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破除这个误区,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在这篇文章的开始,我想先跟大家聊聊「社交恐惧」这件事情。
  可能有朋友知道,我是一个高度的社恐患者。
  对一个社恐患者来说,如果他跟一个陌生人约好了要面谈,他的心路历程往往是这样的:
  面谈前:会把这个预约看得很重,不断在心里想象,甚至导致睡不好。
  「明天就要见面了,我会不会表现得不够好?会不会影响我的形象?」
  面谈中:会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说话前一定要在脑海中过几遍。
  「我应该说些什么?好像气氛有点尴尬,我是不是哪里又做错了?」
  面谈后:会不断反刍自己的表现,对自己进行评判,尤其是那些做得不好的地方。
  「哎呀,当时不应该那样说的,应该这样做……真后悔。」
  有没有有同感的朋友?请允许我跟你握个手。
  所以,如果一个社恐患者愿意跟你面谈,那说明他把你看得很重要,一定要珍惜这段关系喔。
  好了,不开玩笑。
  从这段心路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社交恐惧的本质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源于两个原因。
  1)他们会设定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并把它定义为及格线。
  譬如:许多社恐患者会下意识地认为:我一定要表现得非常出色,要谈吐清晰,举止得体,逻辑严谨,亲和优雅……这样才是「我」应该具备的形象。
  但是,由于他们普遍缺乏社交经验,他们实际的社交能力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的。
  这就导致了第二点。
  2)由于实际表现和「及格线」之间的落差,他们会更加倾向于使用「预防焦点」策略。
  什么是预防焦点呢?1997 年,心理学家 Higgins 提出了调节焦点理论。他把一个人尝试去达成目标的模式分为两种,分别是:
  促进焦点(Promotion focus):以「做正确的事」为优先。
  预防焦点(Prevention focus):以「不做错误的事」为优先。
  也就是说,他们会不断在心里检查自己当下的一言一行,问自己:我有没有做错?有没有违背我设下的标准?
  这就会导致一个结果。什么结果呢?把「言谈举止」这个非常自然的行为,从「自动化加工」变成「主动加工」。
  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讲话、走路、肢体语言,都是自动化加工 —— 也就是无需刻意去想,自然而然任由它行动起来。因为这些行为实在太频繁了,如果需要去主动思考的话,会造成巨大的认知负荷。
  因此,一旦把它们转变成「主动加工」,就一定会产生非常不自然的结果。
  打个比方,这就像你在吃饭的时候,脑子里想着「我要怎么去用这双筷子」一样。你不想,可以用得很自然;你一想,反而就发现动作变得很奇怪、很不灵活了。
  那么,这又导致什么呢?导致你的表现更加奇怪、不自然,更加「违背」你给自己设下的标准。
  于是,你脑海中的「预防焦点」再次警铃大作,进一步提醒你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这就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注意,越不自然,越容易出错,也就越强化这种「注意」。
  所以,对社恐患者来说,真正造成困扰的是什么呢?并不是「我的表现不够好」这件事情,而是「我担心我的表现不够好」这种心态。
  事实上,社恐只是一个例子,许多类似的困扰和障碍,其实都源于这两个原因:高标准,和预防焦点。
  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激压力。
  什么叫突发事件呢?往大里说,比如突然给你一个高难度的任务,或是转岗、更换方向;往小里说,比如自己习惯依赖的路径突然失灵了、突然被迫采取一些新的做法……诸如此类。
  为什么当面临突发事件时,有些人能很快适应并调整状态,而有些人会陷入长时间的焦虑、压力和紧张之中?就是因为,后者往往对生活有一个默认的设定:「我不可以出错」。
  这就会带来三个假设:
  1)一切最好都是保持现状不变;
  2)如果要改变,一定是要在我做好充分准备、有充分的心理建设和确定性之后再改变;
  3)一切自说自话的改变,都是对我生活的一种冲击。
  在这个预设的假设之下,我们的「预防焦点」就会被激活,从而对一切决策和行动都保持高度的监控。
  这就会造成巨大的认知负荷和心理负担,从而让我们感到「非常累」。
  与此同时,这种持续不间断的监控,会让大脑误以为我们处于危险之中,于是激活我们身体的 HPA 轴,从而让身体长时间处于「预警状态」之下,不断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 它们的堆积正是导致慢性压力的元凶。
