一次,他特意把帅启忠叫到办公室闲聊,东扯西拉后,王丹侯话锋一转,单刀直入地对帅启忠说:"你认识赵主任?(赵辛初那个时候是共产党鄂东游击队主任)"帅启忠先是一惊,很快就促使自己冷静下来。他估计王丹侯不应该知道他和赵辛初是堂兄弟关系,至少没有抓到十足的把柄。便一口咬定:"他姓赵,我姓帅,素不相识。"王丹侯没辙,便派人暗中监视帅启忠的言行。
  一次跟随王丹侯在浠水上巴河剿共行动中,见一路人多看了一下队伍,特别是多看了帅启忠几眼,王丹侯便怀疑这人肯定是新四军赵辛初部队的探子,不由分说,指使部下捉住。王丹侯居然把此人交给帅启忠审讯,他自己则静坐在一旁察言观色。帅启忠起初还认为真是赵辛初的人,在心里盘算着如何营救。经过几番审问后,他心里有底了,此人只是一个地道的普通农民罢了。后来又有地方伪保长、甲长前来说情,王丹侯只好将这个农民释放了。
  直到有一天,帅启忠又做出了一件惊天大事,使得他再也不能也不敢再在鄂东游击队十七纵队三支队呆下去了。
  1942 年1月,帅启忠清楚地记得,这天是腊月二十九日,帅启忠给赵辛初提供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情报,竟然导致国民党部队伪保三团在广济县老县城梅川被赵辛初所领导的鄂东游击队给彻底打垮了。
  帅启忠离开鄂东后,考上西安军官班再受训,培训结束后被分发到国民党广西部队138师政治部担任上尉助干。1947年,他不愿意和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通过叔父帅元敬(帅畏斋的儿子,解放前曾担任过湖北省财政厅秘书、商标局科长等职,解放后作为爱国人士,受聘湖北省政府参事室)介绍,先后到江苏常州伪警察六总队新闻室和国民党首都(南京)卫戌部队芜湖指挥所担任政工处、经济处少校处长、军宪警联合稽查处总务组长,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
  妹悔婚姐代嫁 苦难随行
  1949年2月,帅启忠带着妻子宛仪贞从安微芜湖荻港驻地回到了黄梅县城那个一贫如洗的穷家。他是以妻子患严重伤寒病为由提前回家的。本来,他完全有条件去台湾的,有一个同在国民党部队任职的堂兄弟叫帅启贤,他也是和帅启忠、帅启泰一样,当年被叔祖父帅畏斋挑选到武汉一起培养的帅家优秀子弟之一。他在赴台湾前夕,三番五次地动员帅启忠陪他一块到台湾,想互相有个亲情照应,被帅启忠坚决拒绝。因为在经历了半辈子的颠沛流离生活后,他太想有个安稳的家庭环境。更兼他早就看透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定再也不从军、从政了,一心打算依靠爱人娘家,找个教私塾的差事过日子。
  爱人宛仪贞也是黄梅县人,娘家在黄梅县长岭乡宛大屋,置有田地,开有家庭小作坊,是个较富裕的农家大户。宛仪贞的大哥宛希俨(又名宛畏如),是革命烈士,参加过南昌起义,曾为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赣南特委书记。1927年国共分裂之后,宛希俨和妻子黄慕兰——中共中央军委秘书,奉命转入地下。用米汤在《圣经》中密写文件、去小旅馆对接头暗号……黄慕兰开始了她的"潜伏"人生。1928年,儿子宛昌杰出生才三天,宛希俨就被调往赣西南革命根据地,4个月之后即牺牲,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赣州卫府里〔用大蒸笼活活蒸死的〕。其烈士遗照和事迹介绍在黄梅县、阳新县和革命圣地井冈山等处革命烈士陵园都有展览,位排前列。直到7个月后,黄慕兰才在无意之间获悉这一消息。她"只有忍痛节哀……以在革命实践中的奉献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这年12月,黄慕兰接到地下党组织调令,担任中央委员会机要秘书,成为中央特科成员。地下党组织交给黄慕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成功营救关向应。在黄慕兰"潜伏"生涯中,最有影响的一件事就是保护周恩来。那是1930年6月的一个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向忠发突然叛变,幸亐黄慕兰及时密报,使得周恩来迅速组织中央机关的李富春、蔡畅等人转移才免遭毒手。农历甲午六月初九(2015年7月5日),是黄慕兰109岁华诞。她仍健在,定居杭州。
  〔图为革命烈士宛希俨〕
