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大名府历史丨明清大名府古城

  大名府明清古城
  明清时期的大名府城池近似正方形,周九里,东西南北四条十字型主街通向四门,四座城门,以"仁、义、礼、智"四字命名,东门叫"体仁门",南门叫"崇礼门",西门叫"乐义门",北门叫"端智门"。端智门
  北门端智
  四座瓮城的闸门名字也非常讲究,根据朝向的不同,面向南方的取名"朝阳",面向东方的取名"迎喜"。城内沿街建筑多为商铺、民居,街道肌理犹存,整体上基本保持和延续了古城历史风貌。
  端智门
  北门护城河
  端智门东门叫"体仁门"
  体仁门
  西门叫"乐义门"
  乐义门
  乐义门南门"崇礼门"
  崇礼门
  明·大名府小南门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陈大宾为大名副使。大宾,字见吾,江陵人,湖广甲辰进士。时大名府学宫逼近南城,如人正墙面立,不利科第,乃于学宫前辟一门,郡人谓之"小南门"。有谓府署在学宫西,府城南门在府署西,开小南门,利于学,不利于府。盖以府为大名,"大"字之上加二口,乃成"哭"字。因西塞其旧,东辟其新,建文峰塔于新门之东,使学得利而府不受妨碍。隆庆四年(1570),知府王叔杲(gao)以小南门在巽方,泄文明之气,复塞。
  大名南城墙文峰塔下还有一个小南门,后来因为光出文人,对官不利,由于迷信被官方堵上了。
  在大名府城南门东原文庙南曾经开辟过小南门,2010年5月在挖南堿墙地基时挖出了小南门的基础,文献记载得以证实。开辟和堵塞小南门当时有迷信的色彩。
  明朝时期,大名府是畿辅八府之文化重镇,历代人才辈出,声誉极广,有畿辅八府人文,首推大名之说。约在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以后,大名府人才阻滞,科第多有不中。嘉靖39年(公元1560年),湖广江陵进士陈大宾任大名副使,在视察与府衙一增之隔的学校(文庙和学校在南顺城街)时,发现文庙距南城墙很近,认为学宫逼处南城下,如人面墙而立,贤才故蹇滞也,不利科第"。随召抚、按、学三院商议,在南城崇礼门(南城门)以东、文庙门前的南城墙上开小门一个,称之为小南门"(俗称南天门),并砌台建文峰塔一座,以图人才辈出,吉祥通达。有歌谣为证:"大名城事最新鲜,底下石头上边砖。文庙前开小南门,四下风水往里钻。"(见民国程廷恒《大名县志》)。然而此后数年并未实现原望,反而发现大名府所辖南五县(指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文风大长,人才层出。明隆庆年(公元1570年)知府王叔皋认为门在巽方泄气,而致禄祥南飞,随将小南门堵塞。也有人提出说,府衙西边是南门(崇礼门),东面又有城门,不利于府衙,因为府为大名府,大上加二口就成了哭。知府信以为直,在得到在"巽方开门,对学校和府衙都无碍"的答复后,堵塞了小南门。明清大名府简史
  明清大名府(今县城)
  明惠宗建文二年(1401年)四月,漳、卫两河同时泛滥,大名府城圮于洪水。同年九月,都指挥使吴成于御河北岸艾家口镇北一里处徙筑大名府城(即现在的大名城),周9里,高3.5丈,广2,5丈,城设四门,东曰"体仁"、西曰"乐义"、南曰"崇礼"、北曰"端智"。同年,大名府府治移驻新城,元城、大名两县附郭。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建北京于顺天府,改北平承宣布政使司为北京"行在",大名府即隶其属。
  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大名县复徙治南乐镇。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迁都北平,改北京行在为京师(又称北直隶),大名府为京师大名府。因直属于北京的辖区为北直隶,又称直隶大名府。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复改京师(又称北直隶)为"行在",大名府即隶其属。
  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十一月,罢北京行在,仍称京师(又称北直隶),大名府即隶其属。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以东明故地复置东明县(是年徙治于今山东东明县城),直隶于大名府。时至明神宗万历中年(1592-1602年),大名府领开州(时辖长垣1县)1州,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内黄、浚县、滑县、东明9县。
  明神宗万历中年(1592-1602年),大名府东明县复隶开州。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沿明制,置大名府,属直隶地方,后称直隶省,治今大名县大名镇,至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仍领开州(时辖长垣、东明2县)1州,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内黄、浚县(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徙治于今河南浚县县城)、滑县8县。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置大名兵备道,驻大名府。
  清世祖顺治六年(1649年)八月(一说顺治五年[1648年]),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兼保定巡抚,兼管保定、真定、顺德(治今河北邢台市)、广平(治今永年县东南)、大名5府事宜,驻大名府。
  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年),顺广道辖区并入大名兵备道,辖大名、顺德、广平3府,驻大名府。
  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年)(一说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裁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改直隶为直隶行省,设保定巡抚,驻大名府,辖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5府。由此,大名是为河北省第一省会。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设直隶总督,驻大名府。十月,裁顺天巡抚,其领的顺天(治今北京城)、永平(治今河北卢龙县)、河间3府;延庆(治今北京延庆县)、保安(治今河北涿鹿县)2直隶州;宣府(治今河北宣化县)1镇归属保定巡抚,至此,直隶全省事务统归保定巡抚管辖。 十二月,保定巡抚由大名府徙治真定府。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保定巡抚改称直隶巡抚。
  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年)五月,裁直隶总督,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管三省事,驻大名府。
  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复裁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是年,大名兵备道不称兵备道,改称大名道。
  清世宗雍正年间(1723-1735年),开州东明县复直隶大名府。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为方便卫河漕运,析大名府内黄县改隶河南彰德府,浚县、滑县改隶河南卫辉府。时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名府领开州(时辖长垣1县、高宗乾隆元年[1736]增辖东明县)1州,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东明(高宗乾隆元年[1736]不再直隶于府)6县。
  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改大名道为清河道,移驻保定府。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月,置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兼管河务,亦简称大顺广道,仍辖大名、顺德、广平3府,驻大名府。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六月,废魏县,其所属306个村入大名,31个村入元城。是年,大名县城毁于水,徙治于府城(今大名县县城)。时至清末,大名府领开州(时辖长垣、东明2县)1州,元城、大名、南乐、清丰4县。
  中华民国一年(1912年)十二月,裁大名兵备道(又称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裁府并县,废大名府入大名县。三月,以大名、顺德、广平3府及冀、赵2直隶州区域置直隶省冀南道,冀南道观察使驻大名县(治今大名县大名镇),辖大名、元城、南乐、清丰、东明、开县(1914年改称濮阳)、长垣、邢台、沙河、南和、平乡、广宗、巨鹿、唐山(后改称尧山)、内丘、任县、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邯郸、成安、威县、清河、磁县、冀县、衡水、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赵县、柏乡、隆平(后与尧山合并称隆尧)、临城、高邑、宁晋38县。
  六为陪都(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大齐),总管府、大都督府、节度使、安抚司等重要机构都先后驻扎于此,唐朝的田悦、田弘正、何进韬、何弘敬、乐彦祯、罗弘信,五代的杨师厚、李存勖、郭威、柴荣,北宋的王钦若、包拯、寇准、吕夷简、韩琦、文彦博、欧阳修、黄庭坚、苏辙等历史名人都在此居过官从过政,为大名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历史遗存东街天主教堂