  所以,很多「活得很累」的人,是因为生活压力非常大吗?其实不是。这种压力很多时候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来自于那个我们一心想去遵从、不敢违背的「模板」。
  我们给自己造了一尊神像,让自己活在它的目光注视之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再比如说:许多人的童年,是在一个比较严肃、高压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可能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孩子」的影子下,以及家长、老师、身边长辈的期望下。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容易出现什么呢?把我们对自己的期望拉得非常高。
  我们会定下一个高不可攀的标准,再拼命地让自己去符合这个标准。
  比如:
  「我一定要被所有人喜欢」;
  「任何事情上我都要做到第一」;
  「我不可以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失败、狼狈和脆弱」……
  诸如此类。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都活在什么里面呢?「及格」和「不及格」之中。
  对我们来说,没有「良好」和「优秀」 —— 我们所追求的,是「不出错」。但倘若真的做到「不出错」,也只不过是「达到了期望」而已。它并不会给你带来奖赏、激励和动力。
  这种自我设限,就像一条遥不可及的地平线,终其一生,都把我们牢牢地困在对它的追逐之中。
  但这种标准,这种「默认设定」,它真的存在吗?它应该存在吗?
  其实,没有哪个人困住你,只有你自己。
  进一步,长期生活在这种高标准+预防焦点的状态下,会造成什么呢?
  你会经常对自己进行自我批判:今天这样做是不是做错了?我是不是损害了我想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我的行为是不是不符合我自己设定的标准?
  久而久之,你就很容易产生一种「低价值感」。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觉得自己是不对的、是有问题的、是错误的,而具备这些问题的自己,是低价值的,不值得别人的认同和喜爱。
  但问题是什么呢?
  这样想,只会让你更加灰心丧气,陷入一个永恒的负面循环里面。你永远没有动力走出来。
  它所带来的,就是让你不断地采取回避策略,不敢去触碰这些「有可能让你出错」或者「让你感到低价值」的事物,从而,使你更牢固地被困在这种思想之中,更加难以挣脱。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也讲过一个相似的东西:童年的创伤。
  为什么有些朋友,在童年的原生家庭里遭受的一些不好的经历,其影响会非常深远?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于:成年之后,因为这种创伤的存在,被迫采取回避策略,一直难以去直面过去,走出来,重新开始。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一生,就像有很多个瓶子,分别代表我们人生中的不同方面:健康,价值观,亲密关系,理想……我们每获得一点成长,就往瓶子里投入一个小石块。石块越多,就代表着我们在这一方面的成长和经历越多。
  但由于童年的创伤,某一个瓶子裂开了,产生了裂痕。于是,为了不让它碎裂,我们不敢再往里面投入石块,而是让它静静地保持原状。
  实际上,裂痕真的存在吗?不存在。它只存在于你的记忆里。
  有读者在后台问:可是创伤是真实存在的呀?
  事实上不是的。创伤并不真实存在,它是被「建构」出来的。
  什么意思呢?当你认为它存在,并且为了不重蹈覆辙,不断采取预防焦点和回避策略,不敢去直面它、触碰它,让你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盲区和边界时,它才真的存在。
  当你觉得它「不是」你的一部分,而是一个需要抵触、排除、战胜的敌人时,它才站到了你的对立面。
  包括我们过往的失败、挫折和打击,其实都是一样的。
  一方面,我们会设定一个完美的、无懈可击的「理想的我」,认为这才是我应该达到的样子。
  另一方面,客观现实中,我们又会具有种种的毛病和缺陷,会犯错,会做傻事 —— 这很正常,但是在我们看来,具备这些毛病的「现在的我」,就是低价值的,是不好的,是令人不喜欢的。
  我们急于想把这些毛病抛开、扔掉,让它们从我们身上剥离,让自己跟这些会带来低价值感的失败、挫折和不好的经历相隔离,以维护我们内心中「更接近理想的我」的状态。
  正是这种思维和心态,造就了创伤的存在。
  影子从来都不是天然生成的。影子是不被光接受的地方。
  那么,一个更好的思路是什么呢?