  说起帅启忠和宛仪贞的姻缘,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帅启忠家境贫寒,一直被人看不起。好在他本人自强不息,在国民党部队好歹也混了个一官半职,这才经人介绍认识了本县乡下一宛姓大户的姑娘。当时这姑娘非宛仪贞,而是他的亲妹妹。宛姑娘的父母对这个穷女婿从不拿正眼看待,经常是冷言冷语,嘲讽挖苦。及至快要到谈婚论嫁这天,宛妹突然悔婚翻脸。正当极其难堪之际,忽见宛姐挺身而出,她表示不嫌弃帅启忠,愿意代妹出嫁。姐姐宛仪贞在私塾饱读诗书八年,是一个美丽善良的知识女性。她慧眼识人,早就看好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发誓要跟他过一生,那怕吃菜咽糠,永不分离。于是乎,在当地震撼地上演了一曲"姐妹易嫁"的悲喜剧。1947年,一个非常不平凡的年份,宛仪贞在家人责备的眼光中,义无反顾的嫁给了帅启忠,并追随他到了芜湖。试想,有着这么一段非凡经历,帅启忠怎么可能在爱人娘家安稳生活下去呢?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想到了自己曾经同甘共苦、同窗共读的堂兄弟赵辛初。此时,赵辛初已经是中共湖北省黄冈地委书记。1947年,一个非常不平凡的年份,宛仪贞在家人责备的眼光中,义无反顾的嫁给了帅启忠,并追随他到了芜湖。试想,有着这么一段非凡经历,帅启忠怎么可能在爱人娘家安稳生活下去呢?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想到了自己曾经同甘共苦、同窗共读的堂兄弟赵辛初。此时,赵辛初已经是中共湖北省黄冈地委书记。〔图为宛希俨一家:宛希俨、黄慕兰
  和他们的儿子宛昌杰〕
  〔图为宛仪贞和她的妹妹宛静贞以及各自两个小孩唯一存世合影〕
  落魄兄无路走 首次求助
  1950年1月的一天,帅启忠带上干粮,背着纸油伞,硬是从黄梅县城关一路"急行军",步行到黄州。当他好不容易找到黄冈地区行署大院时,心里忐忑不安加剧了,这么多年音信不通,未曾会面,赵辛初还认不认识我这个落魄了的堂兄?令他万万没想到,听说堂兄帅启忠来了,身为地委书记的赵辛初竟从他的办公室大步迎了出来。他热情让坐,又让警卫员给他倒茶。赵辛初紧紧握住帅启忠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从同学同桌聊到鄂东游击。赵辛初坦诚地说:"感谢你在鄂东游击队时给予我们的情报支持,你为我们共产党人做了一些好事、实事,我们不会忘记。"赵辛初猜到了堂兄此行的目的,不等帅启忠开口,便爽快地问:"现在全国都解放了,你还有什么打算?想重新找份工作?"帅启忠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赵辛初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来回踱了几步,略有所思地说:"我个人建议,你就到广济县去工作吧,那个地方是我打游击、睡山沟时间最长、吃苦最多的地方,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他们会善待你的,你的意见如何?"帅启忠听毕,激动地说:"好,我听你的!"说着,一行热泪不由自主地淌了下来。兄弟之情,情同手足,这份情谊从解放前的战争时期延续到解放后的和平年代,它不会因历史的渐渐逝去而淡忘。历史虽然曾经无情地将他们分隔在两个不同的阶级阵营,但相互之间的帮扶救助却一直在默默的演绎着。难以割舍的兄弟情谊,驱使两位兄弟的大手又一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不要认为赵辛初这是带着个人色彩,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利。赵辛初的党性原则很强,帅姓族人都知道,帅启忠自是清楚明白。所以,他不到山穷水尽是决不会找赵辛初半点麻烦的。赵辛初最看重的是阶级同志的友情,而非亲房兄弟的情份。若没有在鄂东游击时期,帅启忠为赵辛初秘密传递情报,他也不会伸手帮忙的。帅启忠当时就听说赵辛初做了这么一件事情:他有一亲房哥哥专门从武汉来黄州找赵辛初求助,想他帮忙介绍工作,可赵辛初坚决不认,结果导致这位亲房哥哥返回汉口后在家中自缢身亡。据说,后来他的孩子是由赵辛初培养长大的。
  帅启忠拿着赵辛初亲笔介绍信,走进了广济县政府大院,受到了时任广济县政委(现在称呼为县委书记)孙石、县长居文焕的热情接见。两位领导接过赵辛初的介绍信,非常重视,他们对帅启忠说:"国家还只刚解放,百废待兴,县组织部、宣传部以及好多县直机关都急需人才,你任选一个理想岗位吧。"帅启忠考虑再三,对二位领导说:"我搞了好多年政治思想工作,现在不想涉足政治,请把我安排到教育界去教书吧,下半生就想当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县领导满足了他的要求,安排他到条件较好的广济县武穴中学任教。建国初期当教员,国家不发工资,只发定额大米。自1950年参加工作后,帅启忠先后辗转本县的武穴中学、龙坪小学、广济二中和广济师范学校任教。
  抛浪尖跌谷底 终成绝唱
