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满清兵力不足20万,为什么可以消灭明朝?

  选自: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把关外的满人、汉人、蒙古人编入了八旗,都叫旗人,所以有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旗人都当兵,兵力总共不到二十万人,加上家属不到六十万人。
  明朝有1.2亿人,二十万八旗兵征服这么大的国家是不是奇迹?而且清朝在入关后不到二十年短短的时间内就把全国安定下来,这确实是世界历史的大奇迹。在明朝灭亡前夕,李自成的军队逼近北京城,还没有人相信满洲人可以建立一个强大、持久的新朝代。所以说是不可能的事发生了。
  我们要用全球史的眼光看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首先是因为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全球性的。有人认为八万年前我们现代人的祖先从非洲走出,三万年前从白令海峡走到美洲,都是在走来走去。所以任何一个民族从来就不会是只在一个地方,而是不断地迁徙移动。因此人类历史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史,了解人类历史变动的过程中要有全球的视野。
  传统的北方威胁
  当然,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各民族发生的事情,不一定是全球现象。但在支配各民族的生活的各种因素中,有一个因素却始终是全球性的——气候。气候从来不受国界、行政边界的限制。在今天的中国,河北是雾霾最严重的地方。但是河北产生的雾霾不仅影响到本地,也影响到北京,影响到河南、江苏、浙 江、湖北。
  前段时间我到西安,坐高铁上一路回来都是雾霾,后来又到了武汉,也是一样的,而且雾霾已经漂到韩国、日本。当然,气候有小气候和大气候,小气候影响一个较小的地区,而大气候影响更大的范围。
  17世纪全球发生大危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17世纪全球气候发生重大的变化,这是科学已经验证的。我们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气候从14世纪(元朝末年)开始转寒,17世纪达到极点。我们今天怕气候变暖,但变冷危害更大。15世纪(明朝中叶)以来,出现过几个温暖期和寒冷期。
  16世纪、18世纪是温暖时期,17世纪和19世纪是寒冷时期。17世纪寒冷,明朝走向崩溃;19世纪寒冷,清朝走向衰落。17世纪当时气温比现在平均低2度。平均气温高或者低2度,后果是非常重大的。高2度,喜马拉雅山的雪就要化掉很多,北极的冰原要缩小很多,北极熊就没地方住。
  17世纪40年代明朝灭亡那段时间,气温达到最低,17世纪50年代也很低。这些是以考古的方式得到的信息,比如从树木的年轮和土壤里的花粉得到的信息。对当时的书面记录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到:中国在1600年左右,进入小冰川时期,变得非常冷。
  到崇祯时期达到高峰,以后非常缓慢地变暖,一直到康熙二十六年,才恢复到正常的时候。总的来说,明代时期气候寒冷干旱。特别是明代后期的后半叶(万历二十八年至崇祯十六年,1600-1643),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小冰河期。
  因为中国是季风气候,气温和降雨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上升1度,中国的降雨线会向从东南向西北推进几百公里;降低1度,则反向后退几百公里。气温和降水是农业的根本。今天在用高科技、农药、化肥、良种的情况下,年均气温下降1度,我国的农业要减产10%。
  气温变化还会引起农业区域边界发生改变。历朝都在修万里长城,但各朝修的长城的位置差别很大,秦朝的时候天气比较暖,秦朝的万里长城比明朝的万里长城远很多。长城是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这条线的移动会对中国造成巨大的影响。
  华北在气温高的时候,降水多,很北的地方也很适于植物生长。在很早的时候,北京是有大象的,因为这个地方有大量的食物,它可以存活。但气候变冷,植物长得没有那么多,而且加上人的活动,中国的大象逐步南撤。
  明朝气温降低,使得降雨减少,所以旱灾特别多。这是我国的几个气候带,气温变化,气候带也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南方影响不太大,但对华北影响很大,对蒙古高原影响更大。气温降低了,蒙古高原上的人不能活了,就要向条件较好的南方跑。