  是坦率、平和地接受「我」现有的一切。优点也好,缺点也罢,过去的成功也好,失败的经历也罢,这一切加起来,才共同造就了「现在的我」的存在。
  失去任何一点东西,「现在的我」都是不完整的。
  不论好不好,不论是否符合「标准」,这就是我。
  当你能够用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困扰和障碍,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 它们都只是你自己给自己的枷锁罢了。
  心理学中,有一套很有意思的思维方式,叫做「接受与承诺疗法」(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跟其他思维方式(比如CBT,认知行为疗法)不同,ACT并不着眼于「改正坏毛病」。因为它认为,正是我们急于去「改正坏毛病」,我们才会拒绝「现在的我」的样子,认为这个「我」是不够好的,从而形成对立。
  而这种对立,又会使得我们生活在压力和期望之下,谨小慎微,不断地自省、自我批判,难以真正地获得幸福。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在 ACT 的体系中,把它分成三步。分别是:
  A(Accept):接受你现在的一切,并把目光从过去和未来转移到「当下」。
  C(Choose):选择一个你认为有价值的、愿意为之去奋斗的方向。
  T(Take action):采取行动去达到它。
  也就是说:
  人永远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那个「理想的我」压根就是不切实际的,并不存在一个真的这样的人,能够符合这个标准 —— 因此当然也不可以来规范我们,作为我们的标准。
  在这个基础上,跟自己已有的毛病、缺点和失败和解。我们并不一定要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好,也并不一定要无懈可击,更不一定要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你能够干预的永远只有自己。那些不能干预的外界,就不要过多地去在意它。
  基于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我们真正活着的,不在过去,不在未来,只在「现在」。如果你一直对自己的过去耿耿于怀,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那事实上你就没有真正活着 —— 你只是在肩负着过去的重压,不断地奔向未来的死亡。
  除了「现在」,我们能够干预和决定的是什么呢?是我们要往哪个方向走。那么,也许「现在的我」还有着一些小问题,但我总是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方向,来让自己变得更好。
  那么下一步,就是在充分关注和体验过程的基础上,做好目标和规划,往选择的这个方向去采取行动。不要担心可能的犯错,而是更多地把焦点放在「我有没有接近目标」上。
  这套思维方式,跟先前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先前的思维方式,是「高标准+预防焦点」:我认为现在的我是不够好的,我要达到理想中我应有的样子,就不能出错,因此我要避免一切出错的可能性。
  它导向的是压力、疲惫和焦虑。
  而这套新的思维方式,是「低标准+促进焦点」:我认为现在的我是足够好的,但我还想变得更好,于是我也许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来实现它。
  它导向的是活力、希望和可能性。
  最后,简单提几个小技巧。
  1. 「我今天成长了什么」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不要用数字来量化你的目标,因为它往往会导致降维,从而忽视了你真正的目的。
  那应该怎么做呢?不妨设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让自己清晰地知道「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去思考「成为这样的人,需要有什么样的行动跟结果」。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你想成为一个人缘好的人,那么今天是不是可以在公司里向同事微笑、问候、搭把手,明天是不是可以试着在群里跟别人搭话,回答别人的问题?
  你想成为一个技术骨干,那么是不是可以试着在处理日常工作之外,今天学一下前沿的技术知识,明天试着给自己一个小挑战?
  你想成为团队中新人的导师,那么是不是可以多关心一下他们,问一问他们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论?
  ……
  2013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Kashdan TB & McKnight PE, 2013):每天监测自己在目标方向上的进展,可以有效地提高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获得更多的自尊和意义感,并且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投入。
  设定一个方向,每天回顾一下自己,看到自己在这个方向上又向前走了几步 —— 这是一个能够给你带来持久幸福感的小技巧。
  2. 化预防为促进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想做一个活动。当你使用预防焦点时,你可能会想到非常多「失败的损失」。比如:活动如果成果不好会不会被人吐槽?会不会让自己成为笑柄?会不会影响你的评价和口碑?会不会让老板和用户对你留下坏印象?……
  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你做事情就会倾向于什么呢?按部就班,不出错。毕竟,不出错就不会有意外,也就不会有损失。
  但是,转换一下思路,想一想:把活动做出来,是不是可以切实帮到一些有需求的人,得到他们的肯定、感谢和反馈?这才是能够给你带来动力和奖赏的东西。
  至于失败,实际上,我们往往会高估一件事情失败的风险和后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多都会受到「中心化效应」的影响:认为整个世界都是围着自己转的,我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都会被别人看在眼里、听在心上、牢牢记住。
  但实际上哪有这回事。大家都很忙。你做错了,失败了,有什么关系,谁没有经历过失败,谁会那么有空去记住它。
  给自己松绑。很多时候,困住你的并不是外界,而是你自己。
  3. 理清自己的内心
  可能有朋友会问:前面讲过,要设定一个方向,那应该怎么设定呢?我应该如何去找到我的方向呢?