  对于这种选择,后来,帅启忠感触颇深:这是相当明智的选择。随后的"三反五反运动",清理阶级队伍,时而把他抛到风口浪尖,时而跌入人生低谷。1955年7月27日下午,帅启忠因历史问题被带到黄冈地区进行"深刻反省"。这一去,将近一年。宛仪贞在没有得到丈夫任何消息,也没有了生活来源的境况下,她只好雇了一辆木制独轮车,一侧筐里装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侧筐里装着全部家当,推着独轮车行走了110多华里路,赶回黄梅老家投亲靠友,欲寻求救助。岂知,在那个"见了风便是雨"的复杂环境里,"历史反革命"的家属回来了,许多亲戚都唯恐避之不及,生怕惹祸上身。也正应了那句俗话:"穷莫向亲,冷莫向灯"。当然,好多亲戚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就在宛仪贞抵家的当天晚上,帅启忠的后母(当时只她一个人守在县城老家两间破房子里)便冲到街道居委会代表那儿举报了。于是乎,黄梅城关街头出现了极其悲惨的一幕:白天,宛仪贞衣衫褴褛的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沿街乞讨,晚上,则到街道居委会接受批斗。刚刚"呀呀"学步,年仅两岁的小儿子在自己家中被后母养的老母猪咬伤了脚管,面对血肉糢糊的幼童,这个后母竟然昧着良心大声地呵斥诉落小孩的不是,全然不理会小孩那撕心裂肺的痛哭声和心如刀绞却一筹莫展的宛仪贞。作为母亲,此时此刻宛仪贞伤心欲绝,她将孩子紧紧抱在怀中,任由那滚滚泪水直流,却不敢申辩。她心里很清楚,这是后母在"指桑骂槐",意欲尽快撵走他们。
  帅启忠的后母对帅家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而在这个时候,让她看到三个"倒霉蛋"回来了,更让她火冒三丈,她觉得这是三个"灾星",要想法驱逐,所以整天不给个好脸色。
  1956年5月,黄冈"五人小组"在经过严格审查后,对帅启忠的历史问题作出最后结论:"该同志解放后一贯表现好,不以反革命论处,继续留用。"帅启忠又回到了他的工作单位:广济师范。随之,他的妻儿也从黄梅县回到了他的身边。然而,他的妻子宛仪贞却再也回不到从前,由于残酷的生活煎熬和每天接受批斗折磨,她的身体被彻底拖垮了。1956年秋,宛仪贞病逝在尚在建设中的广济师范学校,完成了她主演的"姐妹易嫁"之绝唱,年仅38岁。
  对于爱妻之死,帅启忠深感愧疚和悲伤,但没有抱怨和责怪。尽管他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可他坚信共产党好。他热爱共产党、热爱新社会的信念不变。以至于在1957年反右运动前期,有的人居心不良,威逼利诱强迫他给共产党多提意见,讲共产党坏话,说是只有指出共产党缺点的人才算是真心热爱共产党,不讲就是对党不满不忠。帅启忠义正词严地说:"你是让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要我说真心话,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新生的帅启忠!"这句话确确实实道出了帅启忠的肺腑之言。
  帅启忠抱着对新社会的无限热爱,对共产党的赤胆忠心,他把全部身心都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每到一所学校,他都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帮小学生揩过屁股,帮穷孩子抄过书读。刮风下雨恶劣天气,他护送学生安全放学,他还背送有疾患缺陷的学生回家。天寒夜深,他到学生寝室帮助蹬掉棉被的学生盖被子。公家分给他名下烤火的木炭,他宁愿自己受冻也要转让同学们烤火取暖等等,这些都曾是他做过的无数好人好事之一。他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爱学校胜过爱家庭。
  1957年初秋的一天,已从广济二中调到广济师范学校工作的帅启忠,忽然收到一个与众不同的长信封,竟是中共湖北省委员会寄来的。拆开一看,几行字跃入眼敛:"启忠哥,近好:我现已调湖北省委工作。我们兄弟有好多年未曾会面,甚为想念。请兄长有机会来武汉一叙,顺便陪你参观一下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弟启泰"。原来,赵辛初己经升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
  利用寒假之机,帅启忠应邀赴汉。他找到省委大院,门岗哨兵却拦住不准进。哨兵问:"你找谁?",帅启忠告诉他:"我找我弟弟赵辛初!"。哨兵微笑道:"请稍候,我打个电话进去问问!"。不大一会儿,一辆小轿车从省委大院内驶了出来,在门岗处停住,车门推开后,从车内走出来一个熟悉的身影。帅启忠赶忙迎上前,未曾开口,赵辛初就喊:"启忠哥来了哇,好,请上车,咱们哥儿俩边走边聊。我先陪你去参观武汉长江大桥。"轿车在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和美丽的武汉三镇绕了一下,兄弟俩难得有此一聚,他们回忆亲情,畅叙友谊,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