  但当地人谋生本来就不易,又跑来这么多人抢饭碗,当然要抵制,但是如果新 来的人有更强大的武力,当地人打不过,只能也向南跑。这样,一波接一波,一波推一波,像滚雪球一样,形成大规模、长时间的人口南迁的浪潮。这条线持续南移,对于中国(特别是华北)的社会经济是灾难性的。
  在旱灾时候,还会形成蝗灾。明末干旱引起的特大蝗灾始于崇祯九年(1636), 主要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及河南开封一带;崇祯十年向西扩展到关中平原,向东扩展到以徐州为中心的山东及江苏北部,然后扩展到南起淮河、北至河北的广大地区;崇祯十一年,形成东西上千公里、南北400公里-500公里的大灾区,并开始向长江流域扩散;
  崇祯十二年,向北扩展到陕西和陕西两省北部,向南扩展到江汉平原;崇祯十三年,黄河、长江两大河流的中下游和整个华北平原都成为重灾区;崇祯十四年,华北蝗灾开始减退,但是长江流域蝗灾却继续发展;崇祯十五年,由于气候发生大变化,连续四年的特大蝗灾结束。
  气候变化还会引起瘟疫的大面积流行。农业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安土重迁。农民在村子里各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有需要时到小市集买点东西。除了商人和书生考试会经常性移动外,绝大多数人世代住在一个地方,不到别的地方去。
  布罗代尔 (Fernand Braudel)说,在人们彼此长期隔绝的时代,各地居民对不同的病原体各有其特殊的适应性、抵抗力和弱点。一旦相互接触和感染,就会带来意外的灾难。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是鼠疫的主要发源地,当地人经常接触这种病菌,产生了抗体,所以他们不怎么怕鼠疫。但是其他地方的人没有这个抗体,一旦老鼠把病菌带到这些地方,就不得了。
  在14世纪,欧洲就因为鼠疫死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人把东半球的几种传染病——鼠疫、天花、麻疹都带到那边,印第安人从未接触过这些病菌,没有抵抗力,所以染病即死。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印第安人人口数和欧洲人口数差不多。但是瘟疫和屠杀,使得印第安人死掉90%。
  明朝后期因为大旱灾、大蝗灾,北方人民大批逃荒。庞大的人群在流动,当然会把各地的传染病传到各地。特别是李自成起义源自陕北,那一带是牧区和农区混合的地方,是鼠疫病的发源地边缘地带。东北和蒙古草原关系密切,也是鼠疫病的发源地边缘地带。因此李自成、张献忠和后金/清的军队进入华北后,也把鼠疫病带过来了。
  据《明史》记载,从1408-1643年共发生大瘟疫19次,其中1641年的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浙江等。明代名医吴有性说,1641年,疫气大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事实上,明末大瘟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
  明末灾荒死亡图(杨东明)
  北京爆发鼠疫,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史载崇祯十六年二月"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清军占领北京的时候,把北城的汉人赶到南城,把北城腾出来给旗人住。汉人被赶到南城,大家都有地方住,为什么?是因为原来的居民都死得差不多了,剩下来的人有足够的地方住,所以。清朝的这个政策没遇到什么反抗。
  明末天灾和瘟疫最厉害的地方是陕西、甘肃、河南、河北。河南官员郑廉在《豫变纪略》中记述崇祯三年到崇祯十五年,年年都是灾荒。河南是中原的中心,人口稠密。遇到大荒灾,赤地千里,死了很多人。
  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说:"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年年有灾荒和兵役,政府还要征税。人们没有东西可吃,只好骨肉相残,开始人吃人了。由于到处是饥民,土匪也横行,村子里连叫的狗都没有了,但官员还要收税。
  在陕北,情况更严重。一位名叫马懋才的官员在写给皇帝的奏折《备陈大饥疏》中说: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人民困苦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崇祯皇帝再英明也救不了国家,何况他并不英明。
  明末大科学家宋应星,总结当时天下的情况说就是"民穷财尽"四个字。全国只有江苏、浙江、福建的情况稍好一点。在其他地方,走二三十里都没有一棵树,加上流寇盛行,老百姓怎么活?