  一个简单的做法是:
  先列出所有你想做到的事情,以及想成为的样子,尽量具体一点。
  然后,把你列出的所有事情,放入下面这四个类别之一。
  1)让我做。
  这件事情是不是外界告诉你「你必须做」的?是不是为了完成别人的期望?是不是因为「大家都这样说」?
  2)不得不做。
  这件事情如果不做,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虽然我不是特别想做,但还是要处理一下。
  3)必须要做。
  这件事情对我很重要,它对我的短期、长期来讲都很有价值,我想要去做。
  4)我想去做。
  这件事情是我一直想去做的,它是我的梦想,我的追求,我的使命,我人生的火种。
  把你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优先去做4,然后是3,剩下一点点安排给2。至于1,可以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的必须做?不做会怎么样?能不能有别的方式来替代?能不能把它跟2、3、4中的其他事情合并起来?
  这样,可以使你的生活更有序、更专注。
  改变,永远都不会来自于对立。
  只有当你相信「我是好的,并且可以做到更好」时,
  改变才会发生。

临江仙相遇(新韵)图片取自网络竹榭幽斋临屏临江仙相遇(新韵)依韵梦竹雨荷绿漪无悔此生蹉跎岁,高山流水结缘。朝朝暮暮赋诗篇。酒逢知己好,远客话真言。竹榭才子摇羽扇,幽斋才女如兰。腾龙揽月笑声喧。草根追七律红尘感赋图片取自网络竹榭幽斋临屏七律红尘感赋依韵梦竹雨荷绿漪纵横开篇肆意题,于无声处测端倪。文无第一谦高下,棋有天元弈鼓鼙。播种诗心情蕴纸,耕耘墨迹腕扶犁。星空浩瀚悬新月,望断犀牛架玉梯。满江红君子如鹤图片取自网络竹榭幽斋教头梦竹题满江红君子如鹤,诗友们唱和。君子应如鹤文梦竹鹤是美丽而优雅的大型涉禽,羽毛有黄白黑等色,其中以白毛的最好。鹤长约三尺,高也有三尺多,喙长约有四寸,头顶雨中花令采梦图片取自网络采梦女文梦竹格子兮最新单曲采梦女。入梦,采梦,寥寥数语,似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歌词看似一首充满古韵的词,实则句句含有深意,言尽而意不尽,将对恋人满满的感情与细腻的风入松月玉楼春花月(独木桥体)图片取自网络竹榭幽斋临屏风入松月依韵梦竹雨荷绿漪夏消流火渐秋霜。丹桂芬芳。月圆如镜人孤立,雁成行掠翅轩窗。茶过三巡味淡,酒醇醉饮酬觞。卸除眉黛水清妆。素面央央。天长地久终归老,百年七律业精于勤图片取自网络竹榭幽斋临屏七律业精于勤步韵梦竹雨荷绿漪竹榭临屏总是删,明珠咳唾复回还。推敲豁朗遗花季,唱和心幽度径弯。每每抽丝情赎债,人人剥茧业攻关。千江有水千江月,攀上高峰览众山。满庭芳借力图片取自网络竹榭幽斋临屏满庭芳借力步韵梦竹雨荷绿漪竹榭吟诗,雅园赏曲,碧池荷吐馨芳。蛙鸣初夏,知了唱风凉。谈笑鸿儒来往,临屏趣,你我痴狂。倾盆雨,流泉笺丈,字字有书香。时光梭织锦,芰荷香雨荷图片取自网络竹榭幽斋临屏芰荷香雨荷依韵又醉江南雨荷绿漪夏鸣蛩。卧青草树底,暮雨声浓。叶倾池碧,绿意摇曳生风。田田起伏,浩渺处铺翠燃红。洛神霓裳清瞳。凌波入画,仙迹萍踪。密织银珠玉盘高阳台范喜良图片取自网络竹榭幽斋同题45高阳台孟姜女范喜良雨荷绿漪劳役秦时,离乡背井,岭丘眺望山家。如匪官兵,皮鞭恶炙惊鸦。猪食果腹骄阳晒,旷野荒枯木无花。苦鸳鸯,孕子边关,冷月凄斜。呕心沥血红窗迥阅木兰辞图片取自网络岁月的打量诗梦竹经常看着你的眼睛怕一个转身会让目光中断经常用平仄丈量韵脚怕细细密密的隐喻会影响霏雨初歇的心情几粒阳光穿过檐廊照见那个曾经的路口独立于溪桥月边的你赶赴一场仙侣调一半儿(双调)夏日遐思图片取自网络灵魂的重量文梦竹一对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热吻时,女孩撒着娇对男孩说我在你心里到底有多重?男孩不假思索地说21克。女孩愣住了,我在你心里只有21克?那么的轻如鸿毛?我们分手