  一九一八年动工,一九二一年建成,已有一百年历史了。是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
  大名县宠爱之母大堂的式样在全国教堂中数第二(全国除上海有一座教堂规模比大名县天主教堂大以外,楼的形状和大名的一样)。
  有一座高四十二米的钟楼,顶端矗立着一个象征天主教教会的十字架
  教堂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为钟楼和礼拜堂一体的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材料为砖、石、木。钟楼位于整个建筑的北端,楼高46米,楼上三面各嵌有一直径1.42米大钟,正门上方3米处的供龛内雕刻有圣母抱耶稣玉石像,像两侧刻有对联:"欲识其宠请看怀中所抱,要知厥能试观掌上所持",横批"宠爱之母保障大名"。
  大名书院
  明清大名府的书院先后建有:元城书院、天雄书院、大名书院、贵乡书院、广晋书院。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建元城书院,在今县前街;清康熙十年(1671年),建天雄书院,在今县前街;道光五年(1825年),建大名书院,在今县前街天雄书院旧址;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贵乡书院,在今西街路北;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广晋书院,在今道前街路北。同时还有过儒学,在今实验学校,府学,在今南关,县学,在今县前街。宣统元年(1909年),还在道前街关帝庙内创建宣讲阅报所等。
  大名书院是明清两朝古城内唯一留存有建筑示意图的书院,图载《咸丰大名府志》。
  大名书院座北南向,最南端是照壁,北为大门三楹,中间是一道砖砌的甬路,北行穿过二门直达文昌阁。大门北是二门,二门三楹,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月门,过二门,东西两侧各有斋舍三区。正北是文昌阁,楼上祭祀文昌帝君。文昌阁东是瓣香阁,西是尚行书屋。文昌阁北是讲堂,讲堂西是启秀轩三楹,东是摭草轩三楹,讲堂前面东西两侧是廊房,西边名步月山房,东边名得月山房,两处山房中间有门通往外侧的斋房,南直通瓣香阁和尚行书屋。讲堂北是住宅区,正北三处上房,各三楹,东西两侧各有三楹,东北侧有廊房通往摭草轩。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十四日,令各府设立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大名府知府陶式鉴改大名书院为大名府官立中学堂,学制五年,无初高之分,学生为备考童生和已考入书院之生员,学习文言文。至此,大名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广晋书院
  广晋书遗址广晋书院属于大名县官办书院,位于道前街路北,西邻常平仓。创始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后仅存续了16年,是大名城内最短命的一所书院。
  广晋县是大名县的前身。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建立后唐,改贵乡县为广晋县。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此后再也没有以广晋来命名大名县。广晋书院也是以地域命名的一所书院。
  大名县在明隆庆元年(1567年)创办有应龙书院,地址在今旧治村西南。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名县城(旧治村)圮于水,应龙书院亦废。次年,大名县附郭大名府城后,文庙附祭大名府文庙,没有进行重建书院,生员一直在县署内授课、评卷,极为不便,也不合乎规制。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名知县姚定元捐俸银创修书院,竣工后,名曰"广晋书院",即聚集大名县士子,延聘山长(校长),培养人才。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十四日,令各府设立中学堂,把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大名知县苗玉珂奉令将广晋书院改为大名县官立高等小学堂。贵乡书院使命结束。
  现在,广晋书院旧基大都已经翻建为民居,惟有书院大门西半部分幸存,这也是大名府古城内书院建筑唯一的遗存了。直隶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院
  直隶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始建于1921年,原为大名女子师范讲习所,1925年改为省立第五女子师范;1926年迁入天雄贡院(今现址)。1930年翻修建房数十间,1933年10月改名为河北省省立大名女子师范学校。1935年省拨专款扩建楼数十间,发展冀南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平等,是冀鲁豫三省临界区妇女解放的策源地。抗日战争时停办,1947年大名县委在此办公,1958年县委迁出后由大名县医院使用至70年代末。现存大门及两侧房屋、3排办公及教学楼和东部学生宿舍近百间。
  大名府毁灭不存在建筑
  大名府城自明初迁建以来的600多年间,为畿辅重镇,行政、军事机构重重叠叠,相继设置有大名府、元城县、大名道、三省总督府、保定巡抚、直隶提督、大名县、镇守使等,俗有"七十二衙门"之称。随着岁月的变迁,地面建筑设施已所剩无几,只能从志书的记载和历代民间相传中略知概貌。大名府署
  位于今县前街北头路北。现今能见到的最晚的大名府署示意图载于清咸丰《大名府志》。整个大名府署由办公区、住宅区、游乐区及镇楼、牌坊等附属建筑组成。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大名知府倪天兴始建,事厅曰"承宣堂",前列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后为"退思堂","退思堂"左为"永昌库",右为"军器库",最后为镇楼(称府署楼)在内宅,高七八米。正堂南为御碑亭,仪门外有两坊,东坊上题"整纲饬纪",西坊上题"察吏安民"。衙舍大小有八区,府吏房间不在其内。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l591年),知府涂时相将"承宣堂"改为"冰玉堂",俗称大堂。后为宅门,建厅五间,题曰"景韩堂",敬仰曾任大名知府的宋朝名相韩琦之意,俗称二堂。再后为"二香阁",因韩琦在大名府任职时在旧城府署中建有晚香亭、雪香亭,所以取此名称。再北为内宅,尽北头为"准提阁"(镇楼改名),楼三重,东、西、南三面窗户,洞开可以眺望,全城尽收眼底。二堂以东为客厅。再东以北为"晚香堂",建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此地原本是大名府宾馆,此外还建有挹芬亭、袭香亭、戒石居、听嘤轩、嘉谷亭等景。
  清乾隆年间,挹芬亭改为桂香阁,祭祀文昌君;袭香亭改为关帝庙,镇守衙署。府署西墙外原为马厩,马号街得名源于此。马厩北有地数亩,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大名知府裕长开辟为璞园。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大名知府锡龄阿修建三堂、四堂。民国时期,大名县长丁春膏改建为大名公园,种植花木,建筑亭榭等。
  府署大门东为"衙神庙",西为"府狱"。大门外两旁木榜,曰"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为中国第一府衙对联。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两旁各有一辕门,东题"屏藩三辅",西题"表率七城"。在喧哗口临南大街处,建有木坊,上题"河北雄藩"。在府署前建有一座木坊,上书"天雄古治",为大名府署迎门坊,高约9米,宽约9米。木坊左右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
  民国初年,撤销府一级建制,大名县政府移居府署办公。抗战胜利后,原有建筑被毁,遍地瓦砾。建国后,商业局把府署西部旧址建设为百货、五金公司仓库,粮食局将府署东部旧址建设为城供站和面粉厂、直属库。
  直隶河南山东总督署、直隶总督署、直隶巡抚署
  清朝在全国设置有九大总督,其中地位最高、权势更重的是直隶总督,其前身是设置在大名府的直隶河南山东总督。
  三省总督裁后,又改设直隶巡抚,仍驻大名府,大名府因此也就成为了河北省第一省会。直隶巡抚移驻正定府后,设直隶总督,不久,改为直隶河南山东总督,治所仍然为大名府。大名府作为总督和巡抚驻地前后20多年,这是大名城最辉煌的时期。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曹州(山东菏泽)李化鲸举义反清,巨野县、大名府、归德府(河南商丘)纷纷响应,大名府苏自兴、邓名扬、李跃门、刘文明,山东省丁明吾、李化鲸、张近堂等出入直、鲁、豫边境,攻略州县。清廷急调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官军会剿。
