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道德经3881章

  第三十八章 (德分)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注释]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5、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开始、开端。
  9、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10、华:虚华。
  11、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12、薄:指礼之衰薄。
  第三十九章 (道一)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⑩,将恐蹶⑾。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注释]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3、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6、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7、废:荒废。
  8、歇:消失、绝灭、停止。
  9、竭:干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
  11、蹶:跌倒、失败、挫折。
  12、自称:一本作"自谓"。
  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16、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第四十章 (道动)
  [原文]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注释]
  1、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有"字。
  4、无: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相同。但不同于"有无相生"的"无"。此处的"无"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第四十一章 (得道)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伟大的成就总是最后才完成;(比如有些伟人圣人到晚年才有所成就)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释]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第四十三章(柔坚)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①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注释]
  1、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
  2、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
  3、希:一本作"稀",稀少。
  第四十四章(适止)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②?甚爱必大费③,多藏必厚亡④。故知足不辱⑤,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注释]
  1、多:轻重的意思;货,财富。
  2、得:指名利;亡,指丧失性命;病,有害。
  3、甚爱必大费:过于爱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耗费。
  4、多藏必厚亡:丰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5、知足不辱:今本没有"故"字,据帛书补之。
  第四十五章(完缺)
  [原文]
  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②,其用不穷。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④。静胜躁,寒胜热⑤。清静为天下正⑥。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注释]
  1、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
  2、冲:虚,空虚。
  3、屈:曲。
  4、讷:拙嘴笨舌。
  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
  6、正:通"政"。
  第四十六章(知足)
  [原文]
  天下有道,却①走马以粪②,天下无道,戎马③生于郊④。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⑤。
  [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注释]
  1、却:屏去,退回。
  2、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3、戎马:战马。
  4、生于效: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
  第四十七章(心道)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③,不为而成④。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注释]
  1、窥牖:窥,从小孔隙里看;牖,音you,窗户。
  2、天道: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3、不见而明:一本作"不见而名"。此句意为不窥见而明天道。
  4、不为:无为、不妄为。
  第四十八章(道损)
  原文]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注释]
  1、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
  2、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此处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
  3、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4、取:治、摄化之意。
  5、无事:即无扰攘之事。
  6、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
  第四十九章(善德)
  [原文]
  圣人常无心①,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③为天下浑其心④,百姓皆注其耳目⑤,圣人皆孩之⑥。
  [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注释]
  1、常无心:一本作无常心。意为长久保持无私心。
  2、德:假借为"得"。
  3、歙:音Xi ,意为吸气。此处指收敛意欲。
  4、浑其心: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
  5、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使用自己的智谋,生出许多事端。
  6、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
  第五十章(生死)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⑦者,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⑩。
  [译文]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注释]
  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徒,应释为类。生之徒即长寿之人。
  3、十有三:十分之三。
  4、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5、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6、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
  7、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8、兕:音si ,属于犀牛类的动物。
  9、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
  10、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
  以下是老师的理解
  第五十章、你理解(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也有一定的道理。老子这一章确实在讨论"生死",(起码说从字面释义来讲是这样)但我觉得这样理解,老子的道德经就成普通文学了。肯定有更深的寓意和更高层次的含义。
  下就我的理解:
  养生能否长生(原文为"摄生")老子给出了否定回答:"以其生生之厚"奉养过度,奉养过厚也逃不到"十有三"。
  人之所以寿命在十之三之列,不是别的原因,是自斤了贪欲太多,陷入贪念的执着,得之骄横,失之寡欢,忧心忡忡,这样之人岂能长寿?