  赵辛初身居高位,日理万机,还能在百忙之中挤空陪他尽兴,让帅启忠久久挂齿不忘。最使帅启忠感动不已地是,赵辛初还特地拜托时任广济县人武部部长干鹄,请他多多关照堂兄帅启忠。干鹄在解放前曾和张体学、赵辛初他们在鄂东大别山区打过游击战,是赵辛初的老部下,都是久经枪林弹雨考验过来的革命老战友。干鹄知道这层关系后,曾多次主动找帅启忠问寒问暖,问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帅启忠不愿给组织上和赵辛初添麻烦,明知有困难但从来没有说过。此后,赵启初又来信问候并诚邀帅启忠到省城作客,帅启忠生怕影响他的工作,没能前往,结果,失去了宝贵的见面机会。
  列罪状莫须有 文革算帐
  然而,正如毛泽东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实可谓:人上一百,五形六色。在那个"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疯狂年代,总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妄图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往上爬。帅启忠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一个国民党少校军官,自然而然就成为了那些"欲爬高,找垫背"的人的活梯子。
  〔绘图:朱中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段辛酸的往事。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一心埋头教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普通教师帅启忠被作为典型的"白专道路"代表和"历史反革命分子"给揪了出来。当然,这一回陪同他一同被揪出来的还有一大批权高位重的"死不改悔的走资派"。
  从历史角度上公正的看,帅启忠仅仅只是国民党旧军队中的小小文职官员,他没有沾染任何血案不说,还曾经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和一个中国人固有的良知,暗暗帮助过当时在大别山一带抗日寇打游击的共产党负责人赵辛初,协助他们消灭了不少日本鬼子,击溃了国民党的一支地方武装力量。按说,凭此功绩应该受到保护。但就这些,仍未能抵挡住文革狂潮冲击。帅启忠"罪证"还真不少,除了历史的还有现行的。诸如:一是他那尚在小学念书的儿子"胆大妄为",竟然自己雕刻石头印章,把自己小名盖在了红本本《老三篇》的封面"毛泽东"大名之上,大有凌驾伟大领袖之上的嫌疑。孩子小,不懂事,大人是"教唆犯罪";二是别人都在停工停课闹革命,他却将自己班上学生关在教室里灌输"封、资、修"那一套,这哪里是教书育人,分明是在"毒害革命后代";三是有人在帅启忠睡的那张简陋得令人寒碜的破木板床底下惊谔发现,他竟然用人民日报包扎自己的那双"臭布鞋",天哪,这张旧报纸上刊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的新闻图片,这分明是想把国家领导人"践踏在自己的脚下"。
  更为大胆地是,在责令他停课反省后,因见其毛笔字书法功底好,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叫他到广济县大法寺、下郑、上伍、月塘、梅均等乡村和大队部以及中小学校的墙壁上书写革命标语。岂料,有人又震惊察觉,他竟然把"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后面那个句号"有意"写大了〔其实这是挑刺找茬儿的人有意放大〕。乖乖,其用意险恶,按照当时人们的革命逻辑推理,这是暗喻这句话等于"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搜罗了一大堆罪证,老帐新罪一起算。帅启忠开始被频繁批斗、游乡、示众。有一天,帅启忠又被带了出来,只见他这次模样很特别:被迫戴了个纸扎的高帽子,高帽子上写着"历史反革命分子"。真佩服这伙人的"高智商",他们也不知从那个裁缝手上定做了一套黄绿色国民党军服让帅启忠穿着。还在他的胸前挂着一个大纸壳牌子,牌子上歪歪扭扭草书五个大字:"国民党少校"。
  一群所谓无产阶级革命派、造反派、红卫兵闹哄哄的跟在启梅屁股后头。他们勒令帅启忠边走路边敲锣,还要一边呼喊:"我是国民党少校!我是历史反革命!"走在这伙人的前头有一个领呼口号的中年男人。正是此君,不辞辛苦,不惧脏臭,偷偷钻进帅启忠的床底深处和放大"句号"挖出罪证,于是,他便成为了文革积极分子,有了领呼革命口号的光荣差事。
  这会儿,中年男人劲头十足的走着,跳着,沿途不断振臂高呼着:"打倒历史反革命分子启梅,启梅不投降,就叫他灭亡!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烈日下,他们游了一村又一村,喊了一遍又一遍。突然,中年男人也不知道是哪一根神经错乱了,他居然声嘶力竭地喊出了"打倒某某某!"〔革命领袖〕。顿时,众人先是普遍一惊,片刻之间,猛听到帅启忠把手中的铜锣敲得震天响,他边敲锣边举臂高喊:"打倒现行反革命分子×××,×××不投降,就叫他灭亡!",好个反戈一击。此时此刻。整个游行队伍仿佛象炸开了锅似的,只见这个中年男人吓得面如土色,整个人仿佛都瘫软了,他完全没有了刚才那股神气活现的样子〔若按照当时的文革气候,这己经是严重的政治犯罪〕。从此,帅启忠再也没有挂牌游乡,而那个喊反了口号的中年男人也到此"石沉大海",痛失"爬高望远"的好机会。