  因大名府地处三省交界,咽喉要冲,且义军蜂起,一时难以平定。顺治帝准礼部给事中姚文然奏请,裁真保巡抚,改设总督,驻大名府,辖直隶、山东及河南怀庆、卫辉、彰德三府,以督剿捕。7月24日,以原浙闽总督张存仁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直隶、河南、山东,裁保定巡抚,所领六府归三省总督兼理,提督紫荆等关兼理海防军务。张存仁把元城书院设为总督署,在任内平定了义军。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5月29日,裁直隶河南山东总督,改直隶为直隶省,直隶巡抚驻大名府,首任直隶巡抚潘朝选,大名府为河北省第一省会。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10月1日,直隶巡抚自大名府移往正定府。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8月13日,在大名府设置直隶总督,9月16日又添设直隶提督。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5月22日,裁并总督巡抚,裁直隶总督,又在大名府设直隶河南山东总督。6月26日,直隶提督移镇河间府。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白秉贞认为总督署占据元城书院旧址,而元城书院祭祀大名府先贤,为士子学人景仰之地,作为公署对神灵有所不尊,于是将总督署移往大名道署(今大名县人民戏院)。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7月1日,因时局平定,兵戈入库,裁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山河令演唱会直播菲律宾外长已向王毅道歉给2050年的青年捎句话李易峰出门衣服穿反了时代少年团王者天团开黑夜窦骁探班何超莲辰亦儒原来是真瓜主你好李焕英贾玲电影完整版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区清零8400亿人民币是什么概念中通快递通报宠物盲盒曹德旺出资100亿建福耀科技大学R1SE告别限定演唱会拜登执政100天美国富豪财富骤增电梯故障 13岁男孩自救失败坠亡大名城古建筑遗存概览
  直隶河南山东总督署、直隶总督署、直隶巡抚署
  清朝在全国设置有九大总督,其中地位最高、权势更重的是直隶总督,其前身是设置在大名府的直隶河南山东总督。
  三省总督裁后,又改设直隶巡抚,仍驻大名府,大名府因此也就成为了河北省第一省会。直隶巡抚移驻正定府后,设直隶总督,不久,改为直隶河南山东总督,治所仍然为大名府。大名府作为总督和巡抚驻地前后20多年,这是大名城最辉煌的时期。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曹州(山东菏泽)李化鲸举义反清,巨野县、大名府、归德府(河南商丘)纷纷响应,大名府苏自兴、邓名扬、李跃门、刘文明,山东省丁明吾、李化鲸、张近堂等出入直、鲁、豫边境,攻略州县。清廷急调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官军会剿。
  因大名府地处三省交界,咽喉要冲,且义军蜂起,一时难以平定。顺治帝准礼部给事中姚文然奏请,裁真保巡抚,改设总督,驻大名府,辖直隶、山东及河南怀庆、卫辉、彰德三府,以督剿捕。7月24日,以原浙闽总督张存仁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直隶、河南、山东,裁保定巡抚,所领六府归三省总督兼理,提督紫荆等关兼理海防军务。张存仁把元城书院设为总督署,在任内平定了义军。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5月29日,裁直隶河南山东总督,改直隶为直隶省,直隶巡抚驻大名府,首任直隶巡抚潘朝选,大名府为河北省第一省会。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10月1日,直隶巡抚自大名府移往正定府。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8月13日,在大名府设置直隶总督,9月16日又添设直隶提督。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5月22日,裁并总督巡抚,裁直隶总督,又在大名府设直隶河南山东总督。6月26日,直隶提督移镇河间府。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白秉贞认为总督署占据元城书院旧址,而元城书院祭祀大名府先贤,为士子学人景仰之地,作为公署对神灵有所不尊,于是将总督署移往大名道署(今大名县人民戏院)。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7月1日,因时局平定,兵戈入库,裁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
  除大名道署做过3年总督署外,总督署和巡抚署都设在元城书院。元城书院位于今南门里顺城街路北原县社辨厂所在地。最初计划将总督署设在后察院(五女师旧址),因后察院潮湿且狭小,不能居住,才将元城书院的文昌阁、五先生祠及书院的号舍,改做总督署幕府,将上达楼改做南楼连同东、西两楼作为衙署。因存续时间短,人员变动频繁(20余年间,总督、巡抚9人),仅是将元城书院略作改动,公署常规建筑的辕门、照壁、仪门、二堂、三堂、花厅等都没有营建。俯瞰整个总督署,坐南北向,门两侧有"臣心似水,国法如山"对联,为总督张悬锡手书。
  督署的上达楼为全城最壮丽的建筑,远胜于大名府署的准提阁,登上达楼,放眼四顾,视野开阔,全城尽收眼底。大名道署
  位于道前街路北,初为军事机构,后为行政机构。道署有两处:一处在今人民剧院,一处在今县社家属院。
  明正德七年(1512年),因刘六、刘七起义,设立大名兵备道,"拱卫京师",以河南佥事领之,改大名府察院为兵备道署,即今人民剧院,原察院西移至五女师旧址。大名兵备道设立不久便予裁撤,明嘉靖元年(1522年),因大名府"系三区之治乱,为畿辅之重轻",升大名兵备道佥事为副使,辖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督领马步兵4000余名。其后,兵备副使汪溱、陈大宾相继进行扩建,使大名兵备道署建筑规模仅次于大名府署。明崇祯年间一度改为顺广兵备道。清雍正十一年(1672年),改为大顺广兵备道,兼管河务,大名、顺德、广平三府民生、官吏贤否、仓储等皆可过问。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卦教徒起事,道台熊恩绂被杀。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龙舜琴任大名道台后,因熊恩绂被杀一事,听取堪舆家建议,将道署西移,原地基改建为大名府关帝庙。民国年间,于1913年成立冀南道,1914年改为大名道,辖冀南37县。1928年裁撤大名道,道署废,署址被驻军占用,日伪期间又为合作社,建国后为县社所在地,现为县社家属院。
  清乾隆之前的大名道署建筑状况载《康熙大名府志》,在此暂不表述,现就西迁后的大名道建筑布局(示意图载于清咸丰《大名府志》)作一介绍。道署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受堪舆思想影响颇深,整个道署没有按一个主轴线建筑,而是分为两个轴线,大门、仪门、大堂、客厅处于一个轴线,二堂、三堂、四堂处于一个轴线,二堂、三堂、四堂应该是主轴线,大堂处在主轴线的偏东南向。以两个轴线为界,可分为四个建筑区,大门轴线建筑为一区,主要是办公、会客;东侧的书屋、土地庙等建筑为一区;二堂轴线建筑为一区,主要是办公、住宿;西侧的花园等设施为一区,主要是休憩游乐。
  大名道署临道前街是照壁,照壁东西各有一个辕门,照壁前东西各有一个旗杆,照壁北为钟楼和鼓楼。再北为大门,大门北为仪门,仪门两侧为两个角门,仪门内左右为科房,大门与仪门间为一长条形院落,是大名道署的第一进院。仪门北为大堂,仪门与大堂之间也是一长条形院落,是大名道署的第二进院。大堂北为客厅,客厅又东为存爱宅,再东为饮香书屋。饮香书屋正南至东辕门,有土地庙等建筑。
  大堂往西,再北为宅门,宅门北为二堂,左右为厢房,宅门与二堂之间是大名道署的第三进院。二堂北为内宅门,内宅门左右为厢房,北为三堂,内宅门与三堂之间也是一长条形院落,是大名道署的第四进院。三堂北为四堂,东西两侧建有房舍,三堂与四堂之间也是一长条形院落,是大名道署的第五进院。
  大名道署围墙西侧是西园,大名道台何俊建,是大名道官员政事闲暇之余休憩玩赏的地方,西园有草堂三间,前有石栏、水池、假山,池中植莲,周围种植有四季花卉。西园北是龙王庙、马王庙,庙前有清三省总督白秉贞建的醴泉亭,县志载有《醴亭记》。此外,在西园内还设有马厩。整个大名道署外部轮廓仍很清晰,除西园尚有部分区域空闲外,其它均已为民居或工厂区。冀南镇守使公署
  冀南镇守使公署是大名城内的军事机构,位于城内东北角,占地百余亩,在窦小街以东,莲花坑以西,满洲街、黄小街以北,北依城墙,地址广阔,这一区域在明清之际为"信地"(军队驻扎和管辖地区)。
  自明初徙建大名府城以来,该地即为军事占地,延续使用到1928年,裁撤冀南镇守使后,公署一地改为驻军营房。1947年,国民党军退出大名城后,公署建筑被毁坏,门窗不存,屋顶露天,破败不堪,但是概貌尚存。建国后,一部分作为民居,一部分改建为办公用地,现在为棉织厂、农机局家属院和居民区。最晚的建筑布局示意图载清咸丰《大名府志》。
  冀南镇守使公署前身是副将署,清道光元年(1820年)将副将移驻开州(濮阳),大名改设总兵,副将署改为总兵署,入民国后改为冀南镇守使公署。公署的建筑布局坐北南向,最南端是照壁,北为东辕门、西辕门,再北为大门三间,大门北是二门三间,东西两侧为配房若干间。二门后为大堂五间,又后为二堂五间。最北为宅门,里面有上房五间,东西偏房各三间。大堂以东为过厅,过厅北为东书房,靠近东侧有回廊连接过厅和东书房。镇守使公署西侧为箭道、营房,屯驻护兵。1921年,镇守使周符麟在公署后面的城墙上建一小亭,高出云霄。1922年,镇守使孙岳在东关帝庙后,建设房屋作为军法处。
  大名地界冀鲁豫三省之交,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正德年间,因刘六、刘七起义,河朔惶恐,大名城的军事地位凸显,为"拱卫京师",城内驻兵一度达到"机兵6097名" (明正德《大名府志》卷三兵备)。至明末,驻军由总兵统领。入清以来,在公署办公的最高军事机构是直隶提督,驻兵除绿营外,还有满洲八旗兵。