  老子提倡的养生,是过一种清静质朴,纯真自然的生活,人为养生,尤其是厚养,只会适得其反。
  人之生,人之死都由天命而定,也是自然规律。老子提倡人们,正确养生(″善摄生者")要顺道,遵道,循道。这样的话,走路不怕猛兽,战爭可避兵甲,危险凶象自然消退。啥原因,因为他未进入死亡领城。
  生与死皆自然规律,不惧怕它,也不厚养去违背它。不去强求,不去贪欲。敛欲守静,以心合道,自然会长寿。
  (我理解不深不全,供参考)
  第五十一章(畜德)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③;养④之覆⑤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⑥。
  [译文]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注释]
  1、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一说:势者,力也;一说,对立。
  2、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万物,而任万物自化自成。
  3、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4、养:爱养、护养。
  5、覆:维护、保护。
  6、玄德:即上德。它产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第五十二章(寡欲)
  【原文]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④,终身不勤⑤。开其兑,济其事⑥,终身不救。见小曰明⑦,守柔曰强⑧。用其光,复归其明⑨,无遗身殃⑩;是为袭常⑾。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注释]
  1、始:本始,此处指"道"。
  2、母:根源,此处指"道"。
  3、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4、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5、勤:劳作。
  6、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7、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
  8、强:强健,自强不息。
  9、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10、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11、袭常:袭承常道。
  第五十三章(天道)
  【原文]
  使我①介然有知②,行于大道,唯施③是畏。大道甚夷④,而人⑤好径⑥。朝甚除⑦,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⑧,财货有余,是谓盗竽⑨。非道也哉!
  [译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
  [注释]
  1、我:我,指有道的圣人。老子在这里托言自己。
  2、介然有知:介,微小。微有所知,稍有知识。
  3、施:邪、斜行。
  4、夷:平坦。
  5、人:指人君,一本作"民"。
  6、径:邪径。
  7、朝甚除:朝政非常败坏。一说宫殿很整洁。
  8、厌饮食:厌,饱足、满足、足够。饱得不愿再吃。
  9、盗竽:竽又作夸。即大盗、盗魁。
  第五十四章(修德)
  【原文]
  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注释]
  1、抱:抱住、固定、牢固。
  2、子孙以祭祀不辍:辍,停止、断绝、终止。此句意为:祖祖孙孙都能够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代的香火就不会终止。
  3、长:尊崇。
  4、邦:一本作"国"。
  5、故以身观察,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自身察看观照别人;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
  第五十五章(厚德)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①不螫②,猛兽不据③,攫鸟④不搏⑤。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⑦,和之至也。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气曰强⑾。物壮⑿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注释]
  1、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
  2、螫:毒虫子用毒刺咬人。
  3、据:兽类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例如鹰隼一类的鸟。
  5、搏:鹰隼用爪击物。
  6、朘作:婴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哑。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9、益生:纵欲贪生。
  10、祥: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强:逞强、强暴。
  12、壮:强壮。
  第五十六章(说道)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注释]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此处采用第二种解释。
  2、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
  4、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5、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这几句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第五十七章(静德)
  【原文]
  以正①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③。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讳⑤,而民弥贫;人⑥多利器⑦,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⑧,奇物⑨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⑩;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注释]
  1、正:此处指无为、清静之道。
  2、奇:奇巧、诡秘。
  3、取天下:治理天下。
  4、以此:此,指下面一段文字。以此即以下面这段话为根据。
  5、忌讳:禁忌、避讳。
  6、人:一本作"民",一本作"朝"。
  7、利器:锐利的武器。
  8、人多伎巧:伎巧,指技巧,智巧。此句意为人们的伎巧很多。
  9、奇物:邪事、奇事。
  10、我无为,而民自化:自化,自我化育。我无为而人民就自然顺化了。
  第五十八章(德政)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注释]
  1、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3、察察:严厉、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5、其无正也: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6、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7、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8、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
  9、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10、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11、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第五十九章(积德)
  【原文]
