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最新佛语经典语录全集

  篇一:佛语经典语录(大全)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
  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欲望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篇二:佛经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16. 17. 18.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欲望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
  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盘。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16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64.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165.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66.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167.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168.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169.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170.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171.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172.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173.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174.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175.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177.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178.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179.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180.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能顾。
  181.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
  182.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183.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
  184.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185.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186.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187.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
  188.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
  189.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篇三:佛语十大经典语录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
  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
  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遶身
  如需了解更多佛语,请关注新浪微博:佛说经典语录 非常感谢!阿弥陀佛!
  篇四:佛语经典语录
  佛语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经典语录 )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
  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篇五:佛经经典语录智慧大全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欲望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16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64.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165.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66.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167.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168.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169.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170.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171.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172.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173.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174.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175.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

困难的语录大全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以下是困难的语录,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1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经典语录不相信自己的人,连努力的价值都没有1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培根2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洛克3流言这东西,比流莎士比亚最精彩的人生哲理语录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以下是YJBYS小编整理的莎士比亚最精彩的人生哲理语录,希望喜欢1畏惧敌人徒然沮丧了自己的勇气,也就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增加敌人的声势不可错过的心灵励志书籍有哪些通过心灵的成长,内在的世界变得更丰富,更强大,才能在喧嚣中保持自我。多看一些心灵类的好书籍,促进心灵的成长。下面是由品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不可错过的心灵励志书籍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我努力了十年,才让我的老婆不上班文名字里都有个狐多年前,有一篇文章我花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讲的是外地青年在魔都奋斗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用了十年的时间,在城市拼搏,吃苦受罪,终于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有了送给自己的30句人生名言1放弃同样是一种选择,放弃并不是自己无能,而是因为自己有了更好的选择。有时候,放弃比坚持还需要勇气。2不要活在过去的阴影里,把每天当作人生的新一天,生活才会多彩多姿。3放弃谁都可以有关莎士比亚的人生与爱情的经典语录1你早已成我灵魂的一部,我的影子里有你的影子,我的声音里有你的声音,我的心里有你的心鱼不能没有水,人不能没有氧气我不能没有你的爱。2爱的出发点不一定是身体,但爱到了身体就到了顶点。常用名言俗语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2黄河清,圣人出3黄河百害,惟富一套4跳进黄河也洗不清5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6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7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8黄河决了教育家陶行知的经典名言语录1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3科学的使命亚当斯密名言1一个巨富的旁边,至少有五百个穷人。少数人的富裕,是以多数人的贫乏为前提的。2我们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的恩惠,而仅仅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利益的顾虑,我们不要求于他莎士比亚励志名言英文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Hamlet3。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mdashmdash哈姆雷特Therersquosaspecia
职场工作励志名言警句在职场中,要是我们能找一些励志的名言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鼓励自己也是不错的哦。下面是品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职场工作励志名言警句,供大家参阅!职场工作励志名言警句精选1。上司说过要高考励志正能量标语每个人的高考都需要励志,需要正能量,那么励志高考的高考励志正能量标语还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高考励志正能量标语1。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2。山路曲折盘旋,但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元好问倪庄中秋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成功女性必看的励志书籍推荐本好书可以帮助女人定期清理心灵的尘灰,释怀心中的重负,书提高了她们的人生境界,成为一个成功的女性。下面是由品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成功女性必看的励志书籍推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成功关于成龙的励志故事相信成龙大哥对于我们都不陌生,作为国内著名的武打巨星。下面是品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成龙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关于成龙的励志故事1成龙的父母亲最初在法国领事馆工作,父亲是厨师,好书推荐排行榜值得一看的好书推荐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成功没有书籍,就像缺少了真谛。以下是品学网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关于好书推最经典好看的励志老剧推荐一开始的电视剧,所有播出的电视剧均采取黑白图像的直播方式,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多经典的老剧了。下面品学网小编就来为大家推荐的最经典好看的励志老剧,欢迎参阅!最经典好看的励志老剧1秦始非常好看的书籍有哪些一本好看的书籍,有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语言风趣幽默,让你爱不释手。下面是由品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非常好看的书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非常好看的书籍1。毛姆传此书绝对是新年的惊喜,热爱成功哲理小故事分享战胜困难,走出困境,成功就会属于你。相信坚持努力多一点,成功就会辉煌圆满!以下是品学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成功哲理小故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成功励志哲理小故事篇1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霸气押韵的跑操口号脚踏实地,眼望前方篇一1艰难困苦,风雨无阻。亦文亦武,共展宏图。2刻苦拼搏,智慧无穷,零八高考,傲视群雄。3高二二班,气宇非凡,傲视江山,王者风范。4飞扬,超越梦想,挑战极限,创造辉煌。5朗朗乾坤,励志霸气班级口号班荣我容,班耻我耻。篇一1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3齐心协力,争创佳绩,勇夺三军,所向披靡。4班荣我容,班耻我耻。5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6不拼不博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