  欧洲也是这样,一点儿不比中国好,各个国家的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造反,所以起义、叛乱和战争不断爆发。而起义、叛乱和战争又加剧了本来已经很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形成恶性循环。

职场暧昧的怪圈你的职场有暧昧吗?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职场暧昧司空见惯。每个职场总有那么一两对关系不一般,有的仿佛就是公开的恋爱,有的还在底下偷偷进行。很多公司是不允许恋爱的,关于暧昧却是毫无办法,别人会用你爱自己的方式来爱你我也是妥妥的80后尾巴,标准女汉子一枚。有过三年的单身经历,很多独立自主的习惯真是深入骨髓。并不觉得哪件事是不可以的,仿佛无所不能。慢慢开始恋爱后,会有很多不适应。男生会觉得女生是假装努力治不好焦虑你有多久没拼尽全力的去做一件事你有多久没绞尽脑汁做成一件事你有多久没为自己努力过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焦虑,仿佛心里都有一台缝纫机。你问他焦虑什么,他会有100个问答,不知道午餐吃你的生活苦吗?加点糖吧我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午休1小时,在单位要待9小时。上下班路上要花费3小时,睡眠时间要至少8小时,每天最多只有4小时属于自己。这4个小时我还要早饭晚饭时间,陪家人时间,经常忙乎一大天你有容貌焦虑吗?以前的我不理解为什么容貌焦虑,觉得自信开心的样子最美,一直觉得干净整洁的外表是让人舒服的,可是最近我开始了容貌焦虑。婚礼是在9月下旬,前几天试妆试婚纱,没有美颜滤镜的加持我慌了。作恐婚到底是恐什么很多年轻人不结婚,80都是恐婚,问他们恐什么,说不出来,但就是害怕结婚。一是害怕承担家庭重任,结婚就要养家糊口,经营家庭,养娃,做一名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头衔太多,每个做好都不容好看在职场真的有用美女是有捷径的,这句话会被很多人误解,但是在职场中长的好看真的会有很多机会。一些岗位,需要代表公司形象的,比如与合作单位洽谈,与客户沟通,前台门面担当,都是好看的人更容易获得这样的贺芸的贪婪扫黑风暴里的贺芸,有局长的英姿飒爽也有母亲对孩子的溺爱。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命运稀里糊涂的屈服,还有对扭曲人生带来的好处沉迷其中。我相信没人能拒绝金钱或者权利的诱惑吧,如果高明远装修踩过的坑1。床头尽量不要白色,时间久了会发黄不好打理。2。有宝宝沙发尽量选落地的,宝宝经常会蹦来蹦去。3。客厅棚灯壁灯很实用,不要只选一个吊灯。4。想过智能生活,动工前要规划好,比如智能马定制柜的坑1。衣柜挂衣杆要考虑使用人身高,个人矮需要降低挂衣杆高度,。2。柜子里想要感应灯,需要提前预留电源,电池类感应灯性价比不高。3。雕花装饰上线罗马柱等装饰品卫生难打理。4。部分深色门为什么现在90后不想结婚我是80后的尾巴,同时也是晚婚代表。我很理解为什么90后不想结婚,因为婚姻带给我们的不确定性,会让我们恐惧。谁能保证婚后一定幸福谁能保证婚后生活质量一定好谁能保证婚后一样的开心和自
今日重阳节今天2020年10月25日星期日,农历庚子(鼠年)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今日大年初八,动起来是年味的主旋律导读春节的每一天,都有它特定的习俗和饮食习惯。尊重传统,体现着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期望。年味儿,在讲究传统的家庭里,永远没有淡的概念。大年初一到初七的年俗大家都有所了解,那么初八的年今日大年除十三,是点灶灯,也是阎王忌,万不可乐极生悲导读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既是春节的延续,也是元宵节的开始。但是,今天也是阎王忌,被认为是一年中最不好的日子。文源自网上正月十三这天,民大年初二,祭财神,回娘家,感受中国文化饕餮盛宴导读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二,按照民间的习俗,除祭财神外,最为重要的是回娘家的日子,俗称回门(或归宁),这天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女儿回娘家过年。回家时需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大年初今日春节,玉鼠辞旧岁,金牛报春来导读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其实早在腊月二十三(小年)时就拉开了序幕,也不是结束在春节七天长假后,而是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中国年其实远比你想象的大年初九,是天日,是人也都要去干活了导读在中国人的年俗中,春节后几乎每一天,都是一个单独的节日。比如初二的回娘家初三的赤狗日初四祭财神初五的破五初六的马日初七的人日初八的谷日。那到了大年初九,又是一个什么日子呢?文源今日大年初十二,点新灯,走进元宵节的忙节序列中导读大年初十二,人们开始准备忙元宵节了。这个时候各个地方都会搭建灯棚准备迎接元宵节的到来,这一天也叫点灯日,这个习俗又有什么说头?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文源自网上正月十二是点灯日,主要古代春天雅称知多少?导读古代将夏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称为春。一年四季在于春。在古代春天还有各种各样的雅称,这些雅称从不同角度生动地传达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感受憧憬和希望,记载了春天的文化意义。文源自网上01h今天大年初三,不拜年,不请客,拜也只拜财神导读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中今天大年初四,接财神灶神,清理卫生扔穷,继续忙年导读在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就是春节,丰富多彩的年俗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中国人的年既神圣而又充满欢乐,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讲究,那今天大年初四又有哪些不同的讲究呢?文源自最新通报!南京高风险地区1中风险地区4昨天(25日)上午,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新情况。新增一地高风险江宁区禄口街道石埝村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高风险地区。新增四地中风险江宁区禄口街道茅亭社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