  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④;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⑤,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⑥。
  [译文]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注释]
  1、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气、养护身心。对"天"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此句意为保养天赋。
  2、啬:爱惜、保养。
  3、早服:早为准备。
  4、重积德:不断地积德。
  5、有国之母:有国,含有保国的意思。母,根本、原则。
  6、长生久视:长久地维持、长久存在。
  第六十章(治国)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⑤,故德交归焉⑥。
  [译文]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注释]
  1、小鲜:小鱼。
  2、莅:临。
  3、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
  4、非:不唯、不仅。
  5、两不相伤:鬼神和圣人不侵越人。
  6、故德交归焉:让人民享受德的恩泽。
  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④,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注释]
  1、邦:一本作国。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会集、会总。
  3、或下而取:下,谦下;取,借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不如坐进此道⑦。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
  1、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另一说是藏,含有庇荫之意。其实两说比较接近,不必仅执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驷马: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7、坐进此道: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大小多少②。报怨以德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④,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注释]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此句意为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2、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另一解释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还有一说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
  3、报怨以德:此句当移至七十九章"必有余怨"句后,故此处不译。
  4、不为大:是说有道的人不自以为大。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⑤。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注释]
  1、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2、毫末:细小的萌芽。
  3、累土:堆土。
  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说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
  5、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此句仍疑为二十九章错简于本章。
  6、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7、而不敢为:此句也疑为错简。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①民,将以愚之②。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⑦,然后乃至大顺⑧。
  [译文]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注释]
  1、明民:明,知晓巧诈。明民,意为让人民知晓巧诈。
  2、将以愚之:愚,敦厚、朴实,没有巧诈之心。不是愚弄、蒙昧。此句意为使老百姓无巧诈之心,敦厚朴实、善良忠厚。
  3、智多:智,巧诈、奸诈,而非为智慧、知识。
  4、贼:伤害的意思。
  5、两者:指上文"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稽式:法式、法则,一本作"楷式"。
  7、与物反矣:反,通返。此句意为‘德’和事物复归于真朴。
  8、大顺:自然。
  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②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③,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注释]
  1、百谷王:百川狭谷所归附。
  2、圣人:一本无此二字。
  3、重:累、不堪重负。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我有三宝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⑧。今舍慈且⑨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⑩,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注释]
  1、我道大:道即我,我即道。"我"不是老子用作自称之词。
  2、似不肖:肖,相似之意。意为不像具体的事物。一说,没有任何东西和我相似。
  3、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以上这一段,有学者认为是它章错简。
  4、三宝:三件法宝,或三条原则。
  5、俭:啬,保守,有而不尽用。
  6、慈故能勇:仁慈所以能勇武。
  7、俭故能广:俭啬所以能大方。
  8、器长:器,指万物。万物的首长。
  9、且:取。
  10、以战则胜:一本作"以阵则亡"。
  第六十八章
  [原文]
  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注释]
  1、善为士者:士,即武士,这里作将帅讲。此句意为善作将帅的人。
  2、不与:意为不争,不正面冲突。
  3、配天古之极: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说"古"字是衍文。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善为士者不武,
  士,卒之帅也。武,尚先陵人也。
  善战者不怒,
  后而不先,应而不唱,故不在怒。
  善胜敌者不与,
  不与争也。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用人而不为之下,则力不为用也。
  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无臂④;扔无敌⑤;执无兵⑥。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⑦,哀⑧者胜矣。
  [译文]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注释]
  1、为主:主动进攻,进犯敌人。
  2、为客:被动退守,不得已而应敌。
  3、行无行:行,行列,阵势。此句意为: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
  4、攘无臂:意为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
  5、扔无敌:意为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赴。