  据文献记载,清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初五日,增设沧州、大名府驻防八旗兵,命武拉禅以梅勒额真(副都统)驻大名府,击土寇,靖地方。今天的满洲街就是因八旗兵驻防而得名。此外,大名城的驻军中还有水军,清道光六年(1826年),因大名府"存城兵少,不足以操防至天津地方,名为海口,实系腹地",裁撤天津水师营,所管491名水军改为大名守兵。可见,大名驻军的防区曾一度远达天津,不只负地方绥靖之责,还兼及海防重任。清末,兵部尚书荣禄为加强京畿防御,新编组武卫军,保定、正定、大名府等地驻有练军16个营,约5500人。可以说,大名城驻军在中国陆军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914年3月,直隶都督赵秉钩呈请将天津、大名、正定、通水、宣化等五路总兵,分别改设为天津、冀南、范阳、蓟榆、口北镇守使。冀南镇守使辖47县,是河北省西南部重要区域。当时大名城驻军一个混成旅,混成旅旅长兼镇守使,由中央陆军部任命。1928年,国民党北伐军将奉军驱逐出河北省后,撤销冀南镇守使,冀南镇守使走完了它最后的一段历程。元城县署
  元城县署坐落在东大街路北,座北南向。作为附郭县,元城县署与大名府署同为这座古城的最早的行政机构,于1403年,元城知县赵玉在任时自唐宋故城迁建到明城(有文献记载为知县宋智,康熙《元城县志》为米智,但据考证元城县职官表,宋智于明洪武初年任元城知县,而大名城始建于永乐初年,当时的元城知县为赵玉,据此,徙建县署的应为赵玉)。1914年随着元城县并入大名县,元城县署废弃,共存世501年,比大名府署多出一年,是目前这座明清古城内存续时间最长的公署。
  元城县署自营建以来,为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南北三堂建筑,后多次重修,形制有所改变。现存的清康熙《元城县志》所载的县署图为传统布局,同治《元城县志》所载的县署图为受风水思想影响改建后的布局。
  元城县署原分为三个中轴区,中区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仪门,牌楼,大堂,二堂,宅门,三堂,三堂东西不与两边互通,仅南一小门与前通。东区自照壁东偏,自南向北依次为宾馆,土地庙,二门,三门,堂等,西区自照壁西偏,自南向北依次为典史署,监狱,后为二门,三门,堂等。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知县陈伟重新建设三堂和附属房屋,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知县李俊友,雍正二年(1724年)知县王曰恭又进行相继修葺。
  改建后的元城县署,大堂以南仍是中轴线布局,最南端的照壁北为大门,为仪门,大门、仪门东改为关帝庙和衙神庙,大门内西偏仍旧为典史署,监狱等,北达大堂西,不再直达县署尽头。仪门后,为牌楼,牌楼后为大堂,大堂前的东西廊房为六科班房,东为礼户吏,西为工刑兵。大堂东为库楼(狱仓)。大堂后的二堂、三堂拆毁,成为空地。由大堂往东为一小门,小门后为宅门,宅门后为二堂,二堂前东西对称,为过廊。二堂北为内宅,东为马号。由大堂往西为一小门,北行有门通往原三堂区域,光绪末年,知县马毓藻重修大堂,并在这片空闲区域修建南北客厅各五间,接待士绅,批阅公文改建为宾馆。此外,元城知县翁耀、郭时亮、朱溥、杨应枚也次第补修。民国《大名县志》名胜中记载元城县署有涌青堂,但县署图缺载,其地址无法判定。
  元城县署改变建筑布局的时间,文献记载在李俊友、王曰恭之后,但具体时间不详。因为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卦教案中,八卦教徒冲入元城县署,砍伤知县沈云尊并其子,打开元城县监狱。受此牵连,沈云尊被革职。详查改建后的元城县署(同治《元城县志》所载的县署图),与因八卦教案而改建的大名道署可谓异曲同工,均打破原来的中轴线格局,拆除二堂,改建宅门,均在公署的东南方位建关帝庙等。据此推测,元城县署改建极有可能与道署的西迁和建筑格局的改变一样也是缘于八卦教案,继任的元城知县为趋吉避凶而对县署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1914年元城县并入大名县,县署废弃,1920年改为普通监狱,并购置周围居民宅基扩大了规模。程廷恒任大名县长以来,将此地改为体育场,举行体育比赛。平常作为城内一个群众娱乐的场所。建国后,改为广场和体委、总工会驻地,体委、总工会迁走后,此地多半成为民居,现在旧貌无存,但四至可辨。大名县署
  大名县与元城县同为大名府城的附郭县,两县同附郭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两县先后为附郭首县,明永乐初年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元城县为附郭首县,此时的大名县驻地在旧治村。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漳河、卫河水毁魏县城和大名县城,清乾隆二十三年,裁魏县,归并元城县、大名县,大名县移治大名府城,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大名县替代元城县成为大名府城的附郭首县。废除府一级建制后,大名县取代大名府,这座古城改名大名县城。大名县公署有两处:大名县移治大名府城后,将天雄书院改作公署,最晚的建筑布局图存乾隆五十四年《大名县志》;民国初年,废除大名府后,大名县移到大名府署办公,一直到1945年将日寇驱逐出大名,大名县公署没有再迁移。我党解放古城后,大名市政府设在道口西南,其后的大名县政府驻地在东大街路北的天主教堂。大名府署的建筑布局前文已经作了介绍,今就天雄书院的大名县公署建筑布局介绍如下。
  大名县公署移治附郭后,将天雄书院作为县署,仅是权宜之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6月,知县秦学溥申请到国库银7000两,拓宽地基,进行大规模的营建,乾隆二十八年6月竣工,历时两年。修建后的大名县公署,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制,曾经是首县的元城县就相差甚远,更遑论其他县的公署了,文献称其"堂室鼎新宏阔,畿南诸邑无一伦比"。
  大名县署座北南向,周围数百武,前后共三堂。最南是照壁,北有榜棚五间,再北是大门,大门东是典史署,大门往北是仪门,两侧是角门和配房,再东是衙神庙。仪门北是戒石坊,再北是大堂三楹,建于高台之上,"护以抱厦"。大堂左右两侧有书吏办公用房15间,前方的甬道两旁是皂吏房。大堂东有角门,角门后边是库楼。大堂正北是宅门,宅门两侧是廊房。宅门北是二堂及两厢均是楼房5间,楼上能往来相通,这即是元城书院的上达楼,二堂正楼上文昌像尚存。二堂北面是三堂,三堂也是楼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三堂东是内宅,跨内宅门而入,正北主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内宅门南是过厅5大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县张维祺将过厅命名为"悦安",并作为自己的为官箴言。过厅再往南,是雅集堂三间。雅集堂往南,有月门通往幕厅,幕厅是幕僚居住区。幕厅再南就是典史宅、典史署和衙神庙。监狱在仪门西边,监狱北边是马号,马号西邻寺胡同,因为马号窄狭,张维祺购买居民宅基地扩建成马厂,在马厂北建有马神庙。
  名县署建成后,历经百余年间的风雨飘摇,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知县苗玉珂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维修碑记镶嵌在大堂西墙壁。入民国后,大名县署移往大名府署,此地废。1918年改为直隶高等审判厅、高等检察厅公署,1928年改为河北省高等审判厅第二分院公署,除上大楼外,旧制荡然无存。
  解放后,不知何故拆毁,建国后改建成大名县社的辨厂,现在划分为民居。询问周围居民,均答此地是民国二分院,再问大名县署、天雄书院、三省总督署,茫然不知,更别说明代的元城书院了。关帝庙遗址
  大名府关帝庙坐落在道前街路北(现人民剧院),坐北南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在南城门外瓮城内。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因大名道台熊恩绂在道署被杀。继任道台龙舜琴采纳堪舆家建议,西移道署,费时一年将道署旧址改建为大名府关帝庙。
  大名府关帝庙旧貌无存,建筑示意图志书缺载。幸有柴续昌先生回忆录存世,结合回忆录记载,参考有关文献,可知大名府关帝庙建筑概貌如下:
  关帝庙大门系牌楼式木质建筑,三孔门,四根立柱,架着横梁,上为斜架斗拱。镶嵌木质透雕饰物,顶为绿色釉瓦,古朴典雅。东偏有一座焚字楼。正北是二门三间,左右两间内各塑有一匹赤兔马,赤兔马旁站立一位马童持缰而立,两马一个耸耳瞠目似侯主人召唤,一则扬蹄甩尾似欲奔驰,造型精细,神态活现。
  过厅北是坐北南向的戏楼,戏楼前东西各有三间配殿。戏楼下面是二道过厅,有四扇木质透花隔扇将二道过厅从中分隔成前台后台。后台三大间是化妆室,前台广开三大间,东西十二米,南北宽约六七米。戏楼大门不经常开放,在戏台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角门供人出入。前台上方悬一匾额,上书"世事是式"。戏台东西两侧各建有看楼八间。看楼是敞篷式砖木结构,前有木棂护栏。
  正殿广开五大间,自戏楼前台中间有一条砖砌甬道,宽2米,高出地面1.5米,隆起如脊,直达正殿,甬道两旁有专砌的花池高约三尺。正殿造型是前鼔栅后大殿连锁式建筑群,宽约十二米,深约十五米。鼔栅西侧高木架上架有一面牛皮大鼓,鼓面直径1.3米。东侧用粗梁支架悬挂一口大铁钟(现在石刻博物馆),人称"关庙大钟",钟高2.49米,口径1.47米,重3.06吨,上下裂一长璺(音同"问"),声音不破,撞之仍远闻数里外,系明朝万历年间铸造。大殿正中塑有关羽坐像,玉冠绿袍,黑髯金面,闭目捻须,威严端庄。左有关平,顶盔贯甲,悬剑捧印,面目微笑,栩栩如生;右有周仓,乌盔皂甲,手持大刀,怒目而立,神情肃然。另外赵累、王甫像。殿中还悬挂数块匾额,如"亘古一人"、"威震华夏"、"赤日千里"、"万事人极"等等。民国成立时,议建武庙,正位左祀关羽,右祀岳飞,东序配以张飞等12人,西序配以赵云等12人。关帝庙改名为关岳庙,春秋两祀,设木主为位。正殿东侧有一道观——吕祖庙,供奉吕洞宾,有数名火工道人驻持,管理庙内一切事务,兼做一个道事。