  这场风波过后,帅启忠的境况非但没有好转,还被扣上了"现行表现不好"、"态度非常顽固"的帽子。1972年6月7日这一天,广济县田镇区革命委员会某负责人派人把帅启忠叫了去,让他在一张己经拟定好了的文件上签字。文件上写着这么几个字:"经县委政治小组研究,帅启忠历史维持原结论,现行表现不好,解职回家"。几乎由不得本人申辩,革委会负责人铁青着脸皮,欲强令他立刻写一份"自愿退职书"。明明是强迫,却又叫你写出"自愿。"帅启忠既不签字更不"自愿"。
  帅启忠实实在在想不通,这些人为什么没完没了地不肯放过他?自己虽然在旧军队做了一些事情,可那也只是文职。没有任何血案不说,还利用其特殊身份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有益革命的工作。关于这些,赵辛初最清楚。啊,此时,他绝不能提及赵辛初,更不会告诉他们,他和赵辛初的这一层关系。因为,他听说在1966年至1972年"文革"中,赵辛初也受到运动强烈冲击,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不过,他还不知道,赵辛初这个时候已经起任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担任负责人了。他常常想,连赵辛初这样的党政领导都不能幸免,何况自己这个小小教员?于是,他又联想到曾经和当时的广济县委书记王福均,以及县长同车被押站在广济县大法寺临时搭建的大看台上批斗,而且,被批斗的主角还不是自己,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
  见帅启忠拒不服从解职命令,并且还经常跑到区、县革委会"纠缠",1972年10月27日,田镇区革委会再次发出"关于帅启忠入伍后的表现"一文,内容是:"…在清队中,经多次批斗,帅对历史问题作了进一步交待,但对上述错误言行〔即前面所罗列的一些‘莫须有’的言行,又加上在游乡示众时的不老实表现,数罪并罚,罪加一等〕,拒不交待,态度非常顽固"。但这次,区革委会领导没有威逼帅启忠写什么"自愿",而是叫会计让帅启忠在一张银行存折附件上签名,说是己经解除了他的公职,同意和不同意都是铁板钉钉的事,存折里1000元就是一次性辞退费。今后将不再有工资和口粮,一句话: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断粮炊逼退职 信憾上苍
  帅启忠顿时脑子里一嗡:"凭什么随意解除他的公职?凭什么停发工资,停发口粮?",自己的历史问题在解放初期的三反五反等历次运动中都经过了细致地调查和确认。尤其是解放后,自己在教育战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表现极佳,1964年、196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学校模范教师,1966年上半年还被评为全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即使是在文革武斗最厉害的时期,在五个月未发分文工资的状态下,所有学校都停课闹革命去了,唯独他所带的那一个班还在悄悄地坚持上文化课,甚至在一天只有一顿饭的情况下,也坚持着上课。他的这种坚持上课的行为很受家长和学生欢迎,
  家长让孩子给他送点红薯呀、蔬菜等,使他倍受安慰和鼓励。
  在大法寺白龙潭,有一个叫王国金的学生,求学欲望很强,可他继父硬是不让他读书,要他放牛。得知情况后,帅启忠不厌其烦走访上门做他继父工作,还自掏腰包帮王国金买书本。继父有时不给饭他吃,帅启忠还贴饭。后来,在武穴市检察院工作的王国金每每提及此事时,都很激动万分,他坦言:"没有帅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资助,就没有我王国金的今天"。又何止一个王国金?许多当年在他班上就读过的学生,回忆起这一段往事,都是赞不绝口。然而在当时,这可成了他走"白专道路"的又一大罪证。
  想想自己天天挨批受整的那种遭遇,倒不如顺应所谓"退职"的意思,"解甲归田"罢了。他未敢动用银行那笔钱,尽管1000元对生活异常拮据的他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他还是不想动,他得先征求妻儿们的意见再作最后决定。
  1973年5月18日凌晨3点,帅启忠摸黑起床赶路了。他是从广济县大法寺学校出发的,他要在一天内走完140多里路,赶到黄梅县独山区麻岭公社金星大队,他的妻儿都在文革中被"自愿"下放到此地。帅启忠已是58岁的人了,长途跋涉,肯定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当时客车少,而且票价1.5元,他也坐不起啊!