2021年9月11日人情债难还。60后和70后最讲究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亲情,战友情,同学情,闺蜜情,同事情。但是,在80后和90后这里,更多的是能用金钱办的事,绝对不想用人情。亲情范围也会缩小养猫咪,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猫咪的健康性格比品种更重要。猫咪的饲养环境和幼猫父母的品相性格非常重要。猫咪的主粮挑选是需要非常谨慎的,购买前一定要做足功课。你在粮上省下来的钱,将来都会在医药费上成倍的补上。越便全球矿业资讯NO。14十四五时期将加大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近日联合印发了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海关总署今年前5个月铁矿砂原油和大豆等商品进口量价齐升。6月7日,缺乏安全感的人,占有欲会有多强?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占有欲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先从缺乏安全感的根源说起。第一,幼年与父母分离。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经历,由于父母外出工作需要把孩子单独留给家人或者保姆照顾。这样的温柔,也是难能可贵。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温柔应该是一个女孩子或者女人具备的特质之一。可是,在一部分人看来,温柔有时候就变成了矫揉造作。甚至变成了一种手段。特别是,当我用平静地语气和朋友聊天时,母亲会认为拿婚姻做跳板,真的可行吗?我今年33岁,八年前报考了公务员,在前妻和她家人的帮助下,顺利地从一个小单位的合同工转变成为了一个福利待遇相当不错的单位。两年前,我以感情破裂为由上诉法院,与以为我患有抑郁症而辞职晦涩难懂和辛酸苦楚晦涩难懂,大概就是在不完全懂爱情的年龄,遇到了一个想要嫁却无法在一起的人。辛酸苦楚,大概就是在经历过刻骨铭心的年龄,遇到了一个想要爱又不能爱的人。我们总是错过,错过对的人,错过对的悲伤那么大,无处躲藏啊又是一个没有太阳的清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习惯了一个人熬夜。刷着悲丧的文案,循环播放着悲丧的歌单,让悲伤在整个夜里沸腾。一个认识不久的女孩留言告诉我,她这样很久很久了。看着她暗淡无你,是否也错过了那个曾经很爱你的人?前不久,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告诉我,她曾经有一个非常爱她的男朋友,可是因为两个人爱的时间段错开,而导致了分手。分手后,她剪掉了他爱的长发,换掉了他喜欢的发色,脱掉了他爱看的高跟鞋。当潜藏的控制欲为什么每次恋爱或者喜欢一个人,都希望对方的眼里和心里只有自己。仿佛,在彼此的世界里,只能有对方一个人。哪怕只是和陌生人多余的一句调侃,都变成了一根针扎在心里。在过去的几段恋爱中,晓那些被掩藏的梦境(一)睡前,一个朋友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还是那些让她无法释怀的过去引发的梦境。作为朋友,除了心疼,我没有别的可以表达的情绪。梦中的世界,总是黑白色的。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梦境里的自己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