  关帝庙现存文物除大铁钟外,尚有清咸丰帝手书"万事人极"御匾,匾高1.06米,宽3.46米,字体为颜体,用切边剃心刀法刻制而成,匾额上部嵌一方篆字"咸丰御笔之宝"大印模刻,此匾制作精细,字迹苍劲,刀法洗练,是件难得的艺术精品。
  民国时期,关帝庙东院改为电话局,西院为商务局。1951年,为繁荣群众文艺生活,拆除关岳庙,改建成人民戏院。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改建成人民剧院。贡院
  贡院是中国科举时代士子参加考试的考场。科举考试分为两种:童试、正试。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
  大名府贡院是童试阶段进行府试的场所,直隶学使到期在此主持考试。坐落在道前街西头路北,原建筑早已不存在。最晚的建筑布局示意图载清咸丰《大名府志》。大名府文庙
  位于城内县前街路南,始建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进入民国后作为大名县简易师范校址,现为实验学校所在地。四至清楚,原建筑无存,泮池等填平,幸存碑刻运到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保存。建筑示意图有清乾隆《大名县志》、咸丰《大名府志》所载文庙图存世。
  文庙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中轴对称布局,整个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排列,由南向北依次为:文庙最南端应该从小南门说起,小南门门上建有奎光阁,在小南门东南城墙外的炮台上建有文峰塔,这些都是明嘉靖年间大名兵备道陈大宾,为了使大名府文风鼎盛而开辟的。但小南门的开辟有碍大名城的风水,不久即被堵塞。堵塞小南门后,在小南门北建万仞宫墙(照壁),在照壁东西两侧各开一个门,东为"圣域"门,西为"贤关"门,进入民国后,将照壁改建成大门,木质瓦顶牌楼式建筑,宽约十二米,设三个门,高约八米,分三层。大门正北是泮池,深3米,周围60米,上面横跨三座石桥,泮池呈半月形,池旁有井,专供祭祀孔子时沐浴盥洗之用。泮池栏湾环如带,与小南门上魁星阁上下相映,东瞻文峰塔,大名府胜景文峰夕照就是这里。新考取的秀才,需要从泮池中间的小桥上进入大成殿祭拜,这就是"入泮",其他人等只能从泮池两侧绕过,泮池两侧有历次重修碑记等石刻。
  东坊门上书"德配天地"、西坊门上书"道冠古今",两侧各有房屋三间。棂星门正北是戟门(即大成门),戟门有两个角门,东为"金声",西为"玉振"。两门旁为斋宿所各三楹(间),石刻林立于院之左右。戟门北有甬道直达大成殿,在戟门外边,东侧是乡贤祠,西侧是名宦祠。大成殿坐落在一米多高的砖石砌成的月台上,月台四周是石雕透花围栏,每3米是一个石质立柱,立柱上雕刻有石狮子。大成殿五楹,左右两侧各15楹(间)。庭院宽敞,松柏森森,是当年建庙时种植,解放前夕被砍伐。大成殿东还有一座龙头阁,用砖石砌成高台,高台周围60多米,在台上建有重楼,高出云霄,与小南门上的魁星阁遥相呼应。
  大成殿后是明伦堂,堂五楹(间)。自明朝以来,科贡题名榜于两壁。斋房12楹(间),左为"进德"、"日新",右为"修业"、"时习"。明伦堂北是尊经阁,这是文庙最北端的建筑,楼三楹(间),后壁墙上镶嵌有石刻的文昌君像,两侧有房屋各三楹,东边是五贤祠,西边是刘安世祠。
  文庙的规制大致如此,在文庙东侧还有一个附属建筑,崇圣祠和节孝祠。此外,因为文庙在城东南角,属于"离火之象","气郁不畅",为了大名教育发达,除开小南门、建文峰塔等风水学建筑外,又在大名府署的仪门东侧建一座牌楼,牌楼前由南往北开一直道,名景行街,以达到疏散"巽气而向离明"的目的。大名府城隍庙
  大名城西北有城隍庙街,但这个街道的城隍庙并非大名府城隍庙,而是元城县城隍庙,二者不可混淆。大名府城隍庙在县社辨厂旧址东南,与大名府城同在明永乐元年徙建。徙建以来,修建多次,但建筑示意图历代编修的《大名府志》没有载录,结合柴续昌先生和周围群众回忆,参考文献中的零星记载,大名府城隍庙建筑大致如下。
  大名府城隍庙坐北南向,占地万余平方米,最南端是大门,大门内有两方石碑,上书"名有法度"和"幽有鬼神"。进大门北行,有甬道直达二门,二门北东西各有配房5间,北端是一座坐南向北的戏楼,正门从台下经过。戏楼两侧各有角门供人出入,戏楼分前后两部分,中间有透花木质隔扇。前台两大间,后台五大间。造型古朴美观,雄伟华丽。过戏楼北行,东西两侧各有10间廊房,廊内塑有大名府所管辖的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等8个县的县城隍塑像,均为泥塑坐像。1927年开办织布厂的时候,将泥塑全部拆毁,1941年日伪大名县长又重新将城隍庙修整彩绘,8个县的城隍改为画像,两侧墙壁上有绘制了人死后在阴曹地府遭受到的种种酷刑的壁画,形象逼真,颇具匠心,看后令人胆战心惊。戏楼尽北五十米处是城隍大殿,大殿五大间,约18米长、20米深、10多米高。大殿前半部分是鼓棚,鼓棚东西两侧各塑有一列站班塑像,分别是路神、黑吉角、白吉角等奇形怪状的鬼神,神态怪异,面目狰狞,瞪牙咧嘴,张牙舞爪。大殿正中是大名府城隍泥塑坐像,形态威严肃穆,两侧站立有手拿生死簿的判官和手持钢叉的牛头马面,加以大殿内空旷宽敞,光线暗淡,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
  过大殿北行是寝宫大门,过大门东西各有三间配楼,这里是宫娥佣妇的住处。正北是五大间楼房,这里是城隍夫妇的寝宫,楼下中间塑有城隍夫妇二人泥塑坐像,笑容可掬,两侧放着轿,旗、锣、伞、扇等出行仪仗用具。楼上也塑有城隍夫妇的坐像,端庄安详,西侧放有象征性的日用家居,东侧放着数只大木箱子,箱子有开着的,有盖着的,里面放的是衣服、鞋子之类的,很有生活气息。墙壁上绘有反应城隍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色调明朗,颇具人情味,与大殿内的阴森恐怖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城隍奶奶的塑像是木质结构,内由机关控制,老年人烧香供奉之后,因活动不便,必定会扶着城隍奶奶的膝盖站立,此时便触动了机关,城隍奶奶便微微欠身,似有点头还礼之状。寝宫东墙外,有一座道观,住着几位火工道人,主管庙内一切日常事务。
  1929年冬,国民政府废除神祠令下,国民党县党部发动男女学生,捣毁城内外各寺庙的神像,城隍庙未能幸免。解放前夕,此庙被拆除。建国后,这里成为县供销合作社辫厂的一部分,城隍庙内的碑刻和石像被埋入地下。今天城隍庙原址部分成为民居,其余仍被工厂占用。
  【史话】大名城古建筑遗存概览(六)
  融媒大名
  2018-12-12
  关注
  一所城市的建筑布局体现的是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这所城市历史文化沉淀的集大成者,作为明清畿辅八府之首的天雄古郡——大名府古城,其构造、其布局均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雄伟高大的古城墙、棋盘式布局的街道、独具特色的古宅旧第、别样风情的西洋教堂,还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都是这所古城历史的载体,是这所古城的灵魂。
  庵观寺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大寺街北头,坐北南向,规模宏敞,台榭森严,殿宇辉煌,占地1万多平方米。前身是位于沙堤村东的宋代压沙寺,压沙寺内种植梨树数千株,每当梨花盛开,城中男女呼朋引伴观赏梨花,并于花下畅饮。北宋名相韩琦任大名知府时取唐人"梨花白雪香"之句,令寺僧于林间建雪香亭,供人游乐。
  《墨庄漫录》卷三载有压沙寺种植梨树之嫁接法。翻阅宋诗、宋词,文人墨客在压沙寺宴游诗词较多,今天魏县举办的梨花节,其前身可追溯到大名府压沙寺赏梨花的风俗。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迁建府城时,压沙寺随府城徙建,并改名普照寺。在明清之际普照寺仍是大名府一大胜地,与压沙寺一样,文人墨客题咏普照寺的诗词很多,旧志收录有文辞较佳的诗作。考证文献,结合群众回忆,普照寺建筑规模大致如下。
  大寺街最北端是普照寺山门,过山门,再穿过两个过厅,东西各有禅房十多间,是出家人住宿地,在清末全寺有和尚、武僧200多人。
  禅房北是普照寺的中心建筑——观音大士殿,殿三楹,正中有一个二丈多高的坐台,塑有一千手观音,高约7米,通体是用檀香制成,并施以金绘,庄严亮丽,焕然一新。楼阁内外香气袭人,故又名"观音阁",观音阁是当时城内楼阁之冠,站在城外,隔城相望,首先看到观音阁,此外是城内的八棵古槐树和东大街天主教堂的宠爱之母大堂,人称大名"三露"景观。普照寺因观音阁而俗称"大佛寺",大寺街因大佛寺而得名。
  普照寺还有藏经阁、地藏王大殿两座建筑。藏经阁由僧人慈顺、慈镰创建,所需砖石木瓦等建筑物件,全部布施而来,所以建筑过程较长,自明正德二年(1507)3月15日创建至嘉靖元年(1522)5月13 日方竣工。地藏王大殿,三楹,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冯盛世等人捐资募捐创建,地藏王菩萨两旁,分列有冥府十阎罗王。
  普照寺内还有铜布袋和尚像和铜观音大士像。铜布袋和尚像顺治戊戌(1646年)铸,高四尺,像肥胖,盘膝侧足坐,眉头紧缩,大腹外露,笑容可掬,俗称"布袋和尚"。铜观音大士像与布袋和尚在一处,高低一样,骑一麈麈,俗称"四不像"。现藏大名县文化馆。
  建寺以来,嘉靖、万历、顺治年间不断修补,后渐倒塌。加以藏经阁毁于火灾,寺基一半被占为民居。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大顺广兵备道恩福捐资倡修,粗具旧观。解放时已全部拆除,仅有少部分建筑构件残存,寺基上世纪60年代为生产公司牲口棚,70年代为县社棉麻公司建设用地,现在原地基多为民居。
  明清之际,大名府僧纲司的都纲、副纲一般由普照寺僧人担当,统管大名府佛教事宜。普照寺主持圆寂后,为表彰僧纲司主持的功德,在大名城西南,大名镇二铺村西二里,建有僧官塔(又名支提塔,指和尚圆寂后,火化后没有舍利或者将肉体入塔。),故而建塔追远,形如北京白塔,没有白塔高台塔座,就地筑起,砖砌而成,周围松柏林立,1951年拆除。临济寺