  夜晚8点15分,当帅启忠拖着满脚血泡,疲惫不堪地突然出现在家人面前时,亲人久别重逢,好一阵子惊喜。帅启忠的妻儿原本也是随他在广济县内"走南闯北"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即随着帅启忠调了好几处学校)。文革中因受牵连,被责令"自愿"下放到农村。当时打出的口号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原本是要强迫他们就地下放到农村,在权衡利弊再三后,帅妻汪翠兰(帅启忠原配妻子病逝后,于1958年续娶)于1969年毅然决定带着三个儿子返回阔别几十年的娘家插队落户。四个人的安家费总共才400元。后来事实证明,帅妻当时这种决定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帅启忠的现妻弟汪干连是当时大队贫协主席(俗称"贫雇老子"),在这把小红伞的保护下,虽说还不够遮风寒,但多少能够抵挡一点雨侵。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听说帅启忠此次回家的目的后,全家人仿佛天要塌下来,都懞了。二儿子含泪极力反对,他说:"大哥刚刚考上了兵,后天就要启程到部队,小弟还在学校求学,我还指望招工进厂跳出‘农门’哩,这下可好,您被作为有历史问题的人解职回来,等待我们的命运可想而知了。"这一夜,全家唉声叹气,彻夜难眠。
  〔图为帅启忠遗墨〕
  次日清晨,家人起床后震撼发现,帅启忠竟然不辞而别了。在一张破桌子上,看到他留给家人的一张纸条,上写几行字:"我很悲哀,我不回黄梅了,发誓不回!"带着满脚血泡,带着满腔悲伤,帅启忠又日夜兼程赶回那个让他恐惧但又充满依恋的广济山村学校。这是文革中被发配的学校,也是他倾注心血培养孩子的学校。他在这里找到了些许安慰,有学生和家长,还有一些有良知的教师,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了不少帮助。工资被彻底停发,口粮被完全卡断。他多次想过自杀,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生存。不让他进课堂,那时也没有课上,他便主动抢着为学校厨房挑水、喂猪。有的家长还悄悄请他到家里辅导因停课失学的小孩功课,若不是许多家长、学生和教师伸出援手,暗中帮助。他想,他很难挺过这个燥热烦闷的夏天。
  在走投无路之际,他终于想到了向上级领导写信求助。这天夜深人静,帅启忠借助学校低矮的宿舍内那盏昏暗的柴油灯,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写了一封长信,诉说自己不幸的遭遇和不公正的对待。他写道:
  首长:报纸上常提到"爱国不分前后"、"既往不咎",这说明党的政策是非常宽大的。由此,我还联想到:党的政策是重在个人表现,是给出路的。我自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起,到去年12月(1972年),已是23年了,在这23年中,一方面是尝到了新社会的甜头,另一方面也是怀着向党报恩的思想来拼命干革命工作的,故而每到一单位就被评为模范教师……〔略〕。迫于生活不能解决,不得已才向首长反映我的迫切恳求,并没有别的,一切要请首长原宥。
  顺致,最崇高敬礼!
