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知青往事那年去陕北插队落户,我们和光棍老汉同住一孔窑洞

  我和孔繁生老师是要好的文友,他曾经在新浪论坛发表过多篇知青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当时孔老师发表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认真阅读并留言评论。一来二去,通过网络,我们成了好朋友。
  孔繁生老师是六九年到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他在陕北生活了六年多,对陕北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对知青下乡落户的情况也比较清楚。孔老师看我常写上海知青在东北插队落户的报道,他希望我也了解一下北京知青,孔老师就跟我讲述了他去陕北插队落户的点点滴滴。
  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九六九年三月份,一个乍暖还寒的春天,孔繁生老师乘坐知青专列,来到了陕北的黄土高原,被分在了一个叫拐沟大队的村子。一同到拐沟大队插队落户的还有三男六女九名知青,他们都是北京同乡。
  当时的拐沟大队人口不太多,好像是不足四百人,有两个生产小队。拐沟大队虽然很偏僻,但那里不是最贫穷的地方。听当地老乡说,拐沟大队人均耕地全公社数中游,且川地占总耕地面积的近一半,当时拐沟大队社员们的生活水平,相比其他贫穷大队要好一些。
  穷乡僻壤来了大城市的知识青年,按理说当地社员群众应该热烈欢迎才是啊。可当时拐沟大队的社员们脸上并没有多少喜悦,大队书记刘明宽虽然组织大家举办了欢迎仪式,但社员们的情绪并不高涨,老乡们也不是很热情,刘支书还没讲完话,就有不少社员退场了。
  欢迎会草草结束,可知青分配又遇到了难题,二队(后队)队长以他们生产队的耕地比一队(前队)少为由,不想接收北京知青插队落户。刘支书考虑了一下,情况的确如此,二队的人均耕地比一队少不说,二队的耕地也不如一队的耕地平坦肥沃。还有一个问题,二队社员们没有闲置的窑洞,知青住的地方不好安排。最后,刘明宽书记自作主张,把十名北京知青全部分配给了第一生产小队。一队队长梁满囤和社员们虽然不情愿,可大队书记的话就是圣旨,谁也无力违抗。再加上一队的人均耕地确实比二队多这一事实,大家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既然接收了北京知青插队落户,就得先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啊。一队队部倒有两孔闲窑,可那里长期不住人,门窗也都坏了,炕也塌了,暂时还无法居住。牛棚那边也有一孔闲窑,可里面堆满了杂物,队里还在那里养过猪,暂时也无法居住。思来想去,梁队长想到了队里的老光棍刘明喜老汉。刘老汉家里有三孔土窑,他自己住一孔,另外两孔窑洞里就放了一些杂物,门窗完好,收拾一下应该就能住。
  在刘书记家吃完午饭,梁队长带领十名知青拎着大包小包,抬着木箱来到了刘老汉家。当时刘老汉还不到六十岁,但他满脸皱纹,头发花白,比实际年龄要大不少。看队长把知青们领到了他家,刘老汉就知道知青们要住他家。他二话没说,就把那两孔闲窑的房门打开了。
  梁队长跟着刘老汉进到土窑里看了一下,这两孔土窑里都堆满了杂物,只有一孔土窑里有火炕,另一孔土窑不大,里面也没有火炕,还有一股羊粪味。刘老汉看了看梁队长说:"我住的那孔窑里有两铺炕,也能睡开五六个人。""你是说让女娃娃和你住一孔窑?"梁满囤一时没反应过来,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梁队长一句话引得几个男知青哄然大笑,女知青们脸都红到了脖子根。刘老汉也不好意思了,他结结巴巴地说:"队、队长,你、你这是说啥的嘛?"