  临济寺遗址在大名府城外西北隅,原先是兖州同知元城县人郭汝贤建造的白衣大士庵(又称白衣堂)。清康熙初年,高僧雪岸慈和尚从南方来到大名府,道行高深,阐发佛教宗旨颇有真谛,大名知府周邦彬很受感动,决定为雪岸慈和尚建寺讲禅。大名府佛教僧众、士绅、官员,奉雪岸慈和尚为首,追溯唐朝兴化寺临济宗,将白衣堂改建为寺院,由雪岸慈和尚住持,夏季安居讲经,冬季结制参禅。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康熙皇帝敕赐"护国临济寺"额。之后,清朝皇室对临济寺恩宠有加,在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庄亲王赐匾额、对联各一,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乾隆)皇帝恩赐御校藏经一十二部,内之经柜以传永远。"
  改建后的临济寺,高雅宽敞,廊庑两楹,金碧辉煌,又购置田地33亩,每年所收田租供寺院日常开支使用。后来又安设监院,便门、大鉴、大彻三大法师枯坐八年。有一山西人,在大名府经商,家资虽丰厚,但是宿根清净,常游临济寺听僧人讲经说法,遂大彻大悟,抛妻弃子,落发为僧,终生皈依佛门,法名大通润和尚。大通润和尚拿出全部资产,购置田地数顷作为香火费用,期望此举能使僧人净心修行,不用再托钵四处布施,专心弘扬佛法,寺僧遂富。大通润和尚八十岁时,其妻子儿女从山西来大名给大通润和尚贺寿,聘请戏班演出戏剧以示庆贺,前来祝贺的宾客盈门。在这之前,大通润和尚请画匠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持此肖像,来到北京,以两倍的酬金恳请当时的刑部尚书张照在肖像上题字。张照没有推辞,题诗一首:"未曾见面先题像,忒煞清奇是法门;假使当年相见了,有何言语好谈论。"大通润和尚返回大名府后,将画像挂在方丈室内,见者捧腹大笑不已,一时传为笑谈。
  临济寺唯一的遗物是大寺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石狮,造型活脱,雕刻精美,造型奇特,东西两侧分列,各重八千八百多斤,甚是壮观。轻扣石狮,一个音如铁,一个音如铜,故名"铜音"、"铁音"。1918年11月14日,冀南镇守使王怀庆将铜音、铁音购置后,先用牛车运至邯郸,再换乘火车运抵北京。初立于徐世昌总统府前,后移往中央公园供人观赏,现立于北京中山公园南门口。据北京专家考证,这对石狮应该是唐宋时期的遗物。估计是在大街唐宋旧城出土后,由信徒购置,捐献给临济寺院,然后立于临济寺门前的。
  民国初年,护国临济寺毁,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尚有残垣断壁遗存,木质佛像的断肢残腿还支撑在那里,景象十分荒凉。建国后,几乎一片废墟,往日旧观已难觅其形。后来改建成县水利局船库和预制件厂,今天临济寺旧址一部分被广播电视局占用,大部分成为清水苑小区。万寿宫
  万寿宫是大名城内的一处道家修行之所,旧址即今马场街南头东侧、宏济桥北的宏济桥小学,坐北南向,四至范围即今宏济桥小学。因文献记载较少,碑石无存,万寿宫给人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溯本求源,万寿宫本系宋徽宗令各地建造的万寿观,历金、元、明三个朝代,永乐初年与大名府署等自唐宋大名府城徙建于此。《明天顺天下一统志》卷四大名府寺观条下记载:"万寿观:在大名府治西,元时在旧府城内,本朝永乐初徙建于此。"在明朝,大名府道纪司(管理大名府道教事务的机构)设在万寿宫。《明正德大名府志》记载:道纪司,在万寿宫。都纪:王洞澄,本府元城县人;副纪:白守璇,本府南乐县人。而到了清朝,万寿宫不但失去管理大名府道教事务的地位,而且在文献中更是难觅其踪。《康熙畿辅通志》"畿辅郡城图"中有万寿宫,位置在府城隍庙东侧,但卷九寺观条下无任何记载,而清丰县的万寿宫、清真观、万安宫等道观却有记载。《康熙元城县志》卷首"县城图"标明万寿宫在府城隍庙东侧,在寺观条下无记载。《乾隆大名县志》卷首"县城图"标明万寿宫在宏济桥北,而在寺观条下无记载。《咸丰大名府志》卷首"府城图"也在宏济桥北侧标有万寿宫,卷六寺观条下也无记载,但是南乐县的演道宫、清丰县的万安宫、开州的太淸观等道观却有记载。《同治元城县志》卷首"元城县附郭图"中标有万寿宫,位置在宏济桥北部,而在卷二寺观条下无记载。查阅《大名县宗教志》,清朝民国时期大名城的道教中心移至府关帝庙东侧的吕祖祠,已非万寿宫。
  山河令演唱会直播菲律宾外长已向王毅道歉给2050年的青年捎句话李易峰出门衣服穿反了时代少年团王者天团开黑夜窦骁探班何超莲辰亦儒原来是真瓜主你好李焕英贾玲电影完整版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区清零8400亿人民币是什么概念中通快递通报宠物盲盒曹德旺出资100亿建福耀科技大学R1SE告别限定演唱会拜登执政100天美国富豪财富骤增电梯故障 13岁男孩自救失败坠亡万寿宫
  万寿宫是大名城内的一处道家修行之所,旧址即今马场街南头东侧、宏济桥北的宏济桥小学,坐北南向,四至范围即今宏济桥小学。因文献记载较少,碑石无存,万寿宫给人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溯本求源,万寿宫本系宋徽宗令各地建造的万寿观,历金、元、明三个朝代,永乐初年与大名府署等自唐宋大名府城徙建于此。《明天顺天下一统志》卷四大名府寺观条下记载:"万寿观:在大名府治西,元时在旧府城内,本朝永乐初徙建于此。"在明朝,大名府道纪司(管理大名府道教事务的机构)设在万寿宫。《明正德大名府志》记载:道纪司,在万寿宫。都纪:王洞澄,本府元城县人;副纪:白守璇,本府南乐县人。而到了清朝,万寿宫不但失去管理大名府道教事务的地位,而且在文献中更是难觅其踪。《康熙畿辅通志》"畿辅郡城图"中有万寿宫,位置在府城隍庙东侧,但卷九寺观条下无任何记载,而清丰县的万寿宫、清真观、万安宫等道观却有记载。《康熙元城县志》卷首"县城图"标明万寿宫在府城隍庙东侧,在寺观条下无记载。《乾隆大名县志》卷首"县城图"标明万寿宫在宏济桥北,而在寺观条下无记载。《咸丰大名府志》卷首"府城图"也在宏济桥北侧标有万寿宫,卷六寺观条下也无记载,但是南乐县的演道宫、清丰县的万安宫、开州的太淸观等道观却有记载。《同治元城县志》卷首"元城县附郭图"中标有万寿宫,位置在宏济桥北部,而在卷二寺观条下无记载。查阅《大名县宗教志》,清朝民国时期大名城的道教中心移至府关帝庙东侧的吕祖祠,已非万寿宫。
  种种迹象表明,因清朝皇室崇佛,作为道观的万寿宫地位衰落,一度迁移至府城隍庙东侧,并丧失其道观的功能,在上述旧志中的寺观条缺载就是一个实证。
  《乾隆大名县志》将万寿宫抬一格书写,说明万寿宫与皇帝有关,是恭贺皇帝万寿无疆的场所,而不是一个普通的道观了。关于万寿宫的职能,周围居民回忆称是清朝官员迎拜的场所,还类似于现在的宾馆,曾有一位武小姐居住其中。万寿宫既然与皇室有关,还担负着一项"拜牌"的职能,大名道、大名府等官员在给皇帝拜年之前,率大小官员在这里演习朝拜礼仪,前奉牌位,恭然拜叩,以防失仪,出现大不敬。民国成立,皇帝取消,"拜牌"职能自然取消,1912年4月,即将万寿宫改建为大名县立女子完全小学校,设高级、初级各1个班,俗称"宏济桥女子小学",首任校长是詹子沾。1924年春,又成立大名女子师范讲习所,翌年改为直隶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建国后,招收男女学生,方结束女子小学的历史。
  万寿宫建筑规模,知情人回忆,在清末民初,大门居中,两侧是一排房屋,北是第二排房屋,有南屋8间,再北是过厅,左右两侧各有一四合院,再北是影壁,后面是一处三合院,三合院后面是广场,东侧有房屋,正北台阶之上是一排房屋,西北是厨房。
  万寿宫何年迁建张小街,何年迁回宏济桥?张小街西侧街巷称宫里是与万寿宫有关,还是与泰山行宫有关?清末在万寿宫内居住的武小姐究竟是何人?等等。这些谜团只能待博识之人揭秘了。
  七、元城县文庙
  元城县科举在大名府各州县中为第一,明清两朝英才蔚起,据统计有进士35人、举人156名。文教之盛与元城县文庙密不可分。元城县文庙位于羊市街北头路北,坐北南向,为别于大名府文庙,俗称"北文庙"。
  明永乐初年(1403年)自故城徙建,面积几乎与大名府文庙等同,分两大段,东大段10亩多,通往北大街和羊市街,西北还有一小段,2.5亩。经过多次修建,元城县文庙建筑布局略有变化。古代官学学宫,依循左庙右学之制,左为孔庙,右为学宫(即明伦堂)。元城县文庙最初遵古制,后不知何故,改为东学署、西孔庙,见康熙、同治两《元城县志》学宫图。
  孔庙正南是影壁墙,影壁两侧各开有两个门,取儒家"仁、义、礼、智"道德观念,东名礼门、西名仪路。过影壁北行是棂星门,为牌楼式建筑,北行中间有砖砌甬道,过泮池、戟门直达大成殿。泮池东侧是名宦祠,祭祀晋朝元城县令乐广、唐朝张志文、明朝兵备道卢象升、梁忠清,直隶巡抚于成龙、朱宏祚、赵宏夔、郭宏祚,大名知府吴允谟、元城知县王辉。泮池西侧是乡贤祠,祭祀明朝工部郎中董芳、吏部侍郎董复亨、叙州知府陈绶、平凉同知钱通、陕西按察司刘瑜、进士张瑄、廪生张梦维。戟门左右各有房屋三楹。经戟门北行是中心建筑——大成殿五楹,居于九级高台之上,内供奉孔子。大成殿前东西两侧各有房屋五楹,名东庑、西庑,明清时期元城县凡是秀才及以上的读书人的牌位密密麻麻罗列其中。
  学署原来在孔庙西,后移到孔庙东。学署最南端原来建有文峰壁,后拆除。文峰壁北是影壁,影壁北为大门,大门之上建有魁星楼,大门东是敬一亭。再北行,西侧是刘忠定公祠,忠定公是北宋文学家刘安世的谥号,祠西有小门通往孔庙。刘安世祠原来在文庙西,年久失修,荒废。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元城知县冯缵京迁移到此地,建有堂屋三楹,南有大门,冯缵京捐献出俸银的一半作为建造费用,其余部分由县庠生苏芸赞助。刘安世祠正北是二门,二门三楹。二门东侧是训导署,大门南开,前后两处四合院,前院是办公区,后院住宿区。二门北是明伦堂,明伦堂前原来有东、西斋房,后拆除。明伦堂北是教谕署,也是一处四合院,教谕署东是空地。
  文庙东有崇圣祠,偏东有节孝祠,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教谕杜清远、训导崔光典捐俸禄创建。在文庙西北部,原来有魁星楼一座,明万历十年(1582年)七月动工兴建,次年六月竣工。魁星楼本系元城知县蔡时鼎为县学聚气,祈求文风昌盛,采纳行家建议所建,竣工当年即中进士二人,一时士子向学,科甲大盛。楼下祭祀文昌帝君,后迁至城南。魁星楼历经风雨飘摇,因文献缺载,不详何年倒塌,后改建在县学大门之上。
  1914年,元城县废入大名县,文庙同时亦废。