  广济县田镇区被解职教师帅启忠上。
  1973年5月20日于田镇高中
  信写好后,他悄悄拜托他的一个很受信任的学生专程绕到邻县蕲州镇邮寄。信是邮走了,可他的心里还很纠结,他对信能否寄到首长手里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但有一点他是坚定地,那就是他必须坚持、坚守。因为,他别无选择。
  1973年6月16日这一天,是帅启忠又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中午时分,帅启忠正在学校猪圈里喂猪,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在叫他:"帅启忠同志!"他起初还认为是听错了,因为"同志"二字与他好多年无缘了。他扭头一看,见两个领导模样的人在区文教干事的带领下,朝他笑容可掬,大步走来。还没等他醒过神来,他那一双还沾着猪食的手就被领导紧紧握住了。在旁边的文教干事亲切地介绍:"这两位是县组织部领导,专程来看望您老人家的。""看望我?"帅启忠多少有点受宠若惊,他还在梦中。握手领导赶紧说:"哎呀!帅启忠同志,您让我们找得好苦啊,没想到您在这里。走,走,咱们到学校办公室去聊一聊。"
  原来,帅启忠寄出的那封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该信于1973年5月25日就到了国务院.国务院作为本年度第299号信函转到了湖北省委。感谢上苍有眼,此信恰好被6月份刚刚上任的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革委会副主任赵辛初亲自收到。赵辛初立刻亲笔写下批注:"帅启忠同志的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请予以妥善解决。"并委托时任武汉市委书记〔也是湖北省委副书记〕王克文代为办理。省、地领导的批文立刻引起了广济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县委组织部领导责成县文教局赶紧下乡找人,迅速解决问题。
  县委组织部领导听说帅启忠有好长时间未发一分钱工资和一粒口粮后,立即对随行的文教干事说:"要马上恢复帅启忠同志的工作,补发所有的工资和口粮,一定要妥善安排。"随即对帅启忠微微一笑,轻声细语地问:"帅老师,请问赵辛初书记和你是什么关系呀?"帅启忠很平淡地回答:"我姓帅,他姓赵,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到了这会儿,帅启忠仍然是坚而不吐他和堂弟赵辛初的那层亲缘关系。此时,帅启忠觉得,"文革"尚未结束,这既是对赵辛初的一种保护,又是自己人生一种应有的淡泊态度。他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对他们解释得那么清楚。其实,不用解释,现在大家都清楚了。组织部领导说:"实话告诉你,您写了一封信,由中央转到了地方,恰被省委赵书记收阅,您信上的批注就是赵书记的亲笔。"
  很快,县委组织部领导责令田镇区革委会重新下达文件,内容是:"帅启忠同志本人政治历史社会关系无遗留问题,能听党的话,洁身自爱,表现较好。结论是: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继续留用。"帅启忠将银行的那一笔原封未动、也不敢动用的1000元"退职费"全额退还了。他又重新回到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回到了他割舍不下的学生身边,最后,他回到了他参加过创建的广济师范学校任教。
  〔图为爷爷奶奶孙儿孙女天伦之乐〕
  堂兄弟喜相逢 最后握手
  1975年,帅启忠从人民教师岗位上光荣退休,退休后,他先是居住在黄梅县城关镇老家。1983年农历10月25日生日这一天,他突然有感而发,在黄梅家中赋诗一首,以作纪念:"七十年前此日生,而今已是白头人,愧无建树于家国,却将希望寄儿孙。"
  1990年初夏,从国家粮食部部长、党组书记任上离休后的赵辛初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黄梅县。他一到黄梅城关,就打电话找到已经在武穴市定居的堂兄帅启忠,约他去黄梅县宾馆见面。跨越几十年的兄弟情谊,历经新旧两个社会的坎坷,今日相见,感慨万千。赵辛初握紧堂兄帅启忠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他问:"哥哥现在过得还好吧?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帅启忠激动地对他说:"谢谢兄弟几十年如一日对我的关心,托共产党的福,我现在已经退休在家安享晚年。我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工作,他们都很上进,全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只是这么多年来,你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也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巨大改变,我及我的家人一直念念不忘。我衷心祝愿你和弟媳季洁(原湖北省妇联主任)健康长寿,常回来走走。"赵辛初听后高兴地说:"好哇,咱们兄弟都要保重身体,但愿后会有期。"此行,赵辛初还赋诗一首,《返梅述怀》:"几代征程留壮迹,清江夜雨话沧桑,西风任尔掀狂浪,火炬高擎永向阳。"
  万万没有料到,这一次会面,竟然成为他们兄弟最后一次。1991年11月25日,赵辛初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76岁。8年后,即1999年12月21日,帅启忠也在武穴"步其后尘"与赵辛初结伴远行。帅启忠逝世时,享年85岁。他们的人生故事结束了,可是,他们两人在新旧两个社会结下的深厚兄弟情谊并没有结束,它将永远铭刻在子孙后代的心中。
  原载于《广济文化》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毒害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万里长城今犹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征调大量的民夫,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诸国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入侵修建的的城墙,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灭亡后,后续国家陆续补修,特别是在明朝时期,为了抵御清军入侵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美帝国主义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给美国黑人人权长期以来,美国存在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制度,黑人不得居住白人区,不能上白人学校,不能担任政府公职,甚至不能和白人同乘公共汽车。