  梁队长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赶忙说:"那就让四名后生和你住同一孔窑,把这孔土窑好好收拾收拾,让女娃娃们住。"梁队长说完,用手指了指窑里的破烂物件。
  大家一起动手,一会功夫就把有火炕的那栋土窑里的东西全部搬到了另一孔土窑里,炕面还算平整,只是没有炕席,灶台也能用,灶上那口七印的铸铁锅上还有一个木制锅盖。这孔窑洞原本是给刘老汉准备的婚房,可刘老汉一直没寻上婆姨,等他父母去世了,刘老汉就搬到了他父母居住的土窑里。
  把土炕打扫干净,刘老汉慌忙跑回自己住的那孔土窑,把里边炕上那张打满补丁的炕席卷到了女娃娃们居住的窑洞。那张炕席虽然用各色旧布打满了布丁,可六名女知青还是很感动的。大伙七手八脚把女知青们的行李搬进窑洞,刘老汉又抱来一些秸秆放进灶坑,把火烧上。土炕不烧火是不能睡的,不在陕北生活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让一名女知青蹲在灶坑烧火,大家又去帮男知青搬行李。
  刘明喜老汉居住的这孔土窑很宽敞,灶坑也挺大,窑里是一铺大炕,足有五六米长,炕中间用土坯砌了一道矮墙,把一铺大炕分成了里外两铺炕。窑洞里的脚地也挺宽敞,只是里炕没有炕席,上面只有一些凌乱的麦草。刘老汉本想把外炕的炕席挪到里炕去,被知青们谢绝了。正好孔繁生老师和另一名叫张援朝的知青各有一床毯子,两床毯子正好能铺满炕,权当炕席用了。
  刘老汉虽是一个老光棍,可他的土窑里收拾的还算干净利索,土炕也不凉,大家把各自的行李安排好,也就完事了。知青们的吃饭问题梁队长也安排好了,暂时让刘老汉给知青做饭,口粮也暂时吃刘老汉家的,知青们的国库供应粮要到公社粮站去领取。就这样,一个北京知青集体户算是成立了,光棍老汉刘明喜老人成了北京知青们的房东。
  当时的烧柴有些困难,为了解决烧柴问题,刘明喜老汉天不亮就去沟崖砍柴,知青们不敢爬悬崖峭壁,只能帮着捡刘老汉砍下的酸枣树枝和一些灌木枝条,然后再搂一些茅草背回家。陕北的生活条件太差了,窑洞里跳蚤和虱子肆虐,咬的知青们满身都是胞,奇痒无比。
  安顿好了吃住的地方,休息了几天,知青们就要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了。春耕备播的主要农活就是运送土杂肥和犁地翻地和耙地,平坦的川地可以用架子车运送土杂肥,偏远的山坡地只能靠肩挑人抬。当时生产队就有三头毛驴和两头耕牛,拉车要靠人力,拉犁和耙地也要靠人力。当时北京知青不会挑担,不会拉车,梁队长就让他们和社员们一起分成小组拉犁耕地。一天下来,知青的肩膀全都又红又肿,累的身体都快散架了,趴在炕上连饭都懒得吃。
  刘明喜老汉心疼北京娃娃,把积攒起来准备换钱的鸡蛋都给北京知青吃了,他一个也没舍得吃过。家里仅有的一点豆油和白面,也都省给了知青们。看着满脸沧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刘老汉,女知青李海棠感动哭了好几次。
  当年秋收前青黄不接的时候,生产队社员们的吃粮大都断了顿,好多人家都是玉米面加一多半野菜当主食。好在那时知青们吃的是供应粮,男女知青又一起搭伙,女知青的饭量小,男知青就沾了不少光。可每次吃饭,知青们都是吃的净面干粮,刘明喜老汉却顿顿吃菜团子。孔繁生老师不解地问刘明喜老汉:"刘爷爷,你咋天天吃菜团子?为什么不跟我们吃一样的干粮?""我咋能争你们娃娃的口粮吃。"刘老汉很平静的一句话,惹得北京知青全都流泪了。
  当时拐沟大队的社员们除了青黄不接时粮食不够吃,还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吃水难,一个是烧柴难。当时社员们吃水要去一里路以外的沟里挑水吃,沟坡挺陡,挑一趟水很不容易。平时还好一些,赶上雨季,山洪爆发,吃水的水井会被山洪淹没,大家只能吃雨水或把沟里的山洪水挑回家,沉淀后再吃。知青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一次中午收工时,张援朝在村头的地畔下小解,猛然看到那里的茅草特别青翠,也特别旺盛,地畔上面有一棵杜梨树也特别茂盛,他扒开杂草看了看,发现草下的泥土湿漉漉的,跟别处大不一样。
  回到家,张援朝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孔繁生老师,孔繁生老师叫上另外两名男知青,带上一把老镢头,来到了村头。孔繁生老师扒开杂草看了看,那里的泥土潮湿不说,还凉丝丝的,他抡起老镢头用力挖了下去。大家轮换刨挖,也就半个多小时的样子,挖出了一个八九十厘米见方的土坑,坑底能看到亮晶晶的水痕了。