  1920年改作大名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分校,临近北大街部分地段还做过警察局,建国后为县食品公司。现在旧貌无存,大部分辟为民居,惟有一通碑记尚存。元城县城隍庙
  元城县城隍庙坐落在北城隍庙街中段,为别于大名府城隍庙,俗称"北城隍庙",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北城隍庙街名称的来历是因元城县城隍庙在此而得名。北城隍庙是相对于南城的大名府城隍庙而言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若因考据不慎,指称大名府城隍庙在北城隍庙街,那将是笑谈。
  明永乐初年,元城县自故城徙建的时候,没有建造城隍庙,而是附祭在大名府城隍庙,祭拜的时候先大名府然后元城县。因此,元城县不但不能专祭,而且还时常受到讥笑嘲讽,故而元城知县多次谋议营建城隍庙。此外,元城县有一个民间传说:元城县历史上,有位知县叫贾永年,居官清廉爱民,不幸染病,死在官署。许颖任元城知县后,贾永年托梦许颖,说:"我今为城隍,血食兹土。"基于这个荒诞不经的梦境,明崇祯十二年,许颖捐出俸银,借机在元城县文庙西南空旷地带创建城隍庙,全县民众不分男女老少也纷纷踊跃捐输,使城隍庙顺利建成,不再附祭大名府城隍庙。贾永年的事迹虽然无从查考,但他居官正直清廉,为民众仰爱,人们把他作为神祗来祭拜,也在情理之中。
  元城县城隍庙坐北向南,有大门、二门、两廊五楹、大殿五楹、寝殿五楹,形制巍峨壮丽,可与大名府城隍庙堪称伯仲。路南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戏楼,与路北城隍庙的大门隔路相望,进大门,穿二门正北直达正殿,正殿之后是寝殿,东西两廊各有五间配殿。配殿内的墙壁上绘有人死后在阴曹地府遭受种种酷刑的壁画,形象逼真,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促使人心向善。塑像有路神、黑吉角、白吉角等鬼神,神态怪异,面目狰狞。正殿中间是元城县城隍泥塑坐像,庄严肃穆,两侧站立有手拿生死簿的判官和手持钢叉的牛头马面。寝殿是城隍夫妇卧室,内部摆设与大名府城隍庙一样,都是一些生活起居的物件。
  城隍庙西侧有一座吕祖祠,是一小型道院,主持道士主要负责管理城隍庙事务,兼为他人做一些法事,法事收入可以维持生活所需。最后一任主持道士叫理敏。
  城隍庙自营建以来,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曾大规模重修一次,剩余的400余吊铜钱存放当铺,所得利息作为日常修缮基金。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过境,当铺受到冲击破产,基金丧失殆尽。同治十一年(1872年)春,吴大镛任元城知县,照例拜谒城隍庙,目睹庙宇丹青剥落,屋瓦倾圮,杂草丛生,庙务几尽荒废,遂力主捐资重修。因民众财力拮据,倡导捐资难以实行,吴大慵出俸银维修,又拿出400吊铜钱作为日常修缮基金。考虑到主持庙务道士的日常生计问题,又筹资150吊铜钱,以其利息作为道士日常花费之用。
  1929年冬,国民政府废除神祠令下,城隍庙遭到破坏。1947年2月,国民党军退出大名城后,人民政府开展破除封建迷信,在"拉神庙"等运动中,城隍庙难以幸免,道士难觅其踪,砖瓦、木石荡然无存,庙基多辟为民居。今天城隍庙旧基之上,信众建一小屋供人祭拜,往日建筑规模渺不可寻。观音堂、白衣庵并四瓮城庙宇
  观音堂是女佛教徒修行的场所。人们通常把佛教徒分为四众弟子,其中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信徒叫比丘尼,通常称"尼姑",她们的修行场所一般俗称"尼姑庵"。大名城内仅有一座尼姑庵,名"观音堂",坐落在南寺胡同接壤处,坐西向东,大门紧对道前街西口,是一处较大型的尼姑庵。一进二的院落,有正殿、配殿,还有数间禅房,供尼姑们食宿之用。观音堂由尼姑主持(剃光头,不留发),而人们习惯把"尼姑"俗称"姑子(音得)",观音堂也被世人称为姑子堂,慢慢讹传为"姑子台儿"。观音堂旧址现在踪迹全无,全部被民居所占。
  白衣庵是女道教徒修行的场所。人们通常把女道士称为"道姑",民间也俗称"姑子(音得)",把她们出家修行的道观也称为姑子庵。同样,大名城内也仅有一座姑子庵,名"白衣庵",坐落在西大街刘家花园内路东,坐东向西。白衣庵有门有院,正殿三间,厢房三间,主持人是留发戴道冠的女道士,常住有二人,有时候三四人。白衣庵旧址现在踪迹全无,沦为民居。
  观音堂、白衣庵的尼姑、道姑们深居简出,轻易不抛头露面。她们的生活来源很简单,一是有时候被人请去念经做法事,会得到一些财礼,二是靠施主施舍和外出向绅商富户化缘求助(乞讨),或到官宦府上求太太小姐随喜施舍。此外,她们也懂得一些医术,为人治疗一些小疾小病,也可得些收入,补贴生活所需。这些尼姑、道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在城内活动,都是五十多岁的老人,后不知去向。
  大名城四座城门之外还有四座瓮城,瓮城的设立,既是战略防御上的需要,从风水角度讲它还是"藏风聚气"的需要,在内外城门之间有一千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分别建有四座中型庙宇,佑护大名城平安昌盛。东瓮城建有东岳天齐庙,为一座中型庙宇,坐东向西,庙大门正西对着内城门。有大门、院落、正殿和配殿,有廊房四间。南瓮城内建有一座关帝庙,也是一座中型庙宇,坐南向北,关帝庙大门正北对内城门,前有所述,这座关帝庙原先属于大名府关帝庙,后迁建道前街后,改为大名县关帝庙,由大名县官员按期上祭。
  此外,据老人讲,这里还是山西会馆。西瓮城内建有一座岳王庙,坐西向东,庙大门也是正东对内城门,西瓮城外还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小型关帝庙。北瓮城内建有一座中型玄武庙(有说是南顶老爷庙),坐北向南,庙内还有一座奶奶庙,庙大门也是正南对内城门。这四座庙内都住着一二位火工道人专行香火法事,兼管庙内一切杂务,除南瓮城的关帝庙有大名县每年给付一定经费外,其他三座庙宇的道士其生活来源依靠化缘和香客舍施维持。
  1945年,建立大名市,为防止日寇再次侵占大名城,组织群众拆除城墙,瓮城和庙宇受到损失,在第二、第三次拆除城墙中,被一并拆除,道士也离去,不知所踪。成氏祠堂
  大名成氏的先祖系明初山西洪洞迁民,始祖成兴占籍大名县旧治乡宋曲村,后世遂称大名人。成氏祠堂,俗称"成家家庙",位于北大街路西,为清顺治首辅大臣成克巩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
  成氏祠堂面积仅五分左右,临北大街为大门,大门两侧有两尊汉白玉石狮子,高约2米,呈坐姿状,雕刻精美,生动传神。"文革"前夕被砸毁,石子用于铺设路基。进大门西行不远,北行即为成氏祠堂,祠堂五楹。拾阶而上,祠堂内摆设有成氏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和成基命画像,族人按时祭祀。成基命画像为坐像,真人大小,带乌纱,着明代官服,面目慈祥,与史传所载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性格相符。1953年,将成氏祠堂改作大名镇城关供销社,画像被成氏后人携去珍藏。今地址尚在,旧貌无存。
  大名成氏,在明清时期是大名府的名门望族,成基命、成克巩父子在明清两朝为首辅重臣,其后子孙累世仕宦,从无间断,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文化世家。
  自成兴迁徙大名以来,成氏就以科举为业,诗礼传家,走传统的读书出仕的道路,但仅有四世祖成实,通过科考任职淮安府通判,五世祖成就以明经做官应天府经历。至八世,成基命高中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取二甲第十九名,改翰林院庶吉士。累官礼部右侍郎兼太子宾客,改掌南京翰林院事。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以成基命为杨涟同门生,受累东林党,落职闲住。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为首辅重臣。时明末内外交困,成基命以一身系天下安危,危难辅政,勤施于国,力挽狂澜,扶危定倾,劬劳不遑宁处。次年九月,遭阉党温体仁、周延儒排挤,称病回家,五年后,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有《云石堂稿》存世。
  成基命第三子成克巩,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进士,三甲第六十七名。满清入关,经过左庶子李若琳推荐,成克巩开始仕清,被授予国史院检讨。历任吏部尚书,内秘书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少傅兼内国史院大学士,为四辅臣佐政,与巴额同为首辅,权重顺治康熙两朝。在任,励精图治,顺治帝美誉其"太平宰相"。康熙三年(1664年),成克巩盛满而退。
  此外,成克巩还是史学家,书法家,其遗存的书法作品自然率真,非常珍贵。他署年八十一岁的一帧册页,老辣古朴,颇有颜真卿遗韵,可谓经典之作,读之让人"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奥。成克巩晚年于宅院中修筑耄学台,日读书其中,著有《清慎堂集》十二卷等,《伦史》编入四库全书。
  成基命回乡后,本想在大名府城内创建成氏祠堂,因病没有成功,嘱咐成克巩营建。成基命卒后,按照惯例应建立成基命祠,因时局动荡,成基命祠也没有建成。成克巩告病还乡后,康熙皇帝赐予资金,修葺宅邸,在旧宅东侧建成氏祠堂,祭祀历代祖宗。又在大名府文庙东侧的刘安世祠堂前建成基命祠,前后二堂,左右为廊庑,专祭祀成基命。元城书院
  元城书院是大名古城内最高级别的学府,也是古城内建设最早的一座书院,其冠名"元城"并非因为元城县附郭的缘故,而是为了纪念北宋名臣刘安世创办,属于大名府官办的书院,而非元城县官办的书院。