60年代,美国著名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因领导自由乘车运动,受美国领导人被呵斥为纸老虎,还高高兴兴地认账!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原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inzAlfred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犹洞察世事,开悟人生,乐在其中!没有重大刺激,人一般很难开悟,但一旦开悟,总有某一方面会发生巨大变化。人开悟后会有什么样变化?什么叫做开悟?佛家认为开悟就是有了六通的本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对三才有了深经营好人生的七种财富昨晚到一个老同事家,他摆出功夫茶,我们两个人以茶当酒,杯水纵横天下事,一直聊到午夜时分。踏上归程时,已是星雨满天斜月西挂。难得有这样的机会,难得有这样的朋友,更难得有这样一种恬淡的中秋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建设书香遵化富强遵化文明遵化喜峰口罗文峪长城战斗日军混成第14旅团一部于1933年3月9日到达喜峰口外后立即向防守该地的万福麟部进攻。守军一触即溃。当日,日军占领第一道关口。此时,第3军团第29军第37师的第有道才有路,有德才有业!德为人格之根本,才为人格之条件。自信是成功的阶梯,自律是成长的保障真诚是人际的桥梁,宽容是处世的境界守信是一张名片,乐观是一种态度担当是一种责任,坚韧是一种精神。人间人类人生人格,美中关系的美中不足现在中国和美国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坚持深入改革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力争成为一个富裕强大文明的国家,造福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美国的目标则一块停下的钟表,一天总有两次时间是对的。有什么哲理意义?瞎猫也能碰死耗子。不过这个例子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钟表存在的意义是指示时间,让人看到时间。作为一个停下的钟表,一天中确实是有两次时间是对的,但是在没有其他表的参照下,你能告诉我这
大学毕业5年了,才知道国企和私企的差别,可惜来不及了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找工作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不仅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还要看自己的心情和喜好。当下年轻人找工作的要求归纳起来就是事少钱多离家近。在毕业时,很多人能够发现,一些95后出现新式啃老,毕业后一直在备考,为考公考研4年不上班前段时间有一个90后已经30岁了的话题,让人突然意识到,曾经叛逆的90后也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社会上的年轻群体是95和00后。而迎接95后毕业生的除了一个陌生的社会外,还有激烈的职课间10分钟教室鸦雀无声,市委出手后,学生们欢呼身为高中生,你在课间10分钟能做什么?有的学生会回答做题,有的学生会说睡觉,但很少有人提到放松实际上,不仅仅是高中生,就连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都不敢在课间10分钟浪费时间,忙着学习大学中很辛苦的3大专业,学习难度大,毕业后很抢手很多准大学生可能都听过老师说高中辛苦三年,大学享受快乐。但实际上,老师只是用这种方法激励学生,让考生放下心理负担,考出一个好成绩。事实上,上了大学后就会发现,专业课选修课,学分,实教育部传来好消息,9月1日正式执行,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回想起小时候上学,最期待的就是下课铃声响起,一个箭步冲出教室,在操场上尽情撒欢儿,那种快乐的感觉至今还记忆犹新。这种快乐几乎是每一个学生的心头爱,但随着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学生的自由公务员家庭要注意,如果有这些行为,小心铁饭碗保不住在老一辈人眼中,公务员是一个铁饭碗,如果自家孩子考上了公务员,就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但是如果家中有亲属的公务员家庭也要注意,一些看起来无伤大雅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可不小。甚至一旦出研究生传来喜讯,就业压力降低,考研党可以安心考研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本科的学历阶段上,会想要继续深造自己的学历,从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很多人会选择在本科毕业之后继续参加研究生的考试。研究生考试,目前已经是许多毕业生首选的出并非985211才算好大学,人民日报推荐的宝藏大学,也很不错高考结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填报志愿。对我们中国绝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进入985211这样的大学,是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好的回报。确实,985211这样的大学教学质量水平比平均确实高出很多大学中3个碎钞机专业,寒门学子最好绕着走,谁报谁知道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很多家境贫寒的学生也可以就读大学了。一般来说,相对于家境优渥的考生,贫困学生报考专业更加看重性价比。大学不同的专业学费有所差别,一些专业不仅听起来高大上,学费也学起来很辛苦的大学专业,学习难度大,毕业后却很抢手到了大学你们就轻松了相信每一个高三学生在高度紧张复习的时候都听到过来自班主任的安慰到了大学你们就轻松了,也正是这份安慰支撑着高三学生坚持复习。那么到了大学真的会轻松吗?对于大多数人复旦经院不招学硕,而专硕学费超10万,穷人孩子学不起金融了2021年硕士招生结束,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成功上岸兴致勃勃地准备进入新校园,与高校失之交臂的只能再次奋斗,或放弃考研另谋出路。从本科学位到硕士学位,硕士考试既考验知识储备,又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