  大家坐在那歇息了一会,孔繁生老师发现坑底在不断往外渗水,过了不到十分钟,坑里已有十厘米深的清水了。一名知青赶忙跑回村里,叫来了刘明喜老汉。刘明喜老汉看了看坑里的清水,跪在坑边,用一只手兜起一点水喝到嘴里,咂巴着嘴品了一下,高兴地说:"这水好甜,这是上好的泉水呀。"
  知青们在刘明喜爷爷的指教下,又往深里挖了一些,把土坑往四周扩大成半圆形,知青们才跟着刘老汉回家去。当晚再来到这里,坑里的清水足有半米多深,连续挑好几担里面的水也不会干。
  第二天,梁队长安排几名社员,把土坑周边的泥土挖到坑底的位置,到川道对面的泄洪沟里拉来几车石块,把土坑周边用石块垒砌起来,还用石板铺了一个井台。自此,拐沟大队社员们的吃水问题得到了解决,特别是雨季,再也不用吃泄洪沟里的山洪水了。因为张援朝发现了这眼井泉,拐沟大队的社员们对北京知青格外亲切了。
  转眼就到了一九七五年,在拐沟大队插队落户的六名北京女知青已有五人相继返回了北京,张援朝和另一名女知青也调到县里工作了,拐沟大队就剩下孔繁生、赵明亮和王大志三名男知青了。经历了五年多的磨练,他们已经适应了陕北艰苦的农村生活,各种农活也都会干了。经过五年的摸爬滚打,他们也为乡亲们办了不少实事,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只是乡亲的烧柴难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令孔繁生老师一直记挂着,乡亲们解决了烧柴难,日子才过的畅快呀。
  孔繁生老师听说延川县在搞沼气建设,已经成功了,既解决了烧柴问题,还解决了照明问题。孔老师就跟大队书记和梁队长商量了一下,他和赵明亮去了延川县。
  当年初秋,孔繁生老师就在刘明喜老汉的院子里挖了一个三立方米的大坑,还和梁队长赶着毛驴车往返一百五十多里地,在县城买来了水泥和输气管,耗时半个多月,终于建成了一座沼气池。可点火实验时,气量太小,根本做不熟饭,晚上勉强能点灯照亮。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却没能成功,孔繁生老师心里很难受。
  半个月后,孔繁生老师被推家上了大学,他带着遗憾,带着愧疚,带着不舍离开了生活了六年多的黄土高原,回到了北京。离开拐沟大队那天,刘明喜老汉和乡亲们一直把他送到村头,刘爷爷还给孔繁生老师煮了鸡蛋,打了树上的红枣。
  一九八九年初冬,刘明喜老汉去世了,孔繁生老师和三名北京知青赶到拐沟村,送了刘爷爷最后一程。他们当年挖的那眼井泉,还在发挥着作用,村民们还都吃那里的泉水。村里好多人在用沼气,村民们都说村里人之所以能用上沼气,还是多亏了孔繁生老师。
  二〇一九年八月末,十名北京知青一起回到了当年插队落户的第二故乡拐沟村,拐沟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们都用上了自来水,当年挖的那眼井泉已经废弃了,村里的沼气池也不见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修进了村子,修进了院子,轿车也能开进院子了。刘明喜老汉的那三孔土窑都戴了砖帽,粉刷了墙壁,窑门口挂着一块漆过的牌匾,上面书写着六个大字:北京知青旧居。
  十名北京知青在拐沟村待了三天,看望了村里的乡亲们,到镇敬老院看望了村里的孤寡老人,还去坟地祭拜了刘爷爷和老支书。带着眷恋和不舍,十名北京知青默默离开了他们生活了多年的第二故乡。
  作者:草根作家

破坏别人婚姻的女人究竟有没有羞耻心?破坏别人婚姻的女人究竟有没有羞耻心?假如一条狗在路上撒尿,它会若无其事,而一个成年人在路上解决三急问题,肯定会遮遮掩掩,这就是所谓的羞耻心。羞耻心就是对自己的错误感觉的羞耻,如果一为什么说现在的夫妻从一而终,一次都不出轨的情况并不多了?有人说,男人出轨都是饱暖思淫欲,女人出轨基本都是进入围城后的寂寞缭绕。我觉得这些都是出轨的内因,而社会的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对美貌的垂涎,则是出轨的外因,男人也好女人初婚的感受是什么?洞房花烛夜,是人生的大喜事之一,女人那种初婚的惊喜和期待,用什么美好的词语都无法描绘那种感觉,惊喜的是有情人修成正果,期待的是未来的幸福和甜蜜。那么,女人初婚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一,你愿意娶离过婚的女人吗?如果一个未婚女人,一个离过婚的女人,让你去选择,我相信抛却其他因素,男人的选择,肯定都是前者,当然这并不能说明离婚的女人不好,而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和思维的定式,如果有的选择,离过婚男人为什么要新鲜感?男人为什么要新鲜感?其实,女人也一样,这里所说的是感情方面的新鲜感,而这种新鲜感能给人带来心动和所谓的快乐或者幸福感。