  6、执无兵:兵,兵器。意为: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执。
  7、抗兵相若:意为两军相当。
  8、哀:闵、慈。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④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⑤而怀玉⑥。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注释]
  1、言有宗:言论有一定的主旨。
  2、事有君:办事有一定的根据。一本"君"作"主"。"君"指有所本。
  3、无知:指别人不理解。一说指自己无知。
  4、则:法则。此处用作动词,意为效法。
  5、被褐:被,穿着;褐,粗布。
  6、怀玉:玉,美玉,此处引伸为知识和才能。"怀玉"意为怀揣着知识和才能。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注释]
  1、知不知:注解家们一般对此句有两种解释。一说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2、尚矣:"尚"通"上"。
  3、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4、病病:病,毛病、缺点。把病当作病。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注释]
  1、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
  2、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
  3、无狎: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4、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
  5、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
  6、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
  7、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
  8、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②。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③。天之道④,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⑤而善谋。天网恢恢⑥,疏而不失⑦。
  [译文]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注释]
  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勇敢、坚强;不敢,柔弱、软弱。此句意为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命。
  2、或利或害:勇于柔弱则利,勇于坚强则害。
  3、是以圣人犹难之:此句已见于六十三章。
  4、天之道:指自然的规律。
  5、繟然:安然、坦然。
  6、天网恢恢:天网指自然的范围;恢恢,广大、宽广无边。
  7、疏而不失: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①者,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③杀。夫代司杀者④杀,是谓代大匠斫⑤,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注释]
  1、为奇:奇,奇诡、诡异。为奇指为邪作恶的人。
  2、执:拘押。
  3、司杀者:指专管杀人的人。
  4、代司杀者:代替专管杀人的人。
  5、斫:砍、削。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①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②,是以难治。民之轻死③,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④贵生⑤。
  注释
  ①其上:指统治者。食税:征收赋税。②有为:有所作为,指制定繁苛的政令,或者发动战多,总之是折腾百姓。③轻死:看轻自己的死亡,不怕死。④贤于:胜过,超过,比……好。⑤贵生:即过分在乎自己的生命的人,不仅是在物质方面,一些人刻意追求浮华的名声也可算是过分看重生命之举。
  本章大意如下:
  人民之所以遭受饥饿,就是由于统治者征收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以统治,是由于统治者多事妄为,政令繁苛,使人民无所从,所以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欲望过盛,这种不良风尚也引领民众贪求利益,追求享乐,甚至为求名求利而甘冒生命危险。只有那些恬淡自然,不刻意养生保命,不刻意有所作为的人,要胜过那些追求名利、贪生怕死的人。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③,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④。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释
  ①柔弱:这里指的是肢体的柔软。②坚强:指人死后身体变硬。③死之徒:徒,类型。死之徒,即死亡的类型。④兵:"烘"的假借字。木强则兵,指树木高大了就会被樵夫砍伐,用作柴薪。
  大意如下: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活着时质地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说凡是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之一类,凡是柔弱的东西都属于有生命力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反而不能取胜,树木高大了就会遭到砍伐用作柴薪。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①,下⑦者举之。有馀③者损辶,不足④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⑤,其不欲见贤⑥。
  注释
  ①高者抑之:高,指弦位高。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②下:弦位低了。③有余:指弦的长度有余。④不足:指弦的长度不够。⑤处:拥有,享有。⑥见贤:见,同"现"。表现贤能。
  大意如下:
  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要把它压低一些,若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给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人世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得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虽有所作为却不占有,有所成就却不居功。他是不想表现自己的贤能。
  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之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①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②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③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释
  ①易:替换,代替。②莫:没有人,无人。此"莫"与前面的"莫"不同,前面的"莫"的意思是没有任何东西。③受:承受,承担。
  大意如下:
  天底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坚过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得过水,因而水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的。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所以圣人说:"能谦卑处下,克勤守俭,甘愿忍受天下人所厌恶的事情,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能承担亡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这就是"正言若反"一一合于真理的话,表面上总是与实情相反一一的道理。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注释]
  1、报怨以德:许多学者都以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内,但据上下文意应在本章内。
  2、契:契约。
  3、责:索取所欠。
  4、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5、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注释]
  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徙:迁移、远走。
  6、舆:车子。
  7、甲兵:武器装备。
  8、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第八十一章(理想)
  [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注释]
  1、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2、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3、辩:巧辩、能说会道。
  4、博:广博、渊博。
  5、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6、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7、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
  8、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9、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

异性之间,经常做这三件事,都能让感情慢慢地发生改变好感总是来源于一瞬间,可以始于颜值才华也可以是性格等等,对上了眼就能一见钟情,而异性相处时,接触的越多,就越有可能擦出异样的火花,只有三观相同才能有话说,也才能走到一起,有时不经意生存之婚姻感情碎片81重新开始其实男女那点事多简单,一旦达到了最后的临界点,再找乐趣就得再想其他的办法,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从开始到得到的这段时间,斗智斗勇,情绪播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旦到了最后的阶十二星座特征最准确的分析文的美好生活1水瓶座的人睡觉时喜欢闭上眼睛。2双鱼座的人喜欢在寒冷的时候多穿衣服。3白羊座的人饿了会疯狂地吃东西。4金牛座的人在发工资的日子会很开心。5双子座的人天气炎热时会穿短袖你属于那个让人看不透的星座吗文的美好生活第一双子座的善变。很多时候,我们说双子座很难看透,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此,解释其实挺简单的,因为像他们这样的人,在1000人面前,完全可以展现1000种表象。然而,和他婚前婚后的差别文的美好生活结婚前,一定要有分歧。结婚前,是一个浪漫的时期。即使有缺点,对方也有优点。婚名在现实生活中,对方的一些缺点也慢慢显露出来。尊重理解爱和包容一定会改善婚后的生活。已婚人士狮子处女天秤天蝎星座择偶最看重对方的什么特质?文的美好生活狮子星座狮子座在择偶时非常重视对方的独立性,这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太重要了。另一半狮子座想找一个能和自己一起征服世界的人,而不是一个到处想方设法照顾伺候哄人的拖油瓶。好的爱给恋爱中女孩的建议文的美好生活不要觉得他应该懂你,直接告诉他而不是让他猜。如果他没有在你面前表现出他幼稚的一面,那么也许你根本没有走进他的内心,爱他就等于默认了他伤害你的权利,所以不要试图从他身上找清醒但孤独,自我意识强,不刷存在感的星座文的美好生活狮子星座狮子座的人往往直截了当,傲慢自大。他们就像一个英勇无畏的百兽之王,有一种远离世俗人类的孤独感。很多狮子座都比较独立,他们连朋友都不多,很多都是社会关系。狮子座经有独立见解,情商更高的星座,处女座文的美好生活处女座处女座往往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他们生活在人群中,大多数人不只是想活出自己。事实上,他们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这不仅可以达到他们的目标,而且可以让对方感到舒服。这是因为从不亏欠任何人的星座文的美好生活射手座射手座的人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只要对方足够真诚和热情,他们就能很快与对方建立起信任关系。相应的,如果别人一再的冷漠和忽视自己,射手座的人也不会对他们有丝毫的好感和迎思念如疾,共度一生,互相陪伴文的美好生活属于狗的人本身就不太幸运。他们在事业上一直占据上风,在事业上也不如意。因此,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他们很容易因为一些不必要或不必要的事情而放弃。这时,属
作家手记微信的尴尬与乌龙(杨德振)文丨杨德振微信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新型工具和后起之秀,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广泛使用,一些人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我觉得,凡事不可过极过度,适度适止才是最好的状态。我曾在微信的石头作家手记心宽路平(杨德振)文丨杨德振每一次与一个朋友吃饭时,他总是向我大吐苦水,弄得我面对一大桌子美味佳肴没有胃口他所吐苦水无非就是张三待他心不诚,总是敷衍他李四待他很吝啬,总是算计他王二麻子待他不细心总是人有万算,天只一算做人,可以穷,不可以懒,可以善,不可以算。算计只能占到一时的便宜,却换来终身骂名。做人,本本分分,才有回馈,简简单单,才会心安。若精于算计,不择手段,活得提心掉胆,过得忐忑不安。一一个空瓶(此生必读)一个空瓶子,你向里面倒水,里面就装着水你向里面倒垃圾,里面就装着垃圾。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人就是一只空瓶子,你向瓶子里面倒什么,你得到的就是什么。心里装着善良,装着宽容,装着真穿多大码鞋,注定你是什么人你穿37码的鞋逛街的时候看上了一双鞋鞋的颜色款式你都特别喜欢你就认定了这双鞋可是老板告诉你鞋子只有36码你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要买你想慢慢适应穿久了就会好的于是你把鞋子买回了家穿了一个一生三舍(说的真好)人生要结交两种人良师益友。练就两项本领做事让人感动说话让人喜欢。能吃得下两样东西吃苦吃亏。人生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感恩第二件事,就是结缘。人间两件事不能等行善和尽孝。人生要会两凝思录有谁屑于树上蝉鸣的凄切(曹旭)文丨曹旭天气复原了它原本的格调,热浪涌起,空气中传来蝉的长鸣,正是狗尾巴草长的旺盛的浓夏季节。我和儿子一起驱车来到郊外的河岸,在远离垂钓者的地方停车,我是想给他找到那种叫做蝉蜕的东曹旭素心自待一hr虽然起的晚些,仍见秋光已近,天气很好,往昔那晨曲之中的愉快波光一灼,知道还是自己,在昨天,在前天,在关于四十三岁之前可以做些什么的信念还在。是的,宁静而镇定的自己要做些什么。海南乡情小园甜蔗(罗华忠)文丨罗华忠人老了,寂静且孤僻,在老伴的催促和友人的提醒下,终于有所醒悟,一所小庭院得种有几棵树木为之点缀,既可护卫庭院,也可平添绿色,也可遮荫避暑,更可贻情自乐。让小孙子们从城里回行贿受贿一起查,别让行贿人跑了文丨崔桂忠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意见,对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坚决查处行贿行为,重点查处多次行贿巨额行贿以及向多人行心态,真的很重要一人,一生,只一回。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今天草枯了,来年继续发芽,花落了,明年还会再开,而人,只有一次生命。我们只活这一次,所以要好好感受生活。那些柴米油盐的安静祥和,那些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