  刘安世占籍元城,师从司马光,司马光教以诚心不欺妄,终生奉"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也"为圭臬。任谏官多年,刚正不阿,切中时弊,直言敢谏,朝堂之上弹劾大臣无所顾忌,有"殿上虎"美誉,以诚治学、以诚待人、以诚处世,"终生不妄语",其门生及世人称其"元城先生",创建元城书院的本意是为保存、传承、发扬光大刘安世的"诚学"。元城书院在大名府城隍庙西邻,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兵备道刘秉鉴始建。书院内的"上达楼"是大名府呈最壮丽的建筑,登楼眺望,全城尽收眼底,明清文人多有题咏,明大名府知府张瀚《上达楼赋》为佳。
  元城书院的建筑,最北面为上达楼,祭祀刘安世,楼前是堂、斋,东西两侧是号舍。书院始建初期,因为师资不强,执业乏人,书院等同虚设。
  大理寺丞钱学孔任大名府推官后,目睹书院无人执教,不能释怀。恰在此时大名府知府路直任职,也有此意,而此时黄岩也贬谪大名,三人谈及此事,一拍即合,修葺房屋,备好器具,选拔大名府所属州县优秀的士子八十多人,汇集书院,由黄岩执教鞭,制定规章制度,林有孚、林可之为督学。于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正式举行典礼,"进诸生阐经义",文教大兴。黄岩以成就人才为己任,早起晚归,寒来暑往,正襟危坐,终日不倦。黄岩学问渊博,为士子生员所敬仰,"诸生闻而至者,日以不绝",士子多成材。
  嘉靖三十年(1551年),元城书院改为察院,西号房改为五贤祠(祭祀狄仁杰、韩琦、寇准、文彦博、欧阳修)。东号房如旧,在东号房的南面另建大门、讲堂,虽然简陋狭隘,但书院育人职能仍旧。
  隆庆二年(1568年),大名知府郑旻进行简单增修,五年,大名府知府王叔杲扩建元城书院,建造号舍四十余间,选大名府十二属县庠生群聚元城书院,一时文风称盛。
  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二十二日,诏毁天下书院,元城书院与大名县的应龙书院(在旧治村)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北直隶学政傅振商来大名府主持考试,阅读士子文章,大都天才横溢,超然独往,但是其中的文章多奇而不法、苦而不甘,这是因为书院废后,教育失当的缘故。于是饬大名府修复元城书院,大名府知府翟师雍令元城知县管应律主持修建,拆旧建新,前后五十楹,工期不到三月,费用不足三百两白银。选拔大名府所属十二州县才俊,读书其中。
  史称"创始于正德、嘉靖间,而英贤崛起,再盛于隆庆万历年间,而名硕联翩"。大名府在嘉靖、隆庆年间,人才极盛,刘秉鉴、王叔杲、翟师雍三人功不可没。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在大名府设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辟元城书院为总督署,元城书院并号舍废,文昌阁和刘安世祠依旧,此后所建书院未有再冠名"元城书院"。
  天雄书院
  天雄即大名府别称,天雄书院是以地域冠名的书院。以天雄指称大名府,始于唐广德二年(764年)。因魏博镇为河朔藩镇,魏博牙军强盛,唐代宗宠爱,赐名"天雄军"。
  自此,大名始有"天雄"别称,在五代、北宋时期,天雄同北都、魏都、兴唐府、广晋府等都是大名府的别称。天雄书院有两处,初在元城书院旧址之东,后迁移至大名府署东侧的大名府通判署。
  裁三省总督后,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名知府周邦彬重修元城书院,大名府照磨途迂监工督建,书院竣工后,改名"天雄书院"。这次重修,西五贤祠、东刘安世祠仍旧,上达楼祭祀文昌帝君如故,主要是建讲堂三楹、东西号舍若干楹,修葺墙壁、大门等,树"人文蔚起"牌坊,建"丽泽亭", 丽泽亭匾额在民国年间遗失。重修后的天雄书院相比元城书院有过之无不及,重修费用出自周邦彬俸银和节余的办公经费,丝毫不分派民间。一些民间士绅也踊跃捐助,如讲堂三楹即由谢述度等人赞助建造。天雄书院落成之日,群集大名府各州县生员,选出类拔萃者,入天雄书院内就学。书院实行每月三考课,以成绩列名次,众生员勤学苦读,唯恐落后。
  清乾隆八年(1743年),大名兵备道沈世枫、大名知府任宏业进行修茸。...

国内超豪华的3趟火车旅游专列,第一趟一张车票30000元起在过去一年里,国内终于迎来了首艘中国籍奢华游轮国内首个奢华火车旅行,这意味着无需出国门,就能在不输东方快车的专列里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今天,我们将带你看看国内超豪华的3条火车旅游专列旅游欢乐冰雪季,七彩庄园冰雪自助套餐买一赠一,1月15日正式开启!假期来临冰雪节即将隆重登场徜徉在冰雪世界里心情无比欢畅啊()快来七彩庄园尽情玩耍吧2022年1月15日2月8日冰雪自助套餐福利多多活动期间转发此链接立享优惠(购门票)买一赠一冰雪项人们常说的金銮殿其实是故宫的哪个宫殿?蚂蚁庄园答案说到故宫,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也是我国5A级景区,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也被称为紫禁城曼谷探店之土耳其咖啡店感受异域风情在曼谷有着各式各样的咖啡店,无论是泰式中式美式日式还是韩式等等,只要愿意发掘,基本都能找到符合个人喜好的宝藏咖啡店。不过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不是泰中美日韩其中的一种咖啡店,而是位于曼一路向北,学会闭嘴昨天,把父母从老家,接到我自己家。今天早上,吃过早饭,我们就出发了,一路向北,目标哈尔滨溜达。父亲说以前走过很多个地方,都是往南走,这次来北边看看!父亲一直是脾气好,话少!只要说话最新消息!延时到3月底好消息!为满足广大市民及游客的需求原定为期21天(2022年1月26日至2月15日)的原城纪新春灯会将延时至3月底!南婉儿也贴心地给大家准备好了原城纪最全游园攻略快快收好!满城花灯甜点冬奥丨大境门,向北开来源长城网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冯硕郭甜肖康紫祎名字中没有关,却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一起被称为万里长城四大雄关,这便是位于张家口的大境门。历史上的大境门是拱卫京师防御外侵的军事之门,斯大林的七姐妹斯大林的七姐妹是某些旅游手册里对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摩天大楼的称谓。七姐妹是指7座摩天大楼,它们分别坐落在莫斯科市内不同街区。换句话说,它们是斯大林时代的符号,是二战后苏联首都重建的象谁见过北京的最高峰东灵山顶?2017年9月,我参加北京户外运动队去的东灵山。因为我不知道东灵山是北京的最高峰,也不知道,糊里糊涂地参加了登山队,目的是想看看山顶上有什么。在北京市区的北四环惠新西街地铁站集合,太子岭滑雪场游记大家新年好哇,2022年农历新年第三天,假期悠闲的幸福感持续中闲来无事,跟小伙伴们分享下年前太子岭滑雪之乐趣,哈!这次出行是和朋友一起自驾过去的,太子岭滑雪场位于四川省茂县九鼎山风跟着这组年画重温野火春风斗古城我是大美河北推荐官头条带你乐享河北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年画,作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民俗,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为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新春的节日氛围,河北
他是生活在当代的古代人,年纪轻轻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田园精足,丘壑可怡水侣鱼虾,山友麋鹿耕耘钓雪,诵月吟花墨痕便过着这般闲云野鹤的生活。悠哉从容之余,更为可贵的是他聪慧好古,痴于创作,乐此不疲。认识这样的良朋好友愈久,则愈觉得他如一宋代人,比你想象的有趣宋人槐荫消夏图通过宋画,看宋人的趣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此高峰,得益于农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达刻版印书事业的盛行。当然,更得益于宋代最高统治者这10道让人大开眼界的硬核科普题,你都能答对吗?多彩尸斑恐怖童谣吞下右手的男人哪篇科普最让你大开眼界?正月初五接财神咯喂(友情提示财神爷,别忘戴上口罩再出门)这个新年,因为新冠肺炎的肆虐,注定不平凡。这几天小编CC刷到了很多在家因多年前的善举留了一命县里有个叫刘姓的,为人凶猛残暴。后来离开淄川住到了沂水,依然不改旧习,乡里人都很害怕厌恶他。他家有好几亩地,田埂挨着苗某家的。苗某为人勤恳,田边基本都种了桃树。桃子刚成熟时,苗某儿反诬的案件太原有户农民,婆婆和媳妇都是寡妇。婆婆人到中年,守不住,村里无赖频频上门。媳妇不赞同她的行为,暗地里在门里阻扰无赖上门。婆婆慢慢觉得羞愧,找借口休了媳妇。媳妇不肯走,两人吵得挺厉害女生买车首选领克06为什么女生买车首选推荐领克06,是因为真的对领克06的喜欢。这份喜欢是有原因的,且听我娓娓道来!我们本次在成都工厂主要试驾的是领克06耀Halo和领克06PHEVPLUS,颜值方面郑州CBD踏青赏花路线三月的第一天,郑州早晨飘了星星雨点,有趣君午间在办公室春困打盹,瞄见窗外云层散开,路面的水渍已半干,拎起相机出门踏春。不踏远,工作的CBD周边绿地密布,就去看看附近的这些花啊草啊。散文我的父亲母亲父亲(左)母亲(右)散文我的父亲母亲原创作者和绍全我的父亲母亲一生生活在金沙江峡谷一个叫格庄的摩梭山寨,那是一个偏僻得无人知晓的地方。新中国建立前,全家穷得没有人穿过鞋子,历史上那今日各地玉米价格行情报价分析(周一)今日,粮食价格蔬菜价格副食品价格都开始回落了,玉米价格也相应的开始回调。国家已经要求各地方加强春节期间市场储备物资投放量,满足市场供应。各地方正在积极组织蔬菜水果牛羊肉猪肉,加大市今日鸡蛋价格市场最新报价2021年1月14日,星期四。今日鸡蛋市场价格均价4。9元斤,(价格均为市场批发价,非零售价格)较昨日继续上涨,多地已突破5。1元斤。全国行情今日主流稳中继续大涨各环节进入懵逼状态一位郑州脱口秀演员的95后生活2020年,我们前后采访过各行各业的人,歌手摄影师电台主持人延续过去的传统,在新的一年里,有趣君将继续给大家讲述不同职业人的故事,一同触摸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刚好想到有位朋友在郑州