这种新鲜感带来的美好的体验,谁会舍得拒绝呢?对新鲜感的渴望也就喜欢玩暧昧的女人是出于什么心理?众所周知,玩暧昧肯定是被人所不齿的一种行为,尤其是女人玩暧昧,这意味着女人私生活混乱,不够检点,注定会被人唾弃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女人还偏偏喜欢玩暧昧,她们都是出于怎样的女人喜欢你,但从不联系你,为什么?有一种爱,叫做从不打扰。如果一个女人喜欢你,暗恋你,却从不联系你,肯定是事出有因的,也许是因为彼此都有家庭,只能把这种感情埋在心底,或者就是一种欣赏的喜欢,却无法再进一步,或者是喜喜欢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喜欢一个人,肯定有喜欢一个人的道理,喜欢一个离过婚的女人,你一定是被她的哪个优点所吸引,也许她温柔善良,善解人意,也许她肤白貌美,气质优雅,也许是能力出众,敢作敢为那么,喜欢上一个40岁女人彩礼只要160万,自信爆棚的征婚底气何来?40岁女人征婚,喊出只要160万的天价彩礼,我实在是不想多说什么,自信爆棚是人家的事,既然能要出160万的彩礼,肯定有人家的底气,换言之,此女子绝对非同寻常!一个女人40岁未嫁,还为什么很多中老年人相对于再婚,更愿意选择单身?有谁愿意孑然一身孤独终老?谁不希望有一个知心的爱人相伴一生?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甘愿选择单身,也不愿意再婚,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心酸和无奈的选择。首先,儿女的与狼成狼,与猪成猪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
生命路上那些在灵魂里守候的美好像野花那样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明天每一日都在忙忙碌碌中渡过,只有坐在这里码字的时候就会想身体是为灵魂忙碌呢?还是灵魂为身体操劳呢?都说生命路上,总有一抹美好在灵魂里守候。我动与静的关系所谓生命在于运动,一直被一些科学专家津津乐道,尤其对于老人更是提倡要多运动,不能闲着不动,会影响健康和寿命,可是,最近又在网络上看到听到另一些科学专家说老人不宜太多运动,太多运动反飞速变化的时代这几天忙于公司的一些代理发行业务,总与人谈合同,改条款,这些事情还非得我亲自操作,毕竟我曾经干过十几年的影视剧的发行业务,对这行门儿清,想蒙我简直是白日做梦。不过当下都是新媒体发行开心地活好每一天这几天的北京简直跟南方一样,昨天,今天都是零上二十度,棉类衣服都必须脱了,昨天中午公园里有人都穿上衬衣短袖,感觉夏天离我们很近很近了。一年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一晃就是一年,没多久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也许是刚刚又喝了二两多白酒,又有话想要说了?反正我每天都要喝二两多白酒,不然不舒坦。今天一早陪着儿子去了北京协和医院,最好的三甲医院,预约挂号,排到了三月十四号,这算不错的了,这么谈谈做生意的事当下人确实是变化很大,都不怎么爱关注别人的事情了,觉得与自己无关?朋友圈也很少有人爱浏览,觉得没啥新鲜感了。前几年朋友圈那种红火,很多人都喜欢动辄就发朋友圈,去晒自己的照片,眼下似春回大地,一个新的开始南方今天又是大晴天,阳光灿烂,温暖如春。绿色的植被已然发芽,春气盎然,万物复苏,一个充满生气的大自然。走在洒满阳光的公园林荫路上,感觉冬天的沉重仿佛卸下了包袱一般,轻松了许多。隐隐开始上班了,一切恢复常态今天北京天气真好,不光大晴天,最高温度上升为零上15度,舒服呀,空气指数也还行,没啥污染。阳光灿烂,春光明媚,可以考虑去户外活动活动了。早上北京的新闻广播报道,已经连续20天北京疫又回到了北京昨天下午终于平安地回到了北京。上飞机前,我心里还一直没有底,总以为因为疫情,会有新的检查问题?新闻里也报道过了,从低风险区回京的也一律要持有七日内核酸检测报告,而且14天内要做两次春节在家的日子不知不觉热热闹闹的春节就到了大年初三了,再过几天春节假日就要结束,人们又要开始上班了。时间过得真快!因为疫情,今年春节北京所有庙会都取消了,其它娱乐聚会活动也都停止,所以这个春节我情况越来越好春天来了,人也变得懒洋洋的,爱犯困,做事有时会走神,真得如唐诗里的美句一样无端春色熏人困,才起梳妆又欲眠。每每遇到一些特殊情景,我都会想起某句唐诗来,也许是中学时代背诵过几遍唐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